中西诗歌文化异同

合集下载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自然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正是探讨这种差异的一种方式。

本文将以中西方诗歌的主题、形式和语言风格为比较对象,从而深入探究这两种文化的差异和共鸣。

一、主题中西方诗歌的主题存在较大的差异。

中方诗歌通常着重于抒发情感、赞美自然和表达个人体验。

例如,唐代的诗人们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而西方诗歌则更加注重社会和哲学思考,通过诗歌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社会现实相结合。

弗罗斯特的《雪夜》和雪拉比的《自由钟》等作品更多的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探索。

二、形式中西方诗歌在形式上也存在明显差异。

中方诗歌常采用五言绝句或七言绝句的形式,注重音律的把握和节奏感的呈现。

而西方诗歌则更加注重自由诗的形式,不受特定音律和格律的约束,更加强调个人的表达和自由创作。

例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使用了一种自由韵律的形式,在诗歌创作中更具个性和表现力。

三、语言风格中西方诗歌的语言风格也有所不同。

中方诗歌多用意象丰富、富有感染力的文字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景象。

而西方诗歌则更注重抽象的思维,通过富有哲理和象征意义的词句表达抽象的概念和思想。

例如,莎士比亚的诗歌中常常运用隐喻和比喻来表达情感和思想,使得作品更富有层次和深度。

尽管中西方诗歌存在诸多差异,但也有一些共同之处。

首先,无论中西方诗歌都强调情感和内心的表达。

无论是中方的山水情怀还是西方的社会思考,诗歌作为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都具有悲喜交织、真挚动人的特点。

其次,中西方诗歌还都具有文化传承和个人创新的双重性。

中方诗歌承载着山水文化的传统,西方诗歌则体现了个人的创新和思考。

再次,中西方诗歌都具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无论是中方的五言绝句还是西方的自由韵律,诗歌都追求一种旋律和节奏的感受。

总之,中西方诗歌在主题、形式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中方诗歌注重情感、自然和个人体验,形式上更加注重音律的安排;西方诗歌着重社会、哲学和个人思考,形式上更加自由创新;而在共同之处,两种诗歌都强调情感的表达、文化传承和个人创新,以及音乐性和节奏感的呈现。

诗歌即媒介中西诗学起源异同

诗歌即媒介中西诗学起源异同

诗歌即媒介中西诗学起源异同诗歌是一种具有独特美感和艺术形式的文学创作。

无论在中西方文化中,诗歌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不同文化环境和历史背景的不同,中西诗学的起源和发展存在着一些异同之处。

本文将就中西诗学的起源、特点以及他们之间的异同进行探讨。

一、起源中西诗学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文明。

在中国,诗歌起源于周代的《诗经》,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鼻祖。

《诗经》的诗歌形式以四言、六言为主,注重以抒发情感、描绘自然景物为主题,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人生、社会及自然的思考和感悟。

而在西方,诗歌最早起源于古希腊的史诗和抒情诗。

古希腊的史诗《荷马史诗》(如《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以英雄事迹和战争为题材,抒发出英雄主义和人类命运的思考;而抒情诗则以描绘爱情、自然景观以及对于生活哲学的态度为特点。

二、特点1. 中诗歌的特点中国诗歌一直以其深邃的意境和倾诉情感的方式闻名。

中国古典诗歌常采用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中诗歌的韵律和格律也非常严谨,常以五言、七言等固定的字数格律来构成,给人清新脱俗的美感。

2. 西诗歌的特点西方诗歌多以自由诗形式为主,不受格律的限制,更加注重表达作者的个人情感和思想。

西方诗人也善于运用音乐性和韵律感来创作诗歌,常使用押韵等技巧来增加诗歌的韵律感和美感。

同时,西方诗歌在形式上更加注重表现力和视觉效果。

三、异同之处1. 内容中西诗歌在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古代诗歌注重以抒发情感、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为主题,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

西方诗歌则更加注重个人情感和思想表达,涉及到更广泛的主题,如爱情、战争、哲学等。

2. 形式中西诗歌在形式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古代诗歌以五言、七言为主要的格律形式,注重字数和韵律的规范性。

而西方诗歌则更加注重形式的多样性和自由性,多以自由诗的形式表达诗人的个人情感和思想。

3. 表现方式中西诗歌在表现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中外诗歌的比较研究

中外诗歌的比较研究

中外诗歌的比较研究诗歌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文学形式,它可以反映文化、历史和社会变迁。

中外诗歌不同于其它文学形式,因其直诉人心,深受各国读者喜爱。

在不同文化语境中,诗歌的形式和样式有所不同,但其内核和精神是共通的。

本文将对中外诗歌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异同点以及文化差异。

一、文化差异中外文化的不同是造成诗歌异同的主要原因。

中文和英文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而且诗歌文化背景也不同。

中国诗歌讲求写意而不讲求对仗,注重意境和美感的表达;西方诗歌则讲求韵律,注重音乐性和艺术感受的统一。

中文汉字本身就包含着很多寓意和象征意义,古典诗歌中常用多音字和字形相似字结合,来表现出情感、形象和意境。

而英语则重视音乐性和韵律,通常采用单音节、多音节和强调音节相间的押韵方式,追求音乐美和节奏感。

文化背景的不同也导致了诗歌主题和情感表达的差异。

中国古典诗歌多表现出意境的意象、情感和思想,尤其强调对山水、情怀、人民生活和传统文化的感受和思考。

而西方诗歌则更多地表现出个人感受、情感体验和情绪变化,尤其是偏爱对死亡、孤独、生命意义和社会现实的反思。

二、形式差异中外诗歌也存在形式上的差异。

中文古典诗歌分为五言诗和七言诗两大类,除了遵循诗歌的押韵、比律和平仄规则之外,还注重韵律变化,有时加入口语、方言和外来语,增强了诗歌意境的表现力。

而英语中的诗歌有多种形式,如简体诗、短诗、长诗、古诗、新诗等形式。

其中简体诗和短诗最为普遍,短时诗歌普遍采用十四行结构,包括四个锥形结构和两行对抗结构。

三、内容相似性尽管中外诗歌在形式和文化背景上存在不同,但从内容上看也存在很多相似性。

中国古典诗歌中常常提及自然、风景和情感,心灵和思想,同时也表达了难以言表的爱、恨、哀和乐情感。

同样,西方诗歌也关注自然、人类、人文和经验,常常探讨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带出了人类进化的主题和经验。

回顾历史,中外诗歌曾经历过相互学习和借鉴的过程。

战后的中国新诗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经验,吸收了一些现代派的诗歌思想和风格特色。

中西诗歌的异同研究

中西诗歌的异同研究

中西诗歌的异同研究摘要:在诗歌领域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和西方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一定的差异,但同时也随着中西文化的融合以及诗歌本身这一文学样式的限定和规则,中国和西方的诗歌自然都遵循着相同的法则,有着不可忽视的共通之处。

本文试图在中西文化中探索中西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的不同,归纳总结中西诗歌共通遵循的范式,进而让人们更加直观的领略中国和西方的文化异同。

关键词:中国诗歌;西方诗歌;文化;差异;相同一、中西诗歌在内容上的差异诗歌是中国从古至今每个文学变革阶段的参与者。

中西方的诗歌,孕育在不同的摇篮之中,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就蕴含着不一样的思想感情。

传统认为,抒情是中国诗歌创作的首要动力。

中国诗歌抒情的内容有着时代性的变化,例如同样是爱情的表达,最初诗歌被纯粹的用来表达爱慕,或是“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或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到了后来儒教的兴起,儒家思想统治下的爱情,则有了些许的禁锢。

一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一个“男尊女卑,三纲五常”的提出,阻碍了男女爱情的积极表达。

再到近现代的诗歌,人们的天性又一次都得了解放,直抒爱情的方式再一次盛行。

较之中国的诗歌,西方的诗歌是不同的系统。

西方无论在什么领域都冠有理性之名,所以西方的诗歌偏重于真实事件的记录。

他们习惯于利用诗歌来讲故事,例如荷马史诗的两部分《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前者讲述希腊联军对特洛伊的战争,后者讲述在攻陷特洛伊后奥德修斯率队历经十年通过一系列困难后终于归国的故事。

除此之外,宗教性在西方诗歌中被运用的更为广泛,从神话中寻找诗歌创作的主题是西方诗歌中常见的现象。

中国和西方的诗歌由于受到不同文化的熏陶,所以在创作内容上有着不同的倾向。

总的来说,中国从古至今的诗歌都建立在儒释道三家思想之上,无形中包含了许多哲学思想。

中英古典诗歌与文化传统的差异

中英古典诗歌与文化传统的差异

中英古典诗歌与文化传统的差异
中英古典诗歌虽然都是古典文学典范,但两国的文化传统存在很多差异,这反映在古典诗歌中也有所体现。

首先,中英古典诗歌的写作方式有所不同。

中国的古代诗歌以格律为主,注重韵律与字数的平衡,严格控制语言形式,以表现诗人的情感与思想为主要目的。

英国古典诗歌则强调对自然与人情的观察和描写,注重情感表达与形象塑造,通常不受格律束缚,更注重语言的灵活性和自由度。

其次,中英古典诗歌的题材也有所不同。

中国的古代诗歌往往以抒情为主,表现人的情感和内心体验,对自然、人生、爱情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表达。

英国古典诗歌则更加侧重于描写自然景观和历史事件,以及人物形象与社会生活,塑造了许多经典的诗歌形象,如《哈姆雷特》、《冬天来了》等。

再次,中英古典诗歌的文化背景也不同。

中国古代文化注重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价值观,诗歌中反映出了这种文化传统的精髓和内涵。

而英国文化传统则更强调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的保护,诗歌中体现出的价值观则更强调对人类普遍价值观的探索与思考。

最后,中英古典诗歌的表现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古代诗歌注重写作技法与意境的营造,诗意深远,多采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富有神秘色彩和哲思性。

英国古典诗歌则更加直接表现,语言贴近生活,用词含义简洁明确,表达力强,如《伊丽莎白▪巴瑟瑞特》中那清新明快的诗句:“Roses red and
violets blue/ Sugar is sweet and so are you”。

综上所述,中英古典诗歌存在许多文化传统的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两国在价值观、表现方式等方面的文化特色,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视角。

中西诗歌文化异同

中西诗歌文化异同

xx诗歌文化异同前言中西之间的差异毫无疑问是显而易见的。

西方人讲究精准确切,而中国人虽说离不开客观事物,但却更注重一种意境上的领悟。

在饮食上,西方注重营养与科学,烹调要求规范化,相同的菜肴在地区之间差异并不大。

而中国则更注重味觉,也更随意,厨师可以按自己的喜好和习惯对菜品进行加工改进,并不遵从菜谱上的配料比例。

在绘画上,西方的传统是极度写实的素描与油画,注重透视的准确及光与影的再现。

而中国则是水墨画,或缥缈或厚重,跟实物相差颇多,但对神韵的把握则是共同的。

在哲学上,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评价过西方的科学发展:“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

”西方的哲学强调形式逻辑,强调推导论证。

而中国则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悟”,一种感觉。

正如老子的《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

究竟道是什么,很难有人给出一个标准答案。

道存在于心中,很多时候是一种悟出来的感觉。

又如在中国影响深远的哲学观点“天人合一”。

我即是天地,天地即是我,两者是统一起来,可以相互转化的。

在这种哲学观念的影响下,中国人自然更注重主观的感受,而逻辑性上缺乏重视。

这个区别在文化上的反应是直观的。

xx诗歌的差异一、情感表达差异英文诗歌大都表达热切,感情激烈,以求再现此情。

而中国的古诗词则文字简洁,意境悠远。

诗人将想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到七八分后,便会打住,留白出来以给人遐想的空间。

李白的那首闻名的《静夜思》便是中文诗歌中的一个典型。

通篇文字都很简单,描绘的情景其实也很简单。

不过是看到夜晚起床之后看到空中一轮明月后,开始思念了家乡。

但这一仰头一低头之间的风致却打动了几乎所有的中国人,吸引了一代代的国人竞相传唱。

而这种感情在西方人看来似乎是难以理解的。

Tr. W. J. B. Fletcher在翻译静夜思时,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两句译做了“On her clear face I gazed with lifted eyes:then hide them full of Youth’s sweet memories.”Fletcher显然没能理解到诗中的那种思乡的感觉。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引言:诗歌是一种美妙的艺术形式,它在不同的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西方诗歌各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本文将探讨中西方诗歌的比较,以期能够深入了解两种文化间诗歌创作的异同之处。

一、语言和结构的差异:中西方诗歌在语言和结构上有显著的差异。

西方诗歌注重押韵和韵律,常常采用定型诗的形式,例如十四行诗、抒情诗等。

而中文诗歌则更加注重意境和意象的表现,较少使用押韵和韵律。

中文诗歌通常以五言或七言绝句为主,这种形式给予了诗人更大的自由度,在表达情感和描绘景物时更加灵活多样。

此外,中文诗歌还倾向于使用对偶和象征的手法,以表达更深层次的意义。

二、主题和内容的差异:中西方诗歌的主题和内容也存在差异。

西方诗歌更加注重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内心世界的表达,例如爱情、死亡、自然等。

而中文诗歌则更加强调社会和政治的关注,诗人常常通过表现社会现象和质疑社会制度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另外,中文诗歌通常融入了许多哲理和人生智慧,诗人通过寓意和象征等手法,传达出对于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三、文化和历史的影响:诗歌是一种表达文化和历史的方式,因此中西方诗歌受到各自文化和历史的影响较大。

西方诗歌在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传统中有深厚的根基,常常受到古希腊神话和罗马史诗的启发。

而中文诗歌则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影响,常常融入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智慧。

这种文化和历史的背景让中西方诗歌在主题和表现手法上有着显著的差异。

四、诗歌在社会中的地位:中西方文化对于诗歌的重视程度也有所不同。

西方文化中,诗歌被广泛地视为文学艺术的高峰,被广大读者和评论家所重视。

许多西方国家设立了诗歌奖项,诗人也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歌一直被看作是一种崇高的艺术形式,在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文人诗人,如李白、杜甫等。

尽管如今诗歌在社会中的地位相对较低,但在文学界和艺术界仍然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结论:中西方诗歌在语言、结构、主题、内容、文化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西方诗歌文化差异

中西方诗歌文化差异

东西方诗歌文化差异会计学院Z10061143100603侯文君东西方诗歌文化差异纲要:歌作一种自我表达和表人世界的性理解,在形式上分行摆列,并拥有必定的奏韵律的文体,在各样文体中出的最早,主要有叙事和抒怀。

限于的有限,里只中西抒怀的异同。

关:歌,中西方,音,抒怀一、中西抒怀的生及。

中西抒怀的生都是个人意增的果。

但此中的个人意有所不一样。

西方古代抒怀要求抒个人主的思想感情;中国古代抒怀是把个人价含于社会价之中,即“小我”之中有“大我” 。

二、中西歌情味。

中西方个的不一样品行,主要源于社会文化的差异。

中国文化成立在儒道的基上。

儒家重人事、理教化,内圣外王,修身家治国平天下,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成儒家的最高理想。

使中国歌亦的教化作用、使用价。

而追求人的精神超脱、回自然的道家,根底还是着重人事——老子老于世故,庄子的超越精神走向的亦是存亡、泯物我、一是非,而不是西方式的宗教世界。

因此,于中国人来,他不之余,在求解脱之,自然常常成他独一的皈依,因此,中国人极少走开人事去尽宇宙的根源、精神的本。

希腊文化和基督教精神,使西方文化一方面重感情、重世享,另一方面又拥有一种彼岸超越意。

使得西方歌一方面在鼎力弘英豪主、个人主精神,衬着人情世故,另一方面在关注中又经常保持一种超越精神,求人的极挽救,因此代表极价的求的宗教精神穿于歌之中,使许多歌常常有一个主宰宇宙的神明高居其上或含此中。

从《荷史》、《神曲》、《浮士德》、斯、拜、雪莱、雨果到艾略、叶芝、瓦雷拉⋯⋯莫不这样。

中西方不一样的文化背景,致中国人更多致力于人与社会理的交流,人与自然的默契;西方人更着重于揭露人与自我、人与神的关系。

于此,下边就情与自然两大主,探中西抒怀的差异。

(一)、情抒怀中西情都史悠长,但情味各异。

中国情多写婚媾以后或以外,建立了一个“怨”之境地(如从先秦到唐甚至元宋均这样);并且羞于表达情。

怨多出自男性,却恰恰要借女性之口想念之情。

许多歌原来是典型的情,也被后代解作忠君国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诗歌文化异同前言中西之间的差异毫无疑问是显而易见的。

西方人讲究精准确切,而中国人虽说离不开客观事物,但却更注重一种意境上的领悟。

在饮食上,西方注重营养与科学,烹调要求规范化,相同的菜肴在地区之间差异并不大。

而中国则更注重味觉,也更随意,厨师可以按自己的喜好和习惯对菜品进行加工改进,并不遵从菜谱上的配料比例。

在绘画上,西方的传统是极度写实的素描与油画,注重透视的准确及光与影的再现。

而中国则是水墨画,或缥缈或厚重,跟实物相差颇多,但对神韵的把握则是共同的。

在哲学上,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评价过西方的科学发展:“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

”西方的哲学强调形式逻辑,强调推导论证。

而中国则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悟”,一种感觉。

正如老子的《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

究竟道是什么,很难有人给出一个标准答案。

道存在于心中,很多时候是一种悟出来的感觉。

又如在中国影响深远的哲学观点“天人合一”。

我即是天地,天地即是我,两者是统一起来,可以相互转化的。

在这种哲学观念的影响下,中国人自然更注重主观的感受,而逻辑性上缺乏重视。

这个区别在文化上的反应是直观的。

中西诗歌的差异一、情感表达差异英文诗歌大都表达热切,感情激烈,以求再现此情。

而中国的古诗词则文字简洁,意境悠远。

诗人将想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到七八分后,便会打住,留白出来以给人遐想的空间。

李白的那首闻名的《静夜思》便是中文诗歌中的一个典型。

通篇文字都很简单,描绘的情景其实也很简单。

不过是看到夜晚起床之后看到空中一轮明月后,开始思念了家乡。

但这一仰头一低头之间的风致却打动了几乎所有的中国人,吸引了一代代的国人竞相传唱。

而这种感情在西方人看来似乎是难以理解的。

Tr. W. J. B. Fletcher在翻译静夜思时,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两句两句译做了“On her clear face I gazed with lifted eyes: then hide them full of Youth’s sweet memories.”Fletcher显然没能理解到诗中的那种思乡的感觉。

而另一个人Tr. S. Obata则翻译成了“I raised my head andlooked out on the mountain moon, I bowed my head and thought of my far-off home.”相比较许渊冲的“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我们可以发现,Tr. S. Obata相较Fletcher 有了一些进步,但是对思乡的把握仍是不到位的。

这跟中文诗歌中的意境不无关系。

在中国文化里,月往往是悲情的,不完满的。

月的形象总是跟短暂与变幻联系在一起。

睹月思乡是一种常见的情绪宣泄。

除此之外,王建曾写道,“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白居易也曾发出“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之叹。

除了思乡之外,“月”在中国文化中,也用于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而这种爱情也通常是消极的,情人之间的离愁别怨占了大多数。

张九龄在《望月怀远》中,写到:“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而他在《赋得自君均出矣》,则写道:“思君如满月,夜夜减轻辉”。

而在西方人的眼中,月的形象则绝不是跟离愁哀思相联系的。

月可以象征纯洁,坚贞的爱情。

根据希腊童话,根据希腊神话,月亮女神阿耳忒弥斯爱上了美少年恩底弥翁,为了永葆他的青春,她使他永远睡眠于拉特摩斯特山上,而每晚前去与之相会。

尽管是传说,但月亮女神与男女恋情之间的特殊关系在西方诗歌中却常常得以提及。

而另一个原因则可能是在于西方人与中国人对于故乡在态度上有着根本的区别。

正如段义孚在《美国人的空间,中国人的位置》(American Space, Chinese Place)一文中所说的,“美国人在阅读经过翻译的中文诗歌时可能会觉得很吃惊,甚至会对这种频繁出现的乡愁别情感到厌烦。

要理解这种感情之深刻,就必须了解中国人对安居乐业和着地生根的渴望,因为人们经历了太多的战争灾难,流离失所,还有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

强制搬迁让中国人意识到了因此带来的损失,而大部分美国人搬家都出于自愿,对他们来说,对过去的怀念之情仅限于对一去不复返的童年时代的向往”。

这段话很好地解释了Fletcher对静夜思进行处理的原因。

二、诗歌意境差异意境对西方人欣赏中国诗歌所造成的障碍无疑是巨大的。

更倾向于精准思维的西方人在面对中文诗词中的借景抒情时,往往显得有些无措。

就拿《春晓》一诗的翻译来说吧。

Tr. Witter Bynner将“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译为“But now I remember the night, the storm, And I wonder how many blossoms were broken.”孟浩然在这里真的是在想花骨朵落下来了多少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许渊冲对此诗的译作是“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显然,这种译法更得原诗的精髓。

就算西方人领悟了意境之后,在将意境联系到诗人的境况这一步上仍然可能会遇到麻烦。

一个典型的例子来自《红楼梦》中的《葬花辞》。

David Hawkes将“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句译作“The blossoms fade and falling fill the air, Of fragrance and bright hues bereft and bare.”而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文则是“As blossoms fade and fly across the sky, Who pities the faded red, the scent that has been?”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David Hawkes在这里的确明白了“花谢花飞飞满天”(如果忽略掉fall这个词的使用的话)的意境,但他却没能将该意境联系到葬花的林妹妹身上去。

林妹妹看到空中飞舞的花瓣,看到地上的残红,情不自禁感伤起自己的身世来。

那地上的残花在她的心中便化为了她自己,没人怜惜,没人牵挂。

而David Hawkes在这里却将第二句放在了第一句的一个附属的位置上,这毫无疑问是有些主次不分了。

林妹妹的感伤以及自怜自艾更是一点也体会不出来了。

三、传统文化重心差异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心所在与西方文化大不相同,西方的基督教创造了一个永恒的彼岸世界。

西方诗人们也把它看成了一切生命的最后安顿之所,现世人生只不过是永恒长河中一段微不足道的插曲。

浪漫派诗人容易激动,然而即使是在他们最为激动的时候也并未完全为情感所俘虏,多多少少还是免不了静观的色彩。

即使是在他们的入世色彩很浓的诗篇中,仍然保留着超脱凡尘的终极追求与关怀(ultimate concern)。

照他们自己的话来说,他们的诗是“强烈情感流溢之后静忆”所得。

(overflow of powerful feelings recollected in tranquility)。

也就是说,在情感翻腾之时不写,而是到了有一定心理距离之后,平心静气时才去写的。

从这一点上看就与中国的诗人们大相径庭。

中国的诗人或文学家往往都是在灵感来临时一气呵成的,容不得片刻拖延。

如果你苦心经营,反而“淡而无味”。

“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工夫半未全。

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估计这首诗也是诗人写出好诗后的偶然体会的现场纪录。

清代梅曾亮认为:“文在天地,如云物烟景焉,一俯仰之间,而遁乎万里之外。

故善为文者,无失其机。

”明代谢榛也说:“诗有天机,待时而发,触物而成,虽幽寻苦索,不易得也。

”南宋诗人戴复古也说:“有时忽得惊人句,费尽心机做不成。

”……。

下面用一对实例来进一步铺张,看看我们能得到什么结果。

西方古英语诗人雪莱的“西风颂”片断:直等到春天,你碧空的姊妹吹起她的喇叭,在沉睡的大地上响遍,(唤出嫩芽,像羊群一样,觅食空中)将色和香充满了山峰和平原。

不羁的精灵呵,你无处不远行;破坏者兼保护者:听吧,你且聆听!•(附英语原诗)Thine azure sister of the Spring2 shall blow•Her clarion3(trumpet) o’er the dreaming earth, and fill(Driving sweet buds like flocks(eager) to feed in air)•With living hues and odours (over) plain and hill:•Wild Spirit, which art moving everywhere•Destroyer and Preserver; hear, O hear!李白的“将进酒”片断: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附英语译文)Cheers, my friend, my brother! Don’t stop your cups.Let me sing a song for you, Listen carefully please.But music and delicacies are nothing,I long to dwell in drunkenness, and Never wake up to a sober world.诗人雪莱的诗歌中表现出来的往往不是对人生况味的直接体验,而是表达出从生活过程中获取的对人生的认知与心灵的净化。

他很少表现出入世的忧患意识,即使对现世感到悲观,也终究会从永恒的天国找到归宿。

李白的诗歌又是一回事了。

他重志向的表达,反映经时济世的理想,直觉地体验人生。

在唐代,我们更是几乎找不到一个真正忘情世事的诗人,连被称为“诗佛”的王维也还是不能忘怀济世的理想。

在译文中用了”Never wake up to a sober world.” 似乎不忠于原文,实际上是最符合原文的情怀了。

表达作者不愿意看到当时人世间的悲苦,个人抱负又难以实现,只能以酒消愁,宁可长醉不醒。

如果不是这样译的话,在老诚然,中西文化之间的差距是巨大的,这种差距对西方译者欣赏中文诗歌,并将中文诗歌独特的美介绍给西方读者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障碍。

但这并不是说中西文化之间就是对立的,难以理解和逾越的。

我们也能在许多西方诗歌中看到中国美学,中国文化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