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怀古诗、边塞诗、咏物诗知识点及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多少兴亡事
——[咏史怀古诗鉴赏]
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归纳思想内容:
1. 感慨盛衰无常 2.感慨壮志难酬 3.感慨国运衰微
4.抒发爱国情怀 5.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6.羡慕英雄业绩,感慨年华易逝
7.感慨物是人非、昔盛今衰
表现手法:对比、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用典
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⑴“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答:
⑵“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江城子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
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
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
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
两句含有深意。
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咏史怀古诗知识点补充
怀古诗
古,是指一种古迹,“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
怀古词多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因此,怀古又往往跟登临主体结合在一起。
在艺术表现上,往往要写景,写这个古迹的地理环境、景物景观,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诗
“咏史”就是翻阅古书,拾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或事,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事件,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人物,借此抒发作者的思考、态度,情怀或讽刺时政,从而抒发自己的独到见地。
咏古诗长于议论精辟,不一定要写景,不表现现在的时空场景。
表达风格
怀人伤己折叠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
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对比失落型
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
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
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在“小乔初嫁”时就立下了令“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可谓少年得志,风流倜傥,而自己人到中年双鬓染霜,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与周瑜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强烈的对比生发出浓重的“人生如梦”的感慨,今世之无奈却只能在清风明月间买醉。
故地重游,联想古人,关照自己,正是有了这一层自我关照,才使这首词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引起了多少人的共同的心理感受,正是这样,这首杰出的赤壁怀古词才有了长久的生命。
2.同病相怜型
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
(怀古伤己)如李商隐《贾生》写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倾谈神鬼不谈治国之策,实则借贾谊来写自己的同样的遭遇,抒发并强化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蜀相杜甫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赏析】律诗由“起”、“颔”、“颈”、“结”四联组成。
这首诗的“起联”两句一问一答,貌似平常,实则不然。
这里,诗人以近乎口语化的诗句点出了武侯祠堂的地理位置和古柏森森的自然环境,其间一个“寻”字妙笔天成,使得一问一答两相连属,恰如其分地道出了诗人急欲瞻仰武侯祠堂的情不可耐的心绪,这一方面暗示出杜甫与诸葛亮虽不同世却思想相通,另一方面也替后面的赞颂、痛惜之辞预为伏笔,使得全诗和谐统一,首尾相衔。
李重华《贞一斋诗话》说:“作诗善用赋笔,惟杜老为然。
其间微婉顿挫,总非平直。
”杜甫
的这首《蜀相》的开头,可以说是比较典型地体现了诗人善用赋笔而又切忌平直的特点。
如果说,“起联”两句还是从总领通篇的角度由全貌着笔作概括叙写的话,那么,“颔联”两句则进而把“镜头”转向武侯祠庙周围景物的细部。
“映阶碧草”、“隔叶黄鹏”仿佛是两个特写镜头,一在渲染“春色”之怡目,一在强调“好音”之悦耳。
然而,诗人用了一个“自”字,一个“空”字,含蓄地表达了他对这些景物的与众不同的特殊感受——盎然春意固然是美好诱人的,可是,丞相祠庙却是如此寂寥冷清,悄然而无人迹,只有诗人形只影单而来,孤寂伤怀而返。
难道说,武侯已经被世人遗忘了吗?不难看出,在“颔联”两句里,诗人句句写景,却字字含情,诗行中寓静于动,寄情于景,婉转地流露出因国家分裂而悲怆伤怀以及亟盼早日平叛实现统一的情绪。
真可谓“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于外而远且大”(谢榛《四溟诗话》)。
“颈联”两句,诗人笔锋一转,胸臆直泄,以高度凝炼、警策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生活际遇、政治理想和辅国功业。
诸葛亮隐居隆中(今湖北襄樊城西)时,刘备三顾茅庐,于公元207年,同他商讨天下大计。
出山后,诸葛亮先是辅佐刘备开创基业;刘备死后,他又匡济危难,扶佐后主刘禅。
这就是所谓“两朝开济”。
诸葛亮可以说是殚精竭虑,忠贞不渝,尽了“老臣”之心。
当然,艺术的概括是不能同科学的、历史的评价相提并论的。
但是,透过诗人的饱含深情的诗句,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诸葛亮这位“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的丞相的一生的事业,以及他对后人的感召力量,而且能够感知诗人对他的钦羡仰慕之情。
这一联与前一联一样,属对工致,沉郁顿挫。
遣辞虽不藻丽,却行文壮阔,潇洒飘逸,可与诗人另一首写诸葛亮的诗《八阵图》中的“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二句联璧生辉。
假若诗意仅此而已,或许还难以收到激动人心的艺术效果和取得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前人说,“诗贵有眼”。
“结联”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可谓《蜀相》的“诗眼”。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岂止是一般的凭吊和拜谒之辞啊!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于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春,出兵伐魏,在渭水南五丈原(今陕西郿县西南)与魏军相持百余日后,于当年八月在军中抱憾病逝。
武侯壮志未酬而身先亡,诗人饱经丧乱而屡失意,经历虽各有不同,可是就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这一点来说,他们个人的命运是颇有相似之处的。
正因为如此。
诗人落笔沉挚,力透纸背,写得苍凉悲壮,催人下泪。
可见,千百年来,人们习惯于用这警句一般的诗行对赍志而殁的仁人志士寄予痛惜与同情是不无道理的。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之一,对于壮志未酬者,它既是颂辞,又是挽歌。
唐代诗人刘禹锡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工于诗者能之。
”《蜀相》一诗囊括历史,融汇古今,语言凝炼而内涵丰富。
如果把刘禹锡的话用来评《蜀相》,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怀古伤今
古代诗人的主流是寒士,济天下拯黎民的念头使他们更多关注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上。
诗人们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警戒。
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
现实不合理想模式的时候就是怀古最有理由的时候。
根据古迹或古事的现状可分以下几类:
1.昔盛今衰型
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思古之幽情。
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
这类诗作或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或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尤其是做为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一时的金陵更是成为古代诗人们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触发了多少人的怀古之情,金陵怀古几乎成为咏史诗的一个专题。
过去的繁华随风远去,只留下一片荒芜,这让人顿生物换星移,世事沧桑之感。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京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停。
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中,化为一抔黄土。
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
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2.物是人非型
昔日的风景依旧,只是朱颜已改。
物是人非给人带来幻梦似的感觉,不由得让人做冷静的思考。
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全诗通篇写景,群山仍在,潮水依旧,月光依然,所变者已是“故国”、“空城”、“旧时月”,昔日繁华已化为乌有,全诗基调凄凉不堪,句句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令人不胜伤感。
金陵图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
诗的首句写金陵雨景,渲染氛围;二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
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
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理性反思
前两类诗歌,作者都身置其中,抒发一己之感慨;此一种,作者跳出来,站在历史的高度,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的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个人意识。
借古讽今,别有寄托:
借古讽今,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历史覆辙(借古讽今)。
如王安石金陵怀古词《桂枝香》: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绪。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上片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层层表现了“故国晚秋”中江山风物的胜概。
下片则以“念往昔、繁华竞逐”一句转入怀古,感叹六朝皆因荒乐而相继覆亡,末三句落到“至今”,便寓警世伤时之意,实际上是借历史警诫当朝统治者不要一味贪图享受而重蹈历史之覆辙。
②或是理性分析,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如唐代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作变换视角,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
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
诗的构思极为精巧,议论新颖独特,发人所未发,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而又不悖情理,使人耳目一新。
我们不妨以写项羽的两首绝句为例来加以深入探讨: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秦末楚汉相争,最终以项羽垓下大败,自刎乌江而降下帷幕。
后人总想透过历史的烟尘,剖析他失败的原因,从中引出某些历史借鉴。
杜牧以诗人的眼光,从败不馁的角度立意,指出出色的战将自当胜不骄,败不馁,尤其是在受重创、陷绝境时,更应“包羞忍辱”,这才是真正的男儿。
杜诗在为项羽的失败同情、惋惜之余,又对他的刚愎自用,缺乏自知不无讽刺。
尤为人激赏的是,诗人借题发挥,道出一个颇有积极意义的命题:百折不挠,才能成功。
王安石以政治家的眼光,从当时形势的角度立意,指出项羽已失去人心,不会再有成功的希望。
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
三、四两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杜牧未免太天真了,即使项羽真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卷土重来”实在是痴人说梦而已。
王诗辛辣冷峻,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他毫不留情地指出项羽失败的最根本原因,颇具政治家的眼光。
古今多少兴亡事参考答案
1、1)借代、反问。
(2)通过“百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
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2、1)表现了诗人的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泾水,只见“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眼前一片荒凉,暗含对唐王朝国势衰颓的担忧。
2)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 ③写哀景抒哀情
3、“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
“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古来征战几人回
——[边塞征战诗的鉴赏]
(1)边塞诗的主要内容:
有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如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有将士久戍的乡愁和闺中妻子的离恨,如李益"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有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如岑参"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有对帝王黩武开边和对边将恃宠贪功的讽刺,如高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有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归家无望的哀痛,如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2)风格
有的豪迈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有的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有的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有的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3)边塞诗的常用手法
比喻、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
(4)常用词语:
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胡羌羯夷夜郎长云秋月雪
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边塞征战诗的鉴赏方法
第一,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边塞诗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我们在接触这类诗歌时,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
第二、注意区别各自的思想内容感情特点。
有的写建功立业的渴望,有的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的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的反映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有的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的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
中原的风光……
第三,分析边塞诗的不同艺术风格。
在大量边塞征战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是很不相同的,有的豪放旷达,有的雄奇壮美,有的豪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只有细细体会,才有可能准确领会到边塞征战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
鉴赏要点
1.关注作者,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关注意象,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
3.抓住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
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
(李益)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1、转应曲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
山南山北雪晴。
千里万里月明。
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1)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简要赏析这首词中两组叠句(“边草”、“边草”与“明月”、“明月”)的表现效果。
2、塞下曲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①。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②,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⑧。
注:①萧关:关塞名,故址在宁夏固原县。
②幽并客:指幽州、并州武勇之人⑧紫骝:骏马名。
(1)这首是写边塞征战之诗,唐代的《塞下曲》(以及《塞上曲》)源于汉乐府,但又是乐府新诗。
第一句中的“空”字写出了,渲染了。
“八月萧关道”既点明了,又点明了。
“处处黄芦草”写出了。
“尘沙”指,
诗人歌颂了。
(2)这首诗前四句重在描写萧关仲秋的自然环境,后四句写了两类人:和。
分析作者对两类人的不同的情感态度:
3、塞下曲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⑦,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qīn):马跑得很快。
②卢龙塞:古地名。
(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5分)
(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5分)
4、从军行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⑴前两句描写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全诗表达什么情感?
⑵试从色彩、动静结合的角度分析一下本诗所表现出来的诗情画意。
古来征战几人回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1)①这首词描绘了萧瑟凄清,山川寂寥的画面;
②边塞将凋的枯草,积满山山岭岭的冰雪,初晴的夜空普照大地的明月,偶尔传来的悲切呜咽的胡笳声,孤独苦守的赢弱老兵……
③表达了戍边将士对长期戍边生活的极度愁怨,对家乡的极度思念,诗人对将士们的同情。
(2)“边草”一叠,营造了荒草连天,茫无际涯的荒凉意境,为老兵提供了活动的背景,烘托了老后空虚彷徨的心理状态。
(1分)
“明月”一叠,营造了月光满地,冷清凄苦的意境,烘托了老兵望月怀乡、辗转难眠的思乡情绪。
(1分)叠句重唱,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1分)渲染了“愁绝”的气氛。
(1分)
2、答案:(1)“空”字既表现桑叶已经落尽,也表现林中空空,渲染了边地
荒凉冷落。
“八月萧关道”既点明了时令,又点明了边塞的具体地点。
“处处黄芦草”显示将士戍边环境的艰苦。
“尘沙”指边塞沙场,诗人歌颂了戍边战士长期守卫边境沙场,愿与“尘沙”共老的精神。
(2)“幽并客”和“游侠儿”。
赞扬戍边战士慷慨豪迈,保卫祖国的精神。
批评那些骄矜恣纵、自夸勇武的人,他们徒有从武的外表,却只停留在向人夸耀骏马,而并没有捐躯赴难、为国牺牲的豪侠实质。
3、答:(1)特点:自然环境险恶(1分);军情紧急(1分)。
作用:营造了萧杀的氛围(1分),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1分),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是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1分)。
答:(2)①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将形象(2分)。
②表达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1分),和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倦(1分),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1分)。
4、参考答案:(1)描写了寒风紧吹、冻泥开裂、梧桐叶落、枝梢断折的寒冷萧瑟的景象。
交代了严酷的环境,提供人物活动背景,渲染凄凉氛围,烘托战士的勇敢大无畏精神。
表达作者对唐军将士不畏艰难、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的赞美。
(2)大山莽莽,白雪漫漫,红旗飘飘。
色彩鲜明,深厚壮美。
风吹、山静、旗动、人行、笛吹,动静结合,静中显动。
咏物言志诗的鉴赏班级姓名
鉴赏咏物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
古人说写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
古人激赏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因为作者通过月下水边的梅枝横斜的侧影,写出它凛然冰清的神态品格。
②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咏物诗既是托物言志,就要表达自己寄托的感情。
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用心体味。
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
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咏蝉的诗,被诬入狱的骆宾王,发出的是"雾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蹇滞的李商隐,慨叹的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而身居高位的虞世南,表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的"高贵人"的志得意满。
他们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却都揉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情。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作者明确的寄托,但不管有没有寄托,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在人间。
"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
:"素花
?月晓风清欲堕时。
"就是用"
月晓风清"的背景,写出白莲独特的气质、神韵来。
《题菊花》这样写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此诗咏菊,一反文人笔下菊花孤高绝俗、落落寡合之传统,赋予菊花以顶风傲寒,战天斗地之精神,读来感人肺腑,动人心魄。
秋风瑟瑟,万木凋零,满院菊花沐寒挺立,迎风怒放,其香幽冷,其艳生辉。
尽管开不逢时,缺蜂少蝶,颇有几分冷落凄清,可是菊花幽香冷艳不减分毫,铮铮傲骨不少分寸。
也许百花逢春是大鸣大放,浓香竞发,蜂飞蝶舞,满眼春光,可是菊花却高昂头颅,笑傲风霜,清香劲发,冷艳逼人,表现出一股坚如磐石,硬如钢铁的不屈精神。
实际上这是隐喻农民起义军意志坚定,作风顽强,信念不倒,具有一种挑战权贵,敢做敢为的战斗精神。
三、四两句是作者的浪漫幻想,颇能见出诗人的豪情壮志。
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