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毒理学评价
食品安全毒理学评价程序
食品安全毒理学评价程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食品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确保我们所摄入的食品是安全无害的,食品安全毒理学评价程序应运而生。
这一程序就像是食品的“安检关卡”,对食品中的各种成分进行严格的审查和评估,以保障我们的健康。
食品安全毒理学评价程序是一个复杂而严谨的过程,它主要包括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急性毒性试验。
这一阶段就像是对食品成分的“初考”。
通过让实验动物短时间内接触较高剂量的待测物质,观察它们在短期内出现的中毒反应,比如是否出现死亡、中毒症状等。
急性毒性试验能够快速地初步了解待测物质的毒性强度,为后续的评价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第二阶段是遗传毒性试验、传统致畸试验和 30 天喂养试验。
遗传毒性试验主要是检测待测物质是否会对生物体的遗传物质造成损害,比如是否会引起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等。
传统致畸试验则是观察待测物质在动物胚胎发育期间是否会导致胎儿畸形。
而 30 天喂养试验是让实验动物连续30 天摄入含有待测物质的食物,观察其对动物的生长、血液学、生化指标等方面的影响。
第三阶段是亚慢性毒性试验,这一阶段类似于“中期考核”。
实验动物会在更长的时间内,比如 90 天,摄入含有待测物质的食物,进一步观察其对动物身体各个系统和器官的影响,包括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的潜在损害。
同时,还会检测动物的生殖功能和免疫功能是否受到影响。
第四阶段是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这是整个评价程序中的“终极大考”。
慢性毒性试验通常会让实验动物在其大部分生命周期内接触待测物质,以全面评估其长期低剂量暴露的潜在危害。
而致癌试验则是观察待测物质是否会导致实验动物患上癌症。
在进行食品安全毒理学评价时,实验动物的选择也是非常关键的。
通常会选用大鼠、小鼠、豚鼠等常见的实验动物。
这些动物在生理和代谢方面与人类有一定的相似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待测物质对人类可能产生的影响。
此外,实验过程中的剂量设置也需要精心设计。
我国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试验方法
我国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试验方法引言食品安全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毒理学评价作为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试验方法是根据国家食品安全法和相关法规制定的,旨在评估食品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
本文将介绍我国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试验方法。
1. 急性毒性试验急性毒性试验用于评价食品暴露于高剂量的短期作用下对动物的毒性效应。
常用的急性毒性试验方法包括LD50测定法和急性口服毒性试验。
其中,LD50测定法是通过给予动物不同剂量的食品,观察并计算半数动物死亡的中位数剂量,以此评估食品的急性毒性。
2. 慢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用于评价长期暴露于低剂量的食品对动物的毒性效应。
常用的慢性毒性试验方法包括90天喂养试验和生殖毒性试验。
其中,90天喂养试验通过给予动物长期暴露于食品,观察并评估其对动物生理、生化参数以及器官损伤等的影响。
而生殖毒性试验则是通过给予动物长期暴露于食品,观察并评估其对生殖能力、胚胎发育以及后代生长发育的影响。
3. 遗传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用于评价食品对遗传物质(DNA)的损伤效应。
常用的遗传毒性试验方法包括细菌反转突变试验、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和小鼠微核试验等。
这些试验方法通过检测食品对细菌或动物染色体的畸变、突变以及微核的形成等指标,来评估食品的遗传毒性。
4. 致癌性试验致癌性试验用于评价食品对动物致癌的潜在风险。
常用的致癌性试验方法包括饲喂试验和皮肤涂抹试验。
其中,饲喂试验通过给予动物长期暴露于食品,观察并评估其对动物发生肿瘤的影响。
而皮肤涂抹试验则是将食品直接涂抹在动物皮肤上,观察并评估其对动物发生肿瘤的影响。
5. 免疫毒性试验免疫毒性试验用于评价食品对动物免疫系统的影响。
常用的免疫毒性试验方法包括免疫功能指标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和体内抗体产生等。
这些试验方法通过检测食品对动物免疫系统功能的影响,来评估食品的免疫毒性。
6. 毒素检测毒素检测是评价食品安全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国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试验方法
我国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试验方法
我国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试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方面:
1. 急性毒性试验:用于评估食品对动物的急性毒性。
常用
的试验动物包括小鼠、大鼠和小鼠。
常见的急性毒性试验
方法有LD50试验和固定剂量试验。
2. 亚慢性毒性试验:用于评估长期暴露于食品中的低剂量
毒性效应。
常用的试验动物包括大鼠和狗。
试验期一般为
90天,观察动物的生长发育、血液生化指标、内脏器官病
理学变化等。
3. 慢性毒性试验:用于评估长期暴露于食品中的慢性毒性
效应。
常用的试验动物包括大鼠和狗。
试验期一般为2年,观察动物的生长发育、血液生化指标、内脏器官病理学变
化等。
4. 灵敏性试验:用于评估食品对特定人群的敏感性,如孕妇、婴儿等。
常用的试验动物包括小鼠和大鼠。
5. 遗传毒性试验:用于评估食品对遗传物质的影响。
常用
的试验方法包括细菌突变试验、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
试验等。
6. 致癌性试验:用于评估食品对动物的致癌作用。
常用的
试验动物包括大鼠和小鼠。
试验期一般为2年,观察动物
是否出现肿瘤等。
在进行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时,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国
家标准和规定进行,确保试验方法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试验动物的选择、试验剂量的确定、
试验期的安排等因素,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食品毒理学评价》课件
应提供适宜的饲养环境,包括温度、 湿度、光照、饲料和水等,以确保实 验动物的健康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设计的方法和原则
实验设计方法
可以采用随机化、盲法、对照等实验设 计方法,以提高实验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
VS
实验设计原则
应遵循科学、合理、可行的原则,确保实 验结果具有可重复性和可推广性。
黄曲霉素的危害
黄曲霉素是一种强致癌物质,长期摄入可能增加患肝癌等恶性肿瘤 的风险。
毒理学评价内容
通过动物实验等方法,评估黄曲霉素的毒性作用、致癌性等,并研 究其作用机制。
安全控制措施
制定相应的安全控制措施,如加强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卫生管理、提高 食品加工工艺等,降低食品中黄曲霉素的含量。
谢谢观看
目的
评估食品中有害物质在短时间内 大量摄入后对机体的毒性作用。
方法
通过实验动物进行急性毒性试验 ,观察动物的中毒症状、死亡率
和病理变化等指标。
结果评价
根据试验结果,对食品中有害物 质的急性毒性进行分级和评估。
亚慢性毒性评价
目的
结果评价
评估食品中有害物质在较长时间内低 剂量摄入对机体的毒性作用。
根据试验结果,对食品中有害物质的 亚慢性毒性进行分级和评估。
01
02
03
04
危害识别
识别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 质,评估其对健康的影响。
暴露评估
评估消费者通过食品摄入有害 物质的量,以及摄入频率和持
续时间。
危害特征描述
描述有害物质对健康的影响性 质、程度和作用机制。
风险特征描述
综合危害识别、暴露评估和危 害特征描述的结果,评估有害
物质对人群健康的风险。
食品毒理学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和危险度评价
1.有阈值化学毒物的剂量-反应关系评价
▪ (3)确定RfD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 应首先对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与毒理学动物实 验结果进行分析,明确剂量-反应关系,确定 NOAEL或LOAEL,然后用NOAEL或LOAEL除以不确 定系数UF。
▪ UF又可分为标准化不确定系数(UFs)和修正系数 (MF)两部分。计算公式如下: ▪ RfD=NOAEL或LOAEL/UFs×MF
一、基本概念
▪ (4)危险度评价
▪ 危险度评价是在综合分析人群流行病学观察、 毒理学试验、环境监测和健康监护等多方面研 究资料的基础上,对化学毒物损害人类健康的 潜在能力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估,以判断损害 可能发生的概率和严重程度。 。
二、危险度评价
危险度评价的构成
➢危害性认定 ➢剂量-反应关系评价 ➢接触评定 ➢危险度特征分析。
▪ 如产品质量或毒理学实验结果与国外资料或产品 不相同,必须进行第一、二阶段的试验。
第三节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的内容
▪ 二、试验前的准备工作
▪ (一) 收集化学物质有关的基本资料
▪ (1)化学结构 ▪ (2)组成成分和杂质 ▪ (3)理化性质 ▪ (4)化学物的定量分析方法 ▪ (5)原料和中间体
缺乏生殖毒性资料等),最大可取10倍系数。
三、危险度管理
▪ 对于那些毒性较高,易于造成环境污染和危害人体 健康,又并非工农业生产所必需(如有替代品)的化 学毒物,可认为弊大于利,禁止其继续使用。
▪ 而对于另一些化学毒物,如铅、汞、锰等重金属, 虽然对于人体可能造成一定的危害,但由于是重要 的工业原料,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多种用途,可 以产生很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又没有其它适宜的 物质可以取代,经过综合分析之后可认为利大于弊, 可以继续使用,但必须建立相应的控制和管理措施, 使其对环境与健康的危害低于可接受的危险度水平。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包括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包括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是对食品中的化学物质、微生物及其他有害物质进行评估,以确定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和安全性。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毒理学评价的目的。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评估食品中存在的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确定其安全剂量和安全使用条件,为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和保障人民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二、毒理学评价的内容。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有害物质的毒性、暴露水平和风险评估等方面的评价。
毒性评价主要包括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突变性、致癌性、致畸性等方面的评估;暴露水平评价主要包括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残留水平和人群的暴露水平评估;风险评估主要是根据毒性评价和暴露水平评价结果,对有害物质的风险进行评估。
三、毒理学评价的方法。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实验室动物试验、流行病学调查、毒性代谢动力学研究、计量学方法等。
实验室动物试验是评价有害物质毒性的主要手段,通过对实验动物进行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致突变性试验、致癌性试验、致畸性试验等,来评估有害物质的毒性。
流行病学调查是评价暴露水平和风险的主要手段,通过对人群的暴露水平和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来评估有害物质的暴露水平和风险。
毒性代谢动力学研究是评价有害物质代谢和毒性发挥机制的主要手段,通过研究有害物质在人体内的代谢和毒性发挥机制,来评估有害物质的毒性。
计量学方法是评价有害物质暴露水平和风险的主要手段,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来评估有害物质的暴露水平和风险。
四、毒理学评价的应用。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结果主要用于制定食品安全标准、风险管理和监测。
根据毒理学评价结果,制定食品中有害物质的安全标准,明确有害物质的安全使用条件;根据毒理学评价结果,进行风险管理,对有害物质的使用进行限制或禁止;根据毒理学评价结果,进行监测,对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残留水平和人群的暴露水平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学第七章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五篇范例]
食品安全学第七章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五篇范例]第一篇:食品安全学第七章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第七章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目的与要求:←了解食品毒理学、食品毒物、LD50等概念;了解食品毒理学、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学习重点:毒理学、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过程和各阶段的主要目的.前言←应用食品毒理学的方法对食品进行安全性评价, 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安全使用食品添加剂(包括营养强化剂)、开发食品新资源和新资源食品及保健食品的开发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为我们正确评价和控制食品容器和包装材料、辐照食品、食品及食品工具与设备用洗涤消毒剂、农药残留及兽药残留的安全性提供了可靠的操作方法。
←食品中有毒物质的毒理学数据主要从动物毒理学实验中获得.第一节食品毒理学原理一、食品毒理学基本概念←1.食品毒理学(food toxicology):应用毒理学方法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及其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科学。
毒理学定义是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危害的科学。
一、食品毒理学基本概念它是研究外源性化学物及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有机体的有害作用及其作用机理,预测其对人体和生态环境的危害,对毒性作用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包括毒性反应、严重程度、发生频率和毒性作用机制,为确定安全限值和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毒理学按照其研究目的及所研究的化学物质特性和用途可分为工业毒理学、军事毒理学、环境毒理学、药物毒理学、法医毒理学和放射毒理学等。
一、食品毒理学基本概念←2.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就能够对生物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生物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称为毒物。
食物中的毒物来源有:天然的或食品变质后产生的毒素、环境污染物、农兽药残留、生物毒素等,以及食品接触所造成的污染。
←3.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是存在于外界环境中,而能被机体接触并进入体内的化学物;它不是人体的组成成分,也不是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食品毒理学·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和危险度评价
提高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和危险度评价的准确性
标准化操作
制定和完善毒理学评价和危险度评价的标准操作程序,确保实验 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质量控制
加强实验过程的质量控制,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数据分析
采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方法和技术,对实验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提 高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加强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和危险度评价的应用研究
04
价和危险度评价的关
系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和危险度评价的联系
01
两者都是评估食品安全性不可或缺的环节,危险度评价依赖于 毒理学评价的结果。
02
两者都关注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对人体的潜在危害。
两者都遵循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以确保公众健康不受危
03
害。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和危险度评价的区别
重要性
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质不断增加,食品毒理学在 保障食品安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食品中潜在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 、评估和监控,食品毒理学为确保食品安全提供了科学依据。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背景和目的
背景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纷纷制定食 品安全法规和标准,要求对食品中潜在的有毒有害物质进行安全性评价。
食品毒理学·食品安全性 毒理学评价和危险度评 价
目录
• 引言 •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 • 危险度评价 •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和危险度评价的关
系 • 未来展望
引言
01
食品毒理学的定义与重要性
食品毒理学定义
食品毒理学是一门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质的学科,主要关注这些物 质对人类和动物健康的潜在影响。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和危险度评价概述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和危险度评价概述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和危险度评价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和分析:通过现代化的分析技术,对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重金属、致癌物质、激素及抗生素等有害物质进行检测和分析,以确定其含量和种类。
2. 毒理学评价:对检测到的有害物质进行毒理学评价,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癌性、致畸性、致突变性等方面的评价,以确定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
3. 危险度评价: 将毒理学评价结果与人体暴露于该有害物质的可能性相结合,考虑食品的
摄入量、频次、暴露时间等因素,通过危险度评价确定该食品对人体健康的风险。
综合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和危险度评价的结果,可以为政府相关部门、企业和消费者提
供科学依据,制定和实施相应的食品安全管理措施,保障食品安全。
当前,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和危险度评价也
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
我国也加强了对该方面的研究和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对食品安全
的监督检查力度,以确保广大消费者的饮食安全。
相信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法规政策
的完善下,我国的食品安全水平将会不断提高,人民的饮食健康将会得到更好的保障。
抱歉,我无法完成这个要求。
第五章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克/人
<1
稍尝
1~50
500~4000
51~500 4000~30000
501~5000 30000~250000
5001~15000 250000~500000
>15000
>500000
0.05 0.5 5 50 500 2500
食品毒理学评价
第二节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历次版本: 卫生部文件《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试行)》 1985年 国家标准《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4. 半数致死量(LD50):指受试物能引起实验动物50% 死亡的剂量或浓度。又称致死中量。
5. 最小致死量:指受试物使受试动物群体中仅引起 个别发生死亡的剂量。
6. 急性毒性:指机体一次给予受试化合物,低毒化 合物可在24小时内多次给予,在短期内发生的中毒效应。
食品毒理学评价
7. 蓄积毒性:指低于一次中毒剂量的外源化学物,反 复与机体接触一定时间后致使机体出现的中毒作用。
食品毒理学评价
三、食品安全毒理学评价试验方法
开展食品安全毒理学试验应按照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规定的方式方法进行。 • GB 15193.1-2014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 GB 15193.2-2014 食品毒理学实验室操作规范 • GB 15193.3-2014 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 GB 15193.4-2014 细菌回复突变试验 • GB 15193.5-2014 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 • GB 15193.6-2014 哺乳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我国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试验方法
一、《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试行)》(GB15193.1-2003)
该程序规定了我国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总体原则、程序、方法和结果判定,适用于拟用于食品的化学和生物物质,如食品添加剂、食品加工用微生物等。
该程序规定的试验方法包括:
* 急性毒性试验
* 蓄积毒性试验
* 亚慢性毒性试验
* 慢性毒性试验
* 致癌试验
* 生殖毒性试验
* 致突变试验
* 免疫毒性试验
二、《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方法标准》
该标准系列包括《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哺乳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小鼠精原细胞或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啮齿类动物显性致死试验》、《28天经口喂养试验》、《6个月经口喂养试验》、《12个月经口喂养试验》、《致癌试验》、《生殖发育毒性试验》等。
这些标准规定了我国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中常用的试验方法的具体要求,包括试验目的、试验动物、试验剂量、试验方法、试验评价等。
此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还发布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指导原则》(2022版),其中第4章“毒理学评估”对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一般原则、方法和结果判定进行了详细说明。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在现代社会,食品的安全性是关乎每个人健康的重要问题。
而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则是保障我们饮食安全的一道关键防线。
那么,什么是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呢?简单来说,它是通过一系列科学的实验和研究方法,对食品中的各种成分,包括添加剂、污染物、新资源食品等,进行潜在毒性的评估。
这就像是给食品做一次全面的“体检”,以确定它们在正常食用的情况下,是否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有着严格的程序和标准。
首先,要对食品中的化学物质进行识别和分析。
这包括了解它们的化学结构、性质、在食品中的含量等。
接下来,就是进行一系列的动物实验。
这些实验通常会使用大鼠、小鼠等动物,观察它们在摄入不同剂量的待评价物质后的反应。
比如,观察动物的体重变化、生理指标、器官组织的病理变化等。
在实验设计方面,要确保科学性和合理性。
比如,要设置不同的剂量组,包括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以观察剂量与毒性反应之间的关系。
同时,还要设置对照组,也就是不给予待评价物质的动物组,以便对比和分析。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指标也是多种多样的。
急性毒性指标可以帮助我们快速了解物质在短期内可能造成的危害。
比如,通过测定半数致死剂量(LD50),可以知道在一次大量摄入某种物质时,有一半动物死亡所需要的剂量。
亚急性和亚慢性毒性指标则关注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较低剂量的物质摄入对动物的影响,比如对血液、肝脏、肾脏等器官功能的影响。
慢性毒性指标更是着眼于长期的、甚至是终身的摄入,评估可能导致的肿瘤发生、生殖障碍等严重后果。
遗传毒性的评价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这是因为某些物质可能会损伤细胞的遗传物质,从而增加基因突变和致癌的风险。
常用的遗传毒性实验有 Ames 试验、微核试验等。
生殖毒性评价则关注物质对生殖系统的影响,包括对生殖能力、胚胎发育、致畸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这对于保障下一代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动物实验,体外实验也是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重要手段。
第九章 食品安全性评价 毒理学评价及风险分析
倍——300倍者,应进行慢性毒性试验。 (3)如果最大无作用剂量≤ 人可能摄入量50倍
放弃该受试物用于食品。
慢性毒性试验(包括致癌试验)
评价原则 (1)如果最大无作用剂量≥人可能摄入量100倍
者,则可考虑用于食品,制定ADI。 (2)如果最大无作用剂量 人可能摄入量50倍—
凡属尚无资料可查、国际组织未允许使用的, 先进行第一、二阶段毒性试验,经初步评价后, 决定是否需进行进一步试验。
从食用动植物可食部分提取的单一高纯度天然 香料,如化学结构及有关资料并未提示具有不 安全性的,一般不要求进行毒性试验。
其他食品添加剂:凡属毒理学资料比较完整, WHO以公布ADI或不需规定者,要求进行急性 毒性试验和一项致突变试验,首选Ames试验 或小鼠骨髓微核试验。
(1)如果3项试验为阳性,一般应放弃受试物 用于食品。
(2)如果其中两项试验为阳性,且短期喂养 试验表明该受试物有显著毒性作用,则放弃用 于食品。
(3)如果一项试验为阳性,则可从上述其他 备选遗传毒性试验选两项遗传毒性试验。
(4)如果4项试验均为阴性,则进入第三阶段 毒性试验。
短期喂养试验
试验方法 : 试验动物 大鼠、小鼠和家兔 动物分组和剂量设计 至少设4个组,1个空白对照,3
个试验组。剂量原则以LD50的1/4、1/16、1/64 ,或 以亚急性毒性试验的最大无作用剂量为高剂量组,其 1/30左右为低剂量组,在期间设一组。 P254
3.繁殖试验
目的:检查受试物对试验动物繁殖生育功能是 否有影响的试验。
染毒剂量与分组
正式试验一般设5~7个剂量组,组距: (LD100-LD0)
食品安全性独理学评价和危险度评价课件
亚慢性毒性评价
评估物质长时间低剂量暴露的 毒性,包括90天喂养实验等
。
慢性毒性评价
评估物质长期低剂量暴露对人 体的潜在危害,通常需要更长 时间和更大范围的动物实验。
致癌性评价
评估物质是否具有致癌性,通 常采用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调
查等方法。
毒理学评价的限制和挑战
限制
动物实验不能完全预测人体反应,不同物种间存在差异;实验条件与实际生活 条件存在差异;实验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剂量、暴露时间等。
食品接触材料安全性评价
要点一
食品接触材料安全标准
制定和实施食品接触材料安全标准,规范食品接触材料的 使用。
要点二
食品接触材料安全性评估
对食品接触材料进行毒理学评价和危险度评价,确保其安 全性。
01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 评价和危险度评价
的未来发展
新技术与方法的应用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
代谢组学
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对大量毒 理学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高评价 的准确性和效率。
通过观察实验动物在短时间内摄入高剂量化学物质后的反应,评估该物质的急性 毒性。实验通常采用单次或短期多次给药,观察动物在24小时内或一周内的反应 。
亚慢性毒性评价
亚慢性毒性评价旨在评估食品中化学物质在较长时间内的毒 性影响,通常为3个月或更长时间。
亚慢性毒性评价是在较长时间内观察实验动物摄入较低剂量 化学物质后的反应。实验期间,动物会持续接触化学物质, 并观察其生理、生化、代谢等方面的变化。
01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 评价概述
定义与目的
定义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是对食品 中潜在有害物质进行科学评估的 过程,旨在评估这些物质对人体 健康的潜在危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种选择
致畸试验中动物的选择.除参照一般毒 性试验的原则外,还应选择孕期较短、 每窝产仔数较多、胎盘结构和代谢途径 与人类接近的动物,其自然畸形发生率 要低。一般首选大鼠.其次是小鼠或家 免。
食品安全性评价
毒性试验
急性毒性试验 局部毒性试验 蓄积毒性试验 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 遗传毒性 生殖发育毒性
急性毒性试验
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给予受试物,了解 动物所产生的急性毒性反应极其严重程 度,中毒死亡的特征以及可能的死亡原 因,观察受试物毒性反应与剂量的关系。
操作步骤
凡属我国创制的新化学物质,一般要求 进行四个阶段的试验。特别是对其中 化 学结构提示有慢性毒性或致癌作用可 能者,产量大、使用面积广、摄入机会 多者, 必需进行全部四个阶段的试验。 同时,在进行急性毒性、90天喂养试 验和慢性毒 性(包括致癌)试验时,要 求用两种动物。
凡属与已知物质(指经过安全性评价并 允许使用者)的化学结构基本相同的 衍 生物,则可根据第一、二、三阶段试 验的结果,由有关专家进行评议,决定 是否需 要进行第四阶段试验。
健康动物的选择 性别辨认 动物称重、编号和分组 剂量设置 受试物的配制 灌胃 中毒体征和动物死亡情况观察 LD50的计算
LD50的计算方法
改进寇氏法 霍恩法 序贯法 Bliss法
改进寇氏法
是利用计量对数与死亡率呈S型曲线而设 计的方法,又称平均致死量法。本法要 求每个染毒剂量组动物数要相同,各剂 量组组距呈等比级数,死亡率呈正态分 布,最低剂量组死亡率<20%,最高剂 量组>80%。
经过长期、反复给予实验动物不同剂量 的受试物后,观察慢性毒性效应、严重 程度、靶器官和损害的可逆性。
操作步骤
分组:3-4个剂量组,1个对照组,每组40100只,雌雄各半 染毒剂量:根据亚慢性毒性试验NOAEl来 确定,以其1/5-1/2为高剂量组,1/501/10为中剂量组,1/100为低剂量组。 如无亚慢性毒性试验资料,1/10 LD50为 高剂量组,1/100 LD50为中剂量组。 实验期限:6-24个月
如评价结果允许用于食品,则制 定日许 量。凡在产品质量或试验结果方面与国 外资料或产品不一致,则应进行第三 阶 段试验。
致畸作用及试验方法
胚胎在发育过程中,由予各种原因造成 器官形态结构的异常,称为畸形具有畸 形的胚胎或胎仔,称为畸胎。凡能引起 胚胎发生畸形的化学物称为致畸物或致 畸原。化学物通过母体作用于胚胎而引 起胎儿畸形的现象称为致畸作用。广义 的致畸作用还包括引起胚胎发育迟缓、 功能不全和胚胎死亡。
结果判定
如三项试验均为阳性,则无论蓄积毒性 如何,均表示受试物很可能具有致 癌作 用,一般应予以放弃。 如其中两项试验为阳性,而又有强蓄积 性,则一般应予以放弃;如为弱蓄 积性, 则由有关专家进行评议,根据受试物的 重要性和可能摄入量等,综合权衡利 弊 再作出决定。
如其中一项试验为阳性,则再选择二项 其他致突变试验(包括枯草杆菌试 验、 体外培养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果 蝇隐性致死试验、DNA合成抑制试 验 和姐妹染色单体互换试验等)。如此 两项均为阳性,则无论蓄积毒性如何, 均应予 以放弃;如有一项为阳性,而为 弱蓄积性,需进行进一步实验进行验证 。
计算公式如下: M=Xk-i(∑p-0.5) Sm=i(∑pq/n)1/2 M:㏒ LD50 i:相邻两剂量组之对数差值 Xk:最大剂量的对数值 ;q:存活率 ∑p:各组死亡率之和; n:每组动物数
组别
1
剂量对数
1.1761 1.2561 1.3361 1.4161 1.4961
试验步骤
试验动物及分组(一般要求选择两种实 验动物,实验动物的年龄应较小,动物 数>80只) 染毒剂量(高剂量组死亡率<10%,低剂 量组不引起任何中毒反应) 染毒途径 指标观察
观察指标
一般综合指标:动物一般行为、体重摄食量变 化、中毒体征和死亡情况。 血液及生化检验:常规项目包括血红蛋白、红 细胞数、白细胞、血清酶活力等。 脏器重量:如心、肝、肺、肾等 病理学检查:试验结束时处死所有动物进行大 体尸检,如未见明显病变,可将高剂量组和对 照组的主要脏器进行病理学检查。
观察检测指标
一般观察 体重与摄食量测定 临床检查 系统尸检 恢复性观察
结果评价与应用
明确阳性指标的意义 分析评价剂量-效应-反应关系 靶器官、毒作用性质 LOAEL、 NOAEL 评价慢性毒性大小,为人群长期安全接 触水平提供依据
结果判定
小于或等于人的可能摄入量的50倍者, 表示毒性较强,应予放弃。 大于50倍而小于100倍者,需由有 关专家共同评议 大于或等于100倍者,则可考虑允许 使用于食品,并制定日许量。如在 任何 一个剂量发现有致癌作用,且有剂量反 应关系,则需由有关专家共同评议, 以 作出评价
致畸物
化学致畸物:烷化剂、反应停、激素、 孕激素、抗代谢物、甲级汞等
影响致畸作用的因素
化学物的理化性质 作用时机 剂量 遗传因素 其他因素
致畸作用机制
突变引起胚胎发育异常 化学物作用于生 殖细胞,引起遗传基因突变所产生的子 代畸形具有遗传性,作用于胚胎体细胞 引起的畸形是非遗传性的
凡属我国仿制的而又具有一定毒性的化学物质, 如多数国家已允许使用于食品 ,并有安全性证 据,或世界卫生组织已公布每人每日允许摄入 量(即ADI,以下 简称日许量)者,同时生 产单位又能证明我国产品的理化性质、纯度和 杂质成份及 含量均与国外产品一致,则可以先 进行第一、二阶段试验。如试验结果与国外相 同 产品一致,一般不再继续进行试验,可进行 评价。
胚胎细胞代谢障碍 胚胎排除化学物的速 度比母体慢,又因胎儿缺乏肝微粒体酶, 这致使某些致畸物在胚胎或胎儿期体内 的生物转化过程与成人不同,以至于在 胚胎内蓄积、造成胚胎中间代谢障碍和 能量供应不足.影响DNA复制、细胞分 裂及组织分化过程而导致畸形
细胞毒性作用 化学致畸物进入胚胎后, 表现出细胞毒性作用,引起细胞死亡或 细胞增殖抑制,导致这些组织器官畸形
动物数
10 10 10 10 10
死亡数
0 2 5 7 9
2
3 4 5
M=Xk-i(∑p-0.5)=1.4961-0.08(2.3-0.5) 1/2 Sm=i(∑pq/n) =0.08(0.16/10+0.25/10+0.21/10+0.09/10)1/2
霍恩法
利用剂量对数与死亡率的转换数呈直线 关系而设计的方法,又称平均移动法或 剂量递增法。该法使用动物数少,可直 接查表求出LD50 。 该法推荐使用4个染毒剂量,要求每组动 物数相等,一般用4-5只动物,且剂量组 按等比级数排列。
序贯法
又称平均数法、阶梯法或上-下法,先以 一个剂量进行实验,若动物死亡,则以 下一个较小剂量试探;若动物存活,则 以较大剂量试探,依次类推,最终求出 LD50。
LD50 = (∑x f)/n n: 使用的动物总数;X:每个剂量组的剂 量 f : 每个剂量组使用动物数
举例:小鼠经口给与 某化学物染毒, 10mg/kg剂量试探, 预计使用4个剂量组, 剂量组距对数值0.2, 设计使用12只动物, 结果如下
蓄积作用的检测方法
应用化学分析或其他技术测定化学物进 入机体后在体内含量的变化过程。该方 法可确定化学的半衰期 生物学方法:即将一次染毒与多次染毒 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进行比较,故该法 所检测的蓄积性不能区分功能蓄积和物 质蓄积。
实验方法
选用大鼠或小鼠经口灌胃或腹腔注射方 法进行试验,选用至少40只动物随机分 为试验和对照组,雌雄各半。在1/201/5 LD50 以相同的染毒途径、定时定量 对试验组染毒。 当试验组累积发生一半动物死亡时终止 染毒。
另外一种测定毒物蓄积系数的实验方法 是动物每天按体重给一定剂量的毒物染 毒,第1-4天给0.1 LD50剂量,然后染毒 计量按1.5倍每4天递增一次,实验持续 20天。
蓄积系数
K=∑ LD50[n]/∑ LD50 0-1 极强蓄积 1-3 强蓄积 3-5 中等蓄积 〉5 弱蓄积 ∑ LD50:一次染毒50%的致死剂量 ∑ LD50[n]:引起50%动物死亡的累积总剂量
剂量 12.59 10.00 7.94 6.31
存活 死亡 0 2 2 1 2 3 2 0
∑x f=12.59×2+10×5+7.94×4+6.31×1 该法优点是节省动物,一般12-14只左右动物 即可完成实验。
缺点?
蓄积小剂量反复进入体内, 可表现出机体对该毒物的反应性增强, 即一次染毒不引起反应的剂量,如多次 重复染毒,则可能引起明显的反应甚至 死亡。 毒物的蓄积与进入机体的毒物剂量、重 复染毒的间隔时间、毒性及代谢特点和 机体反应特性条件有关。
虽然蓄积系数法具有一定使用价值,但 是某些化学物的慢性中毒反应无法用K表 示 例如多数有机磷化学物属于轻度蓄积, 但以小剂量反复接触后乙酰胆碱酯酶可 以持续降低,而且伴有一定程度的中枢 神经系统症状
亚慢性毒性试验
在急性毒性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 多次重复染毒条件下出现的中毒体征、 生化病理改变以及可能的靶器官,确定 是否需要进行慢性试验。
蓄积类型
物质蓄积:实验动物反复多次接触化学 物后,用化学分析方法能够检测到机体 内存在该化学物或代谢产物 功能(机能)蓄积:有的化学物在长期 接触后,机体内虽不能检测到机体内存 在该化学物或代谢产物,却出现了慢性 毒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