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小说《受戒》的散文化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曾祺小说《受戒》的散文化特点
《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是一篇极美的小说。写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叫小英子的小姑娘清清爽爽,朦朦胧胧的爱情。全篇有一万二千多字,几乎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但却极富诗意地展现了三十年代苏北里下河的田园风光。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少女的初恋被作家描绘得如诗如画,醉人心田。
整体看来,汪曾祺的小说结构松散,舒放自由,有一种漫不经心的随意,他多写生活场景,细节,还有经验,掌故,风俗,天文地理,颇似真实的生活。汪曾祺的文章主体表达的是爱与美、温情与风俗,从而形成了它的散文化的特点。这个特点的形成与他的创作思想不无关系。
一、创作思想
他的老师沈从文先生曾这样描述自己:我就是一个不想明白道理,却永远为现象所倾心的人。我看一切,却并不把社会价值搀加进去,估定我的爱憎。我不愿以价钱上的多少来为万物作一个好坏的评价,却愿意考查它在我官觉上使我愉快不愉快的分量。我永远不厌倦的是“看”一切。宇宙万物在运动中,在静止中,在我的印象里,我都能抓定它的最美的最调和的风度,但我的爱好却显然不能同一般目的相结合。我不明白一切同人类生活相联结时的美恶。换另外一句话说来,就是我不大能领会伦理的美,接近人生时,我永远是个艺术家的感情,却绝不是所谓道德君子的感情。这些其实就是沈从文先生写作时所持的审美态度,这些话也对和他有差不多气质的汪曾祺先生所持的写作态度相同。汪曾祺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曾受业于沈从文,他在创作上很受沈从文的影响。他的短篇小说《受戒》与沈从文的《边城》有点相似,都是有意识地表达一种生活态度与理想境界。汪曾祺先生也说过:“我对艺术的要求是能给我一种高度的欢乐,一种仙意,一种狂。我最易在艺术品之前敏锐的感到灵魂中的杂质、沙泥、垃圾,感到不满足,我确确实实感觉到体内的石灰质。这个时候我想尖起嗓子来长叫一声,想发泄;想破坏;最后是一阵涣散,一阵空虚掩袭上来,归于平常,归于俗。”
汪曾祺小说创作不仅与老庄的精神传统、与废名沈从文的文学风格相联系,而且与整个民族精神有着内在的血缘承袭关系。汪曾祺对生活始终充满一种乐观主义的平民化态度,对日常生活的热爱,对民间审美观念的认同,使他的小说具有独特的风格。早期小说中描述的清新柔婉、恬静浑朴的图画,既是作者个人面对现实黑暗和痛苦的一种方式,也
是民族集体无意识的表现,是深蕴于民族心理中的和谐理想之梦。作者的个人叙述与民族的精神传统趋于一致,这使他的创作具有了独特的人格力量和永久的艺术魅力,具有散文化的特点。
二、小说结构
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点”主要是由“小说的结构”来体现的,常常是先写环境,再写人,而且是写“事”重于写“人”。其结构是按照生活的多维流动来构建的,也就是说,是按照生活“本来的原貌”来描写的。
作品中虽有故事情节,但在作家的审美追求中,它们却不是主要的。淡化情节,追求一种散文式的结构是《受戒》的一大特征。它不以情节取胜,精心描绘的是那一副副清新淡泊、意蕴高远的水乡风俗画。作者的笔调平淡冲和,漫漫道来,信笔所至,似在拉家常,似在做素描。情节被淡化在素描之中,淡化在气氛的渲染中。但正如美的散文,它是形散神聚,文章的每一个细节、每一副画面都在讲述着人性之美,都在肯定着人的价值。
正如老师沈从文,汪曾祺也非常着力于民俗环境的铺陈。《受戒》主要写的是明子和小英子的纯真爱情,但却用了大量的笔墨描绘庵赵庄的风土人情,荸荠庵的和尚生活,小英子的家庭,善因寺的情况等。这些看似多余散乱的笔墨,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性格更加突出。描述一个人的个性,不单是要描述这个人本身,更有力的是通过这个人生活的环境来展现。浓重的乡土氛围和在这种氛围中活动着的人,相互形成了有机整体,自然天成,别有一番情趣和意蕴。另一方面,作者要写的明子与小英子的爱情,是特指在这样的民俗环境中形成的爱情。写爱情的同时,更写了人间的一块乡间胜地,写了淳朴健康的人性。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作者不惜笔墨,将小小的一个庵赵庄中的风土人情一五一十娓娓道来。这样想来,再仔细分析文章的结构,其实一点也不乱。从明海出家入笔,笔端跟随明海的脚步,写在船上首次遇见了小英子;之后,来到庵中开始和尚生活,对庵里的事情有了逐步了解,作者就写了荸荠庵里的事务种种,写了荸荠庵里的三个和尚(他们各有特点),写了这些和尚的日常生活。一句“明子老往小英子家里跑”,又从荸荠庵自然地写到了小英子家里的事,写到了明子与小英子在一起的日子,写到明子与小英子纯真的爱情。读来十分流畅舒服!
从小说结构上看,汪曾祺的小说《受戒》是回忆中故乡的风土人情,市井生活。是离现实较远的作品,在小说里“乡土——童年”的替代方式介入作家的经验世界里,当然,对于汪曾祺来说,此童年也不是彼童年,而是隔了几十年的路向回看的。对此他自己是非常清醒的;“四十多年的事,我是用一个80年代的人的感情来写的,汪曾祺在回忆中有意
识的过滤去那些丑恶的东西。回忆是一种远距离的凝望和选择。”时间过滤掉外在的沉嚣与浮躁,沉淀那些醇美的,在生命中留下印迹的东西,这些曾经打动过作者,隔了多少年向回看,记忆中的往事点点滴滴叠印起来,经过作者艺术和审美的过程,形成独具个性的艺术世界,在这种朦胧又清晰的回忆的情绪里是很容易使小说带上散文化的特点,文章结构散漫,就像山谷里升起的云雾,浸漫到山体的各个角落,平旷的地方雾浓,而挨山、树花、草的就淡。
汪曾祺小说《受戒》是一篇极美的小说,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叫英子的小姑娘清清爽爽,朦朦胧胧的爱情,小说构造出一片没有权力浸染的宁静的乡土,一片近乎童年记忆般和谐而温馨的所在,那个明海小和尚和小英子莫不洋溢着健康与活泼,汪曾祺不习惯对现实生活进行严格的拷问而喜欢随遇而安,用他自己的话就是“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这些特点使得作者在小说中有意识采用散文化的结构特点,因为只有散文结构的特点才能载动作者小说中表现的唯美情感。
汪曾祺的小说有一种随意写来似的亲切和自由,颇似真实的生活场景,小说结构比较松散,舒放自如,汊港弯曲随意写去,却有一种充实丰溢的感觉。但感觉不太像读小说,可是他又没放到散文中去写,故事情节确实又有一种艺术虚构在其中。
汪曾祺的小说结构松散,穿插自如,天文、地理、风俗人情,掌故传说等等都有。有一种博识的杂家风范,给人的感觉好像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主次不分明,这种写法不是什么人都学得来的。这需要深厚的文化素养作底子,需要诗性而自由精神作依托,需要对语言独到的感觉和把握。他艺术化地处理各种插入成分这种顺其自然的随笔文体表面上看起来不像小说,可是,这些插入成分却有机地完成了叙事功能,构成了小说的背景。并赋予作品一种自然恬淡的境界,营造了一个洋溢着浓郁地域风情的艺术世界,疏朗质朴、清雅温馨。读汪曾祺的小说就好像由一幅幅美丽的令人愉快的风俗、风情画组合而成的表现故乡人们的生活的画廊,每一幅画面都那么清新生动,美好。
汪曾祺结构小说的方式就如同一段生活流表面上看起来杂乱无章,繁杂无矩,却潜藏着一种内在的秩序,所有穿插进来的叙述都暗含着这种内在的秩序,“卒章显其志”读完了才悟然大悟,如果去掉这些枝杈、细节、他的小说就什么也没有了。
汪曾祺对自己的小说文体的散文化是有着充分的自觉的,可以说,他是一个有着清醒意识的文体家,在他看来,故事性太强的小说很不真实,他在小说序言里声称:“我的小说有另一个特点:散,这倒是有意为之的,我不喜欢布局严谨的小说,主张信马由缰,为文无法,”他说这种处理方法受过苏轼写作理论的影响,“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