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觉醒障碍讲义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鉴别诊断
1. 睡眠与觉醒节律障碍 睡眠觉醒时相延迟障碍的患者在选择社会正常睡眠时间睡 眠时会表现为入睡困难、总睡眠时间减少及日间功能损害,应与入睡困难为主要表 现的失眠患者相鉴别。睡眠觉醒时相提前障碍的患者会表现为早醒或睡眠维持困难, 应与早醒为主要表现的失眠患者相鉴别。 2. 睡眠相关呼吸障碍 该类患者常由于打鼾、呼吸暂停、憋气等导致夜间睡眠片断 化,无法进入有效深睡眠,自感睡眠质量差,日间困倦等。PSG监测可以帮助鉴别。
ICD-10中有关“非器质性失眠症”的诊断要点包括: (1)主诉是入睡困难、 难以维持睡眠或睡眠质量差。 (2)这种睡眠紊乱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月以上。 (3)日夜专注于失眠,过分担心失眠的后果。 (4)睡眠量和(或)质的不满意引起了明显的苦恼或影响了社会及职业功能。
• 精神病学(第八 版)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5)处方药如抗癫痫药、抗精神病药物不作为首选药物使用,仅适用于某些特殊情况和人群。
(6)巴比妥类药物、水合氯醛等虽被美国FDA批准用于失眠的治疗,但临床上并不推荐应用。
(7)非处方药抗组胺药物常被患者用于失眠的自我处理,临床上并不推荐应用。
(8)食欲肽受体拮抗剂中的Suvorexant已被FDA批准用于失眠的治疗。
• 精神病学(第8版)
二、临床表现
担心
对失眠的恐惧和对失眠所致后果的过分担心常常引起焦 虑不安,使失眠者常常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失眠→担心→ 焦虑→失眠,久治不愈。
失眠
焦虑
• 精神病学(第八 版)
(一)诊断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2. 诊断 诊断应参考ICD-10/11中有关失眠障碍的诊断要点、DSM-5中有关失眠障碍 的诊断标准、或ICSD-3中有关慢性失眠障碍或短期失眠障碍的诊断标准。
• 精神病学(第八 版)
(二)药物治疗
四、治疗
4. 治疗药物的推荐顺序
(1)短中效的BZRAs(包括BZDs和NBZDs)或褪黑素受体激动剂。 (2)其他BZRAs或褪黑素受体激动剂。 (3)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物,尤其适用于伴抑郁/焦虑障碍的失眠患者。
(4)联合使用BZRAs和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物。
(2)刺激控制疗法:基于条件反射原理,指导患者建立正确的睡眠与床及卧室环境 间的反射联系,建立稳定的睡眠觉醒规律。
(3)睡眠限制疗法:减少夜间卧床觉醒时间,同时禁止日间打盹,使卧床时间尽量 接近实际睡眠时间。
失眠的心理行为治疗五字要诀“上下不动静”晚十点半上床,早五点半下床,不补觉 不午睡不赖床,动以强身乐眠操,静坐冥想一小时。
睡眠觉醒障 碍
第一节 失眠障碍 第二节 嗜睡障碍 第三节 睡眠-觉醒节律障碍 第四节 异态睡眠
重点难点
掌握 失眠的治疗目的。
熟悉 各种睡眠障碍的诊断。
了解 睡眠障碍与精神疾病的关系。
第一节
失眠障碍
• 精神病学(第8版)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病因
6. 睡眠节律变化因素 如夜班和白班频繁变动及时差等。 7. 躯体疾病因素 如冠心病、胃出血及呼吸系统疾病等,导致患者对生命担忧而出 现失眠;各种躯体疾病引起的疼痛、瘙痒、咳嗽、心悸、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均 可引起入睡困难和睡眠不深。 8. 生活行为因素 如日间休息过多、睡前运动过多、抽烟等。 9. 个性特征因素 如过于细致的特性。
• 精神病学(第八 版)
(一)非药物治疗
四、治疗
2. 补充/替代性治疗 包括体格锻炼、身心干预(冥想、太极、瑜伽、气功等)、操 作及躯体治疗(按摩、针灸、穴位按压、反射疗法等)、物理治疗(经颅电刺激、 经颅磁刺激等)、光照治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精神病学(第八 版)
四、治疗
(二)药物治疗
1. 药物治疗的原则 个体化原则;按需、间断、适量给药原则;疗程一般不超过4周, 超过4周的药物治疗应每月定期评估;动态评估原则;合理撤药原则;特殊人群不 宜给药原则等。 2. 治疗药物选择的考量因素 失眠的表现形式;是否存在共患疾病;药物消除半衰 期及其副反应;既往治疗效果;患者的倾向性意见;费用;可获得性;禁忌证;联 合用药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3. 睡眠相关运动障碍 不宁腿综合征及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患者均可出现入睡困难、 觉醒次数增多、自感睡眠不足或醒后无恢复感等。其特定的临床表现及客观睡眠监 测均可以帮助鉴别。
• 精神病学(第八 版)
(一)非药物治疗
四、治疗
1. 心理行为治疗
(1)睡眠卫生教育:通过对睡眠习惯和睡眠卫生知识的指导,减少或排除干扰睡眠 的各种情况,以改善睡眠质量。
• 精神病学(第8版)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发病机制
1. 过度觉醒假说 来自神经影像学的研究也支持这种理论,比如在清醒向非快速眼 动睡眠转换时,失眠患者在促觉醒脑区表现出更少的葡萄糖代谢率。 2. 3P假说 是用来解释失眠的发生、发展和持续的被广泛接受的认知行为学假说。
3P假说
• 精神病学(第8版)
二、临床表现
(一)失眠症状
1. 入睡困难 表现为上床后长时间不能入睡,入睡时间大于半个小时。 2. 睡眠维持困难 包括睡眠不实(觉醒过多过久)、睡眠表浅(缺少深睡)、夜间 醒后难以再次入睡、早醒、睡眠不足等。
• 精神病学(第8版)
二、临床表现
(二)觉醒期症状
失眠往往引起非特异性觉醒期症状,即次日日间功能损害,常表现为疲劳或全 身不适感,日间思睡,焦虑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或记忆障碍,社交、家务、职业或 学习能力损害等。
• 精神病学(第八 版)
(二)药物治疗
四、治疗
3. 常用治疗药物
(1)苯二氮䓬受体激动剂: ①苯二氮䓬类药物。②非苯二氮䓬类药物。 (2)褪黑素受体激动剂:褪黑素缓释片(睡前2mg)、雷美替胺(睡前8mg)、阿戈美拉汀。 (3)镇静类抗抑郁药物:曲唑酮(睡前25~100mg)、米氮平(睡前7.5~30mg)、多塞平(睡前 3~6mg) 、阿米替林(睡前10~25mg)、马来酸氟伏沙明片(睡前50~100mg)。 (4)食欲素受体拮抗剂:Suvorexant(睡前10~20mg)。 (5)镇静类抗精神病药物:针对难治性失眠障碍患者和矛盾性失眠患者可试用喹硫平(睡前12.5~ 50mg)、奥氮平(睡前2.5~10mg)。 (6)中草药 :枣仁安神胶囊。
1. 睡眠与觉醒节律障碍 睡眠觉醒时相延迟障碍的患者在选择社会正常睡眠时间睡 眠时会表现为入睡困难、总睡眠时间减少及日间功能损害,应与入睡困难为主要表 现的失眠患者相鉴别。睡眠觉醒时相提前障碍的患者会表现为早醒或睡眠维持困难, 应与早醒为主要表现的失眠患者相鉴别。 2. 睡眠相关呼吸障碍 该类患者常由于打鼾、呼吸暂停、憋气等导致夜间睡眠片断 化,无法进入有效深睡眠,自感睡眠质量差,日间困倦等。PSG监测可以帮助鉴别。
ICD-10中有关“非器质性失眠症”的诊断要点包括: (1)主诉是入睡困难、 难以维持睡眠或睡眠质量差。 (2)这种睡眠紊乱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月以上。 (3)日夜专注于失眠,过分担心失眠的后果。 (4)睡眠量和(或)质的不满意引起了明显的苦恼或影响了社会及职业功能。
• 精神病学(第八 版)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5)处方药如抗癫痫药、抗精神病药物不作为首选药物使用,仅适用于某些特殊情况和人群。
(6)巴比妥类药物、水合氯醛等虽被美国FDA批准用于失眠的治疗,但临床上并不推荐应用。
(7)非处方药抗组胺药物常被患者用于失眠的自我处理,临床上并不推荐应用。
(8)食欲肽受体拮抗剂中的Suvorexant已被FDA批准用于失眠的治疗。
• 精神病学(第8版)
二、临床表现
担心
对失眠的恐惧和对失眠所致后果的过分担心常常引起焦 虑不安,使失眠者常常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失眠→担心→ 焦虑→失眠,久治不愈。
失眠
焦虑
• 精神病学(第八 版)
(一)诊断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2. 诊断 诊断应参考ICD-10/11中有关失眠障碍的诊断要点、DSM-5中有关失眠障碍 的诊断标准、或ICSD-3中有关慢性失眠障碍或短期失眠障碍的诊断标准。
• 精神病学(第八 版)
(二)药物治疗
四、治疗
4. 治疗药物的推荐顺序
(1)短中效的BZRAs(包括BZDs和NBZDs)或褪黑素受体激动剂。 (2)其他BZRAs或褪黑素受体激动剂。 (3)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物,尤其适用于伴抑郁/焦虑障碍的失眠患者。
(4)联合使用BZRAs和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物。
(2)刺激控制疗法:基于条件反射原理,指导患者建立正确的睡眠与床及卧室环境 间的反射联系,建立稳定的睡眠觉醒规律。
(3)睡眠限制疗法:减少夜间卧床觉醒时间,同时禁止日间打盹,使卧床时间尽量 接近实际睡眠时间。
失眠的心理行为治疗五字要诀“上下不动静”晚十点半上床,早五点半下床,不补觉 不午睡不赖床,动以强身乐眠操,静坐冥想一小时。
睡眠觉醒障 碍
第一节 失眠障碍 第二节 嗜睡障碍 第三节 睡眠-觉醒节律障碍 第四节 异态睡眠
重点难点
掌握 失眠的治疗目的。
熟悉 各种睡眠障碍的诊断。
了解 睡眠障碍与精神疾病的关系。
第一节
失眠障碍
• 精神病学(第8版)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病因
6. 睡眠节律变化因素 如夜班和白班频繁变动及时差等。 7. 躯体疾病因素 如冠心病、胃出血及呼吸系统疾病等,导致患者对生命担忧而出 现失眠;各种躯体疾病引起的疼痛、瘙痒、咳嗽、心悸、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均 可引起入睡困难和睡眠不深。 8. 生活行为因素 如日间休息过多、睡前运动过多、抽烟等。 9. 个性特征因素 如过于细致的特性。
• 精神病学(第八 版)
(一)非药物治疗
四、治疗
2. 补充/替代性治疗 包括体格锻炼、身心干预(冥想、太极、瑜伽、气功等)、操 作及躯体治疗(按摩、针灸、穴位按压、反射疗法等)、物理治疗(经颅电刺激、 经颅磁刺激等)、光照治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精神病学(第八 版)
四、治疗
(二)药物治疗
1. 药物治疗的原则 个体化原则;按需、间断、适量给药原则;疗程一般不超过4周, 超过4周的药物治疗应每月定期评估;动态评估原则;合理撤药原则;特殊人群不 宜给药原则等。 2. 治疗药物选择的考量因素 失眠的表现形式;是否存在共患疾病;药物消除半衰 期及其副反应;既往治疗效果;患者的倾向性意见;费用;可获得性;禁忌证;联 合用药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3. 睡眠相关运动障碍 不宁腿综合征及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患者均可出现入睡困难、 觉醒次数增多、自感睡眠不足或醒后无恢复感等。其特定的临床表现及客观睡眠监 测均可以帮助鉴别。
• 精神病学(第八 版)
(一)非药物治疗
四、治疗
1. 心理行为治疗
(1)睡眠卫生教育:通过对睡眠习惯和睡眠卫生知识的指导,减少或排除干扰睡眠 的各种情况,以改善睡眠质量。
• 精神病学(第8版)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发病机制
1. 过度觉醒假说 来自神经影像学的研究也支持这种理论,比如在清醒向非快速眼 动睡眠转换时,失眠患者在促觉醒脑区表现出更少的葡萄糖代谢率。 2. 3P假说 是用来解释失眠的发生、发展和持续的被广泛接受的认知行为学假说。
3P假说
• 精神病学(第8版)
二、临床表现
(一)失眠症状
1. 入睡困难 表现为上床后长时间不能入睡,入睡时间大于半个小时。 2. 睡眠维持困难 包括睡眠不实(觉醒过多过久)、睡眠表浅(缺少深睡)、夜间 醒后难以再次入睡、早醒、睡眠不足等。
• 精神病学(第8版)
二、临床表现
(二)觉醒期症状
失眠往往引起非特异性觉醒期症状,即次日日间功能损害,常表现为疲劳或全 身不适感,日间思睡,焦虑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或记忆障碍,社交、家务、职业或 学习能力损害等。
• 精神病学(第八 版)
(二)药物治疗
四、治疗
3. 常用治疗药物
(1)苯二氮䓬受体激动剂: ①苯二氮䓬类药物。②非苯二氮䓬类药物。 (2)褪黑素受体激动剂:褪黑素缓释片(睡前2mg)、雷美替胺(睡前8mg)、阿戈美拉汀。 (3)镇静类抗抑郁药物:曲唑酮(睡前25~100mg)、米氮平(睡前7.5~30mg)、多塞平(睡前 3~6mg) 、阿米替林(睡前10~25mg)、马来酸氟伏沙明片(睡前50~100mg)。 (4)食欲素受体拮抗剂:Suvorexant(睡前10~20mg)。 (5)镇静类抗精神病药物:针对难治性失眠障碍患者和矛盾性失眠患者可试用喹硫平(睡前12.5~ 50mg)、奥氮平(睡前2.5~10mg)。 (6)中草药 :枣仁安神胶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