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节律睡眠障碍

合集下载

儿童常见睡眠障碍的诊断及治疗

儿童常见睡眠障碍的诊断及治疗

儿童常见睡眠障碍的诊断及治疗睡眠是身体保存能量、恢复精力的过程,对儿童神经认知功能的发育至关重要,与儿童的发展、学习和健康息息相关。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高达50%的儿童有睡眠问题1,其中4%曾被确诊为明确的睡眠障碍2。

即使如此,儿童睡眠问题也通常被父母或初级诊疗机构所忽视,因为对孩子来说,理想的睡眠时间具有争议,可能是临睡过程、睡眠时间比睡眠本身对健康和行为结果的影响更大3。

睡眠不足导致最重要的后果是白天的困倦,儿童的困倦通常表现为易怒、行为问题、学业不佳等4。

准确地识别睡眠障碍富有挑战性,从婴儿期到青少年期儿童的睡眠行为、方式随着生理、病理、心理的变化而改变,给疾病的诊断、治疗也带来一定的困难。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量不正常以及睡眠中出现异常行为的表现,也是睡眠和觉醒正常节律性紊乱的表现5。

与成年人一样,儿童通过快速眼动(REM)睡眠和非REM睡眠度过夜晚,不同的是儿童的REM睡眠比成人多,所以经常被称为“不安分的”睡眠者6。

儿童一旦进入睡眠状态,在进入REM睡眠之前会进入深度睡眠状态,然后进入REM睡眠状态,随之进入非REM睡眠状态。

这种模式在夜间循环重复,每个周期在婴儿中持续40min,所以新生儿往往表现支离破碎的睡眠模式,而成年人则会增加2~90min7。

儿童睡眠障碍不但影响了儿童的日常作息,可能也增加了儿童神经、心血管和代谢并发症等疾病的发病率,所以检测儿童的睡眠问题非常重要8。

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儿童睡眠障碍的病因分类、诊断及治疗相关研究进展实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儿童睡眠障碍的识别及干预做出建议。

1病因分类对于儿童睡眠障碍的病因分类尚有争论,有学者认为应该分类为呼吸系统和非呼吸系统疾病所致,但根据年龄不同,疾病的易感因素也在持续变化9。

也有学者认为,绝大多数儿童睡眠问题都是由行为引起的,应该归类为疾病或行为起源导致10。

考虑到药物对于儿童睡眠问题并不是一个适当的解决办法,所以为有利于临床操作,本文按后一种分类方式实行综述。

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

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
时 相 超 前 (dacds e hs , S 、 a vne l ppae A P) 无 e
规 则 型 睡 眠 一 醒 节 律 (r g l le— 觉 i eua s p r r e
清晨 给予 2h20 u 、 0lx的光照可使人 的体 5 温、 睡眠节律 提前 , 目前 临床较 统一 的用
法是在 60 :0~8 0 给 予 1~ 00 ~ :0 2 h20 褪 黑 激 素是 由松 果 体 分 泌 的 “ 暗信 黑
和苏 醒的时问 每天都 不一 样。患者 总 的 睡眠时 问 累 计 正 常 , 是 生 物 钟 失 调。 但
2 导 睡 眠 图 记 录 出 现 频 繁 的短 睡 眠 4h多 期 , 眠 纺 锤 波 减 少 , 快 动 眼 睡 眠 睡 非
的节 律 周 期 , 避 免 延 后 , 睡 前 应 避 免 为 在 3 无 规 则 型 睡 眠 - 醒 节 律 紊 乱 觉
包括光 照的刺激强 度和刺激 保持心理健康等 的需 要 , 随着现觉醒节律 光 照 。人 工 光 照 ( 别 是 20 特 5 0~1 0 周期紊乱 , 眠 、 醒相 呵分 为 3个 或 3 0 00 睡 觉 吸 障 碍 、 眠 过 度 、 夜 节 律 失 调 性 睡 眠 lx 对 改善 睡眠一 睡 昼 u) 觉醒 节律 、 情绪 有效 ; 在 个以上 , 每段 时相持续 1 ~4h不 等, 入睡 Ⅱ, ) 睡眠障碍分为 8类 : 眠 、 失 睡眠相关 呼 障碍 、 睡眠行为障碍 、 睡眠运 动障碍 、 孤立 的睡眠 症状 、 其他 睡 眠障 碍 。其 中, 昼 夜节律失调性睡 眠障碍又 可以分为 : 睡眠
( R M) 少 或 缺 失 。好 发 于 住 院 的 老 NE 减 号( akess n1 ” 可作 为一种 内源性 人 及 伴 有 痴 呆 的 、 期 处 于 不 规 则 光 照 drns i a) , g 长 授时因子 , 调节机 体某些生理 功能 的昼夜 环 境 、 会 生 活 时 间 不 规 则 的 人 群 。 社

睡眠障碍国际分类

睡眠障碍国际分类
5.睡眠时相前进综合征(.睡眠时相提前 综合征)
6.非24小时型睡眠-觉醒疾病(非24小时 睡眠觉醒综合征)
7.其它还未确定日节律睡眠疾病
睡眠障碍国际分类
第9页
二、睡眠时伴随症
A.觉醒疾病(睡眠期觉醒障碍) 1.错乱觉醒(意识含糊性觉醒) 2.梦游症(睡行症) 3.梦惊症(睡惊症)
睡眠障碍国际分类
睡眠障碍国际分类
第22页
主观性失眠
对于睡眠状态感知不良, 即使患者主诉失眠或 白天过分思睡, 但并无睡眠紊乱客观证据。主 观性失眠亦称为睡眠状态感知不良、假性失 眠、无客观阳性发觉失眠和睡眠疑病症。
睡眠障碍国际分类
第23页
特发性失眠
指于儿童期起病失眠, 患者终生不能取得充分 睡眠。本病亦称为特质性失眠、儿童期起病 失眠、终生失眠、睡眠觉醒系统障碍相关失 眠、过分唤醒和睡眠系统发育不全等。
睡眠障碍-外源性睡眠障碍
7.睡眠开始伴随疾病(入睡相关性障碍) 8.食物过敏性失眠 9.夜间摄入饮食综合征(夜间进餐/饮料综合征) 10.催眠药依赖性睡眠疾病(催眠药品依赖性睡
眠障碍) 11.兴奋剂依赖性睡眠疾病(兴奋剂依赖性睡眠
障碍) 12.酒精依赖性睡眠疾病(乙醇依赖性睡眠障碍) 13.中毒性睡眠疾病(毒素诱发睡眠障碍) 14.还未确定外源性睡眠疾病
作性过分睡眠) 6.特发性嗜睡症(特发性过分睡眠)
睡眠障碍国际分类
第4页
睡眠障碍-内源性睡眠疾病
7.外伤后嗜睡症(创伤后过分睡眠) 8.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9.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10.中枢性肺泡低通气综合征 11.周期性睡眠肢体运动病(周期性肢体
运动障碍)
12.不安腿综合症(不宁腿综合征) 13.其它还未确定内源性睡眠疾病

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未来糖尿病重要的危险因素

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未来糖尿病重要的危险因素

昼夜节律睡眠 -觉醒障碍:未来糖尿病重要的危险因素摘要: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或许是促进糖尿病发展的危险因素之一,治疗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将是治疗糖尿病的新靶点。

关键词: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糖尿病;危险因素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共病,且两种疾病的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和糖尿病的关系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现有证据我们发现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或许是促进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原因之一,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将是治疗糖尿病的新靶点。

因此,本文将从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影响糖尿病的证据、机制、临床意义、未来研究方向做综述。

1.糖尿病与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1.1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描述了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1],2型糖尿病(T2DM)、1型糖尿病(T1DM)和妊娠期糖尿病是目前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但存在其他不常见的特殊类型[2]。

糖尿病患者发生一系列严重的危及生命的健康问题的风险增加,导致医疗费用增加,生活质量下降和死亡率增加[3]。

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估计,2017年全球有4.51亿(18-99岁)糖尿病患者,预计到2045年,这一数字将增至6.93亿,全球用于糖尿病患者的医疗支出预计为8500亿美元[4]。

由于现代化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体昼夜节律的破坏日趋严重,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共病,且两种疾病的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

越来越多证据描述了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增加了糖尿病的风险[6],昼夜节律紊乱的问题不仅局限于个人,而且对公共卫生有着广泛的影响。

因此,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是目前糖尿病病研究的一个新兴热点方向,可能是未来糖尿病治疗的新靶点。

1.2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CRSWD)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CRSWD)可发生内源性生理节律系统发生变化或是在人体内部时钟与外部环境信号或社会/工作日程所期望或要求的睡眠-觉醒时间表之间的不一致的时候[7][8][9],包括延迟睡眠-觉醒期障碍、晚期睡眠-觉醒相障碍、时差失调、不规则睡眠-觉醒节律障碍、非24小时睡眠醒节律障碍、轮班工作睡眠障碍等,昼夜节律紊乱也可能存在其他睡眠障碍中,如失眠[10-11]。

2020年英国精神药理学协会关于失眠、睡眠障碍和昼夜节律紊乱的循证治疗的共识(一)

2020年英国精神药理学协会关于失眠、睡眠障碍和昼夜节律紊乱的循证治疗的共识(一)

2020年英国精神药理学协会关于失眠、睡眠障碍和昼夜节律紊乱的循证治疗的共识(一)昼夜节律紊乱睡眠-觉醒节律由大脑的各种机制控制,其中最突出的是昼夜节律(睡眠的“生物钟”信号传递)和内稳态(清醒时间内睡眠压力的积累)。

这两个过程一起协作来巩固睡眠和觉醒。

昼夜节律是生物生理过程中大约24 h的周期。

它是内部产生的,尽管它可以由外部环境(授时因子)调节,如阳光,进食和饮水,以及人类的日常工作,锻炼等。

昼夜节律是由位于下丘脑前部SCN的大脑起搏器控制的,它有来自视网膜信号光水平的直接输入。

大多数生理系统,不仅仅是睡眠和清醒,在某种程度上是由这个昼夜节律起搏器的输入调节的。

人类生物钟的固有频率略长于24 h,与外部24 h物理环境和日常活动的同步需要每天对内部时钟进行调整。

昼夜周期是昼夜节律系统最强的同步因素。

对人类来说,夜晚暴露在光线下会导致延迟,而清晨则会产生推进。

SCN也通过夜间释放褪黑素从松果体接收内部信号。

内源性褪黑素释放在入睡前2~3 h开始增加,并在午夜达到高峰。

在清晨给予外源性褪黑素可以延迟昼夜节律的时间,而在傍晚给予则会促进昼夜节律的推进,这与光线的影响形成对比。

人类对睡眠时间(时相)的偏好存在差异。

有些人喜欢早起,在早晨处于最佳状态(“清晨型”或“云雀型”),而那些起床较晚的人晚些时候能达到最佳状态(“夜晚型”或“猫头鹰型”)。

这些偏好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基因决定的。

儿童属于早期时型,随着年龄的增长时型逐渐变晚(延迟),在20岁左右达到最晚时型。

20年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时型再次变早(提前)。

年轻女性比男性更早达到他们的最晚时型;男性继续保持睡眠延迟直到21岁左右,并且在他们成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保持较晚的时型。

这种性别差异在50岁左右消失,这与更年期的平均年龄相吻合。

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CRSWD)发生在内源性昼夜节律系统发生改变或内源性昼夜节律与物理环境或社会或工作时间表所需的睡眠-觉醒时间表不一致时。

护理睡眠障碍知识点总结

护理睡眠障碍知识点总结

护理睡眠障碍知识点总结1. 睡眠障碍的类型根据症状和影响等不同,睡眠障碍的类型可以分为多种,主要包括:- 失眠:主要包括入睡困难、睡眠中断和早醒。

患者通常表现为在夜间难以入睡,或者在夜间醒来后难以重新入睡,也有可能是早上很早醒来,导致整晚的睡眠时间不足。

-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在睡眠过程中经常出现反复的憋气和呼吸暂停,影响正常的睡眠模式。

- 睡眠惊醒及梦魇:患者在睡眠中经常出现惊醒、恶梦和梦魇,导致睡眠质量下降,白天疲劳和注意力不集中。

- 昼夜节律紊乱:患者的睡眠和清醒状态和一般人群相比出现了显著的错位,导致白天疲劳、晚间失眠等问题。

- 其他睡眠障碍:包括睡眠与代谢紊乱、睡眠与睡眠相关行为障碍、睡眠与运动障碍等。

2. 睡眠障碍的原因睡眠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包括身体因素、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影响。

一般来说,睡眠障碍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焦虑和抑郁:焦虑和抑郁是睡眠障碍的常见原因,焦虑和抑郁会影响患者的睡眠模式,导致入睡困难、睡眠过浅等问题。

- 生活作息不规律:过度熬夜、长时间的夜班工作等不良的作息习惯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睡眠节律。

- 身体疾病:包括慢性疾病、内分泌失调、疼痛疾病等,都可能导致患者的睡眠障碍。

- 环境和社会因素:环境的安静度、光照度、温度、床的舒适度等都会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

3. 睡眠障碍的评估和诊断对于可能出现睡眠障碍的患者,医生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诊断,以了解患者的症状和病史,确定病因和类型。

评估和诊断包括:- 睡眠史询问:询问患者的睡眠质量、作息习惯、生活习惯等,以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症状。

- 体格检查:检查患者的生理状况,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疾病情况。

- 睡眠监测:使用睡眠监测设备对患者进行睡眠模式和周期的监测,了解患者的实际睡眠情况。

- 心理评估: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了解是否存在焦虑、抑郁等精神问题。

4. 睡眠障碍的治疗对于睡眠障碍患者,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和原因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行为治疗:包括睡眠卫生教育、睡前放松训练等,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作息习惯和睡眠环境。

失眠症、睡眠相关呼吸障碍、中枢性嗜睡症、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等睡眠障碍临床表现、疾病分类及诊断标准

失眠症、睡眠相关呼吸障碍、中枢性嗜睡症、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等睡眠障碍临床表现、疾病分类及诊断标准

失眠症、睡眠相关呼吸障碍、中枢性嗜睡症、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睡眠异态、睡眠相关运动障碍、其他睡眠障碍等睡眠障碍临床表现、疾病分类及诊断标准睡眠是人类的最重要的生命活动之一,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睡眠障碍是一种常见疾病,国际睡眠障碍分类将其分为7大类,包括失眠症、睡眠相关呼吸障碍、中枢性嗜睡症、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睡眠异态、睡眠相关运动障碍、其他睡眠障碍。

失眠症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但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睡不着觉就叫做失眠。

ISCD-3要求诊断失眠必须包含三大要素:持续的睡眠困难+有充足的睡眠机会+出现相关的日间功能受损。

也就是说,不是客观原因让你无法睡觉,而是主观的持续性睡不着,并且影响了日常的生活。

ICSD-3将失眠分为3类:短期失眠、慢性失眠、其他失眠,特点总结如下。

表1:三大类失眠的特点睡眠相关呼吸障碍睡眠相关呼吸障碍:指睡眠期间的呼吸异常,在成人和儿童中均可以发生。

按照目前ICSD-3的标准,睡眠相关呼吸障碍分为4大类: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障碍、睡眠相关低通气障碍、睡眠相关低氧血症障碍。

表2:4类睡眠相关呼吸障碍的诊断标准中枢性嗜睡症中枢性嗜睡症包括以日间嗜睡为主诉,并且排除了其他睡眠障碍作为原因的疾病。

中枢性嗜睡大致包括以下4种:(1)发作性睡病:发作性睡病是一种表现为慢性日间嗜睡、猝倒发作、入睡前幻觉和睡眠瘫痪的临床综合征,应对患者采集全面的病史、睡眠史、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以寻找发作性睡病的证据。

(2)特发性嗜睡:没有原因的主观嗜睡,症状类似发作性睡病,但往往没有猝倒发作。

(3)Kleine-Levin综合征也称为“复发性嗜睡症”,表现为反复发作严重嗜睡,伴随认知和行为紊乱,症状发作可以持续几天到几周,发作间期睡眠和行为正常。

(4)慢性睡眠不足:在现代社会中很常见,可能缘于工作需求、社会责任等压力,而导致的慢性积累性睡眠不足,包括睡眠时间的不足和睡眠质量的下降,导致患者的身心受到损害。

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三版解读

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三版解读


勿 Medical/Psychiatric
sleep disorders
-Others sleep disorders
ICSD-3
- Insomnias - Sleep related
breathing disorders - Hypesomnisa(e.g
narcolepsy) - Circadian rhythmⅡ.Slee源自 Related Breathing
Disorders
载(睡眠相关呼吸障碍)
2

睡眠相关呼内吸障碍分类 ICSD-2
– Central Sleep Apnea Syndromes:

Primary Central Sleep Apnea

Other Central Sleep Apnea due to a medical
内 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三版( ICSD-3)解读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 尚伟
部分类的历史演变
• 1979年 ASDC-APSS Diagnostic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 Arousal Disease
• 1990年 AASM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ICSD)
Congenital Central Alveolar Hypoventilation
Syndrome

Sleep Related hypoventilation/hypoxemia due to a
medical condition.

Sleep Related hypoventilation/hypoxemia due to

生物钟与昼夜节律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生物钟与昼夜节律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生物钟与昼夜节律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人类的生物钟是由环境变化、人体内部机制、社会因素、行为活动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着的一个重要生理机能,是指人的生理状态、行为和心理活动在24小时内表现出来的规律性变化。

昼夜节律是指人体内部的各种生理、病理、心理、社会行为等现象在一天内按照一定规律变化的周期。

而人的生物钟与昼夜节律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生物钟掌控着昼夜节律的变化,昼夜节律又影响着人的生物钟。

因此,了解生物钟与昼夜节律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生物钟与昼夜节律对身体健康的影响研究表明,生物钟与昼夜节律对人的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的生物钟过于紊乱或昼夜节律失调时,容易引起多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

心血管疾病是人类的头号“杀手”,其发病率在现代社会越来越高。

研究发现,生物钟紊乱会导致血压升高、心律失常、冠心病等疾病,严重影响心血管健康。

同时,昼夜节律失调会影响心脏肌肉的收缩和松弛,使心率变化不稳定,进而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消化系统疾病也与人的生物钟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夜班工作者、常年熬夜的人更容易罹患消化道疾病。

原因是因为人的肠胃道有明显的昼夜节律,而生物钟的紊乱会导致消化酶分泌不足、胃肠道的蠕动减慢,使得胃肠道运作失衡,引发胃溃疡、胃炎、肠痉挛、便秘等疾病。

免疫系统是维护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系统之一。

人的免疫系统也存在昼夜节律,与生物钟息息相关。

研究表明,生物钟的紊乱或昼夜节律的打乱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从而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使得身体容易感染病菌,甚至引发癌症。

生物钟与昼夜节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除了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外,生物钟与昼夜节律还会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研究发现,昼夜节律紊乱会导致人的精神状态出现波动,进而引发抑郁症、失眠症和焦虑症等疾病,严重威胁个体的心理健康。

失眠是目前成年人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

而昼夜节律失调是导致失眠的一个重要原因。

研究表明,夜班工作者、常年熬夜的人发生失眠的概率更高,原因在于昼夜节律的打乱使人的生物钟发生变化,从而调节不良,导致睡眠质量下降。

昼夜节律睡眠障碍的常规评价方法

昼夜节律睡眠障碍的常规评价方法

昼夜节律睡眠障碍的常规评价方法昼夜节律睡眠障碍(Circadian Rhythm Sleep Disorders, CRSD)是指由于昼夜节律紊乱或不规律,导致睡眠障碍的一类疾病。

常规评价方法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该疾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昼夜节律睡眠障碍的常规评价方法。

常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详细的病史询问、睡眠日志记录、量表评估以及实验室检查等。

详细的病史询问是评价昼夜节律睡眠障碍的重要一环。

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睡眠时间、睡眠质量、醒来时间、入睡时间等信息,以了解患者的睡眠习惯和昼夜节律是否规律。

此外,还需要询问患者的日常作息时间、工作环境以及社交活动等,以判断是否存在昼夜节律紊乱的可能。

睡眠日志记录是评价昼夜节律睡眠障碍的重要工具。

患者需要在每天起床后记录睡眠时间、入睡时间、醒来时间以及任何影响睡眠的因素,如噪音、光照等。

睡眠日志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睡眠模式和昼夜节律的规律性,为进一步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除了病史询问和睡眠日志记录,量表评估也是常规评价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量表评估常用的包括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巴黎睡眠问卷(Paris SleepQuestionnaire, PSQ)等。

这些量表可以评估患者的睡眠质量、睡眠障碍的程度以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有助于医生综合评估患者的昼夜节律睡眠障碍状况。

实验室检查也是常规评价方法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 PSG)等。

脑电图可以记录患者的睡眠过程和睡眠阶段,评估睡眠质量和睡眠节律。

多导睡眠监测可以全面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如呼吸、心率、脑电活动等,对昼夜节律睡眠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精确的数据支持。

昼夜节律睡眠障碍的常规评价方法包括详细的病史询问、睡眠日志记录、量表评估以及实验室检查等。

昼夜节律文章

昼夜节律文章

昼夜节律文章【原创版】目录1.昼夜节律的概念与作用2.昼夜节律的研究历程3.昼夜节律对人体健康的影响4.如何调整和保持良好的昼夜节律正文一、昼夜节律的概念与作用昼夜节律,又称生物钟,是指生物体在一昼夜(24 小时)内,生理、生化和行为活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现象。

这种节律是生物体长期适应地球自转和昼夜更替的结果,对维持生物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二、昼夜节律的研究历程1.早期观察:自古以来,人们就注意到动植物的行为和生理活动具有周期性变化。

在 19 世纪,科学家开始对这种现象进行系统研究。

2.科学证实:20 世纪初,科学家在实验动物中发现了一种称为“生物钟”的现象,证实了昼夜节律的存在。

3.分子机制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逐步揭示了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包括基因、蛋白质等层面的研究。

三、昼夜节律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影响睡眠:昼夜节律紊乱会导致睡眠障碍,从而影响人体健康。

2.影响激素分泌:昼夜节律紊乱会影响激素分泌,如褪黑素、皮质醇等,进而影响免疫系统、新陈代谢等方面。

3.增加患病风险:昼夜节律紊乱与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关,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四、如何调整和保持良好的昼夜节律1.保持规律作息: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每天按时上床睡觉,早起。

2.避免夜间光照:减少夜间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避免光照干扰生物钟。

3.适当锻炼:白天适当进行户外锻炼,有助于维持昼夜节律的稳定。

4.调整饮食:保持饮食均衡,晚餐不宜过饱,避免影响睡眠质量。

总之,昼夜节律是生物体长期适应地球自转和昼夜更替的结果,对维持生物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DSPS)的治疗

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DSPS)的治疗

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DSPS)的治疗展开全文何谓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又叫睡眠时相延迟型昼夜节律睡眠障碍。

它是在24小时昼夜周期中,患者的主睡眠时间段出现了后移,通常超过两个小时,是一种延迟的睡眠起始和觉醒时间的模式,而且不能在期望的或者是常规可接受的较早时间入睡或者是觉醒。

患者有明显的入睡困难,但是一旦入睡,他的睡眠的质和量以及睡眠结果都没有明显的异常,主要表现就是不能按照社会环境的要求就寝或者是起床,入睡晚,起床晚是它一个主要的临床特征。

它可以与非24小时睡眠觉醒型或者是其他昼夜节律睡眠障碍相重叠,可有睡眠时相延迟的家族史。

睡眠时相延迟型的患病率在普通人群当中的大约在0.17%,但是在青少年中,可能会大于7%的概率。

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的检查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患者,在自己习惯的睡眠时间进行睡眠记录的时候,多导睡眠图记录最常见的异常就是,睡眠潜伏期延长。

睡眠效率比相应年龄有所下降,但是效率下降绝大多数是因为睡眠潜伏期延长导致的。

有些患者的快速眼动像睡眠潜伏期中度缩短,患者一旦入睡,基本上不会在睡眠期觉醒。

在不伴有使用物质乙醇或者是精神障碍的时候,他的睡眠结构和量与同年龄的正常人全是一致的。

患者在传统的社会认可的时间睡眠的时候,出现睡眠潜伏期延长,并有唤醒困难。

在这种睡眠期后做的多次小睡睡眠潜伏期试验可以显示出,早晨瞌睡的潜伏期比下午瞌睡潜伏期短。

连续体温检测结果显示,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患者平均绝对低体温值出现在体温节律中低体温值之后,相反的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正常人绝对的低体温出现在中低阶段之前。

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与睡眠不足综合征鉴别睡眠不足综合征的患者他的睡眠时间的缩短,主要是因为自愿晚睡所引起的,有的时候可以和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混淆。

尽管他们的周末可以睡得晚,但是在平时的日子里他们不会像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患者那样,有晚到第二天早晨四点左右才能入睡。

而且绝大多数睡眠不足综合征引起的这种嗜睡症状,出现在下午或者是傍晚。

初中生抑郁病的睡眠问题与昼夜节律失调

初中生抑郁病的睡眠问题与昼夜节律失调
生理健康风险
长期昼夜节律失调可能增加肥胖、糖尿病、 心血管疾病等生理健康风险。
05 睡眠问题与昼夜节律失调关系探讨
两者之间相互影响机制分析
睡眠问题影响昼夜节律
初中生抑郁病患者常伴随入睡困难、夜间醒来等睡眠问题,导致昼夜节律被打 乱,进一步影响睡眠质量。
昼夜节律失调加重睡眠问题
昼夜节律失调会降低初中生抑郁病患者的睡眠质量,使其难以维持正常作息, 进而加重睡眠问题。
相互影响
睡眠问题与昼夜节律失调 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加重抑郁症状。
研究目的和意义
提高认识
通过研究,提高社会对初 中生抑郁病及其相关睡眠 问题和昼夜节律失调的认 识。
指导干预
研究结果可为初中生抑郁 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 供指导,有助于制定针对 性干预措施。
促进健康
改善初中生抑郁病患者的 睡眠质量和昼夜节律,有 助于促进其身心健康和学 业发展。
时也会影响生长发育。
04 昼夜节律失调及其影响
昼夜节律概念及调节机制
昼夜节律概念
指生物体内在24小时内周期性变 化的生理过程和行为,受内源性 生物钟控制。
调节机制
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是调节昼夜 节律的关键激素,光暗循环通过 视网膜-下丘脑束影响生物钟。
昼夜节律失调类型及原因
类型
包括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睡眠时相 提前综合征、不规则睡眠-觉醒节律 障碍等。
褪黑素
考虑使用褪黑素调整昼夜节律,但需关注潜在副作用和使用禁忌 。
镇静催眠药物
短期使用可改善睡眠质量,但需避免长期依赖和成瘾风险。
家庭和学校环境调整建议
家庭氛围
营造温馨、支持的家庭氛围,鼓励孩 子表达情感,共同参与家庭活动。
睡眠环境

昼夜节律的相关研究进展

昼夜节律的相关研究进展

昼夜节律的相关研究进展昼夜节律,即生物钟,是指生物体在地球自转和季节变化的影响下,为适应环境而形成的生物体内在节律。

本文旨在探讨昼夜节律的研究进展,重点其对人类健康、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关系,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昼夜节律的形成和作用机制昼夜节律的形成与光照、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光照刺激可促使视网膜感光细胞分泌褪黑激素,调节昼夜节律。

脑内的视交叉上核(SCN)也参与昼夜节律的调控,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调节其他器官和系统的节律。

昼夜节律紊乱对生物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研究表明,昼夜节律失调可能导致睡眠障碍、代谢紊乱、免疫失调等问题。

例如,睡眠障碍症患者往往存在昼夜节律紊乱现象,表现出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差等症状。

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的昼夜节律也会受到影响,加重病情。

昼夜节律对心理行为具有一定影响。

研究发现,在光照较少的冬季,人们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

这可能与褪黑激素分泌增多,影响情绪调节有关。

昼夜节律还影响个体的行为模式,如夜猫子型个体倾向于在夜间活动,白天休息,而早起鸟型个体则倾向于早起早睡。

昼夜节律的应用研究涉及多个领域。

在农业生产方面,研究作物生长与昼夜节律的关系,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在医疗领域,了解昼夜节律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有助于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和药物使用时间。

在航空航天、野生动物保护等领域,昼夜节律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昼夜节律与人类健康、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关系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然而,目前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昼夜节律的调控机制仍不完全清楚,尤其是其在不同物种、不同年龄段的表现差异。

昼夜节律紊乱对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尚不充分,如不同疾病与昼夜节律的关系及其具体调节途径仍有待研究。

如何应用昼夜节律知识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特别是在治疗慢性疾病、心理问题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在不同文化和环境下,昼夜节律对个体行为和社会活动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值得深入研究。

日夜颠倒怎么调整回来

日夜颠倒怎么调整回来

生活中很多人都会遇见这样的问题,就是不小心昼夜颠倒了,白天很瞌睡,晚上睡不着。

昼夜颠倒是很难调整的,除非强制调整,在调整的过程中会有非常多的痛苦,感觉很难受。

这种昼夜颠倒的问题叫做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障碍,要根据不同的类型使用不同的方法去调整。

怎样调整昼夜颠倒的错误作息?1、睡眠时相延退障碍这种类型的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障碍指的是晚睡晚起,比如说到凌晨三四点才睡,第二天下午才起床,虽然能够睡足足够的时间,但是会非常的劳累。

这种睡眠障碍一般发生在年轻人身上,有的是因为失眠所致,有的则是熬夜的习惯所致。

想要调节这种类型的睡眠障碍,主要是采用时间疗法去进行调整。

延迟上床的时间,每天延迟三小时上床,使1天的睡眠觉醒周期达到27个小时,直到调整到最佳的睡眠时间,不再晚睡晚起为止。

2、睡眠时相提前障碍这种昼夜颠倒主要的表现是早睡早醒,中老年人是主要的人群。

人们睡得非常早,第2天起得也早,在第2天傍晚的时候开始瞌睡,一点精神也没有。

还有一种类型就是傍晚六七点睡,早上一点到三点之间醒来,然后就再也睡不着了。

调整这个类型的昼夜颠倒也可以采用时间疗法,把上床的时间提前三个小时,跟上个类型差不多,不过一个是推后一个是延迟。

3、倒班工作型昼夜颠倒有一部分人是被动的选择这种昼夜颠倒的作息习惯,是三班倒或者两班倒的工作机制。

不管是几班倒势必会有晚班这一情况,也就是说要在晚上的时间上班。

如果是规律的倒班情况,是没有多少影响的,如果不规律,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就很大了。

白天休息不好,晚上上班的时候也没办法集中注意力,反而会影响到工作效率。

想要解决这个原因导致的昼夜颠倒,时间疗法是不管用的,尽量倒班倒的规律一些,如果没办法,就可以在医生的指导和建议下服用褪黑色素,让自己在该睡觉的时候能够睡得好一些。

4、倒时差人们在倒时差的时候也会短暂的出现昼夜颠倒的问题,这就牵扯到倒时差的方法这件事。

倒时差之前要提前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好,从出发前三天开始,就要逐渐的调整自己的睡眠时间。

美国睡眠医学学会临床实践指南_应用睡眠体动记录仪评估睡眠障碍和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

美国睡眠医学学会临床实践指南_应用睡眠体动记录仪评估睡眠障碍和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

美国睡眠医学学会临床实践指南_应用睡眠体动记录仪评估睡眠障碍和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美国睡眠医学学会临床实践指南:应用睡眠体动记录仪评估睡眠障碍和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引言:睡眠障碍和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是广泛存在于世界人口中的常见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的准确评估对于诊断和治疗过程至关重要。

美国睡眠医学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AASM)提供了一份临床实践指南,介绍了如何应用睡眠体动记录仪(actigraphy)来评估这些障碍。

本文将着重介绍这份指南,并探讨睡眠体动记录仪在睡眠障碍和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评估中的应用。

一、睡眠体动记录仪的原理和特点睡眠体动记录仪是一种无创性的技术,通过测量和记录患者的体动来评估其睡眠质量和睡眠障碍。

这种仪器通常通过佩戴在手腕或腰部进行使用,并与电子设备相连接,实时记录和分析患者的睡眠数据。

睡眠体动记录仪通过测量和分析患者的体动情况,可以提供关于睡眠/觉醒状态、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和睡眠质量等信息。

二、用于睡眠障碍评估的睡眠体动记录仪睡眠体动记录仪在睡眠障碍评估中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根据AASM实践指南,睡眠体动记录仪可用于评估以下几种睡眠障碍:1. 失眠症:睡眠起、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等;2. 失眠和睡眠相关的呼吸障碍: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3. 循环性昏迷、昏迷和超过正常时间段的睡眠;4. 昏昏欲睡和过度嗜睡:非典型昏昏欲睡病、嗜睡和过度嗜睡症;5. 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时间落后症候群、时差反应性睡眠-觉醒障碍等。

三、睡眠体动记录仪的评估程序在进行睡眠体动记录仪评估之前,医生需要先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临床评估,了解其症状和病史。

接下来,医生会对患者进行睡眠体动记录仪的安装和操作指导,并告知患者有关注意事项(例如,避免水患、避免仪器受损)。

患者应在平常的睡眠时间进行数据记录,并在安装期间保持正常的日常活动水平。

青少年昼夜节律紊乱与睡眠状态及抑郁的相关性

青少年昼夜节律紊乱与睡眠状态及抑郁的相关性

青少年昼夜节律紊乱与睡眠状态及抑郁的相关性陈志红1,李积荣21.青海警官职业学院,青海 810000;2.武警青海总队医院Correlation of circadian rhythm disturbance with sleep status and depression in adolescents CHEN Zhihong, LI JirongQinghai Police Vocational College, Qinghai 810000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CHEN Zhihong,E⁃mail:****************Keywords adolescents; circadian rhythm; depression; sleep; correlation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昼夜节律紊乱与睡眠状态及抑郁障碍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武警青海总队医院收治的206例青少年抑郁症病人作为抑郁组,并以同期148名健康青少年作为对照组。

采用清晨型与夜晚型量表⁃5项(MEQ⁃5)、Epworth困倦问卷(ESS)评估两组研究对象的昼夜节律状况及日间嗜睡程度,并检测两组唾液皮质醇、褪黑素水平。

结果:抑郁组MEQ⁃5评分为(8.18±1.84)分,对照组MEQ⁃5评分为(22.31±2.03)分,两组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239,P< 0.001),且两组昼夜节律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抑郁组病人E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01)。

两组唾液皮质醇和褪黑素分泌均具有昼夜节律,且抑郁组病人唾液皮质醇和褪黑素均低于对照组(P<0.001),抑郁组唾液皮质醇峰相位相较于对照组有明显超前趋势,抑郁组褪黑素峰相位相较于对照组有后移趋势。

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关系、昼夜节律是其抑郁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节律的改变
• • • • • 光照改变相位 光照相位反应曲线(PRC) 外源性褪黑激素引起相位改变 褪黑激素相位反应曲线 光照和褪黑激素作用的总结
光照改变相位
• 在CBTmin前受到光照,引起生理节律相位 延迟;在CBTmin后受到光照,引起生理节 律相位提前光照改变相位 Nhomakorabea照改变相位
• 光照改变相位取决于光照时间,以及光的 强度和持续时间 • 蓝光(黑视素最大的吸收率)
ASPD—诊断标准
• 主诉在自己意愿的正常睡眠时间前出现嗜 睡,在自己意愿的正常觉醒时间前出现觉 醒 • 在自己意愿的睡眠时间里,与正常的睡眠 时间相比,主观睡眠期相位提前 • 症状至少持续3个月 • 至少进行1周以上的睡眠-觉醒日志记录,证 实有习惯性睡眠相位提前 • 症状不符合其他类型睡眠障碍的诊断标准
时区改变障碍的治疗
SWD—诊断标准
• 主诉失眠或过度嗜睡 • 症状至少持续一个月 • 至少进行1周以上的睡眠-觉醒日志记录,证 实生理节律和入睡时间不一致 • 症状不符合其他类型睡眠障碍的诊断标准
SWD—流行病学和病理生理学
• 流行病学:在工业化社会里工作,多达20% 的人口需要轮班工作。总轮夜班的工人的 数量是2%至5%,大约5%到10%的轮班工作 者经历过严重的失眠或嗜睡 • 病理生理学:长时间的轮班工作(疲劳) • 轮班工作并发症:胃肠道紊乱(便秘、腹泻)、 肥胖、流产、药物滥用、社会和家庭生活 困扰。
ISWR—诊断标准
• 病人有失眠或过度嗜睡的主诉 • 至少进行1周以上的睡眠-觉醒日志记录,证 实病人在24小时内至少有3个睡眠周期 • 病人睡眠模式存在3个月 • 病人24小时睡眠时间,就年龄来讲是正常 的 • 症状不符合其他类型睡眠障碍的诊断标准 • 无躯体或精神障碍可以解释此症状
ISWR—流行病学和病因
相关资料
• CRSD诊断标准: • 内源性生理节律和外部环境因素的不一致, 影响了睡眠的入睡和持续时间 • 生理节律的改变造成了失眠或过度嗜睡 • 睡眠障碍损坏了社会活动、职业或其他方 面的正常功能
相关资料
• 早晚睡眠问卷(MEQ): • 19题(0-6分)
• 睡眠日志和睡眠腕表
DSPD—诊断标准
授时因子
视网膜下丘脑束:RHT
褪黑激素
视交叉上核和睡眠-觉醒循环
生理周期的标记
• CBTmin出现在睡眠自动觉醒前的2小时(大 部分人出现在早上4-5点) • DLMO出现在上床睡觉前的2-3小时 • CBTmin=DLMO+7 • 影响因素: • 饮食、活动(CBTmin) • 睡觉姿势和药物(DLMO)
ASPD—MEQ
• ASPD患者完成MEQ问卷时,其答案和“早 上类型”相一致,得分较高
ASPD—睡眠日志和腕表
• 晚上6-9点开始睡觉,早上2-5点觉醒
ASPD—治疗
• 在晚上7点到9点接受强光照,避免在CBT后 接受光照(早上) • 清早服用褪黑激素(注意:如果在上午有 重要的活动,只能服用小剂量,因为高剂 量的褪黑激素有安眠和镇静作用) • 时间疗法(ASPD和DSPD)
DSPD—睡眠日志
DSPD—睡眠腕表
DSPD—治疗
• 光照: • 在自动觉醒前1小时接受2500-10000lux的光 照(一定要在CBTmin后),达到稳定的睡 眠时间,需要每周接受1-2天的治疗来维持 这种效果。在晚上限制光照对避免相位延 迟也是有用的。
DSPD—治疗
• 褪黑激素: • 时间和剂量(入睡前5-7小时、0.3-3.0毫克) • Mundey和同事使用0.3和3.0毫克的褪黑激素, 结果发现相位提前的大小与服用褪黑激素的时 间有关(早点服用更好);高剂量的褪黑激素会 有安眠效果 • 副作用:头痛、头晕、恶心和嗜睡。在高剂量 下, 褪黑激素可能改变了性激素。因为这个原 因,一些临床医生不太愿意长期使用药物来治 疗青少年和儿童
时区改变障碍的相关症状
• 白天疲劳或受损的白天警觉性 • 在晚上睡不着觉(向东飞行) • 早醒(向西飞行) • 其他症状可能包括:迷失方向、胃肠问题 (食欲差)、尿频、排便时间(肠道滞后)、月 经异常(空服人员)、不恰当的新陈代谢反应 (胰岛素和其他激素)和心脏病。症状可能由 飞行本身或饮用咖啡因或酒精而加重
ISWR—治疗
• 白天的光照对病人有些作用。在大多数的研究中,没 有发现褪黑激素可以有效地治疗ISWR • 把一群老年患者(87%有痴呆)分配到4组(强光照-褪 黑激素,暗光照-褪黑激素,强光照-安慰剂,暗光照安慰剂) • 褪黑激素(没有强光时)降低了睡眠入睡时间,增加了 总睡眠时间,但是损坏了心情。强光照-褪黑激素组, 没有损坏患者的心情,也降低了睡眠入睡时间,增加 了总睡眠时间。因此,在类似的老年患者中,大概不 会单独服用褪黑激素来治疗他们 • 在一群心智发展迟滞的儿童中,连续4周服用3毫克的 褪黑激素,改善了睡眠持续时间(5.9小时提高到7.3 小时)和睡眠效率(69.3%提高到88%)
• 在晚上强光刺激引起睡眠相位延迟,在早上强光刺激引起 睡眠相位提前 • 在夜晚早期服用褪黑激素造成相位提前,在清晨服用褪黑 激素造成相位延迟
生理节律睡眠障碍的基因学
CRSD
• • • • • • • 相关资料 睡眠相位延迟障碍(DSPD) 睡眠相位提前障碍(ASPD) 不规则睡眠-觉醒障碍(ISWR) ISWR 非24小时睡眠-觉醒综合症(FRT) 时区改变障碍 轮班工作睡眠障碍(SWD)
昼夜(生理)节律睡眠障碍
CRSD内容摘要
• • • • • • 生理节律和授时因子 褪黑激素 视交叉上核(SCN)和睡眠-觉醒循环 生理周期的标记 生理节律的改变 生理节律睡眠障碍
• 生理节律:在生命有机体内,其生理和心 理的功能和行为约以24小时为一个周期出 现的节律性变化 • 24小时(太阳日)
SWD—治疗
• • • • • 在轮班前小睡 清早下班后,在回家的路上避免强光照 安静黑暗的睡眠环境 回家后尽快上床睡觉 在夜班中的前2小时饮用250-400毫克的咖啡 因;在夜班开始后的30-60分钟服用莫达非 尼 • 在白天睡觉前服用安眠药可以增加总睡眠 时间,但不能在晚上保持警觉
ASPD—流行病学
• ASPD普遍发生率没有记录,一般来说,在 中年群体中大约1%的人患有ASPD,随年龄 的增加,发病率也增加 • 罕见
ASPD—病理生理学
• 与遗传关系还不明确:家族ASPD和生理时 钟基因hPer2突变有关。然而,其他家族性的 病例,没有显示出这种模式 • 光照使相位提前:在老年患者中,早晨 散步的这种行为倾向于睡眠相位提前(患 有ASPD的老年人很多,而青少年非常罕见)
时区改变障碍—流行病学
• 在所有人上都可以出现,但是老年人的临 床表现情况更严重 • 150万人 • 空勤人员易患此睡眠障碍,大约三分之一 的人没有体验到时差
时区改变障碍—病理生理学
• 飞越至少2个时区后,就开始有时差感 • 向西飞行,内在的生理相位提前,容易适应 睡眠相位延迟(因为人内在的睡眠相位延 迟,TAU> 24小时) • 向东飞行,内在的生理相位延迟,难以适应 睡眠相位提前
CRSD—FRT诊断标准
• 主诉入睡困难或觉醒困难 • 睡眠开始和结束呈进行性延迟,病人不能 保持稳定的24小时睡眠-觉醒周期 • 该睡眠模式存在至少6周 • 症状不符合其他类型睡眠障碍的诊断标准
FRT—流行病学和病理生理学
• 流行病学:多达50%的盲人会产生这种生理 节律睡眠障碍; CRSD-FRT很少发生在视力 正常者,在头部外伤后也会产生非24小时 睡眠-觉醒综合症 • 病理生理学:对于盲人,视交叉上核缺乏 非视觉的光照信息,内在的睡眠相位会延 迟;视力正常者患有CRSD-FRT的原因尚不清 楚,他们可能有一个长的生理周期
FRT—睡眠日志和腕表
• 睡眠日志和腕表证明了CRSD-FRT的病人的睡 眠相位是进行性的延迟
FRT—治疗
• 盲人:在上床睡觉前1小时服用0.5-10毫克 的褪黑激素 • 视力正常者: • 晚上服用褪黑激素;在CBTmin后接受强光 照;保持规律的睡眠
时区改变障碍—诊断标准
• 主诉失眠或过度嗜睡(必须) • 症状在快速跨越至少两个时区后1-2天内出 现(必须) • 正常睡眠-觉醒周期紊乱 • 至少有以下两个伴随症状:日间工作能力 下降;食欲或胃肠道功能改变;夜间醒来 小便次数增加;全身不适 • 症状无法用躯体或精神疾病解释 • 症状不符合其他类型睡眠障碍的诊断标准
• 在一个自己意愿的环境中,不能在正常的睡眠时间入睡, 不能在正常的的起床时间自动醒来,或白天出现嗜睡 • 在自已意愿的睡眠时间里,与正常的睡眠时间相比,其主 观睡眠期的睡眠相位延迟 • 症状至少持续一个月 • 当病人不要求保持严格日程表时(如度假),病人存在以 下表现:有一个固定良好的睡眠质量和持续时间的习惯性 睡眠时期;自动醒来;在一个延迟的睡眠相位中,能保持 稳定的24小时睡眠-觉醒模式 • 至少进行1周以上的睡眠-觉醒日志记录,证实有习惯性睡 眠相位延迟 • 症状不符合其他类型睡眠障碍的诊断标准
DSPD—流行病学
• 是最常见的生理节律睡眠障碍,DSPD较常 发生于青少年和青年人,在该人群,其发 生率为7%到16%。在普通人群中发生率的是 未知的。DSPD的病人在失眠诊断的病人中 约占10%,平均发病年龄是20岁
DSPD—病理生理学
• 家族史对DSPD的患者的影响大约是40%,生 物钟基因:hPer3、AA-NAT、clock • 另一种可能性是个体内在较长的生理节律。 • 在晚上,暴露在明亮的灯光下(造成相位延 迟),或减少早晨的光照,可以加剧睡眠节 律相位延迟障碍。
• 流行病学:ISWR的发病率是未知的,这种 睡眠障碍在老年痴呆者和精神发育迟滞的 年轻人上经常出现 • 病因 • 1 1、生理调节异常:损伤视交叉上核(警觉 信号减弱);减弱了对光照的反应 • 2、行为和环境因素:减少接触光照;减少 体力活动和社会活动;不好的睡眠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