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卒中相关睡眠障碍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卒中相关睡眠障碍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卒中相关睡眠障碍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卒中相关睡眠障碍(SSD)是卒中后常见症状,临床多见却易被忽视。
《卒中相关睡眠障碍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对于各种类型SSD的评估及管理提出推荐意见,以期对SSD的临床规范化处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卒中相关睡眠障碍的定义和分类鉴于目前对卒中患者出现的睡眠障碍尚无明确定义,因此本共识结合文献研究,经过专家讨论,提出SSD的概念。
它是指在卒中后首次出现或卒中前已有的睡眠障碍在卒中后持续存在或加重,并达到睡眠障碍诊断标准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考虑到卒中与睡眠障碍实际出现的可能时间顺序,SSD实际上包括两种类型:卒中后睡眠障碍和卒中伴随睡眠障碍(即既往睡眠障碍在卒中后持续存在或加重)。
本共识涉及的卒中类型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脑梗死和脑出血。
睡眠障碍类型包括失眠、日间思睡(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EDS)、睡眠呼吸障碍(sleep disordered breathing,SDB)、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sleep apnea,OSA)、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central sleep apnea,CSA)或混合性睡眠呼吸暂停、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不宁腿综合征(restless leg syndrome,RLS)/睡眠中周期性肢体运动(periodic limb movements of sleep,PLMS)、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觉醒障碍(circadian rhythm sleep-wake disorders,CRSWDs)。
卒中相关睡眠障碍流行病学睡眠障碍在一般人群中患病率为21%,而SSD患病率国外报道为44%~78%,国内报道为62%~80%。
2020版:脑卒中病情监测中国多学科专家共识(全文)
2020版:脑卒中病情监测中国多学科专家共识(全文)脑卒中(cerebral stroke)又称脑血管意外(cerebralvascular accident,CVA),分为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脑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和未分类的卒中(stroke of undetermined type)。
脑卒中是西方国家继冠心病和癌症之后,第三位的死亡原因[1-2],根据2019年系统性全国总体疾病负担研究显示,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国民首位死亡原因[3],我国脑卒中死亡人数几乎占到全世界脑卒中死亡人数三分之一[2]。
我国脑卒中总体患病率、年发病率和年死亡率分别为1114.8/10万、246.8/10万和114.8/10万[4]。
脑卒中的预后不仅与原发损伤有关,并与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继发性脑损伤相关,降低原发损伤和防治继发损伤是脑卒中救治的核心,这一核心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病情的严密监测。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影像学、颅内压(intracranial prssure,ICP)监测、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电生理等手段可以提供包括大脑结构、生理、生化和功能等方面的信息,揭示许多超前于临床观察所获得的颅脑病情变化。
将这些来自于不同监测手段的信息聚合起来,形成多模态监测(multi-modality monitoring,MMM)是未来发展趋势[5]。
所以,规范脑卒中病情监测措施,有助于及时掌握患者病情变化,指导临床救治,改善神经功能预后。
为此,我们组织国内相关学科的专家,通过查询和评价现有相关的研究证据,参考国际相关共识和指南内容,结合国情和国内需求,对脑卒中病情监测相关内容和技术方法进行了梳理,经国内不同学科多位专家反复讨论后定稿,提出了脑卒中病情监测的共识性意见,希望为脑卒中病情监测及临床诊治提供重要参考。
《中国成人失眠伴抑郁焦虑诊治专家共识》(2020)要点
《中国成人失眠伴抑郁焦虑诊治专家共识》(2020)要点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失眠和抑郁、焦虑的发生率日趋升高。
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长期失眠不仅会降低生活质量、影响社会功能,还会引发一系列躯体和精神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肿瘤等。
失眠是抑郁障碍独立的危险因素。
失眠与焦虑存在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且易于“共病”,在治疗上也应重视“同治”的原则。
失眠和抑郁、焦虑既可以独立发生,也可以相伴存在,在症状学和疾病的层面密不可分。
失眠伴抑郁、焦虑在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方面与单纯失眠有很大差别,且预后更差、危害更严重,需要高度重视及积极处理。
概述一、失眠与抑郁、焦虑的定义(一)失眠的定义临床上常使用的失眠概念包括“失眠症状”“失眠障碍”(或失眠症)。
“失眠症状”是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意,包括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或晨间早醒等。
“失眠障碍”是指失眠症状达到了疾病的诊断标准,并引起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导致社交、职业、学业或其他重要功能的损害,且不能解释为其他睡眠障碍、精神障碍、躯体疾病及物质滥用所造成的效应。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失眠障碍分为3类:慢性失眠障碍、短期失眠障碍和未分类的睡眠减少。
本共识中的“失眠”特指“失眠障碍”。
(二)抑郁的定义临床上常使用的抑郁概念包括“抑郁情绪”“抑郁状态”和“抑郁障碍”。
“抑郁情绪”可以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过程,持续时间短,不需要医学处理。
“抑郁状态”是一组以显著的抑郁心境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往往表现为病理性情绪、行为和躯体化症状,持续时间较生理性抑郁情绪略长,需要医学处理。
“抑郁障碍”即精神医学中所指的“抑郁症”,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一类心境障碍,持续时间超过2周,对患者社会功能有显著影响,达到临床诊断标准,需给予积极治疗。
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主要参考《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
本共识中的“抑郁”包括“抑郁状态”和“抑郁障碍”。
卒中相关非运动症状多学科管理专家共识
卒中相关非运动症状多学科管理专家共识随着脑血管病治疗手段的精进,卒中患者的死亡率不断下降,越来越多的卒中患者得以长期生存。
卒中相关非运动症状给长期生存的卒中患者带来很多困扰,严重影响其预后和生活质量。
卒中相关的非运动症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跨专业、跨学科的问题,需要多学科团队共同参与管理。
一、卒中相关前庭症状(1)卒中是引起前庭症状的重要原因,前庭症状的持续存在可能延缓卒中患者其他功能的恢复。
(2)发作性孤立性前庭症状可能是卒中的先兆,短暂性孤立性头晕/眩晕被认为是后循环卒中最常见的先兆症状之一。
发作性前庭症状还可能预示着前循环卒中的发生。
(3)不同部位后循环卒中所致前庭症状的特点、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存在差异;前庭症状并非为后循环卒中所特有。
(4)床旁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脑部影像学检查以及前庭功能检查有助于前庭症状的病因鉴别。
(5)根据卒中后前庭症状的残留情况,需考虑是否合并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PPPD)。
(6)脑白质病变可能与较高的头晕或眩晕风险相关,但老年人的慢性前庭症状不应简单归因于脑白质病变,还有可能为前庭周围性疾病所致,需注意鉴别。
二、卒中后情绪及精神症状(1)卒中后焦虑、抑郁常见,与卒中前抑郁情况、卒中的严重程度、卒中累及部位、住院时间、出院时的残疾程度以及社会支持体系高度相关。
对卒中患者进行定期评估、精准筛查和积极干预非常必要。
(2)卒中后疲劳、淡漠症状常被忽视,既可单独存在,又可以伴随其他情感精神症状同时存在。
需要全面评估、教育和综合干预。
(3)卒中后谵妄增加不良预后风险。
消除谵妄可能的促发因素是减少谵妄和不良结局的关键。
三、卒中相关认知障碍(1)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是指在卒中事件后出现并持续到6个月时仍存在的以认知损害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以执行功能障碍、记忆障碍、注意障碍、定向力障碍、失语等为主要表现。
(2)脑小血管病是PSCI发生的主要原因,其中微梗死和脑白质高信号与PSCI最相关。
2020年心源性卒中诊断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2020年心源性卒中诊断中国专家共识(全文)心源性栓塞性卒中(CES )是指来自心脏和主动脉弓的心源性栓子通过循环导致脑动脉栓塞引起相应脑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与其他病因所致的缺血性卒中相比,CES的病情程度相对更重、预后更差、复发率更高[1]o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CES诊断标准,为了更好地规范临床医师对CES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我们以国内外近年来的临床研究为依据,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并建立中国的CES诊断标准专家共识,以期提高CES的临床诊断正确率,从而促进CES的防控与管理。
一、CES的流行病学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CES占全部缺血性卒中的20%~30% ,在—些国家和地区,随着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不断提高,脑卒中的整体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CES的相对比例逐渐升高[2][文献]。
2002年加拿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和脑卒中患者中的CES比例为26% , 2012年时则高达56% ;韩国卒中注册硏究结果显示,在2014 - 2018年全国的TIA 和缺血性卒中患者中CES 占21.3%[3],较2002 - 2010年间的17.1 %升高。
2014年英国的牛津血管硏究结果显示,2002 - 2012年8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CES年均发病例数(18 176例/年)是1981 - 1986年(6 621例/年)的近3倍”预计到2050年可能继续呈三倍的增长。
我国目前缺乏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CES的确切发病状况尚不清楚,少数单中心硏究报道CES占全部缺血性卒中的8.4%〜11.0% [4]。
二、CES病因分类与发病机制本共识依据A - S-C-O (表型)分类法中的CES肯定(潜在)病因及其流行病学特点,将CES病因分为心房颤动、心力衰竭、急性冠脉综合征、卵圆孔未闭、主动脉弓粥样硬化、风湿性心脏病、人工心脏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扩张性心肌病和心脏黏液瘤十类[5][文献]。
2022中国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管理专家共识(全文)
2022中国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管理专家共识(全文)摘要睡眠障碍是帕金森病的一种常见非运动症状。
近年来,对于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发病机制、临床评估、治疗方法均取得新进展。
为更好指导我国医师的临床实践,基于当前的循证医学证据,制订了《中国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管理专家共识》。
通过系统评价国内外近年来发表的帕金森病睡眠障碍领域相关循证医学研究证据,旨在进一步规范我国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人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特征包括动作迟缓、震颤、肌强直等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
睡眠障碍是帕金森病患者最常见的非运动症状,总体发生率约为47.66%~89.10%[1],并随病程逐年增加。
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失眠、日间过度思睡(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EDS)、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行为障碍[rapid eye movement(REM)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周期性肢体运动(periodic leg movements in sleep,PLMS)、不宁腿综合征(restless legs syndrome,RLS)、睡眠呼吸障碍(sleep-disordered breathing,SDB)等[2]。
在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中,其睡眠障碍明显重于早期帕金森病患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3]。
尽管帕金森病睡眠障碍在临床很多见,但却易被忽视。
夜尿增多、日间思睡和睡眠维持困难可能是最常见的临床主诉[4]。
规范评估和管理帕金森病的睡眠障碍,对于提高帕金森病的整体诊疗质量、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5]。
为规范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组织专家编制了适合中国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的专家共识,以期对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临床规范化处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基层医疗机构失眠症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全文)
基层医疗机构失眠症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全文)失眠症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不仅增加多种躯体疾病和精神障碍的风险,而且带来沉重的社会卫生经济学负担。
基层医疗机构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是我国三级医疗制度的基础,主要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等基本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
目前,基层医疗机构对失眠症的诊疗手段相对有限,而且国内缺乏针对基层医疗机构失眠症的诊疗规范。
因此,中国睡眠研究会组织国内睡眠医学领域的专家,以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为依据,结合国内现状,经过反复讨论,制订本专家共识,为基层医疗机构的失眠症诊疗提供规范化参考和依据。
第一部分专家共识的制订方法(略)第二部分失眠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失眠机制尚不清楚,主要假说简述如下:一、三因素假说该假说从易感因素(predisposing factors)、促发因素(p recipitating factors)和维持因素(perpetuating factors)三方面因素探讨失眠的心理学机制,也称3P假说。
易感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遗传及性格特征等,可影响个体的失眠易感性;促发因素包括生活事件及应激等,可诱发短期失眠;维持因素是失眠得以持续的行为和信念,包括应对短期失眠的不良行为(如延长在床时间)及对失眠本身的焦虑和恐惧等,进而发展为慢性失眠。
二、过度觉醒假说该假说认为失眠是一种过度觉醒。
这种过度觉醒呈持续性,横跨24h日周期,既包括担心、紧张、反刍等认知觉醒水平升高,也包括躯体、皮质等生理水平升高。
失眠患者表现为睡眠期觉醒增多、日间小睡潜伏期延长、24 h代谢率增加,以及清醒期更多B波活动、睡眠期的频繁a波和B波、自主神经功能活性增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过度活跃及炎症因子释放增加等。
三、情绪应对假说该假说提出,在快速眼动睡眠(r apid eyes movement, REM)期间,健康人的大脑蓝斑停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2020卒中后睡眠障碍诊断与治疗(全文)
2020卒中后睡眠障碍诊断与治疗(全文)睡眠障碍是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其在卒中人群中的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3~5倍,对卒中患者的预后有不良影响,积极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post-stroke sleep disorders,PSSD)可促进卒中患者的恢复。
本文就PSSD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1卒中后睡眠障碍的流行病学PSSD可分为呼吸相关性睡眠障碍和非呼吸相关性睡眠障碍。
前者包括OSA、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central sleep apnea,CSA)和混合性呼吸暂停等,其中OSA最常见;后者主要包括失眠、睡眠过多、睡眠运动相关障碍、异态睡眠等。
研究显示,超过70%的急性卒中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睡眠障碍,比普通人群高3-5倍。
其中,在卒中的急性期,睡眠呼吸障碍见于50%以上的卒中患者,是很常见的PSSD表现形式之一,卒中不仅会增加睡眠呼吸障碍的发生率,也会改变睡眠呼吸障碍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另外,在卒中的急性期失眠的发生率常高达30%-68%,而在卒中后恢复期失眠的发病率明显下降。
日间嗜睡及睡眠需求增多,发生在约50%的急性卒中患者中,随着卒中后时间的推移,嗜睡的程度往往会有所改善。
不宁腿综合征(restless leg syndrome,RLS)/睡眠中周期性肢体运动(periodic limb movements during sleep,PLMS)等与睡眠相关的运动障碍在卒中患者中的发病率为12.4%,有感觉异常的患者可能比没有感觉异常的患者发生率更高。
有研究发现,卒中患者出现发作性睡病比例为0.5%,这与健康人群中的发病率基本相似。
快动眼睡眠期行为障碍(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是卒中患者较常见的睡眠障碍亚型,有研究显示急性卒中患者RBD的发病率为10.9%,脑干部位梗死患者RBD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梗死的患者。
中国成人失眠伴抑郁焦虑诊治专家共识摘要(2020完整版)
中国成人失眠伴抑郁焦虑诊治专家共识摘要(2020完整版)失眠和抑郁、焦虑三者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40%~92%的失眠症状由精神疾病引发。
约70%以上的抑郁患者伴有失眠症状。
失眠伴焦虑的患者占20%~30%。
近期中国成人失眠伴抑郁焦虑诊治专家共识出台,指出失眠伴抑郁、焦虑在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方面与单纯失眠有很大差别,且危害更严重,需要积极处理。
共识介绍了失眠和抑郁、焦虑的主要表现:(1)抑郁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及愉快感下降,严重者有消极观念或自杀行为。
(2)焦虑以持续性的紧张、烦躁、恐惧情绪为主要特征,伴有紧张不安、不能静坐、肢体肌肉紧张等、或表现为腹胀、恶心、呼吸困难、胸部压迫感、心悸等。
对于失眠者,要注意抑郁和焦虑的核心症状共识指出,临床上如发现有失眠,需询问患者有无抑郁、焦虑症状,因为相对失眠来说,抑郁、焦虑症状似乎危害性更大,因此需有较强的问诊技巧。
应先询问患者的睡眠和躯体症状,由浅入深,充分考虑患者对情绪心理症状的病耻感,尽量避免直截了当地询问其情绪症状。
共识推荐,对于疑诊患者,可使用睡眠日记、失眠量表、抑郁量表(如PHQ‐9)、焦虑量表(如HAMA)进行评估。
具体的问诊要点及技巧要注意:(1)是否存在非特异性躯体症状,如头痛、头晕、耳鸣、肢体麻木、颈肩部不适、食欲减退、体重减轻、乏力、心悸等。
(2)询问抑郁、焦虑的核心症状,包括:是否有情绪低落、兴趣下降或缺乏,有无消极念头或自杀行为;是否存在无价值感、自责、绝望感;是否存在紧张、担心、烦躁、易生气、恐惧、坐立不安等情绪和行为;询问上述症状的持续时间,发病前有无心理应激事件。
(3)既往是否存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疾病。
(4)问诊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表情和动作,如是否有表情忧伤、唉声叹气、动作迟缓、言语缓慢、注意力不集中、主动性减退、手抖、出汗、坐立不安等。
短期失眠伴抑郁、焦虑主要与心理应激事件有关该共识指出,短期失眠伴抑郁、焦虑主要与心理应激事件有关,应及时处理应激事件,辅以睡眠卫生教育和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尽早控制失眠,防止出现不良应对模式而导致失眠慢性化。
中国卒中后认知障碍防治研究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
中国卒中后认知障碍防治研究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2010年,全球卒中患病率为502.3/10万,年发病率为257.96/10万,病死率为88.41/10万,而我国卒中患病率为1114.8/10万,年发病率为246.8/10万,病死率为114.8/10万,且卒中已成为我国首位致死性疾病。
卒中等脑血管病常导致认知损害,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成为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第二大痴呆原因。
PSCI特指卒中后发生的认知功能下降,是VCI的一个重要亚型,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时间。
同AD等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引起的痴呆相比,PSCI有其自身特点,如斑片状认知缺损、病程波动性等,其中可预防和可治疗性是PSCI的一个重要特点。
2015世界卒中日宣言明确提出“卒中后痴呆是卒中医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6年的国际卒中大会(International Stroke Conference)也倡导将卒中和痴呆整合的干预策略。
在过去30年间,国内外学者通过对VCI的临床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诊疗指南,如我国学者编写的《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中国痴呆诊疗指南》、《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诊疗指导规范》、《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2017、2019)等。
当前对我国PSCI的研究有诸多问题需要进行探讨。
本次中国卒中学会圆桌会议召集从事卒中和认知障碍的同行,对我国PSCI的流行病学、发生机制、诊断标准、生物标志物、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未来探索重点进行商讨,推动实现PSCI可防可治的目标。
1我国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流行病学现状和挑战我国脑血管病和痴呆的疾病负担沉重,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的患病率为1.50%,是仅次于AD的第二大常见痴呆类型。
认知功能损害患者睡眠障碍评估和管理的专家共识(最全版)
认知功能损害患者睡眠障碍评估和管理的专家共识(最全版)认知功能损害患者睡眠障碍患病率较高,睡眠紊乱不仅会加速认知功能损害,导致其病死率增加;同时会加重照料者经济与心理负担。
因此,对认知功能损害患者的睡眠障碍进行系统的临床评估和管理具有重要临床和社会意义。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等机构组织专家对2018年4月以前正式发表的相关论文、荟萃分析和系统性综述的证据进行回顾,并邀请国内相关学科专家进行讨论,制定本专家共识。
一、共识制定的背景认知功能损害包括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和痴呆,痴呆的主要类型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 AD)、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aD)、额颞叶变性(frontotemporal lobe degeneration, FTLD/FTD)、路易体痴呆(Lewy body dementia, LBD)和帕金森病痴呆(Parkinson′s disease dementia, PDD)等。
认知功能损害患者睡眠障碍的主要类型包括失眠(insomnia)、日间过度思睡(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 EDS)、睡眠呼吸障碍(sleep-disordered breathing, SDB)、异态睡眠[尤其是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行为障碍(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 RBD)]、不宁腿综合征(restless legs syndrome, RLS)/周期性肢体运动(periodic limb movements, PLMs)、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觉醒障碍(circadian rhythm sleep-wake disorders, CRSWDs)等[1,2,3]。
有研究显示,60%认知功能损害患者存在不同类型睡眠障碍。
中国成人失眠伴抑郁焦虑诊治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
中国成人失眠伴抑郁焦虑诊治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抑郁是一种情感障碍,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和愉悦感减退、疲劳、自我评价下降、注意力和认知功能减退等。
抑郁障碍是指抑郁症状达到了疾病的诊断标准,并引起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导致社交、职业、学业或其他重要功能的损害,且不能解释为其他精神障碍或躯体疾病所造成的效应。
根据ICD-11,抑郁障碍包括轻度、中度和重度抑郁障碍[4]。
三)焦虑的定义焦虑是一种情感障碍,表现为紧张、不安、恐惧等情绪体验,伴随着身体不适和自主神经系统的兴奋。
焦虑障碍是指焦虑症状达到了疾病的诊断标准,并引起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导致社交、职业、学业或其他重要功能的损害,且不能解释为其他精神障碍或躯体疾病所造成的效应。
根据ICD-11,焦虑障碍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恐慌障碍、社交焦虑障碍、特定物质或情境相关的焦虑障碍和未分类的焦虑障碍[4]。
二、失眠、抑郁、焦虑的流行病学失眠、抑郁、焦虑是常见的心理问题,其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升高。
失眠的患病率在成年人中为10%~30%,女性高于男性;抑郁的患病率在成年人中为3%~5%,女性高于男性;焦虑的患病率在成年人中为2%~5%,女性高于男性[5,6]。
此外,失眠、抑郁、焦虑三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失眠是抑郁和焦虑的危险因素,而抑郁和焦虑也是失眠的危险因素[1,2,7]。
三、失眠、抑郁、焦虑的诊断一)失眠的诊断失眠的诊断应基于详细的病史采集和睡眠记录,包括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维持时间、睡眠质量、睡眠环境、睡眠惯、睡眠障碍的持续时间、白天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心情低落等。
同时,应排除其他睡眠障碍、精神障碍、躯体疾病和药物所致的失眠。
失眠诊断的标准为: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意,持续时间≥3个月,每周≥3次,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8]。
二)抑郁的诊断抑郁的诊断应基于详细的病史采集和症状评估,包括情绪低落、兴趣和愉悦感减退、疲劳、自我评价下降、注意力和认知功能减退等。
2019脑卒中相关睡眠障碍评估与管理专家共识要点
2019脑卒中相关睡眠障碍评估与管理专家共识要点卒中相关睡眠障碍(stroke-related sleep disorders,SSD)是卒中后常见症状,临床多见却易被忽视。
我国发病率约为18.75%~77.25%,国外报道发生率最高达78%。
SSD不仅增加了卒中死亡及复发风险,而且对卒中康复与预后造成不利影响。
规范评估和管理SSD不仅可以减少卒中复发,还可促进神经康复和改善卒中整体预后。
卒中相关性失眠推荐意见:1、评估研究卒中部位等信息,以确认卒中在失眠发生中可能的作用,尤其对卒中后首次发生失眠的患者。
排除可能引起失眠的其他病因,包括其他类型睡眠障碍、躯体疾病、精神疾病、药物及环境因素。
选用合适的量表评估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
根据临床需要,应用多导睡眠监测(PSG)/体动记录仪(ACT)进行评估。
2、管理睡眠卫生教育及认知行为疗法在卒中相关失眠治疗中有积极作用。
针灸治疗可以改善卒中相关失眠。
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如酒石酸唑吡坦及右佐匹克隆,可以改善卒中相关失眠患者睡眠质量,且副作用较小。
经临床研究证实疗效的中成药物可改善老年卒中及卒中急性期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降低神经功能损害程度。
卒中相关睡眠呼吸障碍(SDB)推荐意见:1、评估卒中患者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率很高,是SDB主要的类型,针对高危患者应进行常规OSA评估和管理。
便携式睡眠呼吸监测装置,SDB问卷及多导睡眠监测(PSG)可作为卒中相关OSA常规筛查及评估手段。
2、管理卒中相关OSA应早期、个体化积极治疗。
卒中急性期:①对于体位性OSA或轻-中度OSA或不耐受/不接受持续正压通气治疗(CPAP)治疗的患者,进行睡眠体位指导。
②对于中重度OSA患者、体位指导无效时,CPAP是治疗卒中相关OSA的一线方法。
③经无创气道正压治疗不能纠正缺氧和频繁呼吸暂停者、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呼吸道感染、窒息及中枢性肺通气不足者,可考虑有创辅助通气治疗。
中国卒中营养标准化管理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
中国卒中营养标准化管理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中国卒中营养标准化管理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脑血管病是世界范围内致残率、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也是疾病负担最重的疾病之一。
最新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脑血管病的患病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114.8/10万、246.8/10万和114.8/10万。
脑血管病的发生给患者、家属、社会带来巨大的躯体、精神和经济负担。
卒中患者常常出现吞咽障碍、意识障碍、认知障碍、情感障碍等情况,这些脑功能障碍可以引起患者进食困难、营养摄入不足和(或)营养消耗增加(如发热等),从而引发卒中后营养不良或营养风险增加。
国际文献报道卒中后营养障碍发生率变异较大,波动在6%-62%。
XXX)研究是一项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该研究共纳入4023例卒中患者,其中314例(8%)存在营养不良。
各研究纳入人群、评价标准、评价时机的异质性是造成卒中后营养不良发生率变异较大的主要原因。
卒中后营养不良显著增加卒中相关肺炎、消化道出血等卒中并发症的风险,延长卒中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卒中后致残率和致死率风险。
FOOD研究显示,当校正潜在的混杂因素后,卒中后营养不良是6个月死亡(OR1.82,95% CI1.34-2.47)和不良预后(mRS>2分;OR1.52,95%CI1.05-2.21)的独立危险因素。
卒中后营养管理是组织化卒中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改善卒中预后的潜在干预靶点。
卒中后营养管理需要整合不同的医疗资源、建立科学的评价模式和高效的临床路径,以及有效的质量监测和持续改进体系。
在国际上,针对卒中后营养标准化管理的相关指南或专家共识尚缺乏。
XXX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评价国际相关研究成果,撰写了《中国卒中营养标准化管理专家共识》(简称专家共识),以期为提高卒中后营养管理的水平、效果和效率提供循证医学依据。
1.专家共识编写方法本专家共识检索了如下数据库:Medline/PubMed、XXX、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XXX)、万方、维普和XXX等全文及摘要数据库。
卒中相关睡眠障碍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
4、中医、中药
中成药物 针灸治疗
5、其他:多项随机对照试验显示经颅磁刺激治疗卒中相关失眠效果良好
管理
[推荐意见]
1. 睡眠卫生教育及认知行为疗法在卒中相关失眠治疗中有积极作用(Ⅱa, B-NR)。
2. 针灸治疗可以改善卒中相关失眠(Ⅱa,B-R)。 3. 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如酒石酸唑吡坦及右佐匹克隆,可以改善卒中相关
某些部位的卒中和失眠相关,研究显示右侧大脑半球卒中发生失眠症状的概 率较左侧更高,
以失眠作为主要症状的卒中部位包括丘脑、脑干。
评估
[推荐意见] 1. 研究卒中部位等信息,以确认卒中在失眠发生中可能的作用,尤其是对卒
中后首次发生失眠的患者(Ⅱb,B-NR)。 2. 排除可能引起失眠的其他病因,包括其他类型睡眠障碍、躯体疾病、精神
更有针对性的临床处理措施(Ⅰ,B-NR)。
管理的一般原则
[推荐意见] 1. 按照指南规范治疗卒中(Ⅰ,A)。 2. 根据SSD亚型选择针对性治疗方法(Ⅰ,C-EO)。 3. 全面筛查并控制影响睡眠的多种因素,包括睡眠呼吸障碍、疼痛、焦虑抑
郁等(Ⅰ,A)。 4. 指导患者规律作息和保持良好的睡眠卫生(Ⅰ,A)。 5. 对于SSD的处理应该依据动态评估结果进行相应调整(Ⅰ,A)。
失眠的诊断标准(以下1~5必须全部满 足):
1. 患者自述或照料者观察到患者出现以下1种或者多种症状:(1)入睡困难; (2)睡眠维持困难;(3)比期望起床时间更早醒来。
2. 患者自述或照料者观察到患者因为夜间睡眠困难而出现以下1种或者多种症状: (1)疲劳或缺乏精力;(2)注意力、专注力或者记忆力下降;(3)社交、家 庭、职业或学业等功能损害;(4)情绪易烦躁或易激惹;(5)日间思睡;(6) 行为问题(多动、冲动或攻击性);(7)驱动力、精力或动力缺乏;(8)易 犯错或易出事故;(9)对睡眠质量感到忧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卒中相关睡眠障碍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卒中相关睡眠障碍(SSD)是卒中后常见症状,临床多见却易被忽视。
《卒中相关睡眠障碍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对于各种类型SSD的评估及管理提出推荐意见,以期对SSD的临床规范化处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卒中相关睡眠障碍的定义和分类鉴于目前对卒中患者出现的睡眠障碍尚无明确定义,因此本共识结合文献研究,经过专家讨论,提出SSD的概念。
它是指在卒中后首次出现或卒中前已有的睡眠障碍在卒中后持续存在或加重,并达到睡眠障碍诊断标准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考虑到卒中与睡眠障碍实际出现的可能时间顺序,SSD实际上包括两种类型:卒中后睡眠障碍和卒中伴随睡眠障碍(即既往睡眠障碍在卒中后持续存在或加重)。
本共识涉及的卒中类型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脑梗死和脑出血。
睡眠障碍类型包括失眠、日间思睡(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EDS)、睡眠呼吸障碍(sleep disordered breathing,SDB)、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sleep apnea,OSA)、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central sleep apnea,CSA)或混合性睡眠呼吸暂停、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不宁腿综合征(restless leg syndrome,RLS)/睡眠中周期性肢体运动(periodic limb movements of sleep,PLMS)、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觉醒障碍(circadian rhythm sleep-wake disorders,CRSWDs)。
卒中相关睡眠障碍流行病学睡眠障碍在一般人群中患病率为21%,而SSD患病率国外报道为44%~78%,国内报道为62%~80%。
尽管SSD患病率各文献报道不一,但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
SSD降低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增加卒中复发风险、影响神经功能预后与康复,因此及时评估及管理SSD对于卒中二级预防和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卒中相关睡眠障碍评估与管理➤评估的一般原则SSD的评估主要包括:全面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睡眠问卷调查和/或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m,PSG)等;明确睡眠障碍类型与伴随疾病,明确卒中与睡眠障碍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等。
[推荐意见]1.对所有卒中患者,建议均进行睡眠障碍的评估(Ⅰ,B-NR)。
2.评估时应关注卒中部位、严重程度以及与SSD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相关性(Ⅱb,B-NR)。
3.符合SSD诊断的患者,建议尽可能明确睡眠障碍的亚型及病因,从而采取更有针对性的临床处理措施(Ⅰ,B-NR)。
➤管理的一般原则对于SSD,首先强调积极进行卒中的规范化治疗。
同时在对SSD规范评估的基础上,对SSD进行有效正确的处理,从而达到整体上降低卒中病死率、改善预后的目的。
Meta分析显示,与SSD风险因素增加密切相关的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饮酒、习惯性打鼾及皮质型卒中。
因此积极规范处理这些因素,对于改善卒中及SSD具有重要意义。
[推荐意见]1. 按照指南规范治疗卒中(Ⅰ,A)。
2. 根据SSD亚型选择针对性治疗方法(Ⅰ,C-EO)。
3. 全面筛查并控制影响睡眠的多种因素,包括睡眠呼吸障碍、疼痛、焦虑抑郁等(Ⅰ,A)。
4. 指导患者规律作息和保持良好的睡眠卫生(Ⅰ,A)。
5. 对于SSD的处理应该依据动态评估结果进行相应调整(Ⅰ,A)。
卒中相关失眠➤评估根据《国际睡眠障碍分类- 第3 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s-3 edition,ICSD-3)》,失眠分为短期失眠、慢性失眠和其他类型失眠。
失眠症状持续3个月内为短期失眠,超过3个月则为慢性失眠。
失眠的诊断标准(以下1~5必须全部满足):1. 患者自述或照料者观察到患者出现以下1种或者多种症状:(1)入睡困难;(2)睡眠维持困难;(3)比期望起床时间更早醒来。
2. 患者自述或照料者观察到患者因为夜间睡眠困难而出现以下1种或者多种症状:(1)疲劳或缺乏精力;(2)注意力、专注力或者记忆力下降;(3)社交、家庭、职业或学业等功能损害;(4)情绪易烦躁或易激惹;(5)日间思睡;(6)行为问题(多动、冲动或攻击性);(7)驱动力、精力或动力缺乏;(8)易犯错或易出事故;(9)对睡眠质量感到忧虑。
3. 这些异常不能单纯以睡眠机会不充足(如充足睡眠时间)或睡眠环境不佳(如环境安全、黑暗、安静、舒适)所解释。
4. 睡眠紊乱和相关日间症状出现至少每周3次。
5. 上述症状不能用其他睡眠疾病更好地解释。
[推荐意见]1. 研究卒中部位等信息,以确认卒中在失眠发生中可能的作用,尤其是对卒中后首次发生失眠的患者(Ⅱb,B-NR)。
2. 排除可能引起失眠的其他病因,包括其他类型睡眠障碍、躯体疾病、精神疾病、药物及环境因素等(Ⅰ,A)。
3. 选用合适的量表评估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Ⅱa,B-NR)。
4. 根据临床需要,应用PSG/ACT进行评估(Ⅰ,A)。
➤管理[推荐意见]1. 睡眠卫生教育及认知行为疗法在卒中相关失眠治疗中有积极作用(Ⅱa,B-NR)。
2. 针灸治疗可以改善卒中相关失眠(Ⅱa,B-R)。
3. 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如酒石酸唑吡坦及右佐匹克隆,可以改善卒中相关失眠患者睡眠质量,且副作用较小(Ⅱa,B-R)。
4. 经临床研究证实疗效的中成药物可改善老年卒中及卒中急性期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降低神经功能损害程度(Ⅱa,B-R)。
卒中相关睡眠呼吸障碍(SDB)➤评估[推荐意见]1. 卒中患者中OSA患病率很高,针对高危患者应进行常规OSA评估和管理(Ⅰ,A)。
2. 便携式睡眠呼吸监测装置、SDB问卷及PSG监测可作为卒中相关OSA常规筛查及评估手段(Ⅰ,A)。
➤管理[推荐意见]1. 卒中相关OSA应早期、个体化积极治疗(Ⅰ,B-R)。
2. 卒中急性期:(1)对于体位性OSA或轻-中度OSA或不耐受/不接受CPAP治疗的患者,进行睡眠体位指导(Ⅰ,B-R)。
(2)对于中重度OSA患者、体位指导无效时,CPAP是治疗卒中相关OSA的一线方法(Ⅰ,B-R)。
(3)经无创气道正压治疗不能纠正缺氧和频繁呼吸暂停者、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呼吸道感染、窒息及中枢性肺通气不足者,可考虑有创辅助通气治疗(Ⅰ,C-EO)。
(4)在卒中单元的组织建设中,建议增加睡眠呼吸监测评估及睡眠呼吸学科专家的参与(Ⅱa,C-EO)。
(5)多学科综合处理,包括呼吸科、神经内科、耳鼻喉科医生等联合共同管理(Ⅱa,C-EO)。
3. 卒中恢复期:(1)生活方式指导,包括减重、戒烟、戒酒、慎服镇静催眠药物和肌肉松弛药物等(Ⅰ,C-EO)。
(2)体位相关性OSA 患者尽量保持侧卧位睡眠(Ⅰ,B-R)。
(3)经PSG监测证实OSA持续存在,且AHI≥15次/h,需长期随访和治疗(Ⅰ,B-NR)。
卒中相关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RBD)➤评估[推荐意见]1. 卒中患者睡眠中出现复杂运动行为应做RBD评估,并注意与卒中部位尤其是脑干梗死的关系(Ⅰ,C-LD)。
2. 采用合适量表评估疑似的RBD及其严重程度(Ⅰ,C-EO)。
3. 视频PSG是确诊RBD的金标准,但须考虑到卒中的严重程度及患者的配合程度,权衡利弊后采用(Ⅰ,C-EO)➤管理[推荐意见]1. 对于明确诊断RBD的卒中患者,首选非药物治疗手段,包括安全的睡眠环境、规律作息时间、避免兴奋性药物、酒精摄入等(Ⅰ,C-EO)。
2. 可酌情选择治疗RBD常用药物治疗卒中相关RBD,但是需要权衡获益与风险(Ⅱb,C-EO)。
卒中相关日间思睡(EDS)➤评估[推荐意见]1. 对卒中患者及早进行EDS 评估,尤其是对丘脑、脑干、皮层下及多发梗死的患者(Ⅱa,C-LD)。
2. 对临床疑似卒中相关EDS者,可以采用ESS进行评估(Ⅱa,C-EO)。
3. 对于确诊卒中相关EDS,建议进行PSG及MSLT以鉴别其他类型睡眠障碍(Ⅱa,C-LD)。
➤管理[推荐意见]1. 非药物治疗:(1)积极睡眠卫生管理,包括良好的睡眠环境、规律的作息时间、日间适量的运动、睡前行为指导等(Ⅰ,C-EO)。
(2)高压氧治疗、康复训练可能获益(Ⅱb,C-LD)。
2. 药物治疗:[推荐意见](1)使用多巴胺类药物及莫达非尼等中枢兴奋剂可能获益(Ⅱb,C-LD)。
(2)积极治疗与EDS相关的其他睡眠障碍,如RLS、睡眠呼吸暂停等,可能改善EDS临床症状(Ⅱa,B-NR)。
卒中相关不宁腿综合征(RLS)/睡眠中周期性肢体运动(PLMS)➤评估[推荐意见]1. 入睡困难的卒中患者,应询问其入睡前是否有腿部不舒服的感觉(Ⅰ,A)。
2. 卒中伴语言障碍,无法配合RLS量表评估时,可通过临床观察患者行为推测可能存在的RLS(Ⅱb,C-EO)。
3. PSG 监测可确诊不能使用问卷和量表的疑似RLS/PLMS患者(Ⅱa,B-NR)。
4. 有RLS家族史及多巴胺能药物、铁剂能改善症状支持RLS的临床诊断(Ⅰ,A)。
5. 如同时存在PLMS,则支持RLS的诊断(Ⅱa,B-NR)。
6. 建议对卒中患者筛查RLS/PLMS,特别是基底节、内囊及放射冠区卒中患者(Ⅱb,C-LD)。
➤管理[推荐意见]1. 非药物治疗:控制肥胖、吸烟、饮酒等(Ⅱb,B-NR)。
2. 遵循指南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Ⅱb,B-NR)。
3. 依据国际RLS 治疗指南推荐的药物治疗卒中相关RLS,需要权衡获益与风险(Ⅱb,C-EO)。
卒中相关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觉醒障碍(CRSWDs)➤评估[推荐意见]1. 对卒中患者及早进行CRSWDs评估,尤其是临床出现睡眠-觉醒节律颠倒现象的卒中患者(Ⅰ,C-EO)。
2. 对语言障碍或严重认知障碍的卒中患者,主要基于详细的病史和来自于知情者报告的临床印象(Ⅰ,C-EO)。
3. 确诊CRSWDs 的卒中患者,应该尽可能明确病因(Ⅰ,C-LD)。
4. 体动记录仪(ACT)有助于确诊CRSWDs(Ⅰ,C-EO)。
5. 建议对卒中患者筛查CRSWDs,特别是纹状体、丘脑、中脑及桥脑卒中者(Ⅱb,C-LD)。
➤管理[推荐意见]1. 非药物治疗:纠正不良睡眠行为,调整作息时间(Ⅰ,C-EO)。
2. 药物治疗:褪黑素及受体激动剂疗效尚不确切(Ⅱb,C-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