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现在的主导产业,关联产业,潜导产业是什么

合集下载

___《经济地理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___《经济地理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___《经济地理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题1、区位:指一个地理位置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区位理论:研究区位问题的理论体系。

3、区位因子:影响一个地方经济活动的因素,包括内部和外部因素。

4、区位条件:指一个地方的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条件,决定了其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5、内部规模经济:指企业在自身范围内生产规模扩大,导致单位成本下降的现象。

6、外部规模经济:指企业在与外部企业的合作中,生产规模扩大,导致单位成本下降的现象。

7、连结度:指一个地方与其他地方之间的联系程度。

8、通达度:指一个地方到其他地方的交通便利程度。

9、遍在原料:指原料分布广泛,不受地域限制。

10、局地原料:指原料分布受地域限制,只能在特定地区获取。

11、原料指数:指一个地方所需原料的数量与总生产量的比值。

12、区位重量:指一个地方在经济活动中所占的重要程度。

13、等费线:指一个地方到其他地方运输成本相同的线。

14、需求圆锥体:指一个地方所能影响的市场范围。

15、中心地:指在一个地理区域内,以其为中心,周围有一定范围的影响力和辐射能力的地方。

16、需求门槛:指一个地方所需的最低消费能力。

17、基础聚落:指在一个地理区域内,以其为中心,周围有一定范围的影响力和辐射能力,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功能的城市聚落。

18、门槛人口:指一个地方所需的最低人口数量。

19、跨国公司:指在多个国家开展业务的公司。

20、产品周期理论:指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引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

21、折衷理论:指在不同的区位因素之间进行权衡和折衷,选择最优的区位。

22、区域:指在地理上有一定连续性和相对独立性的地理区域。

23、区域经济结构:指一个地理区域内,不同产业之间的关系和分布情况。

24、区域产业结构:指一个地理区域内,各个产业的比重和分布情况。

25、产业:指一定范围内的生产和经营活动。

26、支柱产业:指一个地理区域内对经济发展起到主导作用的产业。

主导产业的选择标准

主导产业的选择标准

主导产业的选择标准?
答:主导产业的选择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技术进步率:主导产业应具有较高的技术进步率,能够引领和推动整个产业结构的技术升级和创新发展。

2. 增长率:主导产业应具有较高的增长率,能够带动整个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地区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3. 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主导产业应具有较高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即对其他产业有较强的前向、后向和侧向关联效应,能够拉动和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

4. 带动就业能力:主导产业应具有较强的带动就业能力,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城乡劳动力转移和就业结构调整。

5. 可持续发展能力:主导产业应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符合绿色、环保、低碳的发展趋势,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6. 市场需求和竞争优势:主导产业应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和竞争优势,能够满足国内外市场的多样化需求,提升地区产品的市场份额和竞争力。

在选择主导产业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上标准,并结合地区的
实际情况和发展阶段,选择具有比较优势和潜力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推动地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吉林省生物能源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吉林省生物能源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吉林省生物能源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简介生物能源作为可再生能源的一种,具有循环利用和环保的特点,被视为经济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的重要体现。

作为国家能源生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能源产业在国家能源政策和区域能源发展中起着越来越关键的角色。

吉林省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生物能源产业的重要的发展地区,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和优势,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发展瓶颈。

本文将针对吉林省生物能源产业的现状和对策进行分析和探讨。

吉林省生物能源产业发展现状生物能源产业总体情况吉林省地处中国东北地区,具有典型的冷凉湿润的气候条件,同时拥有大量的农林资源和丰富的森林植被,具有发展生物能源产业的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优势。

目前,吉林省生物能源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以生物质能源、生物油料产业和沼气产业为主的产业格局,其中生物质能源在整个生物能源产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生物质能源发展现状生物质能源是以生物质资源为原料,经过加工、转化和利用后得到的能源,是生物能源产业的核心。

吉林省生物质能源的主要来源是农林废弃物、城市生活垃圾、养殖废弃物和木材等。

目前,农林废弃物的利用率还比较低,仍然存在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和利用也仍然面临着技术难题和管理不当的问题。

养殖废弃物和木材的利用率较高,但规模相对较小,发展潜力有限。

生物油料产业发展现状生物油料产业是指利用植物油、动物油及其副产品等作为原料,经过加工和转化得到的生物燃料。

吉林省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农业大省,具有丰富的油料资源。

吉林省生物油料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起步阶段,目前正在向产业化阶段转变。

但是,吉林省生物油料产业的发展还面临着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困难,生产规模相对较小,成本相对较高。

沼气产业发展现状沼气产业是指利用农家肥、城市污水等有机废弃物,通过发酵产生沼气并进行能源利用。

吉林省沼气产业已经开展了多年,但是规模相对较小,发展潜力有限,生产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技术和管理问题。

吉林省生物能源产业发展对策制定明确的政策要加速吉林省生物能源产业的发展,必须制定更加明确的政策。

吉林现代产业体系调研报告

吉林现代产业体系调研报告

吉林现代产业体系调研报告吉林省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具备发展现代产业的潜力与优势。

本次调研报告旨在对吉林省现代产业体系进行分析和评估,为吉林省的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一、吉林省现代产业的背景和现状吉林省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工业基地,主要产业包括汽车、化工、冶金、能源等行业。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吉林省传统产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压力。

因此,推动现代产业的发展成为吉林省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

目前,吉林省的现代产业主要包括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

吉林省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企业创新和技术引进,推动现代产业的发展。

然而,与发达地区相比,吉林省的现代产业规模和实力仍有待提高。

二、吉林省现代产业的优势和挑战1. 优势吉林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如丰富的矿产资源、良好的农业基础和充足的劳动力。

这些资源为吉林省发展现代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支持。

吉林省的地理位置优越,与俄罗斯、朝鲜等国家接壤,具备开展跨境贸易和合作的独特优势。

吉林省还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交通枢纽,交通便利,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2. 挑战吉林省现代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吉林省的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企业的研发投入不足,技术水平相对滞后。

这限制了吉林省现代产业的发展速度和实力。

其次,吉林省的市场需求相对较小,消费能力相对较低,这对现代产业的快速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另外,吉林省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过度依赖传统产业。

在推动现代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

三、推动吉林省现代产业的发展为了推动吉林省现代产业的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1.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增加研发投入,提高吉林省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同时,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促进技术转让和产业化。

2.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吉林省现代产业的人力资源质量和数量。

第7章第2节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演进理论

第7章第2节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演进理论
图 六国劳动力的三次产业分布
(资料来源: Bergman E F, Renwick W H .Introduction to Geography: Pe3o2ple, Places, and Environment. New Jersey :Prentice-Hall,Inc,1999.447)
(二)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图 区域产业结构示意图
4
一、区域产业分类
(一)三次产业分类法(克拉克(C.G.Clark)产业分类)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二)产业功能分类
根据各个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分为主导产业、关 联产业、基础产业
(三)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
根据产业对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划分的产业类型。 例如资源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
支柱产业—延长其生命力
➢ 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护。同时,要积极采用新的技术改造 支柱产业,使它能够保持长久的生命力,防止它过早地出 现衰退而限制了区域经济增长。
22
三、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一)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 ➢ 1、市场机制 ➢ 2、政府干预
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相互补充、相互制约,引导和 推动着区域产业结构不断地发生变化。
环保产业,重点产业等
14
二、区域产业结构模式
区域产业结构模式代表了区域内各产业之间的典型 组合方式。
此处主要介绍以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 性产业所构建的区域产业结构模式。
15
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的区域产业结构
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的组织核心。 关联产业的配套就是根据主导产业来合理规划、促进其相关产
(2)重要性——这类产业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发展 为新的主导产业。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P34理解,区位是指人类活动在地球经纬网上占据的地理位置;在相对意义上理解,区位是指某一人类活动场所与相关人类活动场所的空间关系。

P34 ,如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经济活动、城乡聚落等。

P34动空间组织的一般规律。

某些区位理论主要研究人类活动的地理空间选择,即在人类活动已知的条件下,寻找某种人类活动的最优区位,如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某些区位理论则是在空间区位已知的条件下,研究人类活动在特定场所内的最优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如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P36对于区位主体而言的,即同样的场所对不同的人类活动而言,其区位条件是不同的;区位条件会随时间而变化,即人类活动(区位主体)对空间场所(区位)的要求会随时间而改变,因而要求的区位条件也随之变化。

P37出区位因子的韦伯,将区位因子定义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P40装厂而形成为这一组装厂提供零部件供应的供应商的空间聚集区。

P48港口,机场等;线包括连接点与点的铁路、公路、水路以及空路(航线)等。

*交通流可区分为“起终点流”和“区间流”。

*产业状况等地域条件,也是交通研究的重要因素。

P51P52数(dispersion index)表示。

P51 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常用贝塔指数(beta index)(边数/顶点数)表示。

P53连结。

由于航空运输的巨大效益,促使在航空港相邻地区及空港交通走廊沿线地区出现生产、技术、资本、贸易、人口的聚集,从而形成的多功能经济区域。

“六大特征”:临空指向性,技术先导性,市场速达性,产业聚集性,全球易达性,空间圈层性。

*尤其是新的交通干线的铺设,会极大增强沿线区域地理可进入性(交通通达性)。

* 为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各地的优势,满足国家或地区的需要,而使经济发展在地域上实现合理的分工。

**综合体,其形成与发展主要取决于自然力的作用,同时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经济地理学》考试题库

《经济地理学》考试题库

经济地理学》一、名词解释题第2页区位;区位理论;区位因子;区位条件;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通达指数;遍在原料:局地原料;原料指数;区位重量;第3页需求圆锥体;中心商品;基础聚落;门槛值;跨国公司;产品周期理论;区域经济结构;区域产业结构;产业;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关联产业;;潜导产业;极核式空间结构;区位指向;农村工业化;增长级;支配效应;极化效应;扩散效应;乘数原理;加速原理;经济地域综合体;经济区;经济区划;极化-涓滴效应学说;梯度推移理论;第4页中心-外围理论;绝对成本学说;相对成本学说;经济地理学的特性;区域经济结构;区际联系;回波效应;货物的供给范围(商品服务范围);内部范围经济;范围经济;规模经济;增长极;中心性;中心地;区域创新网络;需求收入弹性;战略外包二、问答题4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4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4古典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的区别与联系4区位因子的演变5简述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一般影响。

5市场对经济区位的一般影响5政府行为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5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5运费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5杜能农业区位论产生背景、理论前提、形成机制、主要内容和意义5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及缺陷6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6胡佛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6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主要内容6廖什市场区位论的重要内容7集市的特征7斯坦集市理论的重要内容7企业成长动因7企业空间扩张规律7企业的空间增长过程有何阶段性特征?7各种企业空间演变模式的共同点7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区位要求7跨国公司发展与经济全球化深入之间的相互关系?7如何选择主导产业8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机制8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8如何评价区域产业结构8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8弗里德曼的空间结构演变理论8集聚机制及其成因8扩散机制及其成因8集聚与扩散机制的相互关系9空间近邻关系对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9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9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9胡佛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9罗斯托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9经济区划的原则9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9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意义及途径10比较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差异?10胡佛的工业区位论的主要理论贡献是什么?10中心地等级结构的普遍性特点10一般经济轴线主要有哪几种?试举例说明。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材料整理版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材料整理版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材料整理版经济地理学复习题1、区位:本书的区位主要讲的是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2、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基本内涵:(1)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2)人类活动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

3、中心地: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中心地可以是一个城市,也可以是一个镇或大的居民聚集点,也可以是一个商业或服务业的中心。

4、6、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在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或不同的区域,主导产业是不一样的。

7、关联产业: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8、基础性产业: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

9、支柱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10、潜导产业: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

11、区域空间结构: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12、区域经济结构: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13、极核式空间结构:14、点轴式空间结构:点轴式空间结构有时也称为点轴系统,它是在极核式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5、网络式空间结构:网络式空间结构是点轴系统发展的结果。

16、区位指向:区位指向是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

区位指向是影响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一种重要的、基本的力量。

17、集聚机制、扩散机制(1)集聚机制:集聚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

(2)扩散机制:扩散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趋向与过程。

18、经济地域综合体、经济区(1)经济地域综合体: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地域组织形式,是以专业化部门为主体,由相关的辅助性部门和为地区服务的自给性部门结合而成的。

主导产业名词解释

主导产业名词解释

主导产业名词解释主导产业是指能代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支柱性产业,对该国家或地区具有战略意义。

从国内外经验看,产业集聚可以降低单位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主导产业形成和发展,最终引导一国或地区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

我国发达地区普遍都有几个乃至十几个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

建立主导产业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提高产业竞争力和保持产业良性发展的必要措施。

目前,一些地方产业布局过度趋同和结构不尽合理问题日益突出,主导产业难以支撑特大城市产业发展的需要,亟须通过加快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加以解决。

在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下,进一步明确发展战略重点、创新发展模式,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构筑国民经济新的支撑体系,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为此,有必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我国的主导产业进行深入研究,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建立主导产业的方法就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原则,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资源禀赋,按照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对不同地区的产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使不同区域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形成差异化的主导产业发展格局,形成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逐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实施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战略,做好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文章,促进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继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和产业技术改造。

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健康、环保、节能型绿色产品受到青睐,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必将给建筑业发展带来新机遇,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提升我国建筑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在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要继续扩大投资,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扩大国内需求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方面,重点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促进消费,努力挖掘新的消费潜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经济地理学》题库

《经济地理学》题库

《经济地理学》考试题库一、名词解释区位条件、区位因子、节约经济、集聚经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区位重量、中心地、门槛人口、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跨国公司、区域经济结构、区域产业结构、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基础产业、支柱产业、潜导产业、夕阳产业、朝阳产业、新兴产业、区域空间结构、产业集群、经济地域综合体、经济区、区域管制、区际经济联系、区域分工、空间相互作用、集聚机制、扩散机制、区位指向、空间近邻效应、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发展、乘数作用、加速原理、行业合作、区域全面合作、区域经济差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经济全球化、经济区域化、国际经济协调二、简单题1.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内涵2.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3.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突出问题的贡献4.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论的辨析(主要区别)5.区位理论的基本涵义6.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辨析(概念与不同)7.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8.原材料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9.能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0.资本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1.劳动力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2.技术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3.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4.交通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5.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16.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意义17.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18.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19.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20.弗农产品周期理论的内涵21.邓宁折衷理论的内涵22.跨国公司总部的区位选择(区位要求与实际区位)23.跨国公司R&D的区位选择(区位要求与实际区位)24.跨国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选择25.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26.配第--克拉克定律27.库兹涅茨法则28.集聚机制的成因与作用29.扩散机制的成因30.集聚与扩散的关系31.空间近邻效应的影响表现32.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特点33.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结构(要素构成与组合方式)34.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现实有效性评价35.产业集群对区域空间结构变迁的影响36.经济区的基本特征37.区域分工的意义38.区域合作的基本原则39.经济区域化的发展成因40.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对策41.避免亚洲金融危机的举措42.区域空间结构演进机制三、论述题1.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2.企业增长的动因及战略3.跨国投资的区位选择(国别选择、微区位选择)4.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5.区域空间结构的演进模式6.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7.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理论8.区域分工理论综述9.区域经济差异的社会经济影响10.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11.我国区域经济开发的基本途径12.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发展特点13.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原因与机制14.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发展趋势15.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全球化机遇与挑战。

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吉林省乡镇企业局(农产品加工局)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是农业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建设小康社会重要支柱,也是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措施。

一、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提高农村二三产业的战略地位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引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农产品加工局)的大力支持下,吉林省把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重大战略举措,统筹推进农村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在更高起点上,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村第二产业和以休闲旅游农业为主的农村第三产业。

近五年,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村第二产业,每年都以15%以上的速度递增;以休闲旅游农业为主的农村第三产业,每年都以18%以上的速度增长,发展速度比较快的长春地区,每年以28%的速度递增。

已经成为吉林省最具活力和希望的支柱产业。

1.农村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推进了全省经济的较快增长2012年,全省农村二三产业增加值预计实现1750亿元,比上年增长16%,农村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16%;农村二三产业对农民就业增收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共安置人员265万人,同比增长1.1%,占全省城乡就业人员的20%,实缴税金预计达到132亿元,比上年增长17%,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14%。

从总体看,吉林省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是近些年来较好的时期,也是改革开放以来,速度和效益增长较快的时期,已经成为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产业支撑。

2.农村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民多渠道就业增收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解决城乡就业人员265万人,占全省城乡就业人员的20%,其中就地就近转移农村就业人员达248万人,占全省乡村劳动力资源的42%。

同时,农民就业的劳务收入明显增加,再加上其他产业的发展,目前吉林省农民已经形成了多路进财、多元增收的格局。

主导产业有哪些典型的例子?

主导产业有哪些典型的例子?

主导产业有哪些典型的例子?一、先进制造业先进制造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制造业。

它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基础,对提高经济竞争力、改善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1. 汽车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是先进制造业的一个典型代表。

汽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较高的技术含量。

现代汽车制造技术已经发展到了自动化、智能化的阶段,其中包括汽车设计与研发、汽车制造和装配、汽车零部件制造等环节。

汽车产业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 电子信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是现代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典型的先进制造业。

它包括通信设备制造、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电子元器件制造等领域。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智能化时代的来临,电子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二、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是指应用新兴科学和技术,具有高技术含量和较高创新能力,成长速度快、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对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竞争力至关重要。

1. 生物技术产业生物技术是一门涉及生物科学、化学、物理和工程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技术,广泛应用于医药、农业、环保等领域。

生物技术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例如基因工程、生物制药、生物育种等都是生物技术产业的典型代表。

2. 新能源产业新能源产业是指利用清洁、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产业。

随着能源危机的日益加剧和环境污染的加重,新能源产业成为国际上的热门领域。

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在内的新能源产业,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较好的环保效益。

三、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以信息、知识和技术为基础,通过人力资本为主要生产要素的产业。

现代服务业对于提升国民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扩大就业和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1. 金融业金融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与实体经济密切相关,更是国家经济运行的重要调节器。

金融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提供融资、支付、结算、风险管理等服务,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经济地理学复习提纲

经济地理学复习提纲

一、概念题区位条件: 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域经济结构: 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

关联产业: 指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集聚与扩散因子:集聚因子就是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和销售成本降低,分散因子则是集聚的反作用力,使随着消除这种集中而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

经济距离:距离是地理位置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经济距离就是用克服距离所付出的费用来表示的距离,它受运输距离和运费率的共同影响,对产业布局(尤其是工业布局)具有重要作用。

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例如人类活动包括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经济活动等,其内容和实体都是区位主体.地租曲线: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的地租曲线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

农场主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规模经济效益: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即称规模效益或者规模经济。

劳动系数:潜导产业:当前规模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产业。

关税同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缔结协定,建立统一的关境,在统一关境内缔约国相互间减让或取消关税,对从关境以外的国家或地区的商品进口则实行共同的关税税率和外贸政策。

原料指数:指需要运输的限地性原料总重量和制成品总重量之比.运费率递减律:运费最根本的问题是随着距离的增长,运费缓慢的增长,每单位产品运输单位距离(如吨公里),的运输价格与距离增加不按比例增长,而是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即运费率递减律。

中心性:中心性是指就中心地的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

经济地理思考题

经济地理思考题

12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具有随空间距离的增大而呈现减少的趋势。

3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以达到通过内部的组织和交易方式将不同生产阶段联系起来,实现交易内部化的目的。

4在一定范围内,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可带来单位生产成本的下降,从而可以增加经济效益,即为规模经济。

5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新产业区指在发达国家大多数地区陷入衰退的情况下,少数地区的经济却呈现复苏甚至增长的势头,因很象马歇尔所描述的产业区,且发生于过去没有没有完成工业化的地区,所以被称为新产业区。

广义新产业区指一定规模和空间范围的区域,区内集聚新兴贸易取向经济活动,这些活动具有明显专业化特征。

6是区域中某部门的就业人数或产值占区域总就业人数或总产值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的同类比重之比。

是判断一个部门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也是判断区域主导产业的重要指标之一。

7目前,学术界把经济地域综合体理解为是社会化大生产地域组织形式,是以专业化部门为主体,有相关的辅助部门和为地区服务的自给性部门结合而成的。

8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必须达到的支持其基本的运营成本的规模。

9在经济增长中投资对于收入有扩大作用,总投资量的增加可以带来若干倍于投资增量的总收入的增加。

10在经济增长中收入或消费量的变化如何引起投资量的变化,即在工业生产能力趋于被完全利用时,消费品需求的微小增加就会导致投资的大幅增长,运费因子和劳动力、集聚等非运费因子。

非经济因子又包括国防、政府、个人偏好等。

13是某产业的产值,A是区域所有产业的产值,b是全国该产业的产值,B是全国所有产业的产值。

14(L,K)=Q=AL^αK^β(α+β=1)A通常被认为是综合技术进步因素(最重要)。

1516文化等要素对经济活动场所对外交往的便利程度。

17这种范围的上限即为最佳规模。

18按照专业化功能进行部门划分的公司结构。

1920现内部交易,比这些活动分离由多个企业进行更为有效,从而实现范围经济。

四大主导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四大主导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四大主导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摘要:本文将对四大主导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

这四大主导产业分别是信息技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产业。

通过对全球产业发展的观察和对相关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产业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并围绕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一、信息技术产业信息技术产业是目前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其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商机。

全球主要经济体均将信息技术产业作为其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也将信息技术产业视为战略支撑。

未来,信息技术产业将进一步推动数字化转型,加速实现智能城市、智能制造和数字文化等领域的发展。

二、生物技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以生命科学为基础,涉及医疗保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广泛领域。

生物技术的发展已经改变了医学和农业的面貌,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福祉。

随着基因编辑和细胞治疗等新技术的不断推出,生物技术产业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未来,生物技术将在个性化医疗、精准农业和生态环境修复等领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三、新材料产业新材料产业是实现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随着科技进步和工业发展,对新材料的需求与日俱增。

新材料具有轻量化、高强度、高导电性等优势,已经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电子等领域。

未来,新材料产业将继续发展,将涉及纳米材料、智能材料和生物可降解材料等领域。

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将推动制造业的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四、新能源产业新能源产业是应对全球能源需求和环境挑战的重要途径。

随着化石能源储量的逐渐枯竭和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潜力巨大。

同时,电动汽车和储能技术的发展也将推动新能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未来,新能源产业将成为能源领域的主导力量,为实现能源的清洁、安全和可持续供应作出重要贡献。

主导产业名词解释

主导产业名词解释

主导产业名词解释第一产业:主导产业是指那些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其他产业的发展有带动作用的产业。

主导产业是指能够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对其他产业发展起到明显的拉动或引导作用的产业。

从投入产出表来看,第二产业属于主导产业,而第三产业则处于次要地位。

从一定意义上说,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以工业为主导时,该国或地区就已经进入了工业化阶段;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服务业为主导时,该国或地区才真正进入了现代化阶段。

主导产业:是指能够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增加供给总量的产业。

它可以集中体现区域特色,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主导产业应具备如下特征:具有先导性。

在新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新兴产业大多由主导产业派生,主导产业通过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使自身处于领先地位。

第二产业主导的工业化社会时期。

这一时期,传统工业已经完成了改造、更新和升级换代,建立起了以先进制造业和基础设施为支撑的工业体系,形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链,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第三产业主导的工业化社会时期。

这一时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追求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而交通运输、金融保险、商贸流通、房地产等行业的服务水平还不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服务业市场潜力巨大。

工业化社会后期的信息化社会时期。

这一时期,由于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网络经济的发展,使工业化社会的工业和农业均向信息化社会的服务业转变,推动着服务业市场的扩大,使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

当然也有少数服务业起着主导作用。

我国虽然仍处于工业化社会阶段,但是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我国第二产业是主导产业。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将会逐步超过第二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不同的国家,产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各异,主导产业所起的作用不同。

一般来说,发达国家一开始就确立了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模式,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一开始是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精简版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精简版

1.经济地理学:系统形成、结构、发展、优化调控2.区域:占据空间3.区域产业结构:联系、比例4.主导产业:组织、带动5.关联产业:为主导产业配套、协作6.基础性产业:公共服务7.农业地理学:农业组织、形成、发展、分区8.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二次)/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三次)9.区域空间结构: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10.区域创新网络:企业、科研、市场、行业、政府创新主体11.经济活动:生产、流通、消费12.狭义的区域经济学:经济学发展和区域关系广义的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13.区位:场所,位置、布局、分布、关系14.区位因子:影响分布、经济效益15.区位条件:区位的属性或资质16.区位理论:区位论,场所选择、空间组合17.需求门槛:规模支持运营成本18.技术贸易:设备、器材、技术19.技术引进:购入先进技术20.区域学派:研究地域生产综合体或经济区,形成、功能、结构、空间、内外联系、发展、配置21.第一产业:初级产业,收集、初加工22.第二产业:二次产业,加工、精练23.第三产业:三次产业,服务24.区域经济结构:经济、技术、制度、组织的联系、数量25.增长极:集聚形成经济中心26.支配效应:增长级的支配作用27.乘数效应:增长极的作用成倍增大28.极化效应:增长级吸引要素、活动29.扩散效应:增长极输出要素、活动30.等级扩散:资源、要素、企业、经济部门按等级体系扩散31.溢出效应:增长极极化、扩散综合32.经济区:经济活动区域,关联组合的经济地域单元33.经济类型区:内部相似34.部门经济区:部门集聚35.综合经济区:相对完整36.产业机群:既竞争又合作公司、供应商、服务商、机构37.区域管制:对话、协调、合作补充市场和政府38.经济网络: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网和交通网,组成点、线、面39.综合发展:部门、分工,自然、劳动力有效利用40.“劳动系数”:劳动费,吸引力41.经济效益:产出和投入比较42.生产布局:生产(工业、农业、交通)分布43.区域科学:自然、社会、经济综合体44.区域经济系统:经济活动有机组合45.新经济地理学派:克鲁格曼、藤田,区域经济学,一收益递增、二不完全竞争、三运输成本46.区域开发:利用资源、谋求增长、发展47.连锁效应:主导产业前向关联效应、后向关联效应、旁侧关联效应48.支柱产业:总量比重高,不具备发展的优势49.潜导产业:规模较小、潜力大、前景广50.区域空间结构:分布、组合51.集聚经济:技术、市场、劳动力、基础设施、资源和产品互补、共享52.规模经济:单位产品成本降低53.外部规模经济:不同的工厂、企业集聚54.区位经济:区位经济利益、经济合理性55.地区化经济:专业化分工56.交通网通达度:难易程57.交通网连接度:数量、贝塔指数58.城市化经济:各类经济配置,综合经济利益59.地区生产专业化: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60.区域经济合作:谋求利益,要素流动、组合61.区域经济发展:总量、结构62.经济区:区内一致性和区外差异性63.经济区划:认识、分析、问题、规划、参考64.加速原理:市场微小增加、投资大幅增长65.经济地域综合体:专业化、辅助性66.区际经济联系: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67.空间相互作用:商品、人口与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68.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交往、依赖、关联、持续69.经济全球化:生产涉及全球70.梯度理论:经济、技术水平,逐步开发71.跨国公司的定义:多国公司72.区域:空间范围73.产业:部门各行业75.地域分工:专业化生产76.区位熵:专门化率77.地域生产综合体:专门化部门、辅助性部门、基础设施78.生产地域结构:形态,分布、组合、比例79.经济吸引范围:经济腹地80.经济影响区域:投资区位选择、市场分配、产品流通、技术转让、产业扩散81.经济圈:生产布局形式,内在联系产业配置圈82.经济区: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商品联系生产综合体83.区域经济结构: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84.经济区划系统:分级85.经济结构:要素方式、比例86.部门经济区:部门对象87.经济中心:影响经济发展的城市或镇88.主导产业:组织、带动89.关联产业:前向联系产业、后向联系产业和侧向联系产业90.部门经济地理学: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业91.基础性产业:提供公共服务92.资源密集型产业:农业、采矿业93.资本密集型产业:生产资料,钢铁工业、化学工业94.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食品95.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成本大,高新技术产业96.夕阳产业:市场增长缓慢、停止或者下降,产业增长率低于各产业的平均水平并呈下降趋势97.朝阳产业:市场增长快,产业增长率高于国民经济各产业的平均水平并呈上升趋势98.需求收入弹性:103.扩散机制:集聚不经济、新发展、政府作用104.空间近邻效应:位置关系影响,距离衰减原理105.技术:能力106.技术创新:突破,新资源,新工艺,新方法,新思想107.区域创新网络:企业、科研、中介、行业、政府、个人108.区域经济增长:总量,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110.乘数原理:若干倍于投资115.经济特区:更开放、灵活的特殊政策116.国土规划: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117.资源地理学: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资源、智力资源,信息资源119.环境资源:空气、陆地、水、能量和生命系统120.自然资源:自然环境要素121.社会经济资源:经济资源、人力资源、智力资源、信息资源、文化资源及旅游资源122.人力资源:可供利用的人口123.自然资源经济评价:因地制宜124.信息资源:产生效益125.工业地理学:工业生产的地域分布及其规律129.据点式开发:发展极理论131.外延扩大再生产:追加投资和增加劳动力132.内涵扩大再生产:技术进步,革新工艺、改进设备、采用新材料、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133.工业生长极:生物物理学概念,集聚现象134.经济: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135.自然经济:生产为了本身需要138.商品经济:生产为了交换产品141.经济制度:生产关系的总和142.生产资料:生产必需的物质条件,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145.社会分工: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150.经济形式: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与人的关系151.经济体系:生产关系,或经济分类构成156.基本建设:固定资产162.单一经济:生产和出口一、二种原料或农产品,亚、非、拉163.国民经济管理:行政、经济、法律、思想政治和现代管理技术164.经济管理体制:国家组织管理经济活动的方式方法、组织形式、组织机构172.经济再生产: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173.原始农业:渔猎和采集,栽种植物,喂养牲畜,石器、木器174.传统农业:第二阶段,人力和畜力,手工工具和铁器,粪肥和绿肥,自然经济为主175.现代农业:第三阶段,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化肥、农药,现代科学技术180.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农、工、商联合企业,产、供、销结合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185.农业生产基地:以生产某种农产品为主,商品的农产品,连片的农业地域单元191.复种:一年重复种植192.复种指数:种植平均次数193.轮作:同一块地上按预定的顺序,轮换种植194.倒茬:199.本土化:法律法规、政治制度、文化氛围、消费者偏206. 工业体系:工业部门有机整体208.第四产业:从三次产业中分化出来的知识密集部门软件、光学纤维、激光、遗传工程221.劳动地域分工:227.补偿贸易:以商品进行全部或部分偿付。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地理学名词解释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称为区位主体。

例如人类活动包括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经济活动等,其内容或实体都是区位主体。

区位条件:是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交通网:连接不同地点的交通线即为交通网,由点和线组成。

点即通常的汽车站、火车站、道路的交叉点、港口、机场等交通点,线则是连接点与点点的铁路、公路、水路以及空路(航路)等交通路线。

交通网的密度:是指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路线的总长度,当然也要考虑运输线路的类型以及总通过能力的差异。

交通网的结构:是衡量交通便捷度的指标,要综合考虑连接度和通达度指标。

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通常用贝塔指数来计算和比较。

贝塔指数为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通达性: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可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计算。

通达指数: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定点的最短路径。

分散指数: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

地租曲线:在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中,有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的连接曲线。

区位因子:即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一般因子:为与所有工业有关的因子,如运费、劳动力等;特殊因子:为特定工业有关的因子,如空气湿度等;区域性因子:在区位因子中,使工业企业向特定地点布局的区位因子;原料指数:等于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区位重量:为整个工业生产与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重量,等于生产每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等费用线:运输费用相同的点的连线;综合等费用线:为全部费用(包括运输原料和成品费用)相等地点连线;集聚因子:因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

吉林省现在的主导产业,关联产业,潜导产业是什么

吉林省现在的主导产业,关联产业,潜导产业是什么

吉林省现在的主导产业,关联产业,潜导产业是什么?2011-06-20 13:44匿名 | 分类:产业信息| 浏览362次我来帮他解答1条回答2011-06-23 10:30三乐学堂|六级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增效,农民就业增收主要途径,是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建设小康社会重要支柱,也是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措施。

一、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业战略地位回顾该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实现了三次跨越。

起步于“八五”阶段,快速发展于“九五”阶段,整合扩张于“十五”阶段。

2000年底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比1995年翻了一番,实现了第一次跨越;2004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670亿元,比2000年又翻了一番,实现了第二次跨越;去年突破1800亿元,在2004年基础上再翻一番,实现了第三次跨越。

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引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农业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努力做大做强以玉米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初步走出了一条农业资源大省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强工兴农、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近五年,农产品加工业每年都以25%以上的速度递增,成为最具活力和希望的支柱产业。

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从五个方面推动了全省经济发展。

一是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稳定了粮食和畜产品市场及其价格,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这是该省粮食生产连续五年丰收、近三年连创历史新高,2008年产量达到568亿斤的根本原因,也是畜牧业快速发展,肉类总产量达到384万吨,人均肉类占有量连续11年居全国之首的基本保证。

加工业的发展不仅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升到500亿斤阶段性水平,而且也提高了国家粮食和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二是推动粮食产业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拉长了粮食产业链条,转化增值的幅度不断提高,把几代吉林人的玉米黄金梦变成了现实;另一方面,破解了卖粮难这道困扰我们十几年的难题,彻底扭转了过去丰收后粮食卖不了、储不下、调不出、补不起和增产不增收甚至增产减收的局面。

产业间的名词解释

产业间的名词解释

产业间的名词解释产业是指各种生产、加工和服务活动的集合。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各个产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形成了复杂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涉及产业间的名词。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产业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产业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一、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其他产业具有引导作用的产业。

主导产业通常具备以下特点:规模大、产值高、技术先进、创新能力强、对就业和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在发达国家中,信息技术产业常被认为是主导产业,它通过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了整个经济体系的发展。

二、支撑产业支撑产业是指为其他产业提供必要的物质和技术支持的产业。

支撑产业与主导产业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

例如,IT产业为各个行业提供了信息化技术支持,为金融、制造等行业提供了信息系统和软件解决方案,使得这些行业能够更高效地运营。

三、衍生产业衍生产业是指从主导产业发展衍生出来的一类产业。

它们与主导产业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和附属关系。

衍生产业能够通过与主导产业的协同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收能力。

以汽车产业为例,汽车制造是主导产业,而配件生产、汽车销售、汽车维修等产业都属于汽车产业的衍生产业。

四、竞争产业竞争产业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多个企业或组织参与竞争的产业。

这些产业通常存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企业需要通过不断提升产品质量、降低价格等方式来获得竞争优势。

例如,电子产品、快速消费品等领域往往是竞争产业,各个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策略争夺市场份额。

五、合作产业合作产业是指在产业链上不同环节之间存在协作关系的产业。

不同企业或组织通过合作,共同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分担、技术互补等目标,从而提高整体效益。

合作产业能够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加强协同创新,实现各方的利益最大化。

例如,软件开发和硬件制造之间的合作,可以促成更高效的产品开发和生产。

六、新兴产业新兴产业是指基于新兴技术、新兴模式或新兴市场而产生的产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省现在的主导产业,关联产业,潜导产业是什么?2011-06-20 13:44匿名 | 分类:产业信息| 浏览362次我来帮他解答1条回答2011-06-23 10:30三乐学堂|六级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增效,农民就业增收主要途径,是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建设小康社会重要支柱,也是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措施。

一、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业战略地位回顾该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实现了三次跨越。

起步于“八五”阶段,快速发展于“九五”阶段,整合扩张于“十五”阶段。

2000年底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比1995年翻了一番,实现了第一次跨越;2004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670亿元,比2000年又翻了一番,实现了第二次跨越;去年突破1800亿元,在2004年基础上再翻一番,实现了第三次跨越。

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引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农业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努力做大做强以玉米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初步走出了一条农业资源大省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强工兴农、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近五年,农产品加工业每年都以25%以上的速度递增,成为最具活力和希望的支柱产业。

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从五个方面推动了全省经济发展。

一是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稳定了粮食和畜产品市场及其价格,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这是该省粮食生产连续五年丰收、近三年连创历史新高,2008年产量达到568亿斤的根本原因,也是畜牧业快速发展,肉类总产量达到384万吨,人均肉类占有量连续11年居全国之首的基本保证。

加工业的发展不仅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升到500亿斤阶段性水平,而且也提高了国家粮食和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二是推动粮食产业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拉长了粮食产业链条,转化增值的幅度不断提高,把几代吉林人的玉米黄金梦变成了现实;另一方面,破解了卖粮难这道困扰我们十几年的难题,彻底扭转了过去丰收后粮食卖不了、储不下、调不出、补不起和增产不增收甚至增产减收的局面。

三是形成了农民多元就业增收、快速增收的新格局。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解决城乡就业近330万人,占全省城乡就业人员的20%,形成了就地就近省内为主的就业局面。

同时,使农业生产效益稳步提高,农民转移就业的劳务收入明显增加,再加上其它产业的发展,目前广大农民已经形成了多路进财、多元增收的格局。

2005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18.6%,2006年增幅8.8%,2007年增幅10%,2008年达到17%以上。

四是推动了全省工业结构升级。

多年来,吉林工业一直是汽车和石化两大产业支撑,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壮大,使工业经济从两轮驱动转向三足鼎立。

到2 008年底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860亿元,增长18%。

五是增强了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目前,多数县份,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县域工业的主导产业,县域GDP、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三项指标增速连续两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到2008年底,县域GDP增长19%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以上,财政收入增长30%以上。

“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状况正在有效改变。

二、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产业该省农产品加工业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做大做强的关键在于解放思想,科学谋划,强化措施,合力推进。

一是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

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之后,随着农业和农村工作形势和任务的不断变化,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指导思想。

从多年实践探索中我们体会:统筹城乡、工农和整个“三农”工作,必须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坚持用效益理念运作农业,坚持提升产业层次发展农村经济。

为此,省委、省政府提出举全省之力将农产品加工业打造成该省的支柱产业的重大战略决策。

近几年的实践证明,正是我们抓住了农产品加工业这个关键点,不仅解决了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矛盾,而且拉长了农业产业链,实现多层次、多环节增值增效;不仅使农民分享到了农产品加工环节的增值收益,而且还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促进了规模发展集约经营,而且还推进了标准化生产,实现农产品提质增效。

全省上下形成了发展粮食不是包袱是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是权宜之计是战略之举的共识。

二是大力培植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上连市场,下连基地,辐射带动千家万户,在加工转化、多重增值、打造品牌、开拓市场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三年来,我们采取内扶外引、重组兼并、技改扩产等措施,新上较大规模农产品加工项目2025个,其中投资1亿元以上的就有52个,形成了玉米、水稻、大豆、肉猪、肉牛、禽业、中药、特产、乳业、绿色食品等10大龙型加工企业群。

全省较大规模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3510多户,省有重点龙头企业320户,其中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90多个;粮食加工能力达到350亿斤,实际加工280亿斤,畜禽加工能力达到4.1亿头(只),实际加工3.1亿头(只);农产品加工业覆盖农户253万户,占农户总数的66.4%。

目前,长春大成玉米公司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玉米深加工企业之一,加工能力位居世界第二,赖氨酸销售占据世界市场的70%。

皓月集团成为亚洲最大的肉牛加工企业,牛肉出口量占全国的50%;德大公司成为国内最大肉鸡加工企业,进入全国进出口500强企业行列。

短短几年,粮食、畜禽和特产品加工品种从不足100个发展到3000多个。

玉米加工增值幅度达到数十倍。

三是建设高标准生产基地。

生产基地是加工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决定着企业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围绕基地建设,主要抓了三件事:(一)推行标准化。

从产地环境,种植养殖过程,到产品加工、包装销售,全程实行标准化,制(修)定和执行各类各项标准达到1096项。

(二)技术集成化。

从2004年开始,该省连续五年通过财政补贴13500万元,组装集成了一批绿色食品生产操作技术和高产高效优质的农业技术,在基地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基地建设规模化。

集中力量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中部黄金玉米、东部林特药、西部杂粮油料和城郊肉蛋奶瓜果菜等四大区域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不断上规模上水平。

四是坚持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

从该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进程看,既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也是政府推动的结果。

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持和指导力度,努力搭建了五个平台。

(一)政策平台。

为促进该省农产品加工业又好又快发展,2005年省委、省政府连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乡镇企业快速高效发展的若干意见》(吉发[2005]26号)和《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吉发[2005]27号)两个文件,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政策支持。

同时连续三年在全省开展了乡镇企业“创业杯”竞赛活动,全力推进该省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快速高效发展,对成绩突出的市(州)、县(市、区)政府和部门进行表彰奖励。

(二)融资平台。

省政府设立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助形式,引导金融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业。

2007年和2008年分别安排2亿多元,拉动社会投入300多亿元,其中固定资产贷款100多亿元,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三)利益连接平台。

近几年省政府组织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与县市区开展了农产品产销对接,发展订单农业,大力推行“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产业发展模式。

目前,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4806个,带动农户205万户,实现了企业和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利双赢、共同发展。

(四)市场开发平台。

各级政府把培育品牌、推介名牌、开发市场作为工作重点,着力整合了吉林“鼎吉”大米、吉林长白山人参、通化葡萄酒和长白山泉阳泉矿泉水四大品牌。

皓月分割牛肉、德大火腿肠、通化葡萄酒等一些产品相继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名牌农产品,尤其是连续举办7届长春农博会和30多次境内外展会以及全国乡镇企业振兴东北老基地农产品加工贸易博览会,推介名优特绿新产品2000多个,打造了吉林农产品加工业这一优势品牌。

(五)项目建设平台。

建设农产品加工项目库,储备农产品加工项目500多个,同时建设了22个农产品加工业集中区,实行重点企业、骨干企业区域推进,大项目、重点项目集中摆放,中小项目加大扶持力度,有效地解决企业资金、用地、水电等一系列制约性问题。

三、立足全局、精心谋划,在高起点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吉林是全国粮食主产区,是商品粮主要调出省份之一,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上,我们将立足建设现代农业,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资源整合机制、技术创新机制、企业家成长机制,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区域联合、集群发展、多极增长、整体推进。

一是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扶持食品加工业发展。

逐步增加农产品加工专项资金额度,大力扶持引导发展绿色、文明和现代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平稳较快发展政策措施》[2009]56号文件精神,确保农产品加工业平稳较快发展。

到2010年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3000亿元以上,到2015年达到6000亿元以上,在现在的基础上实现翻二番的目标。

二是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按照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通过增产1 00亿斤商品粮工程,实施沃土工程、科技创新工程、农业机械化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工程等综合措施,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全省粮食产量在500亿斤的基础上再增加100亿斤,总产量达到600亿斤。

粮食加工能力稳定在350亿斤水平。

三是强化管理,搞好服务。

2007年8月省编办已批准省乡企局加挂农产品加工局牌子,明确了农产品加工业的行政主管部门,同时《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条例》已列入省人大五年立法计划。

今后我们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加大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力度,整合各方面力量,合力推进该省农产品加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该省农产品加工业,正在走出一条农业良性循环发展之路,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及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全省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编后语: 农产品加工业不仅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而且在活跃经济和满足人们多方面需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应该看到,在眼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这场重大战役中,农产品加工业既是被扶持对象,更是“冲锋陷阵”的重要力量。

在应对危机中把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是保当前增长的需要,更是保长远发展的需要。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为保增长增添动力、为扩内需创造条件。

从资源禀赋和市场空间来看,我国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增长具备坚实基础,把这些好的条件和因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应对危机中把农产品加工业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就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