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总结(精)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考点精华总结(完美打印版)

《中医内科学》考点精华总结(完美打印版)

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
肺阴亏耗
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带血丝,或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 盗汗,日渐消瘦,神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滋阴润肺,止咳化痰
沙参麦冬汤
1
寒哮
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 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清养补肺
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3
初期
肺阴亏损
干咳,咳声短促,或咯少量黏痰,或痰中带有血丝,色鲜红,胸部隐隐闷痛,午后自觉手足心 热,或见少量盗汗,皮肤干灼,口干咽燥,疲倦乏力,纳食不香,苔薄白,边尖红,脉细数
滋阴润肺
月华丸
中期
呛咳气急,痰少质黏,或吐痰黄稠量多,时时咯血,血色鲜红,混有泡沫痰涎,午后潮热,骨 虚火灼肺 蒸,五心烦热,颧红,盗汗量多,口渴心烦,失眠,性情急躁易怒,或胸胁掣痛,男子可见遗 精,女子月经不调,形体日益消瘦,舌干而红,苔薄黄而剥,脉细数
阳虚水泛
8
肺 痿
虚热
滋阴清热,润肺生津
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
4
8
肺 痿
虚寒 心虚胆怯
咯吐涎沫,其质清稀量多,不渴,短气不足以息,头眩,神疲乏力,食少,形寒,小便数,或遗 尿,舌质淡,脉虚弱 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 或细弦
温肺益气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补肾纳气
正虚喘脱
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初期
疏风散热,清肺化痰
银翘散

【中医】中医内科学精华重点总结

【中医】中医内科学精华重点总结

【中医】中医内科学精华重点总结中医内科学精华重点总结特别提示本篇内容仅限于中医临床医师辨证论治使用,禁止非医护人员采用,若因私自采用出现的任何后果,与本平台无关。

中医内科学重点精华汇总中医内科学由于考点和难点众多成为了考生们最头疼的问题,有很多考试被中医内科考试挡在门外,因此倒在了学习中医内科学的路上,为了帮助考生们顺利通过中医内科学考试,小编整理了关于中医内科学的重点知识点,希望对考生们有所帮助。

一、感冒:1、风寒;荆防败毒散。

2、风热;银翘散、3暑湿、新加香薷饮。

4、气虚;参苏饮。

5、阴虚;加减葳蕤汤。

6、阳虚、桂枝加附子汤。

7、血虚、葱白七味饮。

二、咳嗽:1、风寒袭肺;三拗汤、止嗽散。

2、风热犯肺;桑菊饮。

3、风燥伤肺;桑杏汤。

4、痰湿蕴肺;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加减泻白散,黛哈散。

7、肺阴亏耗;沙参麦冬汤。

三、哮证:发作期:寒哮;射干麻黄汤。

久病阴盛阳虚;苏子降气汤。

热哮;定喘汤。

久病伤阴;麦门冬汤。

缓解期:1、肺虚;玉屏风散。

2、脾虚;六君子汤。

3、肾虚;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四、喘证:1、风寒袭肺;麻黄汤。

2、表寒里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闭郁;五磨饮子。

虚喘:1、肺虚;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金匮肾气丸、参哈散。

五、肺痨:1、肺阴亏损;月华丸。

2、阴虚火旺;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损;保真汤。

4、阴阳两虚;补天大造丸。

六、肺胀:1、痰浊壅肺;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六君子汤。

2、痰热郁肺;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

3、痰蒙神窍;涤痰汤安宫牛黄丸。

4、肺肾气虚;平喘固本汤、补肺汤。

5、阳虚水泛;真武汤合五苓散。

七、痰饮:1、脾阳虚弱;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2、饮留肠胃;甘遂半汤或已椒苈黄丸。

悬饮;邪犯胸肺;1、柴枳半夏汤。

2、饮停胸胁;十枣汤或控涎丹。

3、络气不和;香附旋复花。

(完整版)中医内科学(必考知识点)

(完整版)中医内科学(必考知识点)

1、感冒的基本病因——风邪。

2、“风者百病之始也”——出自《素问·骨空论》3、‘感冒’一词——出自北宋《仁斋直指方》4、‘辛温’与‘辛凉’的立论——出自《丹溪心法》5、感冒与风温的鉴别特征——前者少传变、热度低。

后者传变、热度高、汗后热复。

6、感冒与咳嗽的病机鉴别——感冒:肺气失宣、卫表不和。

咳嗽:肺气上逆。

7、感冒与咳嗽的小病历鉴别特征——有表证则属于感冒。

8、‘咳嗽’一词——出自《内经》。

9、“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出自《素问·咳论》。

10、“咳嗽之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出自《景岳全书》。

(此立论首先提出者——明·张介宾)11、咳嗽——是中医内科的单一病种,也包括西医多种疾病的症状。

12、内伤咳嗽的基本病理因素(病理产物性病因)——痰;火。

(注意与脏腑失调病因相区别。

)13、明确‘哮’与‘喘’的鉴别——始于《医学正传》明·虞抟。

提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

”的鉴别特点。

14、“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出自《金匮要略》。

——是论述‘哮病’的内容(干扰答案常见‘咳嗽’、‘咳喘’、‘哮喘’)15、‘哮喘’——始见于《丹溪心法》。

提出“哮喘专主于痰”。

16、哮病的病机特征——宿痰伏肺(夙根学说),外邪引动。

17、哮与喘的关系——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18、哮与喘的鉴别:(哮多兼喘;喘未必哮)(哮分寒热;喘分虚实。

)哮:病名;声响;阵发;呼吸有声;R↑;突然、反复发作喘:症状;气息;持久;呼吸困难;R↑↑;陈旧、持续发作(急、慢性、迁延性)19、哮病的治疗原则——发时治标(祛痰理气);缓时治本(扶正祛邪)。

20、哮病——多责之于肺、脾、肾。

喘病—多责于肺、肾。

21、喘病的虚实鉴别:实证:邪气壅肺;痰浊阻滞。

肺气上逆。

气急声高、有力、深长;呼出为快;虚证:肺肾不足;气失摄纳。

肺气上逆。

气怯声低、无力、短促;深吸为快;22、喘病——始见于《内经》。

考研《中医内科学》考点精华总结

考研《中医内科学》考点精华总结

考研《中医内科学》考点精华总结《中医内科学》作为考研的一门重要科目,内容广泛,涉及的知识点繁多。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和备考,我将对《中医内科学》的考点进行精华总结,包括常见疾病和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法,重点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等方面。

一、常见疾病与中医治疗方法1.高血压:病因主要为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痰火壅盛等。

中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平肝降压、祛风除湿、清热利湿等。

2.冠心病:病因主要为心气亏虚、血瘀阻络等。

中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益气养血、活血化瘀等。

3.糖尿病:病因主要为脾肾两亏、胃火亢盛等。

中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益气养阴、清热利湿等。

4.消化性溃疡:病因主要为肝郁胃热、肝胃失和等。

中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疏肝解郁、清热泻火等。

5.慢性肾炎:病因主要为肝肾不足、湿热内蕴等。

中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益肾填精、化湿利水等。

6.慢性支气管炎:病因主要为肺气虚弱、外邪侵袭等。

中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益气化痰、祛风散寒等。

7.慢性肝炎:病因主要为肝气郁结、湿热内蕴等。

中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疏肝清热、健脾化湿等。

二、病因病机与辨证治疗1.肝阳上亢: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耳鸣目眩等。

辨证要点主要为肝阳上亢证,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降肝阳、平肝气。

2.肝风内动:主要表现为眩晕、手足颤动等。

辨证要点主要为肝风内动证,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平肝潜阳、镇肝止风。

3.脾肾两亏:主要表现为多饮多尿、气短懒言等。

辨证要点主要为脾肾两亏证,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健脾益肾、补肾养阴。

4.肝郁胃热:主要表现为胸胁胀满、口苦口干等。

辨证要点主要为肝郁胃热证,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疏肝泻火、清肝胃火。

5.肺气虚弱:主要表现为气短、咳嗽等。

辨证要点主要为肺气虚弱证,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益肺补气、温肺散寒。

6.肝气郁结:主要表现为胸胁胀满、烦躁易怒等。

辨证要点主要为肝气郁结证,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疏肝解郁、活血行气。

以上是《中医内科学》的考点精华总结,可以帮助考生快速备考。

考生需要熟悉常见疾病的病因病机,了解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法,并能准确辨证施治。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总结计划精.docx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总结计划精.docx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总结( 精)若汗出而喘不平 ,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寒饮内伏 ,复感外寒引发者用小青龙汤2表寒里热 :宣肺泄热 -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 :清泄痰热 -桑白皮汤4痰浊蕴肺 :化痰降逆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闭 :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2.虚喘1肺气虚 :补肺益气养阴 -生脉散合补肺汤 (补中益气汤2肾气虚 :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参蛤散如兼标实、上实下虚 ,用苏子降气汤3喘脱 :扶阳固脱 ,镇摄肾气—参附汤六、肺痨宋代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明确病因为“肺虫” 元代葛可久《十药神书》收载十方 ,治疗肺痨第一部专著朱丹溪滋阴降火 ;明代虞抟医学正传提出“杀虫”补“虚”1肺阴亏损 :滋阴润肺 -月华丸2阴虚火旺 :滋阴降火 -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3气阴耗伤 :益气养阴 -保真汤4阴阳两虚 :滋阴补阳 -补天大造丸七、肺胀内经首载病名《丹溪心法》 :痰挟瘀血碍气而病 ; 《证治汇补》分虚实。

1肺肾气虚 :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平喘固本汤、补肺汤2阳虚水泛 :温肾健脾、化饮利水 -真武汤合五苓散若喘脱 ,急用参附汤送服蛤蚧粉或黑锡丹,再用皱肺丸3痰蒙神窍 :涤痰、开窍、熄风 -涤痰汤 (安宫、至宝丹4痰浊蕴肺 :化痰降气 ,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小青龙汤5痰热郁肺 :清肺化痰 ,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八、痰饮《金匮》始有名称 ,提出“用温药和之”治则《仁斋直指方》区分痰与饮;提出饮清稀而痰浊清代叶天士重视脾、肾 ,提出“外饮治脾 ,内饮治肾”1.痰饮1脾阳虚弱 :温脾化饮 -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2饮留胃肠 :攻下逐饮 -甘遂半夏汤合已椒苈黄丸2.悬饮1络气不和 :理气和络 -香附旋覆花汤2阴虚内热 :滋阴清热 -沙参麦气汤、泻白散3邪犯胸肺 :和解宣利 -柴枳半夏汤 (麻杏石甘汤4饮停胸胁 :攻逐水饮 -十枣汤、葶苈大枣泻肺汤或控涎丹3.溢饮——外寒内饮 ,水寒相杂 :解表化饮—小青龙汤4.支饮1寒饮伏肺 :温肺化饮—小青龙汤2脾肾阳虚 :温补脾肾、以化水饮 -金匮肾气丸九、血证《血证论》治血四法 :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提出治血三要法 :宜行血不宜止血 ,宜补肝不宜伐肝 ,宜降气不宜降火。

(完整word版)中医内科学重点(问答题、论述题)

(完整word版)中医内科学重点(问答题、论述题)

(完整word版)中医内科学重点(问答题、论述题)中医内科学1.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区别2.感冒的辨证分型3.论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4.咳嗽的治疗原则5.喘与哮的鉴别6.肺痈的辨证分型7.肺痈与肺痨、肺痿的区别8.肺胀的成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9.心悸的辨证要点、辨证分型10.惊悸与怔忡的鉴别11.心悸与奔豚鉴别12.胸痹的辨证分型13.胸痹与真心痛鉴别14.不寐的辨证要点15.论述“胃不和则卧不安”16.癫与狂的鉴别17.厥证定义、辨证分型、治疗原则18.厥证与痫病、中风鉴别19.胃痛的辨证分型20.胃痛与腹痛的鉴别21.胃痛与痞满的鉴别22.呕吐与噎嗝的鉴别23.腹痛的辨证分型24.泄泻的成因及分型论治25.论述“治泄九法”26.泄泻与痢疾的鉴别27.胁痛的辨证分型28.胁痛与悬饮的区别29.黄疸的成因、辨证分型30.论述“黄家所得,从湿治之”31.阳黄与阴黄、萎黄的鉴别32.积聚的区别33.鼓胀的成因34.鼓胀与积聚的鉴别35.头痛的辨证分型36.中风的辨证分型与治疗原则37.水肿的治疗原则38.淋证与癃闭的区别39.郁证的定义及辨证分型40.血证的治疗原则41.痰饮定义,广义痰饮与狭义痰饮的区别42.论述“病痰饮当以温药和之”43.消渴的辨证分型44.自汗与盗汗的区别45.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区别46.虚劳的治疗原则47.虚劳与肺痨的鉴别48.痹证的定义、成因、辨证分型49.痹证与痿证鉴别50.论述“治痿独取阳明”51.痉证与颤证鉴别52.腰痛辨证分型与治疗原则。

中医内科学重点考试必过

中医内科学重点考试必过

1)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病机:卫表不和,肺失宣降。

治则:解表达邪。

2)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咳吐痰液的一种症候。

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治则:外感咳嗽,祛邪止咳;内伤咳嗽,扶正补虚。

证型:外感咳嗽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凉燥杏苏散)内伤咳嗽1.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2. 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3. 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泻白散4.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3)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急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病机:外邪触动伏痰。

治则:发则治标,平时治本。

分型:1. 发作期1)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缓解期1)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4)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病证。

5)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疮疡的一种病征,属内痈之一。

病机:血瘀。

治则:祛邪。

证型:1. 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2. 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3. 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4. 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6)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疾病,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

7)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

中医内科学考点精华总结

中医内科学考点精华总结

中医内科学考点精华总结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涉及到中医治疗内科疾病的理论和实践。

以下是中医内科学的考点精华总结:
1. 基本理论: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等。

阴阳学说指出了阴阳的相互关系,而五行学说则强调了五种基本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气血津液理论则涉及到体内液体和气的运行与调节。

2. 疾病分类:中医内科学将疾病分为内伤、外感和杂病三类。

内伤是由于内部
因素引起的疾病,外感是由于外界因素引起的疾病,而杂病则是其他不易归类的疾病。

3. 诊断方法:中医内科学主要依赖望、闻、问、切四诊进行诊断。

望诊是通过
观察患者的外表和精神状态来获取信息,闻诊是通过闻患者的气息、呼吸和声音来获取信息,问诊则是询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切诊则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获取信息。

4. 防治原则:中医内科学的治疗原则包括扶正祛邪、辨证施治、因势利导等。

扶正祛邪指的是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环境来抵抗病毒和恢复健康,辨证施治则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因势利导则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进展来调整治疗方案。

5. 常见病症:中医内科学常见的病症包括感冒、咳嗽、胃痛、高血压、糖尿病等。

针对这些病症,中医内科学提供了丰富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

总的来说,中医内科学涉及到中医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等方面的知识。

熟练掌握这些知识对于中医内科学的学习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内科学考试常考知识点总结(精)

中医内科学考试常考知识点总结(精)

中医内科学》课程考试常考知识点第一篇肺系病证感冒的基本病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肺气失宣咳嗽病位: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咳嗽痰湿蕴肺证的治法和主方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肝火犯肺证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哮证和喘证的鉴别要点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肝心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伏痰哮病的治疗原则: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朱丹溪即发时治标,平时治本冷哮热哮寒包热哮风痰哮虚哮证的治法和主方喘证病位:在肺和肾涉及肝脾喘证辨证要点:首辨虚实,实喘在肺,虚喘责之肺肾上实下虚喘证的概念治法和主方喘证表寒肺热痰浊阻肺肾虚不纳证的治法和主方肺痈的基本病机:邪热蕴肺,热雍血瘀成痈,血败肉腐为脓肺痈四期的治疗原则和主方肺痨的临床特征: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肺痨病理性质:主要在阴虚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肺痨治疗原则:补虚培元抗痨杀虫肺痨肺阴亏耗证气阴耗伤证的治法和主方《十药神书》我国现存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肺胀病位: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及于心病理因素:痰浊水饮血瘀肺胀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第二篇心系病证心悸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密切相关心悸基本病机:虚证:气血阴阳亏耗心失所养实证:痰饮气火扰乱心气心主不安惊悸和怔忡的鉴别心悸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治法和主方胸痹的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三脏基本病机:心脉痹阻(阳微阴弦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气虚阴伤阳衰及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标实:瘀血寒凝痰浊气滞痹阻胸阳阻滞心脉胸痹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主治和主方不寐的基本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安神定志不寐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痴呆和癫证的鉴别癫狂的基本病机痫证的临床表现基本病机痴呆的基本病机:髓海不足,神机失用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标实——第三篇脾胃系病证胃痛的病位基本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胃痛的辨证要点: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治疗原则:理气和胃止痛胃痛寒邪客胃证肝气犯胃证胃阴不足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肝失疏泄犯胃乘脾可导致胃痛呕吐泄泻,其病机治法和主方有何异同呕吐病位病因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治疗原则:和胃降逆止呕呕吐治疗的证型治法和主方口壹膈的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标实——辨证论治证型主方呃逆的基本病机: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呃逆治疗原则:理气和胃,降逆止呃泄泻病位:在肠(脾失健运是关键,与肝肾密切相关泄泻基本病机其病理因素离不开湿泄泻治疗原则:健脾化湿暴泻:湿盛为主重用化湿;久泻:脾虚为主当以健脾泄泻湿热伤中证肝气乘脾证脾胃虚弱证肾阳虚衰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痢疾的临床特征: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粘冻痢疾的基本病机:邪蕴肠腑,气血雍滞,传导失司,脂络受伤而成痢辨证要点:辨虚实;辨气血湿热痢疫毒痢阴虚痢休息痢的治法和主方刘和间提出: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便秘病位:在大肠,与肺脾胃肝肾有关便秘肠胃积热证阴寒积滞证阳虚寒凝证的治法和主方第四篇肝胆系病证胁痛的病位:在肝胆,与脾胃及肾有关基本病机:肝气郁滞,络脉失和胁痛的病理性质:有虚有实,实多虚少(实证——虚证——胁痛辨证要点:辨在气在血,辨属虚属实治疗原则:疏肝和络止痛胁痛肝气郁结证肝络失养证的治法和主方黄疸的临床特征病位:脾胃肝胆基本病机:湿邪困遏,脾胃运化失健,肝胆疏泄失常, 胆汁泛溢肌肤病理性质:阳黄:湿热阴黄:寒湿辨证以阴阳为纲阳黄热重于湿湿重于热疫毒炽盛证的主方阴黄寒湿阻遏证的主方阳黄阴黄急黄的鉴别积聚的病位:肝脾基本病机:气机阻滞,瘀血内结积证的治疗原则:初期消散中期消补兼施后期养正除积鼓胀与水肿的鉴别鼓胀的病位:在肝脾,久则及肾基本病机: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鼓胀证治的证型和主方关于逐水法应用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头痛引经药的应用太阳头痛:羌活蔓荆子川芎阳明头痛:葛根白芷知母少阳头痛: 柴胡黄芩川芎厥阴头痛:吴茱萸藁本头痛辨证要点:辨外感与内伤;辨头痛的部位:(——头痛风寒证风热证风湿证肝阳证瘀血证痰浊证的主方眩晕病理性质:虚实夹杂,以虚者居多眩晕痰浊中阻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素问》病机十九条: “诸风掉,皆眩属于肝。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总结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主要研究人体内系统的结构、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临床表现,并寻求相应的治疗方法。

以下是对中医内科学考试的重点总结,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一、内脏的分类与功能:中医内脏学是中医的核心内容之一,重要的考点之一。

中医将五脏六腑分为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每个内脏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如肝主疏泄、心主灵神、脾主运化、肺主气机、肾主生殖等。

二、证候的诊断:证候是中医辨证的基本单位,考生需要掌握辨证的基本流程。

主要包括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辨证不仅包括症状描述,还需要对患者的病情整体评估,从气血、阴阳、表里等方面进行辨证。

三、常见疾病的诊治:中医内科学要求掌握一定的临床实践能力,考生需要知道常见疾病的诊治方法。

比如:胃病、肝病、肺病等常见的内科疾病应该考生掌握诊断标准、针灸治疗技巧、药物治疗方案等知识点。

同时还要注意复杂疑难病例的处理,学生需要结合实际诊治经验提高自己的临床治疗技能。

四、辨证论治: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求考生掌握辨证论治的基本流程,并能熟练运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治疗。

主要包括辨证:辨虚实、辨表里、辨寒热、辨湿燥等,同时结合病情制定辨证论治方案。

五、中药应用:中药作为中医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是考试重点之一。

考生需要了解中药的基本功效,如祛湿、解毒、止血、化痰等,并掌握各种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等知识点。

同时需要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合理用药等问题。

以上总结了中医内科学考试的重点,希望能给考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同时也提示考生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加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善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临床治疗能力。

中医内科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考试知识点总结一、医学基础知识1.中医内科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体内脏器的功能、病理变化及其治疗。

它通过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结合中医理论,辨证论治,运用针灸、中药等治疗手段,以达到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恢复脏腑功能的目的。

2.中医内科的诊断方法中医内科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其中望为观察患者面色、舌象、脉象等外部表现;闻为听取患者自述的症状和病史;问为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询问;切为对患者的脉象、舌像进行切诊,以获得患者的体内病情信息。

3.中医内科疾病分类中医内科疾病按病因可分为外感病、内伤病和其他病等;按疾病的发病特点可分为急性病和慢性病等;按脏腑病位可分为肝病、心病、脾病等。

4.中医内科治疗方法中医内科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针灸疗法、中药疗法、按摩疗法、饮食疗法、气功疗法等。

其中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气血,达到治病目的;中药疗法通过草药配伍,调理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目的。

5.中医内科与西医内科的区别中医内科主要通过辨证施治,调理全身,强调治未病,西医内科主要通过医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药物治疗,强调治病救人。

二、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1.高血压病高血压是指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持续两次及以上。

诊断时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包括动态血压监测、心电图、心脏彩超等。

治疗主要包括生活方式改善、中药治疗和西药治疗。

2.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诊断时需要进行空腹血糖检测、餐后血糖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等。

治疗主要包括饮食疗法、运动疗法、中药治疗和胰岛素治疗等。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的一种心脏疾病。

诊断时需要进行心电图、心肌酶谱检测、冠脉造影等。

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

4.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是指胃或十二指肠黏膜发生的溃疡。

中医内科学重点整理

中医内科学重点整理

中医内科学期末复习材料1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伤风:感冒病情轻者多为感受当令之气,也称冒风、冒寒。

重伤风:感冒病情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称为。

时行感冒:感受时行病毒,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病情类似者。

2 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3 哮病: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4 喘证:喘即气喘,喘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位临床特征的病证。

轻者仅表现为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重者稍动则喘息不已,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

严重者,喘促持续不解,烦躁不安,面青唇紫,肢冷,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身则发生喘脱。

5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反复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等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6 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7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8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9 泄泻:是由脾胃受损,湿困脾土,肠道功能失司而致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

五更泄:因肾阳虚衰,泄泻多发生在黎明前后,五更时分,阴寒正盛而阳气未复,致肾阳更衰釜底无薪,不能温煦腐熟水谷而泻,称五更泻。

脾约:指脾的运化失调,气虚不能化津,致肠中津液不足而大便秘的病证。

10 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冻为主症。

是夏秋季节常见的肠道传染病。

《中医内科学》考研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考研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考研重点总结
1.基本理论
2.诊断
诊断是中医内科学的核心内容,考生需要掌握中医的四诊合参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方法以及脉诊的内容。

要了解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疾病的分类和鉴别诊断方法,并能够根据病人的症状进行综合诊断。

3.病证辩证
病证辩证是中医内科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要掌握中医的基本辨证方法,包括辩证思维和辩证方法,以及中医的辨治要领。

同时还要了解不同病证的病机、证候特点和辨治方法。

4.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是中医内科学的重要治疗手段,考生需要了解中药的分类、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禁忌等知识点。

要掌握中药的用药原则、剂量和用药方法,并能够根据不同的病证进行方剂的选择和调配。

5.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也是中医内科学的重要治疗方法,考生需要了解针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要学习常用的针灸穴位,了解不同穴位的主治功能和操作技巧。

还应该了解针灸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6.其他辅助治疗
中医内科学还包括推拿按摩、气功、饮食疗法等辅助治疗方法。

考生需要了解这些辅助治疗方法的原理和应用范围,以及具体的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7.常见疾病
考生需要掌握中医内科学中常见的疾病,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等。

要了解这些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辨证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以上是《中医内科学》考研的重点内容总结,希望对考生备考有所帮助。

在备考过程中,考生需要多做题、多总结,加强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解题能力和应用能力,从而顺利通过考试。

中医内科学复习重点(自己整理)

中医内科学复习重点(自己整理)

中医内科学复习重点(自己整理)中医内科学复习重点(考试时间:1月9日15:00~17:00,考试地点:2309)一、名解1、肺脏P112: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

2、心悸P126: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3、鼓胀P280: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故名鼓胀。

4、痹证P463: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5、水肿P329: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6、喘证P88: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病证。

喘即气喘、喘息。

7、胸痹P135:是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能卧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8、腹痛P227: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9、淋证P339:是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小便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病证。

二、单选三、多选1. 咳嗽症状P73-74:以咳嗽、咳痰为主要表现。

外感咳嗽常伴恶寒、发热、头痛等肺卫表证。

2. 哮病病因P80: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刺激、体虚劳倦(体虚病后、肺脾肾亏虚、过敏)3. 肺痈不同表现阶段的病理症状变化P100-1014. 肺痨的致病因素和症候P104-105、P107-109:感染“痨虫”,正气虚弱(禀赋不足、酒色劳倦、病后失调、营养不良)。

肺阴亏损证、虚火灼肺证、气阴耗伤证证、阴阳虚损证。

5. 胸痹的病机P137:心脉痹阻,总属于本虚标实,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

6. 胃痛的治则、病因P190、P187: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审证求因,辩证施治。

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导致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中医内科学重点知识笔记

中医内科学重点知识笔记

中医内科学重点知识笔记By Givon文文根据前人总结整理中内重点复习资料一、中医内科笔记1、感冒:寒荆热银暑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1)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或荆防达表汤2)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3)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2、咳嗽: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肺阴沙参咳嗽平1)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2)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3)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4)痰湿蕴肺证: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5)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6)肝火犯肺证:清肺泻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7)肺阴亏耗证: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3、哮病: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虚哮固本喘脱回,肺脾六君肾生金。

1.发作期1)冷哮证: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2)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3)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5)虚哮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2.缓解期1)肺脾气虚证:益气健脾,补土生金——六君子汤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4、喘证:喘寒麻盖表麻石,热桑浊陈气闭五,肺气虚耗生脉补,肾虚不纳肾气蛤,正虚喘脱参黑蛤。

1.实喘1)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2)表寒肺热证: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证: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证: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痹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2.虚喘1)肺气亏耗证: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2)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3)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5、肺痨:痨肺阴月虚火合,气阴保真阴阳造1)肺阴亏损证:滋阴润肺——月华丸2)虚火灼肺证: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3)气阴耗伤证: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

中医内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重点总结一、理论基础:1.五脏:心、肺、肝、脾、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各有其主要功能和调节作用。

2.六腑:胃、小肠、大肠、膀胱、胆、三焦,为有挟积物的六个器官,与消化、吸收、排泄等功能相关。

3.十二经脉:经脉是人体内部传导气血的通道,掌握经络的运行规律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至关重要。

4.辨证施治:根据临床表现和辨证结果,确定病因病机,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常用方法包括针灸、草药、按摩等。

二、常见疾病与治疗:1.咳嗽:咳嗽是常见内科疾病,中医认为多为肺失宣降而引起的。

治疗方案包括清肺、宣肺等方法,常用药物有川贝、百部、杏仁等。

2.哮喘:哮喘是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多由肺气虚、肺肾阴虚等引起。

治疗方法包括扶正气、补肺阴、通络畅气等,药物有细辛、麻黄、玄参等。

3.高血压:中医认为高血压多为肝肾阴虚、气血不足等引起。

治疗方法包括平肝息风、益肾补气、疏肝解郁等,药物有黄连、黄芪、丹参等。

4.冠心病:冠心病是一种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心脏病,多由心肝不足、痰浊内蘊等引发。

治疗方案包括养心安神、活血化瘀、化痰降脂等,药物有丹参、三七、决明子等。

5.糖尿病:糖尿病多由脾胃虚弱、肺肾阴虚引起。

治疗方法包括健脾养胃、益气养阴、滋阴降火等,药物有黄芪、山药、当归、桑叶等。

三、预防和养生:1.合理饮食:中医强调饮食调养,合理搭配食物,根据个人体质和疾病情况选择适宜的食物。

2.调节生活方式:充足的睡眠、适量的运动、情绪调节等对于保持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3.护肝肾:肝肾是人体重要的排毒器官,保护肝肾功能有利于身体健康。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学科,它掌握了中医学丰富的理论与方法,并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它强调整体观念,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注重身心的平衡与和谐。

同时,中医内科学强调个性化治疗,针对不同个体的疾病表现和辨证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通过中医内科学的研究与实践,可以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和方法,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总结(精)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总结(精)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总结一、、感冒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元代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治则:解表达邪忌用补敛之品1. 风寒证:辛温解表, 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或葱豉汤加味2. 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玉屏风散(表虚自汗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二、咳嗽刘河间提出咳与嗽有别。

医学心语论病理。

素问: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外感咳嗽宣肺散邪为主;内伤咳嗽祛邪扶正,标本兼治。

外感咳嗽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凉燥杏苏散4.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内伤咳嗽5.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金化痰汤6.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7.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三、肺痈金匮要略首提病名;备急千金要方之苇茎汤清热排脓1. 初期:疏散风热、清肺散邪-银翘散2. 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若热毒瘀结,咯浓浊痰,腥臭味重,合犀黄丸3. 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若形证俱实,胀喘不得卧,大便秘结,脉滑数, 可加桔梗白散,峻驱浓痰4. 恢复期:养阴益气清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四、哮证朱丹溪首创病名; 明虞抟医学正传区别哮与喘 1. 发作期1 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紫金丹、苏子降气汤 2 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麦门冬汤、三子养亲汤、控涎丹 2. 缓解期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气阴两虚者用生脉散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肾虚不能纳气者用参蛤散五、喘证1. 实喘1 风寒闭肺: 宣肺散寒- 麻黄汤若汗出而喘不平,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寒饮内伏,复感外寒引发者用小青龙汤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4痰浊蕴肺:化痰降逆-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闭: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2. 虚喘1肺气虚: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补中益气汤2肾气虚: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参蛤散如兼标实、上实下虚,用苏子降气汤3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六、肺痨宋代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明确病因为“肺虫”元代葛可久《十药神书》收载十方,治疗肺痨第一部专著朱丹溪滋阴降火;明代虞抟医学正传提出“杀虫“补虚”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七、肺胀内经首载病名丹溪心法》:痰挟瘀血碍气而病; 《证治汇补》分虚实。

考研《中医内科学》考点精华总结_图文(精)

考研《中医内科学》考点精华总结_图文(精)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脉络瘀阻实证虚证辩证外感腰痛风阳内动痰热风动气血亏虚髓海不足阳气虚衰分型寒湿腰痛湿热腰痛遗尿,或妇女月经不调。

舌红少苔,脉细数。

清热。

损及阳,阴阳两虚),六味地黄丸(热甚),右归丸(阳虚畏寒)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圣久病体虚,四肢痿弱,肌肉瘦削,手足麻木不益气愈汤送服大仁,四肢青筋显露,可伴有肌肉活动时隐痛不养营,黄蛰虫丸(肌适。

舌痿不能伸缩,舌质暗淡或有瘀点、瘀斑,活血肤甲错,形体脉细涩。

行瘀。

消瘦,手足痿弱)肢体颤动粗大,程度较重,不能自制,眩晕耳镇肝天麻钩藤饮鸣,面赤烦躁,易激动,心情紧张时颤动加重,息风,合镇肝息风伴有肢体麻木,口苦而干,语言迟缓不清,流舒筋汤涎,尿赤,大便干。

舌质红,苔黄,脉弦。

止颤。

头摇不止,肢麻震颤,重则手不能持物,头晕清热目眩,胸脘痞闷,口苦口黏,甚则口吐痰涎。

化痰,导痰汤合羚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平肝角钩藤汤滑数。

息风。

益气头摇肢颤,面色晄白,表情淡漠,神疲乏力,养血,动则气短,心悸健忘,眩晕,纳呆。

舌体胖大,人参养荣汤濡养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滑,脉沉濡无力或沉细弱。

筋脉。

头摇肢颤,持物不稳,腰膝酸软,失眠心烦,填精头晕,耳鸣,善忘,老年患者常兼有神呆、痴补髓,龟鹿二仙膏傻。

舌质红,舌苔薄白,或红绛无苔,脉象细育阴合大定风珠数。

息风。

补肾头摇肢颤,筋脉拘挛,畏寒肢冷,四肢麻木,助阳,心悸懒言,动则气短,自汗,小便清长或自遗,地黄饮子温煦大便溏。

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筋脉。

临床表现治法代表方散寒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静卧病甘姜苓术汤行湿,痛不减,寒冷合阴雨天则加重。

舌质淡,苔白(又名:肾着温经腻,脉沉而迟缓。

汤)通络。

清热腰部疼痛,重着而热,暑湿阴雨天气症状加重,利湿,活动后或可减轻,身体困重,小便短赤。

苔黄四妙丸舒筋腻,脉濡数或弦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总结一、、感冒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 -诸风》元代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治则:解表达邪忌用补敛之品1. 风寒证:辛温解表 , 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或葱豉汤加味2. 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玉屏风散(表虚自汗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二、咳嗽刘河间提出咳与嗽有别。

医学心语论病理。

素问: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外感咳嗽宣肺散邪为主;内伤咳嗽祛邪扶正,标本兼治。

外感咳嗽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凉燥杏苏散4.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内伤咳嗽5.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金化痰汤6.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7.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三、肺痈金匮要略首提病名;备急千金要方之苇茎汤清热排脓1. 初期:疏散风热、清肺散邪-银翘散2. 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若热毒瘀结,咯浓浊痰,腥臭味重,合犀黄丸3. 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若形证俱实,胀喘不得卧,大便秘结,脉滑数, 可加桔梗白散,峻驱浓痰4. 恢复期:养阴益气清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四、哮证朱丹溪首创病名;明虞抟医学正传区别哮与喘 1. 发作期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紫金丹、苏子降气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麦门冬汤、三子养亲汤、控涎丹 2. 缓解期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气阴两虚者用生脉散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肾虚不能纳气者用参蛤散五、喘证1.实喘1风寒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若汗出而喘不平,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寒饮内伏,复感外寒引发者用小青龙汤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4痰浊蕴肺:化痰降逆-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闭: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2.虚喘1肺气虚: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补中益气汤2肾气虚: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参蛤散如兼标实、上实下虚,用苏子降气汤3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六、肺痨宋代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明确病因为“肺虫” 元代葛可久《十药神书》收载十方,治疗肺痨第一部专著朱丹溪滋阴降火;明代虞抟医学正传提出“杀虫” “补虚”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七、肺胀内经首载病名《丹溪心法》 :痰挟瘀血碍气而病; 《证治汇补》分虚实。

1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2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若喘脱,急用参附汤送服蛤蚧粉或黑锡丹,再用皱肺丸3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 (安宫、至宝丹4痰浊蕴肺: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小青龙汤5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八、痰饮《金匮》始有名称,提出“用温药和之”治则《仁斋直指方》区分痰与饮;提出饮清稀而痰浊清代叶天士重视脾、肾,提出“外饮治脾,内饮治肾”1.痰饮1脾阳虚弱: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2饮留胃肠: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合已椒苈黄丸2.悬饮1络气不和: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2阴虚内热:滋阴清热-沙参麦气汤、泻白散3邪犯胸肺: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汤(麻杏石甘汤4饮停胸胁:攻逐水饮-十枣汤、葶苈大枣泻肺汤或控涎丹3.溢饮——外寒内饮,水寒相杂:解表化饮—小青龙汤4.支饮1寒饮伏肺:温肺化饮—小青龙汤2脾肾阳虚:温补脾肾、以化水饮-金匮肾气丸九、血证《血证论》治血四法: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提出治血三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

《金匮》创立泻心汤、柏叶汤和黄土汤《备急千金要方》首载犀角地黄汤治则:治火、治气、治血1.鼻衄1邪热犯肺:清肺泄热,凉血止血—桑菊饮2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3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4气血亏虚:益气摄血—归脾汤2.齿衄1胃火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滋水清肝饮合茜根散3.咳血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2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3阴虚肺热:滋阴润肺、降火止血-百合固金丸4.吐血1胃热壅盛:清胃泻热、凉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2肝火犯胃: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3气虚血溢:益气摄血-归脾汤5.便血1肠道湿热:清热化湿,凉血止血—地榆散合槐角丸2脾胃虚寒:温阳健脾,养血止血—黄土汤6.尿血1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2下焦热盛: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小蓟饮子3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4脾不统血:补脾摄血-归脾汤(补中益气汤7.紫斑1血热妄行: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犀角地黄汤合十灰散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根散(六味地黄丸3气不摄血: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十、心悸《内经》病因:宗气外泄,心脉不同,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病名首见于《金匮》《伤寒》提出治则及炙甘草汤等《医学正传》认为尚与与肝胆有关,并区分惊悸与怔忡《医林改错》补充瘀血可致心悸,并记载血府逐瘀汤治疗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虎磁朱痰热内扰,胃失和降,致心神不安者,用黄连温胆汤 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气血两虚,血不养心,心动悸而脉结代用炙甘草汤热病后期,损及心阴而致心悸者用生脉散益气养阴 3心阳不振:温补心阳—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病情严重,汗出肢冷,面唇青紫,喘不得卧者, 重用人参、附子,加服黑锡丹以回阳救逆4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或朱砂安神丸(如阴虚火旺,相火妄动,见五心烦热、梦遗腰酸者,予栀柏地黄丸5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行水—苓桂术甘汤(真武汤6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7痰火扰心: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十一、胸痹病名首见《金匮》, “阳微阴弦”创立了瓜蒌薤白白酒汤等明清《玉机微义》鉴别心痛与胃脘痛《医林改错》以血府逐瘀汤治胸痹心痛1痰浊壅塞:通阳泄浊、豁痰开结-瓜萎薤白半夏汤2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丹参饮3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左归饮天王补心丹合加减复脉汤4阴寒凝滞:辛温通阳、开痹散寒-瓜蒌薤白白酒汤 (加枳实、桂枝、附子、丹参、檀香若阴寒极盛,胸痹重证,心痛扯背,背痛扯心,痛无休止选用乌头赤石脂丸和苏合香丸5心气不足:益气通脉、鼓动心阳-生脉散合保元汤6心阳虚哀: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桂枝甘草汤十二、不寐病名首见于《难经》 ; 《金匮》酸枣仁汤治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调 1.实证1肝郁化火:疏肝泻热、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痰食阻滞,胃中不和者选半夏秼米汤2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温胆汤加黄连、山栀痰热盛,痰火上扰心神,彻夜不寐,大便不通用礞石滚痰丸 2.虚证1心脾两虚:补养心脾、以生气血-归脾汤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养心安神-黄莲阿胶汤、朱砂安神丸 3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血虚阳浮,虚烦不寐者选用酸枣仁汤4心肾不交:滋阴降火,交通心神—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十三、厥证阴阳失调,气机逆乱《内经》 :a 突然昏倒,不知认人事; b 肢体和手足逆冷《金匮》《伤寒》论厥,主要以手足逆冷为主明代《医学入门》区分外感发厥与内伤杂病厥证1.气厥1实证:顺气开郁-五磨饮子(平时逍遥散、柴胡疏肝散2虚证:补气回阳-四味回阳饮平时服香砂六君子丸、参苓白术丸、甘麦大枣汤 2.血厥1实证:理气活血-通瘀煎2虚证:益气养血-急用独参汤灌服,继用人参养营汤3.痰厥:行气豁痰-导痰汤4.食厥:消食和中—食后未久,先用盐汤探吐以去食积, 再以神术散合保和丸十四、自汗、盗汗《金匮》首载盗汗之名《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鉴别自汗、盗汗1肺卫不固:益气固表-玉屏风散2营卫不和:调和营卫-桂枝汤半身或局部汗出,用甘麦大枣汤3邪热郁蒸:清肝泄热,化湿和营—龙胆泻肝汤(四妙丸4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阴虚盗汗用八仙长寿丸;阴虚为主、火热不甚用麦味地黄丸十五、郁证《医学正传》首先采用“郁证”病名朱丹溪提出气血火食湿痰六郁,创立六郁汤、越鞠丸1.实证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越鞠丸2气郁化火:清肝泻火、解郁和胃-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3气滞痰郁: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厦厚朴汤(温胆汤 2.虚证1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2心神失养:养心安神、甘润缓急-甘麦大枣汤3肝阴亏虚:滋阴清热、补益肝肾-滋水清肝饮十六、癫狂《内经》病名;提出节食和服生铁落的治法张仲景:心虚而血气少,邪乘于阴则为癫,邪乘于阳则为狂明代区分癫狂; 王清任创制癫狂梦醒汤治疗瘀血发狂癫病1痰气郁结:理气解郁、化痰开窍-顺气导痰汤加远志、郁金、菖蒲(甚者可用控涎丹 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安神-养心汤(甘麦大枣汤狂病3痰火上扰:镇心涤痰、泻肝清火-生铁落饮痰火蕴盛者,加用礞石滚痰丸,再用安宫牛黄丸脉弦实,肝胆火盛者,用当归龙荟丸4火盛伤阴:滋阴降火、安神定志-二阴煎 (可合定志丸十七、痫证《内经》“胎病”《证治汇补》提出阳痫、阴痫分证方法,并明确治则发作期以开窍醒神为主;恢复休止期以祛邪补虚为主1风痰闭阻: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定痫丸2痰火扰神:清热泻火、化痰开窍-当归龙荟丸合涤痰汤3瘀阻脑络:活血化瘀,熄风通络—通窍活血汤4心脾两虚: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5心肾阴虚:滋养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十八、胃痛《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医学正传》指出前人所谓心痛多为胃脘痛;《医学真传》提出“通则不痛” 治则:理气和胃止痛1饮食停滞:消食导滞-保和丸 (小、大承气汤2寒邪客胃:散寒止痛-局部温熨,或服生姜红糖汤较重者用良附丸加味;兼见表证用香苏散 3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柴胡疏肝散若嗳气较频者,可用沉香降气散4瘀血停滞:活血化瘀、和胃理气-失笑散合丹参饮5肝胃郁热:清肝泄热,和胃止痛—化敢煎(左金丸6胃阴亏虚:养阴益胃—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7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若寒盛而痛甚,呕吐肢冷,用大建中汤或理中丸,痛止之后,用香砂六君子汤十九、噎膈膈始见于《内经》 ;噎始见于《诸病源侯论》唐宋以后噎膈并称。

治以开郁理气,滋阴润燥1痰气交阻:开郁化痰、润燥降气-启膈散 (便秘增液汤2津亏热结:滋养津液、泻热散结-五汁安中饮若肠中燥热,大便不通,用大黄甘草汤3瘀血内阻:破结行瘀、滋阴养血-通幽汤4气虚阳微:温补脾肾,益气回阳—温脾用补气运脾汤温肾用右归丸二十、呕吐病机:胃失和降,气逆于上病名首见《内经》 ; 《金匮》指出不能见吐止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