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北京卫星城与郊区城市化关系研究

学术论文---北京卫星城与郊区城市化关系研究
学术论文---北京卫星城与郊区城市化关系研究

二、北京卫星城的规划和建设的进展

(一)规划沿革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北京就有了城市规划的考虑。1953年北京市委提出了《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的要点》。1957年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北京市又制定了《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初步方案(草案)》,其中就提出在城市布局上采取“子母城”的形式,在发展市区的同时,规划了昌平、(昌平)南口、顺义、门头沟、通县等40多个卫星镇。1958年8月北京市委决定对已上报的上述方案(草案)进行若干重大修改,修改稿中正式提出了“分散集团式”的城市布局原则。为与“分散集团式”布局原则相适应,当时的冶金、机械、化工、纺织等60个工业项目的选址就有了与发展卫星城相结合的考虑。但由于项目分布在郊区31个点上,摊子太分散,结果不甚理想,而这一思路和建设雏形为后来的卫星城的规划和发展打下了一点基础。

1982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重点建设燕化、通县、黄村、昌平4个卫星城。1984年,《北京市加快卫星城建设的几项暂行规定》出台。后来,随着市区迅速膨胀的压力增大,以及郊区郊县经济发展的推动,1993年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中就明确了建设14个卫星城的格局。这14个卫星城中的10个是区县城(通州、大兴黄村、顺义、房山良乡、门头沟门城、昌平、怀柔、平谷、密云、延庆;以下提到区县,均指区县城),再加上房山区的老区城所在地房山,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地亦庄,2个有一定基础和区位条件的传统名镇昌平沙河和丰台长辛店。这里的昌平卫星城含南口、埝头、昌西,怀柔卫星城含桥梓、庙城,顺义卫星城含牛栏山、马坡,房山卫星城含燕山石化地区。

(二)建设进展

1.规划基本完成,建成区面积扩大,基础设施在改善。20世纪90年代初,14个卫星城建设用地规模为15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8万人。至1998年,建

设用地规模达到20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0多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占80%以上。到2000年底,除了房山(含燕山石化地区)外,其他13个卫星城都在区县域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完成了规划的编制和修订,其中,延庆、怀柔、通州、良乡、长辛店、沙河、密云7个卫星城的规划已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14个卫星城的用水、治污等基础设施正在建设或已建成。

2.分担主城区功能的作用在提高。通州、黄村地处京东京南平原地带,在14个卫星城中位置十分优越。目前,京通快速路已经开通,穿越黄村的京开(北京至开封)高速路也已正式运营,随着地铁八通线(八王坟至通州)的建成和黄村北区5.75平方公里新的开发区的建设,这两个卫星城的吸引力将进一步增强。顺义也基本上是平原地区,又依托首都国际机场,既有传统的工业基础,又有天竺空港开发区。昌平是科教新基地,既有不少大学新区,又有属于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昌平园区。良乡是传统名镇,也是房山区新的区政府所在地,又有京石(北京至石家庄)高速公路穿城而过,近几年吸引力大增。门头沟区政府所在地的门城镇,因其较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也已经成为区内人口的聚居中心,对区外的吸引力也在逐渐增大。怀柔地域面积大,人口密度小,生态环境良好,现在正逐渐成为北京市的会议中心之一和良好的旅游休闲地;撤县设区又为其带来一次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平谷、密云、延庆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都正在形成各具特色的卫星城。

3.产业支撑在增强。房山(含燕山石化地区)、长辛店、沙河特别是亦庄都因老的或新的产业的集聚,已经或正在形成以工业为主的产业基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地的亦庄卫星城前景良好,与中关村科技园区一起已经形成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和成果转化基地。大部分卫星城到1998年都实现了“二、三、一”的产业格局;昌平、通州、黄村、密云等还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格局,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到GDP的50%左右。市、县级开发区和工业区的建设,也正在成为卫星城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4.区域中心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在加大。作为区县城的京郊卫星城不仅是各自

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教、卫生的中心,而且对周边地区的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也在不断增强。同样,非区县城的卫星城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位于亦庄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这几年高新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周围亦庄、鹿圈、马驹桥等乡镇的经济增长,同时还解决了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促进了整个地区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水平的提高和环境的改善。怀柔卫星城和周边6个小城镇的放射性公路到1999年底已全部建成,大大加强了卫星城和周边地区的联系。怀柔、平谷在撤县设区后,城镇化的步伐可能会更快,辐射力和带动力也可能加大。

5.教育、卫生水平逐步提高,文化特色在显现。单从居住的角度讲,文、教、卫、体水平的差别是卫星城和主城区的主要差别,因此,提高这些方面的水平是增强卫星城居住吸引力的主要途径。为此,卫星城纷纷与名中学、名医院等联合办学、办院,较迅速、经济地提升了卫星城的文化品位。例如,黄村兴涛社区与北京四中联合办学,迅速加大了社区的入住吸引力。

(三)北京郊区卫星城加快发展的原因

从1990年以来,北京郊区卫星城加快了发展,其原因有以下4个方面:

1.“两个转移”的指导思想使郊区城市化和卫星城发展遇到了历史性的机遇。为提高城市素质和增强首都功能,1993年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了“城市建设重点要逐步从市区向远郊区转移,市区建设要从外延扩张向调整改造转移”的总体思路,郊区卫星城正是在这一思路指导下才加快发展的。

2.产业结构的重新布局和调整,使卫星城和小城镇增强了产业支撑。北京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市区工业“退二(退出第二产业)进三(进入第三产业)”,“退三(退出三环路)进四(进入四环路沿线)”,加快区县工业开发区建设、小城镇试点建设等一系列政策,并在1998年召开的市委八届二次全会上进一步提出了推进农村城市化、工业化,加快实现北京郊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正是这些

政策和目标为郊区产业发展创造了一个较好的环境。

3.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和投资主体多元化,使土地和资金要素更易获得。国家实行土地有偿出让和有偿使用制度,改变了城市发展过去单纯依赖国家投资、国家征地的单一模式。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大,城市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为城市建设特别是卫星城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大量资金。

4.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为郊区城市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1990~2000年10年间,郊区国内生产总值从117.25亿元增加到547.83亿元;财政收入从22.8亿元增加到110.50亿元;乡镇企业总收入从202.47亿元增加到959.10亿元,2001年已突破1000亿元。郊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的比例1990年为3

5.2:4

6.7:18.1,到了2000年,这一比例已调整为 16.4:40.9:42.7,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也从1990年第一产业就业占44.8%,第二、第三产业合计占55.2%,变化为第一产业占42%,第二、第三产业合计占58%。

三、北京卫星城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主要问题

北京的卫星城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总体上来说,还处在起步阶段,而且出现了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未来10年将是卫星城加速发展的时期。为了更好地发展,必须总结经验、教训,正视并力图解决这些问题。

1.卫星城的规划、建设只有大框架,没有具体的政策和有力的协调。有些卫星城的边界和范围至今尚未划定,也没有卫星城单独的统计口径和完整的统计资料,给管理、研究等都带来诸多不便。

中国农村城市化进程分析论文

中国农村城市化进程分析 摘要: 城市化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进程,它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社会文明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在逐步进化。关于城市化,其理论研究非常之多,也存在不少争论,研究区域的区位论,劳动力流动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非均衡增长理论以及生态论等等,都从各自的角度阐述了城市形成的内在动力和表现形式,对这些文献的回顾和评价,有助于对城市化本质的理解和对城市化进程的认识。 关键字:城市城市化农村经济发展阶段人口一.城市化的定义 世界城市化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人们对城市化理论的探索也积累了大量的成果。尽管如此,人们对城市化的认识仍然有着不同的看法,正确理解城市化的定义以及相关的概念对于进一步认识城市化的进程及其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城市化的概念源于英文urbanization, urban意为城市、都市;-ization是表示行为发生的过程,即“化”的意思。那么从字面理解,城市化就是非城市地区向城市地区转变的过程。但是,许多学者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包括形式上的城市、城镇数量的增加及其规模的扩大,人口向城市的集中,还包括实质上的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变,以及城市文化、文明、意识和精

神的扩散。因此,城市化的定义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从量的角度讲,城市化过程意味着农村地域不断被转化为城市地域,主要表现在城市地域范围的扩大和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但从质的角度讲,城市化过程是一个不断被城市“同化”的过程,即城市的先进生产力、现代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和扩散,城市本身的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不断改进,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综合看来,城市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是人口的城市化。 第二是空间城市化。 第三是乡村城市化。 可见,城市化实际上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受众多因素影响的、极其复杂多变的系统转化过程,包括硬件结构和软件结构两大系统的更替和提升,是一种从传统社会向现代文明社会的全面转型和变迁过程。城市化不仅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并向城市(镇)集中和聚集的过程,而且是城市(镇)在空间数量上的增多、区域规模上的扩大、职能和设施上的完善以及城市(镇)的经济关系、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人类的社会文明广泛向农村渗透的过程。城市化过程既是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过程,同时也是广大农村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极大提高,逐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最终实现消除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的过程。 二.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四个阶段

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化进程分析

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化进程分析 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化进程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现象越来越普遍,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生态环境及人文景观也随着城市化进程而改变。本文通过RS和GIS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陕西省汉中市近几年来的城市发展状况。根据2003年和2010年的LandSat5 TM影像提取了汉中市的NDVI值、土地利用状况、亮度温度值、地表温度TS值,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和GIS可视化分析得到了城市化与城市生态景观变化的关系,对城市生态研究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遥感;GIS;城市化;NDVI Study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Based on Remote-Sensing Image Zhang Tia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Tourism and environment institute, Xian in Shaanxi, 710062)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Urbanization phenomenon becomes more and more common; the city scale expands unceasingly;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landscape also change with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This paper study about the urban development situation in HanZhong with the method of RS and GIS; According to the 2003 and 2010 LandSat5 TM image, we know the NDVI value, land use status, brightness temperature value, true temperature value TS; we get the urban ecological landscape changing relations through the RS and GIS visualization analysis. This has a certain guiding significance on city ecological research. Keyword: Remote-Sensing; IS; Urbanization; NDVI 中图分类号:P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灾害分析及对策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灾害分析及对策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资源与城乡规划系 唐波Analysis on urban disasters and countermeasures during urbanization 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城 市的可持续发展再次成为议 题。城市化的发展创造了 巨大的物质财富,可城 市安全的问题更加严 峻。城市灾害与城市 化密切相关,笔者 对城市主要自然灾 害的类型和特点进行 了梳理,在此基础上从 城市灾害机制研究、城 市规划和城市应急管理体 系等三方面提出对城市灾害 管理的相关建议。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 格利茨曾经说过:“中国的城市化与 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影响21世纪 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两件大事。”正 如他所说,中国城市化的飞速发展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平台。2014年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2014-2020)》中指出:从1978-2013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增加到7.3亿,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8个,建制镇数量从2173个增加 到20 113个。与此同时,城市化为 我国现代化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优 化、区域协调发展、城乡统筹等各个 方面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动力。伴随着 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群、经济区、都 市圈等新兴城市空间结构不断涌现, 为城市多元发展和城市转型创造了 机会。 可是,在城市为我们创造物质 财富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未雨绸 缪,为城市安全出言献策。无 论城市如何发展,我们都要追 寻城市发展的本质,城市如何 可持续的发展和展现它应有 的活力,城市治理和城市安 全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 用。可是当前城市灾害 的不断涌现,不得不让 我们重新认识城市灾害。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 每年因为灾害造成的直接经 济损失高达1000?3000亿 元,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 值的3%?6%,而这些损失大部分 都集中在城市,城市成为现代自然灾 害中巨大而脆弱的承灾体。 城市灾害类型 城市灾害就是以城市为承灾体的 灾害,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城市 灾害涉及的内容和种类甚广。1997 年,我国建设部在《城市建筑技术政 策纲要》中,将地震、火灾、风灾、 洪水、地质破坏列为城市灾害的主要 类型。城市灾害的具体分类,由于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