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16课改革永远在路上课件岳麓版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中国赋税制度 的演变
目 录
一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二
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 的起源与演变
一
中国古代的赋 役制度
概念释读
赋税
赋税,国家不付任何报酬而向居民取得的东西——列宁
税:历代统治阶级用强制方法向人民征收的实物、银钱等 1.丁税:以人丁为主的人头税; 2.调: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 3.租: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 4.以及其它杂税。 役:历代统治者强迫人民从事的无偿劳役,包括军役、力役、杂役等。
统一征收白银。 意义:①简化手续,政府统一征收,限制豪强地主等层层盘剥,减轻农民负
担;②按田亩多少征收,使无地、少地的贫民和工商业者减轻了负担,缓和 了矛盾,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③赋役征银,促进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 的发展。
六、清朝
学习目标
阅读教材P93最后一段,总结清朝赋役制度主要内容及影响。
一、先秦时期
学习目标
阅读材料,概括西周的赋税制度的特点。 1、西周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 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西周分封制下贡赋制度,诸侯的义务:缴纳贡赋;为王室服役
学习目标
阅读材料,概括西周的赋税制度的特点。 2、春秋
鲁国:前594年“初税亩”是指无论公私田,按亩数实数收税。 齐国: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堂小结
中国古代的 赋役制度
先秦时期 秦汉时期:田赋、人头税、徭役 隋唐时期:租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 宋元时期:方田均税法、募役法、租庸调(北)、两税法(南) 明朝:一条鞭法 清朝:摊丁入亩
关税与个人所得 税制度
第16课3改革开放
国际环境:明治维新时西方列强刚踏上日本领土, 势力较小,而戊戌维新时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 狂潮;(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改革措施 变法诏书如一纸空文,无法
推行。
先有自下而上的倒幕运动,成立 了明治新政府,再有自上而下的 改革,阻力较小
发布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 施,强制大力推行。
结论:
没有改变落后的封建制 度是戊戌变法与明治维 新最大的不同
活动三:情境创设
假如你是近代的改革家,在面临内忧 外患的情况下,你要实施怎样的改革 来挽救民族危机,以达到富国强兵的 目的。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二: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 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的国 情不同,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等许多特点,而是 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 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改革落后制度,建立 新的体制,经济方面 大力改革,发展资本 主义经济,实行军事 改革和文明开化政策。 (差异)
使日本成为亚洲强国 (甲午战争可以证明)
差异:
中国: 只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未引进 先进 的思想和政治制度。
日本: 不但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还积极 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制度。
结论:
中国没有改变封建制度是落后的根本原因
• 国际环境 • 国内环境 • 思想文化 • 领导力量 • 改革途径 • 改革措施
不同点
项目 戊戌变法
国际环境
帝国主义时期;帝国主义掀 起瓜中国狂潮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共26张ppt)
洋务运动
在近代中国早期历史上,太平天国肯定是一个怎样估价都不算过分的重大事件。……即便最终失败了……但确确实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我们不难设想,假如没有这场革命……不会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政治大变局。 ——马勇《中国历史的侧面》
创办时间
学堂名称
创办人
类别
1862
京师同文馆
奕
外语
1863
上海广方言馆
李鸿章
外语
1866
福州船政学堂
军事
创办新式学堂
创办新式海军
北洋舰队
4.评价
材料一: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材料二: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李鸿章
2、代表人物: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同光中兴
中央:
内容
口号
企业/机构
/
/
自强
求富
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
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
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
北洋舰队
军事工业
民用企业
新式教育
新式海军
3.内容
福州船政局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天津机器局
上海轮船招商局
上海机器织布局
开平煤矿
安庆内军械所
(1)外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民族危机严重;
材料二 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和军费开支,极力搜刮,加捐加税。官府常抓人毒打交不起税的人。 1843—1850年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有70余起,遍及十几个省。
(2)内因:清政府腐败统治,阶级矛盾激化;
根本原因
材料三:1846年——1850年,两广地区水、旱、虫灾不断,广大劳动人民陷于饥饿和死亡的困境。
高中历史必修上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最新教研教案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五单元第16课《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本课通过三个子目(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两次鸦片战争、“师夷长技以制夷”)讲述两次鸦片战争的概况,从而认识鸦片战争与中国社会转型的关系。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联系发展、客观辩证的方法,评价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两次鸦片战争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实证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特点、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鸦片战争时期睁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的主张,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1.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结果与影响2.难点:多角度认识两次鸦片战争的时空背景和历史影响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课堂导入】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英国走私鸦片的飞剪船;右图是英国东印度公司设在印度的鸦片仓库。
大家思考一下,两幅图片与鸦片战争的爆发有何联系?中国又有哪些因应?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19 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指出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的形势如何?自主学习1、19世纪中期的世界形势:19世纪中期,世界形势发展到全新的格局。
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本课位于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五单元第16课,主要讲述了在近代中国,国家面临生死存亡关头,无数志士仁人苦苦探索国家出路的历史。
这一课承接了前面几课所学的知识,又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本课面向的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
虽然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这段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历史背景和历史发展的整体认识还有待提高。
此外,他们的历史知识和理解能力也参差不齐,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
➸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应能理解历史的物质性和规律性,正确认识历史事件和人物对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
2.史料实证:学生能通过史料实证,理解和解释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
3.时空观念:学生应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时空观念,了解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和地域特征。
4.历史解释: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应能理解和解释历史事件,形成自己的历史观。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先辈的探索历程,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a. 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b. 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的主要史实及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难点:a. 理解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b. 分析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方法:1.讲述法:教师以讲述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呈现历史事件和人物。
2.讨论法: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互动法:教师可以通过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思维导图法:教师可以使用思维导图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
5.家国情怀教育法: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使命感。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播放电影《太平天国》的片段,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提问: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故事?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背景。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单元整合岳麓版选修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单元整合岳麓版选修[网络构建][考题例证]例1 (xx·四川卷)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
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
”上述材料表明当时( )A.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B.“左”倾束缚亟待突破C.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D.“两个凡是”名存实亡解析:解读题干信息可知,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该文初稿作者既听到赞誉声,也受到某些报刊的批评,且表示有了坐牢的思想准备,说明当时中国受“左”倾思想束缚严重,亟待突破,故选B项。
从时间上看,此时十一届三中全会尚未召开,“两个凡是”仍然存在,社会舆论不可能呈现“百花齐放”之势,故A、C、D三项错误。
答案:B例2 (xx·重庆卷)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
下列属于这一规定出台背景的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C.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D.经济体制改革全面从农村转向城市解析:紧扣题干时间:1982年。
抓住关键信息: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行政机关以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
由此可以判断此时期我国已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广泛推行,A项符合题意。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项错误;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D两项错误。
答案:A例3 (xx·山东卷)1980年6月18日,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人做出了一个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举动。
岳麓版高二历史选修《第16课改革永远在路上》教案及教学反思
岳麓版高二历史选修《第16课改革永远在路上》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这是岳麓版高二历史选修《第16课改革永远在路上》的教学设计,该课程属于中国现代史阶段,涉及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和主要事件。
此次教学是为了实现国家课程标准和学校教育教学目标,其中包括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等,希望学生们能够全面了解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和影响,以及珍视红色旅游资源,体验历史与现代的差异,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概述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方向和主要历程,并深入分析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影响。
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从多重角度思考改革开放对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影响,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发现改革的动力和潜力,并对比历史与现实,加强历史和现实的衔接。
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珍视红色旅游资源,加强对历史和现实的情感交流,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责任感,为以后的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分析第16课《改革永远在路上》共有4个章节,涵盖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历程和主要事件,包括改革的重要性、改革的进程、改革的成果和展望未来等。
1. 改革的重要性本章节主要介绍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如现代化、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
2. 改革的进程本章节主要介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包括改革的进程、各种运动和政策的推行。
3. 改革的成果本章节主要介绍了改革所带来的成果和好处,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社会治安和促进经济发展等。
4. 展望未来本章节主要介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未来发展和历史的未知性,未来的前景和困难,以及未来社会发展的可能性和方向。
四、教学方法1.活动研究法:研究提取关于现代化的尺度,了解改革的关键人物,清楚总体改革的轮廓和方向。
2.环节研究法:通过国内外的新闻和现象,了解改制和改革的不良结果,认识改革的阻力和局限。
3.和谐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改革对我们创新和未来方向影响的主要问题,提高学生对社会问题的理解和创新能力。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5单元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单元检测岳麓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5单元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单元检测岳麓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邓小平说:“1977年和1978年,中国还处于徘徊状态。
”其主要原因是( )A.“两个凡是”的方针仍占主导地位B.“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未得到平反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被压制D.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没有完全恢复职务答案 A解析“文革”结束后,党和国家某些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主张,使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不能彻底纠正,使中国处于徘徊状态。
2.“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这一评价针对的是( )A.农业生产合作社B.“大跃进”运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 D解析本则材料评价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1953年我国实行了农业合作化运动,1978年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列对以上变化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A.是性质完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B.后者是前者的发展C.都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D.后者是对前者的全盘否定答案 C解析农业合作化实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公有化的前提下变革生产经营方式,两者都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4.一份文献中分析道:“过去国家对企业管得太多太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全民所有同国家机构直接经营企业混为一谈。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的实践,所有权同经营权是可以适当分开的。
”下列文献中最早可能阐述这一观点的是( )A.1958年《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B.1978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C.1984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D.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答案 C解析材料体现出“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开”,因此应该是发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
故A、B两项在时间上就不符合要求。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16课改革永远在路上导学案岳麓版选修1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改革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
知识链接全面的小康社会
全面的小康社会发端于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对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一宏伟目标的现实思考。他说:“我们的目标,第一步是到2000年建立一个小康社会。”
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解析]表格数据反映了1982-1988年我国乡镇企业发展中,从事农业的企业数量在下降,从事非农产业的企业数量迅速增加,这一变化说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脱离农业生产,向非农产业转移,A项正确。材料反映不出城乡一体化的信息,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C项。材料只是反映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情况,不能得出整个国家工业结构是否合理,排除D项。
第16课 改革永远在路上
温馨提示 本课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没有明确的要求。在学习本课时,可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要从召开的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端。其次,要准确把握改革开放。对改革,要从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两个角度进行学习,并在学习中明确不同阶段改革的特色。对外开放,要结合对外开放的实施,明确当今已形成的对外开放的格局。在学习本课的基础上,最好能深入社会,广泛调查,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知识点4 团结一心奔小康
(1)提出: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用“小康”来表述“中国式的现代化”,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较长时期内明确具体的 定量化发展战略目标。
(2)发展
①党的“十二大”对小康作了定量表述。
②党的“十三大”提出了“ 三步走”战略,“小康水平”是其中的第二步目标。
2020版高中历史岳麓选修一课件:5.16 改革永远在路上
四、发展战略:团结一心奔小康 1.目标:从“小康水平”到全面小康社会。 2.形成: (1)提出: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用“小康”来表达 “中国式的现代化”。 (2)定量表述:党的“十二大”。 (3)“三步走”战略:党的“_十__三__大__”。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①党的“十六大”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经验, 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 ②“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 突破。
(2)内容。 ①方针:党的“_十__六__大__”提出惩治腐败要“从政治上 着眼,综合考虑政治、经济和社会效果”,“对任何腐 败分子都必须彻底查处、严惩不贷”。 ②方向:“_三__个__代__表__”重要思想的提出,进一步为加强 党风建设指明了方向。
2.政治体制改革:
(1)前提方向:在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 _人__民__代__表__大__会__制__度__的政体的同时,积极探索实现_社__会__主_ _义__民__主__的各种形式。 (2)改革模式:从传统的_集__权__模式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发展的_民__主__模式过渡。
·易错提醒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和 经营权,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性质,其实质是对 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调整,非根本性改造。
2.中国基层民主组织不是国家权力机关,依法行使自治 权,是基层民众行使民主权利的有效途径,但不是公民 参政、议政的组织。
·结构图示 ·概念阐释 1.经济体制:指在一定区域内(通常为一个国家)制定并 执行经济决策的各种机制的总和,通常是一国国民经济 的管理制度及运行方式,是一定经济制度下国家组织生 产、流通和分配的具体形式或者说就是一个国家经济 制度的具体形式。
2.政治体制:即国家政治体系运作的形式。一般指一个 国家政府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不同的国家和地域,政治体制都不尽相同。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到19世纪上半期,欧亚大陆两端的中英两国的兴衰局势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通过对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分析对比,有助于学生了解国情,并能将中国置于世界历史大背景中去考察,从而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揭示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2)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原因是难点。
由于清政府政治腐败、中国封建经济落后、军事技术和装备落后、综合国力衰弱、掌握战争领导权的清朝统治集团战和不定及军事指挥失当,中国战败。
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通过对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清朝统治集团的反动腐朽、虚骄无能。
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并对学生认识当今的国情具有启示作用。
此外还想通过中西的对比展开对这一问题的更深层次的思考认识。
六、教学过程概述[多媒体课件画外音,同时呈现字幕与动态的马戛尔尼使华路线图,并在之后提出问题⑴]公元1792年9月25日,马戛尔尼子爵带着他的船队,从英国朴茨茅斯港起航,带着60 0箱礼品,还有大英帝国的信心及其优越感,以补贺清朝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80大寿为名,远涉重洋,于次年8月抵达北京。
马噶尔尼代表英国政府向清朝郑重的提出了通商的要求,遭到清朝拒绝。
有着“十全老人”称号的乾隆皇帝在给英国女王的国书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远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所必须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
问题⑴:200多年前,马戛尔尼子爵来到中国的目的是什么?是什么驱使着马葛尔尼不惜冒着生命的危险、那么不辞劳苦的大老远来到中国?说明: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学生感受到英国由于工业革命的刺激,以及急剧发展的社会生产,急需对外拓展商品销售市场和攫取廉价原材料。
[多媒体呈现如下文字与问题⑵]生产技术的革新,大机器和蒸汽机的使用,工厂制的推行,空前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课程教学设计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到19世纪上半期,欧亚大陆两端的中英两国的兴衰局势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通过对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分析对比,有助于学生了解国情,并能将中国置于世界历史大背景中去考察,从而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揭示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2)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原因是难点。
由于清政府政治腐败、中国封建经济落后、军事技术和装备落后、综合国力衰弱、掌握战争领导权的清朝统治集团战和不定及军事指挥失当,中国战败。
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通过对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清朝统治集团的反动腐朽、虚骄无能。
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并对学生认识当今的国情具有启示作用。
此外还想通过中西的对比展开对这一问题的更深层次的思考认识。
六、教学过程概述[多媒体课件画外音,同时呈现字幕与动态的马戛尔尼使华路线图,并在之后提出问题⑴]公元1792年9月25日,马戛尔尼子爵带着他的船队,从英国朴茨茅斯港起航,带着60 0箱礼品,还有大英帝国的信心及其优越感,以补贺清朝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80大寿为名,远涉重洋,于次年8月抵达北京。
马噶尔尼代表英国政府向清朝郑重的提出了通商的要求,遭到清朝拒绝。
有着“十全老人”称号的乾隆皇帝在给英国女王的国书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远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所必须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
问题⑴:200多年前,马戛尔尼子爵来到中国的目的是什么?是什么驱使着马葛尔尼不惜冒着生命的危险、那么不辞劳苦的大老远来到中国?说明: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学生感受到英国由于工业革命的刺激,以及急剧发展的社会生产,急需对外拓展商品销售市场和攫取廉价原材料。
[多媒体呈现如下文字与问题⑵]生产技术的革新,大机器和蒸汽机的使用,工厂制的推行,空前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16课改革永远在路上导学案岳麓版选修1
第16课改革永远在路上温馨提示本课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没有明确的要求。
在学习本课时,可从两个方面进行。
首先,要从召开的背景、主要内容及重大影响三个角度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它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端。
其次,要准确把握改革开放。
对改革,要从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两个角度进行学习,并在学习中明确不同阶段改革的特色。
对外开放,要结合对外开放的实施,明确当今已形成的对外开放的格局。
在学习本课的基础上,最好能深入社会,广泛调查,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名社员冒着坐牢的危险,签订了全国第一份包干合同书,并按上了鲜红的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改变了中国农民的命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
那么,当时的中国为什么要进行改革?改革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知识点1 伟大的历史转折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背景:粉碎“四人帮”后,国家某些领导人提出了“□01两个凡是”的方针。
(2)目的:纠正长期以来的“□02左”倾错误。
0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3)概况: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了“□唯一标准”。
(4)意义:打破了长期以来的□04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1)召开:□051978年底,中共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2)内容:全会结束了党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全面地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06经济建设上来的划时代的决定。
(3)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特别提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实质是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这次讨论使人们从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教案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一、教材分析《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是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的第二课。
本课内容上承《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在经济发展和商品交换的大背景下,我国古代的各政权逐步实施了各项税收政策。
中国古代实行的是赋役制度,关税和个人所得税制度则是近现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税收制度。
本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两个子目。
两个子目之间逻辑清晰、核心问题突出,分别介绍我国古代和近现代的赋税制度。
二、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对我国古代部分赋税制度有所了解,而在《中外历史纲要》(上)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对租庸调制、两税法,以及“协定关税”等内容有过了解。
但本课涉及的一些相关概念,如“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科差”、个人所得税等,对学生来说则显得相对陌生,学习难度较大。
2.学科素养:经过初中课程和高中历史必修课程的学习后,学生对于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有了较深的认知,初步具备合作、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对提升自身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期待和要求也越来越高。
3.学习兴趣:个人所得税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可能会对其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通过对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的演变历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2.时空观念:通过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认识到赋税制度的演变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息息相关,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通过对赋税制度史料的研读,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精神。
4.历史解释:通过对每个朝代赋税制度背景、内容、影响的学习,提高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历史现象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5.家国情怀:通过近代关税的发展历程,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赋税制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保障,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人民幸福安康的重要基础。
奋发图强,振兴中华,是每个青年学生的历史重任。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16课 改革永远在路上练习(含解析)岳麓版选修1
第16课改革永远在路上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这次会议标志着(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确立B.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C.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D.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解析: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初步建立;1987年政治体制改革才提上议事日程,A、B、D三项错误。
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来的划时代的决定,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答案:C2.“盼小康,祖祖辈辈盼了多少代;奔小康,风风雨雨奔了多少年。
今天,小康生活就在我们身边。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人民生活从总体上已经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B.我国“三步走”战略已经完全实现C.我国人民生活已经达到更高水平阶段D.我国已经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解析:“小康水平”是“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二步目标,故B项错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指建设更高水平、更全面、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我国目前还未达到这个目标,人民生活还未达到更高水平阶段。
故答案为A项。
答案:A3.图1到图2的变化说明新时期中国经济改革过程的特点有( )①从群众自发到政府推动②逐步推进、不断深化③由农村到城市④由试点到推广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①②④解析:由图1到图2的变化体现了①②正确;图1、图2不涉及城市,也未体现试点,③④错误。
答案:C4.下列言论不符合我国当前反腐倡廉形势的是( )A.对任何腐败分子都要彻底查处、严惩不贷B.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工作要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C.腐败问题主要是经济问题,涉及不到政治稳定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加强党风建设指明了方向解析:反腐倡廉既是政治问题,又是经济问题。
腐败问题主要是经济问题,经济问题又直接影响到政治稳定、社会的发展。
答案:C5.1983年,国务院发文宣布取消票证。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5单元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单元分层突破岳麓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5单元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单元分层突破岳麓版A.十一届三中全会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主题一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理解[核心整合]1.经济体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定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运行方式。
它包括社会经济组织和管理经济的制度、形式、方法以及经济运行机制。
2.经济体制改革总述(1)必要性: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形成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
在新时期,其弊端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继续发展。
(2)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3)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4)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5)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首先在农村推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首先,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
中国当时有80%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稳定与否首先要看农村是否稳定。
其次,在农村改革不会引起太大的动荡和风险,而城市则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现代化大生产,所担风险较大。
再次,在党中央确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前,有些地方的农民已经自发行动起来,实行包干到户,成为改革的先声,中央就是在综合他们的成功做法基础上加以肯定和推广的。
(2)农村改革的必要性:农村人民公社体制,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3)实施过程:安徽、四川两省首先开始,然后逐步推广到全国农村。
(4)形式:一是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二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5)评价: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能是一种暂时的过渡形式。
因为个体分散的经营方式是比较落后的,只能适应比较落后的生产力状况,促进作用有限。
随着中国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经营方式也必将随之变化,个体分散的经营方式逐渐向集约化发展,大规模土地经营方式(大农业)仍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统编版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一 第五单元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48张ppt)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初赋税改革的意义。(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提示: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统治秩序;为“文景 之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为后代治世提供了借鉴。
【情境二】 (两税法规定)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年龄差异),以贫富 为差。……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自是……赋不加敛而增入,版 籍(人口)不造而得其虚实,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轻重之权始归朝廷矣!
项目 租庸 调制
两税 法
基础 对象 内容 原因 时间
内容
概况 国家向成年男子授田的_均__田__制__ 21—59岁之间的成年男子 租、调之外的役,可以用“庸___”代替,即缴纳一定的绢或布来替代徭役
唐朝中期,_土__地__兼__并__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
780年 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总额分解到各地,按_田__亩__征 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1.关税的起源与演变: (1)含义:海关依据国家的关税政策、税法及进出口税则,代表国家对进出关境的 物品征收的税,称为“关税”。 (2)中国关税的起源:中国的关税最早出现在_西__周__时期,当时货物通过边境的“关 卡”就要被征税。 (3)近代中国的关税。 ①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享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 ②近代关税自主权的丧失: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a.《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 例”。这项规定开了协__定__关__税___的恶例。
——《新唐书·杨炎传》 【思维交互2】根据材料,说明两税法对赋税制度作出了怎样的改革。具有怎样 的作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改革:废除按照主户、客户的差异征税的制度,规定所有居民都要交税;废除 依据年龄差异征税的办法,而以财产的多少为征税多少的标准;省去原来的租、 庸和杂徭。 作用:不提高征税比例,但财政税收却增加了;抑制了人口的逃亡和官吏隐藏逃税 的现象;政府重新掌握了国家的财政大权。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精品课件 第五单元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史论史识
1.发生在新旧交替时代的太平天国运动
2.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1)经济上: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兴办的 民用企业,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的产生,迈出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 (2)政治上:洋务运动使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促进了中国资产阶级 和无产阶级的成长。 (3)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 交机构——总理衙门的设立,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 (4)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了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5)教育上:洋务运动设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还派遣 留学生,加快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欧美
自强
3.代表: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 4.主张:认为开办洋务新政,购置船炮器械,“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5. 内容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上海机器织布局
北洋舰队
6. 评价
积极
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________的尝试
局限
未能达到保障__________、抵抗外敌侵略的目的
_
01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一、太平天国运动
1. 准备 (1)理论准备:洪秀全提出了“________”的主张。 (2)组织准备:冯云山号召民众加入拜上帝会。
拜上帝
2.过程
3. 纲领
阶段
文件
内容
意义
结果
前期
《_____ _______ 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点 4 团结一心奔小康
(1)提出:20 世纪 70 年代末,邓小平用“小康”来表述“中国式的现代
化”,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较长时期内明确具体的 □27 定量化 发展战略目
标。
(2)发展
①党的“十二大”对小康作了定量表述。
②党的“十三大”提出了“ □28 三步走 ”战略,“小康水平”是其中的
为个体分散的经营方式是比较落后的,只能适应比较落后的生产力状况,促 进作用有限。随着中国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农业土地经营方式也必将 随之变化,个体分散的经营方式将逐渐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大规模土地经营 方式(大农业)仍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①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②内容:所有制形 式的变革: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 形式并存的经济。管理体制方面的变革: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间接管 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③效果:城市经济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知识链接 全面的小康社会 全面的小康社会发端于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对在 20 世纪末实 现四个现代化这一宏伟目标的现实思考。他说:“我们的目标,第一步是到 2000 年建立一个小康社会。” 所谓全面的小康社会,不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要从政治、经济、 文化等各方面满足城乡发展需要,“十六大”报告中,从经济、政治、文化、 可持续发展的四个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特别将可持续 性发展能力的要求包含在其中。具体就是六个“更加”:“经济更加发展、 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 加殷实。”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 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第二步目标。
③党的“ □29 十六大 ”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明确提出在
21 世纪 20 年内建设一个更高水平、更全面、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
(3)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改革广度和 深度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
特别提示 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有力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适应 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使中国汇入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在更大 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了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点拨解读核心·导思
核心解读 [问题 1]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上取得 了突破性的进展,实现了一系列转变。 [名师点拨] (1)指导思想方面,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上来。 (2)政治方面,从维护僵化体制转向全面改革,从强化集权、个人崇拜转 向建设民主政治。
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 □24 民主 模式过渡。
③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在坚持和
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党的
□25 领导 方式和执政方式、决策机制、行政管理体制、司法体制、干部人事
体制、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的改革,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实现社会主义民
预习自读教材·导学
知识点 1 伟大的历史转折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背景:粉碎“四人帮”后,国家某些领导人提出了“ □01 两个凡是 ”
的方针。
(2)目的:纠正长期以来的“ □02 左 ”倾错误。
(3)概况: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了
“ □03 实践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意义:打破了长期以来的 □04 个人崇拜 和教条主义的束缚,是一次伟
(3)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标 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特别提示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实质是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 东思想。这次讨论使人们从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中解 放出来,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做一做 1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里 的“解放”指的是打破了( )
治、经济和社会效果”“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彻底查处、严惩不贷”。
②2000 年,“ □20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提出,进一步为加强党风建设
指明了方向。
2.开展政治体制改革
(1)基本含义:在坚持和完善 □21 人民民主专政
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的政体的同时,积极探索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各种形式。
(2)目标:进一步扩大 □22 社会主义民主
1.改革经济体制
(1)背景:中国原有的经济体制是在“ □07 一五 ”计划期间逐步形成的,
随着生产的发展,弊端越来越明显,必须对其改革。
(2)实质: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
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 □08 社会生产力 。
(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①起步:重大举措是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
□09 土地集体所有制
的基础上对土地经营制度进行改革,以提高农民
的生产积极性。
②调整产业结构:1984 年开始进入产业结构调整阶段,乡镇企业大量涌
现,农村改革向专业化、 □10 商品化 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③推行税费改革:2000 年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开始在 农村进行税费改革,即“三个取消、一个逐步取消、两个调整和一项改革”,
[问题 3] 经济体制改革。 [名师点拨] (1)总述:①必要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形成高度集中、 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新时期,其弊端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继续发展。 ②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③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 一系列环节。④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⑤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 我完善。
情境导入
1978 年 11 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 18 名社员冒着坐牢的危险,签 订了全国第一份包干合同书,并按上了
鲜红的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改变了中国农民的命运和中 国历史的发展轨迹。
那么,当时的中国为什么要进行改革?改革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我 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①首先在农村推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农业是 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社会生产中有决定意义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状况 如何,直接影响着全国人民的经济生活。所以首先从农村开始着手改革。② 农村改革的必要性:农村人民公社体制,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 义严重,生产关系脱离生产力,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 慢,阻碍了经济的发展。③实施过程:安徽、四川两省首先开始,然后逐步 推广到全国农村。④形式:一是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二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⑤评价:调动了农民的生产 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 化、社会化方向发展。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是一种暂时的过渡形式。因
(3)经济方面,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到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 制经济并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对外关系方面,从封闭保守转向对外开放,并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对外 开放的新格局;从“战争与革命”论转向“和平与发展”论,坚持把国家利 益放在首位,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目的是通过对农业和农村领域的税费制度的改革,理顺国家、 □11 集体 和农
民之间的分配关系。
(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①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积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后
来以“□12 放权让利 ”为主线大力改革国有企业,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②1984 年,党的 □13 十二届三中全会
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
解析
知识点 3 反腐倡廉与政治体制的改革 1.坚持反腐倡廉 (1)原因
①在对内搞活、 □18 对外开放 的过程中,不正之风的滋生蔓延,对改革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起着极大的腐蚀作用。 ②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党和国家机关的少数
干部受到腐蚀。
(2)举措
①中共“ □19 十六大 ”提出惩治腐败要“从政治上着眼,综合考虑政
温馨提示 本课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没有明确的要求。在学习本课时, 可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要从召开的背景、主要内容及重大影响三个角度 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它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端。其 次,要准确把握改革开放。对改革,要从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两个 角度进行学习,并在学习中明确不同阶段改革的特色。对外开放,要结合对 外开放的实施,明确当今已形成的对外开放的格局。在学习本课的基础上, 最好能深入社会,广泛调查,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5)文化方面,从轻视知识、践踏人才转向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认识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问题 2]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和整体要求。 [名师点拨]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经过 20 多年的探索和改革,党和政府 在改革权力过分集中、领导体制和决策体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实行党 政分开,调动了政府、人大、政协和司法机关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党内民主, 实行民主集中制;实行领导干部民主生活制度;提倡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推进政治体制改 革要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充分调 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 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 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1)召开: □05 1978 年底,中共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