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及其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及其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分工理论不仅是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也是他发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路径,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界的发展一样,有自身的客观规律,而决定这一发展规律的动力来自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马克思通过研究分工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站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高度,科学地解释了“历史发展之谜”,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分工与生产力
分工是一个与生产力紧密相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范畴,它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生产力是人们改造物质世界的现实力量,具有社会历史性和客观现实性。恩格斯认为,马克思从“物质生产实践”出发,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这一客观的历史规律不是产生于上层建筑,而是植根于社会生产。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中,人类社会呈现出自身独特的客观规律。同时,不断发展的生产力,也逐渐改变着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在马克思论述分工的过程中得到了深刻的理论体现。
第一,分工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 “分工提高劳动生产力,增加社会的财富,促使社会精美完善。”在此,马克思肯定了国民经济学家的观点,认为合理的分工是对劳动能力的巧妙运用,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不仅强调了分工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也指出了生产力对分工和交往的依赖,“生产力表现为一种完全不依赖于各个人并与他们分离的东西,……其原因是,各个人——他们的力量就是生产力——是分散的和彼此对立的,而另一方面,这些力量只有在这些个人的交往和相互联系中才是真正的力量。”在此,马克思一方面强调了生产力作为一种客观的物质力量不依赖于每个人的存在而存在,另一方面,他又指出,生产力的作用表现在分工、交往等人类劳动具体形式中,没有分工和交往,就没有真正的生产力。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指出: “生产工具的积聚和分工是彼此不可分割的,……正因为这样,机械方面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使分工加剧,而每一次分工的加剧也同样引起机械方面的
新发明。”在此,马克思论述了分工与机器的相互关系,认为分工不仅增强了劳动者的生产技能,而且还促进了生产工具的革新和生产领域的拓展,最终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此外,马克思还分析了分工与生产效率、生产成本的关系: 分工使得劳动者固定在具体的职位上,长期从事固定的工作,进而节省由于劳动转换而带来的时间消耗。不仅如此,随着劳动者生产技能的不断提高,单位产品中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也会逐渐减少,劳动成本自然就会降低。特别是,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离的情况下,一部分人长期致力于管理、发明和科学研究,使得生产工具和生产领域不断地革新和拓宽,为进一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劳动者在固定的职位上可以集中更多的精力和智慧进行生产,其结果必然增强了自身的劳动技能。此外,分工也有利于劳动者劳动经验的积累,“正是父传子、子传孙一代一代积累下来的特殊熟练,才使印度人具有蜘蛛一样的技艺。”可见,在古代印度,纺织工之所以技艺高超,正是因为他们往往子承父业、代代积累劳动经验的结果。
由上可见,马克思在多部理论著作中阐述了分工在促进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分别从社会财富、物质力量、机器发明、生产效率、生产经验等方面论证了分工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和意义。其实,马克思并不是就分工而论分工,他要进一步说明,由于分工的发展,劳动者无论在物质财富,还是在自由时间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可以说,分工为实现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创造了物质前提。
第二,分工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分工的双重效应,他指出: “分工提高劳动的生产力,……同时却使工人陷入贫困直到变为机器。……使工人越来越依附于资本家。”诚如马克思所说,在资本主义社会,分工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加速了工人阶级的赤贫,最终迫使工人沦为机器的奴隶和资本家的附庸。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一方面指出“分工的发展程度”最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另一方面认为“个人就是受分工支配的,分工使他变成片面的人,使他畸形发展”。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批判了蒲鲁东不懂辩证法,仅仅把分工“机械地划分出好、坏两面而已”的错误思想。在阐述“机器发明对分工的意义”后,马克思指出“自动工厂一出现就表现出一些绝非慈善的行为。……机器的采用加剧了社会内部的分工,简化了作坊内部工人的职
能,集结了资本,使人进一步被分割。”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一方面指出工场手工业分工对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阐明了工场手工业分工带来的消极后果,“工场手工业分工不仅只是为资本家而不是为工人发展社会的劳动生产力,而且靠使各个工人畸形化来发展社会的劳动生产力。它生产了资本统治劳动的新条件。因此,一方面,它表现为社会的经济形成过程中的历史进步和必要的发展因素,另一方面,它表现为文明的和精巧的剥削手段。”
综上所述,马克思对分工的研究,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分工的双重效应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分工一方面对人类的自由解放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分工是私有制存在的根源,私有制下的分工成为阻碍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障碍。因此,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要求消灭阻碍社会化大生产的私有制和旧式分工,而且要求建立公有制和新式分工,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分工与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结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既是马克思、恩格斯构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也是他们创立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从一般意义上讲,生产关系包含三个基本内容: 物质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生产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地位和劳动产品分配关系。其中,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它决定着其他两个关系的形成和发展。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与分工密不可分,分工制约着生产关系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的性质和特点。
第一,分工制约着所有制关系和形式。首先,从所有制形态来看,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这说明,分工的发展是所有制演进的原因,所有制的演进体现着分工由不发达到逐步发达的发展水平。根据所有制形式的不同,马克思、恩格斯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三种形式: “第一种所有制形式是部落[Stamm]所有制”,其特点是: 生产力水平低下,分工很不发达,仅是家庭中现有的自然产生的分工; “第二种所有制形式是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其特点是: 私有制和阶级出现,分工比较发达,出现了城乡、脑体、工农之间的对立。“第三种所有制形式是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其特点是: 分工受到限制。此外,马克思、恩格斯还表述了“资本主义所有制”和“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