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改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改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作者:陈新

来源:《智富时代》2019年第01期

【摘要】城中村改造是我国现今城镇化发展当中的一项重点工作,在该项工作实际开展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能够做好问题的应对与处理。在本文中,将就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改造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改造;问题;对策

一、引言

在我国城镇化发展中,城中村是特殊的区域,也是农村向城市发展当中形成的阶段性产物。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做好城中村的改造则成为了现阶段工作的重点工作内容。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该项工作在开展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能够积极做好问题把握,以科学措施的应用更好的实现改造目标。

二、城中村改造概述

城中村是我国现今城市发展当中形成的产物,有其独特的社会背景及历史阶段性,其改造也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直面的问题。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对于城中村落后的情况已通过政府引导、土地赋权以及市场参与等方式进行了逐渐的改变。在我国现今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通过城中村拆迁工作的开展让具有集体所有性质、且具有城市特征的城中村与城市相融。从发展趋势角度来说,城中村可以说是同城市经济相比接近程度最高的区域,具有更高的可能与条件实现城市化目标,也是对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进行加快的关键措施。同时,城中村在改造中也属于对城乡进行统筹的载体,通过改造方式的应用,则能够共享城市资源,在对城乡差距进行缩小的情况下实现两者间矛盾的缓和,在对城市承载能力进行提升的情况下进一步提升城市凝聚力,为居民提供更为舒适的居住环境。

三、存在问题

在现今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方面:

(一)居民幸福感低

从我国城镇化政策推进开始,即对城镇化过程当中的配套措施应用具有较高的关注度,并在村民医疗保障制度、养老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很多的探索与尝试。但对于城中村居民来说,其在幸福感方面还存在普遍较低的情况,其主要体现在:

第一,多元复杂局面。从人口构成角度,城中村不仅有村的原住民,同时有大量外来的创业人员以及农民工等。从文化习俗角度,因文化理念、成长背景以及生活风俗等方面差异,这部分人群在融合、交流的过程中也很容易形成冲突。

第二,管理双重标准。村改街道后,政府机构属地管理力度薄弱,城中村的管理实权仍在原村委会成员手中,未能完全适用城市管理体系。城中村沿用原村委会管理体系,极易出现权力派系,倾轧广大城中村居民合法权益。

第三,保障体制不健全。城中村流动人口基数大、流动频率高,却因存在流动管理措施、制度不到位情况,造成社会治安隐患;从社会保障角度,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尚在健全进程中,无法良好的满足居民社会保障需求;从医疗角度来说,城中村地理位置特点的存在,则使得居民在具有就医需求时需要城市医院就医,而在报销限度方面,同城市居民相比也十分有限,并因此对居民的幸福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二)资源利用粗放

在资源利用当中,城中村在发展中也存在较多的不足。城中村是现今我国城市社会化分工形成的产物,在我国城镇化发展中,具有着对社会矛盾、资源匮乏情况进行缓解的功能。

土地资源方面,农业用地等非建设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手续复杂,且在村集体拥有自留用地,村集体办事规章尚欠规范,极易造成建设项目程序上、实体上的不合法,形成违法建设,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现今土地价值较高,也使得房地产二级市场存在较为活跃,在具体交易方式方面存在较多的不规范行为,进而对国有土地资源产生影响。

建筑资源方面,城中村房源分布不均,且业主与租客信息不对称,存在一房难求多房闲置同时存在的情况。城中村地理位置在城市中心却未能高效利用资源,以对城市人口居住形成疏导缓解。同时,对于低收入群体,城中村在挤压效应力度方面也存在不足,虽然其能够为低收入群体提供了条件良好、且价格低廉的住房,降低相关租赁成本,但在文明社区打造、两类居民融合以及公共管理服务方面还存在不足,这也是其资源粗放性的体现。

电力以及水力资源方面,因缺乏管理,也存在明显两极分化情况。部分城中村电费、水费明显高于同城市平均水平,不仅加重城中村居民生活负担,也将因此对居民的情绪以及生活稳定性产生影响。与其相反,部分城中村在电费、水费方面也存在偏低的情况,并因此造成较为严重的资源浪费。没有做好固体废物的及时处理,也是城中村资源管理粗放性的充分体现。

综上,城中村在功能体系以及结构建设方面较为滞后,造成资源的浪费。究其原因,高速城市化进程导致城中村资源需求质量不高,虽然城中村为城市提供了较多的人力以及土地资源,但在人力素质水平以及土地利用效益方面也存在较多的不足。

(三)可持续性不强

可持续性是城中村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对城镇化发展效果进行判定的重要依据。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来说,可以从社会、资源环境以及经济这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第一,在经济指标方面,包括有结构、增长率以及经济规模等。对于大部分城中村村民来说,盈利模式单一。收入来源主要是拆迁安置费用、村集体物业盈利分红、个人房屋租赁收入。城中村村民城中村村民的现状政府工作重点在于确定补偿金的金额、保证其限期发放,缺少对村民获得补偿金之后如何使用的科学引导。该种情况的存在,则使部分村民在获得补偿金后不愿意工作,将房屋出租收益作为经济来源,盈利单一,抗风险能力差,一旦遭遇经济局势波动,难以保证城中村居民收入的稳定性。且基于村民的局限性,普遍存在对补偿金大肆挥霍的情况,导致社会问题的发生,而这部分案例在近年来也经常出现在新闻报道当中。而对于那些具有积极性、有改变意向的村民,虽然也尝试进行个体户经营以及集体创业,但因其劳动技能、文化素质不足等客观因素,城中村的村民与城市居民存在一定的差距,经营、创业成功率相对较低。有意愿融入城市的村民在竞争中难以占据优势,无法真正同化到城市的生活当中。在新的环境下,城中村即需要能够对适合的经济发展方式进行探寻。

第二,社会指标方面,则包括有地区的生活水平、问题活动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同城市相比,城中村在居民消费水平、受教育程度、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文化活动等方面也具有较大的差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城中村都是对城市形象具有严重影响的“灰色地带”,具有较大的建筑容积率以及人口密度,噪音污染问题严重突出,空气质量无法得到保证。第三,在资源环境方面,指标有污染防治、生态水平以及资源利用等。在现今城中村改造工作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城中村在美化效果方面获得了明显的效果,但在文化保护以及生态建设方面则存在较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城中村在改造中没有形成较强的生态保护意识,没有形成科学的城中村生态改造模式,在改造当中缺少科学方法论的应用,对于环境以及历史文化风貌存在较为严重的破坏。

四、应对措施

(一)以人为本

在城镇化发展中,以人为本是发展的核心,也是现今城中村改造工作的基础与前提。在改造工作中,城中村居民将直接关系到改造的效果与成败对此,即需要能够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优化政策。在行政管理制度、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中对城中村居民的市民化定位进行明确,对城市、城中村居民公共服务享受供给方面存在的差异进行既减少,将城中村改造纳入到城市和谐建设工作中,积极开展文明程度以及居民素质提升相关活动,在互动、接轨的过程中对城中村居民的生活观念以及思维方式进行转变;

第二,对符合城中村居民特点的经济基础与生产方式进行构建,对以往单纯依靠房租、土地红利的收入方式进行转变,使其能够进入到城市当中创业、就业,政府应提供创业优惠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