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传统礼仪文化提高个人素质修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践行传统礼仪文化提高个人素质修养

作者:黄立新

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5年第09期

【摘要】礼仪文化是贯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明的精神内核。中华礼仪的真谛,是外化于行的行为规范,内化于心的诚敬之心。作为现代人,必须要明礼仪、自觉守礼、带头用礼,做一个明礼、守礼、用礼之人。要外化于行,规则至上;要内化于心,诚敬辞让;要表里相依,内外兼修。

【关键词】礼仪文化;行为规范;诚敬辞让;内外兼修

中华民族自古就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礼”的历史。如果我们把中华礼仪文化丢掉了,中华传统文化也就不复存在了,中华民族也会和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一样在地球上消失了。所以,我们必须重视礼仪文化的学习,主动践行礼仪文化。

一、外化于行的行为规范

礼有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的含义。清代著名学者纪昀讲:“盖礼者理也,其义至大,其所包者至广。故凡有制而不可越者,皆谓之礼。” 意思是说,凡是对一个人、一个组织具有约束力而不可逾越的,都称之为“礼”。所以,从广义上来讲,“礼”泛指一切典章制度、社会规范以及相应的仪式节文等。

狭义的礼是指人们所当履行的行为规范。荀子讲:“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意思是说,做人没有礼就没法生存,做事没有礼就不能成功,治国没有礼则国家就不安宁。所以,从狭义的角度来讲,“礼”就是做人、行事、治国的行为规范。

二、内化于心的诚敬之心

中华礼仪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纷繁复杂。《礼记·中庸》中讲:“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意思是说,“礼”的总纲有三百条之多,细目有三千多条。中华礼仪的条目虽然繁多,但并不是一地散钱,它自有贯通一切的纲领—诚敬。

1、诚敬之心,礼之根本

《礼记》中讲:“礼者,敬人也。”意思是,礼就是用来尊敬他人的。《孝经·广要道章》中讲:“礼者,敬而已矣。”礼,就是表达一个“敬”字罢了。所以,礼的核心和根本就是要表达内心的敬意。

没有敬就没有礼。所以,《礼记·曲礼》开篇就说:“毋不敬。”意思是说,任何时候都不要有不敬之心。一个人心中没有敬,就不会受到礼的约束,也就不会有合乎“礼”的言行。孔子说过:“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篇》)。

心中有了敬,自然会表现出合乎礼仪的言行。《韩非子·解老》中讲:“礼者,所以貌情也。”意思是说,“礼”是反映和表达内在情感的,心中有了敬,自然会表现出合乎礼仪的选择,因为外在的行为举止受内心敬的驱使。

古圣先贤对敬和礼的关系也有充分的阐述。《礼记》中讲道:“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地,未若礼不足而敬有余地。”(《礼记·檀弓上》)意思是说,与其内心没有敬意而去刻意追求外在形式上的完备,还不如内心充满敬意,哪怕形式上不够完备。所以,礼不能仅仅停留在外在形式上,需要诚敬在内心的积聚。

2、心存敬畏,言行有矩

敬畏就是指从内心发出的对人和事既尊敬又不敢逾越界限,既感觉亲切又害怕的情绪。一个人有了这种敬畏之心,其言行举止就有了行为准则和规范,就会受到礼的约束,促使自己谨慎行事,不做出格越轨之事。所以,孔子教我们要寻求敬畏。《论语·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意思是说,君子小人的区别在于,君子有三畏,而小人则肆无忌惮,什么也不畏。

现实社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其实都源于内心没有敬畏。接连不断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我爸是李刚事件、北京大兴摔死女童事件、李双江的儿子李某某事件等等,我们在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时,可以给出多个方面的原因,但其中往往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敬畏意识的缺失。人心中没有了敬畏,就会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都敢做,什么地方都敢去,什么样的朋友都敢交。所以,人应该有心存敬畏,这样才能在道德上自律,才会“思”而出乎理智、“做”而有所顾忌、“行”而不忘法纪。

三、明礼守礼的实践要求

对明礼守礼的重要性,古圣先贤有很多阐述。《诗经》上讲:“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意思是说,人假如连礼都不讲了,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礼记·曲礼》上讲:“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意思是说,一个人遵守礼仪就会使自身安定,不遵守礼仪

则可能面临危机,因此,礼是不能不学的。所以,我们必须要明礼仪、自觉守礼、带头践行礼,做一个明礼、守礼、用礼之人。

1、以古为镜,规则至上

规则意识是维护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任何时代,人类的进步都是以社会的和谐有序为基础的。规则可以确立秩序,规则可以创造和谐。在现今中国人的生活当中,最缺的不是规则,而是规则意识。“中国式过马路”折射出的就是一种缺乏规则意识的表现。没了规则,就乱了秩序。无数事实告诉我们:交通事故,不是汽车带来的,而是违反交通规则带来的。

规则意识是维护国家尊严和树立国际形象的需要。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但在国外中国人却成为“不守规则”的代名词。我们想要真正在国际上直起腰杆,想要别人不再鄙视我们,给我们尊严和平等,不仅仅是有钱就行了,而是要提高我们的道德文明水平,而规则意识就是其中之一。有了规则意识,就意味着规则不再是一种外在的强制和约束,而是一种内在的自觉,大家就会自觉自愿地去遵守规则。

2、落实根本,诚敬辞让

尊重人格,诚敬待人。现实社会不是理想王国,总会存在地位和财富的差异。不同身份的人虽有贫富之分,但没有贵贱之异,人格是平等的,所以要互相诚敬。《论语·颜渊》中讲道:“出门如见大宾。”意思是说,出门见到每个人都应该像见贵宾一样以礼相待,恭敬地对待每一个人,不管是领导者,还是普通的交往对象;不管是衣着光鲜者,还是衣衫褴褛者。所以,礼所要求的敬,不是一种单向性的义务,而是不同身份的人之间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克制私欲,辞让大度。礼与让是密不可分的。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朱熹认为,“让者,礼之实也。”(《四书章句集注》)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说:“让,礼之主也。” 所以,礼的实质不仅是诚敬,还包括辞让。如何才能树立起辞让之心呢?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要多克制自己的欲望,只有这样,才能在与人交往时做到不谋求个人私利,必要时甚至会牺牲一点自己的利益成全他人。

3、表里相依,内外兼修

任何事物都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表现在人的身上,就是内在和外在两部分。作为一名当代人,既要注重内在仁德修养,又要注重外在行为举止,要内外兼修,实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这是“礼”的本质要求。

首先,内在仁德修养至关重要。《论语》中讲到一段故事,就是孔子的学生林放问孔子,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回答:“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意思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