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指导(讲稿全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教学指导

引子、古诗教学的现状

1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

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古诗词章节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素质教育与校本课程的重镇。可以说,教师教学离不开古诗词。

再从考试的角度来看,在全国语文高考试题中,古诗词赏析连考了多年,难度、题量有逐年加大的趋势。2007年全国高考题又以刘长卿《别严士元》两句诗“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命题,可以说,学生考试离不开古诗词。

其实如果我们抛开急功近利的态度,古诗词教学更深远的意义在于

一、它是我们提升学生语文兴趣的敲门砖。

虽然有人声称不喜欢语文,但几乎没有人不喜欢古诗。如果我们能从古诗词教学开始,由对古诗的兴趣引发对古文的兴趣,由对古文的兴趣引发对语文的兴趣,这应该是一个可以操作的水到渠成的过程。

从《桃花源记》到《桃花源诗》

从《腾王阁序》到《腾王阁诗》

由《浪淘沙赤壁怀古》到《赤壁赋》到《群英会蒋干中计》

由此,我们很自然地能发现古诗词教学的“漫延”功能。

二、它是教师素质和语文韵味的集中体现。

诗歌是以最精炼的语言,最高超的技巧,表现最深隧的内容。

小说是把米做成饭,诗歌就是把米酿成酒。

这给理解和讲述都带来一定的难度。鉴赏诗歌可以说是语文素质的集中体现,对读者鉴赏能力的要求最高。

古诗词能讲好,其它文体不在话下。

2古诗词教学的困境

但古诗词教学却又是难度很大的,苦于无话可说。

《红楼梦》中香菱说道:

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但诗歌毕竟是语言的艺术,并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是难以言传而已。诵读很重要,讲解更重要。

短短的章句,漫长的课堂

第一节、古诗解读

古诗词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学样式,古诗词解读有四个基本范畴:

关注诗人的人生境遇

关注诗歌的体裁形式

关注诗歌的思想内容

关注诗歌的表现技巧

一、关注诗人的人生境遇

关注诗人的人生境遇,在文学理论中被称为“知人论世”。除了说明文大约可以不知人论世以外,但凡“有我”的记叙和抒情议论性文字,都要知人论世。诗歌这种体裁有两个特征要求我们必须知人论世:

第一,诗歌是诗人性情的集中体现,诗如其人,不知人论世就无法准确理解。

第二,诗歌是省略与留白的艺术,意在言外,不知人论世就无法全面理解。

下面以王昌龄《出塞》为例说明知人论世的具体要求。主要讲三点:

作者的时代与生平

作者的相关作品

历代读者的评价

1作者的时代与生平

关于诗人的生平与时代背景,可以参考史书与传记的记载。如《旧唐书》《唐才子传》乃至《王晶龄年谱》。下面是王昌龄生平大事记:

武则天圣历元年戊戌(698)王昌龄生,一岁

开元十二年甲子(724)二十七岁

约在是年前后,赴河陇,出玉门。其著名之边塞诗,大约作于此时。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开元二十四年丙子(736)三十九岁

“旗亭画壁”当在是年前后。

唐薛用弱《集异记》: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时风尘未

偶,而游处略同。一日,天寒微雪。三诗人共诣旗亭,贳酒小饮。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讌。三诗人因避席隈映,拥炉火以观焉。俄有妙妓四辈,寻续而至,奢华艳曵,都冶颇极。旋则奏乐,皆当时之名部也。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入歌辞多者,可以为优矣!”俄而一伶,拊节而唱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昌龄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妓讴曰:“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适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曰:“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半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昌龄则又引手画壁曰:“一乐府。”之涣自以得名已久,因谓众人曰:“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里’之词耳,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因指诸妓中紫衣貌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诸子争衡矣。脱是吾诗,子等当须列拜床下,奉吾为师。”因欢笑俟之。须臾次至,双鬟发声,则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之涣即与二子曰:“田舍奴,我岂妄哉!”因大谐笑。诸伶不喻其故,皆起诣曰:“不知诸君何此欢噱?”昌龄等因话其事,诸伶拜曰:“俗眼不识神仙,乞降清重,俯就筵席。”三子从之,饮醉竟日。

开元二十八年庚辰(740)四十三岁

北至襄阳访孟浩然,浩然旋卒。

唐王士源《孟浩然集序》:“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时浩然疾疹发背,且癒。食鲜疾动,终于冶城南园,年五十二。”

天宝七载戊子(748)五十一岁

《新唐书·王昌龄传》所云“不护细行,贬龙标尉”当在此年。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肃宗至德二载丁酉(757)六十岁。

去年冬与今年十月之间,道出亳州,为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害。

……后以不护细行,贬龙标尉。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

后张镐杖杀晓。

后张镐按军河南,晓愆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惭沮。(《唐才子传》)

以上是“知人”。这样一来,王昌龄就不再是一个抽象的诗人名,而是一个可以立起来的活生生的人。它可以引发学生对诗人的兴趣,通过无意识记忆就可以完成文学史知识的积累。

再说论世。

盛唐王朝的开边政策,强大的边防和高度的自信;文人普遍投笔入幕,去边地求功,因而边塞诗发达,成为流派。可以延伸一下,宋代边关多事,边塞诗反而不发达。因为宋王朝比较“文弱”,朝野弥漫着失败的情绪。同时也因为文人待遇提高,不必远赴边关求取功名。试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王昌龄诗中云:“不教胡马度阴山”,为什么要提到阴山呢?我们看阴山的位置和重要性:

阴山南麓的沃野,正是内蒙西部水草最肥美的地方。正因如此,任何游牧民

族只要进入内蒙西部,就必须占据这个沃野。

阴山以南的沃野不仅是游牧民族的苑囿,也是他们进入中原地区的跳板。只

要占领了这个沃野,他们就可以强渡黄河,进入汾河或黄河河谷。如果他们失去

了这个沃野,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据,史载“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

就是这个原因。在另一方面,汉族如果要排除从西北方面袭来的游牧民族的威胁,

也必须守住阴山的峪口,否则这些骑马的民族就会越过鄂尔多斯沙漠,进入汉族

居住区的心脏地带。(翦伯赞《内蒙访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