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药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药治疗
老李今年58岁了,平时身体好,性格豪爽,喜欢喝点小酒,抽点烟,喝喝茶。
一天晚上和朋友聚餐,喝点酒后回家就睡觉了。
半夜突感胸痛,急打120被送到医院急诊。
医生急查心电图没有异常,查心肌酶都在正常范围,又做上腹部CT,血、尿淀粉酶、脂肪酶都正常。
老李相信检查结果,说:我是实实在在的胸痛啊,胸前背后像烧灼样疼痛,怎么都查不出病了呢?医生建议老李第二天做个胃镜检查。
老李想胸痛跟胃有啥关系?尽管有疑惑,第二天上午还是做了胃镜检查,结果是反流性食管炎C级(重度),慢性糜烂性胃炎。
医生说,老李患的是胃食管返流病,他的胸痛叫“非心源性胸痛”,就是说胸痛不是心脏疾病引起的,是反流性食管炎导致的,经治疗很快就好了。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脾胃肝胆病科张照兰
那么,什么是胃食管反流病呢?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由于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胃酸、胃蛋白酶、胆汁、胰液)反流入食管引起的症状和/或组织损害,主要临床表现为烧心(胸骨后烧灼感)、反流(自觉有胃内容物反流到咽喉或口腔)、胸痛等。
反流性食管炎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种常见形式。
部分病人可伴有食管以外的表现,如心绞痛样胸痛,哮喘,支气管炎、咽部异物感、咽喉炎。
临床上,部分患者即使有典型的胃食管反流症状,X线和内窥镜检查可能无异常,被称为内镜阴性食管炎。
本病是临床常见消化性疾病。
近年来研究发现反流性食管炎是引发食管腺癌的一个危险因素。
中医学无胃食管反流病称谓,根据临床表现归属“胃脘痛”、“烧心”、“吐酸”、“痞满”等范畴。
其病机多责之酒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最终导致胃气上逆。
病位在胃,与肝、脾有关。
从以下几个方面治疗,效果很好。
1.清热和胃,降逆止痛
胃食管反流病多因暴饮暴食、或饥饱不均,损伤脾胃致胃失和降;或饮食有偏,或饮酒嗜烟、偏食辛辣、煎炸、粗糙、热烫食物,热自
胃生;或进食过快,喜食肥甘,损伤脾胃,湿热内蕴。
主要症状胃脘或胸骨后及灼热疼痛,口渴喜凉饮,反酸嗳气,饥不欲食,大便干结,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疗以清热和胃,降逆,制酸止痛为主。
验案举例李某,男,29岁,公司职员。
主诉:反酸、烧心2周。
患者平素应酬多,喜食辛辣、嗜烟酒。
2周前食火锅后出现胸骨后及胃脘部灼热疼痛,嘈杂,有酸水上冒至咽。
口干苦,大便干结,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数。
胃镜检查报告:糜烂性食管炎,反流性胃炎。
中医辨证为湿热内蕴,胃失和降。
治疗以清热和胃,降逆制酸,止痛。
方药选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法半夏10g 黄芩12g 黄连9g 枳实10g 生姜6g 乌贼骨20g 浙贝母12g 生大黄6g(另包后下)代赭石15g。
服药7剂后,胃脘及胸骨后疼痛、嘈杂症状明显缓解,大便畅通,上方去大黄以防苦寒太过,伤及胃气。
再服5剂,诸症基本消失,但虑其胃、食管黏膜的修复需要巩固,给乌贝散(乌贼骨20g 浙贝母12g )继服2周。
复查胃镜食管黏膜恢复正常,胃粘膜显著改善,胃内未见胆汁。
半夏泻心汤是张仲景《伤寒论》治疗小柴胡汤证因误下伤中而形成的痞证。
在临床上笔者加以变通常用于治疗胃热内盛的反流性胃炎、食管炎取得较好的疗效。
方中黄芩、黄连、大黄苦寒清泄胃热;枳实消胀除满,与大黄合用,行气导滞,泄热通便;生姜味辛,与芩、连合用辛开苦降、代赭石和胃降逆;乌贼骨、浙贝母制酸止痛。
诸药合用共凑清热和胃,降逆止呕,制酸止痛之功效。
2、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脾与胃,同居中焦,互为表里,脾气宜升,胃气宜降,脾气升则健,胃气降则和,两者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相互为用,共同完成饮食在人体的消化吸收。
胃气宜降,既是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又是临床的治疗原则。
若胃气不降,即胃的排空障碍,则转化无由,壅滞成病,饮食不能及时排空,经初步消化的水谷精微物质不能正常移至小肠,以供脾转输周身, 气不降则满,满则逆,胃中浊气上逆的主要表现为烧心、泛酸,腹痛胀饱,胸膈痞满,呕吐反胃,呃逆上气等症。
故可导致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
验案举例谢某,女,62岁,退休。
主诉:烧心,反酸伴胃脘满闷3个月,胃脘痞满、食后加重、纳呆嗳气、大便溏薄,舌苔白,脉沉细。
胃镜下见贲门、幽门关闭不全。
有胆汁反流入胃中,诊断为胆汁返流性胃炎。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服降压药维持正常。
证属脾虚失运,胃失和降。
治疗选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党参15g 茯苓15g 炒白术12g 半夏10g 陈皮12g 枳实10g 柿蒂20g刀豆子20g木香6g 砂仁10g 生姜6g 炙草5g;加苏梗15g宽胸理气;乌贼骨20g浙贝12g制酸止痛。
随症加减,共服25剂。
胃脘痞满,纳呆嗳气,烧心,反酸诸症皆减。
患者为老年女性,有高血压病,常年服用钙离子通道拮抗剂,损伤脾胃,影响其升降功能,易致为食管反流。
本方以四君子汤益气健脾,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枳实、柿蒂、刀豆子、木香理气降逆,消胀除满;砂仁、生姜化湿行气。
全方具有健脾益气,和胃降逆功能,故可获效。
3、疏肝解郁,清热和胃
情志不畅时引起为食管反流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许多人抑郁恼怒,所愿不遂,忧思过度,郁怒伤肝,致肝失调达,肝气犯胃。
肝主疏泄,喜条达,主升,主动,对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如周学海曰“世谓脾胃为升发之本,非也。
脾者,升发所由之径;肝者,升降发始之根也。
”张肇青亦云“木不升发,则心血不升,脾不为胃行其津液,胆不能下化相火,胃不能下降以资盛纳。
”肝的疏泄功能和脾胃的升降密切相关,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是脾胃正常升降的一个条件。
如肝的疏泄功能异常,不仅影响脾的升清功能,而且妨碍胃的降浊功能:表现为在上则为呕逆嗳气;在中则为脘腹胀满疼痛;在下则为便秘。
唐溶川<<血证论>>:”木之性主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证在所难免。
”更进一步阐述了肝与脾胃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肝失疏泄,克犯中土,致肝胃不和;或肝郁就则化热,至烧心、泛酸等症。
验案举例王某,女,37岁,新闻工作者。
主诉:胸骨后灼热疼痛2月余,加重1周,胸骨后灼痛,放射至背部,口干口苦,咽部有堵塞
感,心烦急躁,大便不畅。
舌红苔黄稍腻,脉弦细。
胃镜检查:食管下段有条索状糜烂,黏膜充血、水肿。
诊断为反流性糜烂性食管炎。
细问病因,近期工作压力大,经常加班至深夜,加之饮食不规律而致。
辨证为肝胃郁热,胃失和降。
治疗以疏肝解郁,清热和胃,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丹皮10g 栀子10g 柴胡10g 白术10g茯苓15g白芍12g 薄荷10g 乌贼骨20g贝母12g 苏梗15g 煅瓦楞20g 黄连9g 吴萸3g服上方1周后,胸骨后疼痛、烧心症状减轻。
但大便仍不畅快,上方加枳实12g 大黄9 g以清热导滞。
使腑气通而胃热降,心烦急躁,口苦干等症自除。
4、清胆利湿,和胃降逆
《灵枢本腧》称:“胆者,中清之府”。
《东医宝鉴》曰“肝之余气,泄与胆,聚而成精”。
胆汁的合成与排泄,由肝的疏泄功能控制和调节。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胆汁排泄畅达,胆汁注入小肠有助于食物的消化,而胃气下降亦有助于胆汁的排泄。
胆汁排泄不利,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即胆木不降克胃土,胃失和降;胆汁随胃气上逆则胃脘胀满,胁下胀满疼痛、嗳气频频;胃气上逆则恶心、口苦、反酸、烧心。
《灵枢.四时气》中言“善呕,呕有苦,------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胃食管反流病,因胃窦-幽门-十二指肠协调运动障碍,十二指肠屏障压降低,导致大量的十二指肠液胃反流,而后者又进一步使胃排空缓慢。
因此认为胃排空迟缓和十二指肠胃反流可互为因果。
治疗上应调和胆胃功能为主。
验案举例秦某男 42岁,干部。
主诉:泛酸,烧心1月余。
自觉有苦味液体上逆咽部,口苦,口臭、脘闷、嗳气,大便不爽,晨起恶心,舌质红,苔黄腻,脉弦。
平素嗜烟酒、多食肥甘厚味。
胃镜检查:胃内有大量黄绿色液体,食管黏膜充血、水肿,胃窦部粘膜花斑样改变伴散在糜烂。
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胆汁返流性胃炎。
中医辨证为胆胃湿热,治疗以清胆利湿,和胃降逆。
方用蒿芩清胆汤加减:青蒿10g 淡竹茹10g 法半夏10g 赤茯苓15g 黄芩12g 枳实10g 陈皮10g 滑石20 g代赭石15g 甘草3g方中青蒿、黄芩清少阳胆热,配伍淡竹
茹、法半夏、陈皮、枳实为辅,清胃降逆化痰,代赭石降逆,合用赤茯苓、滑石、甘草既导胆热下行,又利湿和中调药,诸药合用具有清泄胆热、利湿化痰,和中清胃降逆之功。
服药1周诸症有减,随症加减,共服药20剂,经胃镜检查:胃内未见胆汁,胃粘膜糜烂已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