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因子详解

捋捋让人迷惑的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是一类调节蛋白或者糖蛋白,他们的分类现在还不是完全清楚。他们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激发细胞内信号通路起作用。

白细胞组成了免疫和炎症系统,大多数细胞因子作用于白细胞或者由白细胞表达,他们在免疫和炎症反应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实际上,一些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的药物就是通过调节这些细胞因子的表达起作用的。

细胞因子由特定的细胞表达并分泌到胞外,结合细胞表面的细胞因子受体后激活细胞内信

号传导通路

细胞因子分类

细胞因子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被提出,它当时被认为是一种多肽因子,可以调控细胞分化和免疫系统。干扰素(IFNs)和白介素(ILs)是主要的多肽家族,在当时细胞因子主要指这两类家族。

起初细胞因子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分泌该因子的细胞类型或者细胞因子初次被发现时的生物活性。然而这些分类方法现在看来都不够准确,无法满足后期的分类需求。最近,根据细胞因子一级,二级和三级结构的分析,可以将大多数的细胞因子分为6大家族。因此,根据分

类方式的不同,某些细胞因子会有多个名称。

表1:细胞因子根据结构分类结果

细胞因子家族成员

‘β-Trefoil’ cytokines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s

Interleukin-1

Chemokines Interleukin-8

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s

‘Cysteine knot’ cytokines Nerve growth factor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s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EGF family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αHaematopoietins Interleukins 2–7, -9, -13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Leukaemia inhibitory factor

Erythropoietin

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

TNF family Tumour necrosis factor-α an d –β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所有的细胞因子都是多肽调节因子,但并非所有的多肽调节因子都是细胞

因子。比如胰岛素,促卵泡激素(FSH)和生长激素(GH)都不属于细胞因子家族。

细胞因子特点

随着重组DNA技术和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展,我们对细胞因子的了解逐渐加深,细胞因子家族的成员持续增加,下面大概介绍几种主要的细胞因子特征:

●细胞因子多为调控因子,他们在nM或者pM级浓度就可以起作用;

●大多数的细胞因子可由多种细胞表达,可能是白细胞或者非白细胞。比如,IL-1可以由

白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B/T淋巴细胞表达,也可由非白细胞,比如平滑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星形胶质细胞或者软骨细胞表达。

●很多类型的细胞都能表达不止一种细胞因子,比如淋巴细胞可以表达各类ILs、CSFs、

TNF、IFN-α和IFN-β。

●很多细胞因子除了在免疫和炎症过程中起到调节作用,在其他的一些生理过程中同样起

到调节作用,比如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可以调节生长、发育,维持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系统的神经数量。

●大部分的细胞因子具有多效性,可以作用于多种细胞,同一种细胞因子对不同类型的细

胞作用可能不同。

●大多数的细胞因子是要经过诱导表达的,并由表达细胞分泌到胞外。比如,当IL-1结合

到T细胞表面受体时,可刺激T淋巴细胞合成并分泌IL-2。

●一些细胞因子则可以持续性表达,比如CSFs。另外一些细胞因子,比如PDGF和TGF-

β储存细胞质颗粒中,当受到合适的刺激时迅速释放。还有一些细胞因子结合在结缔组织、骨组织和皮肤组织的胞外基质中,当这些器官受伤时释放。

●许多的细胞因子看上去比较冗余,两个或者多个细胞因子可以引起相似的生物作用。比

如TNF-α和TNF-β,它们可以结合相同的受体,诱导非常相似的生物应答。

细胞因子受体

根据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受体通常被分为6个超家族,每个超家族成员有20%-50%的同源性。大多数受体都有多个结构域,还有的受体的结构域属于不同的超家族。比如IL-6的受体同时含有造血和白细胞超家族结构域,该受体可以同时属于这两个家族。

表2. 细胞因子超家族

受体超家族名称别称主要成员

造血受体超家族细胞因子受体超家

族IL-2–7, -9, -12, G-CSF, GM-CSF, EPO, LIF, CNTF, GH的受体

干扰素受体超家族细胞因子受体II型

超家族

IFN-α, -β, -γ , IL-10的受体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IL-1, IL-6, FGF, PDGF, M-CSF的

受体

蛋白酪氨酸激酶受体超家族- EGF, insulin,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IGF-1)的受体

神经生长因子超家族- NGF, TGF的受体

七次跨膜受体超家族- 大部分趋化因子受体,包括IL-8和

MIP

补体调控蛋白超家族- IL-2受体

少数细胞因子受体由单条跨膜多肽组成,大多数是含有两条多肽链,还有一些受体含有三条或者以上的多肽链。一些细胞因子能通过激活两个或更多不同的受体,激活信号传导通路。一些细胞因子受体与配体结合后可以直接激活信号传导,另外一些受体则需要额外的元素辅助。

细胞因子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

细胞因子是生物制药中的一个重要成分。细胞因子可以调节免疫和炎症应答,调节细胞因子的活性可以影响对人体对各种药物的应答。比如一些细胞因子可以提高免疫应答来治疗感染和癌症。红细胞生成素可以有效的刺激贫血患者体内红细胞的生成,生长因子可以明显的促进伤口愈合,神经营养因子可用于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

某些病毒病原体感染人体之后,会产生一些特定的蛋白,阻碍细胞因子介导的免疫应答反应。比如牛痘病毒,可以产生IL-1结合蛋白。绒毛纤维瘤病毒会产生TNF结合蛋白。只有我们更深入的了解细胞因子才能发现治疗这些病毒病原体的新策略。

研究发现一些生理症状是由于身体内某些细胞因子表达过量导致的。很多促炎因子前体,比如IL-6, IL-8和TNF就与败血性休克和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相关。通过单克隆抗体靶向细胞因子给药或者注射这些细胞因子受体的液体形式,可以抑制这些细胞因子的生物活性,达到有效的治疗这些症状的目的。

一部分的细胞因子药物已经获得了医疗认证,还有很多的该类药物处于临床或者临床前实验。我们期待有更多的细胞因子药物上市。后期我们将陆续为大家介绍各类细胞因子。

参考文献:

Biopharmaceuticals-Biochemistry and Biotechnology, Gary Walsh

广东省茂名市高三第一次综合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2023年茂名市高三级第一次综合测试 生物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多糖、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是由许多单体连接而成的多聚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单体连接成多聚体都需要消耗ATP B.有的多聚体在细胞之间起传递信息作用 C.多糖主要存在于肝脏和骨骼肌细胞,能暂时储存能量 D.DNA与蛋白质组成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线粒体中 2.有氧呼吸氧化分解葡萄糖时,葡萄糖中的氢以质子、电子形式脱下并传递,最终转移到分子氧生成水。研究发现,电子沿一系列特定载体传递时,会促使线粒体从其基质内把质子泵入内外膜间积累,产生内膜两侧的质子浓度梯度。当质子流沿内膜上A TP合酶的质子通道进入基质时,驱动ATP合成,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电子,质子的有序传递有利于能量逐步释放 B.ATP分子中的化学能直接来自电子 C.各种电子载体可能是不同种类的专一蛋白质 D.质子流从线粒体内膜进入基质时伴随着放能反应 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自然现象中,表述错误的是()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的“关关”是属于物理信息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的“落红”是护花的“信息源” C.捕虫草产生香甜的分泌液诱捕昆虫,空气是“信道” D.唐莒蒲在每天的日照长度大于12小时才能开花,其细胞中的光敏色素是“信息受体” 4.目前的证据表明,距今约15亿年前真核生物的出现使生物进化的速度明显加快,其原因分析合理的有() ①增加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②生态系统具有了更复杂的结构③出现了新的生殖方式--有性生殖④出现了新的变异方式--基因突变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5.下列关于高中生物学实验探究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鲁宾等用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了光合作用中氧气的来源 B.梅塞尔查等用同位素标记技术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 C.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证明转化因子主要是DNA

细胞因子详解

捋捋让人迷惑的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是一类调节蛋白或者糖蛋白,他们的分类现在还不是完全清楚。他们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激发细胞内信号通路起作用。 白细胞组成了免疫和炎症系统,大多数细胞因子作用于白细胞或者由白细胞表达,他们在免疫和炎症反应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实际上,一些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的药物就是通过调节这些细胞因子的表达起作用的。 细胞因子由特定的细胞表达并分泌到胞外,结合细胞表面的细胞因子受体后激活细胞内信 号传导通路 细胞因子分类 细胞因子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被提出,它当时被认为是一种多肽因子,可以调控细胞分化和免疫系统。干扰素(IFNs)和白介素(ILs)是主要的多肽家族,在当时细胞因子主要指这两类家族。 起初细胞因子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分泌该因子的细胞类型或者细胞因子初次被发现时的生物活性。然而这些分类方法现在看来都不够准确,无法满足后期的分类需求。最近,根据细胞因子一级,二级和三级结构的分析,可以将大多数的细胞因子分为6大家族。因此,根据分

类方式的不同,某些细胞因子会有多个名称。 表1:细胞因子根据结构分类结果 细胞因子家族成员 ‘β-Trefoil’ cytokines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s Interleukin-1 Chemokines Interleukin-8 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s ‘Cysteine knot’ cytokines Nerve growth factor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s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EGF family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αHaematopoietins Interleukins 2–7, -9, -13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Leukaemia inhibitory factor Erythropoietin 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 TNF family Tumour necrosis factor-α an d –β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所有的细胞因子都是多肽调节因子,但并非所有的多肽调节因子都是细胞

2024学年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高三“四校联考”第二次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

2024学年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高三“四校联考”第二次考试生物试题 请考生注意: 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1.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含量关系“c=a+b,且a>b”的是() A.a非必需氨基酸种类、b必需氨基酸种类、c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 B.a线粒体的内膜面积、b线粒体的外膜面积、c线粒体膜面积 C.a各细胞器的膜面积、b细胞核的膜面积、c生物膜系统的膜面积 D.a叶肉细胞的自由水、b叶肉细胞的结合水、c叶肉细胞总含水量 2.有关核酸是遗传物质证据的实验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S型菌和R型菌的结构不同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B.S型菌的DNA单独侵染小鼠不会使小鼠得败血症 C.烟草花叶病毒的RNA单独侵染烟草,烟草不会出现病斑 D.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中,细菌裂解后子代仍旧是噬菌体,这种现象是遗传变异的结果 3.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B.衰老的细胞只发生形态和结构的变化,细胞中的生理状态不发生改变 C.细胞的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其对于多细胞生物体稳态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D.癌症是由癌变细胞恶性增殖和转移引起,与癌细胞膜成分改变有关,与基因有关,与心理状态也有一定关系4.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和主要场所 B.细胞中的色素不是分布在叶绿体中,就是分布在液泡中 C.含有蛋白质的细胞器不一定含有核酸,含核酸的细胞器一定含有蛋白质 D.氨基酸的跨膜运输和被转运到核糖体上都离不开载体蛋白 5.下图是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IAA)、乙烯利(乙烯释放剂)分别处理大豆下胚轴插条得到的实验结果。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免疫学实验】流式CBA多因子检测详解

【免疫学实验】流式CBA多因子检测详解 CBA原理详细介绍 Cytometric Bead Array(CBA),即细胞因子微球检测技术。是一种基于流式细胞检测系统的多重蛋白定量检测方法,它能够同时对单个样品中的多个指标进行检测。BD公司利用流式细胞仪可对荧光信号进行级数放大的特性,将受检的可溶性因子附着于一些具有近似细胞直径的微粒上,即可对受检样品中的各种可溶性因子进行检测。CBA的基本原理近似于ELISA的检测,即利用微小、分散的颗粒捕获液体待测物,并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类似“三明治”的颗粒——待测物复合体所散发的荧光,从而测定待测物的数量。 详细原理介绍 每个CBA微球大小一致,具有特定的荧光强度,包被有适用于特定分析(如其它抗体或者可溶性蛋白)的特异性捕获抗体(Capture Antibody),提供了类似ELISA孔板的捕获表面。当微球和待测样品溶液混合后,微球上的特异性抗体就与样品(血清、血浆或者细胞培养液)中相应的抗原或蛋白结合,然后加入荧光标记的检测抗体,就会形成“三明治”夹心复合物。最后通过流式细胞仪对特异性目的蛋白进行检测。CBA的每种微球携带有不同强度的红色荧光,在流式细胞仪的FL3通道通过检测微球荧光强度的差异对目的蛋白定性;检测抗体带有PE荧光素标记,在流式细胞仪的FL2通道检测,通过检测抗体的PE荧光强度定量目的蛋白。 CBA技术特点 CBA具有FCM的宽范围荧光检测特点,对样本需求量更少,检测更快速、更准确。下面我们介绍一下CBA主要的技术特点: 1、轻松实现多重检测。最多可同时对一个样本中的75个目的蛋白进行精确定量。 2、样本需要量小。仅需要50μL溶液就可进行一次检测。

细胞因子检测试剂盒的原理及操作流程解析

细胞因子检测试剂盒的原理及操作流程解析 细胞因子检测试剂盒是一种用于检测细胞因子水平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科研人员了解细胞因子在生物体内的表达水平和功能。本文将为您解析细胞因子检测试剂盒的原理和操作流程,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检测方法。 一、细胞因子检测试剂盒的原理 细胞因子是细胞间相互作用的信号分子,它们在生物体内起着重要的调节和传递功能。细胞因子的异常表达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因此检测细胞因子的水平对于研究疾病的机制和评估治疗的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细胞因子检测试剂盒一般基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或流式细胞术(FACS)原理进行检测。以ELISA为例,其原理如下: 1. 抗原夹心法:将目标细胞因子捕获抗体固定在微孔板上,样品中的细胞因子与固相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经过洗涤去除非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 二抗法:加入与目标细胞因子结合的二抗,例如HRP(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兔抗小鼠IgG。 3. 三抗法:加入HRP底物,例如TMB(3,3',5,5'-四甲基联苯胺),与HRP酶发生反应,生成蓝色物质。 4. 加入终止剂:添加硫酸或其他酸性溶液终止反应,产生黄色终止产物。 基于这一原理,通过测定产生的蓝色或黄色产物的光吸光度或荧光信号,可以间接测定细胞因子的含量。 二、细胞因子检测试剂盒的操作流程 操作细胞因子检测试剂盒需要按照特定的步骤进行,下面将介绍一般的操作流程:

1. 准备样品:根据检测需要,准备待测样品,可以是细胞培养上清液、血清、 血浆等。样品的收集、保存等步骤要符合规范和实验要求。 2. 样品处理:根据检测要求,对样品进行必要的处理,如离心、稀释等。注意 避免样品的冻融循环,以免影响检测结果。 3. 制备标准品:根据检测试剂盒的要求,制备一系列已知浓度的标准品,用于 绘制标准曲线。 4. 实验操作:将标准品、样品和空白对照依次加入已经被固定抗体的微孔板中,充分混合后覆盖反应盖板,进行孵育。孵育时间和温度根据试剂盒的要求进行。 5. 洗涤:将反应液吸干后进行洗涤,去除非特异性结合的物质,一般进行三次 洗涤。 6. 二抗结合:加入与目标细胞因子结合的二级抗体,与前一步的固相抗体发生 特异性结合。 7. 洗涤:同样进行三次洗涤,去除非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8. 底物反应:加入HRP底物,与HRP酶发生反应,生成可测定的信号。 9. 终止反应:通过加入终止剂,终止底物反应,产生可测定的终止产物。 10. 测定信号:利用酶标仪或荧光测定仪测定产生的光吸光度或荧光信号。 11. 数据处理:通过标准曲线的浓度与测定信号的关系,计算样品中细胞因子 的含量。 12.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需求和研究目标,对测定结果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分析 和解释。 以上是一般细胞因子检测试剂盒的操作流程,不同厂家和不同试剂盒可能会有 细微差异,操作前请详细阅读试剂盒说明书,并根据实验要求进行相应的优化。

【笔记】高中生物笔记整理:生物免疫系统详解,助你轻松备考!

【笔记】高中生物笔记整理:生物免疫系统详解,助你轻松备考! 引言 你是否曾想过,为什么我们能够抵抗疾病?为什么在感冒过后我们的身体能够 恢复健康?答案就在于我们的免疫系统。免疫系统是人体内一种复杂的防御系统,可以识别和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保护我们的身体免受疾病的侵扰。在高中 生物学的学习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免疫系统的知识,因此我们有必要 对其进行深入的了解。本文将对生物免疫系统进行详细的整理和解释,帮助你 轻松备考。 免疫系统的功能 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保护我们的身体免受疾病的侵害。它通过两种途径来实 现这一目标: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先天免疫 先天免疫是我们天生具备的一种防御机制。它包括皮肤和黏膜屏障、炎症反应、巨噬细胞和天然杀伤细胞等多个方面,它们共同组成了我们身体的第一道防线。当病原体进入我们的体内时,先天免疫系统将迅速做出反应,试图将其消灭。 这一过程不需要我们事先接触过病原体,因此被称为非特异性免疫。

获得性免疫 获得性免疫是我们在生活中通过接触病原体后产生的免疫反应。它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个方面。 细胞免疫主要通过T淋巴细胞来实现。当我们身体中的细胞感染病原体时,T 细胞会识别并消灭这些感染的细胞,起到保护身体免受感染的作用。细胞免疫对于抵抗一些细胞内寄生病原体(如病毒)非常有效。 体液免疫主要通过B淋巴细胞和抗体来实现。当我们身体中的病原体进入体液中时,B细胞会识别并产生与病原体相应的抗体,这些抗体能够与病原体结合并将其中和或标记给其他免疫细胞。体液免疫对于抵抗一些细胞外寄生病原体(如细菌)非常有效。 获得性免疫是高度特异性的,它使得我们的身体能够长期记住曾经接触过的病原体,并在再次遭遇同一种病原体时作出更加迅速和有效的免疫反应。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是由组织、细胞和分子组成的。 免疫组织 人体内的免疫组织主要包括淋巴器官和非淋巴器官。 淋巴器官包括脾脏、淋巴结和扁桃体等。它们是免疫细胞和抗体生成的主要场所,能够有效聚集和激活免疫细胞,起到抵抗病原体的作用。

细胞信号通路详解之JAK-STAT通路

细胞信号通路详解之JAK-STAT通路 重要通知: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信号转导的信号通路,对于发育、细胞分化和体内稳态至关重要。这些通路的失调也通常与人类恶性肿瘤相关。JAK(Janus tyrosine Kinase)-STAT(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Transcription)信号通路在进化上具有很多保守的功能,包括细胞增殖和血液生成。JAK属于非受体蛋白酪氨酸激酶家族,大约130kDa,由JAK1、JAK2、JAK3和TYK2(non-receptor Protein Tyrosine Kinase-2)组成。STATs是潜在的细胞质转录因子,在被募集到激活的受体复合物后会被激活。已经鉴定出了七个STAT蛋白,STAT1-6,包括STAT5a和STAT5b(由不同的基因编码)。另外,已经鉴定出了几种STAT的异构体。其在从粘液霉菌到人类的真核生物中进化上有很好的保守性,JAK-STAT信号似乎是早期的适应手段,以此促进了细胞间通讯,这种通讯与无数细胞信号事件共同进化。这种共同进化又引起了高度适应的、控制基因表达的配体特异性信号传导途径的发展。此外,JAK-STAT信号传导途径受到大量内在和环境刺激的调节,这可以增加细胞或组织反应的可塑性(参考文献1和2)。 图源见水印 从机理上讲,JAK/STAT信号通路相对简单,只有几个主要组成成员。包括细胞因子、激素和生长因子在内的各种配体及其受体可以激活JAK/STAT通路。当配体结合时可以诱导受体亚基的多聚化,由此诱发细胞内激活。对于某些配体,例如Epo(促红细胞生成素)和GH (生长激素),受体亚基以同二聚体形式结合,而对于其他配体,例如IFNs(干扰素)和ILs(白介素),受体亚基是异多聚体。信号传导时,两个受体亚基的胞质部分必须与JAK酪氨酸激酶相结合。配体结合后引起受体分子的多聚化,使得与受体偶联的JAKs相互接近并通过交互的酪氨酸磷酸化而活化。随后,活化的JAK磷酸化其他靶标,包括受体和主要底物STATs。七个哺乳动物STATs在C端有一个保守的

细胞因子详解范文

细胞因子详解范文 细胞因子是一类能够调节和介导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蛋白质信号分子。它们在免疫细胞之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包括调节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 和功能。细胞因子参与了免疫反应的调节、维持和恢复机制,对于身体的 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下面将详细介绍细胞因子的定义、分类、 结构和功能。 一、定义和分类: 细胞因子是指能够诱导、调节或影响其他细胞的生长、分化、功能以 及免疫反应的一类蛋白质分子。它们通过细胞表面的受体与其作用靶细胞 结合,并通过信号传导途径发挥作用。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释放通常是由于 细胞受到一些刺激而产生细胞应答。 1.生长因子: 生长因子是一类促进细胞增殖和分化的细胞因子。它们对身体细胞的 增殖、分化和重建起到重要作用。例如,表皮生长因子(EGF)可促进上 皮细胞的分裂和生长,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可刺激成纤维细胞的 增殖。 2.介素: 介素是一类由免疫系统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它们在免疫反应的调控 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调节T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功能。常见的介 素包括白细胞介素(IL-2、IL-4、IL-6等)和干扰素(IFN-α、IFN-β 和IFN-γ等)。 3.趋化因子:

趋化因子是一类能够引导细胞迁移的细胞因子。它们通过调节细胞的粘附性和化学梯度来吸引特定细胞,例如白细胞趋化因子(chemokines)可以引导白细胞向感染、炎症或伤口处迁移。趋化因子在免疫细胞的迁移和定位中起着重要作用。 4.肿瘤坏死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TNF)是一类由多种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它们参与了多种免疫和炎症反应过程,例如调节巨噬细胞的激活和增生。肿瘤坏死因子还具有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 二、结构和功能: 细胞因子的结构和功能多样,不同的细胞因子具有不同的信号传导方式和作用靶细胞。 1.结构: 细胞因子的蛋白质结构通常由α-螺旋和β-折叠区域组成。它们通常是具有多肽链的分子,其中一部分区域与受体相互作用。细胞因子的结构多种多样,但它们都具有特定的立体结构和空间构象,这一点对于它们与受体的结合和信号传导至关重要。 2.功能: 细胞因子具有多种功能,包括调节免疫应答、促进细胞增殖和分化、激活免疫细胞、抑制炎症反应等。它们通过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来传递信号,并通过不同的信号传导途径发挥作用。 细胞因子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可调节和平衡免疫反应,从而保持身体的免疫系统的稳定和功能。一些细胞因子如干扰素还具有直

详解脂肪细胞的分化和代谢

详解脂肪细胞的分化和代谢随着肥胖问题的不断加剧,脂肪细胞的分化和代谢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脂肪细胞不仅是储存能量的地方,也参与了很多生物学过程,如激素分泌、免疫反应等。本文将详解脂肪细胞的分化和代谢,旨在让读者了解脂肪细胞及其在身体中的作用。 1. 脂肪细胞的分化 脂肪细胞的分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种信号通路和转录因子的参与。在哺乳动物体内,脂肪细胞的分化分为两种类型:白色脂肪细胞和棕色脂肪细胞。白色脂肪细胞是人体中最常见的类型,主要储存脂肪;而棕色脂肪细胞则能够产生热量,是身体中的代谢中心。 脂肪细胞的分化过程需要多个因素的协同作用。其中,转录因子C/EBPβ和C/EBPα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当负责细胞增殖的素华细胞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和胰岛素样增生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等信号物质结合受体后,会导致C/EBPβ的表达,从而激活PPARγ和CCAAT/enhancer-binding

protein (C/EBPs)基因的转录。随着这些转录因子的表达,细胞内的逐渐产生成熟的脂肪细胞。 2. 脂肪细胞代谢 脂肪细胞是储存脂肪的地方,里面包含的是脂肪酸和甘油。在饮食中,人体通过摄入脂肪和糖分来获得能量,而脂肪细胞则是储存这些脂肪和糖分的地方。当血液中有过多的葡萄糖或脂肪酸时,脂肪细胞会将剩余的葡萄糖和脂肪酸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脂肪细胞是维持人体能量代谢的关键器官之一。它能够合成、转运和分解脂肪酸、三酰甘油和甘露醇。同时,脂肪细胞也能够释放多种激素调节能量代谢、炎症反应、食欲和胰岛素分泌等功能。最近的研究还发现,脂肪细胞还能够表达多种抗氧化和抗炎细胞因子,并且在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3. 脂肪细胞的健康和疾病

CancerDiscovery综述详解肿瘤浸润性NK细胞

CancerDiscovery综述详解肿瘤浸润性NK细胞 大家好呀!今天我们介绍的是一篇重磅综述,该文章于2020年12月4日发表于Cancer Discovery,题目为“ Tumor-Infiltrating Natural Killer Cells ” ,我们都知道NK细胞通过杀死靶细胞并产生细胞因子来参与对肿瘤的免疫反应。然而,在免疫抑制性的肿瘤微环境中,NK细胞通过暴露于癌细胞产生的抑制分子而变得功能失调,从而导致肿瘤逃逸。本文主要介绍了有关NK肿瘤浸润和监视,以及有关NK细胞功能异常的机制。 背景介绍 天然杀伤(NK)细胞是淋巴细胞样的细胞毒性先天免疫细胞,于1973年首次被发现。NK细胞不仅在抗肿瘤反应中发挥作用,而且在抵抗微生物感染中也起着重要作用。NK细胞表达多种活化和抑制受体,这些受体介导的信号之间的平衡决定了NK细胞活化的结果。 NK细胞表达的抑制性受体主要识别MHC-I类分子,其中最重要的是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家族的成员和CD94 / NKG2A 异二聚体,并且每个人都表达一组特异性KIRs。迄今为止,一共发现了17个KIRs,其中2个为假基因,而且每一个基因均具有多态性。我们可以根据其结构和功能对KIR进行分类:(i)免疫球蛋白样(Ig 样)域的数量,两个(KIR2D-)或三个(KIR3D-),和(ii )存在长或短的胞质尾,用字母“ L”表示“ long”或“ S”表示。抑制性KIR 通常具有较长的胞质尾(KIR2DL),而激活的KIR具有较短的胞质尾(KIR2DS),除了激活的KIR2DL4具有较长的胞质尾。 根据“missing self”的原则,NK细胞可以消除MHC-1类分子表达不够的细胞。这些分子的表达通常在病毒感染和肿瘤转化过程中

细胞因子练习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细胞因子练习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1型题 1.产生IL-2的细胞是 A.MΦ B.T C.B D.NKE.中性粒细胞 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细胞因子 2.下列物质中哪种不属于分泌型分子 A.C3 B.SIgA C.Smlg D.IL-2E.TNF-a 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细胞因子 3.gplb-Ⅺ(CD42)遗传缺陷可导致哪一疾病 A.Glanzmann血小板无力症 B.Bernard-Soulier综合征 C.Sheehan综合征 D.Cushing综合征E.以上都不正确 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细胞因子 4.有4个不连续的保守半胱氨酸残基的细胞因子受体为下达哪项A.免疫球蛋白基因家族 B.造血因子受体家族 C.干扰素受体家族 D.神经生长因子及肿僭坏死因子受体家族E.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细胞因子 5.下述哪些细胞因子能引起粒细胞集落形成 A.Multi-CSF B.GM-CSF C.G-CSF D.以上都是E.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细胞因子 6.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受体不包括 A.EPO受体 B.IL-1受体 C.IL-6受体 D.IL-12受体E.M-CSF受体 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细胞因子 7.关于细胞因子的作用特点哪项是错误的 A.MHC限制性 B.高效性 C.多效性 D.重叠性E.分泌性 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细胞因子 8.下列关于CD2分子的描述,正确的有 A.CD2分子表达于胸腺细胞、B细胞和NK细胞 B.增强T细胞与APC或靶细胞之间的粘附 C.与信号介导无关 D.促进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E.其配体主要是CD28 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细胞因子 9.关于整合素家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整合素家族的黏附分子都是由α、β两条链(或称亚单位)经非共价键连接组成的异源二聚体 B.整合素家族至少有14种α亚单位和8种β亚单位 C.同一个组不同成员中,α链均相同,β链不同 D.一种整合素可分布于多种细胞E.同一种细胞也可有多种整合素的表达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细胞因子 10.攻击肿瘤细胞最有效的活性物质是 A.补体 B.乙型溶素 C.细胞因子 D.IgGE.溶菌酶 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细胞因子 11.下列哪种细胞因子不是由淋巴细胞产生的

浙江省“七彩阳光”2024学年高三下第二次质检生物试题试卷含解析

浙江省“七彩阳光”2024学年高三下第二次质检生物试题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1.Ca2+泵分布于细胞膜及细胞器膜上,能催化ATP水解并将Ca2+运出细胞,以维持细胞内Ca2+的低浓度水平。下列 叙述错误 ..的是 A.Ca2+泵参与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B.Ca2+泵能够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C.Ca2+泵运输Ca2+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D.Ca2+泵是由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的 2.下图为植物光合作用同化物蔗糖在不同细胞间运输、转化过程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蔗糖的水解有利于蔗糖顺浓度梯度运输 B.单糖逆浓度梯度转运至薄壁细胞 C.ATP生成抑制剂会直接抑制图中蔗糖的运输 D.蔗糖可通过单糖转运载体转运至薄壁细胞 3.图1为某森林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图2为该生态系统中第二营养级(甲)和第三营养级(乙)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e表示能量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范大学附中高二上生物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范大学附中高二上生物期末监测试题 注意事项 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1.下表为有关动物细胞培养与植物组织培养的比较,其中错误的是() 选项比较项目动物细胞培养植物组织培养 A 原理动物细胞核的全能性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B 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 C 主要过程原代培养,传代培养脱分化、再分化,形成植株 获得大量细胞或细胞产 植物快速繁殖、获得脱毒苗等 D 主要用途 物 A.A B.B C.C D.D 2.下图为利用胚胎干细胞培育转基因小鼠的基本流程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过程①选择胚胎干细胞作受体细胞因为其具有发育全能性 B.过程②中必须通过一定方法筛选含有目的基因的胚胎干细胞 C.过程③中导入囊胚的细胞数不同,子代小鼠的性状不一定相同 D.过程④中为提高成功率,需对代孕母鼠进行超数排卵处理 3.种群密度为重要的种群数量特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调查酵母菌种群密度时,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培养液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的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种群密度制约 C.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2023年江西省赣州市于都二中生物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解析

2023年江西省赣州市于都二中生物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 考生请注意: 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1.下图所示DNA分子片段中一条链含15N,另一条链含14N。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DNA连接酶和DNA聚合酶都催化形成①处的化学键 B.解旋酶作用于③处,而②是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 C.若该DNA分子中一条链上G+C=56%,则无法确定整个DNA分子中T的含量 D.把此DNA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复制两代,子代中含15N的DNA占100% 2.北极熊生活在北极的冰原和浮冰上,海洋食物链中主要以海豹为食,陆地食物链中主要以驯鹿为食,食物网关系如图所示,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的鱼类、北极狐都属于第二营养级 B.冰原和浮冰不同地段的物种组成的差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北极熊滞留在海洋中的时间延长,可使鱼类的数量先减少后趋于稳定 D.农药DDT随污染的水流进入北极,北极熊体内该物质的浓度最高 3.《柳叶刀》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新冠肺炎患者病情严重与细胞因子风暴(简称CS)相关。病毒入侵机体后,受感染的上皮细胞和免疫细胞产生约15种细胞因子帮助抵御病毒,细胞因子会引起更多免疫细胞透过毛细血管并激活这些免疫细胞,被激活的免疫细胞则会产生更多的细胞因子,即细胞因子风暴(CS)。由于肺部毛细血管极为丰富,故血管通透性增加后将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除此以外CS还会引起多种器官的衰竭。以下有关新冠肺炎的叙述错误的是() A.新冠肺炎患者产生细胞因子风暴(CS)是一个负反馈调节过程 B.新冠肺炎患者肺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会导致肺部组织水肿

医学免疫学第五版-完整课后思考题问题详解

1、免疫应答的种类及特点 免疫应答: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可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他们在获得方式、识别特点和效应机制等方面均不同。 2、简述中枢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和胸腺 骨髓的功能:髓样祖细胞→粒细胞、单核、DC、 ①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产所: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 淋巴样祖细胞→B、T、NK细胞 ②B细胞和NK分化发育的产所 ③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主要产所:抗原再次刺激记忆B细胞(在外周) →活化B细胞随血液或淋巴返回骨髓→B细胞在骨髓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IgG,释放入血。 (注:外周免疫器官如脾脏和淋巴结也是再次应答产所,但其产生抗体速度快而持续时间短,不是血清抗原主要来源——主要来自骨髓。) 胸腺的功能: ①T细胞分化成熟的产所:经过阳性选择获得MHC限制性、经过阴性选择获得自身耐受性 ②免疫调节:胸腺基质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和胸腺肽类分子,促进胸腺和外周免疫器官的发育,促进免疫细胞(特别是T细胞)的发育。 ③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阳性选择后的T细胞的TCR若与胸腺基质细胞表面的自身pMHC

高亲和力则被消除。 试述淋巴结、脾和肠粘膜相关淋巴结的功能 淋巴结: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主要产所(T 75%,B25%) 初次免疫应答发生产所 过滤作用——有利于巨噬细胞清除抗原 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结深皮质区的HEV 脾脏(胚胎时期造血器官、人体最大外周免疫器官) :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主要产所(T 60%,B 40%) 初次免疫应答发生产所 过滤作用——有利于巨噬细胞清除抗原 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如补体 MALT :参与粘膜局部免疫应答 其中的B-1细胞产生分泌IgA,抵御病原微生物。 淋巴细胞再循环?其生物学意义? 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生物意义:补充新的免疫细胞、增加与APC接触的机会、将免疫信息传递给其他免疫成分。 Ag 试述抗原的基本特性 异物性和特异性。 异物性:异种异物、同种异体异物(如同种异体移植物)、自身物质(恶化、衰老、死亡的自身组织和胚胎期未与免疫活性细胞接触的成分如精子、脑组织、眼晶状体P、甲状腺球P),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别越大异物性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特异性:某一特定抗原只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定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仅能与该抗体或淋巴细胞专一性结合,因每个抗原中存在抗原表位。

高中生物高考易错点13 免疫调节-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易错题(教师版含解析)

易错点13 免疫调节 易错题【01】对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不清楚 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实际上阻挡了入侵人体的绝大部分病菌病毒等,但突破了这两道防线的病原体将对人体造成更严重的损伤,这时候就需要特异性免疫起作用。要正确认识两者的作用,缺一不可。 易错题【02】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区别和联系认识不足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是特异性免疫的两种方式,但两者不是完全割裂的,两者在免疫细胞、免疫过程上都有许多联系,因此要注意两者联系考虑。 易错题【03】对免疫学的应用的各个方面认识不足 免疫学在医学上有非常广泛的实际应用,包括疫苗接种、器官移植、免疫异常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等。这些实际应用的例子结合我们学习的基本原理设计的题目会有很多较为复杂的问题,有些还涉及实验。 01对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不清楚 (2017天津卷·2)细颗粒物(PM2.5)可影响免疫系统功能,下表相关推论错误 ..的是 选项对长期吸入高浓度PM2.5的研究结果推论 A.损害呼吸道黏膜影响非特异性免疫 B.改变T细胞数目影响特异性免疫 C.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影响细胞免疫 D.导致抗体水平升高影响体液免疫 【错因】考生对非特异性免疫需要哪些细胞或结构参与不是很明确,故而选错。 【问诊】呼吸道黏膜属于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T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B正确;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C错误;抗体参与体液免疫,D正确。 【答案】C 【叮嘱】 本题主要考查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要求考生熟记非特异性免疫的类型,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1.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免疫系统能够清除癌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B.皮肤、粘膜及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构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C.吞噬细胞摄取处理病原体并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免疫抑制剂可用于治疗自身免疫病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脾脏、胸腺、骨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T、B);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和补体。 2、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详解】 A、人体免疫系统能够清除癌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A错误; B、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B错误; C、吞噬细胞摄取处理病原体并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属于特异性免疫,C错误; D、自身免疫病属于免疫功能过强,免疫抑制剂可用于治疗自身免疫病,D正确。 故选D。 2.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系统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同一种生物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相同的MHC分子 B.人体皮肤大面积烧伤后,由于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而容易发生感染 C.哺乳动物的B淋巴细胞在胸腺中成熟,T淋巴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D.效应B细胞在特异性识别抗原后,自身合成并分泌抗体来消灭抗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