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的城市记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海关的城市记忆
山海关古城独特的地理位置,不仅使它成为历史上的军事重镇,也曾是临榆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物资集散地。关城是古城堡群的核心,四周围有高大的城墙,外有护城河。关城内的城市布局,以东、西、南、北十字大街为骨架,沿南北大街为纵轴线,鳞次栉比的胡同则分散在东西两侧,南北向又配以通天沟和南、北马道等次干道,形成典型的棋盘式道路网络格局。胡同、小巷是市民居住区,连接着北方的典型四合院,青砖灰瓦,红柱绿窗,亲切宜人。东、西大街和南大街铺面建筑林立,成为山海关古老的步行商业街,开放式的柴禾市农贸集市,使城内的繁荣景色更添光彩。城内商业、手工业充满了活力和生机。
城内以钟鼓楼为制高点,与四门城楼、靖边楼、牧营楼、临间楼、东北角楼,烽火台等组成了城市丰富的空间轮廓线。
山海关古城建筑的空间组织和立体轮廓达到了统一中
又有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艺术成就。虽历经战乱,但其明清规划格局仍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是研究古代城市及军事城防设施建设的重要实例;对于研究古代城市的选址、规划及建筑思想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城历史上重要的公共建筑有兵部分司署、山海镇总兵府等。由于受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和宗教礼制的影响,城内曾建有先师庙(孔庙)、三清观、清真寺等十余座寺祠庙;建有“维藩首善坊”“节制四镇坊”“进士坊”等40余座牌坊。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组成、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等情况,是研究山海关历史文化的重要史料。
官署建筑
山海镇总兵府位于钟鼓楼西北侧,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据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山海关志》记载,其建筑布局“中为正厅,厅左为经历司,厅右为镇抚司,厅俱南向。厅前东西为六房、承发科、架阁(科)、廉稍部,为仪门、中门。中门之外,东为右所、前所、后所、卫狱;西为中左所、中右所、山海所、中前所、中后所。又前为大门,最后为后堂。厅西廊后为经历知事廨。”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卫指挥使赵文明主持修缮。二十三年(1595年)改建为总治府,“原在蓟州,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移驻密云。复因倭警,总督孙公矿兼经略,驻辽阳防御,寻以山海关为蓟辽适中之地,檄所属,改山海卫治为军门,以便调发。”万历二
十五年(1597年),山海卫治署移建于钟鼓楼西南侧。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改置为山海镇总兵府。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曾暂作吴三桂的平西王府。清顺治初年,仍为山海镇总兵府。顺治九年(1652年)至乾隆初年,改置为城守满州大人府(即总管府)。乾隆八年(1743年),又改置为驻防副都统署,至光绪末年止。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曾作为东北军第九混成旅旅部。
兵部分司署据《山海关志》记载,山海关明宣德九年(1434年)设置,由朝廷兵部直辖,分司主事为地方最高军事长官。正统八年(1443年)下设山海路守备,隆庆三年(1569年),改守备为参将。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下设山海镇总兵。兵部分司历10代,至崇祯末年(1644年)达210年,历任主事共89人。天启二年(1622年)始,边疆战事吃紧,朝廷大量增兵山海卫,屡派重臣出任分司巡抚和总督,以调节、辖制各镇,便于统一行动,后来巡抚亦成定职,常住地方。明朝末期,朝廷又于总督之上派兵部尚书、大学士出任经略或督师。
兵部分司署位于关城镇东门内北侧,建于明宣德九年(1434年),20世纪初期改建为田氐节孝祠。依照《山海关古城文物保护规划》《山海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依其原制,就其原址重建。2004年肇工,翌年竣工。占地面积31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三进院,依次为署门、仪
门、正堂、穿堂、中堂、东西寝房、书房。
祠庙建筑
先师庙又名孔庙,在关城西北部(原山海关三中院内)。明初,庙貌草创。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守备王整始饬材鼎建。成化九年(1473年),主事胡瓒曾筑奠基,考前代名“大成殿”。嘉靖十年(1540年)始改今名。明隆庆、万历、崇祯,及清顺治、康熙、乾隆等朝均有增修。到了清乾隆后期,仍屡屡重修,但基于朝政每况愈下,已无力再拨国库银两用于修缮,而是多由地方任官倡率,当地士绅及民众募捐。及至清代末期,则是由地方士绅筹款、多方劝捐进行修葺。1980年,先师庙被重新油漆彩绘,建门窗,作为山海关三中的学校图书馆。在此可窥见出山海关地方民众尊孔、尚学的风气。“大成殿居中五楹,东西两庑各七楹在阶下,前为戟门,右为玉振门,旁设下马碑,为桥于南曰:‘大成’,又南照壁,又南大成坊”。以上建筑仅大成殿保存完好,其余建筑已全部拆除改建。据实测知,大成殿东西外长26.65米,南北外宽9.5米,建筑面积253.18平方米。院内三幢石碑放倒,保存较好,古柏九株,依然苍翠。
以先师庙为主体的宏大建筑群,是明清时期山海关文化教育的摇篮,建筑规格在京城以东实属罕见。就连朝鲜使者
每次进京入贡,路过山海关时,也都到先师庙祭拜。
三清观位于西罗城北后街,相传为元代全真道人邱处机(长春真人)所建。初建时正殿两庑,门垣略具,而规模“犹未大备,嗣是全真张守正自都门至,止其间,增抱厦两廊二十余楹,继起钟楼二榭,门坊一座,并有元代至正十一年(1351年)石碑一座,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铸造的古钟一口。观内原藏历代道学经典,修为日盛,钟声之音四时不辍”。
三清观坐北面南,最前端为照壁,正面刻“道教丛林”四字。其后为山门,面阔一间,悬“三清观”匾额。山门北为四柱三楼牌楼,上刻“圣道开天”四字。牌楼北为前殿,面阔三间,砖木结构,内供奉灵官神像,两侧各站立一尊护法金刚。东西配殿各三间,东厢为诵经殿,西厢为道士住所。前殿的东北侧植有一株马尾松,枝干形似盘曲的龙,因形得名蟠龙松。松下树立石钟架,悬挂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所铸的大铁钟。最后为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为抱厦,明间正面上悬匾额“七宝云宫”,传为明代严嵩所书。楹联“道生无极成始成终成万物;德尊太极至高至大至三清。”
殿内供奉三清(太清、玉清、上清)道教始祖,透雕背光。两
侧分列四御(吴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太皇大帝、勾陈上宫南极天皇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站像。塑像全系泥塑彩绘,艺术精湛。东西山墙绘画封神演义内容的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