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案例分析科学案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案例分析科学案例

关于教无类,因材施教”课堂教学问题案例分析

玉溪师范学院资环学院

地理科学2班张琪 2011022237

2014年10月,我第一次走上讲台,也第一次教授科学这门学科,因为没有经验,所以开始时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但是在老师的之道之下和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我渐渐地完善了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在我,并取得良好效果。现在我就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案例坐一下阐述。我开始一直用教学笔记的形式记录着自己和其他老师课堂上发生的点点滴滴,希望以此来发现课堂中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措施。在这里,我想用教学案例分析的形式,对我前阶段的教学研究工作工作做一个简单的小结及报告。

【本文摘要】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是两个看起来完全不同的教学思想,当两者融合之后会给我们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带来怎样的变化呢,本文单纯从教师的教学情况着手,对“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走入小学科学课堂的真实案例进行分析,力求找寻“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的最佳结合点。

关键词: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课堂教学

【正文部分】

一、关于“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理论认识

1、关于“有教无类”

教:教育;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此教育理念为孔子所倡导,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孔子“有教无类”思想

的理论基础是其“众生一体都有善性”的理论。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论断。

儒家认为人可以为神、上帝。儒家相信人毕竟有体现至善、上通神明、天人合一的可能。孟子认为:人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之趋善,如水之就下。人有天生的善端,本此善端,便可成德、成圣。荀子认为:途之人可以为禹。程朱理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路,也是把国家、组织的管理权柄最终交给圣人。到陆王心学的“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就是宇宙”、“心即理,心外无物”。在传入中国后,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吸收儒家的有教无类也发展出众生平等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说法。

2、关于“因材施教”

而所谓的“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

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二、关于“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有机融合于课堂后的思考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教学活动中老师通常把课堂教学分为多个环节,其中以探究环节为重点,该环节由教师提供给学生探究的课题和实物材料,让学生自由地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之后由学生发表意见,交流在探究阶段的发现。教师适时地给予启发诱导,鼓励学生对不同看法进行争论,一些难以明白的问题,教师进行讲解指导。这种形式形成了我国科学课改革的基本特色,也深深扎根在芜湖科学教学的实践之中。

随着对“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教学法”研究的深入,老师们的教学观念都有了很大转变,非常关注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探究,但是在他们的双边探究活动中常常会遇到困难: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多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或接受式探究,面对开放的科学探究显得措手不及、招架不住,虽然他们的情绪是兴奋的、兴趣是高涨的,探究质量却成反比。这与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实际的教学实践产生的矛盾,既达不到全面照顾学生,也不能使基础不同的同学学到更多知识。

三、教学实例呈现与分析

(一)问题的出现源于教师的态度

1.关于尊重

(1)问题呈现:

课堂回放1:课前(公开课),我对学生作“战前动员”:这节课,来了很多听课老师,想不想好好表现自己,给他们留下美好的印象呢, 课堂回放2:我上课时出示一个地球仪,对学生说:“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好朋友,你们认识它吗,”学生齐呼:“地球仪”,我接下去说:“你们想和它做朋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的秘密”。

课堂回放3:课上,选择探究内容时,开始我这样启发:因为时间关系,你们就选择一种材料进行检验吧。然后大家把结论进行综合。选择学习伙伴时,开始时我这样提示:喜欢谁就和谁在一起学习。课堂回放4:课后,有几节课气氛不好、效果不佳,我就会埋怨:这班的学生一点也不配合~

(2)诊断与解决:

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 ,“有教无类”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要求,关注学生的需要、情感、发展一直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所要坚持的首要原则。

课堂回放1是一种常见的教师课堂引入,看起来像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前点拨,其实可以看出这里的点拨带有极大的功利性质。课堂不是舞台,老师不是导演,学生更不是演员。上课不是表现给人看的,过去不是,现在不是,将来我相信也不会是。课堂是学生学知练能的地方,是陶冶情操、洗涤灵魂的地方。这样的课前动员,表面看是激发学生的斗志,为的是学生,其实给学生传达的信息却是为了授

课老师和听课老师,要好好表现;好好上课不是自身的需要,而是表现给别人看的。反映的是教师主体意识匮乏,平等观念淡薄,师生关系错位。

课堂回放2在科学课堂引入时很常见,老师总会拿出一些需要研究的物体,告诉学生那是他们的好朋友。但是,没人会把地球仪当好朋友。这样的行为可以说是对学生情感的不尊重。

课堂回放3这是变形的自主、走样的尊重~我们科学研究,需要的是反复研究,亲自验证。长此以往,这样的教学给学生渗透的只能是一种浮躁的科学研究态度,是对科学教学求真的本质的忽视。现在的科学教学非常注重合作学习,于是课堂上(尤其是公开课教学)教师经常会像回放3那样让学生选择学习伙伴。可是学习中选择喜欢的伙伴,不喜欢的就一脚踹开吗,那班上的差生岂不成了孤家寡人了吗,课堂上的人文关怀还怎么体现,学生的爱心还怎么培养,再往后想一点,学习的伙伴可以由自己选择,但到了社会上,工作的伙伴、合作的伙伴、竞争的伙伴、谈判的伙伴你都可以一一去选择喜欢的吗,自主不是自流,尊重不是放纵。这正如列宁说的“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

课堂回放4“学生不配合”,很实在、很平常的一句话,却是一语泄露天机。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学生必须配合教师的教学,教学任务不能预期完成的罪魁祸首是学生不配合。这样下去不但老师会厌倦某个班,这个班的学生也会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