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磷酸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与
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4.1 4.2 4.3 4.4
生物氧化概述 电子传递链(呼吸链) 氧化磷酸化 其他末端氧化酶系统
4.1.2 生物氧化的概念
4.1.2.1 生物氧化的主要内容 三个方面的内容 ——CO2的生成 ——H2O的生成 ——能量的释放 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 :生物细胞将有 机物(糖,脂肪,蛋白质等)氧化分解,最终 生成CO2和H2O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4.3 氧化磷酸化
4.3.1 氧化磷酸化概念和类型
定义:利用生物氧化过程释放的自由能驱动 ADP磷酸化,形成ATP的过程 产生ATP的方式:底物水平磷酸化 电子传递链的磷酸化 (氧化磷酸化)
1,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level phospharylation)
特点: ——形成一个高能磷酸化合物的中间产物, 通过酶使细胞中的ADP生成ATP ——其能量来源伴随有底物脱氢,分子内 能量重新分布 ——与氧的存在与否无关

由NADH脱氢酶(一种以FMN为辅基的黄素蛋白)和一系列铁硫蛋白(铁—硫中心)组成。它从 NADH得到两个电子,经铁硫蛋白传递给辅酶Q。铁硫蛋白含有非血红素铁和酸不稳定硫,其铁与 肽类半胱氨酸的硫原子配位结合。铁的价态变化使电子从FMNH2转移到辅酶Q。
4.2.3 呼吸链的抑制剂 ——鱼滕酮。抑制部位(复合物Ⅰ), NADH CoQ ——抗霉素A ,抑制部位(复合物Ⅲ)。 Cyt b Cyt c ——氰化物、叠氮化合物(N3), CO, H2S。 Cyt aa3 O2
2,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概念:电子从NADH或FADH2经过电子传递链 给分子氧时,将释放的能量转移给ADP, 形成ATP的过程。 (是生成ATP的主要形式) 电子传递过程和磷酸化作用相偶联 (两者联在一起)
4.3.2.2
测定P/O比
P/O比值:某一种物质作为底物,每消耗1mol原 子氧时,有多少原子的无机磷被酯化,及每消 耗1mol原子氧时能生成ATP的摩尔数.
2.5个ATP[(4+2+4)/4]
一对电子从FADH2或FMNH2到氧气产生:
1.5个ATP[(2+4)/4]
两种穿梭系统的比较
α-磷酸甘油穿梭
穿梭物质 进入线粒 体后转变 成的物质 进入呼吸链
生成ATP数
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
α-磷酸甘油 磷酸二羟丙酮
苹果酸、 谷氨酸 天冬氨酸、α-酮戊二酸
FADH2
琥珀酸氧化呼吸链
NADH+ H+
NADH 氧化呼吸链
1.5
某些肌肉、神经组织
2.5
肝脏和心肌组织
存在组织 相同点
将胞浆中NADH的还原当量转送到线粒体内
NADH
呼吸链
FADH 呼吸链
FADH2
CoQ
b
c1
c
aa3 0.5P
பைடு நூலகம்O2
P
1.5ADP
1.5ATP
电子传递伴随着ATP的合成,不必以P/O比值作为ATP生成的主要依据.
4.3.3 氧化磷酸化的机理(化学渗透学说) 1,线粒体偶联因子F1-F0
ATP合成酶的结构—— Fo-F1ATPase Fo:横跨线粒体内膜,作 为质子流动通道,由10 多种亚基组成 F1:由5种(9个)亚基组成
(4)H+通过ATP酶上特殊途径, 返回到内膜(逆向回流),通 过质子梯度所释放的自由能偶 联的ADP与磷合成ATP,其质子 电化学梯度也就消失
在呼吸链中,每对电子通过NADH-Q还原酶有4个质子 从基质中泵出;每对电子通过细胞色素bc1复合物有2个 质子从基质泵出;而每对电子通过细胞色素氧化酶也有 4个质子泵出;这样就形成了跨膜质子梯度.当这些质子 通过ATP合成酶返回基质时,就促使ATP的合成. 研究表明,合成合成1molATP需要3个质子通过ATP合 成酶;同时产生的ATP从线粒基质进入细胞质还要消 耗1个质子,所以合成1个ATP分子需要4个质子. 一对电子从NADH到氧将产生:
生物氧化的三个阶段
4.2 电子传递链(呼吸链) 4.2.1 线粒体
4.2.2 电子传递链(electron transfer chain ,ETC)
也叫,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
定义:呼吸链又叫电子传递体系或电子传递链, 它是代谢物上的氢原子被脱氢酶激活脱落后,经 过一系列的传递体,最后传递给被激活的氧原子, 而生成水的全部体系。 在真核生物细胞内,它位于线粒体内膜上,原核 生物中,它位于细胞膜上。
4.2.2.2 呼吸链中传递体的顺序
NADH氧化呼吸链
FADH2氧化呼吸链
呼吸链中传递体的排列顺序实验依据 1)根据各种组分标准氧化还原电位确定顺序, 氧化还原电位逐渐增加,该值越大,说明越易 构成氧化剂处于呼吸链的末端,越小,说明越 易构成还原剂处于呼吸链的始端。 2)电子亲和力增加的顺序排列; 3)吸收光谱变化,氧化程度逐渐增高; 4)利用电子传递抑制剂选择性阻断; 5)拆开和重组 6)还原状态呼吸链缓慢给氧,根据各组分氧化 还原状态确定顺序
——细胞氧化,呼吸作用(respiration) ——细胞呼吸(微生物)
4.1.2.2 生物氧化特点(与非生物氧化比较)
1mol 葡萄糖(glucose, G) 彻底氧化生成 6CO2和6H2O以及产生2867.5kJ(能量)

体内氧化,体外燃烧 氧化本质:生物氧化与非生物氧化一样

作用方式不同: 1,有稳定的环境(细胞内进行) 2,酶促反应:酶,辅酶或辅基(电子、质子 中间传递体) 3,能量是逐步释放。先贮存在高能化合物 (如ATP)中,然后再转移能量 4,释放的化学能被偶联磷酸化反应所利用, 贮存在高能磷酸化合物 (如ATP) 中。 5,氧化部位:真核细胞——线粒体 原核细胞——细胞膜

2H+ + OH2O 2,H2O的生成 : (1) H+ —有机物中都有氢—活性(脱氢酶) O- — O2—活性(氧化酶) (2)活性氢和活性氧,所处的位置不一样 (3)两者之间有传递体 生物体内水的生成: 脱氢酶 多酶体系 电 一酶体系 子 传 氧化酶 传氢体(质子) 递 链 传递体 电子传递体


4.1.2.3 CO2和H2O的生成 1, CO2的生成
直接脱羧:由特殊的脱羧酶催化
α-脱羧:如酵母菌发酵时丙酮酸脱羧生成乙醛 β-脱羧:如在糖异生过程中,草酰乙酸在PEP羧化酶催化下脱羧
氧化脱羧:脱羧并有氧化(脱氢)反应
α-脱羧:如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 β-脱羧:如三羧酸循环中异柠檬酸脱羧
F1—ATP酶单独存在, 不能合成ATP,能水解 ATP
4.3.3.2 氧化磷酸化作用机制——化学渗透学说 (Chemiosmotic hypothesis) 由英国的P. Mitchell提出
理论要点: (1) 氢递体、电子递体间隔、定向排列(不能 逆转,催化定向) (2)电子传递链复合体(传氢体)起质子泵的作 用,将质子从线粒体基质侧定向的泵到内膜外 膜,将电子传给其后的电子传递体 (3)内膜对质子不透性: 使内膜外侧的质子高于内侧,形成一个质子的 跨膜梯度,这种跨膜的质子电化学梯度就是推 动ATP合成的原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