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中“莫”的词性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中“莫”的词性研究综述

近五十年来,关于“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性及由此而来的

区分标准问题上。在词性上,提出的观点有名词说、代词说、副词说、动词说、兼类说等,而学者们的争论主要是集中于代词、动词、副词三方面,显然人们对“莫”的词性的认识很不一致。

(一)“名词”说¹

有较少的学者提及,但确是也是属于“莫”字词性方面的阐释。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墟甲骨文中“莫”用作时间名词。“莫”最初是“暮”的本字, 在甲骨文中,上边是草,下边也是草, 中间是太阳,

表示太阳落入草中, 天近黄昏²。据许慎《说文解字》:“莫,日且冥也, 从日在草中。”³马如森《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解释说: “莫”字从草, 从林, 从日,象意字。字像日落在草丛中,古暮字。本义是

初晚,时间名词4,并举例如下:

(1)“……其莫不冓雨。”———《殷契粹编 695》

(2)“贞: 妣庚岁唯莫酒先日。”———《甲骨文合集 23326》

例(1) 中“莫”是初晚的意思;例( 2) 中“莫”是傍晚的意思。

其中,“莫”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写的“暮”的本字。“莫”的这个

本意在文献中极少使用, 所以并不存在分歧。

(二)“代词”说

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将“莫”归为指示代词中的“约指”

一类[5],杨树达先生在其著作《词诠》中将其定为“无指代词”[6] ,其后王力[7杨伯峻 [8 薛儒章[9其后的学术界多数采用此

种说法 ,有的又将其改称为“无定代词”,在现今一些通行的古代

汉语教材中 ,在介绍“莫”的时候, 都将其称为“无定代词”,这也

是当今学术界的主流观点。

多说学者从语法功能上来考察“莫”是“否定性的无定代词”10,这种观点从三方面进行解释, 一是代词,二是无定,三是否定性。

首先,“莫”在句子中可以充当主语又具有指代作用,这符合代词的

语法特点。其次 ,所谓的“无定”是指它所指代的对象不确定 ,可

以指代人, 可以指代物, 还可以指代事。“莫”字在句中出现时通

常前面会有先行词, 这个先行词一般是表示人或物或事的群体, “莫”字所指代的内容究竟为何 ,是由这个先行词来决定的。再次 ,所谓的“否定性”是指“莫”在句中的作用是对先行词表示的群体

中的所有个体进行逐个否定,进而否定整个群体。

所以“莫”作为“无定代词”其语法功能就是在句中充当主语, 表示“没有什么人” ,“没有什么物”或“没有什么事”等意思。“由于“莫”具有复指功能,且充当主语,具有代词性。”11例如:

( 1) 在东, 莫之敢指。( 诗经·风· )

( 2) 莫我知也夫! ( 论语·宪问)

( 3) 君仁, 莫不仁; 君义, 莫不义。( 孟子·离娄上)

( 4) 平曰: “陛下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上曰: “莫及

也。”( 史记·陈平世家)

( 5) 吾有老父, 身死莫之养也。( 韩非子·五蠹)

( 6) 保民而王, 莫之能御也。( 孟子·梁惠王上)

( 7) 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 诗经·小雅·北山)

( 8) 三患莫至, 身常无殃。( 庄子·天地)

( 9) 人谁无过, 过而能改, 善莫大焉。( 左传·宣公二年)

例( 1~ 9) 的“莫”字都是否字性的无定代词, 作主语, 其

中例( 1~ 6) 的“莫”字指代人, 可译为“没有谁”或“没有什

么人”。例( 7~ 9)的“莫”字指代事物, 可分别译为“没有哪里”、“没有哪样”、“没有什么”。12

(三)“副词”说

另一类意见认为“莫”是副词 ,其代表人物是周生亚先生 , 他

在《中国语文》上曾撰文指出“莫”应是“表范围的否定副词”[13]在上古时期 ,“莫”作无定代词是其主要的用法, 但在这一时期开

始出现了一些“莫”用作否定副词的情况。例如:

(17)人知其一 , 莫知其他。(《诗经》)

(18)莫为盗! 莫为杀人。(《庄子》)

虽然这种例子在上古时期的典籍中出现并不多, 但已经可以证明“莫”具备了转化为否定副词的必要因素。

后有不少学者纷纷赞成此说,并撰文分析其发展原因。否定副

词“莫”从上古发展到中古, 在功能上发生了调整: 魏晋南北朝时

期否定副词“莫”用例明显增加,不仅可以用来表示一般否定,而且

可以表示禁止否定。“莫”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否定副词,一方面是

语音上的联系,在上古时期“莫”属于铎部,“毋”属于鱼部,“莫”

和“毋”是鱼铎对转,而“毋”和“勿”同属于明母常混用, 所以“莫”和“毋”及“勿”语义相同 ,词性相同。据王力先生考证:“《汉书·王莽传》: 其去刚卯,莫以为佩;除刀钱, 勿以为利。 '

莫'和勿'对举,这是莫'和勿'混同的开始。”【14】玄盛峻在分析

中古汉语否定副词“莫”的历史演变及其动因文中指出其最根本的

原因就是无定代词“莫”具备了转化成为否定副词的内在因素:语义上,无定代词“莫”意为“没有谁或“没有什么”;副词的修饰限制

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否定词“莫”的产生。正如林海权并进一步从句

法功能角度论证在古代汉语里,“莫”只具有否定副词的句法功能,指出“莫”不能修饰名词,只可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只能充当状语,具有副词性质 [15] 。

(四)“动词”说

最早提出“动词”说的是朱振家,他认为:在“莫”字句后出

现“者”字词组,或“莫”前面出现副词、介宾词组时,“莫”不

是无定代词,而是动词,表示不存在 [16] 。韩学重认为“莫”是

与“有”相对的存在动词,“莫”字句中表示“人”或“物”的语

义根源不是“莫”而是“莫”的后面成分 [17] 。韩学重先生根据《孟子·告子上》中“所欲莫甚于生”与“所欲有甚于生者”

的对举 , 认为“莫”是表示否定的概念的动词。[ 18]“所欲有甚

于生者”的“有”是与无定代词“或”相同的。“所欲有甚于生者”也可以说成是“所欲或甚于生者”,两者表达是完全一致的 ,而在古

代汉语中“莫”与“或”正好是一对无定代词,一个表示否定性的,

另一个表示肯定性的。但随后此说便遭到不断质疑,有赵荣霞通过

对《诗经》中“莫”字用例的分析 ,认为“莫”为副词而非动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