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中“莫”的词性研究综述
“莫”字词性小议
“莫”字词性小议“莫”最初是“暮”的本字,《说文》:“莫,日月冥也。
”《说文通训定声》:“莫,假借为无。
”段玉裁认为是引申义,《说文》段注:“引申为有无之无。
”几乎所有对“莫”的训释,皆以为“无”字,如《广雅·释言》:“莫,无也。
”《诗·邶风·谷风》:“德音莫违。
”笺:“莫,无也。
”《小雅·天保》:“以莫不庶。
”笺:“莫,无也。
”《礼记·檀弓》:“莫相予位焉。
”注:“莫,无也。
”《论语·阳货》:“小子何莫学夫诗?”皇疏:“莫,无也。
”皆以“无”为训,这种训释含混模糊,因此,后世对“莫”的用法争论颇多。
关于“莫”的词性,综合起来有四种观点:1.“无定代词”即无指代词,由马建忠(1898年)提出,以王力、杨伯俊先生为代表。
王力先生认为“莫”为无定代词,可译为“没有谁”等,以《战国策·楚策》中“群臣莫对”为例。
杨伯俊先生在肯定“莫”是无指代词的同时,进一步用金文和《尚书》的材料来证明“亡”“罔”也是无指代词。
2.副词以周生亚先生为代表。
他在《“莫”字词性质疑》(《中国语文》,1964年第4期)一文中明确反对“莫”为无指代词的观点,并且强调“莫”是表示对其前主语所体现的范围的全称否定的否定副词。
3.动词以韩学重先生为代表。
他在《对古汉语语法研究中几个问题的看法》(《中国语文》,1996年第4期)一文中提出“莫”的词性为动词。
他根据《孟子·告子上》“所欲莫甚于生”与“所欲有胜于生者”的对应出现,认为“莫”是表示“有”的否定概念的动词。
4.代词、副词、动词以杨树达(1954年)、朱振家(1994年)先生为代表。
杨树达先生在《词诠》中将“莫”分为三类:“无指代名词”“同动词,无也”“禁戒副词,勿也”。
朱振家先生认为:“在‘莫’字后出现‘者’字词组的,在‘莫’字前出现副词、介宾词组的,‘莫’不是无定代词,应是动词,表示不存在。
”我们认为,“莫”兼有代词和副词两种词性。
《国语》不定代词"或"与"莫"
《国语》不定代词"或"与"莫"郑益兵【摘要】《国语》中不定代词“或”和“莫”的用法有同有异。
相同方面:两者在句中都用作主语,这又分为充当小句的主语与充当主谓短语中的主语两种情况。
不同方面:不定代词“莫”的出现频率高于不定代词“或”,在语法意义上,两者是相反的对应词;就演变趋势而言,《国语》中“莫”已虚化出副词的用法,而“或”还没有虚化的迹象,反映出这组对应词在发展演变中的不同步性。
%There are som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use of the indefinite pronouns "huo" and "mo" in History of the Countries. From the view of grammatical function, they both act as subject. And thi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in small sentences and in subjectpredicate phrases. The frequency of "mo" is higher than that of " huo". In term of grammatical meaning, they are opposite equivalents. From the aspect of evolution, "too" began to bleach and turned to be an adverb, while "huo" didn't. This shows that the equivalents' development is out of phase.【期刊名称】《大庆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2)002【总页数】3页(P81-83)【关键词】《国语》;不定代词;“或”;“莫”【作者】郑益兵【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2“或”和“莫”是西周时代新出现的代词。
莫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名词
安定。
《诗经·大雅·皇矣》:“监观四方,求民之莫。”
薄,淡漠。
《论语·里仁》:“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动词
勉励。
《淮南子·缪称训》:“其谢之也,犹未之莫欤?”
有所怀疑。
《庄子·人间世》:“凡溢之类妄,妄则其信之也莫,莫则传言者殃。”
消散。
《韩诗》:‘乱离斯莫,爰其九牛,而刀可以莫铁。”
通“谟”。谋;谋划。
《诗经·小雅·巧言》:“秩秩大猷,圣人莫之。”
形容词
广大。
《庄子·逍遥游》:“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
通“寞”。寂寞;沉寂。
《送梦敦学士假归桐城》:“飞腾何限云中鹤,寂莫空余涧底鳞。”
莫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词性
意思
例句
代词
没有谁;没有什么(指处所或事物)
《荀子·天论》:“在天者;莫明于日月。”
副词
表示否定。不。
《诗经·邶风·终风》:“莫往莫来,悠悠我思。”
表示劝戒。不要;不可。
《史记·商君列传》:“莫如商鞅反者!”
表示揣测或反问。或许;大约。
《论语·述而》:“文,莫吾犹人也。”
没有。
探究否定副词“莫”字的演变历程
探究否定副词“莫”字的演变历程
探究否定副词“莫”字的演变历程摘要:“莫”作为否定副词,经历了从上古到中古的发展,不仅可以表示一般性否定还可以用来表示禁止性否定。
“莫”字的用法也随文化发展不断深化,既可以做无定代词也可以做否定副词。
这些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否定副词“莫”演变历程
一、“莫”的来源
在《说文解字·茻部》中:“莫,日且冥也。
从日在茻中。
”其本义为“日落的时候”(与现在的“暮”同义)但在文献中很少使用。
在古汉语中绝大多数情况下,引起学术界激烈争辩的是“莫”的词性。
古代汉语中时常以一种否定词来做代词,用来表示“无”和“无物”的意思。
这类词中最为常见的是“莫”字。
“莫”使用的很早,其中《易·益卦·上九艾辞》“莫益之,或击之”和《诗·周颂·小毖》“莫予井蜂,自求辛蛰”的两“莫”都是无定代词,表示“没有人”。
“莫”在先秦作品中,大致都可以解释为无定代词。
在如今一些教材中,关于“莫”的释义,都为“无定代词”。
这也是当今学术界的主流观点。
另一类认为“莫”是副词,其代表是周生亚,他在《中国语文》上曾撰文指出“莫”应是“表范围的否定副词”。
[1]第三类的代表是韩学重的《古汉语研究》上撰文提出,“莫”的词性应是动词。
还有观点认为“莫”同时具有代词、动词、副词三种词性。
许多人会根据上下文意来判断“莫”的词性,但这。
古汉语中无指代词“莫”和否定副词“莫”的辨析
古汉语中无指代词“莫”和否定副词“莫”的辨析
赵怀英
【期刊名称】《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89(000)001
【摘要】“莫”字在文言文里出现的次数不少,用法也比较复杂。
先秦时期,“莫”字大都用作否定性无指代词,偶尔也有用作否定副词或其他副词的。
自汉代以后,“莫”字作为否定副词的现象逐渐普遍起来。
这本来就为一般读者阅读文言文带来一定的困难。
加之,当前古汉语研究中对“莫”字的具体词性和词义又解释不一,特别是对否定性无指代词“莫”和否定副词“莫”的词性及其词义的解释更为混乱。
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
【总页数】5页(P83-87)
【作者】赵怀英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5
【相关文献】
1.上古无指代词“莫”和“无” [J], 朱声琦
2.中古汉语否定副词"莫"的历史演变及其动因 [J], 玄盛峻
3.无指代词“莫”及有关句式 [J], 余论;微言
4.上古无指代词“莫”和“无” [J], 朱声琦
5.“无指代词”新论——先秦文献中的“莫”、靡、“罔”、“无” [J], 杨雪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汉语试卷五
古汉语试卷五古汉语试卷五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20分)分)1、下列关于《康熙字典》的说法正确的是、下列关于《康熙字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全书按部首排列,共分540部。
部。
B 全书按照地支分成十集。
全书按照地支分成十集。
C 采用了直音、反切和叶音三种注音方法。
采用了直音、反切和叶音三种注音方法。
D 王引之《字典考证》纠正了五千多条错误。
王引之《字典考证》纠正了五千多条错误。
2、注重分析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是、注重分析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是---------------------------------------------------------------------------------------------(( )) A 《经传释词》《经传释词》 B B B《词诠》《词诠》《词诠》C 《助字辨略》《助字辨略》D D D《古汉语虚词通释》《古汉语虚词通释》《古汉语虚词通释》3、许慎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指、许慎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指---------------------------------------------------------------------(( ))A 会意会意B B 形声形声C C 假借假借D D 转注转注4、下列各组中完全属会意字的是、下列各组中完全属会意字的是------------------------------------------------------------------------------------------------(( )) A 莫、休、甘、武莫、休、甘、武 B B 炎、寒、贼、朱炎、寒、贼、朱C 从、信、秉、亦从、信、秉、亦D D 友、及、伐、取友、及、伐、取5、下列各组字中是古今字关系的是、下列各组字中是古今字关系的是------------------------------------------------------------------------------------(( ))A 错 措措B 睹 覩覩C 置 寘寘D 沽 酤酤6、下列句中加点词使用了本义的是、下列句中加点词使用了本义的是---------------------------------------------------------------------------------------(( ))A 孟尝君顾谓冯谖。
谈古代汉语中“莫”的词性
在 上面结 构相 同 的两 个例 子 中 ,对于 “ 莫” 的 解 释应 该是 相 同 的 ,但 马 汉 麟 在 《 汉 语 语 法 提 古
要 》 中将 “ ”解 释 为 “ 有 什 么 ” 莫 没 ,词 性 为 “ 无 定 代词 ” 而何 乐士 编 写 的 《 代 汉 语 虚词 通 释 》 , 古 中将上 面 例 子 中 的 “ ”解 释 为 “ ” 词 性 为 莫 不 , “ 定副 词 ” { 可 见 对 于 同 一 个 词 的不 同 的理 解 , 否 。 会 得 出不 同的词性认 定结 论 。我们知 道对 于一个 词 来 说 ,在特定 的一 句话 中 ,词 性只可 能是 一种 ,所
候 ,都将 其称 为 “ 定 代 词 ” 无 ,这 也 是 当今学 术 界
的主流观 点 。另 一类 意见认 为 “ 莫”是 副词 ,其代 表人 物是 周生亚 先生 ,他在 《 中国语 文》上 曾撰文 指 出 “ ”应是 “ 范 围的否定 副词” l 第三 类意 莫 表 。3 见 的代表人 物是 韩 学 重先 生 ,他 在 《 古汉 语 研 究 》
在古 代汉语 中 “ ”是 一个 重要 的常用词 ,在 莫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在 确定 “ ”的词性 时会 采用 翻译 的方法 ,根据 上 莫 下 文意来 判断 它 的词 性 ,但 这种 方法 不够严 密 ,经 常 出现仁 者见 仁 ,智 者见 智的情 况 。例如 : ( )吾盾 之坚 ,物莫 能陷 也 。(《 1 韩非 子 》 ) ( )至美 素璞 ,物莫 能饰 也 。(《 2 盐铁论 》 )
Ab ta t M o i a m p t nta int src : s n i ora nce Chi s wor whih i c m m o y ne e ds c s o nl us d. I t e c e n h our e of s t i t dy, t e ee se o e d fe e to ni s i c de i ice st t r fs e h,w h c her s u h r xit d s m ifr n pi on n a a m ccr lsa o ispa to pe c ih a em anl n fniepr ou r i y i de i t on ns,n g tv dv r san e b . St ri g f o t e g a m a ia u to e a ie a e b d v r s a tn r m h r m tc lf nc in ofM o,t ut orde e m i d ispa tofs e h a nd fnie pr ou n ga ie a e bs he a h tr ne t r pe c s i e i t on ns a d ne tv dv r . K e r s A nce tChi s y wo d : in ne e; M o;Pa to pe c r f s e h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研究综述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研究综述作者:车小雯来源:《文学教育》 2019年第14期车小雯内容摘要:通过阅读一些关于“词类活用”的论文和相关著作,笔者发现这些文章主要讨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在词类活用的定义和对其的称呼方面,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见解;第二、关于词类活用的范围划分,每个学者都有各自的标准;第三、关于词类活用的实质,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第四、在是否支持“词类活用”的问题上,各学者也是各抒己见。
关键词:词类活用术语称呼范围划分态度词类活用最早是由陈承泽在《国文法草创》中作为一个重要的语法理论提出来并加以系统论述,截止到今天,已经出现了很多研究词类活用的论文出现。
词类活用已经成为古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
通过阅读众多的相关论文,笔者发现目前各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是讨论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定义和称呼方面1.词类活用的定义⑴郭锡良先生在《古代汉语》中写道:“在上古汉语里,某些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又可以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充当别的词类,这就是词类的活用1。
⑵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中是这样阐述的: “在古代汉语里,其词属于某一类词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但是,有些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应用,在句子中改变其基本的语法功能,充当其他词类才能充当的句子成分,这就是实词的活用。
”2⑶词的活用是词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临时拥有一个新的意义以满足表达的需要。
⑷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临时被用如动词。
名词用如动词后,原有的名词意义并没有消失,只是增加了和上下文相适应的动词意义而已。
”32.不同的术语名称⑴词类活用:是指某个词类整体上的活用,至少是该词类中的某个次类的整体活用。
⑵实词活用:二者都是指个别实词的活用,实际上是指个别实词的词性临时改变了。
这种意义上的活用只是发生在个别实词身上的零散的不成系统的语言现象,没有什么规律可寻。
古代汉语中的否定词和否定句(《古代汉语教程》第142页、
• 佢未去。(他尚未去,但可能他将要去)
•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郑伯克段于鄢)
•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 复。(晋灵公不君)
•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诸葛亮 《出师表》)
有时候,“未”字并非用来表示动作还没 有完成,它只是表示一种委婉的否定,这 时“不”的意义差不多。
• 今吕氏王,大臣弗平。(《史记·吕太后本 纪》)弗平,不平,不悦。
“不”和“弗”都不能否定名词,如果出 现了名词,该名词用如形容词或动词。
• 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 (《左传·成公三年》)
• 不足生于不农。(晁错《论贵粟疏》)
•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左 传·庄公十年)加,虚夸,这里指以少报多。 孚,诚信感人。福,赐福、保佑。
子·滕文公上》) • 丘也闻不言之言矣,未之尝言,于此乎言之。(《庄
子·杂篇·徐无鬼》) • 姜曰:“夫子愎,莫之止,将不出,我将止之。”(左
传·襄公二十八年) •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
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 吾未之闻也。(《孟子·离娄上》)
•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 范氏、中行氏,我寒而不我衣,我饥而不我食,而
时使我与千人共其养,是众人畜我也。(《吕氏春 秋·不侵》)共其养,这里指接受其供养。众人畜 我,像养活众人一样养活我。 • 献公曰:“夫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产之乘, 寡人之骏也。若受吾币而不吾假道,将柰何﹖” (《吕氏春秋·权勋》) • 昔秦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惠公蠲 其大德,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毋是翦弃。 (《左传·襄公十四年》)毋是翦弃,即“毋翦弃 是”,“是”作宾语。祈使句。蠲,明也。
无定代词小结
无定代词有一類代詞所指代的不是具體的人或事,所以稱之為“無定代詞”。
無定代詞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雖無具體的某人、某事、某物,卻有說話人意料中的某人、某事、某物,表示部分存在的肯定意義,有的語法書把它稱作“分指”,如“或”;一種是雖無具體的某人、某事、某物,實際上卻是指這些人、事、物的全體,表示概莫例外的否定意義,有的語法書把它稱作“無指”,如“莫”。
(五)肯定性無定代詞“或”1.“或”,如果是實指,其前一般有先行詞,“或”字指代其中的某些人或者某一个人;如:今此下民,或敢侮予?(詩·豳風)(下民,先行詞)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
(左傳·襄公十四年)(宋人,先行詞)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文選·報任少卿書)(死,先行詞)2.如果是表示假設的虛指,則可以沒有先行詞。
“或”可以翻譯為“有人”、“有的”,但不定誰何。
一般作主語。
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
《漢書·食貨志》(一个农夫不耕种,有的人就可能因此而挨饿;一女子不纺织,有的人就可能因此而挨冻。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論語·為政》3.“或”字还常常前后呼应,表示列举不同的情况。
这是“或”仍然是无定代词,它既可以指人,又可以指物。
“有人.....有人....”“有的...有的...”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孟子·梁惠王上》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
《孟子·许行》(物品千差万别,这是客观情形。
(它们的价值)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相差千倍万倍)这种用法的“或”字不是连词,不能译为“或者”。
(六)否定性无定代词“莫”1.表示否定意義的無定代詞只作主語,其前一般有先行詞。
先行詞規定了這些無定代詞所替代的範圍。
“莫”,可以代人,也可以代事,表示“沒有人”或“沒有事情”。
莫字的解释新华字典
莫字的解释新华字典一、莫字的来源和演变1. 莫字的古代形态在古代,莫字的形态为“艹+白”,表示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
这个字形在演变过程中逐渐变化,形成了现代的莫字。
2. 莫字的发音和意义莫字的拼音为“mò”,表示否定、不可或不应该的意思。
在汉语中,莫字常用于表示禁止、阻止、不许可等含义。
二、莫字的常见用法1. 莫字的否定含义莫字常用于表示否定,用于禁止或阻止某种行为的发生。
例如,“莫入”表示禁止进入,“莫触”表示禁止触摸等。
莫字的使用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用于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
2. 莫字的引申义除了表示否定,莫字还可以引申出一些其他的意义。
例如,“莫名”表示不可名状、无法解释的意思;“莫测”表示无法测量、无法了解的意思。
这些引申义丰富了莫字的用法,使其在表达中更加灵活多样。
三、莫字在古代文学中的运用1. 莫字与诗词的关系在古代文学中,莫字常常被用于诗词中,用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效果。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有“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一句,通过使用莫字,表达了对光阴流逝的悲凉之感。
2. 莫字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莫字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还常常被用作意象,用以表达某种特定的意境或情感。
例如,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喻世明言》中有“莫等闲,白了少年头”一句,通过使用莫字,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悲叹。
四、莫字的常见搭配词汇1. 莫不表示没有一个不,用以强调全面性和普遍性。
例如,“莫不如此”表示没有一个不这样。
2. 莫名表示不可名状、无法解释。
例如,“莫名其妙”表示无法理解、无法解释的意思。
3. 莫测表示无法测量、无法了解。
例如,“莫测高深”表示无法测量的高深。
4. 莫衷一是表示众说纷纭、无法达成一致的意见。
例如,“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五、莫字的用法注意事项1. 莫字的书写规范莫字的书写应符合汉字书写规范,注意字形的正确与整齐。
在书写过程中,应注意笔画的书写顺序和结构的平衡。
《诗经》中“莫”字的考察
( 或介 词 ) 的宾语若是 代词便前 置
何 以别 之 ?能 否 作 主语 , 区别 两 种 “ ” 是 莫 的
语法 形式 。无 指代词 “ ” 主语 的强 调 和排他 作 莫 对
用 , 否定 副词“ ” 没有 的 , 是 莫 所 这是 区别 两种 “ ” 莫 的语 法意 义的根据 。72 I4 17 则莫 我敢葵 。( 大雅 ・ ) 《 板》
许慎《 文解 字》 “ , 说 : 莫 日且 冥 也 , E在 斗 从 t 卜
中 。 ”
有些 学 者认为 : 莫 ” 的动 词说 经 不起 推 敲 , “ 字
“ ” 可 能 是 动 词 , 能 是 代 词 和 副 词 。但 《 莫 不 只 诗 经》 中的“ ” 莫 的确 可作 动词 。有 2例。 秩秩 大猷 , 圣人莫之 。( 小雅 ・ 言》 《 巧 ) 朱 熹《 诗集 传》:莫 , “ 定也 。 ” 毛传 : 莫 , 也 。 [ ‘ ” 定 训 谋 , 为 动 “ 谋 ”2 ‘ 训 Ⅲ莫 皆
有 3例 。可作 副词和介 词 , 作状语 。 只能
( )莫2 ( 一 “ A” 副词 ) 的用 法 1 表示否 定“ , ” . 无 不
的还 有 :莫 知我哀 , “ 莫知我 尤 。 ”
2“ ” . 莫 的后 面 紧 跟 “ ” 非 ” 匪” 否 定 副 不 “ “ 等 词 时 , 莫 ” 无指代 词 “ 是 这些 “ ” 否定 副词 解 释 不 通 。其一 , 否 莫 用 在
1 ( 定代 词 ) D” 无 。虚 词 “ 2 又 可 分 为 : 莫 2 莫 ” “ A” ( 副词 ) “ 2 ” 介词 ) ,莫 B ( 。 本文 以 “ ” 莫 的语 法 功 能 为 出发 点 , 论 其 实 讨
浅谈“莫”字词性
浅谈“莫”字词性作者:刘天翊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8年第07期【提要】“莫”字是汉语中重要的常用词,学界对“莫”字的研究著述颇丰,也存在着大量的分歧,其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莫”字词性的相关问题上。
本文参考总结了学界部分观点,从“莫”字的语法功能等方面进行考察,认为其具有否定性无指代词和否定副词这两种词性。
并简要探讨了在古籍文献中这两种词性应该如何区分。
【关键词】“莫”字词性浅談古代汉语中否定词“莫”的词性究竟是什么?语言学界主要有三种不同意见。
第一种是以马建忠先生为代表的“代词说”:他在其著作《马氏文通》中将“莫”字归为指示代词中的“约指”一类。
①杨树达先生也在《词铨》中将“莫”字定为“无指代词”。
其后王力、杨伯峻等诸多学者也都认同这种说法,我们所使用的郭锡良编著的《古代汉语》教材,也在“代词”一章中,将“莫”归为“无定代词”;②第二种观点认为“莫”字是否定副词,以周生亚、王克仲先生为代表。
周生亚先生的《“莫”字词性质疑》中,将“莫”词性归入否定副词一类。
他将“莫”字“无人”“无物”等含义说成“‘莫’在具体语言环境里所表现出来的语法意义”,③但我认为这是缺乏说服力的。
王克仲先生也认为“莫”“无”这类词表示对该实体作总括性否定,④并不是“无指代词”,而是否定副词。
⑤他们认为,“无指代词”的立论,是从古今对译中得出来的,不是从古代汉语语法结构的实际分析中得出的。
⑥王克仲先生举了两个例子:(1)一府中皆慑服,莫敢起。
——《史记·项羽本纪》(2)晋国,天下莫强焉。
——《孟子·梁惠王上》先生指出,如果将“莫”视为无定代词,(1)应译为“没有人敢反抗”。
(2)应译为“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晋国更强大了”。
但还存在另外一种翻译方法:“没有敢反抗的”“天下没有比晋国更强大的了”。
他指出,如果按照后一种译法“莫”后面不出现名词,就无法体现出“莫”的无指代词性了。
然而我认为第二种翻译方式是不恰当的。
甲骨文通假字字例——慕
甲骨文通假字字例——慕甲骨文通假字字例——慕咏梅书斋甲骨文無慕字,以莫通慕。
甲骨文莫字的字形:劉釗《甲骨文常用字字典》:莫,通用為慕。
《通假字小字典》:莫,mo,慕各切。
暮的古字,日落的時候。
假借為無,又為慕。
《古漢語常用通假字字典》:莫,mo,無,沒有。
通作慕,mu,羨慕,向往。
《古文字通假字典》:莫,疑讀為慕,雙聲疊韻。
郭店楚簡《成之聞之》簡二八:此以民皆有眚,而聖人不可莫也。
影本裘錫圭按語疑莫讀為慕。
李德龙,男,1949年出生于南京市。
现为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南京印社社员,江苏省甲骨文学会会员。
自幼热爱书法、篆刻,师从沙曼翁、谢亦鸣、杨延复先生,打下了扎实的古文字功底。
四十余年来,利用工作之余,沉潜研究古文字,是众多书法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咏梅书斋往期精选李德龙解析小篆疑难字:驗(小篆疑难字全集)李德龙解析甲骨文易错字:萬(甲骨文易错字全集)甲骨文通假字字例A、甲骨文通假字字例——岸B、甲骨文通假字字例——表甲骨文通假字字例——逼甲骨文通假字字例——鄙甲骨文通假字字例——彼甲骨文通假字字例——悖甲骨文通假字字例——避甲骨文通假字字例——柲甲骨文通假字字例——庇甲骨文通假字字例——背甲骨文通假字字例——篦甲骨文通假字字例——伯甲骨文通假字字例——妣甲骨文通假字字例——濱甲骨文通假字字例——埠甲骨文通假字字例——臂C、甲骨文通假字字例——稱甲骨文通假字字例——材甲骨文通假字字例——殘甲骨文通假字字例——撤甲骨文通假字字例——唱甲骨文通假字字例——純甲骨文通假字字例——賜甲骨文通假字字例——彩甲骨文通假字字例——刺甲骨文通假字字例——聰甲骨文通假字字例——暢甲骨文通假字字例——艸甲骨文通假字字例——唱甲骨文通假字字例——儔甲骨文通假字字例——酬甲骨文通假字字例——慈甲骨文通假字字例——策甲骨文通假字字例——層甲骨文通假字字例——滄甲骨文通假字字例——蒼甲骨文通假字字例——萃D、甲骨文通假字字例——端甲骨文通假字字例——地甲骨文通假字字例——電甲骨文通假字字例——敦甲骨文通假字字例——代甲骨文通假字字例——當甲骨文通假字字例——娣甲骨文通假字字例——第甲骨文通假字字例——陡F、甲骨文通假字字例——風甲骨文通假字字例——俘甲骨文通假字字例——否甲骨文通假字字例——封甲骨文通假字字例——廢甲骨文通假字字例——烽(熢)甲骨文通假字字例——販甲骨文通假字字例——返甲骨文通假字字例——仿G、甲骨文通假字字例——觀甲骨文通假字字例——歌甲骨文通假字字例——鈎甲骨文通假字字例——構甲骨文通假字字例——供甲骨文通假字字例——骨甲骨文通假字字例——勾甲骨文通假字字例——拱甲骨文通假字字例——郭甲骨文通假字字例——國甲骨文通假字字例——故甲骨文通假字字例——固甲骨文通假字字例——个甲骨文通假字字例——館H、甲骨文通假字字例——晦甲骨文通假字字例——熯(暵)甲骨文通假字字例——惠甲骨文通假字字例——悔甲骨文通假字字例——亨甲骨文通假字字例——呼甲骨文通假字字例——獲甲骨文通假字字例——歡甲骨文通假字字例——惑J、甲骨文通假字字例——敬甲骨文通假字字例——極甲骨文通假字字例——節甲骨文通假字字例——疆甲骨文通假字字例——藉甲骨文通假字字例——謹甲骨文通假字字例——劑甲骨文通假字字例——鑑(鍳)甲骨文通假字字例——境甲骨文通假字字例——鏡甲骨文通假字字例——誡甲骨文通假字字例——挾甲骨文通假字字例——聚甲骨文通假字字例——芥甲骨文通假字字例——堅甲骨文通假字字例——蒺甲骨文通假字字例——輯甲骨文通假字字例——界甲骨文通假字字例——俊K、甲骨文通假字字例——墾甲骨文通假字字例——孔甲骨文通假字字例——穅(糠)甲骨文通假字字例——考甲骨文通假字字例——扣甲骨文通假字字例——抗L、甲骨文通假字字例——靈甲骨文通假字字例——零甲骨文通假字字例——釐甲骨文通假字字例——鸝甲骨文通假字字例——鑪甲骨文通假字字例——禮甲骨文通假字字例——醴甲骨文通假字字例——陵甲骨文通假字字例——倫甲骨文通假字字例——勠甲骨文通假字字例——擂M、甲骨文通假字字例——命甲骨文通假字字例——賣甲骨文通假字字例——銘甲骨文通假字字例——密甲骨文通假字字例——冕甲骨文通假字字例——眸甲骨文通假字字例——蔓甲骨文通假字字例——暮甲骨文通假字字例——暝甲骨文通假字字例——漫甲骨文通假字字例——謬甲骨文通假字字例——茂甲骨文通假字字例——幕N、甲骨文通假字字例——溺甲骨文通假字字例——納O、甲骨文通假字字例——甌P、甲骨文通假字字例——烹甲骨文通假字字例——圃甲骨文通假字字例——匐Q、甲骨文通假字字例——晴甲骨文通假字字例——旗(旂)甲骨文通假字字例——阡甲骨文通假字字例——擒甲骨文通假字字例——迄甲骨文通假字字例——箕甲骨文通假字字例——訖甲骨文通假字字例——乞甲骨文通假字字例——錢甲骨文通假字字例——盤甲骨文通假字字例——娶甲骨文通假字字例——強甲骨文通假字字例——親甲骨文通假字字例——罄甲骨文通假字字例——勤甲骨文通假字字例——趣R、甲骨文通假字字例——銳S、甲骨文通假字字例——神甲骨文通假字字例——社甲骨文通假字字例——世甲骨文通假字字例——賞甲骨文通假字字例——眚甲骨文通假字字例——綏甲骨文通假字字例——素甲骨文通假字字例——事甲骨文通假字字例——伺甲骨文通假字字例——紗甲骨文通假字字例——狩甲骨文通假字字例——駟甲骨文通假字字例——飼甲骨文通假字字例——使甲骨文通假字字例——熟甲骨文通假字字例——蜃甲骨文通假字字例——授甲骨文通假字字例——蛇甲骨文通假字字例——搜甲骨文通假字字例——士甲骨文通假字字例——赦T、甲骨文通假字字例——挺甲骨文通假字字例——圖甲骨文通假字字例——袒甲骨文通假字字例——塘甲骨文通假字字例——太甲骨文通假字字例——柁(舵)甲骨文通假字字例——逃甲骨文通假字字例——瞳W、甲骨文通假字字例——位甲骨文通假字字例——毋甲骨文通假字字例——無甲骨文通假字字例——微甲骨文通假字字例——紋甲骨文通假字字例——危甲骨文通假字字例——味甲骨文通假字字例——惡X、甲骨文通假字字例——錫甲骨文通假字字例——協甲骨文通假字字例——汐甲骨文通假字字例——蓄甲骨文通假字字例——胥甲骨文通假字字例——曦甲骨文通假字字例——現甲骨文通假字字例——嗅甲骨文通假字字例——陷甲骨文通假字字例——涎甲骨文通假字字例——欣甲骨文通假字字例——薪甲骨文通假字字例——型甲骨文通假字字例——邢甲骨文通假字字例——刑甲骨文通假字字例——轄甲骨文通假字字例——懈甲骨文通假字字例——遜Y、甲骨文通假字字例——養甲骨文通假字字例——圓甲骨文通假字字例-----悅甲骨文通假字字例——迎甲骨文通假字字例——腋甲骨文通假字字例——殃甲骨文通假字字例——葉甲骨文通假字字例——餘甲骨文通假字字例——鉞甲骨文通假字字例——域甲骨文通假字字例——儀甲骨文通假字字例——溢甲骨文通假字字例——籥甲骨文通假字字例——援甲骨文通假字字例——音甲骨文通假字字例——揚甲骨文通假字字例——予甲骨文通假字字例——宴甲骨文通假字字例——晏甲骨文通假字字例——焰甲骨文通假字字例——雅甲骨文通假字字例——鑰甲骨文通假字字例——黝Z、甲骨文通假字字例——債甲骨文通假字字例——拯甲骨文通假字字例——齋甲骨文通假字字例——主甲骨文通假字字例——鄭甲骨文通假字字例——在甲骨文通假字字例——載甲骨文通假字字例——戰甲骨文通假字字例——墜甲骨文通假字字例——蹤甲骨文通假字字例——招甲骨文通假字字例——值甲骨文通假字字例——賑甲骨文通假字字例——洲甲骨文通假字字例——抓甲骨文通假字字例——終甲骨文通假字字例——作(做)甲骨文通假字字例——縱甲骨文通假字字例——趾甲骨文通假字字例——祖甲骨文通假字字例——驟甲骨文通假字字例——贈甲骨文通假字字例——孳甲骨文通假字字例——烝甲骨文通假字字例——甑甲骨文通假字字例——臟。
“莫”字古文解释与释义
莫,mò
(1)名词,通“暮”,晚上(“暮”的本字)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石钟山记》)
——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独自和儿子苏迈坐着小船来到这陡峭的岩壁之下。
(2)代词
①没有(谁)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赤壁之战》)
——除了刘备没有谁能够抵挡曹操的。
②没有(什么)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者,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鱼我所欲也》)
——假如人想要得到的没有什么比生存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使人生存下去的方法有什么不能使用的呢?
(3)副词
①表否定,不
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
(《促织》)
——成名在仓促之间不知用什么办法来解救,跺着脚,急得变了脸色。
②表禁止,不要
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赤壁之战》)
——希望及早确定对策,不要采纳那些人的意见。
③表测度,或许
其事体莫须有。
(《宋史·岳飞传》)
——那些事情或许有吧?。
古代汉语中的否定词和否定句
•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 为迟也。(战同策·楚策四)
五、“否”
经常用在肯定与否定叠用的句子中,表示否定 的一面。
• 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左传·晋灵公不 君)
• “否”还可以作为应答之词,这时跟“然”是 对立的,等于现代汉语的“不是”、“不对”。
二、“不”与“弗”
• 两者的区别是:“不”后面的动词可以是及物 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既可以带宾语, 也可以不带宾语;“弗”后面的动词一般是及 物动词,且经常不带宾语。
•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 语·宪问》)
•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欲,则请除之,无 生民心。(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史记·淮阴侯列传》) •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 百亩之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 矣。(《孟子·梁惠王上》)
古书中“毋”经常写作“无”。 •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诗经·魏风·硕
鼠》)
• 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漫。 (郑伯克段于鄢)
“未”表示动作尚未完成(与“既”相 对)。需要指出的是,“未”除了表示否 定和包含时间性以外,还带有一定的主观 性:对以往(过去以迄现在)表示否定, 对将来却表示可能或愿望。因此,“未” 准确的意思大致等同于现代汉语的“还没 (有)”。
广州话中有两个否定词“冇”和“未”, 其区别是:“冇”表示客观报导的事件没 有发生,是客观已然否定;“未”表示某 事件应发生而到说话时尚未发生,是主观 已然否定(参见刘丹青,2005)。
•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欲,则请除之,无 生民心。(郑伯克段于鄢)
“莫”字词性研究
咬文嚼字品位•经典“莫”字词性研究O塔娜(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摘要]“莫”字的词性历来颇具争议,有“代词说”“否定副词说”“动词说”“代词 兼副词说”四种。
笔者在综述四种观点之上,认为“莫”字兼有“无指代词”“否定副词”词性,并对如何区分二者提出看法。
[关键词]“莫”;代词;副词一、"莫”字词性之争“莫”字词性的判定依据是文意还是其句法功能?笔者认为,在确定“莫”字词性时采用翻译的方法,即根据上下文意来判断它的词性,这种方法不够严密。
如:《韩非子•矛与盾》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马汉麟先生在《古汉语语法提要》中将“莫”解释为“无定代词”“没有什么”,何乐士先生的《古代汉语虚词通释》中将其解释为“否定副词”“不”。
因此,笔者认为在确定“莫”字词性时应该采用词义和句法功能相结合的方法。
“莫”字词性为何?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总结为以下四种:(一)代词说“代词说”的代表学者有马建忠先生。
马建忠先生在《马氏文通》中将“莫”字归为指示代词中的“约指”一类,即“约指代词”。
“约指代词”功能是复指前边出现的名词,其在翻译中有“同次”“分次”之分。
“同次”者,如《孟子•告子章句下》:“人皆可以为尧舜。
”意为人人都可以做尧舜那样的贤人。
“皆”就是处于“同次”的“约指代词”,与句中的“人”意义相同。
“分次”者,如:《孟子•梁惠王上》:“晋国天下莫强焉。
即“天下莫强于晋国”,意为天下诸侯国中没有一个比晋国强大的。
“莫”就是处于“分次”的“约指代词”,“莫”是“天下”中的一员,即把“天下”当作分母,那么“莫”就是分子。
(二)副词说“副词说”的代表学者有周生亚先生和王克仲先生。
周生亚先生在《“莫”字词性质疑》一文中,将“莫”字归入否定副词一类。
他把“莫”字“无人”“无物”这一系列含义说成是其在具体语言环境里表现出来的语法意义,不能将其看作是代词。
周先生认为上古汉语中,“莫”字多数情况可以当作表范围的否定副词来解释。
文言文慕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慕是什么意思1. 古文中“慕”字的意思◎ 慕mù〈动〉(1) (形声。
从心,莫声。
本义:依恋;向往)(2) 同本义 [yearn for;be attracted toward]慕,习也。
——《说文》。
按,思也。
其往也如慕。
——《礼记·檀弓》巨室之所慕。
——《孟子·万章》人少,则慕父母。
(3) 又如:慕义(向往正义);慕向(思慕向往);慕企(企慕,仰慕);慕位(思慕权位);慕尚(向往推崇);慕思(向往;仰慕思念)(4) 仰慕;羡慕 [admire]诱慕于名位。
——《淮南子·原道》。
注:“贪也。
”衡不慕当世。
——《后汉书·张衡传》(5) 又如:慕古(仰慕古人);慕仰(仰慕);慕羡(羡慕);慕艳(艳羡);慕效(羡慕仿效);慕利(追求财利);慕蔺(钦慕贤能的人);慕化(仰慕归化);慕古薄今(厚古薄今);慕用(仰慕信赖);慕仰(仰慕)〈名〉姓常用词组--------------------------------------------------------------------------------◎ 慕名mùmíng[admiration for others' reputation;out of admiration for a famous person] 仰慕名声慕名而来◎ 慕名而来mùmíng'érlái[be attracted to a place by its reputation as a scenic spot,etc.] 仰慕人的盛名,特来一瞻风采◎ 慕容Mùróng2. 文言文的莫是什么意思莫,基本释义为没有,不,不要.如莫名其妙,请莫见怪,莫如.也表示揣测或反问,如莫非,莫不是.另作姓.通假字,古同“暮”莫mò(1) 表示否定,相当于“不” [not]莫相知.——唐· 柳宗元《三戒》莫敢过其门.——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故莫能知.——宋· 苏轼《石钟山记》莫能得.——《史记·魏公子列传》又如:莫得(没有);爱莫能助;一筹莫展;莫可奈何(犹言无可奈何);莫之奈何(对它们无可奈何);莫或(没有);莫奈何(无可奈何)(2) 表示劝戒.不要;不可;不能莫愁前路无知己.——唐· 高适《别董大》莫用众人之议.——《资治通鉴》又如:闲人莫入;莫怪(不要怪罪);莫教(休教,别让);莫得(休得,不得);莫道(休说,不要说)(3) 表示揣测.或许;大约;莫非如:莫不成(难道说);莫成(莫非,莫不是);莫是(莫非是;或许是);莫须(也许)词性变化◎ 莫mò〈名〉(1) 通“膜”.生物体内部的薄皮组织搦脑髓,爪荒莫.——《韩诗外传·卷十》(2) 通“漠”.沙漠 [desert]狄之广莫,于晋为都.——《国语·晋语》(3) 通“幕”.幕府莫府省约文书籍事.——《史记·李将军列传》(4) 通“瘼”.疾苦,病监观四方,求民之莫.——《诗·大雅·皇矣》辞之怿矣,民之莫矣.——《诗·大雅·板》◎ 莫mò〈动〉(1) 通“谟”.谟划秩秩大猷,圣人莫之.——《诗·小雅·巧言》(2) 通“劘”.削而刀可以莫铁,则刃游闲也.——《管子·制分》(3) 通“慕”.思慕,向往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论语·里仁》形(1) 通“漠”.广漠广莫之野.——《庄子·逍遥游》(2) 通“漠”.寂静田莫不见禽而后反.——《管子·小匡》3. 高中语文,必备文言文120字,莫的意思,通“暮”,请问这里的暮是莫”和“暮”是古今字,不是通假字!认为“莫、暮”通假,是大陆谜人常犯的低级错误,早就被海外谜友笑话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中“莫”的词性研究综述
近五十年来,关于“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性及由此而来的
区分标准问题上。
在词性上,提出的观点有名词说、代词说、副词说、动词说、兼类说等,而学者们的争论主要是集中于代词、动词、副词三方面,显然人们对“莫”的词性的认识很不一致。
(一)“名词”说¹
有较少的学者提及,但确是也是属于“莫”字词性方面的阐释。
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墟甲骨文中“莫”用作时间名词。
“莫”最初是“暮”的本字, 在甲骨文中,上边是草,下边也是草, 中间是太阳,
表示太阳落入草中, 天近黄昏²。
据许慎《说文解字》:“莫,日且冥也, 从日在草中。
”³马如森《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解释说: “莫”字从草, 从林, 从日,象意字。
字像日落在草丛中,古暮字。
本义是
初晚,时间名词4,并举例如下:
(1)“……其莫不冓雨。
”———《殷契粹编 695》
(2)“贞: 妣庚岁唯莫酒先日。
”———《甲骨文合集 23326》
例(1) 中“莫”是初晚的意思;例( 2) 中“莫”是傍晚的意思。
其中,“莫”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写的“暮”的本字。
“莫”的这个
本意在文献中极少使用, 所以并不存在分歧。
(二)“代词”说
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将“莫”归为指示代词中的“约指”
一类[5],杨树达先生在其著作《词诠》中将其定为“无指代词”[6] ,其后王力[7杨伯峻 [8 薛儒章[9其后的学术界多数采用此
种说法 ,有的又将其改称为“无定代词”,在现今一些通行的古代
汉语教材中 ,在介绍“莫”的时候, 都将其称为“无定代词”,这也
是当今学术界的主流观点。
多说学者从语法功能上来考察“莫”是“否定性的无定代词”10,这种观点从三方面进行解释, 一是代词,二是无定,三是否定性。
首先,“莫”在句子中可以充当主语又具有指代作用,这符合代词的
语法特点。
其次 ,所谓的“无定”是指它所指代的对象不确定 ,可
以指代人, 可以指代物, 还可以指代事。
“莫”字在句中出现时通
常前面会有先行词, 这个先行词一般是表示人或物或事的群体, “莫”字所指代的内容究竟为何 ,是由这个先行词来决定的。
再次 ,所谓的“否定性”是指“莫”在句中的作用是对先行词表示的群体
中的所有个体进行逐个否定,进而否定整个群体。
所以“莫”作为“无定代词”其语法功能就是在句中充当主语, 表示“没有什么人” ,“没有什么物”或“没有什么事”等意思。
“由于“莫”具有复指功能,且充当主语,具有代词性。
”11例如:
( 1) 在东, 莫之敢指。
( 诗经·风· )
( 2) 莫我知也夫! ( 论语·宪问)
( 3) 君仁, 莫不仁; 君义, 莫不义。
( 孟子·离娄上)
( 4) 平曰: “陛下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上曰: “莫及
也。
”( 史记·陈平世家)
( 5) 吾有老父, 身死莫之养也。
( 韩非子·五蠹)
( 6) 保民而王, 莫之能御也。
( 孟子·梁惠王上)
( 7) 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
( 诗经·小雅·北山)
( 8) 三患莫至, 身常无殃。
( 庄子·天地)
( 9) 人谁无过, 过而能改, 善莫大焉。
( 左传·宣公二年)
例( 1~ 9) 的“莫”字都是否字性的无定代词, 作主语, 其
中例( 1~ 6) 的“莫”字指代人, 可译为“没有谁”或“没有什
么人”。
例( 7~ 9)的“莫”字指代事物, 可分别译为“没有哪里”、“没有哪样”、“没有什么”。
12
(三)“副词”说
另一类意见认为“莫”是副词 ,其代表人物是周生亚先生 , 他
在《中国语文》上曾撰文指出“莫”应是“表范围的否定副词”[13]在上古时期 ,“莫”作无定代词是其主要的用法, 但在这一时期开
始出现了一些“莫”用作否定副词的情况。
例如:
(17)人知其一 , 莫知其他。
(《诗经》)
(18)莫为盗! 莫为杀人。
(《庄子》)
虽然这种例子在上古时期的典籍中出现并不多, 但已经可以证明“莫”具备了转化为否定副词的必要因素。
后有不少学者纷纷赞成此说,并撰文分析其发展原因。
否定副
词“莫”从上古发展到中古, 在功能上发生了调整: 魏晋南北朝时
期否定副词“莫”用例明显增加,不仅可以用来表示一般否定,而且
可以表示禁止否定。
“莫”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否定副词,一方面是
语音上的联系,在上古时期“莫”属于铎部,“毋”属于鱼部,“莫”
和“毋”是鱼铎对转,而“毋”和“勿”同属于明母常混用, 所以“莫”和“毋”及“勿”语义相同 ,词性相同。
据王力先生考证:“《汉书·王莽传》: 其去刚卯,莫以为佩;除刀钱, 勿以为利。
'
莫'和勿'对举,这是莫'和勿'混同的开始。
”【14】玄盛峻在分析
中古汉语否定副词“莫”的历史演变及其动因文中指出其最根本的
原因就是无定代词“莫”具备了转化成为否定副词的内在因素:语义上,无定代词“莫”意为“没有谁或“没有什么”;副词的修饰限制
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否定词“莫”的产生。
正如林海权并进一步从句
法功能角度论证在古代汉语里,“莫”只具有否定副词的句法功能,指出“莫”不能修饰名词,只可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只能充当状语,具有副词性质 [15] 。
(四)“动词”说
最早提出“动词”说的是朱振家,他认为:在“莫”字句后出
现“者”字词组,或“莫”前面出现副词、介宾词组时,“莫”不
是无定代词,而是动词,表示不存在 [16] 。
韩学重认为“莫”是
与“有”相对的存在动词,“莫”字句中表示“人”或“物”的语
义根源不是“莫”而是“莫”的后面成分 [17] 。
韩学重先生根据《孟子·告子上》中“所欲莫甚于生”与“所欲有甚于生者”
的对举 , 认为“莫”是表示否定的概念的动词。
[ 18]“所欲有甚
于生者”的“有”是与无定代词“或”相同的。
“所欲有甚于生者”也可以说成是“所欲或甚于生者”,两者表达是完全一致的 ,而在古
代汉语中“莫”与“或”正好是一对无定代词,一个表示否定性的,
另一个表示肯定性的。
但随后此说便遭到不断质疑,有赵荣霞通过
对《诗经》中“莫”字用例的分析 ,认为“莫”为副词而非动词。
(五)“兼类”说
杨树达将“莫”分为三类:“无指代名词”、“同动词,无也”、“禁戒副词,勿也”[9]。
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列“莫,
无也、勿也、不也、犹或也、犹何也、犹孰也”等六种意义 [10]。
莫”是代词、副词、动词, 这是杨树达( 1954 年) 的观点,其后朱
振家( 1994 年) 也认为“莫”是代词、副词、动词。
后有学者陈
丽与马加贝在《“莫”的语法化》一文中认为,区别“莫”的词性,总的原则是从句法功能角度进行辨析,作主语的“莫”是无定代词,作状语的“莫”是否定副词,在这个大方向的指导下,兼及意义、
作用,采取功能与意义相结合,以功能为主的原则,从“莫”的句
法位置,所在句的结构,“莫”的否定对象的性质等方面进行辨析。
也持“兼类”说,将“莫”的词性分为四类:无定代词、否定副词、劝戒副词、语气副词。
综上述各家对于莫字词性的探究,我们对莫字的认识也有了一
定的多方面了解,然而“莫”作为古代汉语中一个重要的常用词 ,
带给我们的疑问还有很多 , 对它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过。
我们应
当以客观的语言事实为依据, 进一步对其进行研究分析, 并以此为
基础 , 拓宽我们对古代汉语语法的研究。
1余
[ 2]徐中舒. 甲骨文字典[ M] . 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0.
[ 3]许慎. 说文解字[ M] . 中华书局, 2005.
[ 4]马如森. 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 [ M] . 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8
5] 马建忠.马氏文通 [ M] .北京:中华书局, 1956:97.
[ 6] 杨树达.词诠 [ M] .北京:中华书局, 1954:33.
7王力. 王力文集[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0: 83.
[8] 杨伯峻. 上古无指代词“亡”“罔”“莫” [J]. 中国语文, 1963, (6): 473-474.
[9] 薛儒章. “莫”字用法辨析[J]. 天津师大学报, 1987, (4): 86-88.
[10]张杨
【11】陈丽
[12]黄
[ 13] 周生亚. “莫”字词性质疑 [ J] .中国语文, 1964
( 4) :301.
[ 14] 王力.汉语语法史 [ 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0:184-185.
玄盛峻在分析中古汉语否定副词“莫”的历史演变及其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