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过程研究与_3P_口译教学模式_刘建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 我国许多高等院校英语专业都先后开设了口译课并将其列为专业必修课。遗憾的是, 口译的教 学效果似乎并不太理想。实践表明, 大部分英语专业的大专或本科毕业生只能承担一些诸如生活接待、旅游 陪同等简单的口译任务, 并不能真正胜任经贸洽谈、学术会议等正式的口译工作。这一现状虽然反映了口译 本身的特殊性, 但是跟口译教学研究滞后也有很大关系。
听入解码
短期记忆
编码输出
任务协调
图 1 现场口译
3.3 译后总结 译后的评估与总结是口译活动的延续, 是成为一名合格译员不可或缺的环节, 也是口译质量得以提高的
重要手段。由于角色的不同, 不同的评估主体对于译文的质量以及译员的表现会有不同的期待, 也会有不同的 观点, 有时甚至会有截然相反的见解。因此, 评估和总结的主体应该由参与口译活动的演讲人、听众、译员等共 同组成。
上世纪 80 年代后半期起, 实证研究受到重视, 口译研究进入更具学科性和跨学科研究阶段。这一阶段最 具代表性的人物当属吉尔( Daniel Gile) 。吉尔在口译研究方面的成果十分丰硕。在口译界, 他被引用的次数遥 遥领先于其他作者, 是口译跨学科实证研究的代言人。他的专著《口笔译训练的基本概念与模式》( Basic Con- cepts and Models for Translator and Interpreter Training) 是中国口译界经常参考的、不可多得的口译专著之一。
现场口译
译前准备
听入解码
短期记忆
编码输出
译后总结
任务协调 图 2 口译过程
337
September 2006 Vol. 3 No. 2
College English
Academic Edition
4“3P ”口 译 培 训 模 式
4.1“3P ”模 式 的 提 出
译前准备是口译活动的基础, 现场口译是口译活动的核心, 译后总结则是译文质量得以提高的重要手
( Effort Model)。
根据“吉尔模式”, 无论是同声传译还是交替传译, 译员都必须具备很强的听入解码、短期记忆、编码输出
以及任务协调等能力, 即: 口译 = 听入解码 + 短期记忆 + 编码输出 + 任务协调。
2.2 国内口译研究与厦大模式
相对于西方而言, 中国的口译研究更为滞后。我国的口译活动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但是我国对于口译
2006年 9 月 第 3 卷第 2 期
大学英语
学术版
口译过程研究与“3P”口译教学模式
刘建珠 (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国语学院, 广东深圳 518055)
摘 要: 在吉尔模式和厦大模式的基础上, 作者对口译活动的译前准备( Preparing) 、现场口译( Performing) 和译 后 总结( Packaging) 等三个阶段(Phases)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并提出了一个新的 口 译 教 学 模 式- -“3P”模 式,即 : 口 译 训 练 = 译前准备( 双语能力 + 专题知识 + 文化意识 + 口译技巧 + 职业准则) + 现场口译 (听入解码 + 短期记忆 + 编码输出 + 任务协调) + 译后总结( 组员评价 + 学员反馈 + 教师总评) 。
据, 围绕“听入解码”、“短期记忆”、“编码输出”和“任务协调”展开。译后总结阶段则从评估主体出发, 指出了口
译评估主体和标准的多元化, 即:“组员评价”、“学员反馈”和“教师总评”。
结合每个阶段的具体内容, 口译训练可作如下表述: 口译训练 = 译前准备( 双语能力 + 专题知识 + 文化
意识 + 口译技巧 + 职业准则) + 现场口译 (听入解码 + 短期记忆 + 编码输出 + 任务协调) + 译后总结( 组员
国际上最早研究口译的当属瑞士的赫贝尔( J.Herbert) , 早在 1952 年他就发表了《口译手册》[2]。在随后的 50 多年间, 西方口译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即: 20 世纪 50 年代至 60 年代初的初级研究阶段; 20 世纪 60 年代到 70 年代初的实验心理学研究阶段; 20 世纪 70 年代初到 80 年代中期的从业人员研究阶段和 20 世纪 80 年代后半期开始的蓬勃发展阶段[3]。
现场口译是具体口译活动实际发生的环节。现场口译是整个口译活动的核心环节。根据吉尔模式, 现场 口译的过程可以分为听入解码、短期记忆、编码输出等三个阶段。另外, 口译过程自始至终都涉及译员的任务 协调能力, 以便保证译员在听、记、译三阶段科学分配自己的精力。因此, 现场口译阶段可以看成是在译员协调 任务支配下的由听入解码到短期记忆到编码输出的信息传递过程, 如图 1 所示:
针对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这两种主要的口译工作方式, 吉尔提出了著名的“交替传译模式”与“同声传译 模式”[4] 。在这两个模式中, 吉尔阐述的实际上是交替传译与同声传译的具体过程。吉尔认为, 口译是一个听力
作者简介: 刘建珠,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 英汉对比与口、笔译
335
September 2006 Vol. 3 No. 2
段 。译 前 准 备 、现 场 口 译 和 译 后 总 结 等 三 个 阶 段 共 同 组 成 了 整 个 口 译 活 动 的 有 机 整 体 。译 前 准 备 阶 段 从 口 译 译
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出发, 明确指出了译前准备的具体内容, 即:“双语能力”、“专题知识”、“文化意识”、“口
译技巧”和“职业准则”。现场口译阶段从口译的具体过程和环节出发, 为具体的口译技巧培训找到了理论依
加以总结和评估。口译训练不应单单局限于现场口译的听、记、译部分, 还应覆盖译前准备和译后总结。从这个
意义上讲, 口译活动可以分为译前准备(Preparing)、现场口译(Performing)和译后总结(Packaging)等三个阶段。
3.1 译前准备
译前准备指的是实际口译任务开始前译员所做的一切准备工作。 译前准备是整个口译活动的基础环
的研究却一直远远落后。据黎难秋统计, 1996 年前中国当代发表的有关口译研究的文章不足 50 篇[5]。其中关
于口译教学研究的文章更是屈指可数。
令人欣慰的是, 从 1996 年起, 我国口译界开始每隔两年定期举行全国性的口译理论与教学研讨会。到目
前为止, 共举办了厦门、广州、西安、北京、上海等五届研讨会。第六届全国口译大会将于 2006 年 10 月在对外
“厦大模式”, 译员所具备的素质可以简单概括为“双语能力”、“专题知识”、“文化意识”、“口译技巧”和“职业准
则”等五个方面。这就为译前准备的内容指明了方向, 即:
336
2006年 9 月 第 3 卷第 2 期
大学英语
学术版
译前准备 = 双语能力 + 专题知识 + 文化意识 + 口译技巧 + 职业准则。 3.2 现场口译
目前, 国内对口译教学方法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 还没有形成十分理想的口译教学与培训模式。因此, 我 们急需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2、吉 尔 模 式 与 厦 大 模 式
口译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人类自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发生交往开始, 就有了口译活动 和译员的存在。口译活动的历史比笔译活动更为悠久。然而, 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 对于口译的研究却一直远 远落后于对笔译的研究。 2.1 西方口译研究与吉尔模式
College English
Academic Edition
与 分 析 、口 译 笔 记 与 短 期 记 忆 、笔 记 解 读 与 译 语 传 达 等 多 任 务 处 理 的 过 程 。 口 译 任 务 的 顺 利 完 成 要 求 译 员 在
听、记、译等环节科学分配和协调自己的精力。因此,“吉尔模式”又被称为“多 任 务 处 理 模 式 ”或“精 力 模式 ”
专题知识水平, 跨文化交际意识以及口译技巧的灵活运用和口译职业准则的遵守。因此, 口译又可概括为: 口
译 = 双语能力 + 专题知识 + 文化意识 + 口译技巧 + 职业准则。
3、口 译 的 过 程 研 究
口译作为一种以信息传递为目的的语言交际活动, 其过程可具体分解为语言信息的接收、解码、记忆、编
经济贸易大学召开。这些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大大促进了中国口译理论和教学研究的发展。
全国口译理论与教学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我国口译理论与教学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在这短短的十
年间, 有关口译研究的论文、著作和教材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其中, 厦门大学口译教材编
写组编写的《新编英语口译教程》以及编写组提出的“厦大模式”( Xiada Model) 就是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成果之一。
“厦大模式”是厦门大学林郁如教授和英国西敏斯特大学龙能根教授( Jack Lonergan) 带领的“中英英语项
目 合 作 小 组 ”在“吉 尔 模 式 ”基 础 上 提 出 的 口 译 训 练 模 式 。 该 模 式 除 了 注 重 对 来 源 语 信 息 的 分 析 、理 解 与 重 组
外, 还始终强调口译技巧的应用以及口译职业准则的遵守[6]。根据“厦大模式”, 口译是译员对来源语语篇与跨
节, 离开准备谈口译是不切实际的。准备不充分的译员必然难以胜任具体的口译工作。
口 译 员 是 一 种 需 要 具 备 专 门 知 识 和 专 业 训 练 、要 求 严 格 、难 度 极 大 的 职 业 。 口 译 实 际 上 是 在 一 定 的 职 业
准则基础上译员对自身现有知识和技巧的运用。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译员, 必须首先具备一些基本素质。根据
评价 + 学员反馈 + 教师总评) , 如图 3 所示:
Pr epar ing (译前准备)
Per for ming (现场口译)
Packaging (译后总结)
职口文专双 业译化题语 准技意知能 则能识识力
任编短听 务码期入 协输记解 调出忆码
通过组员评价、学员反馈和老师总评的形式对口译表现加以评估和总结, 可以帮助学员发现优点与不 足, 从而为接下来的口译学习与口译实践指明努力的方向。我们不妨也用一个等式来表述口译培训中的译后 评估, 即: 译后总结 = 组员评价 + 学员反馈 + 教师总评。
纵上所述, 口译活动可以具体分解为译前准备、听入解码、短期记忆、编码输出、译后总结等五个阶段, 其 中, 听入解码、短期记忆和编码输出是口译现场的具体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还始终伴随着译员的协调任务, 如 图 2 所示:
文化交际成分进行分析之后, 结合自己语言以及语言外知识, 用目的语对来源语的信息进行重组的结果。在这
一过程中, 口译人员自始至终都必须应用一定的口译技巧并遵守一定的译员职业准则。
可见, 口译实际上是译员在自身的语言水平、专题知识和文化意识的基础上, 运用一定的口译技巧并遵
循一定的口译职业准则对来源语信息进行重组的过程。口译过程涉及译员的来源语和目的语双语能力, 会议
就我国高校口译培训的实际而言, 学员个人、班级同学和任课老师等三方人物组成评估的主体。每当某 学员完成一个口译任务后, 首先由学员所在小组成员结合一定的评价体系和评估标准对该学员的现场口译表 现进行客观的评价, 然后由学员本人结合自己的体会以及同学的评价对自身的口译表现加以反馈和总结, 最 后, 由任课老师进行总评并指出学员的闪光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给以一定的指导。
码、表达等五个阶段[7]。然而, 这五个阶段只是说明了口译的现场部分, 并没有充分反映口译活动的全部过程,
因为译员在现场口译活动发生之前就已经开始紧张的准备工作了。另外, 具体的口译活动结束后并不意味着
口 译 工 作 的 结 束 。有 经 验 的 译 员 总 是 会 在 一 场 口 译 任 务 结 束 后 对 自 己 的 临 场 表 现 征 求 听 众 和 主 办 者 的 意 见 并
关键词: 吉尔模式; 厦大模式;“3P”模式; 译前准备; 现场口译; 译后总结
1、前言 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 将所感知和理解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形式转换成另一种
语言形式, 进而达到及时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 是现代社会跨文化、跨民族交往的一种 基 本 沟 通方式[1]。随着中国国际化程度的日益提高, 社会各界对各种层次口译人才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加。
听入解码
短期记忆
编码输出
任务协调
图 1 现场口译
3.3 译后总结 译后的评估与总结是口译活动的延续, 是成为一名合格译员不可或缺的环节, 也是口译质量得以提高的
重要手段。由于角色的不同, 不同的评估主体对于译文的质量以及译员的表现会有不同的期待, 也会有不同的 观点, 有时甚至会有截然相反的见解。因此, 评估和总结的主体应该由参与口译活动的演讲人、听众、译员等共 同组成。
上世纪 80 年代后半期起, 实证研究受到重视, 口译研究进入更具学科性和跨学科研究阶段。这一阶段最 具代表性的人物当属吉尔( Daniel Gile) 。吉尔在口译研究方面的成果十分丰硕。在口译界, 他被引用的次数遥 遥领先于其他作者, 是口译跨学科实证研究的代言人。他的专著《口笔译训练的基本概念与模式》( Basic Con- cepts and Models for Translator and Interpreter Training) 是中国口译界经常参考的、不可多得的口译专著之一。
现场口译
译前准备
听入解码
短期记忆
编码输出
译后总结
任务协调 图 2 口译过程
337
September 2006 Vol. 3 No. 2
College English
Academic Edition
4“3P ”口 译 培 训 模 式
4.1“3P ”模 式 的 提 出
译前准备是口译活动的基础, 现场口译是口译活动的核心, 译后总结则是译文质量得以提高的重要手
( Effort Model)。
根据“吉尔模式”, 无论是同声传译还是交替传译, 译员都必须具备很强的听入解码、短期记忆、编码输出
以及任务协调等能力, 即: 口译 = 听入解码 + 短期记忆 + 编码输出 + 任务协调。
2.2 国内口译研究与厦大模式
相对于西方而言, 中国的口译研究更为滞后。我国的口译活动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但是我国对于口译
2006年 9 月 第 3 卷第 2 期
大学英语
学术版
口译过程研究与“3P”口译教学模式
刘建珠 (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国语学院, 广东深圳 518055)
摘 要: 在吉尔模式和厦大模式的基础上, 作者对口译活动的译前准备( Preparing) 、现场口译( Performing) 和译 后 总结( Packaging) 等三个阶段(Phases)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并提出了一个新的 口 译 教 学 模 式- -“3P”模 式,即 : 口 译 训 练 = 译前准备( 双语能力 + 专题知识 + 文化意识 + 口译技巧 + 职业准则) + 现场口译 (听入解码 + 短期记忆 + 编码输出 + 任务协调) + 译后总结( 组员评价 + 学员反馈 + 教师总评) 。
据, 围绕“听入解码”、“短期记忆”、“编码输出”和“任务协调”展开。译后总结阶段则从评估主体出发, 指出了口
译评估主体和标准的多元化, 即:“组员评价”、“学员反馈”和“教师总评”。
结合每个阶段的具体内容, 口译训练可作如下表述: 口译训练 = 译前准备( 双语能力 + 专题知识 + 文化
意识 + 口译技巧 + 职业准则) + 现场口译 (听入解码 + 短期记忆 + 编码输出 + 任务协调) + 译后总结( 组员
国际上最早研究口译的当属瑞士的赫贝尔( J.Herbert) , 早在 1952 年他就发表了《口译手册》[2]。在随后的 50 多年间, 西方口译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即: 20 世纪 50 年代至 60 年代初的初级研究阶段; 20 世纪 60 年代到 70 年代初的实验心理学研究阶段; 20 世纪 70 年代初到 80 年代中期的从业人员研究阶段和 20 世纪 80 年代后半期开始的蓬勃发展阶段[3]。
现场口译是具体口译活动实际发生的环节。现场口译是整个口译活动的核心环节。根据吉尔模式, 现场 口译的过程可以分为听入解码、短期记忆、编码输出等三个阶段。另外, 口译过程自始至终都涉及译员的任务 协调能力, 以便保证译员在听、记、译三阶段科学分配自己的精力。因此, 现场口译阶段可以看成是在译员协调 任务支配下的由听入解码到短期记忆到编码输出的信息传递过程, 如图 1 所示:
针对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这两种主要的口译工作方式, 吉尔提出了著名的“交替传译模式”与“同声传译 模式”[4] 。在这两个模式中, 吉尔阐述的实际上是交替传译与同声传译的具体过程。吉尔认为, 口译是一个听力
作者简介: 刘建珠,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 英汉对比与口、笔译
335
September 2006 Vol. 3 No. 2
段 。译 前 准 备 、现 场 口 译 和 译 后 总 结 等 三 个 阶 段 共 同 组 成 了 整 个 口 译 活 动 的 有 机 整 体 。译 前 准 备 阶 段 从 口 译 译
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出发, 明确指出了译前准备的具体内容, 即:“双语能力”、“专题知识”、“文化意识”、“口
译技巧”和“职业准则”。现场口译阶段从口译的具体过程和环节出发, 为具体的口译技巧培训找到了理论依
加以总结和评估。口译训练不应单单局限于现场口译的听、记、译部分, 还应覆盖译前准备和译后总结。从这个
意义上讲, 口译活动可以分为译前准备(Preparing)、现场口译(Performing)和译后总结(Packaging)等三个阶段。
3.1 译前准备
译前准备指的是实际口译任务开始前译员所做的一切准备工作。 译前准备是整个口译活动的基础环
的研究却一直远远落后。据黎难秋统计, 1996 年前中国当代发表的有关口译研究的文章不足 50 篇[5]。其中关
于口译教学研究的文章更是屈指可数。
令人欣慰的是, 从 1996 年起, 我国口译界开始每隔两年定期举行全国性的口译理论与教学研讨会。到目
前为止, 共举办了厦门、广州、西安、北京、上海等五届研讨会。第六届全国口译大会将于 2006 年 10 月在对外
“厦大模式”, 译员所具备的素质可以简单概括为“双语能力”、“专题知识”、“文化意识”、“口译技巧”和“职业准
则”等五个方面。这就为译前准备的内容指明了方向, 即:
336
2006年 9 月 第 3 卷第 2 期
大学英语
学术版
译前准备 = 双语能力 + 专题知识 + 文化意识 + 口译技巧 + 职业准则。 3.2 现场口译
目前, 国内对口译教学方法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 还没有形成十分理想的口译教学与培训模式。因此, 我 们急需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2、吉 尔 模 式 与 厦 大 模 式
口译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人类自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发生交往开始, 就有了口译活动 和译员的存在。口译活动的历史比笔译活动更为悠久。然而, 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 对于口译的研究却一直远 远落后于对笔译的研究。 2.1 西方口译研究与吉尔模式
College English
Academic Edition
与 分 析 、口 译 笔 记 与 短 期 记 忆 、笔 记 解 读 与 译 语 传 达 等 多 任 务 处 理 的 过 程 。 口 译 任 务 的 顺 利 完 成 要 求 译 员 在
听、记、译等环节科学分配和协调自己的精力。因此,“吉尔模式”又被称为“多 任 务 处 理 模 式 ”或“精 力 模式 ”
专题知识水平, 跨文化交际意识以及口译技巧的灵活运用和口译职业准则的遵守。因此, 口译又可概括为: 口
译 = 双语能力 + 专题知识 + 文化意识 + 口译技巧 + 职业准则。
3、口 译 的 过 程 研 究
口译作为一种以信息传递为目的的语言交际活动, 其过程可具体分解为语言信息的接收、解码、记忆、编
经济贸易大学召开。这些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大大促进了中国口译理论和教学研究的发展。
全国口译理论与教学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我国口译理论与教学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在这短短的十
年间, 有关口译研究的论文、著作和教材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其中, 厦门大学口译教材编
写组编写的《新编英语口译教程》以及编写组提出的“厦大模式”( Xiada Model) 就是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成果之一。
“厦大模式”是厦门大学林郁如教授和英国西敏斯特大学龙能根教授( Jack Lonergan) 带领的“中英英语项
目 合 作 小 组 ”在“吉 尔 模 式 ”基 础 上 提 出 的 口 译 训 练 模 式 。 该 模 式 除 了 注 重 对 来 源 语 信 息 的 分 析 、理 解 与 重 组
外, 还始终强调口译技巧的应用以及口译职业准则的遵守[6]。根据“厦大模式”, 口译是译员对来源语语篇与跨
节, 离开准备谈口译是不切实际的。准备不充分的译员必然难以胜任具体的口译工作。
口 译 员 是 一 种 需 要 具 备 专 门 知 识 和 专 业 训 练 、要 求 严 格 、难 度 极 大 的 职 业 。 口 译 实 际 上 是 在 一 定 的 职 业
准则基础上译员对自身现有知识和技巧的运用。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译员, 必须首先具备一些基本素质。根据
评价 + 学员反馈 + 教师总评) , 如图 3 所示:
Pr epar ing (译前准备)
Per for ming (现场口译)
Packaging (译后总结)
职口文专双 业译化题语 准技意知能 则能识识力
任编短听 务码期入 协输记解 调出忆码
通过组员评价、学员反馈和老师总评的形式对口译表现加以评估和总结, 可以帮助学员发现优点与不 足, 从而为接下来的口译学习与口译实践指明努力的方向。我们不妨也用一个等式来表述口译培训中的译后 评估, 即: 译后总结 = 组员评价 + 学员反馈 + 教师总评。
纵上所述, 口译活动可以具体分解为译前准备、听入解码、短期记忆、编码输出、译后总结等五个阶段, 其 中, 听入解码、短期记忆和编码输出是口译现场的具体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还始终伴随着译员的协调任务, 如 图 2 所示:
文化交际成分进行分析之后, 结合自己语言以及语言外知识, 用目的语对来源语的信息进行重组的结果。在这
一过程中, 口译人员自始至终都必须应用一定的口译技巧并遵守一定的译员职业准则。
可见, 口译实际上是译员在自身的语言水平、专题知识和文化意识的基础上, 运用一定的口译技巧并遵
循一定的口译职业准则对来源语信息进行重组的过程。口译过程涉及译员的来源语和目的语双语能力, 会议
就我国高校口译培训的实际而言, 学员个人、班级同学和任课老师等三方人物组成评估的主体。每当某 学员完成一个口译任务后, 首先由学员所在小组成员结合一定的评价体系和评估标准对该学员的现场口译表 现进行客观的评价, 然后由学员本人结合自己的体会以及同学的评价对自身的口译表现加以反馈和总结, 最 后, 由任课老师进行总评并指出学员的闪光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给以一定的指导。
码、表达等五个阶段[7]。然而, 这五个阶段只是说明了口译的现场部分, 并没有充分反映口译活动的全部过程,
因为译员在现场口译活动发生之前就已经开始紧张的准备工作了。另外, 具体的口译活动结束后并不意味着
口 译 工 作 的 结 束 。有 经 验 的 译 员 总 是 会 在 一 场 口 译 任 务 结 束 后 对 自 己 的 临 场 表 现 征 求 听 众 和 主 办 者 的 意 见 并
关键词: 吉尔模式; 厦大模式;“3P”模式; 译前准备; 现场口译; 译后总结
1、前言 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 将所感知和理解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形式转换成另一种
语言形式, 进而达到及时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 是现代社会跨文化、跨民族交往的一种 基 本 沟 通方式[1]。随着中国国际化程度的日益提高, 社会各界对各种层次口译人才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