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性灵说分析

合集下载

清诗概述48性灵说之袁枚

清诗概述48性灵说之袁枚

清诗概述48性灵说之袁枚清诗概述48——清史札记之四十四我楚狂人四、清诗流派184.性灵说1清朝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接过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

他对清代以来的各种诗歌理论观点予以全面排斥。

他的这种反传统、求创新的特点,是对于清代以来道统文学观的强大权威的挑战。

性灵派的成就主要为诗歌,其中七绝和七律尤佳。

如《春日杂诗》于恬淡宁静中透出轻松活泼的生活气息,十分舒畅自然;《马嵬》命意新颖,感情倾向也发生了根本转变。

性灵说可说是明代公安派的余绪,其代表人物袁枚,前文在“清代散文”中已经说过,这里先说袁枚的诗歌。

(1)袁枚与他的诗1袁枚是一位多产的诗人他主张的“性灵说”在当时独树一帜。

“性灵说”对流行于当时诗坛的各种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进行了有力的回击和扫荡,一改清诗风貌,影响深远。

袁枚所标举的“性灵说”诗论以情为本,主张“诗写性情”,即从诗歌的创作内容出发,要求诗歌创作主体抒发真情实感,以真情去充盈诗作的内容。

这是其诗论的核心部分。

在他看来,诗人唯有抒发真情,才能体现出诗歌自身的抒情本质,才能表现出自然清新、生动活泼、风趣别致的艺术魅力。

他不仅把抒发真情作为采集和鉴赏诗歌的标准,而且以身作则,在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中一以贯之,创作出很多富有真情的诗文作品。

袁枚除了要求诗歌创作主体要抒发真实情感之外,还对诗人要具备一定的诗才天分道出了自己的见解。

袁枚认识到因为每个人的诗才禀赋各有所异,就会呈现出“笔性灵”和“笔性笨”的情况,于是就生发出禀赋灵性与创作灵感之间的关系,强调了诗才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他甚至用夸张、过分的语言把天分的作用提升到一个绝对的地位。

其实,袁枚在认识到“才”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同时,并没有否定学识的重要性。

他清晰地认识到每个人的性情各异,所以诗歌创作要情出于己,体现出“著我”的精神,强调“作诗,不可以无我”,激烈反对一切束缚诗歌抒发真情的制约因素,高呼“但须有我在,不可事剽窃”。

袁宏道与袁枚“性灵说”的差异比较-精品文档资料

袁宏道与袁枚“性灵说”的差异比较-精品文档资料

袁宏道与袁枚“性灵说”的差异⽐较-精品⽂档资料袁宏道与袁枚“性灵说”的差异⽐较明清以来,⽆数⽂⼈在探索诗⽂的道路上前仆后继,创⽴了不少学说。

其中,袁宏道放荡不羁,极富个性,吸取了前⼈诗之于情的⽂学思想,以表达“⾚⼦之⼼”提出“真性情”为核⼼的性灵说。

⽽后来者清代袁枚,同样反对束缚,以真情及才情标举“性灵”学说。

同是性灵⼀派,但⼆者并未处处相同。

⼀、袁宏道反理性,袁枚反假“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从⾃⼰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袁宏道讲究主观感受的真情流露,以真情⽰⼈,以真情为诗。

同样,袁枚作诗“提笔先须问性情”,好诗需要⾃抒情愫,⾃披胸襟。

虽⼆⼈都主张“真”,但袁宏道强调⾮理性,主张释放⼈未被社会化的天性,具有反理性导向。

“⽆闻⽆识真⼈所作”,“闻识”包括名教义理、礼法纲常等社会规范以及⼈⽂经验知识,是与“真”相对⽴的理性。

要求脱离⼀切形式表象,⼈的社会产⽣的规则等理性存在,回归本真,使真性情保持纯粹。

如《独坐》:胸臆知难尽,⾏藏为可陈。

摊书嫌字⼩,烹⽔试茶新。

拨闷占茅⼘,祈归拜上神。

闲云与倦鸟,终是⼀流⼈。

袁宏道在诗中直接流露了他的倦意与空虚,他觉得难以表达清楚他此刻的⼼情,从看书嫌字太⼩,品茶⼜嫌不醇厚,为了解闷去占⼘,⽆聊拜拜上神,但是这些尘世的东西,社会经验的理性,都不能够撩拨他⼼中的真情,排遣他的闲闷,只有闲云跟倦鸟这种⾃然意象才能与其⼼中的天然本性⼀致,独坐时候的真性情流露,是抛开⼀切理性⽽抒。

⽽袁枚“性情得其真”、“其情之动⽽不同者,皆随其性之昏明⾼下流露者也”。

诗中的性情随内⼼之“真”⽽流,认为同时期崇尚浮华的诗⼈在诗中矫饰喜怒哀乐,缺乏“真⽓”。

可见,袁枚强调的是性情“真”的流露,拒绝违⼼之作,反对虚假的情感。

所以,袁枚在被贬时所作《落花》,内⼼怨尤⾃怜毫⽆虚假之情:空⾕半枝随影堕,阑⼲⼀⾓受风偏。

佳⼈已换三⽣⾻,拾得花钿更黯然。

袁枚在此诗中深情流露,⽐深闺⼉⼥更加孤独,⽉下枝影摇曳,阑⼲⼀⾓看风,孤影⾃怜,蹲下⾝⼦拾花钿,诗⼈⼼中的哀怨与诗中斑斑可见,胸臆之真发露⽆遗,他不是为了作诗⽽造假性情,也没有在诗中夸⼤或虚饰其胸臆,因⽬前的处境⽽哀,由诗可见其怨,⽆虚⽆假。

试论袁枚“性灵说”的基本内涵

试论袁枚“性灵说”的基本内涵

试论袁枚“性灵说”的基本内涵人文学院陈勇指导老师张晚林摘要:“性灵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审美理论。

“性灵”一词最早出现于南朝刘宋。

范泰、谢灵运、何尚之、颜延之率先使用。

明代,经李贽和“公安三袁”等人的不懈努力,到清代的袁枚时,发展成为一套理论性强、又适合文学批评与创作的内涵丰富的审美理论。

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之一,形成了一套包括真情,个性,诗才三个方面的比较完整的诗论体系。

本文梳理了“性灵说”的历史渊源,并着重论述袁枚“性灵说”的基本内涵。

关键词:袁枚;性灵;真情;个性;诗才一、“性灵说”的发展“性灵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审美理论。

性灵说的理论化是由“公安三袁”和袁枚等人完成的。

“性灵”这个概念并非公安派首创,亦非袁枚所首创,早在六朝时就已经提出来了。

从现存文献来看,“性灵”一词最早出现于南朝刘宋。

范泰、谢灵运、何尚之、颜延之率先使用,“范泰、谢灵运每云:‘六经典文,本在济俗为治耳,必求性灵真奥,岂得不以佛经为指南邪?’”①范泰、谢灵运、何尚之、颜延之四人皆为虔诚的佛教信仰者,他们都是站在佛教立场上、以佛教的基本思想来运用“性灵”一词。

“性灵”在佛教文献中并不是一个常用词,考诸南朝以前的汉译佛教文献,仅发现鸠摩罗什(Kumārajīva,344-413)所译《十住毗婆沙论》卷17一处有“性灵”一词:其为教也,微密精远,究净照之宗。

融冶莹练,尽性灵之妙,自寂场启旭,固林辍晖,虽复圣训充感,金言满世,而渊猷冲赜,莫不网罗于其中矣。

从文中看,鸠摩罗什所用的“性灵”意思是指人的心灵。

此当是佛教“性灵说”的理论根源。

古典文论著作中首先采用“性灵”一词的,是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

性灵的本意是指人的心灵。

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说:人之所以是“有心之器”,而不同于自然界的“无识之物”,即在于人是“性灵所钟”,有人的灵性。

袁枚的性灵说及其诗歌创作

袁枚的性灵说及其诗歌创作

伪 险恶 , 指出了封 建制度 的不合理 。袁枚 在诗歌 中直 接抨击封建制度 , 这不仅需要超卓识见和过人胆量 , 而
且 也 正 是 其 真 性 情 的 自然 流 露 。 2 以平等、 . 民主 的 态 度 尊 重 下 层 人 民 。 虽 然 身 在
袁枚 巨大的影 响。他宣扬性情至上 , 肯定情欲合理 , 强 调情是其诗 论 的核 心 , 女 是真情 的 本源 。他 在《 男 遣
兴》 诗 中说 :郑 孔 门前 不 掉 头 , 朱 席 上 懒 勾 留 。 明 一 “ 程 ” 确表示对孑 子 以来 的儒学特别是 程颐 、 熹 的理 学 的 L 朱 反叛 。他还认 为“ 宋学 有 弊, 汉学更 有 弊” 进 而 质疑 , “ 六经 ”公开宣称“ 经虽读不全信” 并借庄子的话抨 , 六 , 击“ 六经尽糟 粕” 《 然 作》 。他 的言 行 可谓 大胆 出 (偶 ) 格、 惊世骇俗 。他对虚伪 的假道学深恶痛绝 , 常常借机 加 以嘲讽抨击 , 表现 出封建社会 末期个性 解放思 想的 再次苏醒。 这些思想体现在文学理论 上, 就是 他的“ 性灵说” 。 袁 枚 的 “ 灵 说 ” 在 内 容 上 包 括性 情 、 性 和 诗 才 性 , 个 三个要素 。袁枚认 为“ 情 以外本无 诗” “ 性 ,若夫 诗者 , 心之声也 , 性情所 流露者也 ” “ ,天性多 情句 自工 ” 。就 是说诗生于性情 , 性情 是诗 的本 源和灵魂 。他所说 的 性情 , 就是真情。诗人 内心 要有真情 实感才 有创作 构 思的可能性 , 诗歌 中的景 物形象归根 结底也是 为 了体 现“ 的。而这种性情要表现出诗人的独特个性 。因 情” 此, 袁枚又认为“ 诗 , 可 以无我 ” “ 作 不 ,有人 无我 , 是傀 儡也” 。就是说没有个性 的诗人所作 的诗就 如同受人 摆布的“ 傀儡” 缺乏真正的生命力 。没有个性 , 就丧 , 也 失了真性情 。他在 《 续诗 品》 中专辟“ 著我 ” 品 , 一 就是 明确提倡创写 “ 有我” 旨。这是性灵说 审美价值 的核 之 心 。袁枚还进一步认为 , 仅有性 情 、 个性是 不够 的 , 还 应具备表现这一切 的诗才 。“ 诗人无才 , 不能役典籍运 心灵 ”有诗才 的人在 进行艺术构 思时才会 产生 灵机 , , 善 于把握灵机 , 易于成篇 。这里所说的灵机 , 就是今人 所谓灵感。艺术构思 中的灵机与才 气 、 分与 学识要 天 结合并重 。 这 三 个 方 面 的 有 机 结 合 , 成 了 完 整 的 诗 歌 理 论 构 体 系, 是晚明公 安派文学 主张 的隔代复兴 , 为清诗开创 新 的局 面打下 了坚实 的理论基础。

范曾袁枚性情说王国维境界论

范曾袁枚性情说王国维境界论

范曾袁枚性情说王国维境界论袁枚性灵说袁枚继承晚明志士的思想解放的诗学主张,倡导"性灵说",批评沈德潜的诗教说和教化,冲击了当时的诗坛正宗。

主张诗歌以性情为主追求自由和解放。

①主张诗歌创作要抒发真情实感,并以此作为诗歌优劣的标准。

并强调男女为真情本源。

②诗歌要自然天成提倡诗歌自然清新流畅平易之美,反对矫糅造作雕章啄句,反对以学问为诗,但也强调后天修饰加工的重要。

③袁枚的性灵说含义包括性情、个性、诗才。

主张诗歌创作要发挥诗人的个性,注重诗歌创作的天分天才作用,也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但同时也注重灵感和灵趣。

④提倡性灵贵在文学的原创性和自我,将创新和自我作为诗的格调的范畴。

⑤袁枚的性灵说强调明清以来文学艺术和文人鲜活的生命感和世俗生活的生命体验。

王国维境界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这三个境界需要依次去经历,即先经历迷茫,再心怀无畏,最后执着前行。

那么,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人,终能豁然开朗。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为第一境,“西风凋碧树”,是一种烦躁的心情,诗人要观物,首先要摆脱现实的种种纷扰,“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时,便入定,能去体会物之内在本质的美了。

王国维借时序的交替,景物的变化来感叹世事的变幻无常,也意在说明做学问和成大事业初期的迷茫。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为第二境,伊人”也可以指自己心中的志向或是理想,两者皆是令人念念不忘的东西。

借此说明一个人可以为了心中的理想而默默奋斗,不辞劳苦。

是对审美客体的审美把握,审美主体(作者)有一种择一的、固执的、终身无悔的精神,在探索着事物的美。

虽然“衣带渐宽”,又是值得的,殉身无悔的。

表达了智慧的顿悟。

诗人在艰苦的寻求中,豁然开朗,灵感顿生,妙语连珠,境显现得光辉耀人,情表达得沁人心脾,这是极不容易获得的一种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为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表达了“慧”的寻求的艰辛,“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表达了智慧的顿悟。

袁枚性灵说的重估与批判

袁枚性灵说的重估与批判

袁枚性灵说的重估与批判张兆勇;陆楠楠【摘要】《随园诗话》是清代少数几种篇幅超长且代表一种学派的诗话.“性灵”说作为《随园诗话》的核心,在于它以性灵开启形形色色学人以各种学问对性情的遮蔽.袁枚以为诗者在于以性灵直达妙境.从创作主体来说,天分、天缘、天悟是诗的缘发与妙成之路和成功之因.带着这个理论构想,袁枚对当时诗坛唐宋诗之争表明了自己的看法,指出唐宋诗之争是无益的.袁枚此论当然是其倡性灵说的逻辑结果,但他的弱点在于看不到唐宋诗之争的理论意义,同时又由于他架空内涵来谈性灵,也看不到宋诗及于己的价值,因而在两个方面均显得空洞.【期刊名称】《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37)005【总页数】7页(P41-47)【关键词】《随园诗话》;天分;天缘;天悟;唐宋诗之争【作者】张兆勇;陆楠楠【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淮北235000;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淮北23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居于江阴小仓山,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

随园广交文士,为一代文宗,与蒋士铨、赵翼并为“江右三大家”。

他在非常有文坛影响力时开始著诗话,其论诗主要保存在《随园诗话》中。

一般认为他是继承明代公安派而继续倡导性灵,是所谓性灵派。

泛览《随园诗话》会发现结论远没有那么简单。

在众多的清人诗话中,《随园诗话》无疑是少数几种具超长篇幅,且代表一种学派的诗话之一。

《随园诗话》的特点在于关注当代,关注周围,注意发挥草根之诗人诗名。

那么“性灵”在什么意义上是随园诗论核心?他是否宗宋?这些其实均是问题。

袁枚论诗强调“性灵”为学人共识,其卷十二第五十三条有云:“谢深甫云:‘诗之为道,标举性灵,发舒怀抱,使人易于矜伐。

’此言是也……今之未偕竟病而诗狂欲上天者,毋乃类是。

”[1]412至于目的,也是明确的,他的这一“性灵”之说,是针对当时时下此起彼伏的诗歌本质探讨之风的,仅就诗评领域,例如,有翁方纲“肌理”说造成所谓“抄书”之风;有沈德潜等“格调”说所谓空架构;有王士祯过度标举盛唐门户的修容饰貌。

袁枚《性灵说》

袁枚《性灵说》

古代文论袁枚与性灵说教师:马建智学生:李越专业:文新学院汉语言文学084班学号:200830401137袁枚与性灵说“性灵”一词是由“性”与“灵”两个字组成。

“性”的本意是人类本性,论语中有“人之初,性本善”;“性”也指人的性情,即人的秉性气质。

灵的本意甚多,与性灵美学相关的涵义有:人的主观精神:人的聪明灵活。

“性灵”一词出现较迟,不会早于南北朝时期。

首先采用“性灵”一词的文论著作是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

其中《原道》篇说:“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

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

”唯有人具有灵智的天性,才能产生文章。

后来南北朝的钟嵘、宋代的杨万里、明代的李赞、公安三袁等人都对“性灵”加以丰富与发展。

袁枚总结先人经验,吸收历代文学理论研究的精华,完善并进一步发展了性灵说。

使之成为“清代四派重要诗论中最有活力,也最有革新精神的一个诗派,在诗论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

”1性灵说的提出,主要是针对当时文艺上反对复古模拟的风气而发的。

明代前、后七子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主义,给文艺创作带来了严重的恶果,使诗文普遍陷入了模拟蹈袭的死胡同。

李贽在《童心说》中就提出“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的问题,认为只要写出了“童心”即是好作品,这是对复古主义文艺思想的有力的抨击。

公安派正是进一步发挥了李贽这个思想,提出了一个“变”字,指出每个时代文学都有自己的特点,必须具有独创性,才是好作品。

性灵派的代表人物袁枚主要活动在清朝雍正,乾隆时期,这个时期,复古主义已不象明代那么猖獗。

前期乾隆有王士镇鼓吹神韵说, 片面倡导清远、冲淡、含蓄之作。

翁方纲推崇的肌理说刚刚出现,主张以考据为诗。

左右诗坛的主要是沈德潜标榜的格调说,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复古主义的风气。

这些诗学主张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 使清诗面临着僵化的危机。

为此, 袁枚独辟蹊径, 从历代诗歌理论中吸取关于诗歌吟咏情性、抒写性灵的观点,加以丰富发展, 再次树起性灵说大旗, 与上述诗学观相抗衡, 以开创诗坛的新局面。

从“言志”到“言己”:袁枚“性灵说”与乾隆后期自利性话语的传播

从“言志”到“言己”:袁枚“性灵说”与乾隆后期自利性话语的传播

从“言志”到“言己”:袁枚“性灵说”与乾隆后期自利性话语的传播本文作者郑宇丹教授摘要“性灵说”始于南朝,经由刘勰的《文心雕龙》回归“诗言志”的传统。

清乾隆年间的袁枚试图以“真性情”消解礼教的束缚,将诗学的重心由“言志”转向“言情”。

在此过程中,随园给予袁枚对外交往的空间,诗话给予袁枚臧否文坛的权力,一个用“温和—生产—利润”原则扩散话语权力的模式得以建立,“言己”成为此模式的重要表征。

在文网密布的乾隆朝,“性灵说”的存活是“去政治化”的结果,也意味着士人阶层价值取向的异化,从以“言志”为核心的精神传统,逐渐走向重利轻义的一面。

这种文化的下行加剧了中国近代的社会危机。

关键词袁枚;性灵说;乾隆时期;诗言志;文化传播;话语;价值观乾隆一朝,恰如其年号所寓意的,曾出现“天道昌隆”的局面。

其时,清朝疆域空前辽阔,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人口从乾隆六年(1741)的1.43亿激增至乾隆六十年的2.97亿,国库存银达7 300万两以上;文化方面亦取得卓越成就,完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四库全书》的编撰。

然而,盛中藏衰,尤其在乾隆后期,看似枝繁叶茂的帝国已面临深刻危机——土地兼并愈发严重,贫富分化不断加剧;社会风气骄奢靡费,各级官吏贪腐无度。

最令人诟病的是乾隆一朝的文字狱,总计135起,占清朝全部文祸的80%左右。

乾隆帝像在这样一个动辄因文获罪的年代,却有一人“以诗、古文主东南坛坫,海内争颂其集”,桐城派领袖姚鼐为此称叹:“百余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

”不仅如此,他还因文致富,广收弟子,放情声色,得享82寿岁。

此人便是袁枚,曾获“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的美誉。

因名气与大学士纪昀不相上下,更有“南袁北纪”之说。

然而,与历代正统文人所获“清誉”不同,有关袁枚的评价“毁誉参半”。

既有乾嘉时期的文学家洪亮吉将袁枚与白居易相提并论,赞其“性灵句实逼香山”;又有同期史学大家章学诚贬其“乃人伦之蟊贼,名教所必诛”。

袁枚的“性灵说

袁枚的“性灵说

关于[袁枚的“性灵说”(上)]的字幕:∙我们现在讲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第十三讲,袁枚的“性灵说”清代袁枚的“性灵说”。

袁枚是清代乾隆皇帝时代的江南才子,也是著名的一个文学评论家。

他的诗话代表作就是《随园诗话》,这是很有名的。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袁枚生于公元1716年,卒于公元1798年,字子才,号随园老人,是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乾隆时候的进士,曾任江宁等地的知县,然后他辞官后就居住在江宁,就是现在南京附近的江宁。

他在小仓山修了一个园林,号随园。

∙他后来写的一些书都是以随园命名,像《随园诗话》等。

他的书信颇具特色,他的诗歌,多抒发其闲情逸致。

所以袁枚在人们心目当中,是一个非常有才学,有才华的一个文人。

∙他的文学批评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性灵说”,“性灵说”他的文学批评的思想继承了晚明思想解放者的观点,特别是公安三袁和李贽、汤显祖等人的思想。

在学术思想上,袁枚反对盲目地崇拜圣人经典,他对当时的乾嘉考据学,就是乾隆年代的汉学考据也表示不满,∙认为“宋学有弊,汉学更有弊”,因为他认为宋学空谈性理,固然不好,像程朱理学。

但汉学就是从汉代,因为乾嘉考据学主张就是继承两汉的学术,他认为两汉的学术更有弊,为什么呢?两汉的学术引导读书人钻牛角尖,在考据当中讨生活。

所以从这些地方来看,∙袁枚的思想是比较解放的。

下面我们来谈袁枚性灵说的第一个问题,一“性灵说”什么是性灵?什么是袁枚的性灵说?袁枚性灵说的真髓,就是对于性灵的倡导。

明代公安派的代表人物,就是公安三袁当中的老二袁宏道,在《序小修诗》当中,∙曾经称赞他的弟弟袁中道的诗歌,“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所以最早的性灵说是从公安三袁来的。

袁枚谈性灵也是继承了公安派的性灵说,这一点是比较明确的。

但是,袁枚的性灵说又和公安三袁有所不同,他有明显地针对性,∙这就是反对乾隆皇帝的沈德潜的诗教说与格调说。

沈德潜是乾隆时候的一个著名的诗歌批评家,他写过五格诗的别栽,也就是《唐诗别裁》、《宋诗别裁》、《元诗别裁》、《明诗别裁》、《清诗别裁》,还编过《古诗源》。

艺概作业——性灵说_用“性灵说”解释“主观精神说”

艺概作业——性灵说_用“性灵说”解释“主观精神说”

用“性灵说”解释“主观精神说”性灵说是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为清代袁枚所倡导。

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之一。

一般把性灵说作为袁枚的诗论,实际上它是对明代以公安派为代表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序小修诗》)诗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情实感,认为诗歌的本质即是表达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

性灵的本意是指人的心灵。

胡适以一首轻妙的哲理诗《诗与梦》阐释出诗歌与梦境的相似相通:“都是平常情感,都是平常言语,偶然碰着个诗人,变幻出多少新奇的诗句。

”唯有诗人能从平凡情景中悟出不平凡的美感,炼以精巧的字珠,传世感人。

正如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祖康德所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

他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

康德的这种意志自由论成为后来的唯意志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

处在19世纪和20世纪转折点上的德国哲学家尼采,更是将其推向极端。

尼采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

在尼采那里,主观意志被说成是主宰一切的独立实体,本能欲望被夸大为具有无限的能动性。

尼采是从美学问题开始他的哲学活动。

在他的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尼采用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象征来说明艺术的起源、艺术的本质和功用,乃至人生的意义等等,它们成为尼采全部美学和哲学的前提。

这就是“主观精神说”,该学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而在我国古代的文艺理论批评史上,南北朝时代是文学日益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抒情言志的特点得到重视。

但是,这个时期有的文艺评论家把“情”、“志”归结为作家艺术家个人的心灵和欲念的表现,根本否认文艺与社会现实的联系。

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也是把主观精神的表现和抒发当作文学的艺术本质特征。

袁枚“性灵说”之美学精神

袁枚“性灵说”之美学精神

袁枚“性灵说”之美学精神袁枚是清代著名的学者和文化名人,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所提出的“性灵说”对于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于美的本质、美感、审美标准乃至文艺创作的哲学思考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探讨袁枚“性灵说”之美学精神。

一、袁枚“性灵说”的提出与发展二、“性灵说”对于美的本质的观照三、“性灵说”对于美感的理解与表达四、“性灵说”对于审美标准的建构与塑造五、“性灵说”对于文艺创作的启示与借鉴六、袁枚的美学思想与当代美学的联系与发展七、袁枚“性灵说”之美学精神对于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八、袁枚“性灵说”的局限性及其对于美学思想的挑战九、对于袁枚“性灵说”之美学精神的借鉴与思考综上所述,袁枚“性灵说”是一种独特而深刻的美学思想,其内涵专注于对于“性灵”的探索与研究,旨在揭示美的本质、美感、审美标准以及文艺创作的哲学思考,对于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与当代美学的联系及发展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然而,“性灵说”在应用方面存在局限性,需要面临一系列挑战,这也提醒我们要深入思考并借鉴袁枚“性灵说”之美学精神,推进美学理论的发展。

1. 袁枚“性灵说”的提出与发展本部分将介绍袁枚“性灵说”的概念、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等相关内容,探究“性灵说”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和过程,为后续对“性灵说”美学精神的探讨做铺垫。

2. “性灵说”对于美的本质的观照美学的起点是美的本质问题,本部分将探究袁枚“性灵说”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和阐述,分析“性灵”这一概念在美学中的地位与作用,进一步探讨“性灵说”对于美的本质问题的观照。

3. “性灵说”对于美感的理解与表达美感是感知美的一种心理体验,本部分将探究袁枚“性灵说”在美感理解和表达方面的贡献,分析它对于美感体验、感性认识与意蕴表达等美学问题的影响和贡献。

4. “性灵说”对于审美标准的建构与塑造审美标准是衡量美的尺度和标准,准确的审美标准对于判断和欣赏美的价值至关重要。

本部分将探究袁枚“性灵说”对于审美标准的建构和塑造,分析其对于审美标准的形成和树立的贡献和价值。

试论袁枚“性灵”基本内涵

试论袁枚“性灵”基本内涵

试论袁枚“性灵”基本内涵————————————————————————————————作者:————————————————————————————————日期:试论袁枚“性灵说”的基本内涵人文学院陈勇指导老师张晚林摘要:“性灵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审美理论。

“性灵”一词最早出现于南朝刘宋。

范泰、谢灵运、何尚之、颜延之率先使用。

明代,经李贽和“公安三袁”等人的不懈努力,到清代的袁枚时,发展成为一套理论性强、又适合文学批评与创作的内涵丰富的审美理论。

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之一,形成了一套包括真情,个性,诗才三个方面的比较完整的诗论体系。

本文梳理了“性灵说”的历史渊源,并着重论述袁枚“性灵说”的基本内涵。

关键词:袁枚;性灵;真情;个性;诗才Simple analyse the basic intension on“TheTheory of Native Sensibility” of Yuan MeiSchool of humanism and socialism :Chen Yong Director: Zhang wanlinAbstract:" the theory of native sensibility ”, it i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aesthetic theory in the theory history of Chinese classic literature. “the native sensibility”appear on the Southern Dynasties Song Liu first. Fan Tai , Xie Linyun , He Shangzhi, whom face prolong take the lead in using. Ming Dynasty, pass gift presented to a senior at one's first visit as a mark of esteem Li Zhi and "Gong An Three Yuan " untiring efforts of people, Yuan Mei,in Qing Dynasty, develop into a theory strong , meaningful aesthetic theory suitable for literary criticism and creating again. It and the theory of romantic charm , the theory of style , the theory of skin texture to be and one of the theory groups of four major poems of earlier stage of Qing Dynasty, having formed a suit of true feelings of including, individual character , just more intact poem of three respects talks about the system in the poem. This text comb historical origin of " the theory of native sensibility ", expound the fact basic intension that " the theory of native sensibility " of Yuan Mei emphatically.Key Words:Yuan Mei; the native sensibility ; True feelings ; Individual character ; talent and learning一、“性灵说”的发展“性灵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审美理论。

从作品中探析袁枚的“性灵”

从作品中探析袁枚的“性灵”

从作品中探析袁枚的“性灵”在我看来,性灵的本意是指人的心灵,一个作家写好作品的真正关键在于,要努力抒发出自己的心灵,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才能使作品有灵性,从而更好的走进人的心灵。

对于作家袁枚的研究,从他的作品入手,去探索他的“性灵”,我觉得可以对作家袁枚进行很好的的探析。

“性灵说”是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

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

“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诗歌要直接抒发诗人的真实情感,是对人自然心声的流露。

袁枚是一个独来独往、思想解放的人。

他习惯于表现自己,所以他有自己的的思想。

因此,他从不为其它的思想所束缚,而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建立了他的性灵说。

袁枚“性灵说”的理论核心是从诗歌创作的主观条件出发的,强调创作主体必须具有真情、个性、诗才三方面的要素。

下面就通过袁枚的作品中来探析一下袁枚的“性灵”。

(一)袁枚创作的“真情”要素首先谈谈袁枚的亲情诗。

袁枚绝对是一个具有真性情的人,他对祖辈、父母与兄弟姐妹有着极深的感情。

袁枚于乾隆四年考中进士,在衣锦还乡后祭奠祖母时作了一首诗,名为《陇上作》,回忆起幼年时“忆昔童孙小,曾蒙大母怜”,祖母期盼着袁枚“玉陛胪传夕,秋风榜发天”时,但终有“望儿终有日,道我见无年”的时候。

等袁枚真的高中进士,祖母已经驾鹤西归。

袁枚在中了进士后回到杭州完婚,在祖母的墓前悲泣,“返哺心虽急,含饴梦已捐。

恩难酬白骨,泪可到黄泉。

宿草翻残照,秋山泣杜鹃。

”由此可见,袁枚与祖母的感情极深。

再有袁枚对于生活是随性和看淡的。

从他的《随园食单》中就完全可以看出。

辞官归家后,袁枚在随园过了近50年得闲适生活。

那么袁枚在随园的生活是怎样的呢?根据记载袁枚一生纳妾众多,有姓氏记载的就有十人,据说袁枚八十大寿时还纳了一妾。

他活到82岁,可他的妾却大多短命,所以他都是陆陆续续的纳妾,家人也先后离他而去。

也许真的是生死经历得多了,所以在天性中真的有安然生活,不怕生命终结的境界。

性灵派研究——袁枚性灵思想成因浅析

性灵派研究——袁枚性灵思想成因浅析

摘要:同众多思潮的产生一样,性灵派的形成也有其深刻的社会及人文背景。

性灵说在清袁枚时期渐趋顶峰,既有前人的积淀,也包含有清一代特殊的环境以及个人因素,我们可以从社会历史因素以及袁枚独特的成长经历解析性灵派的成因。

关键词:性灵派;袁枚;社会历史环境;个人禀赋王英志在其《性灵派研究》中说:“在清代众多诗派中力量最强大、成绩最卓著、影响最深远,并最符合诗歌发展规律的是性灵派,性灵派亦是中国古代自觉型文学流派中名声最著者之一。

”从宋杨万里到明李贽“童心说”、公安三袁“不拘格调,独抒性灵”,到清袁枚性灵学说发展到高峰,形成主盟一时文坛的性灵派。

性灵学说至袁枚臻于成熟,成因诸多;从时代、社会以及个人成长历程切入分析性灵派和袁枚,对其会有更清晰的认识。

一、双目自将秋水洗袁枚一生主要活动于雍、乾两朝。

此期正处康乾盛世,经济文化繁荣,各种文化思潮异彩纷呈;统治阶级为稳定政权,对思想钳制力度加大。

此期出现的崇理学与反理学的论争、汉学的兴盛以及性灵思潮的发展对袁枚性灵思想形成起到很大的推助作用。

(一)反理学:情所最先,莫如男女清初政府在康熙帝时大力推崇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圣主仁皇帝圣训》卷十二曰:“惟宋儒朱子注释群经,阐发道理,凡所著作及编纂之书,皆明白精确,归于大中至正。

今经五百余年,学者无敢訾议。

朕以为孔、孟之后,有稗斯文者,朱子之功最为宏巨。

”“盛世最高统治者推崇理学,维护理学的正统地位,严格控制人们的思想言论,目的在于愚弄百姓,以汉学引导知识分子脱离实际”,巩固其一统之势。

1、对理学的反叛康乾时期,政局稳定,经济恢复发展,一度销声匿迹的启蒙思潮逐渐兴起。

反理学理论的盛行是这一表现。

其中最突出的是以颜元、李塨为代表的颜李学派。

针对程朱学派提出理善气恶之说,颜元主张“非气质无以为性,非气质无以见性” ,强调理气本为一体,而气质本善并不恶。

袁枚性灵说

袁枚性灵说

摘要:袁枚在他的《随园诗话》中系统阐释了“性灵说”的诗歌理论。

从创作主体出发提出了真情论、个性论和诗才论三个要素。

他认为诗歌创作的根本就是表现性情,诗人之情不但要真,还要有个性,同时还必须具备表现性灵的诗才,能自然有如“天籁”地描写出富于生气的形象,以生动地抒写性灵。

关键词:袁枚性灵说真情个性诗才袁枚,字子才.号简斋,人称随园先生,钱塘(浙江省杭县)人,生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殁于嘉庆二年(1797),终年82岁,他一生经历了康、雍、乾、嘉四朝,在乾嘉诗坛驰骋近五十个春秋,是清代中叶最富有个性和才情的文学家,诗居“乾嘉三大家”之首,他和他的“性灵说”风靡一时,并对后世影响深远。

袁枚是一个独来独往的人,是一个思想解放的人。

他做古文不归附桐城派,他讲考据不附和吴派和皖派,因此,他作诗更不喜欢集于沈归愚的旗帜下。

他处处在表现自己,他有他自己一贯的思想。

因此,他不讲理学,不讲佛学,以及不信任何阴阳术数,他要成他自己的家数,所以不为传统思想所束缚,所以不随时风众势转移[1](P530)。

袁枚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建立了他的性灵说。

袁枚“性灵说”的诗歌理论从创作主体出发提出了真情论、个性论和诗才论三个要素,认为诗歌创作的根本就是表现性情,诗人之情不但要真,还要有个性,同时还必须具备表现性灵的诗才,能自然有如“天籁”地描写出富于生气的形象,以生动地抒写性灵。

真情论袁枚认为,真情是诗人创作的首要条件。

他在《答曾南邨论诗》中曰:“提笔先须问性情”,明确地把“性情”置于诗人创作之“先”的首要条件的地位:有性情方可挥毫,无性情则请搁笔[2](P64)。

袁枚特别强调性情,这与晚明以来推崇真情有很大关系。

明末李贽就曾提出“童心说”,认为“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

”袁枚倡导“赤子之心”,而世上也只有刚出生的婴儿是所谓的“赤子之心”,刚出生的婴儿犹如一张一尘不染的白纸,他的情感是天真的、纯洁的,是世上最真实的情感。

简论袁枚的“性灵说

简论袁枚的“性灵说

简论袁枚的“性灵说袁枚〔1761—1797〕,字子才,号简斋,杭州钱塘人,34岁于**任上辞官,隐居于**小**的随园,世称随园先生,自号**居士,随园老人等。

著有《小**房集》、《随园诗话》和笔记体小说《子不语》等。

他与**翼、蒋士铨并称为“乾隆三大家”,而历来被公认为三家之首。

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作家,更是一位杰出的诗论家。

他说倡导的“性灵说”独树一帜,在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一诗学史中的“性灵”,并非袁枚首创,但他在继承前人思想理论的根底上,经过创造性的发挥,丰富和开展了性灵说,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诗学流派。

性灵说的提出,虽有历史继承性,更为重要的是它的现实针对性,它反对沈德潜、翁方纲的风格说和肌理说,具有较高的审美理论价值。

袁枚的性灵说是一种较为完备的、系统的文学创作理论,阐述了诗歌创作的某些艺术规律。

性灵说的理论核心是从诗歌创作的主观条件的角度出发,强调创作主题必须具有真情、个性、诗才三个方面的要素。

1、性情是诗歌的第一要素,是诗歌的根源和灵魂。

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实情感,认为诗歌的本质即是表达感情的,是诗人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真挚、坦诚,不矫饰,不隐匿。

袁枚所说的“性灵”在大多数情况下与“性情”同意。

他说:“诗者,人之性情也。

”“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

”〔《随园诗话》〕,又说:“诗者,心之声也,行情所流露也”〔《随园尺牍·答何水部》〕,认为诗是由情所生的,性情的真实流露才是“诗之本旨”。

因为袁枚认为具有真情是诗人创作的先决条件,他说:“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这和李贽的“童心说”是一脉相承的,强调诗人应具备纯真的感情。

真情又是诗歌表现的主要内容,因此袁枚一改传统上关于“诗言志”的解释,把真实的性情作为诗歌表现的内容,揭示了诗歌以表情为主、专主性情的根本特点。

他宣称“提笔须先问性情”,这种性情必须是真诚的、真实的,才能使诗歌具有生动的艺术感染力。

袁枚性灵说分析

袁枚性灵说分析

.1.袁枚「性靈說」分析國立中山大學碩二馮玉婷一、「性靈」說之詩學淵源有清一代,學術風氣趨於匯整前說,清詩論亦見此特色;但因個人性格與偏好不同,對前人說法理解亦有出入,即使力求圓融,不免仍有輕重之分,遂可別為「神韻」、「格調」、「性靈」、「肌理」四家。

「神韻」說為王士禎(1634-1711)所倡,「格調」說由沈德潛(1673-1769)提出,「性靈」說為袁枚(1716-1798)力主,「肌理」說乃翁方綱(1733-1818)建立;四家各領風騷,其中「神韻」與「性靈」二說較為接近。

袁枚雖言:「我奉漁洋如貌執,不相菲薄不相師」1,主要論調實與漁洋皆變化自司空圖(837-908)、嚴羽(約1200前後在世)、袁宏道(1568-1610);諸人主張雖有小異,若著眼率皆重視言外之意、真情至性、興趣韻味等共通性,則不妨視為講求藝術美感之一脈相承者。

袁枚性格放任跌宕、不喜拘束,天才特出兼有自成家數之志,是以不喜歸附;儘管今人細究其說可發現士禎、宏道蹤跡,袁枚卻未嘗自言踵繼二人。

然欲廓清袁氏詩論內容,實不能忽視二人可能之影響,故謹撮述袁宏道、王士禎主張於下,以窺袁枚「性靈」說之詩學淵源。

1袁枚:《隨園詩話》卷二:「阮亭先生自是一代名家,惜譽之者既過其實,而毀之者亦損其真。

須知先生才本清華,氣少排奡,為王、孟、韋、柳則有餘,為李、杜、韓、蘇則不足也。

余學《遺山詩論》,論詩一絕云:『清才未合長依傍,雅調如何可詆諆?我奉漁洋如貌執,不相菲薄不相師』。

」(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以乾隆庚戌本與隨園自刻本為底本),頁48。

.2.第六屆南區五校中國文學系研究生論文研討會(一)袁宏道「貴真」主張李贄(1567-1602)《童心說》倡「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於童心」,2童心即真心,是文學創作的根本,其說為公安三袁所繼承;公安派基本主張重視個性與自然,袁宏道為代表人物。

袁氏貴「真」,以為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化,一人有一人之情感,唯「變」方能存「真」,二者相輔相成而後有韻趣。

“性灵说”之“重生”美学精神

“性灵说”之“重生”美学精神

“性灵说”之“重生”美学精神李天道;唐君红【摘要】袁枚“性灵说”的实质体现出一种“重生”、“乐生”的美学精神.“重生”之“生”,意指生命、生存.同时,“生”就是“性”.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最大的“德”,就是孕育出生命,并且承载、维持着生命的延续.“大德”,最大最美的善行,就是“生”.由此可见,中国美学“重生”.而袁枚的“性灵说”要求诗歌审美创作“发抒性灵”,追求一种真实、贴切的生命体验而,“性灵”的实质就是“生”之趣、“生”之味与“生”之灵性,而“发抒性灵”,就是“生”之趣、“生”之味与“生”之灵性的一种诗意呈现.【期刊名称】《成都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4)006【总页数】6页(P1-6)【关键词】袁枚“性灵说”;生命;生存;“生”之灵性;“重生”美学精神【作者】李天道;唐君红【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 610068;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基于其“性灵说”,袁枚坚持认为诗文创作应该“抒写性灵”、“独写性灵”和“发抒怀抱”,必须通过文本以直接呈现诗人自身的生命意绪。

在他看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1]158,杰出隽永的诗作都“一片性灵”,因此,在《随园诗话》中,他标举“性灵”,不止一次地提出“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1]80,认为“作诗不可以无我”[1]235。

“性灵”就是“性情”,也就是说,作诗要有“人之性情”、“真性情”。

就实质而言,“性情”即生命意绪,也即一种因生命体验而生发出的意绪,要有个体对自身生存现状的切切实实的生命体验,发自于“人”之性灵,为一种真情、真性情。

要呈现自己对宇宙自然之生命意蕴的真切感受,抒发生命意绪,即“生”之灵性。

因此,袁枚“性灵说”的实质体现出一种“重生”、“乐生”的美学精神。

“重生”为中国美学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美学精神。

“生”,意指生命、生存。

就语义学看,“重生”之所谓“生”,原初义为生育、生养、滋生、生长,而生命、生活、生存等为衍生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袁枚「性靈說」分析國立中山大學碩二馮玉婷一、「性靈」說之詩學淵源有清一代,學術風氣趨於匯整前說,清詩論亦見此特色;但因個人性格與偏好不同,對前人說法理解亦有出入,即使力求圓融,不免仍有輕重之分,遂可別為「神韻」、「格調」、「性靈」、「肌理」四家。

「神韻」說為王士禎(1634-1711)所倡,「格調」說由沈德潛(1673-1769)提出,「性靈」說為袁枚(1716-1798)力主,「肌理」說乃翁方綱(1733-1818)建立;四家各領風騷,其中「神韻」與「性靈」二說較為接近。

袁枚雖言:「我奉漁洋如貌執,不相菲薄不相師」1,主要論調實與漁洋皆變化自司空圖(837-908)、嚴羽(約1200前後在世)、袁宏道(1568-1610);諸人主張雖有小異,若著眼率皆重視言外之意、真情至性、興趣韻味等共通性,則不妨視為講求藝術美感之一脈相承者。

袁枚性格放任跌宕、不喜拘束,天才特出兼有自成家數之志,是以不喜歸附;儘管今人細究其說可發現士禎、宏道蹤跡,袁枚卻未嘗自言踵繼二人。

然欲廓清袁氏詩論內容,實不能忽視二人可能之影響,故謹撮述袁宏道、王士禎主張於下,以窺袁枚「性靈」說之詩學淵源。

1袁枚:《隨園詩話》卷二:「阮亭先生自是一代名家,惜譽之者既過其實,而毀之者亦損其真。

須知先生才本清華,氣少排奡,為王、孟、韋、柳則有餘,為李、杜、韓、蘇則不足也。

余學《遺山詩論》,論詩一絕云:『清才未合長依傍,雅調如何可詆諆?我奉漁洋如貌執,不相菲薄不相師』。

」(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以乾隆庚戌本與隨園自刻本為底本),頁48。

.2.第六屆南區五校中國文學系研究生論文研討會(一)袁宏道「貴真」主張李贄(1567-1602)《童心說》倡「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於童心」,2童心即真心,是文學創作的根本,其說為公安三袁所繼承;公安派基本主張重視個性與自然,袁宏道為代表人物。

袁氏貴「真」,以為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化,一人有一人之情感,唯「變」方能存「真」,二者相輔相成而後有韻趣。

此即所謂: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極其變,各窮其趣,所以可貴。

3袁宏道主「變」,反對七子模仿之說,理由有二:一為時移事變,復古派強欲學古人,但得言語之跡而不悟精髓,猶如處嚴冬而襲夏葛;二為文學歷史發展遇窮則變,當體制風格無法與內容情感相互配合,文學形式自然產生變化。

4又其所謂「趣」,乃指天生自然之個性所流露的喜悅風味,非從學問來亦非對自然的觀照之樂,「無心」反能得韻趣。

5宏道以創作為各抒性靈之表現,所以文學作品能呈顯百千姿態;「真」為作品優劣之標準,但求出於自己胸臆而不問雅俗,故不諱言民歌、戲曲及小說之價值。

6公安三袁承自李贄,袁枚詩論近於公安;然袁枚不傴責李贄為夭魅盜賊,7且2李贄:〈童心說〉,《焚書》卷三:「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苟童心常存,則道理不行,聞見不立,無時不文,無人不文,無一樣創制體格文字而非文者。

詩何必古選,文何必先秦。

降而為六朝,變而為近體,又變而為傳奇,變而為院本,為雜劇,為《西廂曲》,為《水滸傳》,為今之舉子業,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時勢先後論也。

」(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頁99。

3袁宏道:〈序小修詩〉,《袁中郎全集》卷一(台北:偉文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影印鍾伯敬增定本,1976),頁178。

4袁宏道:〈雪濤閣集序〉,前揭書卷一:「夫古有古之時,今有今之時,襲古人言語之跡而冒以為古,是處嚴冬而襲夏之葛也者也。

騷之不襲雅也,雅之體窮於怨,不騷不足以寄也。

……之法,故安可概哉?夫法因於敝而成為過者也。

」,頁180-181。

5袁宏道:〈敘陳正甫會心集〉,前揭書卷一:「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學問者淺。

當其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無往而非趣也。

面無端容,目無定睛,口喃喃而欲語,足跳躍而不定,人生之至樂真無踰於此時者。

」,頁174。

6袁宏道:〈序小修詩〉,前揭書卷一:「大都獨抒性靈,不均格套。

非從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筆。

有時情與境會,債刻千言,如水東注,令人奪魂。

……其萬一傳者,或今閭閻婦人孺子所唱《擘破玉》、《打草竿》之類,猶是無聞無識,真人所作,故多真聲。

不效顰於漢魏,不學步於盛唐,任性而發,尚能通於人之喜怒哀樂嗜好情欲,是可喜也。

」,頁177-179。

7袁枚:〈答戴敬咸孝廉書〉,《小倉山房文集》卷十九:「東鄉能拒而排之,誠善。

惜其所排者都不過李卓吾、何心隱一流。

識人所共識之夭魅,逐人所共逐之盜賊。

」(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嘉慶隨園藏版本,1981),頁5。

袁枚「性靈說」分析.3.不滿於宏道。

云:吾家中郎,治行可觀;若論其文章,根柢淺薄,龐雜異端。

蒙公舉以相擬,得無有彼哉彼哉之嘆呼?8宏道非不學者亦不完全否定學問對創作的助益,他特別重視性靈真心,目的是破偽,此乃針對文壇時俗陋弊而下之藥方。

李贄認為讀書義理若成童心之障,則學問為假人淵藪,宏道承襲李贄說法並力矯時俗流弊;公安末流趨於俚僻,豈可皆諉為宏道之過?袁枚「性靈」說可謂中國詩論主性靈者之集大成,於昔時偏頗處多所修正,重視作品為作者情感真誠表現則無異前人,然袁氏對前朝主張性靈一派者,似未給予公允評價。

(二)王士禎「神韻」說宋代詩學,前後七子宗尚復古取法盛唐,公安力倡創新標舉性靈;二派流弊,前者膚熟,後者俚僻。

竟陵為矯二者之失,主張於古人詩中求其精神,然強欲見性靈,不免走入偏路。

清初詩人學宋詩平淡欲救竟陵之詭峭,卻又染宋詩好發議論、平直板滯之習;王士禎遂以「神韻」說救弊補偏,天下俊士翕然從之。

9士禎承司空圖「味外之旨」及嚴羽「興趣」說餘緒,10主張詩能傳達言外之意者為佳。

所謂「言外之意」指於作品中有所興發感觸,超乎表象文字所指陳者,亦即意象(imagery)所引致的情感與知覺之混合物,可構成作品的意境。

士禎論詩標舉「神韻」,詩家多以「風神韻致」解釋「神韻」二字,而風神韻致本用於人物之品評;觀漁洋所重在「意」,可知「風神韻致」於其詩論所指8袁枚:〈答朱石君尚書〉,《小倉山房尺牘》卷九,見王英志編《袁枚全集》冊五(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頁182。

9《四庫全書總目題要》集部總集類五卷一百九十:「詩取自太倉歷下,以雄渾博麗為主,其失也膚;公安竟陵以清新幽渺為宗,其失也詭。

學者兩途並窮,不得不折而入宋,其弊也滯而不靈,直而好盡。

語錄、史論皆可成篇,於是士禎等重申嚴羽之說,獨主神韻以矯之,蓋亦救弊補偏,各明一義」。

10王士禎:《帶經堂詩話》卷四:「嚴滄浪論詩云:『盛唐諸人,唯在興趣。

羚羊掛角,無跡可求,透徹玲瓏,不可湊泊。

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

』司空表聖論詩亦云:『味在酸鹹之外。

』康熙戊辰春杪,日取開元、天寶諸公篇什讀之,於二家之言,別有會心。

錄其尤雋永超詣者,自王右丞而下四十二人,為《唐賢三昧集》,釐為三卷。

」(清張宗柟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以同治廣州藏脩堂重刊本為底本,1963)頁97-98。

.4.第六屆南區五校中國文學系研究生論文研討會涉不傴止於作者個人實際風采神情,更是藝術家感受世界與表現情感的獨特方式。

11作者情感為作品內在精神,文字修辭為外在形式,士禎對此亦有所留意,12故「神韻」說討論問題包含兩方面:一為作品整體意境;13二為語言文字風格。

士禎嘗言:表聖論詩有二十四品,予最喜「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八字。

14昔司空表聖作《詩品》凡二十四,有謂「沖澹」者,曰「遇之匪深,即之愈稀」;有謂「自然」者,曰「俯拾即是,不取諸鄰」;有謂「清奇」者,曰「神出古異,澹不可收。

」是三者品之最上。

15又多稱譽王、孟、柳、韋之作,16故知「神韻」說審美觀念核心:意境需尚空寂超逸,語言風格則以沖澹清遠為佳。

雖因朦朧之美不易以文字具體指陳,遂有譏「神韻」說蹈空欺人者,但「神韻」說本尌詩之美學性質作發揮,空寂與清遠皆屬美感經驗,並不關涉「蹈空欺人」。

梁章鉅《退庵隨筆》云:王漁洋談藝四言,曰典,曰遠,曰諧,曰則,而獨未拈出一「真」字。

17「神韻」說針對清初學宋詩流於平直淺露之弊端而起,重在言有盡而意無窮,11劉若愚:《中國文學理論》認為「神韻」一詞於王士禎詩論意義為「詩人與孙宙的關係,以及詩人與詩的關係。

」個人風韻意指「感受與表現的獨特方式,而非個人的性情。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頁84-85。

12汪端:《明三十家詩選‧凡例》:「《居易錄》載王茂京與漁洋論畫,於南唐推董源,於宋推巨然,於元推倪、黃,於明推董文敏;謂諸家看是古澹閒遠,而中實沈著痛快,惟解人知之。

」(清同治癸酉12年蘊蘭吟館重刊本)。

按:古澹閒遠為外在表現,沈著痛快為內在情感。

13風格(style)指作者之情感與語言文字共同呈現的整體感。

此處專指語言風格,為作家使用文字的一種特殊方式,不傴可顯示其詞彙與修辭債向,亦可展露內在人格;語言風格形成因素包含措辭、意象等。

14王士禎:《香祖筆記》,前揭書卷三,頁72。

15王士禎:〈蠶尾文〉,前揭書卷三,頁72。

16《四庫全書總目題要》集部總集類五卷一百九十:「士禎乃持嚴羽餘論,倡神韻之說以救之。

故其推為極軌者,惟王、孟、韋、柳諸家」。

王士禎:〈神韻〉,《池北偶談》卷十八:「汾陽孔文谷云:『詩以達性,然須清遠為尚。

』薛西原論詩,獨取謝康樂、王摩詰、孟浩然、韋應物……總其妙在神韻矣。

」(見《筆記小說大觀》二編冊八,台北:新興書局影印本,1978),頁4901。

17梁章鉅:〈學詩〉,《退庵隨筆》(見郭紹虞編:《清詩話續編》卷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頁1983。

袁枚「性靈說」分析.5.清遠超逸遂成最高審美標準。

一家之言本難於含括所有層面,士禎對症下藥,故不特別標舉「真」;袁枚為與「格調」說、「肌理」說抗衡,因此強調「著我」。

故袁枚雖同意「神韻」重要,卻以為「神韻」必須出於詩人先天真性情,不可勉強而致。

18兩人詩論同屬道家言志之流,重視作品所蘊含的個人情志,相異處則在於士禎偏重以美論詩,袁枚偏重以情論詩,此或者便是袁枚對王士禎「不相菲薄不相師」的最大原因。

二、「性靈說」內容分析袁枚論詩,屢次言「性靈」,如其云:人有滿腔書卷,無處張皇,當為考據之學,自成一家。

其次則駢體文,盡可鋪排,何必借詩為賣弄。

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詩之傳者,都是性靈,不關堆垛,惟李義山詩,稍多典故,然皆用才情驅使,不專砌填也。

19蓋詩境甚寬,詩情甚活,總在乎好學深思,心知其意,以不失孔、孟論詩之旨而已。

必欲繁其例、狹其徑、苛其條規、桎梏其性靈,使無生人之樂,不已傎乎!20可知袁氏詩論實以抒發性靈為核心。

因力主性靈,故認為沈德潛「格調」說但知「溫柔敦厚」、「人倫大用」之實用功能,21翁方綱「肌理」說則流於「以注疏18袁枚:〈再答李少鶴〉,《小倉山房尺牘》卷十:「足下論詩講體格二字固佳;僕意『神韻』二字尤為要緊,體格是後天空架子,可仿而能;神韻是先天真性情,不可強而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