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教学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班化教学研究综述

小班化教学研究综述

【摘要】我国的小班化教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经过八年左右的酝酿准备,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小班化教学的实验与推广,如今小班化教学研究正在深入发展并不断进行理性反思。近三十年来,我国学者不仅关注实施小班化教学的意义,而且深入研究和探讨小班化教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实践策略。小班化教学研究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本土理论研究缺乏、高度理论概括不足、结合具体情境的行动研究较少等问题。今后我们应在构建本土小班化教学理论的同时,展开小班化教学的行动研究,积极探索小班化教学在我国推行的具体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小班化教学;理论基础;实施策略;行动研究

20世纪70年代末,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开始进行小班化教学的实验研究,其中以美国的研究最具代表性。历经四十余载,欧美国家对于小班化教学尽管还存在诸多争议,然而研究取得的成绩却不容小视。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多个地区在借鉴国外小班化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实际进行小班化教学实验,如今也有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对我国三十年来的小班化教学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不仅是深入小班化教学研究的需要,也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一、我国小班化教学研究的基本历程小班化教学研究的兴起一方面缘于人

们对班级授课制的不断反思和批判,另一方面也是教学组织形式改革不断深入的结果。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小班化教学研究从借鉴欧美国家的相关成果,到逐步深入进行实验探索,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中得到了发展。

(一)我国小班化教学研究的酝酿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 1987年,有学者针对班级授课制存在的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信息反馈、抑制学生智力发展等问题,建议逐步实行个别化教学,并提出“目前作为过渡时期可逐步缩减每班学生的人数”的观点。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文献中首次出现的关于小班化教学的论述。之后,有学者介绍了苏联和美国缩小教学班规模的基本情况,指出小班化教学已成为发达国家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趋势,并针对我国广州市班级规模庞大的现状,分析了控制教学班规模及进行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可能性,建议在广州市针对低、中、高三类水平的学校分别实施“补齐班”式的小班化教学,以期实现班级授课制前提下的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形式的最优化结合。有学者介绍了苏联、美国等发达国家班级授课制的发展情况,以及其分组教学的实施情况,指出国外教学组织形式已经向个别化方向发展。有学者重点对美国教学组织形式改革中的分组教学和开放教育进行了述评。有学者介绍了国外班级规模的发展阶段和美国关于班级规模研究的一系列著名实验,如格拉斯和史密斯班级规模实验,并提出了改进我国班级规模的建议。有学者进一步明确指出,“缩小班级规模、趋向小班型”是班级授课制在不断自我完善和更新过程中的主要选择。有学者结合我国学界关于教学组织形式的各种争论,指出教学组织形式向个别化发展是我国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的趋势之一。这一时期我国关于小班化教学的研究表现出两大特点:一是以介绍国外尤其是美国小班化教学研究和实践发展为主;二是提出缩小班额为我国小班化教学改革的主要选择。总体而言,引进的研究多自己的研究少,呼吁性的多研究性的少,说明这一时期小班化教学研究尚处于酝酿阶段。

(二)我国小班化教学的实验研究和推广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

通过翻译介绍欧美国家小班化教学的研究成果,以及在我国少数沿海发达城市进行的小班化教学实验,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适合本土化的小班化教学模式。1996年,上海市由市教委组织专家率先开展了“小班化教

育”的可行性研究。本次研究先在10所小学进行试点,至2000年已初具规模,有280所小学推行了“小班化教育”。总体而言,这些有关小班化教学的实验

研究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

第一,富有组织性。如上海市的“小班化教育”实验是由上海市市委组织专家进行的,这也是首次由官方发起的关于小班化教学的实验研究。第二,重视对小班化教学实验的总结。如《小班化教育实践研究初探》一文,分析了上海市科教院实验小学在“小班化教育”实践中的实际操作(课程设置、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和取得的成就,对教学组织的改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提高等都具有

重要价值。《“小班化教学”分组教学中存在问题与解决办法》一文,通过考察上海市浦东新区昌兰小学和上海市其他试点学校的“小班化教育”实施情况,对小班化教学中分组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五条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小学素质教育的新视角——北京市小学小班化实验调研报告》一文,介绍了北京市小班化教学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效果,并根据国内外小班化教学的最新研究对北京市的小班化教学提出了预测和建议。

第三,研究成果数量增多,并出版了相关学术著作。如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小学小班化教育教学指南》一书,介绍了小班化教学的教学环境、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学人员组合与教学流程管理、教学评价方法、现代信息技术在小班化教学中的运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我国的小班化教学研究侧重于对相关实践的经验总结,不仅有大规模的实践探索,而且重视理论总结;不仅引进国外相关研究成果,更注重与本土相结合。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的小班化教学研究视野相当开阔,不再停留于教学组织形式本身的争论,进而从课程设置、教学策略、教学评价、师资水平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三)我国小班化教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和理性反思阶段(21世纪初至今) 21世纪初,我国开始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事实上意味着一场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大变革的到来。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开始多角度、深入地反思小班化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有学者认为,在小班化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有更强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和敏捷的应变能力,学生要有自学、

思考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学校要提供配套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并且强调目前我国小班化教学不是在所有的地方、所有的学校都可施行,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有学者指出,小班化教学是我国教育在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之后转向“小康”目标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然而,班级人数少了并不等于实现了小班化教学,还应该注意成本—效益问题、师资问题以及形式与内容问题。有学者在反思国内外小班化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批判了当前充斥于小班化教学各个领域的“物的逻辑”。有学者从人是多维关系的存在的角度出发,指出在大班教学中,多维关系的人被片面化、单一化和实体化了,要从根本上克服这些危害,小班化教学应该遵循关系性原则、批判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强烈的反思意识是这一时期我国小班化教学研究最为明显的特点:一方面对小班化教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检讨;另一方面也指出实施小班化教学所面临的客观困难。

二、我国小班化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20世纪以来,人们为突破班级授课制的局限,从未放弃过有关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努力,提出小班化教学后,人们对其意义、理论基础及实践策略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一)小班化教学意义研究

小班化教学是适应新的教育发展要求而出现的,其中既有先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又负载着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新理念。这自然激发了人们对小班化教学意义的研究。总体而言,我国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肯定了小班化教学的意义。

第一,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性的培养。有学者指出,小班化教学缩小了生师人数比例,综合了群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的优势,使学生的个性意识和个性能力得到更好的培育和发展。有学者认为,小班化教学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学生最大的受益点是创造性思维不再被压抑和泯灭。

第二,小班化教学有利于促进师生交往。有学者指出,小班化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由于班级人数少,增加了师生之间交往的频率,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关怀和辅导,有效保证了在教育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目标的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