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上海)七年级下册数学 第十四章 三角形 单元复习 导学案
沪教版(上海)数学七年级第二学期-14.4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复习课) 教案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复习课)执教者:教学目标1、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能够准确地辨认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2、熟知四种判定的内容并能应用四种判定说明两个三角形全等;3、通过观察几何图形,形成识图能力、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4、体会化归的数学思想,从中体验探索、合作交流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能灵活地运用四种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学难点与全等三角形有关的几何问题的分析和推理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一、知识归纳1. 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SAS:两条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两个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两个角及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注意:有__和__是不能用的.2.性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说明]这个部分主要以学生口述复习巩固为主.3、概念练习判断下列命题的对错(1)面积相等的两三角形一定全等. ( )(2)有两边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3)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全等. ( )(4)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必须要有一边相等. ( )[说明]这四题针对定义和判定容易混淆的概念而出.二、自主练习1.如图,已知AB=BD,用SAS证明△ABC≌△DBC, 则需增加的条件是____。
2.如图,已知AB=AC,请你补充一个条件,可以得到△ABE≌△ACD(1)用SAS判定,则需增加的条件是____。
(2)用ASA判定,则需增加的条件是____。
(3)用AAS判定,则需增加的条件是____。
3.如图,已知AE=CF,AD=BC, AD∥BC, 说明△ADF ≌△CBE4.如图,已知ED⊥AB,EF⊥BC,BD=EF,问BM=EM吗?说明理由.5.如图,已知点B是线段AC的中点,BD = BE,∠1 =∠2.说明(1)△ABD ≌△CBE(2)∠D =∠E三、合作与拓展练习6.(合作练习)如图,已知∠1 =∠2,∠3 =∠4,问AC=AD吗?请说明理由。
沪教版(上海)数学七年级第二学期-14章小结 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专项复习 教案
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专项复习一、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判定及性质,重新理清它们之间的共性和特性,构建知识体系;2.掌握特殊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应问题,形成特殊三角形的基本解题方法和能力;3.在综合运用中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特殊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应问题。
难点:掌握特殊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应问题。
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知识梳理1.操作:给出一条边画一个等腰三角形ABC和直角三角形ABC;2.交流:小组交流画法;3.梳理:(1)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和各部分名称。
(2)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3)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4)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共性和特性。
4.思考:在等腰△ABC,AB =AC,添加一个什么条件使它成为等边画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给学生更大的展示自己才智的空间,每个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帮助学生梳理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判定和性质。
通过开放性设三角形?在直角△ABC ,∠A=90°,添加一个什么条件使它成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二、简单应用 当堂检测:1.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个内角为100°,则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______________;2.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和4,则其周长为 ;3.一个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10,底边长是12,则它底边上的高是______;4.如图1,在等腰梯形ABCD 中,AD ∥BC ,AB=DC=AD ,∠ADC=120°,AB=4,则梯形的面积为_________;5.如图2,在Rt △ABC 中,∠ACB=90°,点D 、E 、F 分别是AB 、BC 、CA 边上的中点,若CD=5cm ,则EF=_________cm;6.在Rt △ABC 中,∠C=90°,BC=6cm ,AC=8cm ,如图3,将△BCD 沿BD 折叠,使点C 落在AB 边的E 点,那么△ADE 的面积是_________2cm图2EF ABD C图3BCDAE(当堂完成,学生解答反馈,教师补充变式训练,疑难问题分析)问,唤醒学生对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性质的回忆。
沪教版(上海)数学七年级第二学期-14.7 从教材例、习题谈《三角形》复习 教案
比较、归纳、提炼、升华——从教材例、习题谈《三角形》复习一、教学目标1、注重对教材中例、习题的解法和思路的复习,进一步提高认识,优化思维。
2、挖掘例、习题间的联系,学会把知识和技能纳入一定的系统,提高复习效率。
3、通过图形发散形式的演变,经历运动变化的过程,体验知识由“厚”到“薄”的欣喜,从而培养善于比较归纳、乐于提炼升华的良好学习品质。
二、教学重点1、巩固有关三角形的基础知识,优化思维过程。
2、提炼基本图形,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提高分析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正确辨析问题间的变化与联系,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和规律。
四、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方案教学设计意图与理念一、引入进入全等三角形的学习以来,我们解决了不少问题,认识了许多形形色色的图形。
回头进行整理后发现,许多图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着的,它们可以看作是由一个三角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得来。
例如:ABC D EDEACBBEDCA而在这些图形的基础上,适当连结两点间的线段,则又可以工 作 单例2应用与拓展在下列图形中,均给出了角平分线和平行线的条件,请指出各图中的等腰三角形。
由此,你还可以得出一些不同形式的结论吗?OE D CBAFED CBAOE F DCBAGFEBDCAFEDCBA例3的应用与拓展1.如图1,正方形ABCD的边CD在正方形ECGF的边CE上,连结BE,DG,问线段BE与DG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GFEDBCAFED BCA图1 图22.如图2,已知△ABC中,∠A=900, ∠ABC=450,∠ABC的平分线交AC于D,过C作BD的垂线交BD的延长线于F.说明BD=2CE的理由.作业:1、如图3,已知△ABC和△CDE都是等边三角形,AD边上的高是CF,BE边上的高是CE.(1)说明CF=CH的理由;(2)BC、CD不断变化时,EB与AD所成的角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求出其夹角;若变化,则说明理由。
图3 图42、两个全等的含300、600角的三角板ADE和三角板ABC如图4所示放置,E、A、C三点在一条直线上,连结BD,取BD的中点M,连结ME、MC。
沪教版(上海)数学七年级下册-14.2 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案
课时教学方案
问题1 观察:三个内角拼成了一个什么角?
问题2 此实验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学生进行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班级展示各种说理验证的方法. 体会合作的重要性,提高表达能力和交流的能力;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尝试说理,在说理过程中体会化归思想
6ˊ(五)性
质获取
1.三角形内角和性质定理:三角形的
内角和等于180°
2.介绍三角形内角和性质发现历史,
进行人文教育
3.加深认识:
(1)判断下列各组角度的角是否是同
一个三角形的内角?
⑴ 80°、95°、5°;⑵
60°、20°、90°;
(2)一个三角形最多有几个锐角?几
个直角?几个钝角?为什么?
学生利用三角形内
角和性质定理:三
角形的内角和等于
180°,进行计算
运用新知,进
行解答
20ˊ(六)性
质运用
例1 在⊿ABC中,已知∠B=35°,∠
C=55°,求∠A的度数,并判断
⊿ABC的类型.
练习在⊿ABC中,已知∠A:∠B:
∠C=1:2:3,求∠A的度数.
例2 在等腰⊿ABC中,已知∠
A=80°,AB=AC,角平分线BF、
CE相交于点O,求∠BOC的度数.
变式练习1:
在⊿ABC中,已知角平分线BF、CE相
学生运用各种方式
进行解答
通过例题引
导学生运用
三角形的内
角和性质进
行计算、判
断,体验用方
程思想解决
几何问题,在
解题过程中
尝试严谨的
演绎推理。
沪教版(五四制)七年级下册第十四章第: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与性质学案
全等三角形的观点与性质【知识重点】1.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可以完整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符号、性质:(1)符号:“≌”读作“全等于”,如ABC和 A B C 全等,记作ABC≌ A B C 。
(2)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此性质此后常用来作为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的依照)3.联合图形用符号语言写出全等三角形性质AA′如图:∵ABC≌ A B CAB , ,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A B AC A C BC B C对应边相B′等)C′B C4.找对应边,对应角往常有以下几种方法:①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
②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③有公共边的,公共边必定是对应边。
④有公共角的,公共角必定是对应角。
⑤有对顶角的,对顶角必定是对应角。
⑥两个全等三角形中一对最长边(或最大角)是对应边(或对应角),一对最短边(或最小的角)是对应边(或对应角)。
【典型例题】例1 如下图,已知ABC≌ A B C ,指出全部的对应边和对应角。
A'例 2 如图, 已知ABC≌ A B C , C 25 ,BC=6cm,AC=4cm.你能得A出 A B C 中哪些角的大小?哪些边的长度?例 3 如图若ABC ≌ADE , B ADE , C E ,则BAC 对应角是,B C C' B'BC 的对应边是。
第1页/共4页EA【小试锋芒】1.选择题B CD(1)如图ABC ≌CDA ,而且AB=CD ,那么以下结论错误的选项是()。
A. 1 2B. AC CAC. D BD. AC BC(2)如图ABC≌AEF ,AB AE, AC AF ,那么EAC 等于()。
A. ACBB. BAFC. CAFD. BAC(3)已知ABC和 A B C 全等, B与 C , C 与 B 分别是对应角,则下列结论错误的选项是()。
沪教版(上海)数学七年级第二学期-第14章全等三角形综合应用(1)教案
《全等三角形综合应用》教学设计活动②反思回顾检索要点2、具备两边对应相等,第三个条件应找?两边的夹角或边3、具备一边一角对应相等,第三个条件应找?角或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常用的隐含条件?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相等理清“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思路”【学生活动】回顾知识,理清思路.【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梳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活动③基础训练挖掘条件二、挖掘“隐含条件”判全等练一练1.如图AB=CD,AC=BD,则与∠ACB相等的角是为什么2.如图点D在AB上,点E在AC上,CD与BE相交于点O,且AD=AE,AB=AC.若∠B=20°, CD=5cm,则∠C=____ BE=______.3.如图若OB=OD,∠A=∠C,若AB=3cm,则CD= .三、熟练转化“间接条件”判全等1.如图:AE=CF,∠AFD=∠CEB,DF=BE,△AFD与△CEB全等吗?为什么?2.∠CAE=∠BAD,∠B=∠D,AC=AE,△ABC与△ADE全等吗?为什么?【教师活动】1.分析解题的思路及挖掘隐含条件来判全等。
2.让学生熟练转化“间接条件”判全等且自主归纳总结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基本思路.【学生活动】提前完成练习,课堂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两组基础训练题进一步巩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运用,同时进行查缺,发现学生障碍之处.C ABED活动④变式开放灵活运用四、体验感受开放题1. 1.如图,已知∠E=∠F,∠B=∠C,AE=AF,寻找图中有几对三角形全等?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同伴交流你的说理过程)2.如图△ABE≌△ACD,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越多越好)变式训练例题如图在△ABC中,AE⊥BC于E,AE=BE,BF⊥AC交AE于D.求证:DE=CE变式一如图在△ABC中,AE⊥BC于E,AE=BE,D是AE上一点,DE=CE;试判断BD与AC有何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沪教版(上海)数学七年级第二学期第14章小结等腰三角形的复习教案
等腰三角形的复习教学目标1.尝试对等腰三角形概念、性质、判定知识点的梳理,提高归纳整理的能力,初步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基本思路.2.感受重要基本图形、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应用,初步感受分类讨论、转化等数学思想.3.通过数字教材云笔记分享、小组探究等活动体会与他人分享的喜悦,激发学习热情.教学重难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灵活运用.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活动过程数字教材应用1环节一知识梳理,作业反馈. 一.等腰三角形的知识梳理通过评价学生的知识梳理框图,师生共同整理出等腰三角形概念、性质、判定这些基础知识.适时小结:以后研究几何图形的基本思路:概念性质判定二.基础过关1.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7cm、10cm,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_____________.2.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cm、7cm,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_____________.3.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80°,那么另外两个角的度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4.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100°,那么另外两个角的度数是_________________.学生拍照研究几何图形的基本思路,插入资源,保存笔记.5.如图,在△ABC中,AB=AC,AD是中线,CE∥AD交BA的延长线于点E,请判断△ACE的形状,并说明理由.师生共同分析思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3.学生拍照插入资源,保存成笔记,便于以后查阅.环节二错题分析,发现基本图形.环节三延伸例题,巩固提高.环节四课堂小结. 学生独立完成说理过程,组内互批,小组长1分钟答疑.三.错题再现1.学生先分析错因,然后独立写完整的说理过程.2.从图中总结基本图形.四、延伸例题例.如图,如果△ABC的内角∠ABC、∠ACB的平分线交于点E,过点E作DF∥BC分别交AB、AC于点D和点F,那么线段BD、CF、DF之间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1.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快速找到基本图形,4.利用数字教材课后习题的统计功能,对学生掌握情况有精准的把握.2.学生讲解思路,分享经验方法,如何快速准确地找到基本图形?变式.如图,△ABC的内角∠ABC的平分线BP与外角∠ACM的平分线交于点E,过点E作DF∥BC分别交AB、AC于点D和点F.(1)请根据题意完成作图;(2)线段BD、CF、DF之间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学生先独立作图、思考,教师巡视,对作图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小组交流要求:问1:图形变化后,基本图形是否发生改变?问2:能否找到图中的基本图形?小组交流,代表分享成果,学生独立完成说理过程.回归课本,体会角的平分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形三个条件中知其二得其一的关系.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我知道了……(知识),我领悟了……(思想)我掌握了……(方法),我积累了……(经验)5.融合其它信息技术,使用同屏拍照功能,及时有效反馈.6.回归课本.课后:1.梳理等边三角形的知识框图.2.完成:已知等腰三角形、平行线,得角的平分线的说7.利用云笔记功能将做好的作业插入图片上传给老45。
沪教版(上海)数学七年级下册-14.4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复习(1) 教学案
装订线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复习(1
一、课内讲解
例1:如图,已知CD⊥AB,BE⊥AC,垂足分别为D、E,BE、CD相交于O点,∠1=∠2,图中全等的三角形有哪些?
巩固训练1:已知:∠1=∠2,∠E= ∠C,AC=AE,试说明AB=AD ,∠B=∠D的理由.
思考:如图,BEF
Δ的一个顶点E落在BD
ΔA的边AD上,AB与EF相交于点P,若∠1=∠2=∠3,EB=DB,试说明:AD=FE.
姓名:
学号:
例2:如图1,A,B,C,D在同一直线上,AB=CD,DE∥AF,且DE=AF,求证△AFC≌△DEB;如果将BD沿着AD边的方向平行移动,如图2,B点与C点重合时,图3,B点在C点右侧时,其余条件不变,结论是否成立,如果成立,请予证明;如果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图1 图2 图3
思考:若如图3中,将条件改为“已知AB=CD,DE∥AF,CF//BE”,上述结论还成立吗?
巩固训练2:如图,已知B,C,E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AC∥DE,AC=CE,∠ACD=∠B,试说明:△ABC≌△CDE.
例3:如图,∠1=∠2,∠ABC=∠DCB 。
试说明:AB=DC
变式1:若条件改为“AB=CD ,AC=BD ”,那么∠ABC=∠DCB 吗?∠1与∠2是否仍然相等?
变式2:若条件改为“AB=DC ,∠A=∠D ”,你能说明AC=BD 吗?
A B C
D 12
二、课下巩固
1.如图,点B,E,C,F在一条直线上,AB=DE,AC=DF,BE=CF,试问:AC是否平行于DF?如果是,请说明理由.
2.(思考题)如图,ΔABE 的边BE和ΔACD的边CD相交于点O,若AB=AC,BO=CO,试说明:
ΔABE ≌ΔACD.。
沪教版(上海)数学七年级第二学期-14章小结等腰三角形的复习教案
等腰三角形的复习教学目标:通过操作--观察--交流--分析等的过程,梳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能用已学的等腰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完善几何语言的表达,正确选择解题的策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体会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和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在数学中的应用;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性质与判定的应用教学难点:分类讨论思想在等腰三角形中的体现教学过程:小结:以上题目给了你怎么样的解题提示? 题组二:如图已知:AB=AE ,B E ∠=∠,BC=ED , (1) AF ⊥CD ,那么F 是CD 的中点吗?说明理由 (2)AF 平分BAE ∠,那么F 是CD 的中点吗?说明理由养成解题后要思考小结的习惯。
第二组练习是将课本练习稍作修改,将条件和结论互换,并进一步变式,反复应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性质;学会举一反三,提高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课堂小结在这节课上,你有了什么收获? 知识上…… 思想上……学生通过交流分享本节课所得,加深对知识和思想上的领悟。
四、作业布置:1.基础练习:工作单题目解题加以完善和总结;工作单课后练习2.探究练习:(1)下例各说法对吗?为什么?加以说明 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 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 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2)线段OD 的一个端点O 在直线a 上,以OD 为一边画等腰三角形,并且使另一个顶点在直线a 上,这样的等腰三角形能画多少个?对本节课内容的完善,提高答题的规范性、正确性,并引导学生课外继续探索。
具有一定的梯度,这样可以面向全体学生,让各层次的学生均有所得。
教案设计说明:等腰三角形的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深化和应用,又是以后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及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依据。
它所倡导的数学思想方法是今后研究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
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课前学生已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性质及推论已有感性认识,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力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亲身体验等腰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及其应用,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沪教版(上海)数学七年级第二学期14.4 全等三角形复习 教案
模型一平移型
模型解读:把△ABC沿着直线l平移,所得到的△DEF与△ABC一定全等.图①、图②是常见的平移型全等三角形.
例1.如图,AB∥DE,AC∥DF,BE=CF,求证:AB=DE
模型二翻折型
模型解读:将一个三角形沿着某一条直线翻折后,直线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即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
例2.如图,AB=AC,BE⊥AC于E,CD⊥AB于D,BE与CD交于点O.求证:OB=OC
模型三旋转型
模型解读:将一个三角形绕着某个点旋转一定角度后,两个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即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
例3.如图,AB⊥CD,AB=BC,BE=BD.求证:CF⊥AD
练习1:已知BE、CF是△ABC的高,且BP=AC,CQ=AB,
说明AP与AQ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
模型四一线三等角
基本图形举例:如图,BD⊥DE,AB⊥AC,CE⊥DE,你能说明∠B=∠CAE吗?
模型解读:一条直线上有三个相等的角,或者说有三个相等的角的顶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例4.如图,AD⊥AB,BE⊥AB,点C在AB上,且CD⊥CE,CD=CE.
求证:AB=AD+BE
练习2:如图,△ABC为等边三角形,点D、E、F分别在AB、BC、CA上,AD=BE,∠DEF=60°,求证:AD=CF
三、知识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
沪教版(上海)数学七年级第二学期-14.2 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案
14.2三角形的内角和备.(出示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2-三角形内角和的发现教师介绍三角形内角和的数学史.观看PPT,了解三角形内角和的发展史.拉近学生与古代数学家之间的距离.如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的?小组讨论,用剪纸拼图的方法验证三角形内角和,小组代表呈现结果.环节3-三角形内角和的说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教师巡视学生的操作活动过程,请小组代表展示.通过拼接图形,启发学生添加辅助线得到平行,进而利用平行的性质证实三角形的内角和性质.预设可能出现的拼图结果方案一:观察拼接图形,思考:(1)拼接法改变的是什么?(2)移动角的目的是什么?将两个角,拼在第三个角的旁边,构成平角180°;(3)和180°相关的结论有哪些?学生可凭借操作时的感性经验,找到证明方法.(4)你能得到什么启示?方案二:例题:在△ABC中,∠A、∠B、∠C是它的三个内角,求∠A+∠B+∠C=180°.将∠A和∠B剪下拼到点C处方案三:呈现例题,以方案一为例,学生口述说理过程,教师板书.将∠C剪下拼到点A处按小组对三角形内角和性质“说理”(口述).……有了前面的铺垫,降低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口述归纳知识点1-三角形的内角和性质:说理过程. 了说理的难度.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符号语言:在学案上完成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在三角形ABC中, 书写的过程加深了对三角形内角和性质的记忆.∠A+∠B+∠C=180°(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观看PPT,了解相关数学史.教师介绍三角形内角和的数学史.教学过程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4-应用例题1 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性质作出判断,加深对三角形内角和的认识.(1)下列各组角能成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是( )学生口述讲解(A)100°,50°,20°;(B)10°,10°,60°;(C)0°,90°,90°;(D)2.5°,2.5°,175°.(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学生独立完成,口述讲解.(A)三角形三个内角中最多有一个钝角;(B)三角形三个内角中至少有2个锐角;(C)三角形三个内角中最多有一个直角;(D)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大于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例题2 加深对三角形内角和性质的理解,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及三角形的分类进行计算判断.(1)在△ABC中,∠B=35°,∠C=55°,则∠A=______.学生先独立思考解题方法,再由学生口述讲解.(2)在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内角分别是26°,64°,则此三角形一定是_____三角形.(3)在△ABC中,已知∠A:∠B:∠C=1:2:3,则∠A,∠B,∠C的度数分别为___________.例题3(1)如图1,在△ABC中,∠C=90°,求∠A+∠B 的度数.学生先思考,独立完成,多媒体展示作业.借助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通过说理完成,是演绎推理的演练.(2)如图2,延长△ABC的一边CB至D,试说明∠ABD与∠A、∠C之间的数量关系.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4-应用拓展我们已经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五边形呢?六边形呢?你能推出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吗?学生口述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环节5-课堂小结(1)请你总结一下本课主要研究了什么问题?分享的过程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学生总结、分享(2)本课研究问题的过程是怎样的呢?(3)你还有哪些收获?环节6-课后作业A组1.下列各组角中,哪一组不可能是同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A)80°,95°,5°(B)60°,20°,90°及时巩固,设计可选择的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C)35°,40°,105°(D)73°,50°,57°2.求下列图中的x.3.在△ABC中,∠A+∠B=70°,∠B+∠C=150°,求∠A,∠B,∠C的度数.B组4.在△ABC中,D为AB上一点,∠A=∠ACD,∠B=∠BCD,求∠ACB,并判断△ABC的类型.5.在△ABC中,∠B=90°,∠ACD=4∠A,求∠A的度数.。
沪教版(上海)数学七年级第二学期-14章小结《全等三角形复习与探究》教案
《全等三角形复习与探究》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灵活应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解决有关问题。
2、在图形变化中培养观察、归纳和逻辑思维能力,体验数学的美,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体会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类比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3、通过探究活动提高独立思考、交流与合作能力,增强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在思维碰撞和师生互动中感受生态课堂的氛围。
教学重、难点重点:全等三角形性质与判定的应用。
难点:根据不同的条件合理选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要点1、全等三角形概念:能够重合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性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3、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A.S、A.S.A、A.A.S、S.S.S注意:_A.A.A_, S.S.A_____不能判断一般三角形全等。
二、全等三角形性质与判定的综合应用1、如图,点E在AB上,∠1=∠2,∠3=∠4,找出图中的全等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2、如图,在△AFD和△CEB中,点A、E、F、C在同一直线上,有下列四个论断:①AD=CB,②AF=CE,③∠D =∠ B ,④∠A=∠C.请用其中三个作为条件,余下一个作为结论,编一道数学问题,并说出解答过程。
3、如图,在△ABC和△BAD中,AC = BD,请再补充一个条件,AB CDEF(1)使△ABC ≌△BAD ,补充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否添加条件∠CBA= ∠DAB ?或者∠C= ∠D ?(在不增加字母的情况下)(3)增加点O 后,已知AC = BD 的条件不变,请再补充一个条件,使△AOC ≌△BOD ,补充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增加的条件可否是:BC=AD 或∠CAB= ∠DBA ?三、图形变化中探究全等三角形1、将两块大小不同的等腰直角三角板摆放成如图1所示的图形,图2是由它抽象出的几何图形,B 、C 、E 在同一条直线上,联结DC 。
沪教版(上海)数学七年级第二学期14.2 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案
14.2(2)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目标:知道三角形的外角及外角和的含义。
探索并归纳出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及三角形的外角和,能运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说理计算和几何推理,感受说理的必要性,初步形成推理论证能力。
在探究三角形外角性质的过程中,积累几何学习的经验,体会几何说理的重要意义,初步提高数学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三角形外角性质的探索及运用教学难点:三角形外角性质及外角和性质的推导教学过程:教师设计设计意图一、复习引入梳理已学习过的三角形的元素及元素之间的关系二、探究新知1、感受外角与内角的位置关系延长BC至点D,形成与∠ACD,思考∠ACD与∠ACB怎样的位置关系?2、归纳三角形外角的概念我们把三角形一个内角的邻补角称为三角形的一个外角.3、动手操作,画出三角形的所有外角4、思考:三角形的外角与相邻的内角有怎样的数量关系?5、概念辨析:下图中∠1是三角形的外角吗?如果是,说明∠1是哪个三角形的外角。
6、探究外角性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与内角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①定义:与相邻的内角互为邻补角②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数量关系(1)如图,△ABC中,∠B=90°,∠A=30°,你能求出∠ACD的度数吗?为什么?本节课的重要地位,明确学习外角的必要性由三角形的外角的形让学生观察,感受外角和内角的关系.培养学生几何语言归纳能力.经历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为性质的形成提供直观上的感悟。
启发学生归纳,使性质完善.(2)△ABC中,∠B=50°,∠A=40°,你能求出∠ACD的度数吗?为什么?(3)在△ABC中,∠B=α,∠A=β,你能求出∠ACD的度数吗?为什么?几何画板验证(4)说明猜想的正确性。
(5)归纳三角形外角的两个性质.性质1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符号语言:∵∠ACD是ABC∆的外角,∴∠ACD=∠A+∠B(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性质 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内角.符号语言:∵∠ACD是ABC∆的外角,∴∠ACD>∠A(或∠B)(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大于任何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内角)三、性质运用例3 已知ABC∆中,∠A=30°,∠B=50°,求分别与∠B、∠C相邻的一个外角的度数.(1)如何画∠B、∠C相邻的外角.(2)计算∠B、∠C相邻的外角.(3)那么∠A的外角呢?(4)计算∠A、∠B、∠C相邻一个外角度数和(5)三角形的外角和的概念.对于三角形的每一个内角,从与它相邻的两个外角中取一个,这样取得的三个外角相加所得的和,叫做三角形的外角和.(6)说理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360゜感受三种语言间的互相转化.感受找出符合性质的基本图形.利用外角性质或者内角和来解决,渗透一题多解。
沪教版(上海)数学七年级第二学期14.1 三角形的有关概念(1) 教案
§14.1三角形的有关概念(1)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观察、思考等探究活动,体会并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2、能运用三边之间的关系对三条线段是否能构成三角形做出正确的判断。
3、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概念;教学重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的应用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通过视频引入实际生后中含有三角形的图片二、探究新知(一)有关概念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联结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2.三角形的六个元素及其表示顶点是A、B、C的三角形可以用△ABC表示三个顶点:顶点A、B、C三个内角:∠A、∠B、∠C三条边:线段AB、BC、AC或边 a、b、c(二)探究三边关系1.动手操作:分别用下列各组的三根细棒来围三角形(1)细棒的长分别是6厘米、8厘米、10厘米;(2)细棒的长分别是4厘米、6厘米、8厘米;(3)细棒的长分别是4厘米、5厘米、10厘米;(4)细棒的长分别是5厘米、5厘米、10厘米.为什么有些组中三根细棒不能围成三角形,三根细棒的长度必须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围成三角形呢?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小结:判断三条线段能够组成三角形只需要判断两条较短的线段之和与较长的线段之间关系2.例题讲解例1:有两根长度分别为5cm和7cm的木棒,用长度为13cm的木棒与它们能拼成三角形吗?用长度为2cm的木棒呢?用长度为3cm的木棒呢?练习1. 用下列各组线段为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A)2cm、4cm、6cm;(B )2cm 、5cm 、6cm ;(C )2cm 、9cm 、6cm ;(D )10cm 、4cm 、6cm3.归纳:已知三角形的两边求的第三边的范围:大于两边之差小于两边之和4.例题讲解例2、已知△ABC 的两边 a=5cm, b=7cm,那么第三边 c 的长度在什么范围内?为什么?练习2.已知△ABC 的两边a=18cm,b=12cm ,那么第三边c 的长度在什么范围内? 练习3.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4cm 、6cm ,那么第三边的长不可能是( )(A )4cm ; (B )3cm ;(C )9cm ; (D )2cm.(三)三角形中的特殊线段在一个三角形中,从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画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沪教版(上海)数学七年级第二学期-14.3 专题复习——三角形全等开放题型 教案
专题复习——三角形全等开放题型执教者: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通过对各种类型开放题的探索,掌握开放题的特点及类型;2、经历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思考问题等过程,探索开放题的解题策略;3、大胆推理、联想,初步体验数学的发散思维与逆向思维的思想方法;4、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的思想。
【教学重点】:探索各种类型开放题的解题策略。
【教学难点】:通过开放题的正确答案不唯一,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逆向思维的思想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教学教学活动设计意图环节活动内容活动组织预习检测激思引路如图1,∠B=∠C,要使△ABE≌△ACD.需添加一个条件是。
学生思考分析补充条件。
检验学生预习情况,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通过多解激发兴趣,培养探究的欲望。
探究新知1.条件开放型例1 如图2 ,点A、E、B、D在同一直线上,在△ABC和△DEF中,AC=DF,AE=BD,请再添上一个条件,使得△ABC≌△DEF.(请写出所有情形)条件开放型:指结论给定,条件未知或不全,需要探求与结论相对应的条件的一类问题。
2.结论开放型例2 已知:如图, ∠1=∠2,∠3=∠4,你可以得到的结论是让学生通过对三种类型开放题的探索,体验这三种开放题的特点。
让学生经历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思考问题等过程,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发散性等,进一步体验数学的逆向思维方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功能通过超级链接展示学生的多种思维结果。
教学设计说明:随着教改的进一步深入,用数学开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已经成了教改的热点,数学开放题是数学教学中的一种新题型。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以全等三角形为背景的新题型设计新颖巧妙,能创造性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倍受教学者的青睐。
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我们有必要对数学开放题进行研究和实践。
根据教材19.2节的内容,我们补充了这节三角形全等开放题型。
这类试题涉及知识面宽,综合性强,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基本技能。
沪教版(上海)七年级下册数学 第十四章 三角形 单元复习 导学案设计
第十四章 三角形 单元复习 导学案一、知识系统二、题型举例(一)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例1 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2和7,则第三边长c 的取值范围是 ;当周长为奇数时,第三边长为 .分析:三角形的一边小于其他两边的和.大于其他两边的差。
已知的两边是一奇一偶,当周长为奇数时,第三边长为应为偶数。
解:第三边长c 的取值范围是95<<c 当周长为奇数时,第三边长为7 (二)三角形的内和定理例2 如图,若∠A =70°,∠ACD =40°,∠ABE =30°,求∠BDC 、∠BFC 的度数.分析: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BDC 是△ADC 的一个外角,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是∠A 和 ∠ACD ,它们度数分别是70°和40°。
所以∠BDC =70°+40°=110°。
解:因为∠BDC =∠A+∠ACD ∠1=∠2 又因为∠A =70°,∠ACD =40°(已知)所以∠BDC =70°+40°=110°(等量代换)因为∠BFC ∠BDC +∠ABE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ABE =30°(已知)所以∠BFC =110°+30°=140°(等量代换)例3 如图所示,在△ABC 中,D 是BC 边上一点,∠1=∠2, ∠3=∠4,∠BAC =63°, 求∠DAC 的度数.分析:本题不能直接用内角和等于180°或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这两个定理A C D EFA 1234得到∠DAC 的度数.但可以设∠1=∠2=x.则∠3=∠4=2x. ∠BAC =x+63°△ABC 的三个内角分 x 、2x 、63°。
它们的和为180°,得到一元一次方, 方程的解就是∠1的度数,从而求出∠DAC 的度数.解:因为∠3=∠1+∠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 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1=∠2(已知) 所以∠3=2∠1设∠1=∠2=x. 则∠3=∠4=2x. ∠BAC =x+63°因为∠2+∠4+∠BAC =180°(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所以x+2x+63°=180° 解得x =39°即∠1=39°所以∠DAC =∠BAC-∠1=63°-39°=24°反思:.几何中的计算题,也可以用方程的思想解决。
沪教版(上海)七年级数学第二学期-第十四章 三角形复习- 学案设计(无答案)
第十四章三角形【学习目标】1.复习三角形和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及性质。
2.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1.熟练掌握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及性质。
2.对三角形的判定条件有充分的理解。
【学习过程】一、重温知识要点1.三角形的有关的概念及性质。
(1)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及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的性质。
问题1:根据条件画图,并回答问题。
①画一个锐角△ABC。
②作出BC边上的中线AD,高线AE。
③图中有多少个以AE为高的三角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2:三角形两边长分别是11和26,则第三边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
(2)三角形的内角与外角。
问题3:在△ABC中,∠A∶∠B∶∠C=1∶3∶5,求∠A,∠B,∠C的度数。
问题4:如图所示,图中的∠1=___________°。
问题5:如图,请说明∠1>∠A。
(3)三角形的稳定性。
问题6:下面哪个图形具有稳定性?2.全等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
(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SSS。
问题7:三边对应___________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
问题8:等腰三角形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练习巩固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都在三角形的内部;B.三角形的三条中线都在三角形的内部;C.三角形的三条高都在三角形的内部;D.三角形的三条高至少有一条在三角形的内部。
2.能把一个三角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的是()A.中线;B.高;C.角平分线;D.以上都不是。
3.在△ABC中,∠A=2∠B=3∠C,则这个三角形是()A.锐角三角形;B.含45°角的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三角形的外角中至少有两个锐角;B.三角形的外角中至少有两个钝角;C.三角形的内角中至少有一个直角;D.三角形的内角中至少有一个钝角。
沪教版(上海)数学七年级第二学期-14.4 《全等三角形》复习课 教案
《全等三角形》复习课内容要目: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2) 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能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证明两条线段相等和两个角相等。
(3) 掌握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难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1、 如图1,在Rt △ABC 中,∠B=90°,把这个三角形沿直角边BC 所在的直线向右平移得到△DEF ,则∠DEF=_______°;AC=_______.2、 如图2,AC=CD ,∠ACB=∠DCB ,若∠ABD=50°,则∠ABC=_________°.3、 如图3,AC 、BD 相交于点O ,∠A=∠D ,请你添加一个条件,使得△AOB≌△DOC ,你添加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1 图2 图3[知识要点]一般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判定边角边(SAS )、角边角(ASA ) 角角边(AAS )、边边边(SSS ) 具备一般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HL )性质 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② 全等三角形面积相等.2.思考: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注: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例题讲解]例题1:如图4,A 、D 、F 、B 在同一直线上,AD=BF ,AE=BC ,且AE ∥BC .求证:(1)△AEF ≌△BCD ; (2)EF ∥CD .FBC D E A OBCD A BCD FEA如图4例题2: 已知:如图5,DC ⊥CA ,DA ⊥CA ,CD=AB ,CB=AE 求证:△BCD ≌△EAB证明:∵DC ⊥CA ,EA ⊥CA (已知) ∴∠C=∠A=90° (垂直定义)在△BCD ≌△EAB 中∴△BCD ≌△EAB (SAS)上面这个练习同学们能较快作出来,因为所给条件比较明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章 三角形 单元复习 导学案
一、知识系统
二、题型举例
(一)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例1 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2和7,则第三边长c 的取值范围是 ;当周长为奇数时,第三边长为 .
分析:三角形的一边小于其他两边的和.大于其他两边的差。
已知的两边是一奇一偶,当周长为奇数时,第三边长为应为偶数。
解:第三边长c 的取值范围是95<<c 当周长为奇数时,第三边长为7 (二)三角形的内和定理
例2 如图,若∠A =70°,∠ACD =40°,∠ABE =30°,求∠BDC 、∠BFC 的度数.
分析: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BDC 是△ADC 的一个外角,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是∠A 和 ∠ACD ,它们度数分别是70°和40°。
所以∠BDC =70°+40°=110°。
解:因为∠BDC =∠A+∠ACD ∠1=∠2 又因为∠A =70°,∠ACD =40°(已知)
所以∠BDC =70°+40°=110°(等量代换)
因为∠BFC ∠BDC +∠ABE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
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ABE =30°(已知)
所以∠BFC =110°+30°=140°(等量代换)
例3 如图所示,在△ABC 中,D 是BC 边上一点,∠1=∠2, ∠3=∠4,∠BAC =63°, 求∠DAC 的度数.
分析:本题不能直接用内角和等于180°或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这两个定理
A B C D E
F
A 1
234
得到∠DAC 的度数.但可以设∠1=∠2=x.则∠3=∠4=2x. ∠BAC =x+63°
△ABC 的三个内角分 x 、2x 、63°。
它们的和为180°,得到一元一次方, 方程的解就是∠1的度数,从而求出∠DAC 的度数.
解:因为∠3=∠1+∠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 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1=∠2(已知) 所以∠3=2∠1
设∠1=∠2=x. 则∠3=∠4=2x. ∠BAC =x+63°
因为∠2+∠4+∠BAC =180°(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所以x+2x+63°=180° 解得x =39°即∠1=39°
所以∠DAC =∠BAC-∠1=63°-39°=24°
反思:.几何中的计算题,也可以用方程的思想解决。
有些题只能用方程来解。
(三)全等三角形性质和判定
例4 已知:如图,点A 、E 、F 、D 在同一条直线上,AE =DF ,BF ⊥AD ,CE ⊥AD ,垂足为F 、E ,BF =CE.说明:AB =DC.
分析:此题需要先证明三角形全等,由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得到AB =DC. 证明三角形全等需要三个条件,
这些条件往往不是直接已知的,
到,这一过程必须先做。
解:因为BF ⊥AD ,CE ⊥AD (已知)
所以∠AFB =∠DEC =90°(垂直的意义) 因为AE =DF (已知)
所以AE+EF =DF+EF (等量加等量和相等) 即AF =DE
在△ABF 与△DEC 中
⎪⎩⎪
⎨⎧=∠=∠=)DE (AF )CE(BF 已证已证已知)DEC (AFB
所以△ABF ≌△DEC (S.A.S )
所以AB =D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四)等腰三角形性质和判定
例5如图,在△ABC 中,AB = AC ,∠BAD =∠CAE ,点D 、E 在BC 上,试说明△ADE 是等腰
三角形.
分析:本题不必说明三角形全等。
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来说明,思路简洁。
解:因为AB = AC (已知)
所以∠BAD =∠CAE B =∠C (等边对等角) 因为∠ADE = ∠B+∠BAD ,∠AED =∠C+∠CAE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又因为∠BAD =∠CAE (已知) 所以∠ADE =∠AED (等量代换) 所以AD =AE (等角对等边)
A
B
C
D E
所以△ADE 是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意义) 例6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D 是AC 的中点,联结BD ,延长BC 至E ,使CE = CD ,联结DE .
(1)∠E 等于多少度?(2)说明DB 与 DE 相等的理由.
解:(1)因为△ABC 是等边三角形 (已知) ,
所以∠ACB =60°(等边三角形性质).
因为CE = CD (已知), 所以∠E =∠EDC (等边对等角).
因为∠ACB =∠E+∠EDC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所以∠E =30°.
(2)因为△ABC 是等边三角形,所以AB =CB ,∠ABC =60°(等边三角形性质). 因为D 是AC 的中点,所以∠ABD =∠DBC =30°(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因为∠E =30°(已证),所以∠E =∠DBC (等量代换). 所以DB = DE (等角对等边). 三、同步练习 (一)、填空题:
1. 指出下列每组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图形:
(1)a =5,b =4,c =3 (2)a =7,b =2,c =4 (3)a =6,b =6,c =12 (4)a =5,b =5,c =6
2.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11cm 和5cm ,它的周长是 。
3. 三角形三边为3,5, a ,则a 的范围是 。
4. 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25cm 和10cm ,第三条边与其中一边的长相等,则第三边长
为 。
5. 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4,其中一边长为3,则腰长为
6.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6cm ,那么其腰长a 的范围是
7. 在△ABC 中,已知:∠A =32.5°,∠B =84.2°,∠C 的度数 。
8. 在△ABC 中,已知:∠A =50°,∠B 比∠C 小15°,∠B 的度数是 9.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相等,则每一个锐角等于 度。
10. △ABC 中,∠A =∠B+∠C ,这个三角形是 三角形。
11. △ABC 中,∠A ∶∠B ∶∠C =1∶2∶3,则∠B =
12. △ABC 中,∠A =40°,∠B =60°,则与∠C 相邻的外角等于 13. 如图所示,∠CAB 的外角等于120°, ∠B 等于40°, 则∠C 的度数是 . ,
B C E A D 120︒
40︒
C
B A
(二)、阅读并填空:
14.如图,△ABC 中,BC =5cm ,BP 、CP 分别是∠ABC 、∠ACB 的平分线,且PD ∥AB ,PE ∥AC ,点D 、E 在边BC 上,求△PDE 的周长。
解:∵BP 平分∠ABC (已知)
∴∠ABP =∠ ( ) ∵PD ∥AB (已知)
∴∠ABP =∠ ( ) ∴∠ =∠ ( ) ∴ = ( ) 同理:PE =CE
∴C △PDE =P+DE+PE =BD+DE+CE =BC =5cm
(三)、计算题:
15.如图,∠1、∠2是△ABC 的外角,已知∠1+∠2=260°,求∠A 的度数.
(四)、说明理由 16.如图,已知点B 、D 在直线AE 上,AC // DF ,∠C =∠F ,AD = BE ,试说明 BC // EF 的理由.
17.如图,在△ABC 中,AB =AC ,D 、E 分别在BC 、AC 边上,且∠1=∠B ,AD =DE.
说明:△ADB ≌△DEC
A
B
C
D E
P
A
B
C
D
E
F
A
B C
D
E
1
2
3
A B
C
2 1
18.如图,已知AB=AE,∠B=∠E,BC=ED,点F是CD的中点,联结AF,试判断AF与CD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三、同步练习
1.(1)(4)能,(2)(3)不能。
2.27cm。
3.2<a<8。
4.25cm
5.5.5
6.A>3
7.63.3
8.57.5°
9.45°
10.直角三角形
11.60°
12.100°
13.80°
14.DBP 角平分线意义
DPB 两直线平行,内锚角相等到
DBP DPB
PD =BD
15.设∠A的一个外角为∠3,
则∠1+∠2+∠3=360°(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所以∠A=100°A
B
C F D
E
16.由AD = BE得AB=DE,可得△ABF≌△DEC(A.A.S)
从而∠ABC =∠DEF,得 BC // EF。
17.由∠ADC=∠B+∠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得∠2=∠3.
18.垂直.△ABC≌△AED(S.A.S). AC=AD.由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得AF⊥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