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的基本含义公开课
高一地理备课组工作计划(地理备课组教研总结)
高一地理备课组工作计划(地理备课组教研总结)高一地理备课组工作方案时间过得真快,总在不经意间消逝,我们又将迎来新的喜悦、新的收获,做好方案,让自己成为更有竞争力的人吧。
方案怎么写才不会流于形式呢?以下是整理的高一地理备课组工作方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宠爱。
高一地理备课组工作方案1一、教材分析高一地理本学期受人员支配的影响,高一地理老师主要是李**和吕**老师,负责学考班级的教学。
上课内容包括必修二的《区域产业活动》和《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进展》,必修三的《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进展》和《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必修二的内容和生活结合紧密,需要同学联系温州或者周边地区的工业、农业、交通等综合考虑各种问题。
必修三的教材是以区域地理为背景下的综合性内容,以德国工业为代表的欧洲地区、以美国农业为代表的美洲地区、以西北荒漠化和洞庭湖湿地为代表的中国地理,渗透区域进展的不同阶段、进展的存在问题、可持续进展措施和信息化技术。
高二地理本学期的主要任务是中国地理,细化的内容很多:中国的行政区域、中国的地形、中国的气候、中国的河流和交通;四大分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特别是四大分区,以北方地区为例,包括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和黄土高原,传统上这一部分综合分析,但结合考试,需要再细化,以东北地区为例,分为东北三大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
二、学情分析高一同学现在的高一已经7选3,分班后的班级,目前2位老师担当的都是学考班级,地理基础薄弱,课时基本够用,作业完成的还可以。
高二同学现在的高二同学学考有9个班,分为3个层次,重点班的同学状况不错,次重点班的同学基础参差不齐,自然地理最需要补齐地理原理和规律,人文地理最需要补充新思维,区域地理需要强化记忆。
三、教学目标高一地理以学考的70分试卷为争论重点,争取学考一次性通过。
高二地理以选考的100分试卷为主要争论对象,落实好中国地理的教学,提高选择题的得分率。
《地形图的判读》第1、2课时公开课教案【六年级地理上册鲁教版】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并不是要求只认识山地的这三个部位,鞍部和陡崖也是等高线地形图中常见的地形部位,尤其是鞍部,尽管容易识别,若不给学生指明,常常被看成山谷。
山峰、鞍部、陡崖比较容易识别,山谷和山脊的区分则相对较难,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做到立体与平面之间的思维转换,是学习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是“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的基础,是学习的重点。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是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学习的重要成果展现,又是区域地理研究的基础。
所以,本节课是初中地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课本资料,理解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概念,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找出某一点的海拔,并准确计算出两地的相对高度;2.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并判断山峰、山脊、山谷、陡崖等常见的地形部位;3.综合景观图,能够在地形图上识别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地形类型。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比较两个学生的身高,让同学直观理解相对高度与海拔的概念;2.通过观看微课与自绘图,着重理解等高线地形图上常见的地形部位;3.通过活动实践,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地形剖面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等高线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2.激发学生学习地形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并读出某点的海拔,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2.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建立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辨别坡度的陡缓。
【教学难点】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和山谷;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坡度的陡缓;3.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地形剖面图;4.根据地形剖面图判断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区域的基本含义》 讲义
《区域的基本含义》讲义一、什么是区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区域”这个词经常被提及。
从地理学到经济学,从社会学到人文学科,区域的概念无处不在。
那么,究竟什么是区域呢?简单来说,区域是一个具有特定边界和特征的地理空间范围。
它可以是大到一个国家、一个大洲,也可以小到一个城市、一个街区甚至一个房间。
区域的划分可以基于多种因素,比如自然地理条件,像山脉、河流、海洋等;也可以基于人文社会因素,如语言、宗教、民族、经济活动等。
例如,我国的东北地区,就是基于地理和经济等因素划分出来的一个区域。
它有着独特的气候条件、自然资源和产业结构。
而在一个城市中,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的划分,也是基于不同的功能和活动形成的区域。
区域不仅仅是一个空间上的概念,还包含了在这个空间范围内所发生的各种人类活动和相互关系。
比如,在一个农业区域,人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形成了相应的农业产业体系和社会关系;在一个工业区域,工厂密布,工业生产是主要的经济活动,也产生了与之相关的工人、技术人员等群体以及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区域的特征(一)区域的整体性区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部的各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比如,在一个生态区域中,植物、动物、土壤、气候等要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如果其中的某个要素发生了变化,比如气候变暖导致植物生长周期改变,那么可能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同样,在一个经济区域中,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相互依存。
一个环节的变动,可能会引发整个经济链条的连锁反应。
(二)区域的差异性不同的区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可以表现在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社会制度等多个方面。
以我国为例,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内陆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交通条件等方面就有很大的不同。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交通便利,产业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而西部内陆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交通不便,产业以资源开发和农业为主。
这种差异性是由于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发展、政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说课稿完整公开课PPT课件
说教材 教学目标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运用“东北地区人 口分布”图和“东 北地区的面积与人 口统计”表,归纳 东北地区人口的分 布特点
运用“东北地 区城市与铁路 分布”图,归 纳东北地区城 市的分布特点 。
掌握本节教材所 渗透的学习区域 地理的一般方法 ,能够在新情境 中迁移运用
通过人口与城市 分布及影响因素 的学习,培养学 生正确的人地观 。
分布特点:中部南部平原人口多、山区人口少 影响因素:地形、气候、交通 分布特点:沿交通干线分布 影响因素:地形、交通
谢谢聆听!
敬请批评指正
读图6-7、6-18,说一说, 东北地区人口密度大于 100人/千米2的地区主要 分布在哪里?想一想,影 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主要有 哪些?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课堂实施 课后提升
实施二 民族分布探究
“鄂伦春”一词有两种含义,即“使用 驯鹿的人”和“山岭上的人”。找出鄂 伦春族的分布地区,解释导致这种分布 的主要原因。
辽宁三省的人口密度分别是多少?
人口分布探究
探究二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探究三
面积(万千米2) 人口 1953年 (万人) 2010年
45.4 1190 3833
18.7 1133 2747
14.7 2039 4375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自主探究,进入新知
实施一
人口分布探究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课堂实施 课后提升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将人口和地形联系 起来,充分调动学生思考影响人口分 布的因素;让学生认识地图上地理事 物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因果关系,如人 口分布与城市、地形区分布之间的关 系。
目录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气候》名师公开课获奖课件百校联赛一等奖课件
土楼是B地附近山村旳老式民居建筑,用山 石或河石砌成地基,石基露出地面部分一 般在50~100厘米之间。以红土筑墙,墙体 厚实,以杉木为柱粱,构架吻合紧密。 (1)分析M县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别旳影响
(2)阐明A地气候条件与土楼建筑旳关系。
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水丰沛,斜顶便于排水;地处季风气候旳山区,易出现洪灾,地基高可防洪;厚实旳 土墙冬暖夏凉,适应该地冬夏温差大旳气候条件。
主导原因,
局 部差别
基础再现,必备知识
有哪些概念你不懂?差缺补漏一下
热力作用含义
热力环流过程原理
气压带风带空间分布及移动规律
图1所示半岛夏季沿海地域气温可达46℃,内陆则高达49℃。读图,完毕 1-2题。
1.该半岛夏季干热旳主要原因是 A.沿岸暖流旳增温作用 B.受干热旳西北风影响 C.背风坡增温效应较强 D.受干热旳西南风影响
• 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是
,地形和洋流是
• 分析气候旳成因时要抓
,如南北差别要点考
虑太阳辐射,东西差别优先考虑海陆位置和大气环流
原因,局部差别考虑地形和洋流原因
纬度,海拔
热热 大 力力 气 作环 环 用流 流
海陆性质
太阳辐射
气压
大
带风
气
带
环
流
季风
地形
下
洋流
垫
海陆
面
人类活动
地带性原因 非地带性
气候形成因子
报纸试题讲评
1、据图分析,我国南方地域沿
经线气压梯度最大旳时间( )
A.5月15日
B 6月15日
C 7月1日
D 8月1日
2、据图分析,江淮地域开始进
入梅雨期旳时间是( )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选修一公开课教案认识二十四节气
单元活动 认识二十四节气1.概况:我国古代历法将地球绕日公转的规律与地球上的气候变化、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变化规律相结合,将一年分为24个等份,并给每一个等份取了专有名称,合称为二十四节气。
在国际气象学界,二十四节气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2.划分:①二十四节气的确定,是将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道划分为24等份,以春分点作为0°起点,地球每运行15°,日期大约经过15天,对应一个节气。
②在二十四节气中,从立春开始,逢单的为节气,简称“节”,逢双的为中气,简称“气”,合称为“节气”。
1.二十四节气与季节划分①西周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早期天文学的发展,催生出四季的划分。
②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使用圭表测日影的方法确定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
③秦朝在二分二至的基础上,加上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
④西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基本确立并运用于实践。
2.二十四节气与气象规律二十四节气能够很好地揭示寒来暑往的气候变化规律,其中有些节气说明气温的冷暖状况,有些节气说明降水的形态与多少。
3.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①“掌握季节,不违农时”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②“谷雨”是说降雨增多对谷类作物有利;“小满”是指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未成熟的意思;“芒种”代表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
4.二十四节气与节庆民俗:二十四节气与中国人的节庆、民俗等密不可分。
(1)二十四节气诞生于长江流域。
()(2)一个阴历月内一定会有一节一气。
()(3)阴历中,当某个月不包含中气时则将该月作为上个月的闰月。
()(4)西周时期,二十四节气已基本确立并运用于实践。
()(5)指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未成熟的节气是()A.谷雨B.芒种C.小满D.雨水提示:(1)×二十四节气诞生于黄河流域,是古代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总结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中班优秀公开课教案(优秀9篇)
中班优秀公开课教案(优秀9篇)幼儿园中班公开课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西红柿的特征,大胆讲述在观察中的发现。
2、知道吃西红柿对身体有好处。
3、体验并享受科学观察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5、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重难点:重点:1、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西红柿的特征,大胆讲述在观察中的发现。
2、知道吃西红柿对身体有好处。
难点:1、知道吃西红柿对身体有好处。
2、体验并享受科学观察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1、物质准备:西红柿2、知识准备: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身边的物体特征,培养幼儿观察能力。
活动过程:(一)以谜语导入,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我把它藏在了一个谜语里面。
谜语:圆圆脸儿像苹果,又酸又甜营养多,可以做菜吃,又能当水果。
师:小朋友们,你们猜猜老师的这位朋友是谁呢?幼:自由举手回答。
师:西红柿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番茄”。
(二)第一次观察,运用感官感知西红柿的外部特征。
1、师:用手摸一摸,有什么感觉?用小眼睛看一看,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用鼻子闻一闻,是什么味道?2、师:请小朋友认真安静观察,并请幼儿大胆讲述在观察中的发现。
3、师幼共同小结,西红柿的外部特征。
师:用眼睛看到的西红柿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用手摸到的西红柿是什么样子,有什么样的感觉?用鼻子闻到的西红柿是什么味道?4、教师小结:西红柿是圆圆的,它有红红的身体。
用手摸上去滑滑的,凉凉的。
闻起来有一点点西红柿的香味。
(三)第二次观察,感知西红柿的内部特征。
1、师:教师切开西红柿,引导幼儿用小眼睛看看它们小肚子里面藏着什么?用鼻子闻一闻它有什么香味?吃一吃,它是什么味道的?2、师:请小朋友认真安静观察,并大胆讲述在观察中的发现。
3、师幼共结,西红柿的内部特征。
师:西红柿肚子里面藏了些什么?师小结:西红柿有一层薄薄的果皮,肚子里有几个不同形状的小房子,每个房子里面都有籽,还有汁,闻起来有西红柿的味道,吃起来酸酸甜甜的。
常州某学校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的含义》教案(市级公开课)
什么是面积?教学课题: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面积的含义》。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比较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并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
例1主要让学生掌握面积的概念,1、比较黑板面和课本封面的大小,引出生活中物体面积的含义;2、尝试用观察的方法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3、掌握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例2主要教学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比较。
掌握用观察、重叠和数方格的方法比较大小,体会用相同的单位面积直接计量这种计量面积最为基本的方法。
学情分析:本课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安排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方面: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操作和交流的过程中,认识和理解面积的两重含义;2、过程与方法方面:经历用不同方法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不同的比较策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空间推理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小组合作的价值,激发学生探索的乐趣和欲望。
教学重点:掌握生活中物体面积和平面图形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学会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设计思路和理念:课前我充分研读课标,审慎思考:1、“面积”的概念如何渗透给学生?2、生活中哪些实物可以帮助学生感受“面积”的大小?3、“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的着重点应该放在哪里?是方法策略的多样性还是体会用单位面积度量面积大小?在多次的磨课和试讲中,我理清思路,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第一部分,用手掌画来解开“面积”的面纱,感受面积的大小;第二部分分为三大板块。
第一板块,在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和比一比中体会物体表面和地图表面的大小;第二板块,在辨析中掌握图形的面积大小;第三板块,在小组合作、动手操作中感受用面积的度量,体会比较面积大小的不同方法(观察法、重叠法和数方格法);第三部分,练习中层层递进,先利用判断不同图形的面积大小,接着画出面积是10的图形,之后利用已有的度量经验估计面积大小,最后引入面积单位,为后续学习做准备。
地理必修三-第一节-区域的最基本含义
指区域内的土壤类型及其特征,包括土壤 的质地、肥力、酸碱度等,对区域内的农 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人文地理要素
人口分布
指区域内的人口数量、密度 和分布情况,对区域内的经 济发展和社会活动产生重要 影响。
城市化水平
指区域内的城市化程度和发 展情况,包括城市规模、城 市群发展等,对区域内的社 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和事实依据。
统计分析法
模拟预测法
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对 区域内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 和比较,揭示其内在规律和
联系。
利用计算机模型等工具,模 拟区域内的自然、经济、社 会等方面的变化过程,预测
未来的发展趋势。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区域研究的实践意义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通过对区域内的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研究, 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推动区域内各要素的协调发展,实 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资源导致环境 破坏和生态退化。
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提高生态 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环境污染与治理
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 对环境造成污染,需要采取有效措施 进行治理。
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
01
02
03
经济可持续性
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 持续性,促进产业结构的 优化和升级。
社会可持续性
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 口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 社会公平正义。
生态可持续性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 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04
区域研究的方法与意义
区域研究的基本方法
实地调查法
文献研究法
通过实地考察、观察、访谈 等方式收集数据和信息,了 解区域内的自然、经济、社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二公开课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读不同地域民居图,完成下面小题。
7.图示传统民居特点形成与当地环境特征对应正确的是 A.①---风暴多发 B.②---炎热干燥 C.③---高温多雨 D.④---通风散热
归纳
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内涵 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在民居特色上的体现
在城市格局上的体现 在建筑风格上的体现
外部的空气经过这一系统降温后飘散到各个房间,让主人享受
着酷暑中的阵阵清爽。这些民居都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
材施艺而建造,体现了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
在澳大利亚南部城市库伯佩迪的矿山里,修建有许多由
【
宝石矿演变而来的地下住宅。1915 年,库伯佩迪发现了宝
探
石矿,人口在此陆续聚集。但这里的气候并不适合人类长期 居住,大部分矿工不得不停留在矿井里躲避室外极端的天气,
【
的地域文化?
探
究
活
动
】
湘西吊脚楼:依山而建,用当地盛产的杉木。该地多雨,空气
和地层湿度大,吊脚楼底层架空,对防潮和通风极为有利。
陕北窑洞:用石头或者砖头砌,窑洞上面覆盖厚厚的夯实的黄
【
土,取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作民居, 有冬暖夏凉的优点。
探
印度尼西亚巴塔克式房屋:气候湿热,雨量大,气温高。当地
【
我们该如何处理好现代化和弘扬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探
究
活
动
】
【
第
三
当堂检测
部
分
】
1.下列关于地域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地域文化是不同的, 这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 ②地域文化 体现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状况, 如有人称东亚文化为“稻米文化” ③地域文化中“地 域”的范围可大可小,地域 范围的大小与其重要性呈正相关 ④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 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 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A.②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集合》(精选9篇)
•••••••••••••••••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集合》(精选9篇)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集合》(精选9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集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集合》篇1一、目标通过观察粘贴活动,寻找两个集合交集、差集中元素,依据特征进行尝试摆放;发展幼儿多纬度的思维能力。
二、准备《水果找家》、《图形组合物》幻灯片个1张(NO.86—87),幼儿每人相同内容练习纸2张(见练习册NO.4—5),如图(1)和图(2)。
三、过程(一)观察1、出示《水果》幻灯片,引导幼儿思考:(1)两个圈内分别有什么?各有几个?(2)左圈内的水果么特征?(有叶子)(3)右圈内的水果么特征?(有梗子)(4)两圈相交部分中的水果么特征?(有叶子且有梗子)2、出示《图形组合物》幻灯片,引导幼儿思考:(1)两个圈内分别有什么特征?各有一个?(2)左圈内的东西有什么特征?(红色)(3)右圈内的东西有什么特征?(个数是5个)(4)两圈相交部分中的东西有什么特征?(红色且个数是5个)(二)区分让幼儿思考:依据特征,如把右边的水果或左边的娃娃脸摆放到圈内,该分别放在哪里?个别幼儿口述位置和理由,如图(1)中的桃子该放在左圈但不在右圈中,因为桃子有叶无梗;图(2)中的圆脸娃娃该放在两圈相交部分,因为她是红色且组成的圆形个数是5个。
(三)粘贴幼儿在练习纸上将左(右)边的各图示物一一撕下,分别粘贴在两个圈中的相对位置。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正确粘贴)四、建议(一)本活动设计内容亦可分两次进行。
(二)亦可用实物材料在集合摆放圈中进行分类摆放,见《儿童数形宝盒》说明图29。
观察记录与评估。
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集合》篇2一、教材分析“加法”这节课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第一次学习计算的问题,这节课的只是基础是5以内数的认识以及分与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英语第六单元Period1公开课说课稿
(2)培养学生用英语交流的自信心,增强跨文化交流的意识;
(3)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包容他人的品质,学会在合作中共同进步。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与天气相关的词汇;
(2)熟练运用询问天气状况的句型;
(3)正确运用一般现在时态描述天气状况。
2.教学难点:
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和学生的自我反馈来评估教学效果。具体的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难度,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个别辅导,以及在下一节课开始前回顾和巩固上节课的内容。通过这些措施,我旨在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强化记忆。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我会在课前规划好板书内容,避免过度拥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适时更新板书内容,保持板书的整洁,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板书上的关键信息。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可能的问题包括学生对话题不感兴趣、学生听说能力不足以及小组合作中的沟通障碍。为应对这些问题,我会通过设计有趣的活动和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兴趣,提供额外的听说练习机会,并在小组活动中明确角色和任务,以促进有效沟通。
4.在每个知识点讲解后,我会进行简短的练习,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所学内容。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和实践活动:
1.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型描述当地的天气状况。
2.角色扮演:学生模拟天气预报员,用英语报道不同城市的天气情况。
3.听力练习:播放录音,学生听后回答关于天气的问题。
4.书面练习:学生根据提示,用英语写一段关于一天天气变化的描述。
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教学目标】1.结合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及影响。
(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2.结合实例,理解不同区域地域文化的差异及成因。
(综合思维)3.通过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教学重点】1.结合实例,理解不同区域地域文化的差异及成因。
2.通过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教学难点】结合实例说明城乡景观如何体现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协调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课件展示瓦尔帕莱索的视频或图片及文字介绍:瓦尔帕莱索位于智利首都以西,是南美洲太平洋东岸的重要海港城市。
该城市的房屋依山而建,每一户人家都把自己的住房涂上颜色,赤橙黄绿,异彩纷呈。
然后提问:瓦尔帕莱索这种五颜六色的建筑景观与当地的地域文化有何关联?引导学生联想思考:我们自己的家乡有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地域文化?过渡: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二、新课探究(一)地域文化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完成以下填空:1.我们每天从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中看到世界各地的文化现象,它们可能与我们身边熟悉的文化有许多不同。
这说明文化具有地域性,俗语所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地域文化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饮食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
3.感受地域文化,我们可以从景观入手。
景观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之分。
行云飞瀑、高山流水是自然景观,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的影响。
人文景观也称文化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
农田、村落、矿山、道路、建筑、雕塑等都是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景观。
农业区位因素公开课
如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是在特有的地形 条件下形成,如果没有地势低洼的地形, 当地的农业生产可能是水稻种植,因此, 地形是基塘农业的主导因素
限制 性因素
如果一个地区的其他条件都 注:当限制性因素得到满足时, 能够满足,唯有某一个条件 就变成主导因素 如我国西北地区光照热量等条件优越, 不能满足,那么这个缺乏的 但气候干燥,降水少,水源就成为西 条件就成为了该地区农业发 北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 展的限制性因素
京蔬菜生产基地? 交通运输和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
虚拟布局:
养鱼有水库
乳牛 因鲜牛奶易变质, 应选择在距城镇较近 花卉 且交通便利的地方 花卉要保鲜且其生长
果园 丘陵山区,适宜 发展经济林业
某城镇周围要发展小麦、乳牛、花卉、养鱼、果园等农业 类型,应怎样进行区位选择?为什么?
需大量的水,在有水源 且离城镇近的 地方合 理 小麦 平地,面积大,也有水灌溉,距城镇远 ,地价低。
分析影响下列现象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 ① 产自阿根廷的牛肉,出现在欧洲人的餐桌上。
----市场和交通
② 产自荷兰的鲜花,装扮着日本的高级酒店。 ---交通运输 ③ 上海郊区的乳牛场,饲养着来自丹麦的奶牛。 ---市场
④ 产自我国华南的热带水果,大规模进入北方市场。
---交通运输
⑤ 1996 年,我国北方苹果大量滞销,导致苹果销售价格大
A.水分 B.土壤 C.热量 D.光照
三.“主要区位因素”“主导因素”“限制性因素”的差异 分项
主要 区位 因素
概念说明
农业发展所符合的 所有因素。
举例
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形、水源、土壤; 社会经济因素:如市场、交通、政策、 科技、劳动力等。
主导 因素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公开课教案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第四章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设计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中具有非常广泛的用途。
地到息技术是指取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称主要包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
遥感技术应用的领域和范围很很广,尤其是在资源普查和灾害监测等方面的作用很大,材通过实例说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自己收集有关料以说明,以加深学生对感技术应用的理解。
“地理信息系统”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其基本概念、组成和工作意程,知道地理信息系统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介绍了其概念、组成、工作程和特点等,重点是利用实例分析说明了全球定位系统在定位导航方面的应用。
1.说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2.了解遥感技术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3.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训练学生能根据现象发生时的实际情况,准确判断应当采用何种技术监测、处理该现象,并给出预测方案。
同时在一个个案例中,帮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意识。
训练学生能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的成果判断该区域的具体状况。
学生能够使用地理信息技术监测自然灾害问题。
从而达到训练学生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增强地理实践力的目的。
从而帮他们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增强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促进人地协调发展。
各种地理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导学案,自制PPT一.导入新课地理学与计算机的结合,产生了当今的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包括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S),全球定位系统(GPS),统称3s技术,3s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国防,地质勘探,水利工程,林业工程,汽车导航等。
3s技术已经悄然地应用到我们生活的各方面,因此应该让学生了解3S,向学生展示3s技术在他们生活中,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应用。
二、基础知识一扫光地理信息技术是指获取、记录、加工、管理和传播地理信息的各种技术手段,主要有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
(一)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及其应用1.概念:是能在地球表面或近地空间的任何地点,提供全天候的三维坐标、速度、时间信息的导航定位系统。
疆域【公开课教案】
从世界看中国
及优越
及优越
请学生打开世界地图,
理位置。
东西半球知识,接着阅读课文图
在图上辨认我国的半球位置,并用科学的语言表述出来。
)小题,联系五带划分知识,让
)小题,提问:我国的海陆位
2俄
引导读图
,找出我国从北到南濒临的海洋,以及近海分布的岛
.对照《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
于哪个带?
50个纬度,
【读图】读教材中的“我国领土南北冬季景色的差异”图。
【分组讨论】分析我国的纬度位置对经济发展有何益处。
算一算我国领土东西跨越多少经度,
【归纳】我国东西跨越了
时区,即最东与最西时间相差
【读图】读教材中的“我国领土东西部的晨昏差异”图。
,我国东部的乌苏里江和西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中国的自然资源
思考下列提到的天然气、沼气、太阳能,哪些是自
④由此可见,自然资源按性质可以分为哪几类?
)你能否举例进一步说明我们与自然资源的关
数粗略地
)当前土地资源利用多,爱惜保护不够,造成
)对矿产资源乱采乱弃,既浪费矿产资源,又破坏环境。
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不能合
(
(保护、培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散
相对密集
2.结合本节所学的知识,思考并完成下表。
分散 相对密集 非常密集
2.结合本节所学的知识,思考并完成下表。
分散 相对密集 非常密集 面状
2.结合本节所学的知识,思考并完成下表。
分散 相对密集 非常密集
面状
点状
2.结合本节所学的知识,思考并完成下表。
分散 相对密集 非常密集
面状
点状
点状
A .行政区域
B. 文化区域
C. 植被区域
D. 气候区域
3. 在一个区域的内部往往表现出( B )
A. 显著的差异性
B. 明显的相似性
C. 基本的不连续性 D. 完全的相同性
4. 长城是中国的一条重要的地理界线,下列哪
些现象的分布以此为界( A )
A. 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 B. 大陆性气候与季风气候 C. 小麦与水稻 D. 内流区与外流区
5. 我国实行的对外开放的政策体现了区域特征
的( C )
A. 整体性 B. 差异性 C. 开放性 D. 综合性
6. 下列区域的划分以单一指标为依据的是( C )
①干湿地区
②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③文化区
④温度带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7.分析以上图像材料,结合个人理解,分析探究: 三幅图片分别体现区域的哪些主要特征?
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
城市化水平 不断提升
5.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
区域发展前期
农业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工业化加速推进
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
城市化水平 不断提升
第三产业的增长超过第二产业, 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5.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
区域发展前期
农业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工业化加速推进
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
次产业是如何划分的? • 6、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区域的基本含义
1
区域的主要特征
2
区域的空间结构
3
区域的产业结构
4
练习题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 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明确和模糊)
干旱区
半干旱区
半湿润区 湿润区
界 线
➢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区 ➢按自然(人文)条件的相 域界线十分明确,如国家、 似性而划分的区域,界线
分析湖南省人口和产业空间分布变化的原因, 谈谈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动力。
随着湖南省各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特 别是交通运输网络的完善,推动了城市化和第 三产业的大力发展,大、中、小城市数量不断 增多,使得人口和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产业 结构不断优化以及区域对外联系不断加强。
随着湖南省各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特 别是交通运输网络的完善,推动了城市化和第 三产业的大力发展,大、中、小城市数量不断 增多,使得人口和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产业 结构不断优化以及区域对外联系不断加强。
活动
1 .在下表的 4 个地区中,哪一个地区城市 化水平最高?哪两个地区工业相对发达?哪两 个地区农业经济占有比较大的比重?哪一个地 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你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2.结合本节所学的知识,思考并完成下表。
2.结合本节所学的知识,思考并完成下表。
分散
2.结合本节所学的知识,思考并完成下表。
厂房林立,人口分布相对密集, 以第二产业活动为主
高楼大厦,房屋密度大,人口分 布非常密集,以第二、第三产业 活动为主
课堂巩固
1. 下列有关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
A .区域通常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 B .区域是按单一指标划分的 C .区域有明确的界线 D .区域之间的相似性大于差异性
2. 下列区域中有明显界线的是( A )
2.结合本节所学的知识,思考并完成下表。
分散 相对密集 非常密集
面状
点状
以第一产业 为主
点状
2.结合本节所学的知识,思考并完成下表。
分散 相对密集 非常密集
面状
点状
以第一产业 以第二产
为主
业为主
点状
2.结合本节所学的知识,思考并完成下表。
分散 相对密集 非常密集
面状
点状
点状
以第一产业 以第二产 第二、三
A .区域通常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 B .区域是按单一指标划分的 C .区域有明确的界线 D .区域之间的相似性大于差异性
2. 下列区域中有明显界线的是( A )
A .行政区域
B. 文化区域
C. 植被区域
D. 气候区域
3. 在一个区域的内部往往表现出( B )
A. 显著的差异性
B. 明显的相似性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2 区域之间的差异性
西北荒漠 青藏雪山
华北平原 南方丘陵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区3 域内部具有相似性和连续性
西北干旱半干 旱区有何特征
塔克拉玛干荒漠
荒漠
阿拉善荒漠草原
锡林郭勒草原
荒漠草原
呼伦贝尔草原
草原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4 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思考:下面两区域有何优势和特色?
A. 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产值低于发展中国家 B.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第二产业的产值相当 C. 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产值约为发达国家的1/8 D. 发达国家的总人口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1/2强
பைடு நூலகம்
主要特征 概念
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区域空间结构 区域划分及空间分布形态
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区域产业结构
概念 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
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
区域的基本含义
1
区域的主要特征
2
区域的空间结构
3
区域的产业结构
4
练习题
课堂巩固
1. 下列有关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
4.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 农业区域或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
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小,第二产业 所占比重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 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则比较大
5.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
5.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
区域发展前期
展的原动力,-------• 4、是形成区域产业空间结构的直接原因。---------
--是区域产业空间结构的核心, • ----------的发展状况是区域产业空间结构发展水平
的重要标志,----------• 是促进区域一体化的纽带和桥梁,条件决定区域
产业空间结构的个性。 • 5、什么是产业结构?影响的因素有哪些?我国三
第一节 域的基本含义
[自主学习指导]: 内容及要求:课前自主预习课本P2---7页 的相关内容,并完成下列相关问题,对不 会的内容用红笔做好标记,并背诵下列题
的内容
• 1、区域有哪些主要特征? • 2、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 3、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各有什么特征,它们有什
么联系? • 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是产业空间结构发
图一: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图二:区域的优势和特色 图三:区域之间的联系
区域的基本含义
1
区域的主要特征
2
区域的空间结构
3
区域的产业结构
4
练习题
二、区域的空间结构
1 概念 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 和空间分布形式 1 自然地理条件
2 社会经济活动
2 影响因素
3 人口状况
4 城市化水平 5 区域开放程度
6. 下列区域的划分以单一指标为依据的是( C )
①干湿地区
②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③文化区
④温度带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7.分析以上图像材料,结合个人理解,分析探究: 三幅图片分别体现区域的哪些主要特征?
图一: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图二:区域的优势和特色 图三:区域之间的联系
8分析下图,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较( C )
交通运输变化
交通方式单 一
城市用地变化 乡村地域广大
铁路出现
交通网络形成
城市地域渐广 非城市用地减少
区域的基本含义
1
区域的主要特征
2
区域的空间结构
3
区域的产业结构
4
练习题
三、区域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是指农业,包括种 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三次产业 1划分
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是指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 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5.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
区域发展前期
农业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5.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
区域发展前期
农业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工业化加速推进
5.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
区域发展前期
农业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工业化加速推进
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
5.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
区域发展前期
农业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工业化加速推进
➢青藏高原——高寒的气 ➢辽中南——丰富的煤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5区域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上 游 水 土 流 失
下 游 洪 水 泛 滥
➢区域间的自然联系
➢区域间的经济联系
A
B
C
活动题
分别
说出它们
的区域特征,在地理景观、人口分布和产业
活动等方面,有哪些差别?
民居周围有大片农田分布,人口 分布较分散,以农业活动为主
三 、区域产业结构
包括采掘业,制造 业,电力、煤气及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4.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
4.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