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与艺术文化论文(酒神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从身边亲人的饮食习惯
来分析饮食与健康
姓名:王**
学号: 2012********
班级: 12级电信3班
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从身边亲人的饮食习惯来分析饮食与健康
摘要: 通过跟随老师对蔬菜营养与保健这门课程的学习,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饮食健康对于我们个人生活的重要性,故在此简要分析总结个人对于蔬菜营养与保健课程学习的收获与感悟,并通过分析身边的亲人们的身体状况和饮食习惯来浅析健康饮食的重要性和如何做到健康饮食保证身体健康。
关键词:蔬菜营养与保健,饮食习惯,健康,重要性
酒神精神的精神内涵:在尼采之前,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已经用酒神崇拜来标志艺术发展的一个阶段,雅可比、布克哈特、荷尔德林、弗·施莱格尔、瓦格纳也都谈到过作为一种审美状态的酒神现象或醉的激情。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解释希腊悲剧的起源和本质时加以发挥,倡酒神精神说。
他很为他破天荒把酒神现象阐发为形而上学而感到得意,自称为"酒神哲学家"。
事实上,酒神精神也的确是尼采哲学的特色之所在。
它象征着风风火火走向世界的物质性渴望,也即:走向世界,故追求成功。
一、酒神精神在中国和在西方的差异
(一)中国的酒神精神
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
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
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
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
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因醉酒而获得艺术的自由状态,这是古老中国的艺术家解脱束缚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志气旷达,以宇宙为狭”的魏晋名士、第一“醉鬼”刘伶在《酒德颂》中有言:“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有扃牖,八荒为庭衢。
”“幕天席地,纵意所如。
”“兀然而醉,豁然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孰视不睹山岳之形。
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
俯观万物,扰扰焉
如江汉之载浮萍。
”这种“至人”境界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典型体现。
翻开中国文学艺术史,就是一部酒神精神舞蹈的历史。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饮中八仙歌》)
“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
”(杜甫《独酌成诗》)
“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
”(苏轼《和陶渊明〈饮酒〉》)
“一杯未尽诗已成,涌诗向天天亦惊。
”(杨万里《重九后二月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
南宋政治诗人张元年说:“雨后飞花知底数,醉来赢得自由身。
”
(二)西方的酒神精神
在西方,人生的悲剧性方面,本是一切人生哲学不应当回避的方面。
肤浅的乐观主义回避这个方面,虚假的乐观主义掩盖这个方面,适见其肤浅和虚假。
叔本华式的悲观主义承认人生的悲剧性,这是它比上述乐观主义深刻和真实的地方。
但是,同时它又屈服于人生的悲剧性,得出了否定人生的结论。
尼采第一要承认人生的悲剧性,从而与肤浅的或虚假的乐观主义相反对;第二要战胜人生的悲剧性,从而与叔本华式的悲观主义相反对。
为此他提出了酒神精神。
他自己认为,他的酒神精神是超越于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空洞论争之上的,是同时反对两者的。
酒神精神所要解决的,正是在承认人生的悲剧性的前提下,如何肯定人生的问题。
它旨在确立一种对待人生悲剧的积极立场,但是尼采首先从悲剧艺术着手。
西方的酒神精神以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之神狄奥尼索斯为象征,到古希腊悲剧中,西方酒神精神上升到理论高度,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使这种酒神精神得以升华,尼采认为,酒神精神喻示着情绪的发泄,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人类在消失个体与世界合一的绝望痛苦的哀号中获得生的极大快意。
在文学艺术的王国中,酒神精神无所不往,它对文学艺术家及其创造的登峰造极之作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
因为,自由、艺术和美是三位一体的,因自由而艺术,因艺术而产生美。
二、酒神精神——生命本能的释放
酒神状态是情绪的激发与释放,它使个体生命在人生旅途中遭遇种种的不如意,作为根深蒂固的悲剧意识诉诸艺术。
艺术在某种形式上成了人类在迷惘中寻求救赎精神的良药。
我认为酒神状态是人们寻求形而下短暂释怀忘却痛苦的一种方式。
作为艺术家的酒神情绪,它不仅是一种简单的日常性释怀,他们会在酒神状态下诉诸艺术,精神的极度亢奋能使艺术家灵感如泉水喷涌,最终获取艺术创作上的神来之笔。
“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
”(尼采《悲剧的诞生》)“旬子的理论主旨认为:一切善良和有价值的事物都是人所创造的。
价值来自文化,而文化则是人的创造性成就。
”(冯友兰著?《中国哲学简史》)痛苦与欢喜都是生命的原始动力,虽然东西方文化差异,但文化艺术由人的内心生发的途径是相通的。
酒神情绪以形而下的方式变现为一种形而上的精神价值,这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文化艺术现象。
中国文人与酒结缘自古有之,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他们以酒后状态的狂放不羁来对抗现实社会的封建礼教的束缚。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论述到阮籍:“他觉得世上的道理不必争,神仙也不足信,既然一切都是虚无,所以他便沉湎于酒了。
” 阮籍嗜酒成性,外表放达,内心痛苦,其《咏怀诗》就是这种复杂情绪的变现。
书法艺术史上的《兰亭序》就是记录书圣王羲之与书友在阳春之日饮酒赋诗挥毫的旷世名篇。
到了唐代,李白于酒更是达到了中国文人以酒释怀,放浪形骸无以复加的境地,以此形成了他鲜明的浪漫主义诗风。
著名的《月下独吟》:“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他借酒神状态的迷乱与痛苦嬉戏,表现生命本质的孤独与无奈,从而获得与天、地、日、月、星、辰、自然万物的合一,从人生的大悲悯中获得审美快感。
写出了讴歌月神的千古绝唱。
酒神精神是一种行为的自由和精神的自由的精神。
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醇酒之嗜,激活了两千余年不少书法艺术家的灵感,为后人留下数以千万的艺术精品。
不管张旭的“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还是怀素的“醉来得意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
都认为醉后的书法效果是最自然、最近乎完美的。
那种酒酣迷狂的酒神境界是创作的最高境界。
可见,酒及酒神精神对“颠张醉素”的美名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三、酒神精神在中国书法中的体现
要说中国书法与酒神精神的不解之缘,不得不提的豪放书法是草书,而不得不提的两个奇人是张旭和怀素,就是他们将中国的草书艺术推上了巅峰。
(一)张旭三杯草圣传,脱毛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新唐书.艺文传》载:张旭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
张旭之“癫狂”及书法之倜傥不羁,与酒有着不解之缘。
他在酒后的迷狂般状态下,尽情挥洒,任意所至,无所谓“意在笔先”的精神准备阶段,追求的是即兴之作。
《述书赋》云:“张长史则酒酣不羁,逸轨神澄”,“回眸面壁而全无粉,挥毫而气有余兴”;诗圣杜甫颂曰“张旭三杯草圣传,脱毛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张旭的狂草与李白诗歌、裴旻舞剑,被唐文宗李昂诏称为有唐“三绝”。
这说明张旭的草书在当时社会已经有很高的成就和知名度。
张旭经常在嗜酒状态中以书写草书佯狂放醉,达到前无古人的颠狂程度。
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写道:“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失,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发之。
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
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终其身而名后世。
” 他常在大庭广众之下恣性挥毫,纵意挥洒直至物我两忘唯有翰墨飞扬,这是一般的书写者难以达到的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世俗的理念无法束缚张旭,他将天、地、日、月、星、辰、风、云、雷、霆汇聚于笔下似有神来之笔。
张旭身为封建社会的官吏,感受着仕途的险恶与残酷,对于现实社会的失意与无奈及作为智者对生命玄奥的洞达彻悟,使他只好以酒遣性,皓首穷草,兴来挥洒,不问归属,生如浮萍,神寄八荒。
将个体生命的情欲寄托笔墨融于天地。
(二)怀素草书,挥毫掣电,随手万变
怀素是中国唐代的杰出书法家,也是酒神精神的典型。
《书林记事》载:释怀素,性疏放,不拘细行。
嗜酒,凡一日九醉,时人因目其书为“醉僧书”。
每酒酣兴发,遇寺壁里墙衣裳器皿,靡不书之。
尝自叙云:醉来得意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
李白《草书歌行》赞怀素“古来万事贵天生”,“我师此义不师古”,“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
怀素是一个僧人书法家,宗教和艺术之间自然有着某种神秘不可分的内在因果链条,充满生机活力的艺术作品,往往脱胎于晦涩、荒唐的宗教形式中。
宗教借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使美学由艺术走向宗教。
怀素“得草书三昧”,这个“三昧”就是禅宗对事物的要诀和精义,主张禅定的修炼“于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
”怀素在“禅”的境界中体验着人生理想、情趣。
对万事万物的“禅思”与事物的色、形、相发生联系,与视听的影像和想象的意象相联系,从而逐渐由宗教意识而形成了审美意识,由宗教的“顿悟”到审美的“妙悟”。
沉醉于物我相忘的禅境之中,放纵纸上笔墨,化作满纸云烟缭绕。
张旭、怀素所擅长的草书,本身就是一种最为自由奔放,最少有束缚的书体,它不计较一笔一字的工拙,而着意力求通篇气势的畅达雄放。
癫狂的创作状态,加上快意挥洒的草书,在张旭、怀素笔下,笔势连绵不绝,离合聚散,大起大落,变态无穷,集众美而有象,写意境而无穷。
使自己的情采和风格得以充分的体现。
不管张旭的“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还是怀素的“醉来得意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
都认为醉后的书法效果是最自然、最近乎完美的。
那种酒酣迷狂的酒神境界是创作的最高境界。
可以说是酒神精神造就了“颠张醉素”这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鲜活淋漓的经典书法现象,不仅在书法史、也在文化史上为中国璀璨的传统文化描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酒神精神的介入和激励,中国的书法艺术不知道要减去几多空灵,几多潇洒,几多豪迈,几多千古不灭的神品。
如果没有酒神精神的介入,不知那些嗜酒爱酒的大书法家该如何度过他们的人生,如何写出那令后人叹为观止的佳作。
参考文献
[1]胡传海.中国书法史话[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72-82
[2]齐盼盼.酒神精神与尼采审美思想解读[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1,24(4)
[3]邱世鸿.狂草与中国“酒神精神”--以怀素为例论中国书法艺术的主体精神[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