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第二单元第6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 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据此,下列认识不正 确的是( B ) A.宋朝重文轻武,压抑武将 B.宋朝轻视武备乃至军队 C.宋朝人不再以从军为荣 D.宋朝意欲根除武将跋扈与兵变篡权的顽疾
同步训练
13.宋太祖去世前立遗嘱说:“你们子孙相传,绝对 不能杀一读书人。”他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 A ) A.宋代吸取前代教训,重文轻武 B.宋太祖重视教育 C.文人忠君思想浓厚 D.宋太祖出身文人
同步训练
5.下图展示的是宋朝的一位皇帝用这种办法解除了一 些大将和节度使的兵权,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故事。 这位皇帝是( A )
A.赵匡胤 B.李世民 C.刘彻 D.嬴政
同步训练
6.据《文献通考》记载:“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 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 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 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下列 各项与材料所反映的情况不符合的是( D ) A.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将专权 B.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C.收回地方兵权,达到“内外相制” D.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完全消失
同步训练
(1)前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宋朝的统治者实行的什 么政策?
重文轻武的政策。
(2)宋朝的统治者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有 何影响?
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 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 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史海拾贝
当时只是太祖向晋王嘱咐后事,并不是赵光义行篡逆 之事。
对此事件,史料记载不一,争论一直存在。
同步训练
7.有人评价说,宋朝一代,官员多如天上银河里的星 星。也有人说,宋朝一代,目不见官。导致这一局面 的主要原因是( C ) A.北宋官员人浮于事 B.北宋科举制的发展 C.北宋强化中央集权 D.北宋吸取了前代的教训
8.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造成“外州无留财”的
局面,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C )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
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学习目标
1.掌握赵匡胤建立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实行重 文轻武的政策等基本史实。
2.分析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条件,结合 具体的措施,分析这些措施导致的历史结果。
知识梳理
陈桥驿

开封
中原
先南后北
禁军
文臣 通判
分化事权
转运使
知识梳理
强化训练
1. “朕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 区),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材料中宋太 祖这一举措( D )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 ②增强了军队的作战能力 ③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 ④使士人受到尊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任,隋唐时期三省长
A.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B.设置通判
C.设置转运使
D.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
同步训练
9.“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常与知州争权。每云:
‘我是郡监,朝廷使我监汝!’举动为其所制。”材
料描述的是( D ) A.秦朝的御史大夫 B.西汉的诸侯王
C.唐朝的节度使
D.北宋的通判
10.宋政府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
14.关于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B ) A.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B.宋朝的武将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指挥军队作战 C.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D.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同步训练
能力提升
二、综合题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日,(上)召普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 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苍生涂地,其 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 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此 非他故,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 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 兵,则天下自安矣。”
文臣
五代十国 时期
科举制
同步训练
夯实基础
一、单项选择题 1.“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但得军情,所以有陈桥之 变。”“太祖”是指( B ) A.李世民 B.赵匡胤 C.赵构 D.朱元璋
2.“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
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
岁。”这段史料记载的历史事件是( D )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同步训练
(1)“太祖”指何人?其“得天下”是在哪一年? 赵匡胤。960年。
(2)根据材料指出,“战斗不息”的原因是什么? 节度使掌握兵权,实力强大,皇帝实力较弱。
同步训练
(3)针对“普”的建议,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这
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派文臣担任各 地州县的长官,并设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取 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转运使,把地方 财赋收归中央;等等。将地方的行政权、财权、 军权都收归了中央,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逐渐 导致官僚机构重叠,官吏冗余, 军队战斗力下降,造成了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
强化训练
4.史书记载,宋太祖谓“宰相须用读书人”;北宋宰 相文彦博说,是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下列属于 宋代加强文治内容的是( A ) ①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②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③让文 官担任要职 ④设立进士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强化训练
5.以下对宋太祖的表述,正确的有( D ) ①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了北宋王朝
②通过“杯酒释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ຫໍສະໝຸດ Baidu
③建立科举考试制度,完善了人才选拔
④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提高了士人地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史海拾贝
烛影斧声 烛影斧声,也称斧声烛影,是指宋开宝九年(976 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赵匡胤大病,召晋王赵光义议 事(另有记载说,太祖召第四子赵德芳进宫商议后事。 此事被晋王知晓后,赵德芳最终未被召进宫),左右 不得闻。席间有人遥见烛光下赵光义时而离席,有逊 避之状,又听见太祖引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为 之(另有记载说“好做,好做”)”。后晋王赵光义 继位,史称太宗。 对此事件,后世议论不一。一说赵光义谋害太祖 篡位;又有说太后杜氏去世前与太祖、赵普立下“金 匮之盟”,定下太祖去世后,由其弟光义继位,所以
A.澶渊之盟
B.郾城之战
C.靖难之役
D.陈桥驿兵变
同步训练
3.“千秋疑案陈桥驿,黄袍一着便罢兵”,其中涉及 的历史典故和哪个朝代的建立有关?( C )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元朝
4.有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 史上著名帝王的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宋太祖的? (D)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 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
同步训练
(3)观察材料三说一说:宋朝科举考试的人数大大 增加,其原因是什么?这种情况产生了什么影响?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 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 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官都是丞相,到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员就更多了。这
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B )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 B.皇权进一步加强
C.丞相权力不断削弱
D.民主政治逐渐完善
强化训练
3.宋代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 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通判还有一 职责,即“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 由此可见。通判( D ) A.单独掌握地方的行政权 B.掌握地方的军、政、财权 C.行使对地方的检察权 D.兼有监察和行政权
同步训练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二 宋真宗亲撰《励学诗》,宣扬“富家不用买 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 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 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 勤向窗前读。”
同步训练
材料三 见下图。
其余运往京师开封或其他指定地点,由中央掌管。这
一措施的政治作用是( B )
A.保证京师的财政供应 B.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C.防止农民起义
D.抵抗少数民族的进攻
同步训练
11.一位学者评论某朝代时说:“当时地方州郡之所 以‘日就困弱’,是因为朝廷把各州的‘兵也收了, 财也收了,赏罚政刑一切收了’。”该学者评价的朝 代是( C ) A.秦朝 B.西汉 C.宋朝 D.唐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