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模板:3319-实践育人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育人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知行统一”,董其昌认为应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在21世纪初,清华大学提出了“加强实践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实践教育是贯彻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创新的源泉,是调理自我心理的良药,是从简单向综合、从知识向能力、从聪明向智慧转化的催化剂。实践育人的途径与方法研究就顺应而生,让实践学习,实践育人,进入我们的教学,促进我们的研究。
二、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实践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念之一,是广大青少年学生成长为成功人才的重要环节和保障。“方法、途径”指为达到目的而采用的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和途径。“实践育人的途径与方法研究”即指通过实践育人途径和方法的研究,使学生明确培养目标,注重综合素质提升,在实践中感悟与完善,以强烈的实践创新意识,尽快融入社会,担当起应尽的社会责任。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实践育人已经成为学校建设的内在要求,特别是《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出台以来,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来,作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重要途径的实践育人越来越备受推崇。笔者通过梳理文献,综述成果,并简要评价,希望为学校实践育人的工作决策、实施以及理论研究提供参考。肖建认为我国实践育人观的问题与困境主要体现在实践的形式化、实践的认识论化和实践的功利化三个方面。李鹏飞认为实践育人存在教育认识确实、教学体系缺漏和条件保障缺位等问题。赵蓓茁研究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工作现存思想认识不到位、保障机制不健全、统筹联动不完善和评价机制不科学等四个方面。张宁珍认为,影响实践育人实效性的主要原因有主体对实践育人的认识不够、参与不多,育人过程的职业性不明显,教师的实践育人能力、规范化有待提高等。田银华研究认为,实践育人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存在着呈学科化偏向及运行机制不畅、资源整合不够等问题。
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传统的道德教育采用的是“美德袋”模式。该模式把学生的品德看作是“一代美德”,因而在道德教育内容上选择特定社会中公认的到的戒律或美德条目;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把学生心理看作是等待填充的“道德之洞”或“美德之袋”,因而强调道德条目的灌输。杜威认为,这种模式“不仅不能促进反而制约了儿童的智慧和道德的发展”。实践育人国内外形势都极为严峻,是我们必须探讨和研究的主题,为我们学校,乃至国家都会有积极的贡献。
四、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通过对实践育人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真正寻找到有效地实践育人的方法与策略,进而以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活动,这样才能真正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程学习的活动中来,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在提高成绩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加对学习的兴趣,如此循环让学生真正获得快乐的学习过程。通过学生学习动力的培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实践育人已经成为一种理念,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目前就实践育人价值进行探讨的研究成果还不多,从价值视角进行专题研究的更是寥寥。如(1)吴亚玲支出实践育人代表一种新
的思维方式、代表一种新的教育观、预示一种新的育人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2)陶伟华认为,实践育人的价值可以概括为“四个有利于”。(3)肖建认为实践育人呈现出价值扩展的现象,重点体现在增强社会责任该、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教革、提高人才质量、转变发展方式、培养“三创精神”和增强实践能力等方面。
五、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一)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积极主动构建新的知识经验,教师不是简单知识的传授者和呈现者,而是与学生互动交流,引导学生自己进行理解,教师应重视因经验背景的差异,而形成的学生个体差异,并就此作出调整,进行外部引导。这正是研究性学习中对于教师的新的角色定位。
建构主义提倡学习的互动性,认为学习不是学生孤立的活动,学生作为社会的人,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进行学习的,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学习小组合作互动完成,要在学习小组中相互交流,分享信息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促进人与人间的合作与联系,这正是研究性学习要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与分享的目标体现,要求学生学会分享,乐于合作的精神。
2、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教育的过程应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为学生而教,教师不是权威,而是“助产士”,教师对待学生要“无条件积极关注”,师生间真诚平等相处。我国新课程思想的一大亮点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在此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3、互动型教学理论
互动型教学理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充分、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一种获取知识的欲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具体安排、确定综合实践活动各部分内容和组织形式。
(二)研究目标
1、基于实践的学习,重点关注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变结论性学习为过程性学习,要引导学生掌握自主探究的方法和要领,帮助学生通过操作、考察、实验、自主探究的活动解决问题,感受生活。
2、实践育人活动的实施,要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从整体上把握活动内容的结构、层次和过程,关注学生现实和未来需要,为学生发展提供开放空间。
3、实践育人活动的开展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发现和确定研究的问题便成了活动实施的关键,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实现其教育功能,需要关注学生对活动过程的体验和方法的取得。
4、实践育人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它不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目的,更不以对知识复述与否为标准,而是着眼于完善学生的素质结构,追求学生独具特色的全面发展。
5、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实践育人活动的设置,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要努力重塑学校文化,培植学校的创新文化氛围,大力推进科学与人文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