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法研究概况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唐柳宗元《复杜温夫书》第一次提出了助字这一 语法术语,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严格语言文辞的 使用标准,避免歧义,并对一些常用助字的性质 和作用予以辨析并且划分为“疑辞”、“决辞” 两类。所谓“乎” 、“欤”、“耶”、“哉”、 “夫”者,疑辞也;“矣”、“耳”、“焉”、 “也”、“者”,决辞也。
• (三)元代以后,虚词研究进入了崭新的阶段,开 始出现了与哲学分不开,有名实之争, 《荀子∙正名》提出“约定俗成”;汉以后,出现了许 多语言专著,对语法现象进行无意识的归纳、整理。 到了元、明、清,对虚词有关较大研究,元∙卢以纬 《语助》;清∙袁仁林《虚字说》;清∙刘淇《助字辨 略》;清∙王引之《经传释词》。
• (一)春秋战国时期,朦胧语法观念产生,在各种著 作中产生了一些。如“名(能指)实(所指)之争”。
通》体例。 • 3、修正派。在肯定马氏首例之功的同时,提出批评修
正。代表:章士钊《中等国文典》(1907) • 杨树达《高等国文法》(1930)
• 4、探索派。仿英语语法,重构汉语语法体系。代表: • 刘复《中国文法通论》(1920) • 金兆梓《国文法之研究》(1922) • 5、革新派。代表: • 陈承泽《国文法草创》(1922)
三、革新时期
• 三、革新时期(1936~1949)
• 1936年,王力发表《中国文法学初探》,标志汉语研 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 陈望道发起关于文法的讨论《中国文法革新论丛》, 出现了三部专著。
•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1940) •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1942) • 高名凯《汉语语法论》(1945年成,1948年上海开明
二、草创期
• 二、草创期(1898~1936)
• 马建忠(1845~1900)1875年毕业于巴黎大学,摹 仿拉丁语系著《马氏文通》,出版于1898年。这是 中国语法学创立的标志。
• 此后,中国语法著作风起云涌。有五种类型: • 1、验证派。以英语作蓝本,用汉语进行论证。代表:
严复《英文汉语》用汉语解释英语语法。 • 2、摹仿派。以古汉语为研究对象,完全仿照《马氏文
汉语语法研究概况
• 汉语语法学历史分期:
• 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语文出版社 1997年 • 中国语法学的酝酿期(前475~1897) • 中国语法学的草创期(1898~1937) • 中国文法革新时期(1938~1949) • 中国语法学的繁荣发展(1949~1966) • 中国语法学的开拓与深入(1978~ )
• 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 不成。”
• 《荀子∙正名》:“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 之宜,異於約謂之不宜。名無固實,約之以命實,約 定俗成謂之實名。”
• 一些学者在给经书作注时,注意一些词的用法。 • 《春秋∙僖公元年》:夏六月,邢迁于陈仪。 • 《春秋∙庄公十年》:三月,宋人迁宿。
叹辞。 • 《广雅》:害,曷,胡,何也。
• 汉、魏、晋时期,是对单个儿的虚词进行解释,名 称不一,有“辞”、“词”、“语助”、“发声” 等名目。
• 南北朝以后,发展到将虚词分成若干类,并作总括 性说明,同时对它们的语法意义,也说得比以前更 详细明白了。
• 梁刘勰《文心雕龙》对虚词也进行过专门的论述。
• (2)清刘淇《助字辨略》, 是一部重要的研究古汉语虚 词的专著,刊行于康熙五十 年(1711年)。共收476个 虚词。
• (3)清王引之《经传释词》,是一部 重要的研究古代经传文献虚词的专著, 限于“九经、三传及周秦西汉之书”, 书成于嘉庆三年(1798年)。
• 杨树达《词诠》、《古书虚字集释》; 吕叔湘《文言虚词》都受了《经传释词》 的影响。
书店版)
• 以上著作都采用传统语法理论和文法,试图建立 有汉语特色的语法体系着重在于发现汉语本身的 特殊规律,开始进行独创的、以揭示汉语自身特 点为主的研究。
四、繁荣发展
四、繁荣发展(1949~1966)
由于政策影响,斯大林《论马克思主义在语言学中的问题》 发表(1950),李立三、毛岸青立即译成汉语。苏联汉 学家成果大量被介绍、引用。
• 元以前,对语法论述是零散的,主要见于: • A经书注释 B训诂专著 C字典 D音韵学专书 E
诗话、词话、文曲 F笔记杂志
• 元代出现了第一部专门研究虚词的专著。 • (1)卢以纬《语助》(《助语辞》),是我国最
早论述文言虚词的专著,成书年代不会晚于元代泰 定元年(1324年)。 • 卢以纬字允武,元朝温州路(今浙江温州)人,史书 无传,生卒年不详,有人推测生於南宋末年。
• 《章句篇》 • 又《诗》人以“兮”字入于句限,《楚辞》用之,字
出句外。寻“兮”字成句,乃语助余声。舜咏《南 风》,用之久矣;而魏武弗好,岂不以无益文义耶! 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 唱;“之”、”而”、“于”、“以”者,乃劄 (zhā)句之旧体;“乎”、“哉”、“矣”、“也” 者,亦送末之常科。据事似闲,在用实切。巧者回运, 弥缝文体,将令数句之外,得一字之助矣。外字难谬, 况章句欤!
• 《公羊传》解释说:迁者何?其意也。迁之者何? 非其意也。
• (二)汉至宋,对语法现象的初步归纳 • 汉代由于书面语、口语脱节,汉人对古籍进行注释,其
原则“实字易释,虚字难训”,因而多对虚词作注。 • 如《说文》:宁,愿词也。皆,俱词也。矣,语已词也。 • (梁)顾野王著《大广益会玉篇》:但,语辞也。呼呼,
• 《诗经》的作者把“兮”字写入句内,《楚辞》中用“兮”字, 常常在句子之外。查究用“兮”字组成句子,只是为了辅助语气 的声音。从舜帝的《南风歌》以来,“兮”字的运用已很长久了。 曹操讨厌用“兮”字,大概是他认为对作品的内容没有什么益处 吧。至于“夫”、“惟”、“盖”、“故”等,是句子开头的发 语词;“之”、“而”、“于”、“以”等,是插入句中的常用 语;“乎”、“哉”、“矣”、“也”等,则是用于句末的老话 头。对于说明事理,这些虚词本身似乎没有具体意义,但在句子 中的作用却是很必要的。高明的作者加以灵活运用,组合成完整 的作品,将使若干个句子,靠一虚词的帮助而很好地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