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囚绿记》文本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囚得住?
——《囚绿记》“囚”之解读
《囚绿记》是我国现代散文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
选在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课。
文章以我对“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记述了我与“绿”的一段交往。
重读此文,我对“囚”字更有感觉。
关于“囚”字搜狗百科里有很多解释,这里选取其中一二。
囚是会意字,从人在口(围)中。
本义:拘禁、囚禁。
《说文》里这样表述:“囚,系也。
”《尔雅》里记载“囚,拘也。
《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囚”有动词性:关押、囚禁;还有名词性:囚犯。
此文中的“囚”字,我尝试着从四个角度进行解读。
一是“囚”之比喻,二是“囚”之悬念,三是“囚”之反语,四是囚之象征。
一、“囚”之比喻。
标题里的“囚”是一个动词,是囚禁、拘禁的意思。
“囚”的对象应该是“犯人”。
从标题来看,“囚”的对象是“绿”,即文中的“常春藤”。
可见,作者是把“绿”即常春藤比喻为囚犯。
“囚绿”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寄托了作者的感情倾向,给读者以直观感受和深刻的印象。
二“囚”之悬念。
题目是“囚绿记”,意为记述囚禁“绿”的始末。
这不禁让人心生疑问——“为什么要囚绿?”;“是‘绿’犯了什么过错吗?”;“囚绿的结果如何?”……从标题处设置悬疑,此悬念一。
顺着这个思路读文章,文章并没有像前一课《故都的秋》那样开门见山点题。
开篇段“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这是典型的回忆式文章的写法,再次设置悬念,勾起读者的好奇,去年夏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此悬念二。
接着2-4段就像电影里的特写镜头,逐渐推进:由公寓到小房间到朝东的窗到窗左下角的大孔隙,此时才出现了标题里的“绿”,“我”和“绿”发生了联系,“可畏的光线射个满室”,看来并非“绿”犯了什么过错,而是它给作者带来了阴凉,这似乎是给作者的安慰,也似乎给了读者一些心理安慰。
也就是因为“这片绿影”我选择了“这房间”,但还是没有出现“囚”。
此悬念三。
5-7段“我”大胆地表白,与其说是“绿叶与我对话”,不如说是我倾诉对“绿”的爱恋,“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因为有它“我并不感到孤独”。
它给了我希望,给了我慰安,给了我快乐。
这是对生命的体悟。
作者甚至直接用了“巴不得它”、“我爱它”这样的字眼,毫不隐讳自己对“绿”的欢喜。
请注意是“欢喜”而不是“喜欢”。
“喜欢”是主体的直接性情感,“欢喜”应是客体作用于主体从而引发的主体的情感。
“喜欢”多一点先入为主,“欢喜”多一点自然而然。
既然如此爱恋“绿”,为什么还要囚绿?这是悬念四。
直到第8自然段“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读者悬着的心,才算落了地。
爱到深处就不满足于只是每天看着它,而是要它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作者直接用了“自私的念头”交代了自己囚绿的动机。
从“伸”、“把”、“牵”、“叫”、“到”、“让”这一系列的词语描写出我“囚绿”的过程。
文章到此才算点了题。
“囚绿”是“爱绿”的极端行为,这是一种自私的狭隘的
爱。
就像有人逛公园,看到开得漂亮的花朵要采摘下来独享,却让花儿失去了供大家观赏的审美价值,这是“更接近,更亲密”吗?这种占有、独享不过是借着爱的名义行事,本质是爱自己,而不是爱对方。
三、“囚”之反语。
“绿色”被我囚住,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让我发现了“生的欢喜”,可见作者并未把“绿”当作囚徒,把“绿”引进屋里,不是“囚”而是一种“爱”,作者的意图不在于拘禁常春藤。
第10段作者称“绿友”也就表明作者把常春藤看作朋友,事实上真是这样吗?我以为它“被幽囚”,它就应该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事实上它并没有了解,它固执地“朝着窗外的方向”,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直至它枝条渐瘦渐弱,不难悟出以占有为目的的爱其实是一种“碍”。
作者自以为对常春藤是“爱抚”、“善意”,然而这是一种违背其向阳生长的个性的拘禁、囚禁。
它渐渐失去青苍的颜色,但我仍旧不放走它。
主观上把常春藤当友,实际却把常春藤当囚。
这不正像父母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不顾孩子的喜好,只按自己的意愿行事?这是反语一。
好在“我”是一个善于自省之人,并非真正极端自私之人。
“我”意识到它不甘心被囚,它无声的反抗让“我”反省,“我”想到要让它恢复自由。
当“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的黑暗的囚人”,此时“我”才是把它真正当成了朋友。
“珍重”一词见出作者对要做出“释囚”的决定的看重,“永不屈服”是“囚人”的执著,“囚人”是“绿友”,这是反语二、也就是说“我”嘴里称呼它“绿友”时,实际上它是“我”的“囚人”,当“我”开释“囚人”时,它是“绿友”。
“囚”是一种自以为是的爱,其实是一种“害”;相反“放”不是不爱,不是抛弃,却是一种尊重个性的真正的爱。
让它向阳生长,让它任意攀缘,给它自由才是真正的爱。
四、“囚”之象征。
文中第13段“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意味着民族处于一种生死存亡之际,艰难的国运之下国民该何以处之?“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形势已经十分危急了,陆蠡这个文艺工作者,还想着“南归”,不是去寻求安逸、自由。
北平沦陷,国都都不保了,其他地方又能好到哪里去?此时,上海已成为“孤岛”,不过因为上海租界的特殊性,陆蠡还能想尽一切办法工作,出版抗日的书籍。
这不正如文中第10段里“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所表现出来的残酷的现实能囚住向阳的心吗?常春藤被幽囚,可还是固执地朝着原来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谁能囚得住?一个陆蠡如此,千千万万个陆蠡式的中国人,不都是向着光明的方向努力?李大钊说艰难的国运之下有雄健的国民。
文中被囚的常春藤不正是当时国民处境的真实写照?那绿意盎然的“常春藤”不正是一种生命的希望?那“永不屈服于黑暗”不正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吗?文中作者对“绿”的欢喜,对“绿”的盛赞,不正是对光明、自由的热切期盼吗?
文章为何不用“绿囚记”而用“囚绿记”,在我看来语义重点不同,“绿囚记”语义重点落在“绿囚”这个名词性短语上,“囚绿记”语义重点落在“囚”字上,“绿囚”固然是文中吟咏的对象,是光明、自由的象征,但“囚”字更能表现外界对“绿囚”的所做的行为,那种拘禁,更能表现“绿囚”所处的艰难的
环境,更能体现那时的人民大众在日寇铁蹄蹂躏之下追求光明、追求自由的心愿。
与其说文章是吟咏常春藤的一篇散文,不如说它是歌咏民族精神的一曲赞歌。
陆蠡用年仅34岁的生命向世人昭示了中国人不灭的精神,山河依旧,国民独立,这是一个你所想的可爱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