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均相催化作用(可编辑修改word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均相催化作用

本章介绍的内容包括均相催化的二个主要部分,即酸碱催化作用和配位络合催化作用;重点放在比较重要的配位络合催化作用的原理上,均相催化二个主要部分的作用原理部可在多相催化中找到对应关系,因此本章介绍的内容,也为学好工艺上优点较多、用途较广而体系比较复杂的多相催化作用的原理打下必要的基础。计划课时:8

均相催化主要用于石油化工、三大合成.均相催化体系不存在固体催化剂的表面不均一性和内扩散等问题,因此一般可达到较高的选择性;而且反应动力学和机理的研究比较容易深入.本章介绍的内容包括均相催化的二个主要部分,即酸碱催化作用和配位络合催化作用;重点放在比较重要的配位络合催化作用的原理上,均相催化三个主要部分的作用原理部可在多相催化中找到对应关系,因此本章介绍的内容,也为学好工艺上优点较多、用途较广而体系比较复杂的多相催化作用的原理打下必要的基础。

一、酸、碱催化作用

酸、碱催化反应是石油炼制、石油化工中重要的催化反应.如烯烃水合、醇类脱水、烃

类异构化、烷基化、脱烷基化、烷基转化、裂化、聚合等反应,皆可用酸(少数用碱)催化之.本节介绍酸、碱的定义、性质和均相酸、碱催化.多相酸、碱催化留待多相催化作用那一章讨论.

(一)酸、碱定义和性质

1.酸、碱的定义

人们对酸、碱概念的认识,经历了由表及里、由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过程.在电离理论创立以后

的十九世纪末期,提出的酸、碱理论有Arrhenius 的水—离子论;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则

有Brönsted 的质子论和Lewis 电子论;六十年代,Pearson 又提出软硬酸、碱概念.兹将后三节简单介绍如下.

(1)(1) 酸、碱的质子论

Br nsted 认为凡能给出质子(H+)的任何含氢原子或离子皆为酸,凡能接受质子的分子或离子都是碱。上述定义可用简式表示为

4 3

可见酸和碱都可以是正、负离子和分子.一种酸与其释放质子后而产生的碱称为共

轭酸、碱,如 NH +和 NH 是互为共轭的酸、碱;或说一种碱与质子结合而形成的酸称

为这种碱的共轭酸.Br nsted 酸碱简称 B 酸或 B 碱。

(2)酸、碱的电子论

Lewis 认为凡能接受电子对的分子、原子团或离子称为酸;凡能给出电子对的分

子、基团或离子称为碱. 前者如 H +、Cu 2+、AlCl 3, BF 3 等; 后者如 OH -,NH 3,C 5H 5N 等。电子论摆脱了体系必须具有某种离子、溶剂或元素的限制,所以比较全面.这样的酸、碱是广义的酸、碱.

根据这个定义,酸碱反应实质上就是形成配价键的反应,如

Lewis 酸、碱常简称为 L 酸和 L 碱.

(3) 软硬酸、碱(SHAB)概念

广义酸中的(a)类金属(周期表中的 A 族,即主族元素)和其他一些电子接受体原子, 由于体积小:正电荷高,极化率低,外层电子抓得紧,称为硬酸;

(b)族金属(皆过渡金属,即周期表中的副族或 B 族元素)和其它一些电子接受体原

子,其特性是体积大,正电荷低或等于零,极化率高,外层电子抓得松,称为软酸.

广义碱中的配位体和电子授体的给予体原子,如极化串低,电负性高:外层电子

抓得紧,难失去,称为硬碱;

与此相反,软碱极化串高,电负性低,外层电子抓得松,易失去.因此,软硬两

词是和酸、碱抓电子的松或紧相联系的.松紧有程度之分、故酸、碱的软度和硬度也有不同.

广义酸、碱之间的反应有什么规律性呢?硬酸如 Fe 3+的络合物的稳定性随碱(卤离子)的软度增加而降低,软酸如 Hg 2+的络合物的稳定性与此相反,是随碱的软度增加而增加, 交界酸则介于上述两类之间,其络合物的稳定性变化不大.即硬酸与硬碱,如

+ Fe 3+、H +与 F -,软酸与软碱,如 Ag +、Hg 2+与 I - 皆形成最稳定的络合物.硬酸与软碱, 或软酸与硬碱并非不形成络合物,只是较不稳定而已.至于交界酸碱,则不管其反应的对象是硬是软,都能反应,所形成络合物的稳定性差别不大.对反应速度的研究也 得出与此平行的规律性.这就是所谓的软硬酸、碱原则:“硬亲硬,软亲软,软硬交 界就不管.”这一原则是大量实践的经验总结,能用来关联许多方面的实验事实,但还不是定量的结论,且有例外.

2.酸、碱的性质

酸、碱性质的完整描述包括三个方面:种类(即属于 B 酸、B 碱或 L 酸、L 碱),强度和 浓度.这里简述酸强度表示法,其余见多相酸、碱催化.

对 B 酸来说,所谓酸强度是指它给出质子的能力.比较酸、碱强度的常用方法是指示剂法. 测酸的指示剂是碱性染料如 B, 当与酸作用时:

B + H + BH +

其共轭酸 (BH +) 离解常数的负对数记为 pKa. 在稀水溶液中,

[H +] [B] pKa = -log Ka = -log

= pH -log [B]

[BH ] [BH +]

到达指示剂的变色点时,[B] = [BH +], 此时 pKa = pH

因此,只要能单独测定 pH 值,就可得指示剂的 pKa 值,有了一系列不同 pKa 们值的指示剂,则能很快估计所给溶液的 pH 值。

在浓酸溶液或固体酸情况下,上述关系不能应用,此时

pKa = -logKa = - log a H + a B a BH +

= - log a H + υB [B] υBH + [BH +] = - log a H + υB - log [B] υBH + 令

[BH +]

H 0 = - log a H + υB υBH +

则:

+ pKa = H 0 - log

[B]

[BH +] H 0 称为 Hammett 函数,同上所述,当达到指示剂变色终点时, pKa = H 0, H 0 越小,酸性越强。

(二)均相酸、碱催化作用

重要均相酸、破催化反应的例子有: 乙烯在硫酸催化下水合为乙醇,芳烃在氯化铝作用下与卤代烃或烯烃的烷基化反应,环氧氯丙烷在碱催化下水解为甘油,以及含 α-氢的醛在稀碱作用下的羟醛缩合反应等.

1.均相酸、碱催化反应的一般特点

如羧酸酯的水解反应,

O

R' OR + H 2O R'COOH + ROH 在以 B 酸为催化剂时,首先是质子转移到酯的醇基的氧原子上,然后水分子进攻羧基碳原子生成中间物,中间物解离出醇分子,最后一步是放出质子生成酸.过程如下:

O

fast R' C

OR + H 3O +

C + + H 2O (1) + H O

slow O R' C H O slow (1) OR O + 2 R R' C H O H

(II) OH 2 + ROH (II) + H O O + H O +

2 3

R' C OH 在用稀碱催化的的乙醛缩合制丁醇醛反应中,催化剂(OH -离子)首先使乙醛离解出 α-碳上的氢离子

CH 3CHO + OH - -CH 2CHO + H 2O

形成的乙醛基负离子进攻另一个乙醛分子的羰碳原子,最后与氢离子结合生成丁醇醛。即

O 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