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姑苏十二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说姑苏十二娘
姑苏十二娘
琴娘:苏州的古琴艺术历史久远,是吴文化中濒临灭绝的艺术珍品。
琴棋书画中,首先便是古琴,作为古琴艺术的制作和演绎者——琴娘,更是吴文化中宝贵而又匮乏的代表人物。
如今,在古老而又生机勃勃的苏州城里,正悄悄涌现出一大批勇于开拓创新的现代琴娘。
世界对古琴艺术的重视和保护,必将使古老的艺术再次焕发青春,那些散落在古城角落里对古琴艺术孜孜不倦的琴娘,也必将迎来一个美好的未来。
扇娘:在苏州的手工艺品中,扇子是值得一书的。
苏州的宫扇、折扇和檀香扇做工精致细腻,历来是文人雅士不可或缺的掌中宝物。
扇娘在扇子的一方小天地中精雕细琢,把吴地的山山水水、花鸟人物浓缩描绘,其精湛的手艺构成了吴文化中绚烂多姿的篇章。
织娘:苏州向来是中国有名的丝绸之府,蚕桑之地,家家养蚕、户户出丝,蚕桑文化历来是吴文化中最古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万千织娘默默无闻地用智慧和灵巧的双手构筑着水乡的特色产业。
灯娘:宫灯是苏州民间工艺品中又一朵绚丽的奇葩。
在苏州的各类民俗活动中,少不了制作精良、典雅淳朴的彩灯的点缀。
八面玲珑的宫灯,折射出浓郁的吴文化风韵,更少不了幕后的灯娘辛勤劳作的汗水。
茶娘:茶娘的茶坊里向来游客满座,在这里不仅能品到苏州洞庭东西山的碧螺春,一向以香气袭人、清新馥郁而闻名于世,还能边品茗边欣赏苏州评弹。
花娘:茉莉花的歌曲唱遍大江南北,苏州的花娘也是水乡妇女的典型代表。
每到茉莉花、白兰花和丹桂飘香的季节,苏州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有提着花篮叫卖的卖花姑娘,馥郁的花香与甜糯的叫卖声相得益彰,成为水乡街头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歌娘:吴侬软语是苏州的地方方言,由此派生出多种吴语戏曲,吴歌便是其中之一,它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
历史上挖掘出如《沈七哥》、《五姑娘》等的长篇叙事吴歌,生动反映了江南水乡的生活风情,是吴文化中浓抹重彩的画卷。
歌娘便是吴歌得以传承至今的民间山歌手,对吴歌的研究和保护作出了重大贡献。
蚌娘:在蚌娘的店铺,游客兴致勃勃地观看“珍珠出蚌”。
“黄金有价珠无价”,珍珠自古与玛瑙、翡翠等宝石齐名。
苏州太湖珍珠历史悠久,享有“世界第一”的美誉,辛勤劳作的蚌娘,终日在碧波浩荡的湖水里,像晶莹闪亮的珍珠一样闪亮……
“姑苏十二娘”由船娘、绣娘、织娘、茶娘、扇娘、灯娘、
琴娘、蚕娘、花娘、歌娘、画娘、蚌娘组成。
每一位吴娘都是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吴地妇女的典型代表,浓缩了二千五百年吴地文化精湛深厚的历史内涵。
北京有“女子十二乐坊”,南京有“金陵十二釵”,苏州便也有“姑苏十二娘”。
她们既是吴文化的载体,也是水乡女子的典型代表,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足以成为一面古典与现代交相辉映的水乡文化
旗帜。
姑苏十二娘之画娘
画娘,是指以绘画为终身职业的女性艺术工人, 民间称“丹青师傅”。
从工种来分:有壁画画娘、漆画画娘、瓷画画娘、年画画娘、灯扇画画娘、雕刻画画娘等。
画娘们除了画历史故事、民间风俗、戏文传说外,还画人间三百六十行、神仙美女和将相、花木龙凤和鱼虫、山水博古和天文,甚至还要画一些社会新闻,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从各种史料记载和流传下来及出土的诸多古代画迹看,汉代以前,就有民间画工在从事绘画创作活动。
唐宋民间画工多为寺院、石窟、墓室作画,其中不少是女性。
两宋时期,由于经济发展、市民阶级不断扩大等原因,导致民间绘画更加活跃发达,开始出现了“画士”与“画工”、“文人画”与“工匠画”的分野。
清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有的画娘以画为生,民间绘画更加世俗化、商品化,绘画已呈现出发生奇变的倾向。
民国时期的画娘参与到了书画市场之中,她们不但经常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而且有人以卖画为生。
有时因为是画娘之作,资源有限,更显得物稀为贵。
改革开放后,画得好的画工,开起了画行,替人作画的同时,开业卖画。
她们会绘画、也会卖画,还会替人专门创作。
画娘涉及的绘画领域是很广泛的。
有些画娘长期从事油画、广告画、木器彩绘、各类家具彩绘、五金彩绘、玻璃彩绘、布艺彩绘、玻璃彩绘、塑胶彩绘,各类工艺品彩绘。
她们形成了一支专业性的彩绘队伍。
有些画娘从事的是画扇子。
苏州的苏扇,包括绢宫扇、折叠扇、檀香扇等,制作风雅娟秀,世称“雅扇”。
画娘们在扇面、扇骨上绘制花、鸟、虫、草、山水、人物、仙女。
画娘
们的扇面画虽然不能与苏州文人的墨迹相提并论,但是大量普通市民手里的扇子,绝大部分出自画娘之手。
扇面内容有的是鲜艳的牡丹,有的是清逸的山水,有的还配以相同题材的诗词,不一而作。
苏州檀香扇造型优美、纤巧玲珑,不仅具有引风纳凉的实用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自20世纪50年代后,苏州檀香扇的制作技艺发展很快,无论是拉花、烫花、画花、雕花都是由画娘最先工作的。
有的画娘还会通过调节电笔的温度,在檀香篾片上烫制出浓淡不等、深浅不一的线条及图案。
为表现出人物、景物的丰富层次,画娘往往要经十多次重复烫制,才能获得满意的艺术效果,使人物的形象、表情及服饰逼真,使山水、树木、花卉等景物的层次有立体感;使整幅图画的内容,主次、远近、明暗都恰到好处。
有些画娘专门进行年画制作。
明清时期, 阊门一带集中了许多艺术作坊,其中以年画铺最多。
年画铺里有的是画娘。
在此出品的民间木版年画,更使桃花坞名闻天下。
桃花坞木版年画以其丰富的题材、儒雅的画面和清秀的色彩所显示的魅力而受到世人的欢迎,与天津的杨柳青木版年画、山东潍坊的木版年画一起,成为明清时期中国民间木版年画艺术的代表。
有些画娘从事的是建筑彩绘。
建筑物的彩绘是一种形象艺术,它在建筑物的装饰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和独特的功能。
它形象生动、内容丰富,具有观赏性、实用性,蕴含着内在的和形式的感染力,它不仅能够通过油漆色彩起到保护作用,使建筑物延长使用寿命,免遭日晒雨淋而毁坏,而且可以状物抒情,给人以艺术的感染力。
对于色彩的要求,据有关资料记载:“夏后氏尚黑”、“殷人尚白”、“周人尚赤”。
据《礼记》记载:周朝宫殿建筑物设色“楹,天子丹;诸侯黑:大夫苍:士黈。
”诸侯和卿大夫居室的屋面墙壁则使用“垩”,也叫做“蜃灰”。
这是古代画娘用贝介类烧制而成的粉末,再用水调和舒畅而完成的。
有些画娘从事的是丝网版画。
从事丝网版画的画娘将制好孔版的网纱承印面与纸贴近,然后在其刮印面上倾倒液态颜料,再用刮板将颜料刮过去,颜料透过有孔的地方便印在下面的纸上成画。
丝网版画的应用很广泛,纺织品、玻璃器皿、皮革、陶瓷、塑料等用品上的花纹,都留下了丝网版画画娘的辛勤汗水。
无论从事于哪种绘画,画娘们都是勤劳善良、聪明睿智,占尽了水乡灵秀之气,为家乡的特色产业默默耕耘。
姑苏十二娘之绣娘
苏绣与湘绣、蜀绣、粤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是吴文化中华彩绚丽的组成部分。
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蚕桑发达,盛产丝绸,自古以来就是锦绣之乡。
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吴中地区不仅是苏绣的发祥地,也是最大的生产基地。
刺绣业是苏州历史上人数最多、最古老的传统行业。
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苏绣用于服饰。
三国时代,吴王孙权曾命赵达丞相之妹手绣《列国图》。
据《清秘藏》叙述苏绣“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
设色精妙,光彩射目。
”可见在宋代苏绣艺术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到了明代,江南已成为丝织手工业中心。
在绘画艺术方面出现了以唐寅、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推动了刺绣的发展。
绣娘们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再制作,所绣佳作栩栩如生,笔墨韵味
淋漓尽致,有“以针作画”“巧夺天工”之称。
自此,刺绣艺术在针法、色彩图案各方面已形成独自的艺术风格,在艺苑中吐芳挺秀,与书画艺术媲美争艳。
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
以前皇室御用的大量刺绣品,几乎全出于苏州绣娘之手。
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
绣技具有“平、齐、和、光、顺、匀”的特点。
“平”指绣面平展;“齐”指图案边缘齐整;“细”指用针细巧,绣线精细;“密”指线条排列紧凑,不露针迹;“和”指设色适宜;“光”指光彩夺目,色泽鲜明;“顺”指丝理圆转自如;“匀”指线条精细均匀,疏密一致。
苏绣作品的主要艺术特点为: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
苏绣的仿画绣、写真绣,其逼真的艺术效果是名满天下的,这些都是与绣娘的努力分不开的。
小桥,流水,人家,园林,昆曲。
古典格局,诗意江南。
苏绣,是江南女孩一生中最美丽的情结。
那些绣花用的绷布、绷架、苏针、花线,它们依恋的目光永远不会离开水灵如草,清澈如花的江南女孩。
任伊老了,在江南,它们的目光也不曾离开。
女红之巧呵,十指春风。
姑苏十二娘之蚕娘
苏州自古便是著名的蚕桑之地,家家养蚕、户户出丝。
蚕桑文化历来是吴文化中最古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蚕桑业更是吴地农村主要的支柱产业。
蚕娘就像春蚕一样默默地奉献青春,她们是美丽的。
她们身着特制的大襟蓝花衣,头扎蓝花帽,舞着蚕龙从绿油油的桑园一路走来。
那轻盈的舞步多了几分绰约的风姿和发自内心的喜悦。
蚕娘也是勤劳的。
通过春、夏、早秋、晚秋、冬五个时段,用她们的双手把一张张的蚕籽演变成一只只洁白的茧子。
蚕娘中的能人在五季里能养出二十多张蚕籽。
养蚕种桑在乐平乡历史悠久,追溯至南宋绍兴年间,於潜县令楼寿曾亲自察访县境农家男耕女织之真情,尔后绘制出闻名中外的《耕织图》。
其侄儿楼钥有文字记载:“伯父时为於潜县令,笃意民情,慨念农夫蚕妇之作苦,究访始末,为耕织二图。
”
“养蚕是辛苦的,实际上养的是一桩心事”。
蚕娘如是说。
自从领来蚕籽那天起,那颗心就悬在了半空中起早贪黑,半夜还要起床饲喂,就像喂养自己的孩子那样。
等到蚕上蔟结茧子了,这颗悬着的心才算落地。
蚕娘们就这样季接季,年复年的辛劳着......
姑苏十二娘之船娘
船娘起源于隋朝,隋炀帝下扬州时,在古运河上不用壮丁划船,偏爱美女背纤,所以船娘得以出现。
天然雕琢的倩影,泊在清白的水面,在垂柳婆娑的岸边,亭亭玉立于小舟。
有人拜访的时候,以水相迎,一双素手竹竿轻点,满湖不绝的佳话。
音色如练,歌声轻飘,惊起芦苇深处的鸥鹭;红晕酿出的酒,淘尽心中的块垒,洗却尘埃的忧愁。
湖面上,间或漂来一两条戏船,小曲便会擦着水面悠悠而来。
船娘伴随着湖而生。
“西湖水滑多娇娘”是秦少游描写西湖船娘的诗句;扬州的船
娘则是软语轻唱,细声细气,有一股妩媚劲儿。
周庄的船娘是有别于其他水乡的,即使用力摇橹时,也不显粗野。
说的是吴侬软语,哼唱的是昆剧小调---船娘的“船调”。
哼唱之余也可偶尔停桨,让船随意摇动,微闭双目,体味一下“人在画中游”的梦境。
“所以,一名好的船娘,低吟浅唱之际,莺飞柳舞,水动船摇,让游客在一片波光潋滟之中,闻梵音而至灵空,浑然忘我而趋化境。
”
游湖,最好的方式是乘船。
若当暮雨潇潇的春日,在一个小雨潇潇、雾气蒙蒙的早晨,独自登上船娘的游船,携酒与菜,尽览湖风光。
游上半日,倒也是一种赏心的乐事。
一开船,船娘便哼着小调把人带入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两千多年前的古景。
在香溪河边乾隆六下江南的御码头,游人如织,好像在等待乾隆皇帝七下江南。
从游客惊艳的目光中便可知晓他们视觉上的诗意和喧闹。
独特的历史和地理环境滋养了船娘的聪颖俊秀,透露出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
也透出一丝甜媚和浪漫,给湖的山水楼台
抹上了一层淡淡的蔷薇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