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语文同步阅读与写作5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同步阅读与写作5

(一)阅读诗歌,完成第1题。(6分)

游张园①

(南宋)戴复古

乳鸭②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阴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注释】①选自《千家诗》②乳鸭:刚孵出不久的小鸭。

1.(1)根据诗歌描写的景物,填一个表明季节的词,将题目“游张园”补充完整。(2分)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两句所写的内容。(2分)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15分)

【甲】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乙】余闲居,案头瓶花不绝。芸①曰:“子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可谓精妙入神。而画中有草虫一法,盍②仿而效之?”余曰:“虫踯躅③不受制,焉能仿效?”芸曰:“虫死色不变,觅螳螂蝉蝶之属,以针刺死,用细丝扣虫项系花草间,整其足,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不亦善乎?”余喜,如其法行之,见者无不称绝。求之闺中,今恐未必有此会心者矣。

【注释】①芸:即陈芸,沈复的妻子。②盍(hé):何不。③踯躅(zhízhú):徘徊,一个人在某一地方来回走。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以土砾凸者为邱.()(2)鞭.数十()

(3)不亦善.乎()(4)盍仿而效.之()

3.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驱之.别院

A.心之.所向B.觅螳螂蝉蝶之.属

C.盍仿而效之.D.至之.市

4.翻译下列的句子(6分)

(1)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2)宁信度,无自信也。

(3)余喜,如其法行之,见者无不称绝。

5.甲乙两文均选自《浮生六记》,两文都写到了物外之趣且趣中有情或有理。请说说你从两篇文章中分别体悟到的情感或道理。(2分)

(三)阅读文言文,完成6—9题。(17分)

虫鸟之智

鹧鸪性好洁,猎人于茂林间净扫地,稍撒谷于上,禽往来行游,且步且啄,则以竿取之。江南多土蜂,人不能识其穴,往往以长纸黏于肉,蜂见之必衔入穴,乃蹑寻得之,熏取其子。虫鸟之智,自谓周身①矣,如人之不仁何?

(节选自《容斋随笔》卷十三,南宋洪迈著,有删改)【注】①周身:保全自身。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⑴鹧鸪性好.洁()⑵且步.且啄()

⑶往往

..以长纸黏于肉()⑷乃蹑.寻得之()

7.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

...的一项是()(3分)

例句:则以竿取之

A.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

B.徐喷以.烟(《幼时记趣》)

C.以.丛草为林(《幼时记趣》)

D.往往以.长纸黏于肉(《虫鸟之智》)

8.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虫鸟之智,自谓周身矣,如人之不仁何?(2分)

译文:

⑵求剑若此,不亦惑乎?(2分)(《刻舟求剑》)

译文:

⑶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2分)(《幼时记趣》)

译文:

9.读完此文后你受到怎样的启发,请试着写一写。(4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17分)

列车上

(1)前两天我坐火车出差,一路看着窗外荒凉的冬日风景,听着咣当咣当的车轮声,实在是无聊透顶。我想找个同行的旅客,聊聊天,打发时间。

(2)首先把目光落在了对面的小伙子身上,年龄相仿,应该有共同语言。我正在考虑用什么话来开头,只见那小伙子打开随身带的电脑包,取出笔记本,放在腿上开始上。于是耳朵里传来了QQ的提示音,原来人家有人聊天。

(3)左边是个美女,一直侧脸向窗外看着,虽然咱不贪图什么艳遇,但是如果有一个佳人旅途相伴,聊聊天,也是很不错的。我整理一下自己的衣服,清了清嗓子,用尽量绅士一些的语调说:“你好,是不是没来过这里,见你一直在欣赏外面的景色啊?”话音落下,美女却丝毫没有反应。仔细一瞧,人家秀发遮掩的耳朵里耷拉下一条黑线来,原来在静静地听音乐,把整个车厢里的人都排斥在外。

(4)我灰头土脸地苦笑一下,扭头看斜对面的那个大爷。大爷穿着非常朴素,慈祥的面容,一看就是个实在人,使我想起了我的父亲。大爷似乎觉察到我的目光一直盯着他,马上把手提包抱在怀里,把头埋下去,身子向我相反的方向扭了扭。我颇为尴尬,使劲咽了一口唾沫,站起身来。

(5)我穿过车厢,走到了两节车厢的接头处。看见一个中年人在那里抽烟。我凑过去,掏出一支烟来,赔着笑说:“车厢里禁止抽烟,憋坏了,也过来抽一口。大哥,借个火。”中年人犹豫了一下,掏出打火机递过来。我在火车的晃荡中把烟点着,吸了一口,把打火机还给他,说:“谢谢啊,大哥这是去哪?”

(6)中年人把还剩下一大截的烟掐灭,说了声:“你接着抽,我回座位了。”

(7)我正呆滞在那里,一个八九岁的阳光男孩出现在眼前,“叔叔,请问您,高大笔直的树就是白杨树吗?”

10. 第(1)段划线部分的描写有何作用?(3分)

11. 细读第(2)─(6)段,“我”想与人聊天却四次未能如愿,请把“我”遇挫后的“反应”填写在下列横线上。(4分)

第一次:失望;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呆滞。

12. 第(6)段里中年人言行的真正用意是什么?(4分)

13.本文结尾极具特色,“阳光男孩”的出现为全文增添了一抹亮色,试分析此种结尾写法的妙处。(6分)

(五)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17题。(17分)

儿子的鱼

柏金斯(加拿大)○1我环顾周围的钓鱼者,一对父子引起我的注意。他们在自己的水域一声不响地钓鱼。父亲抓住、接着又放走了两条足以让我欢呼雀跃的大鱼。儿子大概14岁左右,穿着高筒橡胶防水靴站在寒冷的河水里。两次有鱼咬钩,但又都挣扎着逃脱了。突然,男孩的鱼竿猛地一沉,差一点儿把他整个人拖倒了,卷线轴飞快地转动,一瞬间鱼线被拉出很远。

○2看到那鱼跳出水面时,我吃惊得合不拢嘴。“他钓到了一只王鲑,个头不小。”伙伴保罗悄声对我说,“相当罕见的品种。”

○3男孩冷静地和鱼进行着拉锯战,但是强大的水流加上大鱼有力的挣扎,使孩子渐渐被拉到布满漩涡的下游深水区的边缘。我知道,一旦鲑鱼到达深水区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逃脱了。孩子的父亲虽然早把自己的钓竿插在一旁,但一言不发,只是站在原地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

○4一次、两次、三次,男孩试着收线,但每次鱼线都在最后关头猛地向下游蹿去,鲑鱼显然在尽全力向深水区靠拢。15分钟过去了,孩子开始支持不住了,即使站在远处,我也可以看到他发抖的双臂正使出最后的力气奋力抓紧鱼竿。冰冷的河水马上就要漫过高筒防水靴的边缘,王鲑离深水区越来越近了,鱼竿不停地左右扭动。突然,孩子不见了!

○5一秒钟后,孩子从河里冒出头来,冻得发紫的双手仍然紧紧抓住鱼竿不放。他用力甩掉脸上的水,一声不吭又开始收线。保罗抓住鱼向那孩子走去。

○6“不要!”男孩的父亲对保罗说,“不要帮他。如果他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会要求的。”

○7保罗点点头,站在河岸上,手里拿着鱼。

○8不远的河对岸是一片茂密的灌木丛,树丛的一半淹没在水中。这时候鲑鱼突然改变方向,径直蹿入那片灌木丛里。我们都听到鱼线崩断时刺耳的响声。然而,说时迟那时快,男孩往前一扑,紧跟着鲑鱼钻进了稠密的灌木丛。

○9我们三个大人都呆住了。男孩的父亲高声叫着儿子的名字,但他的声音被淹没在河水的怒吼中。保罗涉水到达对岸,示意我们鲑鱼被逮住了。他把枯树枝拨向一边,男孩抱着来之不易的鲑鱼从树丛里倒着退出来,努力保持着平衡。

10他瘦小的身体由于寒冷和兴奋而战栗不已,双臂和前胸之间紧紧地夹着一只大约14公斤重的王鲑。

他走几步停一下,掌握平衡后再往回走几步。就这样走走停停,孩子终于缓慢但安全地回到岸边。

11男孩的父亲递给儿子一截绳子,等他把鱼绑结实后,弯腰把儿子抱上岸。男孩躺在泥地上大口喘着○

气,但目光一刻也没有离开自己的战利品。保罗随身带着便携秤,出于好奇,他问孩子的父亲是否可以让他称称鲑鱼到底有多重。男孩的父亲毫不犹豫地说:“请问我儿子吧,这是他的鱼!”

14.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手法,叙述了“儿子”捕鱼的故事,细读全文,在下面的横线上把“儿子”捕鱼的过程补充完整。(4分)

拉锯战→____ ______→与鱼周旋→ ______ __→ 捕鱼成功

15. 文中的“儿子”是怎样的一位男孩?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