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记忆的媒介实践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体记忆的媒介实践研究

在集体记忆形成过程中,大众媒介不仅自身参与到集体记忆建构中,还为受众参与集体记忆建构提供了工具和路径。这使得集体记忆研究的媒介传播学转向成为记忆研究的新范式。本文以南京大屠杀集体记忆为个案,以纪实影像为记忆文本,采用文本分析法,研究南京大屠杀集体记忆的媒介实践。本研究把集体记忆视作客观知识和主观情感的集合体,选择集体记忆理论中的“记忆穿插说”作为研究媒介记忆生产的线索,按照以下逻辑展开:首先使用“记忆的劳动分工”论,从共时层面分析各类南京大屠杀纪实影像编织集体记忆网络的“劳动分工”机制;接着,将修辞学的“接受与拒绝框架”理论与传播学的“媒介框架”理论相结合,从历时层面考察各类南京大屠杀纪实影像的记忆演化与延续机制;在此基础上,从媒介技术哲学的视角,分析影像媒介特性对记忆生产的制约;最后,文章立足纪实影像为中心的媒介生态系统,探讨记忆生产的可持续性问题。通过研究,本文形成了以下主要结论:第一,受众集体记忆的形塑得益于各类纪实影像的记忆“劳动分工”。电视新闻报道为受众提供“新闻聚像”,承担南京大屠杀记忆点的广泛传播和反复刻写。大型纪录片聚集多元信息,耦合记忆逻辑,为受众建构详细完整的大屠杀“记忆剧场”。档案类纪实节目通过“揭秘”,补充边缘记忆。谈话节目则为记忆冲突提供交流与协商平台。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电网直播,邀请受众参与仪式,实现情感共享与集体认同。受众对纪实影像的接触类型与频率不同,则共享的集体记忆强度与精度不同。第二,集体记忆的延续过程是新旧叙事不断

融合的过程。媒介叙事必须维持记忆的“核心叙事”与中心“情感态度”不变;在此基础上根据社会需求,通过框架互文、影像融合技术、信息删补与修饰等方式,建构新记忆,同时保持记忆的“连贯”和“一致”。对于南京大屠杀集体记忆媒介生产而言,日军暴行是“核心叙事”,它被镶嵌进不同的叙事框架,满足不同时期的记忆需求。以团结民众和英雄、克服困境取得胜利为主要特征的“史诗框架”,是媒介从战时延续至今的通用情感态度框架,主导了受众对南京大屠杀的理解,

维护了情感记忆的一致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媒介环境迥异,不同叙事框架和情感态度框架的纪实影像在传播上有较大差异。采用“暴行叙事”与“史诗框架”的影像产品更容易被广泛传播,进入记忆流通,形塑受众集体记忆,反过来也被集体记忆所形塑。第三,集体记忆的媒介生产受制于媒介特性。集体记忆的纪实影像建构,必须遵循影像“可见性”的技术特性、影像“可视性”的制作要求、产品“需盈利”的生产方针以及相关的社会伦理。南京大屠杀集体记忆的媒介生产存在着技术与伦理悖论,是一个难为而必须为的过程。第四,集体记忆的媒介生产过程是媒介系统内部,以及媒介系统与外部社会系统之间的互动过程。记忆的多层性与媒介系统的多层性相适应。南京大屠杀记忆的媒介生产应该树立分层观和生态观,建设多层的、可持续的记忆生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