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

摘要: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了问题学生的学习活动才有动力,学生的思维才有方向。教师只有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选取素材,创设新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使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状态,才能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有效问题情境策略

“有效”是理解有效教学的关键词。其基本含义是指某种教学行为产生了有意义的教学结果,且教学过程的效率比较高。所谓有意义的教学结果,是指教学取得的结果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健康发展的需求并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如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可持续地发展,且这种发展结果是符合社会需要的。“有效教学”不是仅仅关注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做了什么”,而是更为关注教学行为所实现的教学“效果如何”,因此,有效教学实质上是关注“教学行为”是否有效的教学。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才能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是研究有效教学过程要考虑的核心问题。

俗话说,一个好的开始,已经成功了一半。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学生感到兴奋,能主动地参与,自主地探究。它能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进而诱发学生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了问题学生的学习活动才有动力,学生的思维才有方向。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选取素材,创设新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状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的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要想让数学课堂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就要从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开始。

1、创设问题情境的依据

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及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不

协调”,通过立障设疑、创设“不平衡”,使学生产生认知失调,把他们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使学生在高涨的情绪推动下思考和体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内容、学生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把学生的认知过程适时置于特定的环境中,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和认知的发展。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学生能否得到新的信息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部分新知都是建立在前期的知识基础之上。因此,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是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调动学生主动、持久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最终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每当学生在学习进程中,触及到新的知识时,已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法一时不能派上用场,于是就产生一种急于探究问题的症结而又无从下手的心理状态。此时创造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碰壁了,引发了学生激烈的认知困惑,这悬而未决的疑难问题驱动学生不得不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唤起,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实现知识迁移,最终解决了问题。所以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是必要的。

(2)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儿童喜欢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情绪状态越好,学习效果就越佳。学生的心理因素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的提高。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不针对这些特点创设问题情境,不能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涨的心理状态,就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提高教学效果。因为,数学教学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进行心理活动的过程;不仅仅是学生认知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意志磨练、个性心理形成的过程。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问题情境的内容、形式要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年龄阶段而有所变化。对低年级儿童而言,颜色、声音、动画等有极大的吸引力,教师可运用故事、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对高年级的学生,则要侧重创设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尽量让他们因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的满足,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只有基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来

设计问题情境,才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这样的情境才是有效的问题情境。

2、有效问题情境的特征

(1)趣味性。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就会自然萌发参与意识,就能顺利进入自主学习状态,积极探索。因此,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富有趣味性,要有利于唤起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比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多媒体动画出示一个魔盒,学生输入一个数,这个数经过魔盒的加工,出来的便是另一个数。如输入9,出来的是19,输入34,出来的是44,输入b,出来的是b+10,输入m,出来的是m+10……这里,通过魔盒,创设输入“b”“m”出来“b+10”“m+10”这一情境,从而让学生深切体会,出来的“b+10”“m+10”就是结果,而在输入的数与输出的数的不断变化中却又存在着不变:出来的数总是进入的数加10,即“b+10”又表示一种关系。“魔盒”的情境创设一下子吸引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呈现出了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势。当然“魔盒”只是一个“道具”,而这一道具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解决了认知的难点:“b+10”“m+10”既是一个结果,也是一个关系式。这样的情境创设既有趣又合理。

(2)启发性。在学习中产生疑惑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目的是促进学生数学思想和思维的迁移。在教学中,从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知识自身规律等方面创设问题情境,是学生突破难点的“金钥匙”。

(3)挑战性。小学生不仅对“好玩”感兴趣,也对“有用”“有挑战性”的数学感兴趣。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中还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觉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并且初步形成“我能够而且应当学会数学地思考”。用情境问题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巧妙地照应教学内容,轻松自然,直奔主题。而情境留给学生的问题,又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寻求奥秘。

(4)现实性。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应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身边的生活”引入课堂,再把“数学知识”引入“身边的生活”。其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体会数学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