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制度的革新 进步的保证
历史大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大一知识点总结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涵盖了各个方面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
学习历史不仅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的世界。
而在大一的历史学习中,我们主要会接触到古代史、近现代史和中国史等内容。
下面我们就来总结一下大一历史学习的知识点。
古代史知识点总结1. 人类早期社会的形成:人类起源于非洲,随着人口的增加和资源的枯竭,人们开始分散迁徙,形成了氏族社会。
2. 文明的兴起:在古代世界,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等地相继形成了具有较高文明水平的国家。
3. 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古代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途径,不仅促进了商品流通,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4. 古代罗马帝国:古代罗马帝国是欧洲最伟大的古代文明之一,其政治和法律制度对整个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古代中国封建制度是以天子为中心,分封诸侯,实行世袭制度,形成了稳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
近现代史知识点总结1.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大重要事件,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文艺复兴运动不仅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也对欧洲的政治和经济产生了影响。
2. 科学技术的革命:近现代的科学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科学革命等都是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
3. 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资本主义的兴起是近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经济体系的变革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4. 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近现代社会,各个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爆发了民族解放运动,推翻了殖民主义统治,完成了民族独立。
5. 世界两次大战的发生:近现代史上两次世界大战不仅对欧洲,而且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1. 夏、商、周时期:古代中国的最早文明史,内容包括春秋时期的战国七雄、秦朝的建立和统一、对外战争征服等。
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七)·中国古代的政治改革和政策调整
中国古代的政治改革和政策调整在中国古代史上,改革变法和统治者的政策调整屡见不鲜。
这些改革变法运动和统治政策的调整,都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历史上起了积极的作用在古代史上,中国历代王朝所进行的改革按照原因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主要事例是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和鲁国的“初税亩”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2、社会转型时期的改革,对于推动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起了积极作用。
战国时期的改革变法运动都属于这一类情况,典型代表为秦国的商鞅变法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3、封建社会内部的改革变法和统治政策的调整。
这一时期的改革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新王朝建立之初对统治政策的调整,例如西汉建立以后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唐朝前期的政策调整以及清朝前期实行的更名田和摊丁入亩;另一类则是王朝中后期为克服统治危机、缓和阶级矛盾而进行的改革,这一类的主要事例是唐朝中后期的两税法、北宋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明朝中后期的张居正改革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4、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的改革,主要事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上述变法和改革有成有败,究其原因,从根本上讲,主要取决于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但在实际操作中,改革成败还与改革的措施是否行之有效、改革是否得到皇权的有力保障、改革是否用人得当、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否正确与进步、改革者的魄力和勇气等有关。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在古代史学习中,我们主要应注意掌握前三种类型的社会改革运动。
一、奴隶社会时期的改革运动1、背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斗争激烈,为了增强实力,在争霸斗争中占据优势,取得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各诸侯国纷纷进行改革;同时,这一时期铁器开始使用和牛耕逐渐推广,生产力水平提高,私田逐渐取代了公田,封建土地所有制日益确立。
面对这一变化,各国都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承认了这一变化,在改革中所推行的新的国家赋税制度和法律条文,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渐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
隋唐制度的革新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隋唐制度的革新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隋唐时期,制度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隋唐制度的革新主要体现在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一、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即设立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和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部六个部门。
这一制度的实施,体现了政府对各项事务进行科学、规范管理的要求,具有历史意义。
1.中书省:隋唐时期设立的最高行政机构,负责考核各级官员的工作,同时也是各部门的协调机构。
中书省的设立,使得中央政府能够更加有效地管理全国事务,提高了行政效率。
2.门下省:隋代设立,唐代发展完善。
门下省负责处理皇帝的日常事务,包括宣布法令、文件、草拟上奏表章等等。
门下省的设立,使得皇帝能够更加方便地了解和处理国家事务,提高了政治决策的效率。
3.尚书省:负责处理文书、文书录用等事务,是道路交通的管理机构。
尚书省的设立,使得文官草拟奏章、修改文书等工作更加规范化,提高了文书的质量和效率。
4.吏部:负责官职任命、考核等事务,是官员选拔和管理的机构。
吏部的设立,使得官员选拔更加公正、透明,避免了腐败现象的发生,提高了官员素质和政府的执政能力。
5.礼部:负责国家礼仪、儒学传授等事务,是国家文化教育的管理机构。
礼部的设立,使得儒学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发展,推动了文化教育的进步和普及。
6.兵部:负责军队组织、军事训练等事务,是国家军事管理的机构。
兵部的设立,使得军队的组织和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家的防御能力。
7.刑部:负责司法审判、刑狱管理等事务,是国家司法制度的管理机构。
刑部的设立,使得司法体系更加规范化、公正化,维护了社会秩序和人民权益。
8.工部:负责工程建设、运输等事务,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机构。
工部的设立,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畅通,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9.户部:负责财政管理、税收征收等事务,是国家财政制度的管理机构。
户部的设立,使得财政收支更加规范化、透明化,保障了国家财政收入和人民利益。
中国古代制度归纳总结
中国古代制度归纳总结中国古代制度是中国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制度进行归纳总结,从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政治制度1. 皇权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以皇权为核心,皇帝是最高统治者。
皇帝制度建立了中国皇权专制的统治模式,统治者通过神权和家族血统来巩固其地位。
2. 封建制度:古代中国封建制度强调君主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封建王朝通过封授土地,以及设立官员系统来巩固统治。
3. 官僚制度:中国古代建立了庞大的官僚体系,官员从县级到王朝级别,严格按照官阶和文化程度划分。
4. 考试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重要的一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使人的才能决定了其地位和身份,有利于社会流动性。
5. 中央集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以中央集权为特点,各地政权由中央任命的官员来管理。
二、社会制度1. 家族制度:中国古代建立了严格的家族制度,家族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血缘关系和家族法规定了个人的权益和义务。
2. 社会等级制度:中国古代社会以等级制度为基础,根据血缘、地位和财富等因素划分人的社会地位,分为贵族、士人、农民和奴隶等不同等级。
3. 社会法律制度:中国古代建立了多种法律制度,如律令制度、官府刑罚、家族法规等,对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进行管理。
三、经济制度1. 封建土地制度:中国古代经济制度以封建制度为主,统治者将土地分封给贵族和军事家族,农民依附于土地并服役。
2. 均田制度:在某些历史时期,中国采取了均田制度,平均分配土地给农民,增加平民的社会地位。
3. 农业经济:中国古代经济以农业为主,农民是社会经济的基础,生产力低下但稳定发展。
四、文化制度1. 礼制:中国古代建立了严格的礼制,通过礼仪的约束来规范社会行为和人际关系,维系社会秩序和稳定。
2.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对古代中国的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家庭和睦以及社会秩序的维护。
3. 文人墨客:中国古代文化重视文化人士,崇尚士族文化,文人墨客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一系列政治体制和制度的总称,是古代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组织形式和规范。
一、背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始于夏、商、周三代。
夏代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政权和繁重的行政管理机构,商代则开创了贵族统治的特殊政治制度。
周代的封建君主制度,则在中国政治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二、封建君主制中国古代的封建君主制度主要包括封爵制和宗法制。
封爵制是君主将土地和爵位分封给亲信的贵族,以建立政治联盟和维护统治。
宗法制则是一种以家族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制度,具有相对的封建特色。
三、中央集权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秦代实行了相对集权的政治制度,也是封建制度中最为严格的一种制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封爵制,建立郡县制和郡县一体化的行政管理制度。
中央集权制的实施,使得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朝着更加集中的方向发展。
四、科举制度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科举制度,即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不分贵贱,所有有才德之士皆有机会做官。
这一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为中国历史上人才选拔提供了一种相对公正的途径。
五、地方自治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地方自治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唐代的州县制度和宋代的路县制度,给予地方官员一定的自治权力,使得地方政治生活得以规范化和有序化。
地方自治制度的实行,有利于加强地方政府的管理和改善民生。
六、吏治制度与政治制度并行发展的还有中国古代的吏治制度。
吏治制度是指官员的选拔、任用和管理制度。
中国古代的吏治制度始终强调以德治国,选拔优秀的官员来管理政务。
这种制度注重廉政,推崇忠诚和勤政。
七、衰落与革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明清时期逐渐趋于衰落。
封建专制制度的弊端逐渐显现,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革新和改革,尤其是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逐步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套完整而独特的制度体系,包括封建君主制、中央集权制、科举制、地方自治制和吏治制等,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社会制度的变迁与革新
社会制度的变迁与革新社会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组织模式和规则。
它直接影响着社会的运行和发展。
社会制度的变迁与革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经历了多次演变和改革,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一、古代在古代社会,社会制度的变迁与革新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
首先,政治制度的变迁与革新是古代社会变革的核心内容。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单一权威统治的奴隶制度、分封制度的封建社会,以及议会制度、民主制度的资本主义社会。
这些变迁和革新反映了社会政治力量的对立和妥协,以及社会阶级的调整和重构。
其次,在经济领域,古代社会制度的变迁主要表现为生产方式和经济组织形式的演进。
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原始社会逐渐发展为手工业、商业经济,再到资本主义的工业经济。
这些变迁和革新反映了生产力的提高、劳动力分工的演变,以及经济交往的扩展与加强。
最后,在文化方面,古代社会制度的变迁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原始宗教信仰到各种神祗崇拜,再到道家、儒家、佛家的思想传播和影响,这些变迁和革新标志着人们认识和思考方式的新突破,也为后来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二、现代现代社会制度的变迁与革新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制度的变迁主要体现为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体制的演变和重塑。
政治制度的变迁与革新表现为议会民主制度的确立和完善。
现代社会中,民主制度取得了广泛认同和推广。
各国普选制度的实行,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得到了保障和加强,人民的参与度和话语权不断提高。
经济制度的变迁与革新体现在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的转变。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得生产资料公有化,劳动力的利益得到保障,财富分配更加平等。
然而,社会主义经济也面临着集中计划经济的问题和市场经济的挑战,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社会主义经济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
社会体制的变迁与革新表现为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中外历史上的制度创新及其影响
中外历史上的制度创新及其影响重庆市黔江中学校庞友海409000近年的高考试题,注重对政治制度的考查。
如2003年全国卷(江苏、广东卷)考查了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国文综卷考查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004年全国文综考查了中国古代地方官制、隋唐政治制度对统一的影响、一国两制、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联合国安理会的运作制度等。
2005年全国文综卷考查了元朝的中央官制、美国选举法的变化等。
出题者之所以对政治制度如此青睐,是因为政治制度是政治文明的核心,重要的政治制度不仅深刻地影响着政治的发展,也制约和影响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的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
加强对历史上的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的认识和理解,以发挥历史学科所特有的史鉴功能。
现将中外历史上比较典型的制度创新试作剖析,希望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1、西周的井田制和分封制概念解析:井田制始兴于商朝,盛行于西周。
其实质是奴隶社会的国有土地制。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井田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周王,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诸侯臣下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并要交纳一定的贡赋。
分封制是西周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产生于商代,完善于西周。
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作用及影响:分封制是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起着维系、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保证奴隶制国家对奴隶和平民进行统治的作用,是西周奴隶制国家强盛的政治保证。
井田制规定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是决定奴隶制经济形态存在、发展和西周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
分封制和井田制相互影响,二者的存在成为西周奴隶制国家兴盛的支柱,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繁荣。
2、秦汉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解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
该制度由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部分内容构成,专制主义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控制一切军国大事。
《隋唐制度的革新》课件
社会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民族矛盾尖锐。
隋唐时期,社会相对稳定,民族 融合加速,为制度的革新提供了
社会基础。
隋唐时期,文化繁荣,思想活跃 ,为制度的革新提供了思想支持
。
02
隋唐制度的革新内容
政治制度的革新
总结词
中央集权
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革新主要表现在中央 集权、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等方面。
历史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制度革新是 历史的必然选择。
统治者明智决策
隋唐统治者具有远见卓识,顺应历史 潮流进行制度革新。
05
隋唐制度革新的特点
创新性
隋唐制度革新在多个领域实现了创新 ,如官制、法制、土地制度、赋税制 度等。这些创新为后世制度建设提供 了重要借鉴。
隋唐时期在法制方面也有所创新,如 《唐律疏议》成为我国现存最早、最 完整的封建法典,对后世法制建设产 生了深远影响。
隋唐时期开创了科举制度,打破了士 族门阀对仕途的垄断,为寒门士子提 供了上升通道,提高了官员素质。
全面性
01
02
03
04
隋唐制度革新涉及政治、经济 、文化等各个领域,具有全面
性。
在政治方面,隋唐时期对官制 进行了全面改革,建立了三省 六部制,完善了监察制度等。
在经济方面,隋唐时期推行均 田制和租庸调制,保障了农民
阶级关系调整
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对 政治制度提出了改革要求 。
民族交融推动
各民族间的交融与交流, 促使制度向更为包容和开 放的方向发展。
外部原因
周边文明影响
吸收外来文明优秀成果,如佛教 、摩尼教等,为制度革新提供了 思想资源。
战争与征服刺激
与周边民族的战争与交往,促使 隋唐统治者反思并改进制度。
高一历史知识竞赛(含答案)
⽆忧考为⼤家整理的⾼⼀历史知识竞赛(含答案)⽂章,供⼤家学习参考!更多最新信息请点击1,有关⼩农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出现于春秋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B,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主要⽣产⽅式C,男耕⼥织是其基本特征,可以使农民勉强⾃给⾃⾜D,有利于社会分⼯和交换经济的发展2,我国农耕经济最早出现在:①黄河流域②长江流域③珠江流域④淮河流域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3,春秋时期,促使从⼀家⼀户为单位的个体经济产⽣的主要条件是:A,铁路,⽜耕使⽤ B,社会⼈⼝的增加C,国家分裂的作⽤ D,统治阶级的提倡4,春秋战国时期⼟地私有制逐步确⽴,可从下列哪些史实中得到印证①公⽥化为私⽥②相地⽽衰征③初税亩④废分封⾏县制⑤废井⽥,开阡陌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5,西周初年的⼟地情况是"普天之下,莫⾮王⼟",⽽春秋是诸侯"夺⽥"现象不断发⽣,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A,西周王室⾛向衰微 B,王室占有的⼟地增加C,诸侯争霸⽃争激烈 D,⼟地私有现象的发展6,关于租佃⽅式的⼟地经营⽅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它产⽣于战国是⼟地兼并的必然结果B,到宋代,租佃经营成为超过⾃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式C,租佃制下的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D,明清时期佃农与商品经济发⽣关系,促进了农业的发展7,《明代地契》的出现导致租佃制下的农民发⽣很⼤变化,这些变化不包括:A,⽣产关系的重要调整 B,在选择雇主⽅⾯有很⼤⾃主权C,和商品经济发⽣关系 D,雇佣关系取代了租佃关系8,史书记载:光武帝在位时,令郡县检核⽥地,竟⽆⼈敢认真执⾏.这⼀现象的反映的根本问题是:A,连年战争实⽆良⽥可⾔ B,豪强地主的⽥庄势⼒强⼤C,地⽅官吏⼤都贪污腐败 D,检核制度形同虚设9,中国古代曾出现过⼤规模的流民浪潮,造成流民浪潮的原因有:①天灾②政府徭役,兵役繁重③战乱④⼟地兼并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10,我国各具特⾊的地⽅瓷窑体系开始形成于: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11,中国古代官营⼿⼯业的特点不包括:A,⼀直占据古代⼿⼯业的主导地位 B,资⾦雄厚,规模⼤,分⼯细C,不计⽣产成本,产品不进⼊市场 D,在⽣产关系上出现了雇募关系12,⾄迟从何时起,陶瓷开始⼤量出⼝,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明新的象征:A,西汉 B,唐代 C,宋元 D,明清13,关于中国古代民营⼿⼯业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A,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商业勃然兴起B,明代中叶以后超过官营⼿⼯业,占据主导地位C,唐代以前,私营⼿⼯业⽣产主要以农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作坊的形式进⾏D,唐宋以来,农村家庭⼿⼯业的商品化程度⼤⼤减弱14,明清时期⼿⼯业的发展,最重要的影响是:A,促进地区或⾏业新的社会分⼯ B,促进城镇集市的发展C,促进⽣产规模的扩⼤ D,促成雇佣劳动关系的产⽣15,唐朝后期,有"天下之盛,扬为⾸",⼜有"扬⼀益⼆"的谚语.这说明当时的扬州和益州(即成都):A,⼯商业城市地位的重要性 B,是当时的政治,⽂化中⼼C,是唐朝重要的外贸港⼝ D,是的造纸中⼼16,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出现的新现象有:①资本主义萌芽出现②区域性的商⼈群体涌现③⼯商业市民蓬勃兴起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17,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商皆本",根据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两者的主张:A,都反映了⾃然经济的重要 B,都反映了中央集权的需要C,都有利于当时的经济发展 D,都是脱离当时经济阶段的经济思想18,我国封建社会长期推⾏重农抑商政策,其原因不包括:A,商业的不稳定性 B,商⼈流动性⼤,不易管理C,加强耕作,中央集权的需要 D,⿎励海外贸易19,明清时期,我国农耕经济⾼度发展的表现主要有:①⽟⽶等⾼产农作物的引进和推⼴②私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③⽩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贷币④出现了⼀些专门性的⼯商业城市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0,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的主要标志是:A,出现了不少⼯商业繁荣的城市 B,⽩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C,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扩⼤ D,出现了以⾃由雇佣劳动为特征的⼯场⼿⼯业21,⽕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在西⽅,对于*封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学⾰命发挥了重要作⽤,但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其重要原因之⼀在于当时的中国:A,固守农耕经济⽣产⽅式 B,受到西⽅殖民者和俄国侵扰C,国家分裂,国⼒衰弱 D,经济停滞倒退22,明清政府实⾏的下列措施中,违背世界发展趋势的是:①⿎励垦荒②推⼴农作物品种③实⾏海禁④对商品征重税A,①②③ B,②③④ D,③④ D,①②③④23,在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中,⾛在前列的是:A,封建国家 B,资本主义国家 C,世界霸主 D,欧洲⼤国24,马克思在《共产党宣⾔》中说:"美洲的出现,绕过⾮洲的航⾏,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段和⼀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业空前⾼涨.因⽽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命因素发展.马克思说的这种情况发⽣在:A,欧洲 B,北美洲 C,亚洲 D,⾮洲25,哥伦布与麦哲伦航海活动的共同点是:①他们都得到葡萄⽛王室的⽀持②他们都得到西班⽛王室的⽀持③他们都相信地圆学说向西航⾏④他们都横渡了⼤西洋和太平洋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26,17世纪,荷兰掌握世界商业霸权主要依赖于:A,商船的数量世界第⼀ B,海军的实⼒天下⽆敌C,银⾏的资⾦⽀持商业 D,政府的政策倾向外贸27,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规定:"⾃公元1671年12⽉1⽇起及从此以后……⽆论为英国⼈或别⼈的殖民地所⽣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属于本共和国⼈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如违反条例,其全部进⼝货物,应予没收;运载该项货物或商品⼊⼝的船舶……亦应⼀并没收."上述材料说明:A,英国政府⿎励发展本国商船运输以打击荷兰B,英国利⽤海上霸权打击别国商船C,外国商船垄断了英国的进⼝运输D,英国扩⼤对外开放以发展资本主义28,早期的殖民扩张对欧洲产⽣的的影响是:A,增强了殖民者的实⼒ B,满⾜了封建主的奢侈⽣活C,引起了商业⾰命 D,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29,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个⾮常重要的创新措施就是,将印度的棉织品介绍给欧洲.1619—1625年,运回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织品不仅⽐⽑纺织品轻,⽽且便宜…….这是⼀种销售范围很⼴,需求量巨⼤的商品,它⾜以带动⼀场⼯业⾰命.——戴维·兰得斯《国富国穷》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可以说明:A,殖民掠夺引发⼯业⾰命 B,资本流动带动⼯业⾰命C,市场需求刺激技术⾰新 D,经济发展要求⼯业⾰命30,蒸汽机的发明使⼈类进⼊了"蒸汽时代".因为蒸汽动⼒的使⽤:①带来了交通运输的⾰命②解决了⼯业⽣产的动⼒问题③加快了⼯业化和城市化的速度④刺激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31,第⼆次⼯业⾰命最重要的推动⼒是:A,科学研究 B,市场竞争 C,资本集中 D,⼈才流动32,第⼀次⼯业⾰命给英国社会⽣活带来了重⼤变化,下列符合实际情况的是:A,汽车在马路上奔驰 B,⼈们可以坐⽕车外出C,电灯照亮了千家万户 D,电话成为重要的通讯⼯具33,"⾐冠楚楚的绅⼠和淑⼥与⾐衫褴褛的下层⼈民同挤⼀列⽕车,还得到处给别⼈让路.……"这个材料反映出,早期铁路运输业的发展:A,对当时的社会关系造成极⼤的冲击 B,使英国出现了平等化C,标志封建主义⼀去不复返了 D,促进了⼯业城市的兴起和发展34,第⼆次⼯业⾰命后出现的⼤企业的特点是:①控制⼀个或多个部门的⽣产与经营②采取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式③控制⾏业的产品价格获取⾼额利润④奉⾏⾃由竞争的信条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35,下列对世界市场的形成关系密切的有:①新航路的开辟②第⼀次⼯业⾰命③第⼆次⼯业⾰命④殖民扩张与掠夺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36,美国专使顾盛在《望厦条约》签订后得意洋洋地宣称:"现在英国及其他国家也须感谢美国,因为我们将这门户开放得更宽阔了."以下与之有关的是:A,美国打开了中国的⼤门 B,美国使外国的经济势⼒由此深⼊内地C,美国迫使中国降低了税率 D,美国迫使中国同意变更税例须与各国官员商议37,鸦⽚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主要依据是:A,中国社会经济此后发⽣根本性变化 B,中国的综合国⼒此后逐渐⾛向衰落C,中国从此向整个资本主义市场发展 D,清王朝成为中国历史最后⼀个王朝38,1852年,英国驻⼴州代为密切尔曾说:"经过和这么⼀个⼤国家开放贸易10年之久,并且双⽅都已废除了⼀切独占制度,⽽拥有如此庞⼤⼈⼝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的⼀半,也不及……只⽐欧洲⼤陆上某些⼩王国如⽐利时,葡萄⽛或那不勒斯稍微多⼀点点,这好像是⼀个奇怪的结局."造成这种"奇怪的结局"的主要原因是:A,英国商品价格昂贵 B,中外消费观念不同C,⼩农经济⾃给⾃⾜ D,中国市场没有开放39,与洋务运动有关联的事件有:①太平天国运动②第⼆次鸦⽚战争③甲午中⽇战争④第⼀次⼯业⾰命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40,洋务运动选择"⾃强""求富"的途径是:A,学习西⽅的先进技术 B,采⽤传统的官办形式C,改变清朝的经济政策 D,放宽民间的办⼚限制41,与私⼈投资的民族⼯业产⽣⽆关的是:A,外资企业 B,洋务企业C,实业救国热潮 D,⾃然经济的逐渐解体42,近代茶叶从汉⼝运⾄张家⼝要经过63个厘⾦分卡,沿途捐税达13种之多,税率⾼达40%到50%.厘卡的税吏被称为"蚂蟥的后代".它反映出:A,封建主义对资本主义的阻碍 B,外国资本主义对民族⼯业的阻碍C,清政府税收政策不合理 D,关税⾃主权丧失不利于民族⼯业的发展43,"⾯粉⼤王"荣宗敬在开办保兴⾯粉⼚时遭到当地保守势⼒的阻挠,说⼯⼚的兴建破坏了"风⽔",将官司打到县衙.知县感到左右为难,只得向上禀报.最后在两江总督刘坤⼀的⽀持下⼯⼚才得以办成.这件事主要说明了:A,刘坤⼀是⼀个进步的官员 B,地⽅官昏庸⽆能C,外国资本主义不利于民族⼯业的发展D,民族资本主义有时不得不寻求本国官府的庇护44,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总的来讲始终未能充分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A,没有形成统⼀的国内市场 B,民族资产阶级没有政治地位C,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性 D,近代中国社会形态的制约45,第⼀次世界⼤战后中国民族⼯业很快萧条下去的最主要原因是:A,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 B,国内外市场没有形成C,封建主义的严重阻碍 D,民族资本主义的软弱性46,1912年,中华民国⼯业建设会成⽴,它在《旨趣书》中说:"今兹共和政体成⽴,喁喁望治之民,可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境胜争存,⽽所谓产业⾰命者,今也其时矣!".上述材料说明A,⾟亥⾰命引发了中国的产业⾰命 B,民国建⽴促进了民族⼯业的发展C,共和政体保证了国内的公平竞争 D,民主共和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47,在抗⽇战争爆发前,官僚资本对民族⼯商业进⾏排挤,采取的主要⼿段是:A,实⾏法币政策 B,经济统制C,掠夺劳动⼒ D,对⼯矿业实⾏军事管理48,1848年王韬到上海时惊叹道:"⼀⼊黄歇浦中,⽓象顿异",他主要是针对:A,上海经济的⾼度繁荣 B,中国国势的蒸蒸⽇上C,西式建筑的与众不同 D,西式餐馆的涌现49,近代以来,晚清政府与民国政府曾多次下令废除缠⾜,但屡禁不⽌.这种现象说明A,列强侵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B,⼩农经济保护着封建社会的陋习C,资产阶级⾰命没有深⼊⼴⼤农村 D,民众的思想⽂化观念仍然很落后50,下列现象中,变化反映了民主,平等,⾃由等⽂明精神的是:①⼤城市出现中西合璧的⾥弄住宅②⼤量报刊杂志进⼊普通民众⽣活③民国以来握⼿鞠躬成为常见礼节④新式学堂以不缠⾜为⼊学的条件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④51,1890年,⼀位名不见经传的⼩吏这样感慨:"任载之重如此,脚费之轻如彼,如果各处仿⾏,其利于民⽣者正⾮浅显."它说明:A,航空运输利于国计民⽣,政府提倡⼤⼒发展B,民间反对修建铁路的⼈仍然很多C,铁路事业的发展对国家⽆⾜轻重D,铁路以其⽆⽐的优越性为时⼈所接受52,京张铁路在中国近代地位突出,是因为:①具有爱国主义性质②显⽰了中国⼈民⽆⽐的智慧③具有极⼤的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④铁路所在的地理位置⽆⽐重要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53,近代以来,影响铁路建设的国内因素有:①陈腐观念的反对②连绵不断的战争③政治局势的混乱④筑路⼈才的短缺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54,古代的驿传和近代的邮政,的不同是:A,服务的对象 B,传递的⽅式 C,覆盖的范围 D,机构的性质55,1914—1920年,中国⽣产的植物油,⾯粉等⼯业品出⼝数量⼤幅度增加,同时期进⼝货物的数量却⼤幅度减少,导致这⼀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A,五四运动 B,中国民众的抑制⽇货运动C,第⼀次世界⼤战 D,中国⼯⼈阶级的罢⼯⽃争56,下列关于第⼀次⼯业⾰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它开始于英国,18世纪末向外扩展B,⼀些国家主要依靠从英国引进技术进⾏C,它使各国迅速实现⼯业化D,英国由此成为"世界⼯⼚"57,从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在欧美社会主义中⼈们的⽣活⽅式的变化不包括:A,可乘蒸汽机车,内燃机车远游 B,可通过电话联系业务C,市场上出现化学纤维的⾐料 D,可到医院通过X射线透视58,第⼆次⾰命和第⼀次⼯业⾰命相⽐,的不同点是:A,整个⾰命的进程时间短 B,先进国家⼏乎同时进⾏C,社会⽣产获得极⼤的提⾼ D,科学与技术结合得特别紧密59,下列说法正确的有:①断发与不缠⾜运动都带有鲜明的反封建⾊彩②⾥弄属于中西结合的建筑③中国近代以来西式军服的采⽤开始于清政府④电影于20世纪初传⼊中国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60,19世纪50年代,长江流域尚有3000多艘沙船,但⼗⼏年后,旧式沙船锐减,仅剩400余艘.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外国轮船航运业的挤压 B,洋务的排挤C,中国政府的限制 D,航运业利润减少61,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时,⾸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A,集中⼈⼒物⼒投⼊战争 B,把⾰命理论变为现实C,促进⽣产的恢复和发展 D,维护新⽣政权的权威62,苏联⼯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业化不同之处在于:A,重点发展重⼯业 B,重⼯业和轻⼯业同步进⾏C,⼯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协调发展 D,由城市扩展到农村63,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次机遇,其含义是指:A,各国乘机提⾼关税,阻⽌外国商品进⼊本国市场B,更多地运⽤科学技术C,迫使政府内部调整,形成新运⾏机制D,法西斯上台,达到称霸世界的⽬的64,在罗斯福新政中,既直接提⾼就业率,⼜为经济发展开拓空间的措施是:A,恢复银⾏信⽤ B,调整农业经济 C,规范企业⾏为 D,举办公共⼯程65,1929年经济危机发⽣前后,美国胡佛政府采取⾃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它认为市场经济有⼀只"看不见的⼿",能⾃动调节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由经济危机的事实证明这种⾃动调节能⼒并不是那么有效.因为危机产⽣的根本原因就是:A,第⼆次科技⾰命促进了⽣产⼒过快发展B,资本主义私有制导致财富集中于少数⼈C,社会对商品的需求远远低于商品的供给D,资本主义国家⽆视计划经济的巨⼤作⽤66,罗斯福新政与社会主义国家实⾏的计划经济的本质不同在于:A,国家⼲预经济的程度不同 B,对⽣产关系局部调整的⼒度不同C,所有制形式不同 D,对⼯⼈的措施不同67,实施社会救济贯穿于罗斯福新的始终.同时,新政⼜采取了许多有利于⼯⼈的政策.但是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没有改变.因为: A,执政党仍然只为资产阶级服务 B,美国仍然以社会主义国家为敌C,新政并没有触动所有制的形式 D,国家⼲预经济的程度毕竟有限68,关于第⼆次世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新变化,叙述正确的有:①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预②股票呈现分散化趋势③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的控制⼒下降④社会福利基本全部由国家进⾏补贴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69,战后发达国家采取由国家制定经济计划的⽅式,避免⽣产的⽆政府状态.这种⽅式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区别在于:A,是否以⾏政⼿段管理经济 B,是否以市场经济为基础C,是否在经济运⾏中起作⽤ D,是否有国家所有制企业70,战后发达国家的股份制⼤企业呈现股票分散化趋势.普通职⼯拥有股票使:A,企业的决定权分散 B,利润的分配平均化C,职⼯关⼼企业发展 D,企业性质发⽣变化71,战后发达国家实⾏的福利制度缓解了社会⽭盾.因为它使:A,经济危机发⽣的可能性⼤⼤减少 B,国家所有制的经济成分⼤⼤增加C,新中间阶层成为⽐例的阶层 D,低收⼊阶层的⽣活得到基本保障72,苏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及⼆战后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三者相似之处表现在:A,采⽤多种形式的国有化政策 B,利⽤国家政权⼒量直接⼲预经济C,集中全国的财⼒,物⼒ D,尽⼒保持"⾃由企业"制度73,勃列⽇涅夫改⾰的重点放在重⼯业上,其根本⽬的是:A,以重⼯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B,改变苏联重⼯业基础薄弱的⾯貌C,增强军事和综合国⼒,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D,改善⼈民⽣活74,赫鲁晓夫,勃列⽇涅夫改⾰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缺乏实事求是精神 B,不注重农业问题C,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D,没有根本上触动经济政治体制弊端75,⼽尔巴乔夫改⾰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相⽐:A,都⾸先从经济领域开始 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成就C,都否定了⼗⽉⾰命 D,都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76,从苏联改⾰的历程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②因为积重难返,苏联改⾰步覆艰难,效果不⼤③社会主义改⾰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④改⾰必须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77,⼽尔巴乔夫的经济改⾰的着眼点是:A,对所有制形式进⾏彻底改造 B,对⽣产经营⾃主权进⾏改⾰C,对管理经济的⽅式进⾏改⾰ D,对经济体制进⾏根本性变⾰78,罗斯福新政与20世纪五六⼗年代西欧各国社会经济政策的共同点不包括:A,政府对经济的⼲预管理得到加强 B,改善⼈民的⽣活条件C,进⾏社会改⾰,缓和社会⽭盾 D,推⾏国有化政策79,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根本不同在于:A,强化⽆产阶级政权对经济的领导 B,为了战胜苏维埃的敌⼈C,利⽤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产 D,建⽴巩固的⼯农联盟80,社会主义⼯业化实施的条件有:①农村⼟地改⾰的完成②国营经济的建⽴③三⼤改造的完成④对资本主义⼯商业的合理调整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81,中国共产党第⼋次全国代表⼤会最主要的贡献表现在:A,制定了经济建设的⽅针 B,提出正确处理农,轻,重的关系C,正确指出了国内的主要⽭盾 D,决定发动⼈民公社化运动82,《⼈民⽇报》连续发表"⼈有多⼤胆,地有多⼤产"和"⼩麦亩产12万⽄""⽪棉亩产5000⽄""⼀棵⽩菜500⽄"等⽂章,宣传全国各地⼤放"卫星".这⼀现象发⽣于:A,1956年 B,1958年 C,1960年 D,1962年83,按先后顺序排列下列事件:①国民经济的基本好转②三⼤改造的完成③"⼤跃进"运动的发动④"*"的发动⑤"⼋字"⽅针的制定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③⑤④ C,①②③⑤④ D,①②④③⑤84,之所以说⼗⼀届三中全会是伟⼤的历史性转折,主要依据是:A,全会决定⼯作重⼼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B,全会决定进⾏改⾰开放C,全会决定进⾏拔乱反正 D,全会决定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85,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和1952年⼟改后的主要不同是:A,⽣产⼒⽔平 B,⼟地的所有制C,产品分配的形式 D,农民的⽣产积极性86,1992年召开的中共"⼗四⼤"的主要内容有:①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标②确⽴⾮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③决定进⾏国有企业改⾰④确⽴建⽴现代化企业制度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③④87,全⽅位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①经济特区②沿海开放城市③沿海经济开放区④内地A,②①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②④88,标志着中国改⾰开放进⼊新阶段的事件是:A,1990年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B,1980年经济特区的建⽴C,江泽民同志"引进来"和"⾛出去"⾔论的发表D,2001年中国加⼊世界贸易组织89,中国农民实现向⾮农领域转移的重要途径是:A,乡镇企业的发展 B,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C,农民发展第三产业 D,对外劳务输出90,进⼊21世纪,城镇化进⼊⾼速发展阶段的主要原因有:①政府推⾏的城镇化战略②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全⾯进步③对外开放的推⾏④交通事业的⼤⼒发展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91,互联给我们的⽣活带来的变化有:①经济活动的渠道更⼴泛②引起价值观念的多样化③获取知识的途径增多④娱乐⽅式多种多样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92,有关布雷顿会议说法错误的是:A,联合国货币⾦融会议 B,建⽴了以美国为中⼼的国际贸易体系C,会议决定成⽴世界银⾏和国际货币基⾦组织D,1944年战时盟国44国参与93,有关国际货币基⾦组织说法不正确的是:A,稳定国际汇兑 B,建⽴多边⽀付制度C,加强国际货币合作 D,各成员国间实⾏浮动汇率制94,战后美国:①布雷顿森林体系建⽴标志着以美元为中⼼的货币⾦融体系的建⽴②美元成为⽀付⼿段和储备货币③确⽴了美国在战后⼀段时间内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④布雷顿森林体制的建⽴是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95,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①由世界银⾏,国际货币基⾦组织和关贸总协定组成②美国拥有特殊地位③体现了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制度化的发展趋势④反映了世界经济区域化的趋势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96,《罗马条约》之所以是欧洲⼀体化⾥程碑是因为:A,基本内容是关于共同经济市场和共同的经济政策的B,核⼼是关税同盟和共同的农业政策C,基本⽬标是"⼀个欧洲各国⼈民⽇益密切的联盟"D,具有较⼤的开放性97,《马斯特赫特公约》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1992年提出 B,确⽴欧洲经济货币⼀体化的⽬标C,建⽴共同外交安全政策以及司法与内政事务合作 D,建⽴欧洲⼤市场98,东盟:①成⽴于1967年印尼等五国的曼⾕外长会议②是⼀个合作涉及政治经济外交的地区性组织③以东南亚国家整体形式活跃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维护⾃⾝利益④东南亚国家全部为其成员国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99,北美⾃由贸易区出现的原因:①欧共体的成熟,亚洲经济区域化的起步②美国,加拿⼤希望扩⼤出⼝,墨西哥希望吸引资⾦技术③加拿⼤,墨西哥,巴西为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④贸易区各国形成关税同盟,推动经济发展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①100,反映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国际组织有:①东盟②北美⾃由贸易区③亚太经合组织④欧美亚三⾜⿍⽴的世界经济格局已经形成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101,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有:①国际贸易迅速发展②世界市场扩⼤③⼤型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主体④各国资源得到有效作⽤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102,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有:①可有效利⽤全球资源②为各国提供发展机会③丰富⼈们⽇常⽣活④长远看有利于各国经济发展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03,⾯对经济全球化的正确认识是:①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②只有建⽴合理的经济政治新秩序才能达到各国共同进步③对发展中国家是机遇也是挑战④全球化和各民族多样化协调统⼀,是时代发展的⽅向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104,战后初期世界经济格局的特征是:A,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 B,世界经济两极化格局并存C,世界经济多极化⽅向发展 D,世界经济格局是美⽇欧三⾜⿍⽴105,1998年5⽉3⽇,欧盟特别⾸脑会议宣布:"1999年1⽉1⽇,欧元成为货币,各⾦融市场以欧元结算……2000年7⽉1⽇,欧元取代各国货币成为统⼀的欧洲货币."这表明:①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得到进⼀步加强②欧盟各国经济得到进⼀步发展③有利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④西欧经济⼀体化已经形成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②④106,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是:A,有⼀定联系,但从长远看是相互对⽴的 B,⽆⽭盾,完全⼀致C,有⼀定⽭盾,但从长远看是相互促进,并⾏不悖 D,⽆联系,平⾏发展107,在区域经济集团组织中,经济⼀体化程度的是:A,东南亚国家联盟 B,西⾮国家经济共同体C,北美⾃由贸易区 D,欧洲联盟108,欧洲联盟与北美⾃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不同点是:A,是各区域范围内⽣产⼒和分⼯发展的产物B,典型地反映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增强C,既是区域性经济组织,⼜具有政治联盟的性质D,各地经济依赖性加强的产物109,下列组织最能体现经济全球化特征的是:A,北美⾃由贸易区 B,世界贸易组织C,亚太经合组织 D,欧洲联盟110,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主要表现不包括:A,国际经济组织的建⽴ B,国际贸易的⼤幅度提⾼C,跨国公司数额的减少 D,经济管理制度的国际化11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产⽅式发⽣重⼤变⾰,突出表现在:①分封制的⼤⼒推⾏②铁制⼯具的使⽤和⽜耕的逐步推⼴③井⽥制的逐步⽡解④新兴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产⽣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112,唐朝实⾏均⽥制的必要前提是:A,北魏以来沿⽤此制 B,国家统⼀,社会安定C,国家掌握⼀定⼟地 D,统治者重视农业⽣产113,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到北宋进⼊了⼀个新阶段的"阶段"主要是指:A,商业活动不再严格限制在"市"⾥ B,由政治中⼼向经济中⼼转变C,出现了⼀批⼯商业城市 D,城市向南⽅发展114,下列明清时期经济现象中,符合当时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是:A,⽟⽶,⽢薯等作物传⼊我国并得以推⼴B,制瓷,矿冶等⼿⼯业技术均有较⼤发展C,苏州丝织业"⼩户""听⼤户呼织","计⽇受值"D,废除了汉唐以来长期实⾏的⼈头税115,"苏湖熟,天下⾜"的谚语说的是:A,北宋时期江浙地区商品经济繁荣B,北宋⽴国后主要依靠东南的财富⼒量C,中唐以后南⽅农业进⼊了全⾯开发期D,南宋政权重视农业⽣产,江南经济超过北⽅116,与欧美国家相⽐,中国近代化:①从轻⼯业开始,⽽后向重⼯业发展②受到国内封建保守势⼒的顽强抵抗③缺乏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④领导权掌握在资产阶级⼿中A,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17,⼗⼀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对外开放的根本⽬的是:A,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扩⼤对外贸易,吸引外资C,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D,尽快加⼊世界贸易组织(WTO)118,1949年中华⼈民共和国成⽴后,中国加快了⼯业化步伐,在社会主义⼯业化起步初期,奠定了中国⼯业化初步基础的是: A,三⼤改造和"⼀五"计划的完成 B,全⾯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重要⼯程的完成C,⼗⼀届三中全会后,经济特区的设⽴ D,建国初,中央对⼯商业的合理调整119,世界各民族历史逐步融合为⼀部统⼀的⼈类历史的标志是:A,新航路的开辟 B,郑和下西洋 C,英国资产阶级⾰命 D,⼯业⾰命120,1851年的伦敦博览会是英国展现出最新⼯业成果的盛会,陈列的展品中包括:A,铁路设备,柴油内燃机 B,电灯泡,蒸汽织布机C,蒸汽锤,铁路设备 D,电话机,⽔⼒纺纱机121,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活动产⽣的影响是:。
中国古代的革命与改革
中国古代的革命与改革中国古代历经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从诸夏时期、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到宋辽西夏金元明清等朝代,每一个朝代都在不同程度上经历了革命与改革。
这些革命与改革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郑国革命——“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国纷争,是中国古代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革命是郑国革命。
郑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但却在政治制度上进行了一场彻底的改革。
郑国革新了典章制度,实行了“放权分封,等级门槛”的改革措施。
这一改革使得郑国在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都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一股强国。
二、王莽新政——“新莽时期”的社会改革新莽时期,汉朝由刘家的西汉变为王莽的新朝,王莽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被称为王莽新政。
王莽新政的核心是“地皇政治”,即通过改革土地制度来实现社会的公平平等。
他进行了土地均分、农田备查、资财公示等一系列措施,旨在减少富人世族对土地资源的垄断,为农民阶层提供更好的生活。
然而,王莽新政并没有取得明显成功,因为它未能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最终导致了新朝的覆灭。
三、唐朝的改革开放——“贞观之治”的推行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盛世之一,在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被称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的核心是兴修水利、扩充官制、实施科举制度。
这些改革使得唐朝政权更加稳定,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唐朝通过倡导文治政策,推崇儒家思想,实行科举制度使得社会上流动性增强,人才得以更好地选拔,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四、明朝的社会革命——农民起义与土地改革明朝建立后,封建专制制度在中国社会得到巩固。
而在明朝中期,由于苛政独裁和外族压迫,农民起义接连爆发,其中最著名的农民起义是李自成发动的农民起义。
李自成推动了一场对现行封建制度的改革,他试图实现君主专制与农民“大同”的理想,其农村土地革命的目标是消除地主、豪强的奴役制度和赋税制度,建立一个平等、自由的农村社会。
历史学中国古代的制度演变
历史学中国古代的制度演变古代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制度演变凝聚了中华民族智慧和智慧的结晶。
以下将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制度的演变历程。
一、政治制度演变1. 夏商周三代制度在传说中第一个中华王朝夏朝的建立者禹王时期,便形成了夏朝的封建制度。
商朝继承了夏朝的制度,并逐渐次要地位。
周朝在消灭商朝后,开创了封建制度的新的篇章。
这三代制度的演变中,封建制度逐渐得到完善,建立了礼乐制度,体现了君臣父子之间的礼节和秩序。
2. 秦汉制度革新秦朝的统一中国后,实施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彻底打破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改革政策。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但在封建制度上进行修订,实行县制和郡县制。
这一时期,政府采取了严格的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使国家朝代在政治制度上更稳定和强大。
3. 隋唐宋元明清制度隋朝在政治制度上借鉴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权力。
唐朝建立了科举制度,实行选贤任能的用人政策,使政权更加稳定。
宋朝在制度改革上更加注重民生,实行了均田制,提高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
元明清三朝时期,各有不同的政治制度,但都维持了中央集权和封建体制的基本格局。
二、经济制度演变1.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经济在中国古代奴隶社会时期,农业生产是经济的基础,同时伴随着贸易和手工业的发展。
到了封建社会,封建地主阶级通过土地统治,剥削农民。
经济制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农耕生产成为国家的经济支柱。
2. 秦汉的农田制度改革秦朝实施了均田制,保证每户人家有土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汉朝继承了这一制度并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实行井田制,加强了集体农业经济。
3. 唐宋时期的国有经济唐朝时期国家实行了均田制和府兵制,国有经济较为发达,商业和手工业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宋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有经济的利益。
三、军事制度演变1. 战国时期的变法战国时期诸侯国争霸,军事力量成为最关键的因素。
秦国的变法成功地实行了中央集权和强化军队的改革,最终取得了统一中国的胜利。
传统与变革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制度演变
传统与变革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制度演变传统与变革: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制度演变一、引言中国历史悠久,经历了无数的社会制度的演变与转型。
这些演变既有传统的延续,也有革新的突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制度演变,旨在通过对传统与变革之间的探索,揭示历史的发展脉络。
二、封建社会制度的形成与演变在中国的古代社会中,封建社会制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封建社会制度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状态。
随着秦朝的统一,封建制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与完善。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封建社会制度开始出现矛盾和不对称性。
这种矛盾在两汉时期达到顶峰,为中国历史上新的社会制度的演变奠定了基础。
三、夏、商、周:古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起源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代是中国社会制度演变的重要里程碑。
夏代的社会制度被认为是最早的封建制度之一,具有明确的等级关系。
商代则在政治与经济领域的发展中形成了贵族特权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原始形态。
周代的到来,标志着中国社会制度从封建制度向更加复杂的封建制度转变。
周代的分封制创造了较为完善的封建社会制度,并通过镇压西周诸侯的叛乱,实现了王权的集中。
四、秦汉之际:中央集权与区域分权中国历史上的秦汉之际,是中国社会制度演变的重要转折点。
秦始皇以统一六国的方式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度中国社会。
然而,在统一之后,区域分权的思想再次兴起,汉朝通过实行郡县制,将大权下放到地方,以维持统治。
这种变革不仅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政治格局,也改变了社会等级的分布与流动。
五、秦朝的垮台与两晋南北对立秦汉之后,社会制度的演变迎来了新的阶段。
秦朝的垮台引发了两晋南北对立的局面,同时也推动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制度的变革。
两晋时期南方的吴、越诸侯国重新恢复了一个地方统治的局面,南北分裂的局面成为中国制度演变的主要特征。
六、隋唐之盛:大一统与世界触点隋唐时期的中国社会制度演变体现了中国历史上的新一轮变革。
商朝的社会变革与革新商代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商朝的社会变革与革新商代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商朝的社会变革与革新商代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商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王朝,其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的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商代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伴随着商朝的崛起和垮台,对后世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商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其发展与变革进行探讨。
一、政治变革商代早期政权以小国为主,存在着许多封建的小国家,没有明确的统治中心。
然而,在商朝建立之初,商汤通过暴力手段统一了华夏大地,创立了商朝,成为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王。
商代社会的政治变革在于聚集了原先分散的政权,形成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体系。
商朝的统治者将部落首领改为诸侯,通过封爵制度建立起世袭的封建制度。
商代社会中的封建等级制度揭开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序幕,对后世的封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经济变革商代社会的经济变革主要表现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商朝商民以农业为主,大力发展谷物种植,稻谷和麦类的种植得到了迅速推广和普及,提高了粮食产量,保障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此外,手工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商代的青铜器制作技术非常发达,铸造出精美绝伦的青铜器,成为商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
青铜器的制作推动了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也促进了国家经济的繁荣。
三、社会变革商代社会的社会变革主要体现在阶级关系的变化和社会秩序的建立。
商朝时期,社会上出现了广泛的贵族阶级和奴隶阶级,贵族阶级占据了社会的统治地位。
贵族阶级拥有土地、农民和奴隶的占有权,而贫民则被迫成为奴隶进行劳动。
贵族与奴隶之间的阶级对立明显,标志着奴隶社会的建立。
随着社会秩序的建立,商代社会开始形成了一系列的礼乐制度、祭祀制度等。
商代社会崇尚祭祀和宗教信仰,奠定了后世中国尊祀祖先和注重礼仪的传统。
四、文化变革商代的文化变革主要表现在文字和文学的发展。
商朝出现了史书记载的最早文字——甲骨文。
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的初步成熟,为后来的汉字系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隋唐制度革新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隋唐制度革新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隋唐制度革新的主要内容和特点隋唐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阶段,其间进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与变革,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社会、政治、文化等多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被称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详细介绍隋唐制度革新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一、社会政治制度的改革1.对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在隋唐制度革新中,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算得上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自秦汉以来,中国的土地制度一直是有农田和荒地之分的,而这种制度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负担,所以唐朝对土地改革进行了一定的尝试。
唐代比较重要的改革措施是开府仪式制,这项制度实行了开辟荒地、拨发住房的政策,鼓励民众热爱农业生产。
此外,唐朝还实行了统一的土地制度和公共土地、官员私有土地的分配制度,使土地分配更加公正合理。
2.官僚体制的改革在隋唐制度革新中,官僚体制的改革仍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唐朝开始哈达制度,将官位与官职关联,官位与赏赐挂钩,立法者准确规定了官职应当拥有的权利和义务的范围,激励了官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
同时,唐朝也通过监察检举制度、兵部侍中制度、唐代利民政策等措施,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检查,尤其是对地方官员的约束和监督,使官僚体制更为精细。
3.科举制度的改革唐代初年,科举制度以状元、进士和贡士等名次为标准,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士子。
时至唐朝,科举制度又发生了新的改革,主要表现在进士制度、礼部试等方面。
唐朝依照布告原则,完善了礼仪制度,通过完善方庭、调整殿试场所、完善礼制等措施,使唐代的科举制度更加完善,进一步确保社会上千百年来的官僚精英的拔高和选优。
二、经济制度的改革1.农业生产制度的改革在早先的中国历史中,尽管农业生产繁荣,但由于土地的分配和税赋的压缩,许多农民无事可做,被迫走向了流亡和乞讨。
唐朝明确了土地私有的利益,建筑制度也越来越完善,而流行多种优秀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改革了以往的农业收益、保护性地减税办法,实现了由税赋转向郡荒坝敕以及从利用荒地和富洲开始的整块土地治理,推进了农业的生产力。
古代政治制度变革
古代政治制度变革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在长达数千年的时间里,世界各地的古代文明都经历了政治制度的变革。
这些变革深刻地影响了古代社会的组织形式、权力结构和社会秩序。
本文将从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背景、原因、方式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背景通常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权力的分配不平衡有关。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部落社会逐渐演变为城邦社会,而后又发展为更为庞大和复杂的国家。
在这一过程中,原始的政治制度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需要进行改革和变革。
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统治者的需要和思想的变迁。
首先,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使得原始的政治制度无法适应新的生产关系和经济活动的需要。
其次,统治者为了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力,往往需要通过政治制度的变革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最后,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在演化中也会推动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
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方式有多种,其中最为常见的包括革命、革新和革命和革新的结合。
革命通常是指通过武力手段推翻原有政权,建立新的政治制度。
例如,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就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争和政权更替,最终形成了秦统一六国的制度。
革新则指的是在原有制度基础上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旨在提高政治制度的效能和公正性。
例如,古代希腊城邦的民主制度就是在持续的革新中逐渐形成的。
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政治制度变革对统治者和统治阶级的地位和权力产生了重大影响。
新的政治制度往往能够加强统治者的权威和统治地位,同时也能够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政治事务中。
其次,政治制度变革对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的政治制度往往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高社会治理的效果。
最后,政治制度变革也对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产生了影响。
新的政治制度往往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广泛和多元的政治参与机会,从而影响和塑造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总的来说,古代政治制度变革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的制度创新与变迁
中国古代的制度创新与变迁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制度体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民不断进行着自我革新,推陈出新,不断地重塑和完善了自己的制度。
本文将从史前时期、封建时期、清朝时期等几个角度,探讨中国古代的制度创新与变迁。
史前时期的制度创新与变迁中国史前时期,是指公元前2万年至公元前21世纪之间的这段长时间。
在这个时期,人类在经济生产、社会交往等方面都进行了很多尝试和创新。
最著名的一个创新就是中国古代先民的氏族制度。
氏族制度是古代中国因应赤足文化特点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
它是由以“氏”为单位的氏族组成的,氏族是以共同祖先为纽带的大家族,氏族成员之间互相帮助、支持,形成了一种互助互爱的群体关系,是古代中国社会最初的相对固定的组织形式。
氏族制度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后来的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础。
封建时期的制度创新与变迁中国封建时期是从西周开始,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历时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时期。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中国的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代表性的变革之一是秦朝推行的国家制度变革。
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中国,推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的制度变革,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他们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度。
这种制度大大加强了国家的控制力度,同时削弱了地方的自治权。
秦朝时期还实行了官职制度变革,制定了汉字律及刑法改革等制度。
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政治结构,而且影响深远,奠定了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基础。
清朝时期的制度创新与变迁清朝是中国封建时期的最后一个朝代,其在制度方面也进行了一些重要的变革。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都察院设立。
都察院设立是清朝政治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主要任务就是检察官员的政绩,为皇帝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相比于以往的官员品级及考核制度,都察院既高举皇帝利益旗帜,又有效加强了地方行政管理,提高了行政效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
综合提升课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主题线索主题考情观察主题一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1.禅让制:尧、舜、禹时期民主推举首领的办法,其基本原则是选贤任能。
2.世袭制:禹在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3.分封制(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
(2)内容: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民众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3)诸侯义务:向周王进献贡赋,其军队服从周王调遣。
(4)作用:加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
主题二 秦始皇、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1.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 方面措 施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政治 创立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
在中央设“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及“九卿”;地方实行郡县制,其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对以后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造成个人 独裁文化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 经济 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 促进了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军事 派蒙恬北击匈奴;征发人力筑万里长城(西抵御了匈奴南下加重了人民起临洮,东到辽东) 的徭役负担,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破坏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的措施方面措施影响政治采纳“推恩”建议,限制豪强,建立刺史制度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思想文化尊崇儒术;兴办太学儒学成为统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经济盐铁和酒官营、专卖,统一铸造五铢钱,平抑物价,征收车船税国家财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军事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解除了边疆危机,开拓了疆域,加强了对西域的控制民族关系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朝和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主题三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项目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必然性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上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秦孝公顺应时代潮流,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北魏崛起后统一北方,民族交融成为必然趋势;冯太后和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目的富国强兵,建立封建统治巩固统治主要内容政治上,确立县制,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建立户籍制度,严明法度经济上,废除旧的土地制度,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军事上,奖励军功,按功授爵政治上,迁都洛阳风俗上,讲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性质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成功改革符合地主阶级的愿望,顺应了历史潮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原因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变化及富国强兵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得到秦孝公支持;商鞅本人有革新的勇气和魄力适应了历史的发展与前进和整个中华民族进步的趋势孝文帝本人改革意志坚定启示改革是国家、民族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国家、民族才会有光明前程;只有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乐于献身光辉的改革事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史学结论对汉武帝“尊崇儒术”的评价(1)一方面,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中国历史上的文化革新与变革
中国历史上的文化革新与变革一、背景介绍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历经各种文化革新与变革,这些变革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中国历史上的文化革新与变革,包括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
二、政治文化革新与变革1.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是一次重大的政治文化革新。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汉朝的推行,中央集权制度逐渐确立起来,使得中国的政治权力集中于中央。
这一变革带来了政治结构的稳定和统一,为中国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科举制度的建立宋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建立是中国政治文化的重要变革之一。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使得社会上流动性增加,为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提供了基础。
这一制度的建立,让人才有机会脱离出身和财富的限制,从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变革。
三、社会文化革新与变革1. 儒家思想的兴起自秦汉以来,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儒家强调道德、伦理和家族的重要性,对于社会的秩序和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兴起促进了社会的道德观念的进步,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佛教与道教的传入在汉代以后,佛教和道教相继传入中国,成为中国社会文化变革的重要元素。
佛教强调解脱和慈悲,对于中国社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教则注重个体修养和自然之道的追求,为中国社会注入了一股追求自由与宁静的力量。
四、经济文化革新与变革1. 粮食耕作与农业技术发展在中国农耕文化的发展中,粮食耕作和农业技术的革新是一次重大的经济文化变革。
从古代的耕作方式到封建社会的农业改革,农业技术的进步使得中国农民的生产力得到提升,为中国社会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2. 商业与贸易的兴起自唐宋以后,中国商业与贸易经历了繁荣的时期。
作为一次重要的经济文化变革,商业与贸易的兴起为中国社会带来了繁荣与进步。
逐渐形成的市场经济与商业文化,促进了社会的经济发展和财富的积累。
五、结语中国历史上的文化革新与变革涵盖了政治、社会和经济等多个领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朝的改革与社会革新
商朝的改革与社会革新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自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商朝在中国北部地区统治了近600年。
在商朝的漫长历史中,改革和社会革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本文将探讨商朝的改革与社会革新,并对其影响进行深入分析。
一、商朝的政治改革在商朝成立初期,政权权力高度集中,商王统治一方。
然而,随着商朝的发展,商王的权力逐渐弱化,地方的统治者开始崛起。
为了维持统治秩序,商朝开始向地方豪强授予一定的权力,以便他们维持地方秩序,并为朝廷征税和征召士兵。
这一政治改革使得商王能够更好地控制整个国家,同时也减轻了中央政府的压力。
此外,商朝还开始实行分封制度,将大片领地划分为数十个封国。
封国的统治者如果忠实于商王,就可以继承封地,并拥有一定的权力和特权。
这种制度激励了地方的统治者忠诚于商朝,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地方文化的繁荣。
二、商朝的军事改革商朝时期,军事改革是商朝政权巩固和扩张的重要手段。
商朝开始重视箭术和兵器的制造与改进,为了提升军事力量,商朝逐渐引进并掌握了制造和使用青铜武器的技术。
青铜武器的广泛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商朝军队的战斗力,并为商朝在北方的扩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另外,在军事组织上,商朝开始实行士兵编制制度,将士兵的组织和训练标准化,使得商朝军队具备更强的统一性和战斗力。
这些军事改革措施使得商朝在战争中逐渐占据上风,并且成功地扩张了领土。
三、商朝的经济改革商朝的经济改革主要集中在农业和商业领域。
在农业方面,商朝开始推行疏浚河渠、开垦农田、引水灌溉等措施,以提高农业生产力和保障粮食供给。
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效率,也为商朝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商朝还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青铜冶炼和纺织业。
青铜冶炼的技术进步使得商朝得以大规模制造和使用青铜器具,成为商业贸易的重要载体。
纺织业的发展则促进了纺织品的生产和流通,为商朝的经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社会制度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社会制度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社会制度和社会变迁是密不可分的。
一个社会的制度决定了社会的形态和运行方式,而社会变迁则是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
社会制度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社会变迁则是社会意识和文化的进步。
在社会制度和社会变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本文将介绍社会制度和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并阐述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会发生哪些种类的社会变迁。
社会制度和社会变迁的基本概念社会制度是指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法律、教育、科技、宗教等各个方面所共同构成的规范和制度体系。
它是一个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的性质和内容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社会制度是社会的基础和保障,它决定了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级和阶级矛盾、国家和政治、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发展。
社会变迁是指社会在各个方面内部发生的深刻的变化和演变。
它通常表现在社会意识、文化、人口、经济、政治、法律、教育、科技等多个层面。
社会变迁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文明向前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经验。
社会变迁的速度与方向、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使人们对生活和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改变。
社会制度和社会变迁的关系社会制度是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社会制度的性质和内容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而社会变迁则是社会的内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社会制度和社会变迁是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的关系。
没有社会制度,社会变迁就没有了方向和基础;而社会变迁则对社会制度的维护和变革有着深刻的影响。
第一,社会制度决定了社会变迁的发展方向。
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社会变迁的方向和取向是不同的。
例如,在封建制度下,社会变迁的方向主要是社会结构上的变化,如土地所有制、劳动关系、贵族地位等方面的变化;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变迁的方向主要是在生产和经济上的变化,如生产方式、技术革新、商品经济的推广等。
第二,社会制度是社会变迁的前提和条件。
社会变迁发生的基础和前提是社会制度的变化。
例如,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转变,必然伴随着农业经济向商业经济的转变、农民到工人的转变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制度的革新进步的保证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制度的革新进步的保证考点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知识梳理 1、含义: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2、形成根源(原因或条件):是中国封建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
①理论来源:法家思想。
②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小农经济、封建地主经济)的需要。
③政治根源:适应地主阶级完成与巩固统一、加强对人民控制的政治需要。
3、演变轨迹:①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法家代表韩非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
新兴地主阶级从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②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③西汉巩固。
汉景帝、汉武帝解决了王国割据问题。
汉武帝又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
从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巩固。
④隋唐完善。
实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⑤北宋加强。
北宋初年,大力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⑥元朝新发展。
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⑦明朝空前强化。
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还设立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
⑧清朝达到顶峰。
清朝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
4.近代以来,清政府对专制主义中央集制度的维护、最终废除和复辟帝制活动:①晚清王朝的维护:四次自救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清末预备立宪。
②最终推翻:辛亥革命(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
③两次帝制复辟:袁世凯1915年当上“中华帝国的皇帝”,宣布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1915年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发起护国运动,袁世凯于1916年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夏,张勋拥戴清废帝溥仪复辟帝制,恢复宣统年号,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全国人民一致反对,段祺瑞组织“讨逆军”乘机打败张勋。
5、中外思想界对专制主义的批判:①明末清初:黄宗羲等;②近代维新派;③近代革命派;④近代新文化运动;⑤法国启蒙思想家等。
6、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在封建社会早期(明清以前)以进步作用为主;明清以后严重阻碍社会发展,日趋反动,以消极作用为主。
根源: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世界历史向资本主义过渡。
阻碍的表现:政治上,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违背历史潮流;经济上,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文化上,实行文化专制,不利近代科学的发展;对外关系,闭关锁国政策。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步作用(表现):①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②有利于各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的传播;③能有效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从事大规模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水利、交通、防御等),奠定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④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和统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消极作用(表现):①政治方面:皇权专制,易成暴政(秦、隋);压抑民主政治,束缚才智创新;“人治”、官僚、特权、腐败等。
②经济方面:越来越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压制新生产关系成长等。
③思想文化方面:文化专制主义。
死读经书,学不致用;科技发展日益停滞;不问政事,禁绝民主;中华文化难以提升等。
④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以后,它还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二、升华认识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根源于封建经济,由封建经济所决定。
地主阶级运用这一制度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
2.既要看到它对历史发展的进步作用,又要看到它对历史发展的消极作用。
3.封建社会的早期和中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会的衰落阶段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两对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与地(割据)方的矛盾。
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皇权加强就意味着地方割据势力的削弱,反之地方割据势力就膨胀。
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总趋势:①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②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
③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6.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
它经历了产生、形成、确立、完备、强化、衰亡的发展过程。
这一整个过程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秦汉至宋元为第一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流;明清为第二阶段,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
历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都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
考点二: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一、知识梳理 1、周朝:分封制。
西周把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并将封地和对周王的义务密切联系,从而维系和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2、秦朝:郡县制。
前221年秦始皇完成统一,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分天下为36郡,后增加到46个郡,每郡设若干县。
行政区划制度正式确立。
3、两汉:汉承秦制,略有所改,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
东汉时期,作为监察区域的州逐渐成为郡以上一级地方行政区域,州刺史的权力大大加重。
4、辽朝:蕃汉分治制度。
5、金朝:猛安谋克制。
6、元朝:行省制度。
元朝为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封建统治,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成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可以在中央统一政令的基础上独立处理省内事务,对后世影响深远。
元朝时,我国开始对x藏、云南、台湾等地实施行政管辖,应特别予以注意。
7、明朝:僧官制度。
清朝确立了对x藏宗教领袖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及其继承人灵童“转世”的金瓶掣签制度,同时确立了驻藏大臣制度,加强了对x藏的管辖,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8、后金和清:八旗制度。
9、明清: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
10、清朝:清朝沿用和发展了元代的行省制度,将全国经济发达地区分为18个省。
在边疆地区设立理藩院管理蒙、藏、x疆、青海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另派将军、大臣驻该地监管。
外蒙古设乌里雅苏台将军,x疆设伊犁将军,青海设西宁办事大臣,x藏派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共同管辖。
东北地区则由满族将军治理,盛京、吉林、黑龙江各设将军一人,分驻各地,统管军民之政。
考点三中央官制 1、历史沿革秦朝统一全国后,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
三公以下设九卿,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行政事务。
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首创,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了三省的职权。
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机构。
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政令。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三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具体负责各项行政事务。
宋太祖将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总揽中央行政权力。
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等,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元世祖设立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健全了中央统治机构。
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
另外,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x藏地区。
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了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
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并下令以后不许再设丞相这一职务。
从制度上集君权与相权于一身,保证了皇帝的专制独断。
三省制度结束后,设立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逐步形成内阁制度。
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凡军国大事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皇权受到限制。
雍正时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后加以传达执行,地方军政首脑直接听从皇帝指挥,君主专制制度走向顶峰。
1861年,清朝设立总理衙门,它是主管外交、通商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地位高于六部,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
1901年按《辛丑条约》规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2、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比较 (1)相同点①都对古代社会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中央行政制度;②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加强的表现。
(2)不同点①时代不同:前者确立于秦,盛行于汉;后者确立与隋,盛行于唐。
②内部结构不同:前者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制度,其中行政、军事、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皇帝的家政、国政混为一谈;后者则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
③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前者中的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后者由于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了皇权。
(3)规律与技巧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明清废丞相设内阁和军机处,反映出古代相权削弱,皇权加强的发展趋势。
考点四: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一、知识梳理 1、军功授爵制:战国、秦国。
依据战功的多少授予相应爵位,打击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培养大批军功地主,壮大了统治基础。
2、察举制:汉代。
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公府与州郡辟除、大臣举荐、考试等内容。
初期重德才,后期重门第出生;导致世家地主形成并发展起来,削弱了中央集权。
3、九品中正制:魏晋。
4、士族制度:魏晋以来,地主阶级中形成了以门第高低为标准的选拔官吏的“做官看门第,通婚分士庶”的政治制度。
这一制度形成于魏晋,东晋时充分发展,南朝末年走向衰落,隋唐时消亡。
5、科举制:隋到清。
①隋朝:科举制度的创立。
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隋炀帝始没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②唐朝:科举制度的完善。
唐太宗增设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创设武科和殿试;唐玄宗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地位。
③北宋:科举制度的发展。
北宋科举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主要科目,考试实行糊名法,录取名额增加。
王安石改革科举,废明经,进士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培养变法人才。
④元朝:科举制度的中落。
元代的政权是以蒙古贵族为主体。
科举分为乡试、会试、御试三级,每三年一次。
汉族儒生想通过科举进入仕途非常困难,使得广大知识分子前途渺茫.被迫放弃学业,以至一时“天下习儒者少”。
⑤明朝:科举制度的鼎盛。
明代的科举,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进行。
开始实行八股取土,命题范围为四书五经,答题模式固定,禁止发挥个人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