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穿插几次练习 ——《大自然的语言》教例评析余映潮

合集下载

《大自然的语言》评课稿(精选12篇)

《大自然的语言》评课稿(精选12篇)

《大自然的语言》评课稿《大自然的语言》评课稿(精选12篇)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

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大自然的语言》评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大自然的语言》评课稿篇112月10日这一天,曾到二外听取戴燕玲老师的平行观摩课《大自然的语言》,感觉这是一堂十分成功的优质课,从中学到了最新的教学理念和良好的操作技巧。

首先,上课伊始就紧扣学情,酿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根据借班上课、师生首次见面的实情,教师能运用活泼激趣的方法,三言两语就打破了陌生的局面,这样,有利于拉近师生课堂合作的距离,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做铺垫。

其次,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出示一年四季的自然美景,顺理成章地引出“物候现象”这个概念,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

生字词、问题设计用屏幕展现,既可以节省板书时间,又能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和视听效果,增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机会。

第三,将电视节目主持的模式引进课堂组织教学环节,生动活泼,用活动式教学,很好地满足初二学生的新奇感。

将学习任务分配给四个小组,根据各组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分别给予评分,通过竞赛激励法,让学生感知文章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概念和竞争意识。

第四,借助主问题引导,让学生明晰文章思路。

善于调动领头羊的主动性,尽最大限度地从广度和深度,努力提高学生群体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比如,小组回答问题的时候,第一个问题都由各组组长来承担,这样,可以为其他组员起模范带头作用。

第五,根据课文结构特点,将主体部分四个层次内容的解读任务,分别交给四个小组来完成,体现了“以课文为例子”的教学理念,很好地克服了因面面俱到而带来时间仓促的弊病,腾出宝贵的时间,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更多同学展现自我,彼此交流语言感受方面的学习成果。

余映潮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

余映潮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

余映潮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目录1.充分利用课文,进行语言教学——《羚羊木雕》教例评析2.《背影》教学设计三例——《背影》教例评析3.板块碰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例评析4.一线以串珠——《最后一课》教例评析5.分类式课堂笔记——《〈论语〉六则》教例评析6.教学设计要弦外有音——《小橘灯》教例评析7. 不落俗套——《枣核》教例评析8.课中活动充分——《过故人庄》教例评析9.诵读品析积累——《卖炭翁》教例评析10.在课型设计上进行技术创新——《卖炭翁》教例评析11.抓住“难”字讲文章——《老山界》教例评析12.面对十二三岁的少年——《纪念白求恩》教例评析13.思路明晰单纯——《生命的意义》教例评析14.《春》教学设计集评——《春》教例评析15.只取一瓢饮——《济南的冬天》教例评析16.开发学习潜能——《松鼠》教例评析17.穿插几次练习——《大自然的语言》教例评析18.引进一点参读材料——《皇帝的新装》教例评析19.教读——《天上的街市》教例评析20.美读——《天上的街市》教例评析21.把“球”抛给学生——《蚊子和狮子》教例评析22.一次多篇——《寓言三则》教例评析23.讲求教学生动的艺术——《山的那一边》教例评析24.设计精妙的朗读练习——《刘胡兰慷慨就义》教例评析25.无提问式教学设计——《一面》教例评析26.弄清楚课文好在哪里——《一件珍贵的衬衫》教例评析27.课堂活动的设计要有厚度——《第二次考试》教例评析28.上出文学作品的文学味——《鞋》教例评析29.赛读赛讲,分层互促——《狼》教例评析30.一个全新的教学设计——《狼》教例评析31.抓住“高尚”一词进行突破——《荔枝蜜》教例评析32.巧妙化解教学难点——《小麻雀》教例评析33.根据课后练习安排自读课文教学——《海滨仲夏夜》教例评析34.联系归纳比较辨析——《桃花源记》教例评析35.多角度利用课文——《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教例评析36.变序式教学——《谈骨气》教例评析37.酝酿教学高潮——《新诗三首》教例评析38.巧用教学挂图——《中国石拱桥》教例评析39.破解语言密码——《中国石拱桥》教例评析40.探求因果,一线串珠——《死海不死》教例评析41.高效背诵——《口技》教例评析42.提倡课堂智能练习——《口技》教例评析43.让学生过一把“问”的瘾——《答记者问》教例评析44.细细地讲个片段——《苏州园林》教例评析45.有的课,不是教出来的——《读报常识》教例评析46.《白杨礼赞》句典——《白杨礼赞》教例评析47.给课文提点意见——《地球是圆的吗?》教例评析48.生动活泼地导读——《核舟记》教例评析49.诵读+诵读式评析——《听潮》教例评析50.提问之美——《惠崇〈春江晚景〉》教例评析51.让课文更有嚼头——《在烈日和暴雨下》教例评析52.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从宜宾到重庆》教例评析53.发现——《故乡》教例评析54.替代式朗读——《有的人》教例评析55.“白蛇娘娘”、“法海蝉师”、“我”——《论雷峰塔的倒掉》教例评析56.合理利用课文的价值——《读后感两篇》教例评析57.教学设计要有“制高点”——《从三到万》教例评析58.层层推进美读美析——《爱莲说》教例评析59.连环问顶针问——《陋室铭》教例评析60.积累语言——《论求知》教例评析61.走出课文——《俭以养德》教例评析62.懂了之后再读——《“友邦惊诧”论》教例评析63.用精美的提问来结构课堂教学——《七根火柴》教例评析64.课堂活动的深层含义——《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例评析65.妙在这一“问”——《谁是最可爱的人》教例评析66.课文,需要教师的挖掘——《我的“长生果”》教例评析67.谈谈孔乙己的偷——《孔乙己》教例评析68.以读带讲,感染熏陶——《沁园春·雪》教例评析69.绵延起伏,气韵生动——《周总理,你在哪里》教例评析70.只提了四个主问题——《〈白毛女〉选场》教例评析71.准确掌握分析的“入射角”——《愚公移山》教例评析72.课堂教学的组合美——《岳阳楼记》教例评析73.美妙的“线条”课——《醉翁亭记》教例评析74.先蓄势,再纵向深入——《竞选州长》教例评析75.意在笔先——《我的叔叔于勒》教例评析76.换一个角度分析——《曹刿论战》教例评析77.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捕蛇者说》教例评析78.教读教写,轻松自如——《反对自由主义》教例评析79.巧妙迁移,积极创造——《哥白尼》教例评析80.三个环节三种手段三套方法——《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例评析81.整体赏析——《小石潭记》教例评析82.别开生面的活动课——“名诗名句知识竞赛课”教例评析83.讲究创意——《景泰蓝的制作》教例评析84.不妨试试“野路子”——《一个好树种——泡桐》教例评析85.在释词见义中品评鉴赏——《包身工》教例评析86.全面感受重点研讨——《荷花淀》教例评析87.逆析——《〈呐喊〉自序》教例评析88.柳暗花明又一村——《风景谈》教例评析89.在学生的创造中完成对课文的赏析——《天山景物记》教例评析90.传授方法更重要——《鸿门宴》教例评析91.《祝福》三问——《祝福》提问设计选评92.《药》也可以短教——《药》教例评析93.比同求异,品评鉴赏——《沁园春·长沙》教例评析94.巧问——《雷雨》教例评析95.指导学生通过读写结合来分析课文——《林黛玉进贾府》教例评析96.从一例探求一理——《明湖居听书》教例评析97.自读改编品评——《孔雀东南飞》教例评析98.一词以经纬——《治平篇》教例评析99.巧变角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例评析100.创设审美氛围——《念奴娇·赤壁怀古》教例评析1.充分利用课文,进行语言教学——《羚羊木雕》教例评析[教例简述]教学步骤一:根据课文练习二,安排分角色朗读课文,体味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教案及反思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教案及反思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教案及反思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的教学设计方案,对顺利开展教学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课文教案及反思,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2.学习写读书摘要。

3.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

从“绿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知道冬天已经降临。

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

这是怎样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人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二、通读全文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对一些难字难词也已经查阅过字典词典,下面一起读课文中这几个字词。

[利用课文“预习提示”内的5 组字词,让学生个别读,齐读。

]接下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3.对照注解①,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下面再通读全文。

先替各自然段标上序号(一至十二)三、理清层次,剖析条理。

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必须讲究条理性。

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大自然的语言评课稿(15篇)

大自然的语言评课稿(15篇)

大自然的语言评课稿(15篇)大自然的语言评课稿(精选15篇)大自然的语言评课稿篇1这堂课我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充分展开创造了鲜活的空间,将学生自然地带入了学习情境。

质疑这一环节的设置,让学生从自由质疑中得到了信息的反馈,便于适时调整已定的教学流程,体现了教为学服务的宗旨。

自主化的读书方式,照顾了不同阅读发展水平的学生的学习要求,主要在于能使学生将生字读得准确,将课文读得通顺,而重点放在师生共同评读上,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

本课中,我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以“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蚂蚁往高处搬家,出门要带雨伞”;“树桩上有一道道圈圈,一圈就是一年”的自然现象中,使学生懂得大自然到处有语言,进一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兴趣,激发学生爱学习,爱自然的情趣。

课文中例举了三种大自然的现象,通过小组学习,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大自然的现象,以及所要告诉人们的内容。

小组的反馈、交流,课件的运用适当又帮助学生感性地理解了大自然的语言。

此举在朗读方面尤为体现,从一开始语调的比较平淡到最后的激情朗读,从一开始的面无表情到最后的摇头晃脑,每次读都有每次的不同,“读”有了一个质的变化,从读中让人感到大自然的语言真是一言难尽。

最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给课文配音,这一举措,使所有的学生都热情高涨,争先恐后地说:“我来!我来!”媒体的回放,使学生再一次回顾了课文内容,同时,感受到了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

因此,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把教学的过程变革为学生主动参与、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重心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移,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移。

最后我让学生仿照课文2、3、4小节的样子说说大自然的语言这一环节。

在让学生学习教材同时,又不拘泥于教材,融化教材,又能超越教材,给师生营造开放的课堂环境,提供激发灵感、即兴创造、超越预设目标的空间。

通过仿说,放飞学生的思想,任他们在自由创造的广阔天地里振翅翱翔,尽显风采,从而真正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兴趣,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学习,爱自然的情趣。

名师余映潮《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名师余映潮《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举例:教师可以通过分析课文中具体的修辞句子,让学生逐步理解并学会运用这些手法。
(2)课文主旨的提炼:课文中描绘了丰富的自然现象,如何提炼出课文的主旨,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举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课文的标题、段落大意、中心句等方面入手,逐步提炼出课文的主旨。
(3)观察自然的实践: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观察自然、体验生活,是教学的难点。
举例:如课文中“春天来了,万物复苏”,通过这句话,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春天带给大自然的变化,以及作者如何用简练的语言表达这一变化。
(2)修辞手法的运用:本节课的重点是分析课文中所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手法进行表达。
举例:课文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里运用了拟人手法,教师要指导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此类手法。
二、核心素养目标
《大自然的语言》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升学生的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使学生掌握并运用这些手法进行个性化表达,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增强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力: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大自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3.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让学生在感受大自然美丽的同时,学会欣赏文本中的美学价值,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创造潜能。
此外,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有所提高,但仍有个别学生表现得较为被动。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关注和引导,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大自然语言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理解上还存在盲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吸收所学知识,我计划在课后布置一些与大自然观察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大自然语言的理解。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次,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课前的预习 课例研究综
要恰到好处;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要精选慎思,既不 述
能使课堂教学内容一览无遗,又不能无谓地拔高难度;
小组合作要扎实有效;在课堂上要大胆地抓住错误引发
学生的讨论教师要以“导”激发学生“动”;在教学设
计时就要考虑如何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嘴;教师适时
择与设计 究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一、导入新课:
1、导入: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农村,芳香的泥土、
青青的山林,潺潺的流水,啾啾的鸟鸣已经让我爱上了
大自然,你看,芍药低垂,那是在吟诵着生命的轮回,
候鸟迁飞,那是诠释着四季的唯美,所有的花香鸟语,
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
一篇有关物候知识的科普文章——大自然的语言(板书
然后又告诉了我们研究物候与农业的关系,以及影 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几个因素,最后告诉我们研究物候的 意义在哪里。这就让我们不得不明白,中国作为一个农 业大国,研究物候重任在肩,所以我们就先来探讨一下 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到底有哪些?
三、选读课文,理清说明顺序 师:首先请同学们朗读 6—10 小节,告诉大家,决 定物候来临的因素有哪些?(指生说)师:这四个因素 前面都有一个标志性词语,是哪几个词语。 生:首先第二第三此外 师:看来作者已经为四个因素排了顺序,老师现在 有一个问题,我们能不能把决定来临四个因素调换一下 呢?为什么? 生:不能,由主到次,由大到小 师:诗人是在初夏时节浏览位于庐山香炉顶的大林 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霏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
的、中肯的评价会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课题作者)
教学过程
2、走近作者(出示竺可桢) 3、这节课我们的学习任务有三个:感知全文,摘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14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14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14篇6大自然的语言篇一.《大自然的语言》教案2.《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含练习).《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实录.《大自然的语言》课堂教学实录.《大自然的语言》课课练.《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大自然的语言》评估测试练习.《大自然的语言》综合能力测试.《大自然的语言》自学评估.《大自然的语言》课标理念教学详案.《大自然的语言》说课设计.《大自然的语言》反思性案例分析.《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教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综合知识点.《大自然的语言》有关资料大自然的语言篇二教学要求1.学会9个生字和11个词语,认识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指导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指的是什么;指导识字、学词。

难点: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语句较难理解。

课前准备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到郊外等自然景区游览: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初读课文1.浅显简明的导语出示课题后,相机进行生字“语”的教学。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读),学生静听,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

(给足时间,照顾差生)4.自由读课文,读后在课文中找出9个生字和6个要求会认的字,反复拼读,读准为止。

5.检查生字读音:同桌互读互查,教师利用不带拼音的字卡采取开火车、指名读、互相帮等多种形式进行,重点检查“仔、那、永、诉”的读音。

6.自由读全文,要求读正确。

7.大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用序号标出节次。

二、指导读好一、二、三节1.学读第一节。

(1)教师范读。

看课件:以春天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跃出水面;雪山、三叶虫化石……等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妙的片断。

(2)学生自由练读。

(3)小组讨论:通过看插图、结合课前的郊外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4)全班交流:相机处理“说话、语言、仔细观察、发现”等词语。

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教案《大自然的语言》及教学反思(共5篇)

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教案《大自然的语言》及教学反思(共5篇)

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教案《大自然的语言》及教学反思(共5篇)第一篇: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教案《大自然的语言》及教学反思大班主题活动教案《大自然的语言》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尝试仿编,欣赏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语言和结构等艺术特点,有欣赏、了解大自然的浓厚兴趣,体验人和大自然的亲情,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大自然的语言》含反思教案吧。

【教材简介】这首诗歌科学知识趣味性很强,可以借机培养幼儿观察大自然的兴趣,进而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要想让幼儿理解和体会到诗歌中的内容,感受诗歌的美,就必须对诗歌中提到的大自然的景象有所了解,这是理解这首诗歌的知识基础也是本次活动的知识点。

我在课前利用了散步活动、谈话活动引导幼儿观察认识大自然有规律的变化,让幼儿了解四季的变化特征,动植物的变化,让幼儿亲身感受生活中大自然的美,为诗歌教学的开展奠定了情感基础。

【目标预设】1、欣赏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语言和结构等艺术特点。

2、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尝试仿编。

3、有欣赏、了解大自然的浓厚兴趣,体验人和大自然的亲情。

4、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重点、难点】1、从诗歌中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2、懂得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理念】让幼儿初步了解人的语言是靠嘴巴和耳朵了解的,而大自然的语言又是靠什么知道的呢?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让孩子带着疑问去探究大自然。

活动的开展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使孩子能主动积极、自愿地参与和学习,获得经验,体现了孩子的主体地位。

在活动中,教师以饱满的情绪、优美的教学挂图、形象的诗歌图谱,适时地指导贯穿于活动的始终,让孩子在优美的意境中感受诗歌的美,体验学习诗歌的快乐。

【设计思路】语言活动“大自然的语言”针对大班幼儿的心理特点,我把活动的重点落在让幼儿如何理解、看懂大自然中的各种语言。

因此我借助谈话、提问等形式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教学反思教学实录说课稿评课稿系列材料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教学反思教学实录说课稿评课稿系列材料

(大自然的言语)教案、教学反思、教学实录、说课稿、评课稿系列材料感知教材(大自然的言语)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

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言语〞,在此根底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全文言语不仅有X性,更具有生动典雅的特色。

文章不仅告诉我们物候知识,更倡导我们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渐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言语,体会本文言语X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言语感想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言语说明事物。

感情、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神秘的兴趣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X严谨、生动优美的言语,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方法1.朗读法。

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引导学生采纳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想事理。

2.商量法、点拨法。

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在学习过程中适当的点拨。

4.品析法。

对言语的理解运用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

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学思路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根底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肯定了解。

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言语的特点。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实录及点评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实录及点评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实录及点评第一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实录及点评《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实录及点评单位:宁安市马河乡中心小学执教:丁春颖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9单元,第一篇主体课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材分析:本单元主题是“观察与发现”,本课是本单元的主题课文第一篇。

本课体栽是诗歌,以活泼的语言,富有感染力的文字,介绍一些自然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在探索中学会观察,在观察中有所发现,从而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学情分析:这是一首知识性小诗,它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

不论是什么样的语文基础的孩子在接触本文时估计都会很容易被这首小诗简洁的文风、活泼的文字所吸引。

而且这首文字浅显、文笔优美的小诗,无论是地识字,阅读与理解感悟上都不会给学生开成太大的障碍,课堂上所需要教师去做的主是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读书时间,尤其是朗读的时间,让学生悄然走入这份大自然的如唤书中,去观察思考、去读懂妙不可言的自然之语,激发分们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教学目标:1、认识11个生字。

2、通过阅读课文,引发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观察周围的事物的想法,并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3、通过有感情朗读,使学生领略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领略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

教学难点:发现诗歌中规律性的语言现象。

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揭示主题1、老师这儿有一段不说话的电影,同学们一个画面一个画面的看,如果看明白了,就给第一幅画面配上一句解说词。

生:电闪雷鸣,告诉我们要下雨了。

生:公鸡在打鸣,告诉人们要早起。

生:小河流水,是春天来了。

生:鸟语花香,多美丽的热带雨林呀!(注:出示多媒体课件,电闪雷鸣、公鸡打鸣、小河流水,鸟语花香的森林,出示后整体定格在一个大画面上。

)2、同学们,你们刚才用人类的语言解释了大自然的语言,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9单元观察与发现――――大自然的语言。

初中语文_16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16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1、课程标准依据:《大自然的语言》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初中语文八年级第四单元说明文单元中,这一单元明确要求学生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要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注重观察、讲究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为了使青少年读者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易于接受本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作者在语言富于感染力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尽量使语言生动、形象、传神。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方法,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人格化,取得生动传神,引人入胜的效果。

真正做到了专门知识通俗化,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境界。

因此,根据课程标准七至九年级阶段目标提出的要求:“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本课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是以科学为专题的,选编的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是学生系统学习说明文知识的单元。

本册共编排了两个单元的说明文,第三单元的课文是事物说明文,第四单元的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

《大自然的语言》是事理说明文的开篇之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

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3、学情分析: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

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本文运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事物,其作用何在,以及所举事例能否用别的例子代替,这是学习的难点。

说明文的教学要体现文体特点,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初中语文_【课堂实录】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课堂实录】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传统课文,文中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课文告诉读者,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作者把迷人的大自然景物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和基础,并用既生动又通俗的语言介绍了物候及物候学知识,不但能丰富读者的科学知识而且能激发读者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了解并积累了一些有关说明文的基础知识,因此,教学时重点应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课文内容,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并学习文章生动优美的语言。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引导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2.学习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难点: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

五、教学策略: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教学时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和煦的春风,艳丽的骄阳,缤纷的落叶,皑皑的白雪,大自然以它独特的语言和我们交流,只要认真倾听,相信你一定能听懂。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不同季节的图片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凭借音乐感知画面形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地志趣,在本节课教学中起到了铺垫作用。

(二)出示学习目标:【设计意图】目标导引使学生的学习有方向,有依据。

(三)夯实基础:1.走近作者竺可桢,浙江上虞人。

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物候学发展的推动者。

2.读准字音翩然()孕育()农谚()簌簌()萌发()连翘()风雪载途()销声匿迹()草长莺飞()衰草连天()【设计意图】通过对重点字词的认知、理解,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夯实语文基础,从而保证双基训练能落实到位。

初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说课设计及反思

初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说课设计及反思

初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说课设计及反思第1篇:初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说课设计及反思【学习目标的确定】看到课题之后,我最先想到的就是如何科学的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和如何更科学的突破重点、难点。

因为,教学一篇文章,认清教学的重难点是课堂成功的基础。

于是,我首先看了单元提示和教学用书上的教学建议。

单元提示是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还可以学习正确的科学方法。

阅读中,还要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要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教学用书的教学建议是一、通过本文的教学丰富学生的科学精神。

、二、本文的学习重点是概括要点和学习语言。

必须扣住这两个重点进行教学。

、三、这是一篇说明文,教学时可以淡化文体,只把它当作一篇科普文章来处理就可以了。

所以,重点还是积累科学知识,学习文章语言。

但也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从中学到一些读、写说明文的方法。

根据以上这些提示和建议,我确立了三个目标:一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是学问,做学问距离自己并不遥远;二培养学生默读的习惯,在默读中做到筛选信息,概括要点;三学习本文的准确生动的语言。

其中目标二、目标三是教学的重点。

【课堂结构的设计】由于不知道学生是否预习,所以,在第一个环节上我做了两种打算。

如果学生预习了,那就先让学生谈谈自己预习的收获,然后再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如果学生没预习,那就先让学生默读课文。

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10个生字。

2、积累7个词语。

3、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1、能熟练地借助拼音,在语言环境中认读10个生字。

2、学习“大口框”,在描写的过程中掌握四个生字。

教学难点:1、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具准备:课件、生字卡片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小朋友,你们知道吗?大自然可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瞧,现在它就要告诉大家一个秘密。

初中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及教案评析

初中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及教案评析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方法1.朗读法。

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在学习过程中适当的点拨。

4.品析法。

对语言的理解运用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

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学课型: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唐朝的杜牧有一首绝句《过华清宫》(课件展示)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有人有疑问:当时为什么不能在长安种几棵荔枝树呢?是啊,长安为什么不能种荔枝树呢?今天,我们读完一篇文章就能基本明白了!那就是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

(板书)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的目的是加深对课文的印象,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师生串读,齐读、默读。

边读边思考:能否把所读的内容概括一下,不好概括的提出来师生共同探究。

(学会圈点勾画,是阅读的习惯,圈点哪些语句可以提高阅读效率?)三、梳理结构,梳理顺序①学生较容易把握的部分:决定气候的因素能说说这么多的内容,是怎样快速捕捉到这四点重要信息的吗?找总括句:根据经验,这些总括句一般在语段的开始或结尾,有时在中间。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而教材的处理,教学法的运用以及创新突破方面也要舍
得花时间,哪怕有一点收获,也是值得庆贺的。多思出
智慧,只要想到,就能做到。
3、课件的制作、下载要及早着手,要勤于动手,
要勤于动口,外因会促进内因。
二、需要反思的地方 1、驾驭课堂的能力急待加强。上课过程中,当学 生说出有关描绘春天特色的词语时,我没有给以肯定, 因为当时我的脑海里只有一系列的秋冬两季的词语,课 后我又仔细琢磨了一下,其实那些词语也是作者运用了 拟人化的句子中的词语,学生的回答是对的,是我没有 处理好。 2、时间分配的还不够好,没有做到从容,镇定。 由于借班上课,对学情了解欠深入,而学生在整堂课上 回答问题太顺利,远远超乎教师原本的预计。因此,还 应该少量的设计一点反馈性的练习题,以备课堂需要。 同时,这样既重视了能力训练,又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考 察,这不正好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三维一体了吗 其实,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理解和需求 具有他相应的灵活性,我们的课堂应该努力实现“仁者 见仁,智者见智”,尊重学生的个体化体验。逐步培养 学生能够欣赏他人对文本的见解,也能自由开放发表自 己的见解的素质,把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扎扎实实落到 实处。 以上是本人对《大自然的语言》案例的整个分析。 不管怎么说,这只是一节课,我不能就此来论成败。我
只想把它写出来,作为课改进程中的一个靶子,指导我 前进:继承好的方面,改进不足的地方。
描写生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物候”这一说明中心上
来,写得甚有情趣。
四、总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
介绍得浅显易懂,从具体到抽象说明了有关物候学的事
理。说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通俗,饶有趣味,全文采
用逻辑顺序,思路清晰,语言准确而生动,是篇极有价值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 示例-大自然的语言名师教学实录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 示例-大自然的语言名师教学实录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示例|大自然的语言名师教学实录大自然的语言教学教案教学设计示例教学目标1.学会8个生字,掌握“语言、以为、说话、发现、已经、古老、化石、告诉、学习、人们、永远”等词语。

认识“察、逗、间、如、粗、意”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1.《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是一首诗歌,共有5个小节。

第一小节讲别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

第二、三、四小节是以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鱼鳞上的圈圈、喜马拉雅山巅的三叶虫化石为例,说明了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五小节是讲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也看不见。

通过朗读课文,知道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观念。

2.识字教学: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注意“诉”字的读音,应读作“sù”,不读“shù”。

采用多种方法识记字形,如顺口溜记字:诉:斤字加点,言字做边,心中有话,全都说完。

化:一边首一边人,大稿“四化”建攻勋。

习:横折钩,小点提,勤努力来勤学习,语:五口人说话,语声这么大。

告:一口咬掉牛尾巴。

如用熟字加偏旁记字,“这”用文化的“文”字加上走之帝,就是这。

本课9个生字中左右结构的有5个字,左右大体相等的是“就,那”;左窄右宽的是“语、化和诉”。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这些字结构的相同和不同,抓住写好这些字的重点笔画。

“语”字的言字帝的第二笔起笔在横中线上起笔,“吾”的“吾”字写在右上格偏左下位置。

下面“口”字的竖写在竖中线上。

“化”字的第四笔竖弯钩从竖中线上起笔开始写。

“诉”的第四笔“撇”要直立些,写在靠近竖中线上的位置。

“就”字左下部分的“小”字的右边“点”要离“竖钩”近些,让学生知道这是笔画的避让规则。

“那”字的左右两部分基本相等。

左边第一笔“横折钩”不要写得太靠下,“横折钩”的“折”写在竖中线上,第二笔“横”写在横中线上,右边的“耳刀帝”稍微比左边低一点。

“习”字的第二笔“点”与第一笔的起笔对齐写。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小学一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13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小学一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13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小学一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13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页是敬业的小编为家人们分享的小学一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13篇】,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色,增强学生的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2.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积累丰富科学知识,开阔认知视野。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并养成注重观察、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1.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能准确简洁地概括文章要点,明确本文写作的条理性。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本文说明的生动性。

【课题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一课时一、设情境,激发兴趣燕子呢喃,春风拂面,告诉我们春天来了;蝉声聒噪,烈日炎炎,告诉了我们夏天来了;田野金黄,落叶纷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白雪皑皑,粉妆玉砌,漫天的雪花说着冬天的故事。

鱼鳞上的圆圈告诉了我们它的年龄,三叶虫的化石嵌在喜玛拉雅山巅,告诉我们这里曾是浩瀚的海洋。

其实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

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

二、读课文,解释词语1.融化:(冰、雪等)变成水。

2.萌发:种子、草木发芽。

萌、发同义。

3.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4.呈现:显出、露出。

5.周而复始: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

6.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7.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8.观测:本课指观察并测验。

9.悬殊:相差很远。

三、理清思路,整体感知1.自由快读全文——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自由朗读全文——揣摩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行文思路。

《大自然的语言》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语文教学案例分析《大自然的语言》语文教学案例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教学案例分析xxxx年11月,城区教研室教学评估团来我校听课,我们的教研组组织听了一节八年级语文课《大自然的语言》。

本节课时为第二课时。

下面是课堂教学的教学过程以及对教学设计的分析:课堂实录一、导入:教师:《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下面大家看教师多媒体给出一段文字——曾经有一篇介绍宇宙飞船速度的说明文字是这么写的:“由于火箭的逐节点燃,飞船的速度越来越快,当达到每秒11.1公里以上时,飞船就能摆脱地球的引力遨游于太阳系。

”“11.1以上”这个数字指的是大于11.1的数字,而实际上飞船的速度是每秒11.2公里以上时才能脱离地球引力,假如是11.19公里,还能不能?教师:大家看,11.1如果改成11.3,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学生:教室里鸦雀无声,教师叫起一个同学回答。

学生:“如果改成11.3就不准确了”。

教师:我们看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这段文字就没能准确地说明宇宙飞船的速度。

可见,在以介绍知识为目的的说明文中,语言的准确就是说明文的生命。

分析探讨:课外资料的运用、问题的提出是否合理?既然教师设计的目是要告诉大家语言的准确就是说明文的生命。

教师的提问应该是在这段文字的基础上提出的。

教师的“失之毫厘,谬之千里”的语言也应该是针对这段文字说的。

这段文字的的意思是说,11.2以上的速度,飞船才能脱离地球引力。

应该以“11.2”为基础来提出问题。

所以我觉得问题设计欠妥。

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学生说不准确,到底怎么不准确呢?学生没有说到,老师也没有说到,更没有强调说明文语言准确的重要性。

只是很短的时间,用很快的速度将这个问题一带而过。

时间太短,学生还没有看的太清楚,老师就讲完了。

给我们的感觉是,教师出示这段课外资料效果是不理想的。

教师的提问,毕竟不是课文中的内容,学生不太熟悉,加上光线太强,字体颜色又不好分辨,学生要看清楚上面的字比较困难,时间也短,听到这里我忽然觉得,是不是可以直截了当,开门见山,从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准确性导入,然后直接用文章中的句子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准确性会更容易接受,效果会更好呢?或者把这个例子放在分析课文中语言的准确性之后呢?因为课文中语言的特点还没有分析,在学生熟悉了语言的准确性之后,就很容易理解老师设计的这个问题了。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
余映潮
【期刊名称】《语文教学通讯》
【年(卷),期】2024()2
【摘要】【课文精析】《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很精致的科普说明文,精致在全文整体的结构、层次和顺序:有序地介绍了一一什么是物候一什么是物候学一→物候学的作用一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一→物候学研究的多方面意义。

极具条理性,非常讲究说明顺序,即从现象到本质进行逻辑严密说明的行文思路。

【总页数】1页(P39-39)
【作者】余映潮
【作者单位】荆州市教科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大自然的语言》一课的教学体会
2.个别化教学理念下培智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实践--以《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为例
3.上纽大自然语言处理课:让计算机“说话”
4.科学小品文《大自然的语言》一课的语言特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穿插几次练习
——《大自然的语言》教例评析余映潮
[教例简述]
教学本课,要求带初一《中国地理》课本。

两节课的教学中,安排了四次“大型”练习”。

第一次练习安排在熟悉课文阶段。

练习题:通读全文,就“物候学”写出200字左右的解释性简介性的文字。

(学生进行课堂交流。

教师简评并指出:物候学的知识散布在全篇课文之中。

学习中应该仔细搜寻并且要将它们有条理地加以整理。

在此方面养成习惯,将十分有利于做读书摘要和积累专题资料。

你们看,如果我们按物候学的定义——研究的范围——研究的方法——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的顺序来介绍,不就让人一目了然了吗?
第二次练习安排在课文梳理阶段。

练习题:对这篇课文的层次划分,有四种不同的意见。

选出你所赞成的一种分法并说明理由。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学生纷纷发表意见。

教师肯定说,A、B两种分法都是可以的。

但同学们发现没有,不论在哪一种分法当中,第⑥至
是一个整体,我们是否可以探究一下这几段之间的关系呢?) 第三次练习安排在课文讲析阶段。

练习题:参照《中国地理》,根据第⑦⑧两段的内容,综合画一幅地理简图,然后根据简图,就教材内容口头说明。

练习方式:三个同学演板,其它同学画在纸上。

(教师评讲时指出:圈、点、勾、画是读书时的“必要动作”。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指读书时要做笔记,写心得,但有时画画圈,列列表,也是很有助于阅读理解的。

第四次练习安排在课文收束阶段。

练习题:复述课文的第一段。

要求注意条理性,注意选词选句。

不要“背诵式”的“复述”。

(学生认真表达,教师择其有代表性的内容略作评讲。

)
[评析]
教学之中穿插练习是常有的事。

但课堂教学中的练习设计,也确实“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此教例中的几次练习的设计和安排,大而化之来看,起码有紧扣学习重点、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劲头、活跃课堂教学节奏及气氛、锻炼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让学生占有大量学习时间等等优点。

但我们还可以把眼光投向练习设计的深处。

第一,几个练习都是立体的。

如第一个练习。

1.表层含义是让学生透彻地了解“物候”和“物候学”;
2.内层含义是用这种手段让学生扫描、进入、熟悉课文,以增强读文收效;
3.间接地支持课文学习重点;
4.训练了一种整理材料的技能。

又如练习二,巧妙地将选择答案作为一种手段,以求达到让学生反复归纳概括、进行综合性的分析、思维的条理性受到训练的目的,同时又很好地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认识,并顺势将教学引入到需要研究的主要部分。

第二,练习的的编制形式和出现的时机安排得非常恰当。

如练习三,安排在讲析⑦⑧段之前,且要求绘制一个经纬交织的标出了城市位置的简图,而且还要求讲解。

有了这样扎实的铺垫,语段的语言分析、写作特点分析何愁不得以顺利进行?再如练习二,选择语言最美的一段进行强化训练,在课的刹尾阶段还抓紧时间让学生多受一些语言的熏陶。

看来,课堂教学练习的设计和使用,需要运筹帷幄,需要独具匠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