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学讲义:专题三-第6课时-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1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PPT课件
二、中央集权的发展 1.宋代 (1)措施 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影响 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第1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考情备考分析 主干知识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教材连线
考情备考分析
考题角度·备考分析
考题角度
(1)2017·全国Ⅲ卷,27:关于宋太祖驾崩 的不同记载 (2)2016·全国Ⅰ卷,26:宋代重史传统对 君主专制的影响 (3)2012·海南卷,5:北宋专制权力的 加强
——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
材料二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 行省官员通常由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②。……无论行政、 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 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③。显而易 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备考分析
1.高频考点:宋代君主专制的加强。 2.备考策略:(1)掌握宋代君主专制加强 的措施。(2)可以将宋和元政治制度对 比分析,宋代是一个分权过度的朝代,造 成了效率低下,财政困难的局面;而元代 则是一个权力相对集中的朝代,造成了 权贵专权、政局动荡的局面,通过对比 可以有效地提高考生对知识的理解。
要点史料探究
研习史料·探究重点
主题一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体制的创新 材料一 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 错为主导①,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 一方民众之心,这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史上具有转折意义。腹里乃中书省的 直辖区,地近京畿,位置重要。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 合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 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
中国古代史(宋元版块) 复习课件--202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②从功能上看:商业都市的政治功能逐渐减弱,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③从地域分布上看:从战国到唐代,商业都市主要分布在北方,唐代以后 ,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城市的数量明显多于北方。
示例
论题:宋朝经济重心南移对南方开发的影响。
论述:①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宋朝户口分布 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两宋交替之际,大批中原人口南移,进一步奠 定了南方地区的经济重心地位。②伴随着北方的劳动力和先进技术的传入 ,南方地区的经济得到快速开发,在地少人多的情况下,稻麦复种制得到推 广,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一倍。同时,加大了精耕细作的力度,亩产进一步 提高。③由于平原地区的生产条件相对优越,导致江南部分地区平均人口 密度远高于其他地区。
,习惯面食的北方人大量南下。在地少人多的情况下,稻麦复种制得到推
广,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一倍。同时,加大了精耕细作的力度,亩产进一步提
高。
北宋中期江南部分地区平均人口密度简表
地区
主要地形
平均人口密度(人/方千米)
苏州、湖州、常州、秀州
平原
104
温州、台州
丘陵
55
歙州、睦州
山区
30
运用材料,自拟一个与宋代江南经济发展相关的题目,结合所学知识予 以论述。(要求:论点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
版块四 两宋的新变化与 元朝的统一
• 主干知识线索:
一、中枢决策机制的演变
1、宋代: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由枢密院掌军事,三司掌财政,与宰 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又与“三衙”在调兵权与统兵权上 进行分权。 2、元代: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
通史复习:宋元复习课件
手工业:
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松江-棉纺织业中心; 2、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制瓷业:宋:五大名窑、景德镇宋代著名瓷都,吸收写实风 3、不受官府直接监视; 格;元: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元代烧制出青花瓷 釉里红 ;
条件--表现---1、商品种类增加;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货币: 北宋: 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2、城市: 宋代的开封、临安成为商业 商业: 城市,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元代大都; 3、贸易:①海外贸易:北宋:广州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南宋: 泉州是世界最大贸易港口; 杭州-最大商业和手工业中心。 ②边境贸易设官办贸易场所榷场,进行互市贸易。4、交通——元 代疏浚大运河
1. 正确认识宋朝的历史地位
宋朝的历史地位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评价。政治方 面,宋代典制对后世影响巨大,其突出现象是藩 镇割据消除,进一步形成了统一多民族大国,宋 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元明清继承。 农业方面,宋代人口过亿,为汉唐两倍,垦田也 是汉唐两倍,农业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手工业 方面有了很大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突出,其中商 品货币关系进步明显,海上贸易空前发达。 在文化科技方面,三大发明完善或发明于宋代, 对世界影响巨大。文学、史学、教育、哲学都取 得了突出成就。总之,宋朝在我国历史发展总过 程中无论经济、政治、文化方面,都处于极其重 要的阶段。
理财军事及教育措施成效失败的原因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政治经济改革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物给农民征收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出钱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核实土地按多少好坏平均赋税设市易务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收入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增加政府收入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农村住户编为保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战时作战科举废明经科设明法科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重编教科书成绩优秀者直接受官固定禁军辖区和训练的将官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增加国家军事力量减少军费开支充实边防力量为政府培养实用人才学校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解决社会危机维护封建统治皇帝支持曲折性复杂性整顿吏治局部改革全面改革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但为王安石的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变革的时期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时期都有富国强兵的目的废旧制度建立新制度挽救北宋统治危机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加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讲义
阶段四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总特征~1368年)是古代中华文明的成政治上经济上思想文课时1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政治:(1)宋元君主专制的加强。
(2)宋元中央集权的加强。
(3)王安石变法*。
注:带*部分为选修的内容或选修、必修皆有的内容。
[主干梳理]考点一君主专制的加强1.宋代(1)宋代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中央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元代(1)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
(2)元末,宰相权势越来越大,有时可以左右皇位继承。
考点二中央集权的发展1.宋代(1)措施⎩⎨⎧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影响⎩⎨⎧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2.元朝:行省制度(1)措施⎩⎨⎧①地方设行中书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②下设路、府、州、县。
③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
(2)影响⎩⎨⎧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考点三 选修部分:王安石变法(选修1) 1.背景(1)必要性⎩⎨⎧①政治:阶级矛盾尖锐,农民反抗斗争不断。
②经济:由于冗官、冗兵、冗费,造成财政入不敷出,形成积贫局面。
③军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形成积弱局面。
(2)可能性⎩⎨⎧①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②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
2.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局面;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3.内容4.评价(1)积贫局面的改变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③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
(2)积弱局面的改善①节省了军费开支。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课件(部编版):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
思维拓展
宋代崇文抑武政策 崇文抑武政策指北宋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北宋制定这一 政策的目的是防止武将跋扈,而不是轻视武备和军队。这一政策一方 面使北宋军队战斗力变差,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多吃败仗; 另一方面,使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 情况的发生,有利于社会稳定。
棉纺织技术推广
理学产生
陆九渊“心学”
活字印刷术、宋词、文人画、风俗画
杂剧、散曲
蒙古西征与 文化交流
阶段特征
辽宋夏金元时期(916-1368年)是我国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文化 成就达到我国封建文化的又一高峰。 (1)政治:从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各民族呈现出 互相交融的趋势;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 (2)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前代;南方经济获得较快发展, 经济重心 南移;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海外贸易空前繁荣。 (3)文化:封建文化高度繁荣;各民族文化交融;科技成就突出,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外传; 理学有了较大发展;文学艺术逐渐平民化、通俗化。
第8讲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 新变化。 2.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 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 作用。
考点定位
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措施及影响。 2.北宋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3.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4.辽、西夏、金政治制度的特点及与宋的关系。 5.元朝的建立、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行省制度的特点。 答案 行省的设置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行省具有地方财政、军事、 行政、司法等事权;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地方权力间的分权与 制约。
2022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第六讲宋元时期基础知识汇编
统编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基础知识汇编第六讲宋元时期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北宋(960---1127)南宋(1127—1276年----1279年)纲要上1.P49政治:●宋初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选一P5、6 P31 P46分散机构权力作用P100基层管理与救济抑制武将势力●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北宋和辽三冗两积北宋和西夏局面形成+选一P61●王安石变法背景内容(富国、强兵)+选一P23作用失败原因南宋: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康王赵构(宋高宗)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1141年,宋金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币”。
此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长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P60经济:农业;农业发展成就突出。
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
还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户口增长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北宋末年的实际人口数应当超过一亿,这在中国古代人口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加选一P93赋役P98户籍●手工业:宋朝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色彩多变,质感浑厚。
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路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选二P21矿冶业:在北宋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煤的开采量很大,都城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汉代开始)作燃料。
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印刷业:宋元时期发展迅速,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第1讲__宋元时期的政治与经济-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之中国通史大串讲
【小结】宋元时期的政治
(一)君主专制的加强 1.宋代:二府三司 2.元代: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二)中央集权的发展 1.宋代: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2.元朝:行省制度
二、宋元时期的经济
(一)农业的发展
1.生产技术: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
2.土地制度: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
北宋的二府三司制
三司:户部司、度支司、盐铁司
【知识拓展】宋代的官职差遣体制
1. “官”“职”的含义:宋代,官僚制度中有“官”“职”“差遣”的区分。所谓 “官”,实际是一种等级待遇,作为叙级、分等、定薪的依据。所谓“职”,不 是职务,而是加官,只是一种虚衔。上述两种官僚,“有官无权”“有职无权”, 真正负实际责任的是“差遣”。
(2)影响
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 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 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雪夜访普图
太祖数微行过功 臣家,普每退朝, 不敢便衣冠。一 日,大雪问夜, 普意帝不出。久 之,闻叩门声, 普亟出,帝立风 雪中,普惶惧迎 拜,帝曰:‘已 约晋王矣。'已而 太宗至,设重裀 地坐堂中,炽炭 烧肉,普妻行酒, 帝以嫂呼之。因 与普计下太原。 ——《宋史·赵 普本传》
等名号,执行相职,削弱相权 。
(3)唐玄宗以后: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取代三省六部体制,成为新的中枢体制。 (4)宋代:中书门下体制发展为二府体制。 “二府”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别负
责行政和军政,三司负责财政。
(二)中央集权的发展
1.宋代
(1)措施:
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 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 州、知府),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 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转运使)
课标通史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三第6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课件
归纳总结 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方式 分化事权,使机构相互牵制;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实行监察制度;中央直 接掌控地方权力或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直接管理;等。
三、王安石变法(△选修1) 1.历史背景:北宋中期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 (1)阶级矛盾尖锐 北宋初年,政府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大部分土地被地主占有。政 府不断增加赋税,中小农户的赋税沉重。在地租、高利贷和官府赋役重 重盘剥下,农民生活困苦,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2)积贫积弱局面形成 宋朝建立后,为加强专制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到北宋中期,这些措 施的负面影响逐渐显露出来。首先,其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北宋在与
经济 (1)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3)手工业生产技 术和规模进一步发展 (4)商品经济活跃,商业活动突破了“坊”和“市”的界限,纸币的使用标 志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空前水平 (5)海外贸易有重大发展
思想 (1)理学产生,儒学完成转型 (2)科技领先世界,科技发展出现高峰 (3)文艺平民化、市俗化 文化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专题三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时期
时空定位
专题概览
阶段特征
宋元时期(公元960年宋朝建立至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是中国古代 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由民族政权对峙到国家统一和科技文化繁荣时 期。
政治 (1)总体上,国家由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 (2)宋代积贫积弱,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最终 元朝实现了大一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发 展和完善。宋代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削弱宰相权力,进一步加强皇权 (3)元朝创立 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1)从背景看,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政府面临财政危机、政治危机 和边患危机的情况下,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改革。 (2)从内容看,主要是调节农民、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再 分配,但并没有使社会矛盾得到根本的解决,因而无法真正解决严重的 危机。 (3)从措施和结果看,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那么,也就无法解决 农民的土地问题,当然也就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宋元时期考点归纳整理带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宋元时期考点归纳整理考点提示1、宋元时期的政治:宋的集权措施、元的中央官制2、宋元时期的经济3、宋元时期的思想文化:程朱理学、陆九渊心学4、王安石变法复习建议宋元时期的考点非常多,任何一个知识点都能出题。
但重点仍然是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王安石变法、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理学、科技的发展。
其中,理学是难点问题,我们可以阅读一些理学家的著述、人生经历,这对于理解教材的条条框框是有帮助的。
知识清单宋元(10世纪中期至13世纪晚期)时间五代十国(907~960年),北宋(960~1127年),南宋(1127~1276年),辽(907~1125年),西夏(1038~1227年),金(1115~1234年),元(1271~1368年)时代特征国家从分裂走向①和农耕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政治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宋与②的对立,③再度统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利、弊都非常突出。
各少数民族加快封建化进程,④的进一步加强。
对外交流进一步发展。
经济农耕经济的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繁荣,商品经济获得显著发展。
南宋时,⑤南移完成。
文化科技继续领先于世界。
活字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大发明均在本阶段外传,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⑥和⑦的形成,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答案:①统一,②辽夏金,③元朝,④民族融合,⑤经济重心,⑥理学,⑦心学。
考点聚焦考点一、宋元时期的政治(一)政权更替简况唐朝五代十国北宋、辽、西夏并立南宋、金、西夏并立元朝统一北宋、辽、西夏的对峙局面南宋、金、西夏的对峙局面(二)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1.君主专制的强化宋初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2.中央集权的加强目的:改变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措施:(1)军事上,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杯酒释兵权),抽调各地精兵充实中央禁军(强干弱枝)。
宋元时期课件--高三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
兴修水利
从 1070-1076 的 六七年间,兴建 了 10793 处 水 利 工程,从中受益 的民田达
36177888 亩 、 官田191539亩。
——《 宋 代 经 济 史 》
产量提高
汉代每个劳动力
年 产 粮 食 4320 斤, 唐 代 4806 斤 , 宋 代 6231 斤 ,
比 唐 代 提 高 30% 。
对农民的盘剥
宋代在全部继承前代各种杂税的同时,又创立了新 的科敛……买卖牛羊有税,粜卖粮食也有税;买卖 田宅有税(田契钱等),修房盖屋也有税(木税); 牛活着有税,牛死了也还纳税(牛皮钱)……
——《 宋 代 经 济 史 》
古者刻剥之法,本朝皆备。 ——朱熹
1、导致宋税沉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对地方的盘剥之物是如何到中央政府的? 3、分析宋代赋税制度对政府与小农家庭的影响?
• 1.基本国策
• 重文教,轻武事
• 材料一 五代方镇残虐……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
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
• 材料二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 ——宋·汪洙《神童诗》
• 材料三 宋太祖: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
文彦博: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当今自楚之北,至于唐、邓、汝、颍、陈、蔡、许、洛之间,平田 万里,农夫逃散,不生五谷,荆棘布野。
——(宋)苏辙《御试制策》
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 ——《宋史》卷一七三
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两宋300多年的历史,发生400多次农民 起义。虽没有全国性规模的起义,但数量 之多空前绝后。宋徽宗宣和元年,宋江聚 众在梁山泊起义,后接受朝廷招安,成为 宋官军的一部分。其事迹被后世不断演绎, 成为《水浒传》的历史原型素材。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第2单元第3讲魏晋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学案
第3讲魏晋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时空坐标单元概览]政治—(1)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2)隋唐时期,形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3)宋元时期,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经济—(1)魏晋南北朝时期,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不断撞击、融合,北方农耕经济在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后,逐步恢复发展。
(2)隋唐时期,随着新生产工具曲辕犁的推广应用,农业发展达到新高度;手工业方面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3)宋代是商业大发展时期,在城市里突破了市、坊界限,农村形成大量草市。
宋元时期,海路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
文化—(1)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儒、道、佛“三教并存”的局面;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深刻影响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方向。
(2)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
(3)宋元时期,儒学处于转型时期,出现理学和心学;科技成就突出,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使用取得突破性进展;知识分子地位的提高、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考点1|魏晋、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君主专制的演进1.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隋唐: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1)内容①三省:指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3)局限:流程式分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权问题及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
[教材补遗]唐朝时期中央行政制度的变迁唐前期:沿用三省六部制,在三省制下,尚书省成为最高行政机构。
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
三省议政场所叫政事堂。
唐太宗时期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
2020届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第8讲宋元时期的政治【课件】(52张)
等字眼,如判寺事、知州、提举常平等,以示差遣。这样做的目的
也是为了中央集权。
返回
确立了三衙一枢密院新体制。枢密院总理兵政,握 有调兵之权。三衙主要负责军队的训练等日常事务, 加强对 有“握兵之重”。两个机构互相制衡,形成了枢密 军队的 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三衙有握兵之重却无发 控制 兵之权的格局,实现了握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握 兵权、调兵权和统兵权的分离,在体制上彻底消除 了将帅专兵、发动兵变的可能性
[注] “积贫”是指冗官、冗兵和“岁币”银绢造成北宋财 政入不敷出;“积弱”是指兵员剧增后军队战斗力低下。
返回
3.科举制的完善 (1)措施: ①严格科举考试程序(乡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殿试成为
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 ②减少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 ③大大增加录取名额。 ④实行糊名和誊录防止徇私舞弊。 (2)作用: ①积极性:为各阶层的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的
转折意义①。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
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
中央掌握 六七人组成②。……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
行省大权,
行省有部 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
分权力, 但其服务
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
于中央集 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③。
返回
三归纳总结——唐朝和宋朝加强君权的异同 (1)不同点: ①三省设置:唐朝加强三省的职能;宋朝三省有名无实,相权
被进一步分割,枢密院、三司、参知政事分割了宰相的军权、
财权和行政权。 ②最高行政机构设置:唐朝以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宋朝以
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 (2)相同点:通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①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一分为三。 ②宋朝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三第6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课件
2.元代 (1)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 (2)元朝后期,宰相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二、中央集权的发展 1.宋代 (1)措施 a.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b.行政:由中央派③ 文臣 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c.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影响 a.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b.消极: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史论归纳 唐朝和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异同 (1)相同点:通过分割相权,以加强皇权。 ①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一分为三。②宋朝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 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2)不同点 ①三省设置:唐朝加强三省的职能;宋朝三省有名无实,相权被进一步分割。 ②最高行政机构设置:唐朝以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宋朝以中书门下为最 高行政机构。
的机会
3.结果及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 (1)结果:新法被废止,变法失败。 (2)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新法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强烈反 对;失去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新法推行中的缺陷,执行过程中的用人不当, 引起民间不满。
4.历史作用 (1)积贫局面的改善:王安石变法虽然没有完全成功,但在一定程度上改 善了北宋积贫局面。 (2)积弱局面的改善:王安石变法使北宋的国力得到增强,积弱局面有所 改善。
5.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 (1)从背景看,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政府面临财政危机、政治危机 和边患危机的情况下,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改革。 (2)从内容看,主要是调节农民、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再 分配,但并没有使社会矛盾得到根本的解决,因而无法真正解决严重的 危机。 (3)从措施和结果看,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那么,也就无法解决 农民的土地问题,当然也就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及辽夏金元的统治+课件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背景
措施
结果
达到了富国
(1)北宋财政危机
富国 (1)官府向农民提供_农__业__贷__款__。 目的,增加
和边疆危机严重。 方面 (2)官府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 了大笔收入
(2)庆__历__新__政__失败。
(3)1069年,宋神
(1)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
强兵 训练。
宗任用王安石主持
效果并不明显
方面 (2)逐渐恢复“_兵__农__合__一__”的
双方达成和议,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 宋夏关系
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宋金关系
1141年_绍__兴__和__议__,宋金之间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宋代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与“和” “战”是暂时的,对交战双方都是一种灾难;“和”是主流,有 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的加强,推动统一进程。
一、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1.两宋的兴亡
政权 建立 都城 建立者 灭亡
北宋 960年 东京 宋太祖赵匡胤 1127年(靖康之变)
南宋 1127年 应天府→临安 宋高宗赵构 1276年(临安被攻破)
2.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措施
中央派_文__官__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 虚衔
加强中央对 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 地方的控制 朝廷
第三次西征:13世纪中叶,蒙古以西亚地区为目
标,进行第三次西征,攻占巴格达
①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 蒙古三次
②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 元 西征(选必 影
③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使亚欧内陆的民 朝 3,第11课 响
族分布产生了变化,一些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 子目2)
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件:第10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共30张PPT)
二、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二)中央集权的强化
1、宋朝时期: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
(1)措施
①行政(削实权):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 变为虚衔。
②财政(制钱谷):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 分上缴朝廷。
③军政(收精兵):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 定期更换驻地。
二、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中央官制演变
1、宋朝时期:二府三司制
材料:枢密院原为唐代枢密使,权力不大;但中唐以后,随着宦官掌军,枢密使职权 因而大增,后来还出现了专属的办事机构——枢密院。宋代保留枢密院,将其职权限 制于军事管理,与中书门下合成“二府”。而“三司”本为出现于唐中叶以后的临时 使职,后来逐渐形成体系。宋初,“三司”即为“度支”“盐铁”“户部”,成为管 理国家财政的机构。“二府”与“三司”互不统属,各自直接向君主负责。
3、评价
①积极:宋代文官制度使传统的“武人政治”从此基本上退出了封建中国的 历史舞台;宋代文官制度使权力收纵自如,无尾大不掉之虞;宋代文官制度 使书院兴起,学者辈出,经学、史学、文学、科学技术等均甚发达。 ②消极:政出多门,效率低下;冗费增多,财政拮据;容易形成党争;头重 尾轻,地方凋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代宋元时期(公元907年朱温废掉唐哀帝—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是中国古代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由民族政权对峙到国家统一和科技文化繁荣时期。
第6课时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考纲要求] 1.从汉到元的政治演变 2.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 3.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科技成就;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文学成就 4.★王安石变法宋元时期的政治[学生用书P 35]1.中央(1)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二府即中书门下和枢密院,长官分别为“同平章事”(后曾设参知政事)和枢密使,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即管理财政的三个部门,长官为三司使。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元代: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
2.地方(1)宋代:实行路、州、县三级制;派文臣做地方官,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同时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地方权力大大削弱。
地方设置知州、通判、转运使分割地方行政权、财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元代:创立行省制度,全国设十个行省,另设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腹里”和宣政院辖区;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四级。
★3.王安石变法(1)背景①财政危机: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将地方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由此带来“冗官”“冗兵”“冗费”现象,再加上每年交纳的“岁币”负担,使得北宋中期财政发生严重危机。
②政治危机: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辽宋战争和夏宋战争导致边境危机加深。
③“庆历新政”最终失败,未能解决北宋政府的危机。
④条件:宋神宗即位,支持王安石变法。
(2)措施(3)影响①限制了大地主、大商人、大官僚的剥削,有助于缓和阶级矛盾。
②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得到一定的实惠。
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积贫”的现象有所改善。
④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弱”的现象。
(4)失败的原因①新法偏重于谋财,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而且新法的实行也显得过于急进。
②守旧官僚的群起反对。
③宋神宗变法态度不坚决,最终动摇变法决心。
[图解历史] 二府三司制[误区警示] 不能认为行省制度只是地方上的行政制度。
行省起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取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意,后逐渐成为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掌管辖内军政要务。
[轻巧识记]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发展特点(1)一个“继承”:西汉和唐朝分别继承了秦朝和隋朝的政治制度。
(2)两个“趋势”:宰相制度变化,体现了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趋势;地方行政制度变化,体现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3)三个“创新”:开创了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制度)、行省制(地方行政制度)和科举制(人才选拔制度),对中国古代乃至对当今社会都有重要影响。
[特别提醒] 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中期政府面临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患危机的情况下,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改革。
改革的阻力大,无法缓和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最终失败。
[思维发散] 宋代有很多看似矛盾的地方,一方面,宋代经济发达,税收大大增加,但是,财政却非常困难;另一方面,军队众多、武器先进,但是,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却屡屡失败。
这些矛盾只能从其政治体制的特点上解释。
[误区警示] 唐代中书省和元代中书省的区别唐代中书省的职权是负责起草诏令,元代的中书省则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两者虽名称相同,职权却相差很大。
主题一从汉至元皇权与相权之争[史料研读]史料(宋代)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
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
——(元)脱脱等《宋史》[问题]史料反映了宋代是怎样分割相权的?有何特点?[解读][史论拓展]宋元时期对中央“三省制”的发展三省制,不同时期的统治者都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调整和补充。
宋代三省六部之外另设“中书门下”、枢密使、三司使;元代废三省制,只保留中书省,行一省制。
主题二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与影响[要点拓展]1.特点(1)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
(2)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
(3)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中书省制)。
2.影响(1)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维护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2)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保证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的发展。
(3)中央集权过度强化,造成了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自主权,也难以发挥管理的实效。
[史料探究]汉到元地方制度的演变[解读]史料一①(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
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汉书·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刘胜》↓(1)史料信息①表明汉武帝针对汉初郡国并存,王国逐渐威胁中央集权现象,颁布了“推恩令”,分割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史料二②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
掌总理郡政……其赋役、钱谷、狱讼之事,兵民之政皆总焉。
通判……建隆四年(963年),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职掌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元)脱脱等《宋史》↓(2)史料信息②说明宋代派文臣做知州,管理地方行政,但受通判监督、牵制,重要公文必须与通判连署才有效;宋代通过分割地方权力而强化中央集权,基本解决了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问题。
史料三③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
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④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明)宋濂《元史·百官志》↓(3)史料信息③说明元统一后地方上设行中书省,地方行政区划实行行省、路(州、府)、属州(属府)、属县四级制或省、州(路、府)、县三级制。
(4)史料信息③④说明行中书省类似于中央的中书省派出机构,负责地方政治、经济、军事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史观连线]以唯物史观看待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史观理论】唯物史观亦称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辩证的观点。
主要理论: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③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
④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史观运用】以唯物史观看待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唯物史观要求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应辩证地分析和采用实事求是的态度。
应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去审视,对古代监察制度应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去看待。
(1)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起到一定的作用。
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
(2)基于专制制度的制约,实际中的监察工作往往因君主的重视程度不同,监察官员只对君主负责而忽视民意、君主难以直接统驭地方官员而监察不力等因素,导致其监察作用非常有限。
[对点训练](2015·湖北浠水联考)电视剧《大宋提刑官》讲述的是南宋人宋慈判案的传奇故事。
历史上确有宋慈其人,据宋慈墓志铭记载,他先后做过“提点广东、江西、湖南刑狱”。
历史上与宋慈的“提刑官”职能较为类似的有()①参知政事②都察院③御史台④刺史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选B。
由题干材料可知,“提刑官”掌管刑狱,具有监察职能。
四个小项中,都察院、御史台和刺史都具有该职能,参知政事掌管行政,与此无关,故答案应为②③④,选B 项。
一、北宋二府三司制度和对地方控制的加强1.(2014·高考北京卷)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A.文官任知州B.设三司使C.设枢密院D.施行将兵法解析:选A。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掌握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主要有收精兵、削实权和制钱谷,故首先排除D项,施行将兵法是王安石变法的一项措施。
设三司使和枢密院是北宋为制约宰相权力而采取的措施,故排除B、C两项。
宋初派文臣任知州,以防止地方武将专权,有力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A项。
2.(2013·高考山东卷)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解析:选A。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趋势是中央政府的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政府的权力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以至最终被废除,故A项正确;从秦汉至宋元,除分裂时期外,国家行政大权一直掌握在君主手中,故B项错误;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是在明朝,故C项错误;秦朝的郡县制打破了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故D项错误。
3.(2012·高考海南卷)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
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
这种现象反映了()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解析:选C。
题干主要反映宋代御史与宰相的关系变化,以此说明相权的削弱,皇权的加强,说明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御史掌握的是监察权,A项题干无从反映,D项不符合史实;宋代以前的历代统治者为了加强皇权,致力于削弱相权,如汉代的“中朝”和“外朝”制度、唐代的三省六部制,排除B项。
★4.(2012·高考四川卷)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选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河北民》的内涵。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中的“官家”指朝廷,“事”是供奉,“夷狄”指辽和西夏。
大致意思是:边境百姓家家养儿育女,让他们男耕女织,结果是成果全都上缴朝廷,然后供奉给辽和西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