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理论
审计学的理论基础
审计学的理论基础审计学是一门研究财务信息真实性和可靠性的学科,它在现代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审计学的理论基础是其发展和应用的基石,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审计学的理论基础。
一、信息对称理论信息对称理论是审计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信息对称是指在市场交易中,交易双方拥有相同的信息。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信息不对称是非常常见的。
企业经营者通常比外部投资者或债权人更了解自己公司的财务状况。
这就导致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使得外部利益相关者难以准确评估企业的真实价值。
审计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独立第三方的核查,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消除信息不对称,增加市场的透明度。
审计师作为独立第三方,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审计,可以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一个中立的评估依据,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二、道德经济学道德经济学是审计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道德经济学研究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规范。
在审计过程中,审计师需要具备高度的道德意识和职业道德,以保证其独立性和客观性。
审计师需要遵循一系列的道德准则和职业行为规范,如保持独立、保守机密、尽职调查等。
这些准则和规范的存在,保证了审计师在工作中不受利益冲突的影响,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从而提供真实可靠的审计意见。
三、信息经济学信息经济学是审计学的另一个理论基础。
信息经济学研究信息在经济中的作用和影响。
在审计学中,信息经济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审计市场的运作机制和审计服务的供需关系。
审计市场是一个充满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审计需求方需要依赖审计师提供的信息来做出决策。
信息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当信息不对称存在时,市场可能无法有效运作,因此需要引入第三方来提供信息中介服务。
审计师作为第三方,通过提供独立、客观的审计服务,弥补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市场失灵。
四、会计理论会计理论是审计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审计学与会计学密切相关,会计理论为审计提供了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会计理论研究会计信息的产生、处理和使用过程,为审计提供了基本的概念和原则。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及应用研究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及应用研究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是指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方法和理论,主要是在审计过程中强调风险管理,通过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应对措施,提高审计的效率和准确性,强调风险管理与控制过程的关联性,以提高组织的稳健性和持续经营能力。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的核心是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
风险评估是指在审计过程中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的评估和分类,以便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具体的风险评估方法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监控。
风险管理是指在审计过程中采取的措施,用于确保审计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风险管理包括风险控制、风险缓解、风险转移和风险应对等措施。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计过程中的风险管理。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和风险缓解措施,提高审计的效率和准确性。
2、审计过程中的风险监控。
根据对风险的监控和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避免风险对业务的影响。
3、风险管理与控制过程的关联性。
将审计过程中的风险识别、评估和监控与业务的风险管理和控制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体系。
4、风险管理与信息技术的集成。
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对风险进行精细化管理和监控,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
5、风险管理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合作。
利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机会,推动审计业务的创新和升级,提高审计的效率和准确性。
总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的应用能够帮助审计机构和企业在审计过程中建立完整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体系,加强对风险的识别和监控,为组织的健康稳健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审计方面的文献综述
审计方面的文献综述审计方面的文献综述涉及了许多相关主题,包括审计理论、审计方法、审计流程、审计质量、审计报告、审计风险等。
以下是一些审计方面的文献综述相关主题以及相关文献的综述。
1. 审计理论- 审计理论的演变和发展趋势:这方面的综述可以回顾审计理论的历史发展,以及当前审计理论的主要趋势和前沿。
- 审计理论的理论框架:这方面的综述可以整理和总结不同的审计理论框架,包括信号检测理论、代理理论、政治经济学理论等。
2. 审计方法- 审计程序的综述:这方面的综述可以总结不同类型企业的审计程序,以及不同类型审计的程序特点,如财务报表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
- 数据分析方法在审计中的应用:这方面的综述可以介绍数据分析在审计中的应用,如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
3. 审计流程- 审计计划与风险评估:这方面的综述可以介绍审计计划的编制过程,以及风险评估的方法和工具。
- 审计证据的收集与评价:这方面的综述可以总结审计证据的不同来源和收集方法,以及如何评价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和充分性。
4. 审计质量- 审计质量的评估指标:这方面的综述可以总结审计质量的评估指标,如审计报告的标准符合程度、审计结果的重要性等指标。
- 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这方面的综述可以整理和总结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包括审计师的专业素质、审计机构的制度设计等。
5. 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的格式和内容:这方面的综述可以总结不同国家或地区审计报告的格式和内容要求,以及国际审计准则对审计报告的要求。
- 审计报告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这方面的综述可以研究审计报告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对用户的影响,以及如何提高审计报告的可读性。
以上仅是一些审计方面文献综述的主题示例,具体的文献综述需要根据具体研究目的和关注点来确定。
可通过学术数据库、审计期刊和研究机构的网站等渠道搜索相关文献,以获取更详细和最新的研究综述。
审计理论与实务
审计理论与实务审计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它要求审计员必须了解会计和审计技术,并充分应用这些技术来实现审计目的。
审计理论与实务是研究审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审计理论涉及审计的综合性,审计理论的内容包括审计的定义、任务、原则、范围、审计工作、讨论及审计结论等。
审计理论可以分为两大类,即通用审计理论和专用审计理论。
通用审计理论是指一般性审计原则,专用审计理论是审计工作特殊性事项所需的审计原则。
审计实务是指审计师根据审计理论对具体审计工作采取系统审计行为的过程,它是审计员在审计中应该采取的实际行动,目的在于获得良好的审计结论。
审计实务的具体内容包括的审计制度的设计与建立、审计程序的设计、实施和检测,审计样本的抽取、审计报告的编制等。
审计理论和实务密切相关,审计理论是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审计实务是审计理论的具体运用。
如果审计人员没有充分理解和应用审计理论,那么他的审计实务也可能存在较大的问题。
因此,审计人员必须学习和理解审计理论,并熟悉审计实务的具体要求,从而保证获得良好的审计结果。
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学习是审计人员技能提升的重要手段,也是审计工作能够顺利实施的前提。
审计理论与实务是实施审计和得出审计结论的核心,是审计准则严格遵守和实施的基础。
因此,审计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审计理论与实务,以便他们能够正确的实施审计工作,得出正确的审计结论。
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学习可以通过学习审计相关的教材,了解审计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熟悉审计实务的实施过程,及时学习有关行业发展趋势等方式来进行。
此外,审计人员还应该加强实践,多参加实践性的审计工作,这样既可以提高审计人员对审计实务的把握能力,也可以加强审计人员的实践经验。
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学习与实践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它可以帮助审计人员不断提升自己的审计能力,保证更高质量的审计工作和获得更准确的审计结果。
审计理论和实务的研究与实践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审计人员技能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审计理论要点
审计理论部分一、审计理论的内涵(结构、框架)1.审计动因的理论,导出审计理论定义和受托责任。
2.审计主体的理论,导出独立性等基本概念。
3.审计客体的理论,导出审计对象等概念。
4.审计主客体关系的理论,导出审计职能、委托和授权概念5.审计运行的理论,导出审计目标、规范、证据、程序、结果等。
进一步讨论独立性、职业谨慎、重要性、审计风险、内部控制、测试等重要概念。
二、审计的基本概念*(一)审计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原因:受托责任关系1.概念:审计关系是指审计授权或委托人、被审计人、审计人之间的关系;受托责任关系是指审计授权或委托人与被审计人之间的关系。
2.受托责任关系与审计关系的关系。
审计人被审计人<————审计授权或委托人————>3.受托责任关系的特征。
(1)资源经管权的转移。
(由委托方转到受托方)受托责任关系的核心和本质内容。
(2)关系确立意味着委托方给予受托方权利、受托方对委托方承担一定义务与责任关系的确定。
(3)受托责任通过法律、规章、契约等有效形式加以体现,使其能够具体运作。
(4)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应该可以计量。
(二)审计的本质:独立性。
一是实质独立性,主要指审计师的一种精神态度,即在工作中不使自己的判断受他人左右,不受个人偏见与杂念的影响,完全客观公正地形成审计意见;二是形式上的独立性是指审计师在组织地位与客户关系方面应独立于会计报表编制人,从而保证审计工作客观公正。
二、审计的理论框架(一)审计主体的基本特征:独立性和权威性。
独立性与权威性是相辅相成的。
权威性是保证审计独立性的必要条件,而独立性也是权威性的基础。
国家审计权威性最高,表现在:(1)强制性审计(2)强制执行审计决定。
(二)审计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恰当的审计主客体关系的形成,是顺利完成审计工作的保证。
审计主客体形成的方式不同,审计主客体的关系也就存在一定的差异。
要规范审计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必须结合其形成方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涉及委托方式的,必须在审计业务约定书中明确规定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
审计理论体系结构
审计理论体系结构体系一、我国审计理论结构体系内容审计理论体系是反映审计研究对象而形成的概念、范畴、判断、推理的体系,是一个具有层次性结构的系统。
我国的审计理论结构大致可以划分两个层次:审计基本理论和审计应用理论。
1、审计基本理论审计的基本理论是研究审计的本质、一般规律或基本原理,探求能解释审计实践普遍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在审计理论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其科学水平决定着审计理论体系的水平。
它包括审计本质、审计假设、审计环境、审计目的和审计规范等内容。
审计基本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审计实践的一般过程和审计认识的一般方法,而不是具体的审计实践和特殊的过程,其研究任务或目的,是解决如何正确认识审计实践和从一般意义上组织审计实践活动所涉及的审计实践要素的基本问题。
审计基本理论研究的某项重大突破,常常给整个审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带来大的变革。
审计本质反映了一种受托的经济责任关系,这种关系又是审计存在的重要条件。
将审计环境和审计假设作为审计理论研究起点纳入审计理论结构图中,表明审计产生于社会环境的客观需要,审计环境的优劣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对审计的需求程度,审计假设是科学研究的先导,是审计理论结构的基石,它确定了审计研究的前提。
审计假设对多变的审计环境中最可能发生的事情和关系和一般规律进行了设定,说明审计假设与审计环境是息息相关的,离开了审计环境,审计假设成为空中楼阁,同样审计假设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而进一步改造审计环境。
审计目标的确定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为,是审计本质与特定的审计环境相互作用、互动的结果。
审计规范是审计本质与内涵的扩展,它必须与特定的审计环境相适应。
2、审计应用理论审计应用理论是审计基本理论在具体审计实践中运用的知识体系,它是关于处理具体审计工作时应遵循的原理、原则、程序和方法的知识体系。
它介于审计基础理论和具体审计实践活动之间。
通过对审计应用理论的研究,可以使审计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与审计实践的联系更加紧密,从而提炼出更为完善、科学、合理的审计基本理论,使之不断更新和突破。
审计理论:论审计失败
审计理论:论审计失败关键信息项:1、审计失败的定义及表现形式2、审计失败的原因3、审计失败的影响4、防范审计失败的措施11 审计失败的定义审计失败是指注册会计师由于没有遵守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
这意味着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报或漏报,或者在发现后未能恰当地反映在审计报告中。
111 审计失败的表现形式审计失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1111 发表了无保留意见,但实际上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
1112 审计范围受到限制,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却仍发表了审计意见。
1113 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评估不准确,导致审计程序设计和执行不当。
12 审计失败的原因审计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121 审计师自身的专业能力不足。
审计师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无法准确判断和识别财务报表中的问题。
122 审计独立性缺失。
审计师可能受到被审计单位或其他利益相关方的不当影响,从而无法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
123 审计程序执行不严格。
在审计过程中,未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导致审计证据不充分、不准确。
124 被审计单位的故意舞弊。
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可能故意隐瞒或歪曲财务信息,以欺骗审计师和投资者。
125 审计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经济环境的变化、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等因素都可能增加审计的难度和风险。
13 审计失败的影响审计失败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影响:131 对投资者造成损失。
投资者基于错误的审计意见做出投资决策,可能导致资金损失。
132 损害审计行业的声誉。
审计失败事件的频繁发生会降低公众对审计行业的信任度,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
133 对资本市场的稳定产生冲击。
不准确的财务信息会干扰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破坏市场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134 法律责任的追究。
审计师可能面临民事赔偿责任、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责任。
14 防范审计失败的措施为了防范审计失败,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41 提高审计师的专业素质。
审计理论与实务
2、中国社会审计的演进 1918年北洋政府颁布了《会计师暂行章程》 1921年上海开始设立会计师事务所 1980年,财政部颁布了《关于成立会计顾问处的暂行规定》,标志着注册会计 师制度开始起步重建。 198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法律 形式对注册会计师的地位和任务做出了规定,标志着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进入了 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986年,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师条例》。 1994年1月1日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
七、审计的职能 1、经济监督职能 是审计的基本职能,检查和督促被审计人的经济活动在规定的范围内沿 着正常的轨道健康运行。 2、经济评价职能 指审计人对被审计人的经济资料及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并依据相应的标 准对所查明的事实作出分析和判断,肯定成绩、揭露矛盾、总结经验、 从而改善经营管理,寻求提高效率和效益的途径。 效益审计最能体现经济评价职能 3、经济鉴证职能 指审计人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及其他经济资料进行检查和验证,确 定其财务状况和经济成果的真实性、公允性、合法性,并出具证明性审 计报告,为审计授权人或委托人提供确周时期,设有“宰夫”一职,审查“财用之出入” 秦汉两代采用“上计”制度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王朝审计日臻完备的阶段 宋代设立审计司和审计院,标志着我国用审计一词命名的审计机构产生 1914年,北洋政府设立审计院,颁布了《审计法》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审计院,后改为审计部,隶属监察院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成立了中共苏维埃政府审计委员会,颁布《审计条例》 1982年12月5日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修改《宪法》,规定我国建立审计机关,进行审计监督 1983年9月15日,国务院正式设立审计署。 1994年8月31日八届人大常委会9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1995年1月1日 期施行。 1997年10月21日国务院颁布了《审计法实施条例》 2006年2月28日十届人大常委会12次会议修改了审计法,2006年6月1日起施行,
人本审计理论体系研究
人本审计理论在数字化时代的应用与创新
数字化时代对人本审计理论的影 响
人本审计理论在数字化时代的创 新点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人本审计理论在数字化时代的实 践应用
未来人本审计理论的发展趋势
人本审计理论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影响
技能提升:不断 学习和掌握新的 审计理论、技术 和方法,提高审 计效率和准确性, 加强与其他专业 领域的交流和合 作,扩大知识面
和视野。
添加标题
人才培养:加强 审计人才队伍建 设,提高审计人 员的综合素质和 业务水平,推动 审计行业的可持
续发展。
添加标题
审计客体:人本化审计对象的特征与需求
特征:具有主观能动性、社会性、自利性和有限理性
人本审计理论强调审计工作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关注组织内外部环境、利益相关者关系等因素 对审计工作的影响。
人本审计理论倡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组织文化,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人本审计理论的发展历程
起源:20世纪末,针对传统审计 方法的局限性和企业管理的需求, 人本审计理论开始萌芽。
完善:近年来,随着企业社会责 任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人 本审计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 发展。
需求: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社会认同和尊重、自我实现和成长
关注点:人的行为动机、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对审计结果的影响 审计方法: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关注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内 在逻辑和规律
审计方法:人本化审计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审计方法的创新:从传统审计方 法向人本化审计方法的转变
优势与局限性:人本化审计方法 的优缺点分析
审计基础理论教学课件第六章 审计主体理论
第四节 独立性、审计主题和审计主体多样化: 基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二、独立性、审计主题和审计主体多样化:理论框架
(三)审计交易的治理结构和审计主体构造 (1)资产专用性原则与审计交易的治理结构选择。 (2)外部性原则与审计交易的治理结构选择。
第四节 独立性、审计主题和审计主体多样化: 基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第四节 独立性、审计主题和审计主体多样化: 基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二、独立性、审计主题和审计主体多样化:理论框架
(2)非通用信息。 非通用信息是特定组织所特有的,资产专用性程度较高。 同时,非通用信息审计难以制定相关的审计准则,也难以确定审计 质量,所以,这种审计交易的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外部性较高。 (3)共性制度。 共性制度与通用信息的交易特征较为相似,资产专用性具有居中 和较低两种情形,外部性较低,适宜采用市场或混合组织方式来运 行这种审计交易。
第二节 审计独立性:概念框架、实施框架和未来展望
一、概念框架
第二节 审计独立性:概念框架、实施框架和未来展望
二、实施框架:行为约束和核心价值约束的统一
一般来说,在审计活动中实施独立性,有两个同时存在的路 径,一是行为约束,二是核心价值约束,前者强调外部及审计机 构制定的各项原则或规则,后者强调审计人员的内部自省。
第一节 审计主体的主要理论
四、审计主体选择论
(三)其他情形的审计主体 • Fra bibliotek些文献研究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主体。审计机关在企业领导
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中扮演着执行者的角色,即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 主体,而在这一经济活动关系中真正的主体是行使出资人权利的各 级政府,社会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机构被排除在企业领导人员经济 责任审计主体之外。 • 一些文献研究了整合审计的审计主体。主要有三种模式:同一会计 师事务所的同一项目组;同一会计师事务所的不同项目组;不同会 计师事务所的不同项目组。 • 一些文献研究了国有企业的审计主体。国有企业的审计主体应该 是以政府审计为主,民间审计可以发挥一定的辅助作用。
审计理论:论审计失败
审计理论:论审计失败【摘要】审计是一项重要的监督和评估机制,但有时会发生审计失败。
本文将探讨审计失败的定义、原因、影响、如何避免以及应对措施。
审计失败可能由于管理不当、人为因素、技术问题等导致,对组织和利益相关方都会造成不良影响。
为避免审计失败,组织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审计程序和审计团队的监督。
当发生审计失败时,应及时采取措施纠正错误并调整审计策略。
审计失败的教训在于重视内部控制和审计程序的重要性,未来应加强审计监督和培训,完善审计机制,以确保审计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审计失败提醒我们审计理论的重要性,促使我们不断改进和完善审计工作,以更好地为社会和企业服务。
【关键词】审计理论,审计失败,定义,原因,影响,避免,措施,教训,未来,发展,结论。
1. 引言1.1 审计理论:论审计失败审计理论是审计学的重要分支,是审计实践的理论基础。
审计理论研究审计活动的原理、方法和规则,旨在提高审计活动的质量和效益。
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审计失败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其严重性和后果不容忽视。
审计失败不仅对企业自身造成损失,还可能对整个市场造成负面影响。
审计失败指的是审计人员未能按照审计准则和标准进行审计工作,导致审计结论不准确或未能发现重大错误或舞弊行为的情况。
审计失败可能由于多种原因引起,例如审计人员的主观偏见、审计程序的不当安排、审计文件的不完整等。
审计失败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可能会对企业的信誉、财务稳定性以及市场形势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导致企业陷入信任危机和经济危机。
为了避免审计失败的发生,审计人员应当加强对审计准则和标准的学习,提高专业素养和审计技能。
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确保审计过程的透明和规范。
对于已经发生的审计失败,应当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应对,及时纠正错误,恢复市场信心。
审计失败是审计实践中的一种常见问题,需要审计人员和企业高度重视。
通过总结审计失败的教训,加强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督,才能实现审计工作的有效进行,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和市场的稳定做出贡献。
积极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
积极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积极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审计事业也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应当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新,以进一步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一、审计的价值观和使命审计作为一种监督机制的工具,旨在加强对财政经济领域的监管,维护财经秩序,保障国家财政的健康发展。
在新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风险挑战。
因此,审计应当明确自身的价值观和使命,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积极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服务。
审计的核心价值是公正。
在实施审计工作中,要坚持客观、公正、独立、公开的原则,对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财务和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监督,确保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效益的最大化。
审计的使命是保障国家财政的健康发展。
在新时代,要进一步发挥审计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改善经济公共服务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等方面的作用,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贡献。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的创新冲击1. 特色理论体系的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应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的理论体系。
这一体系应当立足于中国国情和发展实践,积极借鉴国际审计理论与实践,兼顾理论的原创性与适应性。
2. 系统性的方法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应当注重系统性的方法论,注重建立以风险防控和绩效评价为核心的综合性审计方法体系。
通过分析全面预算、全面规划、全面监督的审计方法,实现对财政经济活动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和评估。
3. 多元化的技术手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应当推动审计工作的技术手段创新,注重发展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应用等新技术手段,提高审计的效率和精确度。
同时,还要注重发展审计专业人员的能力,培养专业化、数字化的审计人才队伍。
审计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审计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审计的基本概念是指由独立的第三方对组织的财务报表进行审查,以确保其()。
A. 合法性B. 准确性C. 完整性D. 所有上述选项答案:D2. 下列哪项不是审计的目的?()A. 确定财务报表的公允性B. 检查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C. 保证企业盈利最大化D. 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合理保证答案:C3. 按照国际审计准则,审计证据应该是()。
A. 充分和适当的B. 尽可能多的C. 只限于书面形式的D. 仅由被审计单位提供的答案:A4. 在审计过程中,审计师使用的主要技术方法不包括()。
A. 观察B. 询问C. 检查D. 猜测答案:D5. 内部控制的定义是由企业管理层制定的旨在保障财务报告可靠性、促进企业效率、遵守法律法规以及保护资产安全的一系列()。
A. 政策和程序B. 法律和规章C. 审计程序D. 财务报表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6. 审计师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应考虑以下哪些因素?()A. 被审计单位的规模B. 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结构C. 行业标准和法律法规D. 财务报表的复杂性答案:A, B, C, D7. 下列哪些属于审计证据的来源?()A. 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记录B. 第三方的确认书C. 观察和检查D. 审计师的专业判断答案:A, B, C, D8. 审计过程中,审计师可能需要对内部控制进行测试,这通常包括哪些步骤?()A. 了解控制的设计B. 测试控制的运行有效性C. 评估控制风险D. 确定样本大小答案:A, B, C三、判断题9. 审计师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依赖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答案:错误。
审计师在评估检测风险时,可以依赖内部控制,但必须对其进行适当的测试和评估。
10. 审计报告只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发表意见,与内部控制无关。
()答案:错误。
虽然审计报告主要关注财务报表,但内部控制的测试和评估是审计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影响审计意见。
四、简答题11. 简述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如何确定重要性水平。
绩效审计理论与实务培训课件
绩效审计理论与实务培训课件一、绩效审计理论概述绩效审计是对组织绩效进行评估和改进的一种管理工具。
它涉及到对组织运营、管理和控制系统的评估,以确保组织能够达到其预设的绩效目标。
绩效审计理论包括绩效指标的选择和运用、评估方法的选择和设计、绩效报告的编制等内容。
二、绩效审计的目的和意义绩效审计的目的在于为组织提供客观的评估结果,帮助组织发现问题、改进绩效。
绩效审计的意义在于促进组织的持续改进和发展,增强组织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绩效审计的步骤和方法3.1 绩效指标的选择和运用绩效指标是绩效审计的基础,通过选择和运用适当的绩效指标可以对组织的绩效进行客观的评估。
绩效指标的选择应考虑组织的战略目标和运营特点,同时要求指标可衡量、可比较、可控制。
3.2 评估方法的选择和设计评估方法是指评估绩效的具体方法和流程,包括数据收集、数据处理、评估标准的制定等。
根据组织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可以选择不同的评估方法,如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专家评审等。
3.3 绩效报告的编制绩效报告是对绩效审计结果的总结和分析,应包括对组织绩效的评估结果、问题和改进建议等内容。
绩效报告的编制应准确、清晰、具体,以便组织能够理解和采纳改进意见。
四、绩效审计的实务案例分析4.1 案例一:企业销售绩效评估本案例以某企业的销售部门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销售数据、市场环境和销售策略等方面的指标,对销售绩效进行评估,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4.2 案例二:政府绩效评估本案例以某政府机关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政府行政效能、公共服务水平和财务绩效等方面的指标,对政府绩效进行评估,帮助政府改善公共服务质量和提升政务效能。
五、绩效审计的挑战与对策绩效审计在实践中面临一些挑战,如数据收集的困难、评估标准的制定不准确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可以采取合理的数据收集方法、完善的评估标准和科学的评估流程等。
六、绩效审计的优势和局限性绩效审计具有客观、科学、可比较等优势,可以帮助组织改进绩效、提高效能。
《审计理论与实务》课程标准
《审计理论与实务》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目标《审计理论与实务》是会计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审计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从事审计工作的能力。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审计基本概念、审计程序、审计证据、审计报告等基础知识,同时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审计工作。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审计理论、审计方法、审计实务三个部分。
具体要求如下:1. 审计理论:要求学生掌握审计基本概念、审计目标、审计证据、审计程序等基础知识,了解审计历史和发展趋势。
2. 审计方法:要求学生掌握财务报表审计的基本方法,如风险评估、内部控制测试、实质性测试等,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财务报表审计。
3. 审计实务:要求学生掌握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审核方法,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财务报表审核工作,包括但不限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
同时,要求学生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提出改进建议。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 课堂讲授: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掌握审计基本概念、方法和技能。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审计实务操作过程,提高实践能力。
3.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实践教学:通过模拟审计实务操作,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财务报表审核工作,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与考核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
形成性评价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成绩的60%;终结性评价为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40%。
具体考核标准如下:1. 课堂表现:包括出勤率、课堂回答问题情况等,占总评成绩的10%。
2. 小组讨论:小组表现及讨论成果,占总评成绩的20%。
3. 作业完成情况:根据作业完成质量、是否按时提交等情况进行评分,占总评成绩的30%。
审计理论结构初探
审计理论结构初探
审计理论结构是一种研究审计的基本理论框架,研究审计理论结构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审计的性质,更深入的认识审计的作用和价值,以及审计的实践要求。
审计理论结构主要包括审计的定义、审计的目的、审计的原则、审计的程序、审计的结果以及审计的效果等几个部分。
首先,审计的定义是指审计是一种独立的、客观的、系统的、有组织的检查,通过对企业或组织财务活动和管理活动的审计,以证实它们是否符合规定的财务要求,确保它们的财务报表的真实可靠性。
其次,审计的目的是确保企业或组织的财务活动和管理活动符合法律、法规、制度和政策的要求,以确保企业或组织财务报表的准确、可靠、及时反映财务状况。
此外,审计的原则是指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原则,如审计独立性、审计客观性、审计专业性、审计完整性、审计组织性、审计综合性、审计责任性等。
最后,审计的结果是指审计所得到的有效结果,包括审计的结论和审计的建议,以及审计的质量评估等。
审计理论结构是审计的基础理论,准确理解审计理论结构,有助于提升审计质量,从而提高企业或组织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二讲 审计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蒙哥马利与《蒙哥马利审计学》
将审计的主要目的归结为就财务报表是 否真实公允地反映了某一特定时期的财务状 况和经营成果,表明审计意见;初步认识到 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开始主张将审计的必要 范围与评价委托人的内部控制联系起来 ;论 述了财务报表审计,指出这种审计不仅包括 审查资产负债表和评价内部控制系统,而且 还包括审查损益表。
以审计作用和职能的调查结果为目 的的《基本审计概念说明》(AAA,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Basic Auditing Concepts)于1972年出版,该书以“强 调审计目标和为实现这些目标而进行的 有目的人类活动之间的普遍联系”为主 线来组织其结构,对审计的作用和为充 分发挥这些作用审计师应具备的属性进 行了阐述,并讨论了审计过程的两个阶 段——调查过程和报告过程。
罗伯特·K·莫茨(Mautz)和侯赛 因·A·夏拉夫(Sharaf)与《审计理论结构》
(The Philosophy of Auditing) 20世纪50年代之前,许多人一直认
为审计职业主要依靠审计实务来保持其 地位,建立一套科学的审计理论体系来 支持审计实务是没有必要的,为了驳斥 缺乏审计理论研究是因为审计根本无理 论可言的论调,莫茨和夏拉夫合作,开 始了纯粹性审计理论的探索。
美国民间审计职业界对理论的探索
最初,美国沿袭英国民间审计制度的模
式和框架、技术和体系,实施“详细审计”, 随着20世纪早期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详细 审计无法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于是,理 论开拓者们开始了研究和探讨。
Robert Hiester
Montgomery(1872-1953)
CCAA《审计理论》考核试题与答案
CCAA《审计理论》考核试题与答案试题一题目:请简要描述审计理论的定义和目的。
答案:审计理论是指研究和解决审计实践中的问题所形成的理论体系。
其目的是提供审计师在进行审计工作时的指导原则和方法,确保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试题二题目:请解释审计程序中的“风险评估”是什么意思。
答案:在审计程序中,风险评估是指审计师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的过程。
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环境、财务状况和业务活动等方面进行分析,审计师能够识别出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而决定是否需要采取相应的审计程序来应对这些风险。
试题三题目:请解释“审计证据”的概念,并说明其在审计中的重要性。
答案:审计证据是指审计师在进行审计过程中所获得的各种信息和数据,可以用来支持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公允性进行评估。
审计证据可以包括会计凭证、银行对账单、合同文件等。
在审计中,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对于确定审计结论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试题四题目:请简要描述内部控制的目的和作用。
答案:内部控制的目的是确保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内部控制的作用包括保护资产免受损失、促进经济效益、防止欺诈行为等。
通过建立和维护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被审计单位能够减少风险,提高财务报告的可信度。
试题五题目:请解释“独立性”在审计中的重要性。
答案:独立性是指审计师在进行审计工作时保持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不受任何利益关系的影响。
独立性在审计中非常重要,因为它保证了审计师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评估是客观和公正的。
只有具备独立性,审计师才能有效地履行其职责,维护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公允性。
以上是《审计理论》考核试题与答案。
审计理论:论审计失败
审计理论:论审计失败【摘要】审计理论中对审计失败的研究愈发受到重视,本文从审计失败的定义、原因、影响、预防措施和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探讨。
审计失败是指在进行审计过程中未能发现或者报告存在的重大错误或不当行为。
审计失败的主要原因包括审计程序设计不当、审计人员素质不够、审计程序执行不当等。
审计失败会对公司、社会和审计人员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审计失败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本文指出审计失败对审计理论的启示和未来发展方向,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对审计失败问题的关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审计失败的研究将为提高审计质量和保障社会公正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审计失败、审计理论、重要性、研究意义、定义、原因、影响、预防措施、案例分析、启示、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审计理论:论审计失败的重要性审计理论中,审计失败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其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审计失败可能导致公司财务报表的不真实和不可靠,从而给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这种风险不仅可能导致财务损失,还可能对公司的声誉和信誉造成长期的伤害。
审计失败可能会影响市场的有效运转,给市场参与者带来不确定性和困扰,从而影响整个市场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
审计失败也可能对审计师自身的声誉和专业形象产生负面影响,降低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信任度。
研究审计理论中审计失败的原因和影响,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案例分析,对于提高审计质量、保障市场稳定和促进审计师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审计理论:论审计失败的研究意义审计是一项面向公众、独立进行的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业务活动进行审查,以保障投资者的利益和市场的稳定。
审计失败作为审计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审计失败不仅仅是会计学领域的一个研究课题,更是对整个审计实践和监管制度的检验和提高。
研究审计失败的意义在于能够深入挖掘审计实践中的问题和矛盾,为审计改革和监管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审计理论与实务课件网络版-总论
第二节 审计的对象和目标
审计目标——从那些方面审,愿望达成
(三)民间审计具体目标 审计具体目标是审计总体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1)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认定与目标:
发生;完整性;准确性;截止;分类 (2)与期末帐户余额相关的认定与目标:
存在;权利和义务;完整性;计价和分摊 (3)与列报相关的认定与目标:
已发生的交易确实已经记录
与交易和事项有关的金额及其他数据已恰当记录 已记录的交易是按正确金额反映的
交易和事项已记录于正确的会计期间
接近于资产负债表日的交易记录于恰当的期间
交易和事项已记录于恰当的账户
被审计单位记录的交易经过适当分类
第二节 审计的对象和目标
审计目标——从那些方面审,愿望达成
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认定及具体审计目标
信息载体的会计资料和其他资料。 (现象)
关键:透过现象看本质
第二节 审计的对象和目标
审计目标——从那些方面审,愿望达成
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是指审查和评价审计对 象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它是 指导审计工作的指南。审计目标 的确定应考虑审计对象、审计属 性、审计职能、审计委托者对审 计工作的要求等因素。 审计目标具有:层次性、多元性 和倾向性
审计理论 与实务
第一章 总 论
01 审计的概念和特点 02 审计的对象和目标 03 审计的职能、任务和作用 04 审计分类 05 审计组织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掌握审计关系、审计的对象和目标、审计的职能和作用; 熟悉审计的基本分类; 了解我国审计的其他分类; 熟悉我国三大审计组织的设置情况、职责权限; 掌握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业务范围、不同类型会计师事务所的特点; 理解我国三大审计组织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审计理论(逻辑)起点:主要分为一元审计要素观和多元审计要素观。
一元审计要素观主要包括:1、审计假设观(审计假设导向型起点论):从审计假设出发,在审计假设的基础上推导出审计原则,然后用它们来指导审计准则,审计假设和审计准则共同构成了审计理论结构的理论基础和概念体系。
[“审计假设是构造审计理论结构的基础,也是审计科学发展的前提”。
审计假设是建立审计理论结构的基石,理论研究的基本要素,推理论证的原始命题。
](课件:审计假设是不能直接检验的公理。
它是作为审计理论的基础而存在的,是由它来推导审计理论的。
)2、审计环境观(审计环境起点论):审计环境起点论认为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始终受环境的影响和支配。
审计环境可分为审计外环境和审计内环境。
审计外部环境是指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对审计实践有影响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法律环境,它决定了审计目标,从而决定了对审计报告的要求,进一步影响着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
审计内部环境是指在审计的发展过程中审计人员价值观念、审计思想、审计文化、审计工作内容等。
它决定着审计的本质,从而决定了审计的职能,进一步决定着审计程序和方法。
[审计本质、审计职能、审计目标等最终统一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审计环境中。
] 3、审计对象论:审计之所以能独立成科,首先在于它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
审计理论的研究只有从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所形成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入手,才能体现审计对象与审计本质、职能、方法等之间的逻辑关系。
[明确审计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决定审计理论的结构、内容,是进一步研究审计本质、母的、方法的前提条件。
] 4、审计本质论(审计本质导向型):从审计本质出发,根据审计对象、审计职能,演绎、归纳出审计原则和审计准则。
[其流程图可大致表示为:审计本质——审计对象——审计职能——审计原则——审计准则。
“只有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才能把握审计理论的发展方向”,只要正确地确立了审计的本质,也就顺理成章地确立了审计理论结构。
由于“审计本质”纯理论性太强,因为造成按“审计本质”为逻辑起点构建的审计理论结构与审计实务相脱节,不能正确反映审计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即基础的审计理论研究远远超越实践,而应用性审计理论研究又远远落后于审计实务。
](课件: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由于人们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的观点不同、研究的方法有异,所以审计本质的理论从传统的查账论发展为信息论、代理论、保险论。
查账论认为审计就是查账。
信息论认为经过审计后的信息,可提高其可信性,可使投资者依据披露信息决定企业的市场价值,从而做出例行的决策。
代理论认为审计既代表财产所有者又代表财产经营者,它是两者的共同需求,审计的作用在于可促进股东利益和公司管理人员的利益都达到最大化。
保险论是给予所有者和经营者都期望把企业的财务报告风险降低到社会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之下,并愿意从自己的收入中支付一部分费用来聘请外部审计人员来进行审计,并把这部分审计费用视为保险费。
如果发生审计失职或疏漏而造成损失,审计人员依法就负有责任进行赔偿。
)5、审计目标论:审计目标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审计主体通过审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结果、境地。
从审计目标出发,然后研究作为信息传递手段的审计报告的构成要素等问题。
[任何领域的研究都要确定其研究的界限和目标。
“目标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审计目标是整个审计监督系统的定向机制”。
以审计目标作为审计理论研究的起点是当前最为盛行的,它是受会计研究目标导向的影响而出现的。
] 二、审计本质理论:审计本质是审计本身所固有的、决定共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而审计本质理论就是关于什么是审计的理论,它回答“什么是审计”和“为什么审计”等问题。
关于审计本质的理论包括包括查帐论、系统过程论、经济监督活动论、财政监察论、外在协调论、信息论、方法过程论、经济控制论、问责信息论。
1、经济监督论:经济监督论认为,审计是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而根据中国会计学会(1998)的解释,审计的经济监督活动本质包含两方面的涵义:一是指审计是一种经济监督活动,经济监督是审计的基本职能;二是指审计具有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监督的最本质特征。
2、经济控制论:经济控制论认为,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国家审计的本质开始从经济监督向经济控制转变,而且控制包含监督,控制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监督处于协作地位,为某种控制目的服务,审计在本质上是确保受托经济责任全面有效履行的特殊经济控制。
根据经济控制理论,审计目标由合法性、真实性转变为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3、免疫系统论:现代国家审计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发挥预防、揭示和抵御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障碍、矛盾和风险的‘免疫系统’功能。
[审计作为一个国家经济运行安全的免疫系统,也应具有生物肌体中免疫系统的三种基本功能,即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功能。
] 免疫防御功能是指审计应该具有使经济社会免于内、外部组织和个人侵犯的能力;免疫自稳功能是指通过审计,能够不断健全、完善经济社会的各项管理机制,通过机制自动发现和清理不法分子和违法违纪问题;免疫监视功能是指对经济社会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预测分析,提出预警建议,避免危害加重的能力。
4、民主法治与国家治理论:现代国家审计是民主和法治的产物,更是民主和法治的工具,现代国家审计是在法律框架下对政府及公营事业运转的成果和效益进行检查和评价的一项专业活动。
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工具,要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连接国家审计和治理之间的桥梁,就是审计必须关注的“责任”。
5、问责信息论:[委托代理关系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社会经济关系,当委托人需要抑制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时就需要问责机制,当委托人不相信代理人的业绩报告时就需要审计。
] 审计的本质是问责机制的机构要素,其基本功能是问责信息保障,问责主体还可以将问责机制中的其他权限配置给审计,从而在审计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扩展出审计的辅助功能。
审计主体多样化的原因是问责主体多样化,审计业务类型多样化的原因是问责内容多样化,而审计权限差异化的原因是委托人在构建问责机制时给不同主体的权力配置不同。
三、审计假设理论P28-31:在审计学科领域内也还存在着一些能感觉得到但还无法加以确证的最基本认识,由于这些最基本认识在审计实践中的不可或缺性,使其自然成为开展审计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即审计假设。
1、谢荣的审计假设:1)企业递交审计的信息资料是可验证的,重大舞弊差错及非法行为是可揭露的。
2)审计人员具备职业所需的独立性和胜任力。
3)如果没有确切的相反证据,过去被认为是正确的,将来也被认为是正确的。
4)完善的内部控制可减少欺诈舞弊的机会。
这是一条重要的审计技术方法的假设。
5)审计风险是可控制的。
6)一贯采用整体上适合于企业环境的公认会计原则,能使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得到公允表述。
7)遵守公认审计准则能确保审计人员审计目标的实现和履行其社会责任。
2、周友梅的审计假设:1)审计主体执业是依法正确行使审计职权,同时承担了相应的责任。
2)审计主体做出审计结论必须有充分、可靠、相关的审计证据,其审计报告在社会上享有权威信。
3)审计人员亲膏检查所获得的直接证据,比间接取得的证据可靠。
4)向独立的第三者查询所取得的证据,比从被审计单位内部所取得的证据可靠。
5)来自外单位的书面证据,比从单位内部取得的书面证据可靠。
6)从具有良好的内一部控制系统条件下取得的证据,比内控制度较薄弱的条件下取得的证据可靠性。
7)与知情人提供的最后证据,比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可靠。
8)无责任关系的普通职员提供的证据,比负有责任的领导者提供的证据可靠。
9)文件证据比口头答复或说明的言词证据可靠,原始证据比派生证据可靠。
10)同质证据的条件下,反映经济业务的金额越大,越重要。
11)证据反映问题的性质不同,其重要性也不同。
3、阎金锷的审计假设:1)审计是以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存在为首要前提的假设。
2)审计是以对被审事项缺乏足够可信性(正当怀疑)为前提的假设。
3)审计是以被审资料可以验证为前提的假设。
4)审计的有效性是以其独立性为前提的假设。
5)审计职能发挥是以科学方法与合理程序为前提的假设。
6)审计的结果是可促进被审计单位提高效益为前提的假设。
四、委托代理理论P40-43:内涵: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审计是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共同需求,其目的是为了降低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代理成本。
基于自利的经济人假设,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以其个人效用最大化为其行为目标的。
在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利益冲突会导致代理成本的出现。
代理成本可派生出委托人的监督成本、代理人的保证成本和审计人的风险成本。
监督成本就是委托人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求,为了使代理人对委托人利益目标的服从而控制代理人的行为所花费的成本。
保证成本就是代理人出于证明自身“清白”的需求,为了向委托人保证其经营行为不会侵害委托人的利益而花费的成本。
风险成本就是审计人为了保证审计意见的公正性、客观性,履行审计责任所花费的成本。
特点:解决了以下问题:一是审计需求产生的根本原因,二是基于“代理成本”理论的“经管假设”“信息假设”“保险假设”观对审计需求的三种表述。
存在的缺陷:其一,作为注册会计师审计主体的会计师事务所在受托代理关系中的主体地位、运作方式与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存在较大差异,用审计“中介”需求理论难以解释审计共同需求产生的根源;其二,审计“中介”需求理论并没有对多元化投资主体下审计需求做出符合逻辑的解释;其三,审计“中介”需求理论中对审计信息需求的论断是可靠的,但对信息“不对称”的阐述却又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其四,审计“中介”需求理论对审计需求论证的不彻底。
五、保险需求理论P57-63:假设:一种观点是被审计单位及其利害关系人以支付审计成本的形式获取对于由于经营者的舞弊行为或者错误的决策造成损失的补偿。
另一种观点是利害关系人把审计成本看作是保险费用的一种,因经营者的舞弊行为或者错误的决策造成企业破产时,审计可以补偿通常情况下保险公司不予补偿的风险。
审计需求的保险理论是以风险转嫁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的,审计具有保险价值,它能够在审计失败时向投资者提供赔偿。
审计的保险价值的存在,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其一是信息使用者具有向审计师提起诉讼的权利;其二是审计师具有相应的赔偿能力。
制度完善环境下的审计保险机制(三层保险机制):审计信息使用者为了避免或减轻财务信息虚假可能给自己带来重大损失,委托审计组织对企业财务信息进行鉴证以避免决策中的失误。
这是第一层保险。
在审计失败民事赔偿追责制度健全的情况下,一方面财务信息使用者因经营者提供的财务信息的虚假可能给其带来重大损失可以通过民事诉讼向经营者索赔;另一方面经营者为了减轻赔偿损失,也希望审计对其提供的财务信息加以鉴证,以避免或减轻因民事诉讼的失败给其带来经济上和社会声誉上的重大损失,在诉讼中,还可以向审计组织转移其经济上和社会声誉上的重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