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全诗的意思

合集下载

关于秋天离别的诗句

关于秋天离别的诗句

秋天离别的诗句关于秋天离别的诗句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诗句吧,诗句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

那什么样的诗句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秋天离别的诗句,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秋天离别的诗句1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李煜《虞美人》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张籍《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秋天离别的诗句2《送元二使安西》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

其古诗全文如下: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翻译】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盖有青瓦的旅舍映衬柳树的枝叶显得格外新鲜。

我真诚地劝你再干一杯,西出阳关后就再也没有原来知心的朋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文学家李白所著。

其全文古诗如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翻译】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勃。

高考语文 送别诗新解及试题训练

高考语文 送别诗新解及试题训练

送别诗新解及试题训练学过的送别诗举隅: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李白《赠汪伦》、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柳永《雨霖铃》等体验高考: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

(5分)(2007年高考湖南卷)示长安君王安石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

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

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答案]:颔联:“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

“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

“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

“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

颈联:“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

“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

“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2007江苏)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光》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答案:(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原文、赏析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原文、赏析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出自唐代许浑的《谢亭送别》
原文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诗人,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

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

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评价之。

成年后移家京口(今江苏镇江)丁卯涧,以丁卯名其诗集,后人因称“许丁卯”。

许诗误入杜牧集者甚多。

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

创作背景: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

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

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

译文
唱完了一曲送别的歌儿,你便解开了那远别的行舟,
两岸是青山,满山是红叶,水呀,在急急地东流。

当暮色降临,我醒来了,才知道人已远去,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10首经典的送别古诗赏析

10首经典的送别古诗赏析

导语: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汉族诗歌。

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李白,王维,王昌龄等。

送别诗抒写离别情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

要把这种情感火花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送杜十四之江南这是一首送别诗。

揆之元杨载《诗法家数》:“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如果说这是送别诗常见的写法,那么,相形之下,孟浩然这首诗就显得颇为出格了。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注释译文(1)杜十四:杜晃,排行第十四。

之,到...去。

2)荆:今湖北省(3)征帆:指远行的船。

帆:帆船。

【译文】荆州和吴郡是接壤的水乡,你离去的时候春天的江水正渺渺茫茫。

太阳将要落山,远行的小船将要停泊在什么地方?抬眼向天的尽头望去,真让人肝肠寸断忧伤至极。

[2]作品赏析诗题一作“送杜晃进士之东吴”。

唐时所谓“进士”,实后世所谓举子(举进士)。

得第者则称“前进士”。

看来,杜晃此去江南,是落魄的。

诗开篇就是“荆吴相接水为乡”(“荆”指荆襄一带,“吴“指东吴),既未点题意,也不言别情,全是送者对行人一种宽解安慰的语气。

“荆吴相接”,恰似说“天涯若比邻”,“谁道沧江吴楚分”。

说两地,实际已暗关送别之事。

但先作宽慰,超乎送别诗常法,却别具生活情味:落魄远游的人是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的。

这里就有劝杜晃放开眼量的意思。

长江中下游地区,素称水乡。

不说“水乡”而说“水为乡”,意味隽永:以水为乡的荆吴人对飘泊生活习以为常,不以暂离为憾事。

这样说来虽含“扁舟暂来去”意,却又不著一字,造语洗炼、含蓄。

此句初读似信口而出的常语,细咀其味无穷。

若作“荆吴相接为水乡”,则诗味顿时“死于句下”。

“君去春江正渺茫”。

此承“水为乡”说到正题上来,话仍平淡。

“君去”是眼前事,“春江正渺茫”是眼前景,写来几乎不用费心思。

但这寻常之事与寻常之景联系在一起,又产生一种味外之味。

春江渺茫,正好行船。

这是喜“君去”得航行之便呢,是恨“君去”太疾呢,景中有情在,让读者自去体味。

我寄愁心与明月——“情景关系诗”教学案

我寄愁心与明月——“情景关系诗”教学案

我寄愁心与明月——情景关系诗教学案能准确判断并分析情景术语在诗词中的具体运用,并能规范答题。

谢亭送别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赏析: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

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

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

李白《谢公亭》诗说:“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反复不断的离别,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一层离愁了。

西楼即指送别的谢亭,古代诗词中“南浦”、“西楼”都常指送别之处。

高考链接(福建卷)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张乔最后一句与前三句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结句这样写有什么妙处?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己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做借景抒情或借物抒情。

答题步骤:1、明确指出该抒情手法(即情与景的关系);2、概括景物特征并适度解析;3、明确指出该诗词中表现的情感。

B.以哀景写哀情。

如杜甫《登高》,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的秋景——哀景:急风发出怒号,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凋落,江水奔涌,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

水到渠成地为下文四句饱含浓浓的愁意的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如王昌龄《闺怨》:本不知愁的闺中少妇在见到青青杨柳后忽然触发联想,心理发生变化,她会想到平日里的夫妻恩爱,想到与丈夫惜别时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华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这大好春光却无人与她共赏……在此时,少妇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便一下子强烈起来。

“悔教夫婿觅封侯”便成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

说到“忽见”,杨柳色显然只是触发少妇情感变化的一个媒介,一个外因。

如果没有她平时感情的积蓄,她的希冀与无奈,她的哀怨与幽愁,杨柳是不会如此强烈地触动她“悔”的情感的。

【谢亭送别古诗赏析】许浑《谢亭送别》诗词赏析

【谢亭送别古诗赏析】许浑《谢亭送别》诗词赏析

【谢亭送别古诗赏析】许浑《谢亭送别》诗词赏析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谢亭送别》是唐代诗人许浑所作。

主要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惆怅。

诗歌以描写景色作为反衬的手法表达情感。

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

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

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

李白《谢公亭》诗说:“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反复不断的离别,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一层离愁了。

第一句写友人乘舟离去。

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习俗。

“劳歌”,原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劳歌一曲,缆解舟行,从送别者眼中写出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

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

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

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

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江淹《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借美好的春色反衬别离之悲,与此同一机杼。

这也正是王夫之所揭示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的艺术辩证法。

这一句并没有直接写到友人的行舟。

但通过“水急流”的刻画,舟行的迅疾读者可以想见,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状态,也使整个诗句所表现的意境带有一点逼仄忧伤、骚屑不宁的意味。

这和诗人当时那种并不和谐安闲的心境是相一致的。

诗的前后联之间有一个较长的时间间隔。

朋友乘舟走远后,诗人并没有离开送别的谢亭,而是在原地小憩了一会。

别前喝了点酒,微有醉意,朋友走后,心绪不佳,竟不胜酒力睡着了。

离别的意象

离别的意象

离别的意象离别的意象在古代诗词作品中,离别,总是被当作反复歌咏的主题。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是唐玄宗的凄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柳三变的缠绵;“遥想楚云深,人远天涯近”,是朱淑真的幽怨;“怕人寻问,咽泪装欢”,是唐婉的酸辛。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或折柳相送,或者吹笳弹琴,吟诗高歌。

总体说来,这些有关离别的意象常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离别的时间。

如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等等。

春天是个特殊的季节,万物复苏,本来应该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季节,但离人却要就此远去,带走了一年的希望。

所以作为离别的双方,怎不倍加伤感?当然,离别诗更多的场景摹写是在秋季。

如“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孟郊《古怨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白居易《南浦别》)等等。

当然,从小的时间范围来讲,许多诗人更喜欢把离别与落日、夕阳、暮色联系在一起,用以表达浓浓的别情。

离别的伤感与落日的苍茫正相协调,悲凉的环境正好可以烘托凄凉的离别之情。

如“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孟浩然《宿建德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等等。

二、离别地点的安排,诗人也有讲究。

古代的作品,常常写到灞桥,写到劳劳亭、长亭、南浦等。

灞桥,建于汉代,位于今西安城东12公里,是一座颇有影响的古桥。

对送行人而言,这是终点;对远行人来说,这是始点。

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所有的文学作品中,灞桥是最富有离别气息的经典意象。

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

尽管我们很难统计当时的别歌曲子,但是从“渭城”“折柳”在唐诗中出现的频度,可以窥见歌别的流行程度。

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刘禹锡)长爱夫怜第二句,请君重唱夕阳关(白居易)聚宴送行的人,怀着离愁别恨,依着乐曲节拍和声调,边唱歌辞,边传柳条,此情此景则又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了。

【经典诗句】“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经典诗句】“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经典诗句】“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这两句是说,劳歌一曲,缆解舟行,友人离此而去,心里怅然若失;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红叶丹枫,一江碧绿的清水,急急向前流去。

情景交融,不言别情,其情隐见,凄音动人。

出自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①劳歌: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是一个著名的送别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②谢亭:又称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任宣城太守时所建。

他曾在这里送别诗人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

⑶叶:一作“树”。

水急流:暗指行舟远去,与“日暮酒醒”、“满天风雨”共同渲染无限别意。

⑷西楼:即指送别的谢亭。

古代诗词中“南浦”、“西楼”都常指送别之处。

参考译文听罢一曲送别之歌,朋友匆匆解缆开船。

举头四望,两岸青山之间,层林尽染,红叶夺目,只是水流迅疾,归行似箭。

黄昏酒睡之后,朋友早已走远。

漫天风雨之中,独自走下西楼。

赏析《谢亭送别》是唐代诗人许浑的作品。

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

此诗主要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惆怅。

前二句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二句以风雨凄凄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以描写景色作为反衬的手法表达情感,笔法富于变化。

第一句写友人乘舟离去。

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习俗。

劳歌一曲,缆解舟行,从送别者眼中写出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

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

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

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

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江淹《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借美好的春色反衬别离之悲,与此同一机杼。

这也正是王夫之所揭示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的艺术辩证法。

《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

《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

《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1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

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翻译火山高高耸立在赤亭口,五月的火山上空火云厚。

火云铺山盖岭凝滞不开,方圆千里鸟儿不敢飞来。

火云清晨刚被胡风吹断,到傍晚又随着塞雨转回。

回环缭绕吞没了铁关树,蒸腾弥漫半掩了交河戍。

你迢迢征途在那火山东,山上孤云将随你向东去。

注释火山:指火焰山,在今新疆。

突兀:高耸的样子。

赤亭:即今火焰山的胜金口,在今鄯善县七克台镇境内,为鄯善到吐鲁番的交通要道。

火云:炽热的赤色云。

乍:突然。

逐:随着。

胡风:西域边地的风。

薄暮:接近天黑时。

浑:还是。

缭绕:回环旋转的样子。

铁关:铁门关,故址在新疆境内。

氛氲:浓厚茂盛的样子。

交河:地名,在今新疆境内。

戍:戍楼。

鉴赏这首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九十九,是一首送别之作。

在这首诗中,“云”是诗人歌咏的对象,也是贯穿全诗的线索。

“火山”二字首先刺激人的审美欲望,把人的注意力拉引到辽远壮阔的塞外。

此诗前四句连贯而下,以让人目不暇接的速度把火山火云推到人们面前。

一二句都以“火山”开头,第三句以“火云”起始承接第二句尾,三句中凡四次出现“火”字,描写的笔锋在“山”“云”上腾挪,让人感到诗人在这种奇异的现象面前兴奋不已。

“满山凝未开”从正面具体展现火山云的外观,主体感强。

“飞鸟千里不敢来”紧接着从侧面渲染这外观的奇异可惧。

火山云的形象便鲜明突出。

夸张中已为下文送人经过火山做了铺垫。

前四句是大笔勾勒,目的在于让人得到火山云的总体印象。

次四句笔锋一顿,转写火山云的动态。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说这些火山云早上刚被风吹散,傍晚又随雨重新聚集起来。

同“满山凝未开”的厚重浓浊相比,这种动态的云轻盈灵巧多了。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两句互文,描写火山云远“侵”近“略”的威力。

《雨霖铃》

《雨霖铃》


情景交融
杨柳
晓风
残月
技法探究
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 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的手法。 其实,点染是画家手法,有些处加点,有些 处渲染。这里借来指有些处点明,有些处烘 托,点明后用景物来烘托,更有意味。 诗歌中的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 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 所点明的情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 景物特点: “蝉” ——“寒”(特指是秋后的蝉) “傍晚” ——“骤雨初歇” 渲染了悲苦凄凉的气氛,写出了将别未别之际的痛 苦心情,为全词奠定了凄凉的感情基调。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1、实写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的情况。 2、“都门”——汴京门外 “帐饮”——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 “无绪”——心绪非常不安,不知所措 此六字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出了地点、动作和情绪。 3、“催发”——依依不舍。
雨 霖 铃
柳 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 /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 /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 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 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象 征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酒醒 愁醒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 还乡。”(《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哀时——曹操为功业人才而愁,发出“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的感慨。(《短歌行》) 愁时——李白失意官场,说:“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苏轼也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

古诗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翻译赏析

古诗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翻译赏析

古诗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翻译赏析《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许浑。

其古诗全文如下: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前言】《谢亭送别》是唐代诗人许浑的作品。

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

此诗主要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惆怅。

前二句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二句以风雨凄凄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以描写景色作为反衬的手法表达情感,笔法富于变化。

【注释】⑴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

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

李白《谢公亭》诗说:“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⑵劳歌:原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劳劳亭,在今南京市南面,李白诗有“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⑶叶:一作“树”。

水急流:暗指行舟远去,与“日暮酒醒”、“满天风雨”共同渲染无限别意。

⑷西楼:即指送别的谢亭。

古代诗词中“南浦”、“西楼”都常指送别之处。

【翻译】唱完了一曲送别的歌儿,你便解开了那远别的行舟,两岸是青山,满山是红叶,水呀,在急急地东流。

当暮色降临,我醒来了,才知道人已远去,而这时候,满天风雨,只有我一个人的身影独自离开了那西楼。

【赏析】第一句写友人乘舟离去。

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习俗。

劳歌一曲,缆解舟行,从送别者眼中写出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

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

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

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

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江淹《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借美好的春色反衬别离之悲,与此同一机杼。

这也正是王夫之所揭示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的艺术辩证法。

许浑经典名句及译文解析(共50句)

许浑经典名句及译文解析(共50句)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译文:溪边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山雨欲来,满楼风声飒飒。

——许浑《咸阳城东楼 / 咸阳城西楼晚眺 / 西门》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译文:傍晚酒醒人已远去,只有满天风雨送我离开那西楼。

——许浑《谢亭送别》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译文: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前芦苇杨柳丛生,好似江南汀洲。

——许浑《咸阳城东楼 / 咸阳城西楼晚眺 / 西门》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译文:晚风中的红叶萧萧落下,长亭里痛饮下别酒一瓢。

——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 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译文:历代的帝王一去不复返了,豪华的帝王生活也无踪无影;惟有那些环绕在四周的青山,仍然和当年的景物相同。

——许浑《金陵怀古》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译文:唱完送别之歌你就解开行舟远去,两岸是青山红叶,江水急急向东流。

——许浑《谢亭送别》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译文: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之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许浑《咸阳城东楼 / 咸阳城西楼晚眺 / 西门》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译文:秦汉宫苑,一片荒凉。

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鸣叫枯黄叶间。

——许浑《咸阳城东楼 / 咸阳城西楼晚眺 / 西门》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译文:靡靡之音《玉树后庭花》,和陈王朝的国运一同告终;景阳宫中隋兵聚会,边塞的瞭望楼已然空空。

——许浑《金陵怀古》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译文:桑乾河北边一场夜战,秦兵伤亡过半再也不能把家还。

——许浑《塞下曲》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译文:长夜里一片清凉,绿色萝叶问吹起了西风。

——许浑《早秋三首》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译文:白露凝珠的野草栖留几只残萤;秋之晨雁群掠过银河向南飞腾。

——许浑《早秋三首·其一》楼台深锁无人到,落尽东风第一花。

译文:高楼深院全都锁着没人来此居住,早开的花朵凋落净尽辜负了大好春风。

以景结情(表达技巧)

以景结情(表达技巧)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请赏析“红叶青山水急流”这一句。
请赏析“红叶青山水急流”这一句。 1.乐景写哀情(借景抒情) 2.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 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 3.这里用明丽的秋景反衬离别之情的伤感。
以景结情
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它 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是指诗歌在 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 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 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 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 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 术效果。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பைடு நூலகம்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灯火将熄一片昏暗物影在摇漾,今晚忽然听说你被贬谪 到九江。 大病中我惊得蓦然从床上坐起,阴沉的风雨吹入了寒冷 的门窗。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 三字,那么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来表现“不尽”呢?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 三字,那么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来表现“不尽”呢? 1.诗人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 2.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 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 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3.抒发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 的思念之情。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泛指送别歌。劳劳亭,在今南京市 南面,李白诗有“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水急流:暗指行舟远去,与“日暮酒醒”、“满天风雨”共同渲染无限 别意。 西楼:指送别的谢亭,古代诗词中“南浦”、“西楼”都常指送别之处。 “劳歌一曲解行舟”写友人乘舟离去。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习俗。劳歌一 曲,缆解舟行,从送别者眼中写出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

谢亭送别阅读答案别送

谢亭送别阅读答案别送

谢亭送别阅读答案别送谢亭送别阅读答案别送篇一《谢亭送别阅读答案》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谢亭送别》阅读练习题:(1)前两句和后两句描写的是否同一时间的事?作者这样处理,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诗的二、四句写景,其作用有什么不同?《谢亭送别》阅读答案:(1)不是同一时期的事情,中间有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酒醒之后,才识到朋友已经离开很远很远,倍感凄凉孤独。

这样写强化了送别的愁情。

(2)第二句写红叶青山的美景,色彩艳丽,景色优美,更觉离别的难堪。

以乐景写情,反衬了离愁别绪后者描写满天风雨,是烘托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谢亭送别阅读答案别送篇二《谢亭送别作者》谢亭送别作者:【徐浑】年代:【唐】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赏析】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

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

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

李白《谢公亭》诗说:“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反复不断的离别,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一层离愁了。

第一句写友人乘舟离去。

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习俗。

“劳歌”,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劳歌一曲,缆解舟行,从送别者眼中写出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

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

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

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

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江淹《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借美好的春色反衬别离之悲,与此同一机杼。

这也正是王夫之所揭示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的艺术辩证法。

关于离别古诗大全

关于离别古诗大全

关于离别古诗大全关于离别古诗大全《送元二使安西》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

其古诗全文如下: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翻译】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盖有青瓦的旅舍映衬柳树的枝叶显得格外新鲜。

我真诚地劝你再干一杯,西出阳关后就再也没有原来知心的朋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文学家李白所著。

其全文古诗如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翻译】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勃。

其全文古诗如下: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翻译】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青年男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别董大》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高适。

其全文古诗如下: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翻译】满天黄云,太阳被笼罩得昏昏沉沉,北风吹来,大雁在纷飞的雪花中向南飞去。

不必担忧您前去的路途没有知己,(凭着你的琴声、你的音乐修养)普天之下谁会不敬重你呢。

《离思》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元稹。

其古诗全文如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翻译】曾经观看过茫茫的大海,对那小小的细流,是不会看在眼里的。

除了巫山上的彩云,其他所有的云彩,都不足观。

我即使走到盛开的花丛里,也毫不留心地过去,懒得回头观看。

只希望余生能以修道来缓解对你的'思念。

《芙蓉楼送辛渐》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

其古诗全文如下: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古代诗歌阅读之古代诗歌的比较阅读

古代诗歌阅读之古代诗歌的比较阅读

古代诗歌阅读之古代诗歌的比较阅读2022年全国甲卷,第14、15题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文同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 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 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 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2. 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

请简要分析。

【答案】1.A2.①欧诗中的画眉鸟寄托了诗人的感情,诗歌表面上是写鸟,实际上是写人,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②文诗中画眉鸟的鸣叫声烘托出轻松的气氛,有助于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

(2022·海南·琼海市嘉积第三中学高三阶段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宋)张先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

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

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

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彩绦朱索新整。

宿绣屏、画船风定。

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

玉盘大小乱珠迸。

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

重听。

尽汉妃一曲①,江空月静。

【注】①汉妃一曲:汉妃指汉代王昭君,传说她出塞时弹着琵琶;“一曲”指以昭君出塞故事谱写的琴曲《昭君怨》。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前三句是环境描写,作者通过仰观俯视多角度多层次地描绘了一幅江上美景。

B.词人直接写岸边柳荫路上“无人”也“无影”,只有柳絮飘舞,暗写自己的孤寂。

C.作者在船上望去,见远处有人归之影,与落日斜晖相映衬,描绘出飘飘欲仙之姿。

D.优美的乐声饱含着今古幽思,又用“谁省”一词,用以突出此时自己才是其知音。

离别的中国古典诗词 中国古代离别诗词

离别的中国古典诗词 中国古代离别诗词

离别的中国古典诗词中国古代离别诗词精品文档,仅供参考离别的中国古典诗词中国古代离别诗词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在我们的一生中总会遇到许多人,但曲终人散,总是离不开别离,面对离别,人们心中又是怎么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的呢?下面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离别的中国古典诗词,供大家参考。

离别的中国古典诗词1、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白居易《琵琶行》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渭城曲.送元二史安西》3、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苏轼《鹊桥仙.七夕》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5、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6、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

叶清臣《贺圣朝.留别》7、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孟浩然《留别王维》8、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白居易《同李十一醉忆元九》9、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王维《少年行四首》10、怨别自惊千里外,论交却忆十年时。

高适《东平别前卫县李寀少府》11、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

刘长卿《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12、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1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14、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王之涣《九日送别》15、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许浑《谢亭送别》16、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17、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18、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1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0、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贺铸《行路难》离别的中国古典诗词1、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____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2、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____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3、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分别的古诗句

分别的古诗句

分别的古诗句1.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就像我和我的好友,即使相隔甚远,也感觉心很近。

例子:我和闺蜜毕业后去了不同的城市,每次想起她,我就会想到这句诗,虽然我们不能常常见面,但我们的心始终相连,就如同这句诗所说的那般,真的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啊!2.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哎呀,这不就像是那漂泊的游子和那恋恋不舍的情谊嘛。

例子:他要去远方闯荡,在那落日余晖中,我仿佛看到了这句诗,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那种离别的惆怅一下子涌上心头。

3.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多像我们对远方亲友的承诺啊!例子:当我要去外地时,我告诉爸妈,让他们放心,如果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一片冰心在玉壶,我会好好照顾自己的。

4.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就好像那次和朋友在路口分别,他踏上了漫漫征途。

例子:我们在那个熟悉的街角说了再见,看着他远去的背影,脑海中就出现了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真的好不舍啊。

5.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呀,跟毕业时我们挥手道别的情景简直一模一样。

例子:毕业那天,大家都哭了,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那离别的氛围让人难过极了。

6.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这不正是我那次醉酒醒来发现他已离开的感受嘛。

例子:那次聚会后,我喝醉了,等我醒来,他已经走了,那一刻,真切地体会到了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的落寞。

7.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真像我过江时看着那飘飞的柳絮满心忧愁的样子。

例子:我要过江去办事,站在船头,看着那飞扬的柳絮,心情顿时变得惆怅,就好像这句诗里说的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8.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这简直就是我们在分别时悲伤落泪的写照呀!例子:和他分别的那个夜晚,看着那摇曳的蜡烛,感觉它好像也在为我们的分别而难过,就如同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让人好伤心。

我觉得这些古诗句把分别时的那种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离别的复杂滋味。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出自唐代许浑的《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赏析第一句写友人乘舟离去。

古代有
唱歌送行的习俗。

“劳歌”,原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着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劳歌一曲,缆解舟行,从送别者眼中写出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

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

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

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

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江淹《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借美好的春
色反衬别离之悲,与此同一机杼。

这也正是王夫之所揭示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话》)的艺术辩证法。

这一句并没有直接写到友人的行舟。

但通过“水急流”的刻画,舟行的迅疾
读者可以想见,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状态,也使整个诗句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全诗的意思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出自唐朝诗人许浑的古诗作品《谢亭送别》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酒醒注释⑴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

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

李白《谢公亭》诗说: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⑵劳歌:原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劳劳亭,在今南京市南面,李白诗有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⑶叶:一作树。

水急流:暗指行舟远去,与日暮酒醒、满天风雨共同渲染无限别意。

⑷西楼:即指送别的谢亭。

古代诗词中南浦、西楼都常指送别之处。

翻译唱完了一曲送别的歌儿,你便解开了那远别的行舟,两岸是青山,满山是红叶,水呀,在急急地东流。

当暮色降临,我醒来了,才知道人已远去,而这时候,满天风雨,
只有我一个人的身影独自离开了那西楼。

赏析第一句写友人乘舟离去。

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习俗。

劳歌一曲,缆解舟行,从送别者眼中写出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

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

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

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

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江淹《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借美好的春色反衬别离之悲,与此同一机杼。

这也正是王夫之所揭示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的艺术辩证法。

这一句并没有直接写到友人的行舟。

但通过水急流的刻画,舟行的迅疾读者可以想见,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状态,也使整个诗句所表现的意境带有一点逼仄忧伤、骚屑不宁的意味。

这和诗人当时那种并不和谐安闲的心境是相一致的。

诗的前后联之间有一个较长的时间间隔。

朋友乘舟走远后,诗人并没有离开送别的谢亭,而是在原地小憩了一会。

酒醒别前喝了点酒,微有醉意,朋友走后,心绪不佳,竟不胜酒力睡着了。

一觉醒来,已是薄暮时分。

天色变了,下起了雨,四望一片迷蒙。

眼前的江面,两岸的青山红叶都已经笼罩在蒙蒙雨雾和沉沉暮色之中。

而朋友的船,此刻更不知道随着急流驶到云山雾嶂之外的什么地方去了。

暮色的苍茫黯淡,风雨的迷蒙凄清,酒醒后的朦胧,追忆别时情景所感到的怅惘空虚,使诗人此刻的情怀特别凄黯孤寂,感到无法承受这种环境气氛的包围,于是默默无言地独自从风雨笼罩的西楼上走了下来。

第三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

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

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富含
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这首诗前后两联分别由两个不同时间和色调的场景组成。

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联以风雨凄凄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

而一、三两句分别点出舟发与人远,二、四两句纯用景物烘托渲染,则又异中有同,使全篇在变化中显出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