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大地构造 (第五章 中国大地构造概要-1-2012版)
大地构造学--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推荐下载
⼤地构造学--中国区域⼤地构造-推荐下载⼤地构造第 1 章:地球的层圈结构1.陆壳与洋壳的差别?厚度:陆壳厚,洋壳薄;陆壳平均33km ,最厚达80km (青藏),洋壳平均7km.组成: 陆壳为三⼤岩类, 洋壳主要为⽞武岩;陆壳上部硅铝层,下部硅镁层,洋壳为硅镁层.构造: 陆壳复杂(存在褶皱和断裂),洋壳简单(⽆褶皱).年龄:陆壳⽼(最⽼44-45亿年),洋壳新(最⽼2亿年).2.岩⽯圈、软流圈岩⽯圈:地壳与上地幔的顶部(盖层)由固态岩⽯组成的圈层.软流圈:位于岩⽯圈之下,与上地幔过渡层之间,是地震波速低速带.第 2 章:地槽-地台学说1.地台地台:地壳上稳定的,⾃形成后不再遭受褶皱变形的地区;岩层产状⼗分平缓,具有⼗分平坦的地貌;具有双层结构基底和盖层.2.地盾地盾: 地台上的相对最稳定的部分,长期处于相对上隆,没有或很少有沉积盖层,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积出露,周缘被有盖层的地台所环绕,平⾯形态呈盾状.3.克拉通克拉通:地壳上已达到稳定的、并在漫长的地质时代⾥(⾄少⾃古⽣代以来) 已很少受到变形的部分.4.地台基本特征1.地台是块状的辽阔地貌单元,⼀般具等轴状展布的⼏何形态,多为圆形、多边形的平原、⾼原或盆地.2地台具有双层结构,基底和盖层:盖层:由显⽣宙岩系组成,厚度⼩,变形微弱,未变质.基底:时代⽼,厚度⼤,主要为褶皱变质岩组成,常伴有岩浆岩.从这种结构上看,地槽褶皱上升后,再次下降接受沉积,可形成地台;因此,地槽经过造⼭作⽤演化形成地台.3. 地台发展过程中保持相对的稳定,主要体现在稳定的盖层沉积上,岩相和厚度⽐较稳定.4.地台区有⾃⼰的特征沉积建造和建造序列,沉积岩层之间多为整合或平⾏不整合接触.5.在其发展过程中岩浆活动微弱、有些岩浆活动主要与深断裂有关.6.演化过程中构造运动较弱,常形成⼀些同沉积的宽缓褶皱,具有⼀定的继承性.7.地台基底岩系中有各种变质矿产,盖层中主要为⼀些外⽣矿产.5.构造层构造层: 地壳发展过程中在⼀定构造单元⾥于⼀定构造阶段中形成的岩层组合.6.地质建造地质建造: 地壳发展的某⼀构造阶段中,在⼀定的⼤地构造条件下所产⽣的具有成因联系的⼀套岩⽯的共⽣组合.按岩⽯成因类型可划分为:沉积建造、岩浆建造和变质建造.第3章: ⼤陆漂移1.劳亚古陆北美欧洲亚洲(除阿拉伯半岛)2.冈⽡纳古陆⾮洲南美南极澳⼤利亚印度阿拉伯半岛、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中资料试卷问题,⽽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概念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概念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概念主要涉及中国大陆构造的基本特征和主要构造单元。
中国大陆构造由三大主流大地构造观进行经典划分,包括黄汲清先生的多旋回构造观,任纪舞等人的历史大地构造观和王鸿祯等人的板块构造观。
●黄汲清先生的多旋回构造观认为,中国大陆构造单元为地台或准地台和地槽褶皱系,并从全球构造角度将古生代以来的中国大地构造划分为古亚洲、特提斯和滨太平洋三大构造域。
●任纪舞等人的历史大地构造观将中国大陆块分为亲西伯利亚陆块群、古中华陆块群和亲冈瓦纳陆块群,将显生宙造山带概括为古亚洲造山区、特提斯造山区和环太平洋造山区。
●王鸿祯等人的板块构造观审视中国大地构造演化。
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划分和构造发展阶段,其立论基点从时间论是地质历史发展阶段论和灾变论。
从空间论是全球构造活动论,认为中国主要的大地构造单元包括中朝、扬子和塔里木地台(克拉通)以及其间不同时期的造山带。
总的来说,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概念主要涉及到中国大陆的构造特征和主要构造单元,以及这些特征和单元在不同的大地构造观下的解释和理解。
区域大地构造 ppt课件
一、中国地势
1、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横断山为界 东西两部山势走向、海拔高度明显不同 (1)山势走向 (2)地表海拔高度
地形的梯级特点
(1)第一台阶:青藏高原,4000m以上
——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横断山——
(2)第二台阶: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黄土高原、 内蒙古高原,1000~2000m
中国大地构造域的划分
1、中国构造域的划分 中国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大地构造部位,
中国的地质发展受控于两方面因素: (1)、夹持于南北两个巨大稳定地块之间
北方:西伯利亚板块(劳亚大陆的组成部分) 西南方:印度板块(冈瓦纳大陆的组成部分)
中国的古板块是游离于这两个巨大板块之 间的小型块体,表现出数量多、面积小、呈 支离破碎特点(华北、扬子、塔里木及许许 多多的小型块体)
青藏高原为地幔盆. • 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是第二个梯度带,莫霍面(M)埋深从
36增大到40 km,变化幅度4km,东部为地幔隆;其他大部分地 区为地幔坪。
中国地势格局有其深刻的地质背景和深部构造的约束,反 映在地壳厚度方面,地势越高,莫霍面埋深越大
Crustal thickness (km) obtained primarily from seismic refraction/ wide-angel reflection experiments (after U.S. Geological Survey, 1998).
2、东西向的盆地与山系相间列 三条分水岭: (1)天山—阴山—燕山—长白山
——黄河流域—— (2)昆仑山—祁连山—秦岭—大别山
——长江流域—— (3)南岭
——珠江流域——
3、棱角分明的菱形或三角形盆地镶嵌于山系之间
大地构造学基础及中国区域构造概要
大地构造学基础及中国区域构造概要1、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壳和岩石圈中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演化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
2、岩石圈(构造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刚性顶盖,厚50-150km。
3、软流圈:岩石圈底部到700km深度左右,容易蠕动变形而能缓慢流动的区域。
是产生岩石圈运动的主要场所,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4、中间圈:软流圈以下的上地幔和下地幔。
5、大地构造学说国际上:经典大地构造假说:隆起说;收缩说;深层分异说;膨胀说;地槽-地台学说;板块构造说;地体构造。
中国:地质力学(李四光院士1965,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主要构造体系》);断块构造说(张文佑1950,1:400万中国及邻国边境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纲要》);多旋回说(黄汲清1950,1:3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地洼说(陈国达院士1960,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纲要》);波浪状镶嵌构造说(张伯声院士1970,1:10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地壳的波浪桩镶嵌构造》)6、板块构造-新全球构造理论国外:魏格纳大陆漂移;霍姆斯地幔对流-热对流理论;赫斯大洋中脊;狄茨、瓦因、马修斯洋底扩张;柯克斯地磁年表;威尔逊转换断层和威尔逊旋回;勒皮雄岩石圈板块划分。
中国:尹赞勋引入,研究先驱李春昱、郭令智、常承发、王鸿祯、朱夏。
7、地槽-地台说地槽概念是美国的霍尔研究阿巴拉契亚山与中部平原时发现(1859)、丹纳定义。
定义:地壳上具有强烈活动的狭窄长条状地带,早期强烈差异下降接受巨厚沉积,后期强烈褶皱上升形成巨大的山系。
与地台相对立,时间上一般指古生代以来曾经有过强烈活动的地带。
基本观点:地壳运动主要受垂直运动控制,水平运动时次要的,地壳运动的动力源是地球内部物质的重力分异作用,物质受热变轻向上流动造成地表上升隆起,物质冷却变重下沉则造成地表下降凹陷。
中国大地构造简介
中国大地构造简介黄汲清认为,按主要构造型式、形成时间和机制的不同,划分出古亚洲式、太平洋式和特提斯喜马拉雅式。
这三种构造型式分布于三个地区,显示为不同的三大地质块体。
他认为,在华力西期西伯利亚地台向南推进,作用于蒙古地槽,以及塔里木地块与中亚地槽相互作用,使蒙古地槽产生弧形褶皱,中亚地槽产生以东西向构造占优势的褶皱,因而形成古亚洲大陆,即古亚洲式。
他指出:“在中生代时期,当古亚洲大陆向太平洋推进时,太平洋以强大的推力回击,因而产生太平洋式褶皱”,“它的构造线主要为东北—西南”方向。
至于喜马拉雅式的形成,他解释:“向南推进的古亚洲大陆遭遇到向北移动的冈瓦纳大陆的巨大抵抗,由此而产生的强大水平压力,把深厚的特提斯沉积变成特提斯喜马拉雅式的褶皱”。
不仅如此,他还指出:“阿萨密弧束的生成和帕米尔喜马拉雅弧束一样,可解释为系受一种强大的下插作用的结果,这一作用来自冈瓦纳大陆的喜龙突出带,而在滇缅结晶杂岩带之下进行着。
”对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他也强调了冈瓦纳大陆向北运动和向欧亚大陆之下运动的这种地球动力学机制。
总体上看,从全球动力学角度看中国大地构造中国大地构造主要可以分出古亚洲、特提斯和环太平洋三大构造域。
古亚洲构造域是在古亚洲洋动力体系作用和影响下形成的一个构造区域, 特提斯和环太平洋构造域是在特提斯-古太平洋和印度洋-太平洋 2 个前后相继的动力体系作用下形成的 2 个构造区域。
由于几个全球性动力体系的依次作用以及它们在中国的叠加、复合, 使同一地带在不同构造阶段经受不同的动力体系的作用, 从而使中国大地构造显示出十分复杂的多旋回分阶段演化过程, 造成中国及邻区地壳十分醒目的镶嵌式结构和地壳-上地幔不同层次间的非耦合关系, 即立交桥式结构, 使中国成为全球大陆构造中最复杂的一个区域。
早元古代,中条旋回之后,中朝准地台形成;晚元古代扬子旋回之后,古中国地台形成;古生代初兴凯旋回之后,古中国地台解体,中国古生代构造格局逐步建立;晚古生代,华力西旋回之后,古亚洲大陆(古亚洲构造域)形成;中新生代,印支旋回以来,滨(环)太平洋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逐步形成。
中国区域构造教学文案
一、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简史 我国近代的区域地质调查是以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的, 美国
庞培勒(R.Pumpelly)、维理士(B、Willis)、德国李希霍芬 (F、 V、Richthofen)等都曾对我国的地质构造进行初步研究。
鲁迅先生在其所著《中国地质略论》(1903)中简要地介 绍了我国各时代地质特点及地质构造发育历史。
经过十年动乱,我国地质科学研究又重新恢复,1978年中 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主编的1:4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 构造体系图》及说明书《中国主要构造体系》;1977年陈国达 指导,国家地震局广州地震大队主编的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 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概要》;张伯声主编的1:400万 《中国锒嵌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地壳的波锒浪状嵌构造》 (1980);张文佑主编的1:400万《中国断块构造图》及说明书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及其发展》(1974);1980年黄汲清 指导,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纪舜等编的1:400万《中 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
中国区域构造轮廓 第一节 中国主要大地构造学术观点 第二节 中国区域构造单元 第三节 前震旦系古中国板块的形成 第四节 古生代古亚洲板块的形成 第五节 中新生代古亚洲板块的增生
第一节 中国主要大地构造学术观点 一、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简史 二、地质力学 三、多旋回构造说 四、断块构造 五、地洼构造说 六、波浪状镶嵌构造
1978年召开了第二届全国构造地质学术会议,值得提出的 是马杏垣等(1979,1981)在前寒武纪和重力构造两方面,李 春昱等都以板块构造学说为指导来研究中国大地构造。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板块构造学说越来越被广大地质工 作者接受。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石油勘探的需要,对板内构造作了 大量的研究。
区域大地构造(第五章_中国古板块构造概况)
第五章 中国古板块构造
一、中国古大陆板块组成 世界一些大陆往往有统一的克拉通,如北 美是以北美克拉通为主体、欧洲是以俄 罗斯克拉通为主体。 中国乃至亚洲并不存在统一的巨型前寒武 纪克拉通,而是由一些小克拉通和众多 的微陆块(microcontinent)及其间的造 山带组合而成的复合大陆(composite continent)
(5) “南华式”造山观点
通过对华夏板块和扬子板块边缘及华南裂谷盆地分 析,追踪华南褶皱系两侧的构造形迹、盆地展布等,根据 对沉积构造和古生物等特征的研究,认为华夏古陆是在 浙闽运动期间形成的原始陆块,西以华南洋与扬子陆块 相隔。四堡运动时期华南洋向华夏陆块俯冲,华南东部 地区形成武夷—云开岛弧和闽浙弧后盆地;晋宁运动时 期华夏陆块与扬子陆块在江山以东缝合,形成江绍缝合 带和浙西前陆盆地,未缝合地域为深海一次深海浊积岩 堆积的华南残留盆地系;震旦—寒武纪华南东部因转换 拉张裂谷作用形成一系列隆起和盆地,嗣后于加里东期 末聚合。华南东部在晚古生代和中生代分别经历了被动 大陆边缘和安第斯型活动陆缘两个阶段。
05中国区域大地构造之五(Pz_2)
Amplexizaphrentis, Zaphrentites, Kinkaidia, Cyathaxonia), 腕足类(Rotaia, Syringothyris, Pseudosyrinx,)和安加拉植 物分子(Caenodendron primaevum, Chacassopteris consinna, Cardioneura microphylla)
晚寒武世-志留纪,塔里木、柴达木和阿拉善等地块呈 离散状态,属于扬子板块构造域
志留纪末-早二叠世,塔里木、柴达木和阿拉善等地块 (包括西昆仑,中祁连,敦煌,化隆等) 组成西域板块,并具亲扬子板块的特征
石炭纪-早二叠世末期,西域、中朝板块与劳亚大陆拼 合,形成兴安-天山碰撞带
亲冈瓦纳构造域
震旦纪-早寒武世(泛非事件)羌塘、冈底斯、 喜马拉雅和中马缅苏等地块形成统一结 和甘孜-理塘洋的位置
峨眉山玄武岩大型火山岩省(P2) (LIP, large igneous province)
面积 2.5 ·105 km2, 岩系厚度为2000~250 m, 附近上千千米范围内发生张裂, 板内扩张速度为0.3~0.6 cm/a 大范围异常地温梯度: 金沙江37°C/km; 澜沧江群44°C/km; 墨江36~38.5 °C/km; 广西大容山52.6°C/km; 十万大山49 °C/km 可能存在峨眉山地幔底辟(是目前惟一被多 数学者所公认的)
滇藏南寒温带生物区 冈瓦纳的冰积物堆积,冷水动
物群的单体珊瑚(Lytvolasma, Wannerophyllum),菊石 (Uraloceras),大型厚壳腕足类(Taeniothaerus)和冈瓦纳植 物群(Glossopteris, Sphenophyllum)
大地构造课件第五讲板块构造理论优秀PPT
2、板块的扩张增生与 压缩消亡之间的补偿
沿着大洋中脊轴部,地 幔物质上涌形成新的岩石圈, 岩石圈通过俯冲消减来维持 平衡。每年新生岩石圈2平方 公里,每年也有2平方公里的 岩石圈被俯冲销毁。
3、板块沿球面的旋转运动
量
北 美 板 块 -欧 亚 板 块
2 .7
运
太 平 洋 板 块 -可 可 板 块
2 1 .3
动
南 美 板 块 -非 洲 板 块
3 .7
数
非 洲 板 块 -印 奥 板 块
5 .8
据
非 洲 板 块 -南 极 洲 板 块 太 平 洋 板 块 -纳 兹 卡 板 块
1 .9 1 6 .4
7、板块的绝对运动
板块的绝对运动,是指板块相对于地球旋转轴的 运动。如果某一系统在地史期间相对地球旋转轴的位 置固定不变,那么相对该系统的运动(如热点)也可 以当作板块的绝对运动。一千万年来板块的绝对运动 见图,其中以太平洋板块的运动速度最大,向西偏北 方向运动;印奥板块主要是向北运动;北美板块和南 美板块主要向西偏南方向运动;非洲板块的旋转极位 于非洲板块上,它环绕该极作逆时针方向的旋转运动; 欧亚板块主要是向西和向北运动。
如果我们把板块当作刚体来处理,而且地球半径不变, 那么,板块的运动严格遵循球面运动的欧拉定律
⑴欧拉定律
1776年,瑞士数学家欧拉(E. Euler)指出,一 个钢体沿半径不变的球面的运动,必定是环绕通过 球心的轴的旋转运动。在球体表面,任何一点的移 动都不是沿着直线,而是弧线;如果这种移动表现 为复杂的曲线形式,那么它的移动轨迹将由许多圆 弧小段组成。板块的运动遵循欧拉定律(板块沿球 面的旋转运动图片及两板块的相对运动图片)。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介绍(全文)
Word文档格式样板胡经国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介绍(原稿)胡经国本文作者的话中国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先生以及任纪舜先生等,根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矿产研究所编制的1∶10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成果,在《地质学报》1977年第2期发表了《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一文。
该文对于中国大地构造研究来说,是一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值得地球科学爱好者和有志于从事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年轻学子认真阅读和研究。
为了比较具体清晰地了解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和特征,现将该文的有关内容简要介绍如下。
一、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1、中朝准地台中朝准地台包括整个华北、东北南部以及朝鲜北部等地,总体上呈三角形,以深大断裂与相邻构造单元分界。
中朝准地台是中国境内时代最老的地台。
其基底中的最老部分的同位素年龄为31~34亿年。
该地台主体最终形成于距今17亿年前的中条运动;而阿拉善等边部地区则固结于元古代末的扬子旋回。
在该地台主体的基底中存在三个重要的不整合面,代表基底形成发展的三个阶段:①、阜平群与五台群之间的不整合面太古界阜平群与下元古界五台群之间的不整合面:阜平运动,距今23.5~25.5亿年;②、五台群与滹沱群之间的不整合面五台群与滹沱群之间的不整合面:五台运动,距今20亿年左右;③、滹沱群与上元古界之间的不整合面滹沱群及其相当地层与上元古界(震旦亚界)之间的不整合面。
所以,该地台基本上是一个早元古代末形成的地台。
中朝准地台的沉积盖层包括:震旦亚代、寒武纪、奥陶纪的浅海相沉积;石炭纪、二叠纪的陆相夹海相沉积;中、新生代的陆相沉积。
大部分地区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和下石炭统。
中生代在燕山、辽宁、山东等地有大规模陆相火山喷发及花岗岩侵入;新生代玄武岩分布广泛。
中朝准地台盖层构造变动以燕山旋回为主,但是内蒙、燕辽等地的印支运动也甚为重要。
2、扬子准地台扬子准地台包括从云南东部至江苏的几乎整个长江流域和南黄海。
它是一个在晚元古代末扬子旋回形成的中国第二个重要地台。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概要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概要胡经国本文作者的话本文根据有关文献和资料编写而成,值得地球科学爱好者和有志于从事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年轻学子阅读和研究。
现将它奉献给读者。
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教和喜欢!。
下面是正文一、按活动论观点划分大地构造单元1、大地构造分区主要原则由于地壳构造活动性的不均匀性,因而可以从空间角度将地壳各部分的区域性分异与构造阶段的发展演化联系起来进行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或大地构造分区。
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依据是构造活动程度。
由于地壳演化中各个地区的构造活动程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而在进行大地构造分区时,必须运用历史分析的观点即区分不同的构造阶段来进行。
现代全球古大陆再造和板块划分,一般是按距今850~250Ma泛大陆旋回(Pangea-250,泛大陆-250)的构造格局来进行划分的。
因为,该阶段的地质记录最完全、研究程度最高。
至今,进入泛大陆裂解时期,其板块划分的代表方案就是LePicchon(1968)等的现代板块划分。
Pangea-850(泛大陆-850)以前(太古宙~元古宙)的板块划分,涉及太古宙~元古宙的造山带和古缝合线的识别,存在较多争议。
所以,一般采用距今850~250Ma泛大陆阶段的板块划分和大地构造分区。
2、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的基本观点⑴、活动论和固定论所谓活动论是指地表大陆和海洋在地质历史中的发展变化而言。
大陆和海洋在地表上的位置变化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大陆和海洋相对于地极和赤道的位置变化;一是大陆和海洋相互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
承认曾经发生过这两种变化,就必须承认地壳运动以水平位移为主导形式。
相反,不承认大陆和海洋曾经发生过位移,或承认位移而将位移归因于地壳大规模垂直运动,如别洛索夫所主张的造洋运动,就是固定论者。
⑵、槽台学说对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槽台学说对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一级单元:地槽和地台①、地槽进一步划分:优地槽:优地背斜、优地向斜冒地槽:冒地背斜、冒地向斜②、地台进一步划分:地盾、地轴台背斜(陆背斜)台向斜(陆向斜)台褶带裂陷槽⑶、板块学说对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最大一级单元是岩石圈板块(板块)。
区域大地构造
华北古陆的形成大致可分为六个古陆核:蒙陕、山西、渤海冀北、辽东、河淮地震波的分类:体波(纵P、横S)、面波(勒夫波L or Q、瑞利波R)壳幔速度结构:大陆壳:上(5.9~6.3m/s)、中(6.4~6.7m/s)、下地壳(6.8~7.6m/s)。
大洋壳:三层:沉积层(2.2m/s)、玄武岩层(5.2m/s)、席状岩墙(6.7m/s)中国的壳幔结构特征:以贺兰山-龙门山为界:东西差异;昆仑-阿尔金-祁连-横断山弧为界的南北差异。
东部三条重力异常梯度带:琉球群岛-台东-东、南沙群岛;浙江-福建沿海;大兴安岭-太行山-伏牛山-武陵山。
西部:昆仑-阿尔金-祁连、喜马拉雅-横断山。
地壳及岩石圈厚度变化:东部由东向西增厚,西部由北向南增厚。
磁异常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克拉通:平缓单调正异常;造山带:狭长或链状正负异常;断裂带:带状的低负或高异常;大陆边缘:异常支离破碎,变化范围很宽;大洋磁场:存在线状或曲线状磁异常条带,磁异常条带平行洋中脊对称分布,且向两侧去年龄逐渐增大。
(课本P68)热传导的主要方式:对流、传导、辐射造山带:是指在造山旋回中因褶皱和其他变形作用形成的线状延伸地带。
造山作用:在一定地质时期局限于一个相对狭长的带状区域内的各种构造作用的总和,这些作用是在岩石圈剧烈构造变动的背景下发生的,期间物质与结构重新组建,造成岩石圈垂向增厚,并可能在后期隆升而成山。
全球造山带分布特点:沿古老的稳定的地块分布、连接这些相邻的地块、少数伸入稳定地块内部并消失于其中。
分为三类:陆缘、陆间、陆内造山带全球分为:环太平洋、地中海、乌拉尔—蒙古、北大西洋、北冰洋五个造山带。
中国造山带的分布:a:走向——近东西向、近南北向。
b:时代——古生代、新生代。
c:分为:天山-兴蒙造山带(古生代)、秦祁昆造山带(古生代)、青藏-滇西造山带(新生代)、西太平洋造山带(新生代)。
造山带的基本类型:板内(克拉通)型、碰撞(被动大陆)型、俯冲(主动大陆)型造山带基本结构:弧前体系、弧后体系、被动陆缘体系弧前体系特征(了解)课本P115弧后体系特征:具有洋壳体系的基地磁条带异常不清析;沉积物有:碎屑(早期少量陆缘碎屑、大量火山弧碎屑)、火山物质、粘土沉积;钙碱性玄武岩(LiL/HFS值增大)。
中国大地构造五大学说简介
中国大地构造五大学说简介胡经国本文作者的话本文根据有关大地构造文献和资料编写而成。
现将它作为大地构造学科普文章奉献给地球科学爱好者和有志于从事大地构造科学研究事业的学子阅读,并将其作为大家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的参考。
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指教和喜欢!众所周知,在中国历史上,提到学术繁荣人们就会想到2000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代。
在这个时期,不但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才波峰或者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称道与自豪的人才高地。
同时,代表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儒家、道家、法家及其他诸子思想和流派也主要产生于这一时期。
在20世纪中叶,在中国地质学尤其是大地构造学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次学术繁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大地构造学的五大学说或学派。
虽然这次百家争鸣局面持续的时间很短,其意义也不能与春秋战国时代相比,但是其产生的原因或许能使我们得到新的启迪和进行深入的思考。
现将中国地学界公认的中国大地构造五大学说或学派简介如下一、地质力学地质力学是运用力学原理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的一门科学。
它是由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在20世纪20年代初,在研究中国及东亚地质构造的基础上,总结广大地质工作者的长期实践经验而创立的地质学与力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
20世纪20年代,关于大陆运动起源问题有许多不同的学派,但是其主要争论在于活动论与固定论、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之争。
1926年,李四光先生发表《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1929年,发表《亚东一些典型构造式及其对大陆运动问题的意义》;1933年,发表《东亚构造格架》;1939年,出版《中国地质学》。
20世纪40年代,他正式提出地质力学一词,并以构造体系为指导,继续从实践到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
1945年,他出版《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一书,从而使地质力学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出现于中国和世界地质科学之林。
在地质力学中,地壳岩层、岩块中的褶皱、节理和断层等地质现象,称为构造形迹。
构造形迹的规模大小不一;可以大到展布于地球上的山脉,也可以小到由矿物晶格位移和矿物定向排列所形成的片理等。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重点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重点第0章绪论1.大地构造学:地质学的分支学科之一,研究大陆、大洋或某一大尺度区域地壳或岩石圈的组成、结构和演化历史的一门学科,目的是了解海洋、大陆、山脉及盆地的成因和发展过程,认识地壳和岩石圈的演化规律。
在地球科学中,它明显的具有上层建筑性质。
1).隆起说:其主要论点是:地球内部的岩浆上升侵入到山体的中央部分,使岩层从中央向边缘倾执并挤压成褶皱和断裂。
它的出发点是:垂直运动是基本的,水平运动是派生的。
后因它不能解释褶皱带的特点和褶皱并非由岩浆侵入造成等缺陷而被摒弃。
2).收缩说:地球由于冷却而收缩引起地壳侧向水平挤压的假说,是在1852年由法国的博蒙特(Elie de Beaumont,1798—1874)提出的。
后来休斯(Suess, E., 1831—1914)在收缩说中加进了关于地壳可分成刚性地段和柔性地段的概念,认为地壳结构是不均一的,在地球普遍压缩过程中,刚性地段揉挤和压缩柔性地段形成褶皱山系。
3).地槽-地台学说:在收缩说的基础上美国的霍尔(HalI, J., 1811—1898)和丹纳(Dana, J. D., 1813—1895)创立了地槽理论。
认为地槽是地壳上的巨大拗陷,是在水平挤压力影响下产生的,拗陷被沉积物补偿充填,而以后的压力就把这些沉积物挤压成褶曲。
2.大地构造学的特点大尺度:研究的对象庞大,而且不均一。
大科学跨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外事件等)涉及学科多, 涉及资料量大,综合性强。
大思维:Suess-地球面貌(6卷)------大地构造学之父,全球见识Stille(二战) 全球观“地球科学观”。
3.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内容壳幔结构及其动力学机制;岩石圈的变形、变位;岩石圈的演化;造山带和各种地质体的形成背景。
4.研究方法的综合性和多样性。
地质学:主要通过地质手段研究深部的地质表现及其发展规律。
地球物理学:主要根据地震、重力、地磁和地热资料研究壳、幔的内部结构。
(精品)区域大地构造(第五章_中国古板块构造概况)
证据:
(1)裂陷带北西侧为京畿地 块,南西侧为岭南地块, 两地块Ar-Pt1在岩石和构 造上具有可对比性,因此 原来两地块实为一个地块
• 最老的陆壳可最追索到 38亿年(鞍山地区)
Pt2-3
19-17亿年
Pt1
26-24亿年
蓟县群 长城群 滹沱群 五台群 滦县群
• 26-24亿年、19-17亿年 Ar 两次重要的构造—热事 件及陆壳快速生长时期。
遵化群 迁西群
• 中新元古代——裂陷构造期 华北:
1. 北部形成燕山海槽 2. 南部豫西地区形成豫西海槽,沉
东准噶尔地区
I-1:阿尔泰弧盆系;I-2:斋桑-扎河坝-阿尔曼泰结合带(奥陶纪); I-9:准噶尔弧盆系;I-10:唐巴勒-米仕沟结合带(?-S); I-11:天山弧盆系;I-12:南天山结合带; I-13:额济纳-北山弧盆系;
二叠纪古亚 洲洋及其周 围洋陆格局 重建图
(二)南海—印支古板块
但是,夏邦栋等(1991)根据岛内石炭纪火山 岩及石炭-二叠纪砾岩和砂岩的建造特征,认为沿 昌江-琼海断裂带沿线是海南岛在古生代时期发育 的一条近东西向的裂谷带。
(三)、中国古板块群
包括塔里块
是中国境内时代最老的一
青白口群
个陆块,在其基底形成 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构造 岩浆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纽伊缝合带
斋桑一佐伦一 黑河缝合带 蒙古一鄂霍 次克缝合带 日本古 太平洋 缝合带
乌拉尔一南 天山缝合带 印度斯一 雅鲁藏布 江缝合带
中新生代中国大陆构造的区划(据张国伟)
全球板块构造体制中的中国板缘俯冲碰撞构造和主导的陆内构造演化阶段,简 称中国大陆板缘与陆内构造演化阶段。
• 三大构造动力学体系 ①阿尔卑斯-喜马拉雅构造动力学体系; ②西太平洋构造动力学体系; ③在古亚洲构造动力学体系基础上的中新生 代环西伯利亚构造动力学体系 • 二大构造带 ①东西向中央造山系; ②南北向贺兰-川滇构造带 • 四个构造区 ①华北-东北区; ②华南区; ③青藏区; ④新疆-北山区
三大构造体系域: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西太平洋 和中新生代环西伯利亚构造体系域及其复合汇交
二大构造带:东西向中央造山系和南北向 贺兰—川滇构造带
昆仑—秦岭—大别东西向构造带
四个构造区:华北与东北、华南、青藏 和北山与新疆
按演化不同时代的板块构造单元划分
中国现代板块构造单元划分:
1、印度板块
2、欧亚板块 3、太平洋板块
中国古板块构造单元划分 西伯利亚古板块
天山—蒙古—兴安造山系(含哈萨克斯坦-准格尔古板块)
塔里木—华北亚板块
昆仑—祁连—秦岭—大别—苏鲁造山系
中国古 板块
扬子亚板
华南造山系
华夏亚板块
滇藏造山系 琼南对接带
印度古板块
南海—印支古板块
AR TS JS SL WD DB
五、全球构造体系中的中国大地构造
中国大地构造域的划分
1、中国构造域的划分 中国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大地构造部位, 中国的地质发展受控于两方面因素: (1)、夹持于南北两个巨大稳定地块之间
北方:西伯利亚板块(劳亚大陆的组成部分) 西南方:印度板块(冈瓦纳大陆的组成部分)
中国的古板块是游离于这两个巨大板块之 间的小型块体,表现出数量多、面积小、呈 支离破碎特点(华北、扬子、塔里木及许许 多多的小型块体)
(4)第四台阶:南海中部深海盆地、东海东部 冲绳海槽、日本海、鄂霍茨克海,-1000~2000m以下
2、东西向的盆地与山系相间列 三条分水岭: (1)天山—阴山—燕山—长白山 ——黄河流域—— (2)昆仑山—祁连山—秦岭—大别山 ——长江流域—— (3)南岭 ——珠江流域——
3、棱角分明的菱形或三角形盆地镶嵌于山系之间
中国地势格局有其深刻的地质背景和深部构造的约束,反 映在地壳厚度方面,地势越高,莫霍面埋深越大
Crustal thickness (km) obtained primarily from seismic refraction/ wide-angel reflection experiments (after U.S. Geological Survey, 1998).
地震活动
我国是一个多地 震的国家,内陆 地震占全世界内 陆地震的70%, 是全球两大地震 带的交汇部位。 全球地震活动的 分布与西太平洋 -菲律宾板块的 向西挤压和印澳 -非洲板块向北 挤压所形成的两 个全球性挤压带、 地震带的活动有 关。
中国的地球物理场意义
• 莫霍面等深线图:反映地壳厚度与地幔起伏; • 地热异常图:我国克拉通热流值普遍偏高; • 地震活动:多震国家,内陆地震占世界70%;
三、中国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
• 中国是夹持在西伯利亚板块、印度板块、太平 洋板块之间的“复式陆块区”,陆块各有亲缘, 现今大地构造格架并非与史倶在; • 早古生代各陆块漂游在南半球; • 晚古生代各陆块属于古特提斯洋中的“古中华 陆块群”,印支期拼合为古亚洲大陆; • 印支期后古亚洲大陆受到中-新特提斯洋和西 太平洋构造带的影响。
(3)滨太平洋构造域
范围:中国东部及其海域。 西界: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 理由:此线以东大量发育花岗岩、盆地,并有重力梯度带 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 理由: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与贺兰山—六盘山—龙 门山之间,燕山运动引起的变形仍很强(侏罗山式褶 皱、滑脱等),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堆积物很厚、 沿该线为重力梯度带 活动时间:T以来,主要表现为燕山—喜玛拉雅期 构造线方向:NE~NNE向 构造背景: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间的相互作用。 由于活动时间的不一致,三大构造域之间互相有重叠。
第五章 中国大地构造概要
一、中国地势 1、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横断山为界 东西两部山势走向、海拔高度明显不同 (1)山势走向 (2)地表海拔高度
地形的梯级特点 (1)第一台阶:青藏高原,4000m以上 ——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横断山—— (2)第二台阶: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黄土高原、 内蒙古高原,1000~2000m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第三台阶: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东 北平原(松辽平原),海拔在500m以下 ——长白山—东南丘陵—— (4)第四台阶:南海中部深海盆地、东海东部冲 绳海槽、日本海、鄂霍茨克海,-1000~-2000m 以下
莫霍面等深线图
• •
• •
地形高低与莫霍面(M)深度成镜象反映 青藏高原莫霍面埋深 60-70km,最厚达80 km ,而东部埋深 2030 km,地壳厚度减薄,说明地幔软流圈的上隆; 地壳厚度等深线走向与山脉走向一致,说明莫霍面起伏与山脉都 是最新构造运动的产物,其历史一般不超过 10Ma-3Ma。所以, 莫霍面埋深图反映的是现代构造格局,阴山-燕山山脉、秦岭大别山、南岭等三条东西向山脉在莫霍面起伏上无反映,说明 这些山脉比莫霍面的形成要老,现在是无根的山脉。 存在两个地幔斜坡带(梯度带) 青藏高原的边缘莫霍面埋深从 50增大到60 km,变化幅度10 km, 青藏高原为地幔盆. 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是第二个梯度带,莫霍面(M)埋深从 36增大到40 km,变化幅度4km,东部为地幔隆;其他大部分地 区为地幔坪。
中国三大构造域的划分
四、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单元 划分主要观点
构造单元划分目的在于表示一个地区的地 壳结构、构造及其发展演化。任何大地 构造学派都要对大地构造单元进行划分, 但由于观点的不同、认识的差异或强调 的方面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也不 尽相同。
槽 台 理 论 的 划 分 方 案
稳定区:华北地台、扬子地台、塔里木地台、印度地台 活动带:天山—兴蒙地槽系、昆仑—祁连—秦岭—大别地 槽系、滇藏地槽系、华南地槽系、西太平洋地槽系
地热异常 我国克拉通的热流值普遍偏高
• 世界克拉通平均热流值37.7-46mW/m2,华北的 燕山地区与此差不多 39.8mW/m2;而鲁西平均 热流值59.5mW/m2,黄骅拗陷热流值达 82.9mW/ m2,辽宁盘山一带竟高达 175.9mW/m2,说明它 们都处于地幔隆起带上方的大陆裂谷部位;西 藏羊八井热流值亦高达 127.7mW/m2,这与陆内 俯冲引起的壳内熔融(壳内低阻层)有关;南 海盆地平均热流值 87-92.5mW/m2都和地幔隆起 上方的裂谷拉张有关。
任纪舜(1997)的划分
6个前震旦纪地台: 西伯利亚地台、印度地盾、中朝准地台、扬子准地 台、塔里木准地台和印支一南海地台 8个造山系: 萨彦一额尔古纳—兴凯(或萨拉伊尔)造山系、天山 一兴安华力西造山系、乌拉尔一南天山华力西造山 系、昆仑一祁连一秦岭造山系、北特提斯中生代(印 支一燕山)造山系、南特提斯新生代(喜马拉雅)造山 系、亚洲东缘燕山造山系和西太平洋岛弧系。 前4个造山系属古亚洲造山域(区),后4个属特提斯和 环太平洋造山域(区) 。 每个造山系又分为若干个造山带,如昆祁秦造山系分 为西昆仑、东昆仑、阿尔金、祁连、秦岭一大别、 苏胶一临津等造山带。
(一)、联合古大陆及其解体 晚古生代末,所有大陆都飘移到一起形成的一个 连续的超大陆。 三叠纪开始,联合古大陆解体,逐渐形成现代板 块构造格局 (二)、特提斯 介于冈瓦纳大陆与劳亚大陆之间的古洋盆 原特提斯洋——早古生代 古特提斯洋——晚古生代 中特提斯洋——中生代 新特提斯洋——新生代
(三) 劳亚(Laurasia)大陆
AR TS JS SL WD DB
主要缝合带和主要断裂带
最重要的缝合带: • 斋桑一佐伦一黑河缝合带、乌拉尔一南天山缝合带——古 亚洲洋封闭后之缝合带 • 印度斯一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特提斯封闭后印度冈瓦纳 与欧亚大陆之间的缝合带 • 日本古太平洋和阿纽伊缝合带——古太平洋封闭之缝合带 • 蒙古一鄂霍次克缝合带——中国东部大陆与西伯利亚大陆 之间最终的缝合带 最重要的转换断层和走滑断层: 塔拉斯一费尔干纳、北山一鄂霍次克、喀喇昆仑、阿尔金、 实皆、奠边府、红河、郯城一庐江等断裂带 最重要的裂谷带(系): 贝加尔、汾渭、渤海湾等裂谷带和裂谷系。
二、中国的地球物理场
65 70 75 80 85 90 95 100 105 110 115 120 125 130 135 140 145 150 155 160
中 国 及 邻 域 地 壳 等 厚 线 图
50
45
45 40
40 35
35 30 30 25 25 20 20 15 15 10 10 5 5 0 0 85 90 95 100 105 110 115 120 125 130 135
古生代时期,阿巴拉契亚、乌拉尔、中亚等古生代洋盆使北 美,俄罗斯、西伯利亚、中朝几个古老地块相互隔开。这些古 老地块在晚太古时期有一些稳定的陆核出现,最后形成都在元 古代早、中期。古生代这些古老地块均被洋盆所包围。
早古生代晚期,西欧加里东洋盆(志留纪末)与北美阿巴拉契亚 洋盆(中奥陶世与晚奥陶世末)闭合,经过中泥盆世的造山运动以后, 西欧与北美的北段首先拼合;早石炭世末和晚石炭世末,南段阿巴 拉契亚洋与瓦奇塔洋分别闭合;因此,海西期,北美与欧洲二个古 老地块基本完成拼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国阶梯状地势图
(1)第一台阶:青藏高原,4000m以上 ——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横断山——
(2)第二台阶: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黄土高原、 内蒙古高原,1000~2000m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