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诊断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诊断分析
目的:探析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特征及其病理特征。
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32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回顾性分析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良性叶状肿瘤的生长方式多为膨胀性,肿瘤的核异型性为轻度,核分裂出现的情况较少,且拥有较低的肿瘤坏死率和较慢的间质生长速度。
但是交界性叶状肿瘤与恶性叶状肿瘤的生长方式多为浸润型,核异型性较为常见,核分裂的情况多发,且拥有较高的肿瘤坏死率和较快的间质生长速度。
另外,叶状肿瘤行手术治疗后,复发率与病理特征,手术治疗方式等有着一定的联系。
结论:良性肿瘤的发病年龄较交界性、恶性肿瘤早,恶性程度低,侵袭性弱,肿瘤复发的情况与肿瘤类型、肿瘤病理特征以及手术方式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乳腺叶状肿瘤在临床中并不常见,该病是由乳腺间质和上皮组织两种成分组成的纤维上皮性肿瘤,其发病率在乳腺肿瘤中占的比例为0.3%~1%,在乳腺结缔组织与上皮组织混合性肿瘤中占的比例为2%~3%[1-2]。
因该病生物学特性以及临床表现的多样性,临床诊断以及病理判断均有差异[3]。
本文主要回顾性分析了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乳腺叶状肿瘤患者32例,分析了该病的病理诊断,并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2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年龄24~55岁,平均(38.5±
2.7)岁。
其中有16例为良性肿瘤,13例为交界性肿瘤,3例为恶性肿瘤。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均对本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的病理组织行HE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生长情况、细胞核异型性、核分裂情况、肿瘤坏死情况以及间质生长情况,所有患者行彩超检查,将肿瘤的血流阻力指数记录在册。
行乳腺钼靶检查的有13例,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的有10例,行术前空心针穿刺活检的有9例。
1.2.2 治疗方法均对本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行肿物切除术的患者有9例,行肿物扩大切除术的患者有15例,切缘在肿瘤边界的1 cm处或>1 cm处;行乳房切除术的有8例,其中有3例为单纯乳房切除术,有5例为改良根治术。
1.3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特征比较32例患者均为女性,乳腺叶状肿瘤出现在左侧者17例,右侧者15例;病程3~45个月;肿块平均直径为(6.4±1.3)cm,活动度好。
有13例患者自述表示曾接受过乳腺手术,有7例患者自述中表示可感肿块短期内迅速增大。
由于交界性叶状肿瘤与恶性叶状肿瘤临床症状之间并不明显,因此将交界性肿瘤患者与恶性肿瘤患者并入一组与良性叶状肿瘤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见表1。
经比较后,可发现较交界性叶状肿瘤患者与恶性叶状肿瘤患者而言,良性叶状肿瘤患者的病程较短、发病年龄较低、肿瘤的最大直径较小,血液阻力指数较低。
2.2 两组病理特征比较良性肿瘤与交界性、恶性叶状肿瘤的病理特征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别,良性叶状肿瘤的生长方式多为膨胀性,肿瘤的核异型性为轻度,核分裂出现的情况较少,且拥有较低的肿瘤坏死率和较慢的间质生长速度。
但是交界性叶状肿瘤与恶性叶状肿瘤的生长方式多为浸润型,核异型性较为常见,核分裂的情况多发,且拥有较高的肿瘤坏死率和较快的间质生长速度,见表2。
2.3 治疗后患者肿瘤复发情况均给予32例叶状肿瘤患者手术治疗,并对32例患者进行为期9~80个月的随访。
随访结果中,随访期中位复发时间为12个月的患者有4例,占12.5%。
肿瘤复发率与病理类型、手术方式之间存在的联系。
良性叶状肿瘤患者复发的例数为1例,占(6.25%),而交界性、恶性液状肿瘤患者复发的例数为5例,占31.25%,良性叶状肿瘤患者的复发率明显低于交界性、恶性肿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患者行单纯肿物切除术后,患者的复发率为4例,占44.44%,行肿物扩大切除术后,患者的复发例数为2例,占1
3.33%,行乳腺全切术后,患者复发的例数为0;行乳腺全切除后,患者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单纯肿物切除术、肿物扩大切除术的复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对患者的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后,核分裂像<5的患者的复发例数为1例,占
4.54%,核分裂像≥5的患者的复发例数为5例,占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质过度生长的患者复发例数为2例,占8.0%,而肿瘤间质无过度生长的患者复发例数4例,占5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可见,给予良性叶状肿瘤患者不同的手术治疗方式以及给予交界性、恶性肿瘤患者不同的手术治疗方式,治疗结果中的复发率均不同。
3 讨论
WTO将叶状肿瘤分为良性、交界性以及恶性肿瘤三类,对叶状肿瘤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对比,良性叶状肿瘤的发病年龄、发病时间较交界性、恶性叶状肿瘤的发病年龄和发病时间早;病程时间较交界性叶状肿瘤、恶性叶状肿瘤病程短;另外良性叶状肿瘤的直径与交界性叶状肿瘤、恶性叶状肿瘤相比,前者明显小于后者[4-5]。
可见,与交界性叶状肿瘤、恶性叶状肿瘤相比,良性叶状肿瘤的生长比较缓慢,恶性化程度较低。
但是交界性与恶性肿瘤中,能够获得更为丰富的血液供应,这也有可能是影响肿瘤长大的原因。
另外,良性叶状肿瘤的生长方式多为膨胀性,肿瘤的核异型性为轻度,核分裂出现的情况较少,且拥有较低的肿瘤坏死率和较慢的间质生长速度[6]。
但是交界性叶状肿瘤与恶性叶状肿瘤的生长方式多为浸润型,核异型性较为常见,核分裂的情况多发,且拥有较高的肿瘤坏死率和较快的间质生长速
度。
而对叶状型肿瘤进行判断时,可以参考以上几点。
但是在对交界性叶状肿瘤和恶性液状肿瘤进行判断时,并不是所有呈浸润性增长、有明显细胞核异型、核分裂活跃、间质生长明显等特征的都是交界性叶状肿瘤或是恶性叶状肿瘤,因为在良性叶状肿瘤中,这些情况也有可能会发生。
目前的医学研究中尚不能明确乳腺叶状肿瘤的发病机制,种族、年龄、地域、卫生习惯、生育哺乳等因素都有可能是该病的发病机制。
相关学者表示显著的高雌激素状态的激素紊乱对本病发生和发展有肯定影响[7]。
相关报道中也给出了一组数据,患者乳腺叶状肿瘤患者中有12.5%的患者表示曾换过纤维腺瘤,且在同一肿瘤中,有21%的病例表示同时存在着纤维腺瘤,因此,叶状肿瘤与纤维腺瘤之间的明确区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8]。
尤其是在利用彩超、钼靶等检查手段时,检查结果并未达到预期的目标。
有关学者的研究结果也表示利用乳腺彩超、钼靶以及冰冻病理检测对叶状肿瘤进行诊断,诊断率较低,而采用术前空心针活检时,其诊断率可高达80%[9-10]。
因此,在临床中若是对疑似叶状肿瘤患者行检察时,可以采用空心针活检的方式,及时确诊患者的病情,并采取对症治疗方式,以免贻误治疗时间,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叶状乳腺肿瘤不同于乳腺癌,其有着较好的预后。
Belkacemi对443例液状肿瘤患者进行为期106个月的中位随访,随访结果中表示,患者治疗5年后的生存率是97%,治疗10年后的生存率也高达96%[11-12]。
对于该病的复发情况来说,其对患者的生存率并没有多大的影响,但是复发率仍旧作为人们对该病预后的评价指标。
本课题研究中,良性叶状肿瘤患者的复发率仅为6.25%,交界性、恶性叶状肿瘤的复发率为31.25%。
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中表明,良性叶状肿瘤患者的复发率为5%,交界性、恶性叶状肿瘤的复发率为25%,均低于本课题研究成果,其可能是因为样本数量之间存在的差距[13-14]。
另外,影响叶状肿瘤的因素还有核分裂活跃度、间质生长情况,王先明等[15]研究结果中表明,核分裂像≥5/10 HPF时,患者的复发率为27.78%,是核分裂像<5/10 HPF时的5.84倍,而间质过度生长情况下,患者的复发率为28.75%,是间质无过度生长情况下的4.38倍[16]。
手术治疗方式一直是治疗叶状肿瘤中主要采取的治疗手段,但是对于具体的手术治疗方式,还有一定的争议[17]。
一般情况下,建议的切缘是距离肿瘤1~2 cm处,但是予以乳腺液状肿瘤患者单纯的肿物切除术是远远不够的,很多的研究结果中表明,肿瘤的复发很大程度上都是受到了切缘阳性的影响[18]。
本研究成果中,行单纯肿物切除术后,患者的复发率为44.44%;行肿物扩大切除术后,患者的复发率为13.33%;行乳房切除术后,患者的复发率为0。
可见,在对患者行手术治疗时,应当结合患者的具体病理类型。
若患者为良性叶状肿瘤,应予以患者肿物扩大切除术,若患者为交界性叶状肿瘤,较佳的手术治疗方式可以应当是肿物扩大切除术和乳房切除术,若患者为恶性叶状肿瘤,最佳的手术治疗方式必然是乳房切除术。
良性叶状肿瘤的病理特征与交界性、恶性叶状肿瘤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别,良性叶状肿瘤的发病时间、发病年龄、病情进展等病理特征均较交界性、恶性肿瘤
短,患者进行病理诊断时空心针活检是最佳诊断方式。
叶状肿瘤复发与乳腺叶状肿瘤的类型、手术方式等有关。
参考文献
[1]武忠弼.中华外科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676.
[2]廖松林.肿瘤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学[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704.
[3]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病理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849-850.
[4]周庚寅,刘洪琪,张庆慧.肿瘤组织病理诊断[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45.
[5]回允中.阿克曼外科病理学[M].第9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1829.
[6]刘彤华.诊断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594.
[7]杨瑞利,曲培莲.诸城市1998~2007年恶性肿瘤发病情况回顾性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110-112.
[8]程艳珍.乳腺癌合并细微钙化钼靶X线与彩超影像诊断对比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58-60.
[9]王慧珠,栗河舟,班振英,等.超声对年轻患者乳腺叶状肿瘤与纤维腺瘤诊断的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34):84-87.
[10]何治平.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对乳腺肿瘤的检出意义[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1):82-83.
[10]陈小燕.超声引导下Mammotome旋切系统在乳腺肿瘤诊治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1,8(31):31-32.
[11]孙维华,粟美栖.乳腺分叶状肿瘤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1):131-132.
[12]吴惠清.乳腺癌患者患侧术中埋置植入式输液港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2):90-91.
[13]李伯群,许梦雅.耳穴压豆法治疗乳腺小叶增生症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3):17-18.
[14]丁华野,皋岚湘.学习WHO(2003)乳腺肿瘤组织学分类的体会[J].诊断
病理学杂志,2004,12(4):245-249.
[15]王先明,吴家豪,王敏.从分子生物学特征探讨乳腺癌个体化治疗策略[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09,3(4):46-48.
[16]黄泽楠,曾维根,刘宇,等.乳腺叶状肿瘤60例临床病理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14,8(3):42-45.
[17]李启生.乳腺叶状肿瘤17例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3,8(6):88-90.
[18]邓志勇,张阳,陈金珍,等.13例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08,16(2):21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