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关键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_刘世锦
发展实体经济要优先推进降成本的供给侧改革
发展实体经济要优先推进降成本的供给侧改革刘世锦【摘要】我国的实体经济除了人工成本之外,土地、能源、物流、通讯等其他成本大部分比美国要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关领域或多或少存在行政性垄断、缺少竞争、开放准入不足.下一步我们要通过深化供给侧改革,重点是在相关领域进一步打破垄断、鼓励竞争,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从而实现整个经济体系的低成本.【期刊名称】《河北经贸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38)006【总页数】4页(P1-4)【关键词】实体经济;降成本;垄断;供给侧改革;市场化改革;土地制度改革【作者】刘世锦【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79.2中国经济最近几年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服务业的比重在上升,工业和制造业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是你不能认为制造业不重要,制造业仍然是我们国家经济竞争力的基础存在。
但是制造业发展不容易,不赚钱,原因在什么地方呢?前一段时间有一位玻璃大王曹德旺,他通过在美国的投资经历算了一笔账,说中国除了劳动成本比美国低之外,其他的成本,包括土地成本、物流成本、能源成本、通讯成本、融资成本都比美国高。
这个方面缺少系统性的数据,我们找了一些数据,感觉这样的判断能不能成立呢,基本是可以成立的。
土地成本。
我们看一下中国和美国的比较,中国36个城市平均与美国3个城市大概相差25.47倍、7.43倍、3.24倍(见图1)。
能源成本。
从图2可以看到,中国用电价格大约比美国高出1倍左右。
物流成本。
通过中美两国的汽油价格比较,中国应该在1万美元左右,美国是6千美元左右。
图3显示了中美两国柴油价格比较,大体也是如此。
通讯成本。
这个数据来自于中国移动官网和英国移动公司官网,大体算了一下,价格的对比,中国一个单位的通讯流量大概是600左右,英国不到200。
融资成本。
图5显示了中国内地、加拿大、日本、韩国、英国、美国六个国家融资成本的比较。
刘世锦:要做实做优而非人为做高中国经济
刘世锦:要做实做优而非人为做高中国经济
佚名
【期刊名称】《财经界》
【年(卷),期】2018(000)009
【摘要】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近期在某论坛演讲时指出,做实、做优而非人为做高中国经济,对于下一步发展十分重要。
应当通过降风险、挤泡沫、增动能、稳效益,提高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其中降风险是指降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降低部分企业过高杠杆率;挤泡沫是指挤掉部分城市的房地产泡沫;增动能是指增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动能;稳效益是推进各个行业形成正常盈利能力。
【总页数】2页(P7-8)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以电力设备可靠性管理平台建设为抓手做实做细做优做强电力设备管理工作 [J], 中国核能电力股份公司;
2.走特色发展之路坚决做实做强做优省管产业 [J], 刁立鹏;刘晶东
3.做实做优做强实体经济 [J], 苏向坤
4.把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 [J], 肖亚庆
5.刘世锦:做实做优中国经济要防风险、挤泡沫、稳利润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主流经济学家经典语录
中国主流经济学家经典语录1. "发展是硬道理" - 邓小平这句经典语录来自中国改革开放的奠基人邓小平。
它强调了经济发展是国家繁荣和成功的根本。
邓小平认为,中国需要摒弃一切偏见和束缚,积极推动经济发展,不断改进并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他的这一观点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刘世锦刘世锦是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被誉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家之一。
他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强调通过优化供给侧结构来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
他主张通过减少无效产能,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改善供给结构,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3. "智能化是中国经济升级的关键" - 朱民朱民是中国工商银行行长,他提出了智能化是中国经济升级的关键的观点。
他指出,智能化是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并将对中国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他认为,通过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推动工业升级和转型,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4. "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 白重恩白重恩是中国经济学界的知名学者,他提出了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的理念。
他认为,创新是中国经济转型和升级的关键所在。
通过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培育创新型企业,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附加值,可以推动中国经济从传统的资源型经济转变为创新型经济。
5. "开放包容,共享共赢" - 董建华董建华是中国经济学家兼著名企业家,他强调了开放包容和共享共赢的重要性。
他认为,经济发展不应该追求个别国家或地区的利益,而应该致力于促进全球经济的共同繁荣。
他主张通过开放的市场和国际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互利共赢。
总结起来,中国主流经济学家的经典语录体现了他们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
他们关注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并将这些观点与实践相结合,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世锦以新一轮结构性改革短期稳增长中长期促转型
刘世锦以新一轮结构性改革短期稳增长中长期促转型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着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需要进行一次新一轮的结构性。
刘世锦认为,这次既要短期稳增长,又要中长期促转型,以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首先,短期稳增长是结构性的一个重要目标。
当前,国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大,传统的增长动力逐渐减弱。
在这种情况下,维持经济的较高增长率对于稳定就业、增加收入、保持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为了实现短期稳增长,刘世锦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政策建议。
首先,应当加大对基础设施、房地产等领域的投资,以拉动经济增长。
这些领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通过增加投资,可以有效地刺激需求,提高经济增长率。
其次,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推动供给侧的和需求侧的扩大相结合。
供给侧旨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供给效率,加强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在供给侧的同时,还需要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扩大就业等措施来刺激需求,增加企业和居民的收入,促进消费和投资的增长。
这样,既可以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又可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再次,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当前,中国经济仍然以传统产业为主,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等问题严重,需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应当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通过转型升级,可以增加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其次,中长期促转型是结构性的一个重要目标。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很多结构性的问题,需要进行深层次的。
在这方面,刘世锦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政策建议。
首先,要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
在刘世锦看来,只有通过创新,企业才能够立足于国际市场,提高竞争力。
为了促进企业的创新,需要加大对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支持,建立起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提供更好的创新环境和政策支持。
其次,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使他们适应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劳动力市场需要更加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
刘世锦:生产率的“革命”
刘世锦:生产率的“革命”作者:暂无来源:《中国房地产业》 2015年第1期文│刘世锦“新常态”一个最重要的、最引人关注的特征就是速度放缓了。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文件中提到,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我们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实际上是逼出来的,大势所趋。
结构转换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的发展模式是有问题的,有什么问题?无论是学界的还是政界人士,都非常英明地指出中国经济模式的问题,是投资比重过高,工业比重过高,更多的依靠外需,更多的依靠要素投入,30多年了,一直喊转,转过来了吗?没有转过来,但是在过去的两三年和今后的两三年将会发生一个历史性的转折变化。
首先,我们消费的比重已经超过了投资, 2013年有所反复,2014年趋势又相当确定;2013年第三产业的比重已经超过了第二产业,我们过去的出口经常是20%以上的增长,现在已经稳定的落到了10%以下,5%~10%可能是将来的常态;要素投入,我们劳动力的总数在前年已经开始下降。
这些都表明,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正在发生历史性的转折性变化。
另外,从经济运行的质量来讲,2014年前三个季度已经完成了1000万人的新增就业目标,讲到投资和就业的关系,其实中国现在有个现象大家要关注,我们的基数已经很大了,我们现在增长一个百分点,在2000年时对应的GDP增量是1000亿元人民币,而到现在是5000亿~6000亿元人民币,在10年前我们增长一个百分点吸引的就业人口是80万人,到现在已经到了170万人,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变化,所以速度虽然降下来了,而吸纳的就业人员的能力是在进一步增强。
企业效益是我们最担心的问题,其实最近几年是有所下滑的,因为我们是速度效益的经济,但这两年基本上稳住了,并没有变得更差。
财政收入,尽管有些地方压力也是很大,但是全年大约能增长8%左右。
居民可支配收入基本上实现了和GDP同步增长,特别是农村居民的增长速度要更快一点。
风险问题,金融风险在很多地方确实在增大,我看到一些数据,比如银行的不良资产率,那些数据可能并没有反映真实的情况,真实的情况可能比数据更严重一点,但全局性、系统性的风险,这条底线我们守住了。
创新需要“聪明政府”——访中国改革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
054总第231期 2016/11/18创新需要“聪明政府”——访中国改革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政府应慎用规划,将试错成本交给市场“新经济很大程度上就是创新。
我们需要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尊重创新。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表示。
他认为,创新的要素是流动和聚集的,这是客观规律。
在今后五年到十年内,中国各个地区都可能成为创新中心,从而为新经济发展带来活力。
旧动力在减退《上海国资》:加快创新发展,正确认识形势至关重要。
您如何看待当前我编者按:无论是今年年初中国政府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是其后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两者均明确提出,将创新战略作为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目前已经达到55%左右。
但是,至少在目前看来,中国创新经济领域仍然未能形成支撑经济增长的力量。
《上海国资》记者采访诸多专家,共同探讨如何促进创新,以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以及增强地区竞争力。
国经济社会的形势?刘世锦:经济增长的旧动力在逐步减退。
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期,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速增长期,这种转型背后是经济结构、增长动力和体制政策的系统性转换;从长期增长过程看是增长阶段的转换,可称之为“转型再平衡”,也就是由高速增长的平衡转向中高速增长的平衡。
这一平衡的实现将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是从需求侧看,高投资要触底;二是从供给侧看,去产能要到位;三是从中长期看,新动能要形成。
事实上,目前上述三个条件逐步形成。
促成高投资的三大需求,即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投资和出口正在趋于稳定;去产能有所进展,工业品出厂价格开始反转回升;尽管新增长动能在规模上还无法完全对冲旧动能的下降,但在提高增长质量效益、扩展发展空间上呈现好的势头。
《上海国资》:在这种态势下,经济发展的方向是什么?刘世锦:如果说过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主要是数量追赶,那么,进入中高速增长期后则主要是质量追赶。
与数量追赶期相0552016/11/18 总第231期比,质量追赶期的一个特点是外在的变化趋缓、追赶难度加大,主要由过去的“铺摊子”转向“上台阶”,对发展条件、体制和政策环境的要求有很大不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 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旨在解决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
其核心目标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以及如何实现这些目标。
首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目标是解决过去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不高、效益不佳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速虽然保持较高水平,但不可否认的是,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主要来自投资和出口,消费和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通过调整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的质的提升。
其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在过去,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传统产业和投资驱动,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产能过剩问题突出。
为实现供给侧改革,我们需要通过推进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引导资源向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集中,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推动经济由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第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还包括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等挑战,提高生产率迫在眉睫。
供给侧改革要注重创新驱动,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应用,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增长的效益最大化。
最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还包括解决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支撑,但我国金融体系仍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和风险隐患。
供给侧改革要通过深化金融改革、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和稳定性,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支持。
要实现以上目标,需要采取一系列改革举措。
首先,要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去产能、去库存等工作,优化资源配置。
其次,要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培育新兴产业和壮大实体经济。
同时,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专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结构性潜能挖掘出来,未来保持5% ~ 6% 的经济增速没有问题
文/邵轩岚 《中国房地产金融》总编辑“短期来看,今年实现5.5%的经济增长目标有一定的难度,但结构性潜能发掘出来的话,未来保持5%~6%的经济增速是没有问题的。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日前接受《中国房地产金融》独家专访时表示。
数据显示,中国人均收入已经连续三年超过1万美元,“中等发达国家的收入水平一般在3万- 4万美元,1万美元到3万- 4万美元就是中国的结构性潜能,还相当大”,刘世锦为此提出了一个“结构性潜能”的理论框架。
刘世锦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现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他长期以来致力于经济理论和政策问题研究,主要涉及企业改革、经济制度变迁、宏观经济政策、产业发展与政策等领域。
目前他正在对增长型碳汇市场进行深入研究。
眼下,欧美国家通胀高企,“中国经济国际化水平已经相当高,不可能不受外部波动的影响,但是在正常情况下,其影响仍可控制在一个有限的范围之内。
成本推动型的通胀还会不会出现?这个需要重视”。
“房地专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结构性潜能挖掘出来,未来保持5%~6%的经济增速没有问题中国整体增长潜力还是比较大的,处在一个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机遇期。
中国的市场规模大、产业配套全、对冲回旋能力强等优势将会得到保持并持续地增强。
中国人均收入已经连续三年超过1万美元,“中等发达国家的收入水平一般在3万-4万美元,1万美元到3万-4万美元就是中国的结构性潜能,还相当大”,刘世锦为此提出了一个“结构性潜能”的理论框架。
CHINA REAL ESTATE FINANCE中国房地产金融产还有没有潜能?答案是肯定的。
但怎么解决房地产问题要瞻前顾后,应该非常谨慎地对待,要抓紧时间解决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步形成一个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
”刘世锦说。
在刘世锦的话语体系中,其他服务业投资比重已超过房地产,需要关注;扩大消费的重心不是个人消费,而是公共消费;需要多措并举增强民营企业的信心、稳定预期,“顶层设计就是指方向、划底线,在这个前提之下,要鼓励地方基层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短期内看不准、有争议的做法和政策,可以在地方基层先行先试,通过试错找到对的办法。
当前经济形势判断和下一步改革的着力点——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
当前经济形势判断和下一步改革的着力点——访国务院发展
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
马玉荣
【期刊名称】《中国经济报告》
【年(卷),期】2013(000)006
【摘要】一季度经济数据发布后,对未来经济走势的判断出现了较大的分歧、究竞应该如何看待今年或今后较长一个时期中国经济的增长前景?对这一轮的产能过剩怎么看?新一轮经济改革的着力点在哪里?针对这些问题,《中国经济报告》采访了著名经济学家。
【总页数】5页(P38-42)
【作者】马玉荣
【作者单位】《中国经济报告》编辑部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2006年中国煤炭需求喜与忧--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产业发展跟踪研究课题组负责人刘世锦 [J],
2.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能源战略——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 [J], 本刊记者
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中国经济新增长点的拓展有赖于进一步推动改革 [J],
4.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陆百甫 [J], 依岸
5.如何推动我国能源战略的转变——访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济转型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经济转型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者:暂无来源:《信息化建设》 2017年第1期刘世锦表示,新增长动能的关键是要推动供给侧改革,从而加快流动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来提升效率。
近日,中国信息化百人会学术委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在中国信息化百人会2017年峰会上作了“经济转型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题演讲。
刘世锦指出,激发中国经济的新增长动能主要是靠“老经济”加上新体制、新机制、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其中互联网等新技术将带动实体经济优化配置、效率提升,前沿性创新也会带来增长潜能,在这方面物联网发展的潜力非常大。
中国经济将向中速发展平稳过渡首先,刘世锦向大家阐述了自己的基本观点。
他认为,中国经济在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以后,过去6年一直处在回调的态势,是由过去10%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是一个增长平台切换的过程,目前还未触底,但是已经非常接近底部了。
那么,什么时候能落地到底呢?从需求的角度来讲,因为中国经济过去的高增长主要是高投资,而高投资是由三大需求所带动的,即出口、基础设施和房地产。
从目前的情况看,出口已经落地,呈负增长状态;基础设施占整个投资比重最高的是在2000年,近几年是回调的态势;而针对房地产,刘世锦的判断是房地产在2014年已经达到了历史需求峰值。
“这个判断最主要的依据是城镇居民住宅是构成房地产70%的比重,而其历史需求峰值是1200万至1300万住宅需求,这个数字在2014年时就已经达到了,达到以后房地产投资进入平台期,然后再回落。
我们认为,房地产今后的常态将是低速零增长甚至负增长,所以也即将落地。
”从供给角度来讲,就是去产能要到位。
需求侧三大需求在回落时,供给侧则是在调整重化工业。
由于调整速度慢,所以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导致了两个结果。
第一是PPI工业品出厂价格连续50多个月负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工业企业利润从2014年8月以后有一年多时间都是负增长,所以供给侧改革头一条就是去产能,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也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两个指标也都发生了变化。
刘世锦以新一轮结构性改革短期稳增长中长期促转型
刘世锦以新一轮结构性改革短期稳增长中长期促转型随着中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稳增长和促转型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刘世锦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提出了以新一轮结构性来实现短期稳增长和中长期促转型的观点。
本文将围绕这一观点展开探讨,并分析其可行性和可能面临的挑战。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刘世锦对于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
他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着多重压力,包括内需疲软、外部环境不稳定、产能过剩等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简单依靠刺激政策来推动经济增长已经不再有效,必须进行结构性来解决深层次的问题。
同时,他也指出,不仅仅是为了短期的稳增长,更重要的是为了中长期的转型升级,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那么,刘世锦提出的新一轮结构性是什么意思呢?他认为,这次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为主线,并且要深化、扩大开放、完善制度等多个方面同时进行。
具体来说,这包括推动供给侧结构性,通过加大科技创新、扩大高端制造、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措施来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益;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发展绿色经济、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改善营商环境,降低企业成本,促进市场活力释放等。
刘世锦认为,这种以结构性来实现短期稳增长和中长期促转型的路径是可行的。
首先,结构性能够解决当前经济的深层次问题,提高经济的内生增长能力。
其次,这种方式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有助于提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最后,通过开放和制度完善来扩大市场,可以带动更多的创新和创业,推动经济的升级。
当然,实施新一轮结构性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的政策难度和社会压力。
由于涉及到利益调整和既得利益的碰撞,往往会遇到阻力和抵制。
其次是的系统性问题。
由于经济体系的复杂性和相互关联性,必须全面考虑各个方面的问题,并且要有协同配套的政策。
最后是的时间窗口问题。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国际竞争的加剧,的时间窗口可能会受到限制,因此需要及时抓住机遇来推动。
总的来说,刘世锦提出了以新一轮结构性来实现短期稳增长和中长期促转型的观点,这种路径是可行的,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
刘世锦以新一轮结构性改革短期稳增长中长期促转型
刘世锦以新一轮结构性改革短期稳增长中长期促转型刘世锦是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曾任国家发改委主任、世界银行首席中国经济学家等职务。
他在经济领域有着广泛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独到的见解。
在当前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和结构性矛盾的背景下,刘世锦提出了一种短期稳增长和中长期促转型的方案。
首先,刘世锦认为,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短期稳增长政策来稳定经济。
他认为,稳定就业是经济增长的支撑,因此在短期稳增长中,需要加大对于就业的支持力度。
刘世锦建议加大对于中小微企业和创业者的扶持力度,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使其能够顺利发展、稳定就业。
同时,他还建议出台一揽子减税降费的政策,减轻企业负担,提高利润水平,鼓励企业增加投资和拓展市场。
此外,刘世锦还主张加大对于基础设施的投资,例如加大对于铁路、公路、水利等领域的投资,提高国家投资的比重,刺激经济增长。
其次,刘世锦强调了结构性对于经济转型的重要性。
在他看来,短期稳增长只是为了为中长期经济转型提供一个平稳的过渡,而真正的核心是促进经济转型和升级。
刘世锦认为包括供给侧结构性、创新驱动发展、宏观经济平稳等一系列措施,都是推动经济转型的关键。
他提倡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的转型,提高产业竞争力。
此外,他还强调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对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支持,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和产业化水平。
同时,刘世锦认为,要实现经济转型,还需要加强城乡发展的协调。
他指出,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转型的瓶颈,因此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和政策支持,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他还主张加强城镇化的管理和规划,推动农村人口有序城镇化,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综上所述,刘世锦提出了一种短期稳增长和中长期促转型的方案。
他认为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通过一系列的短期稳增长政策来稳定经济,为中长期的经济转型提供支撑。
经济新常态:从速度到质量
经济新常态:从速度到质量刘世锦【期刊名称】《西部大开发》【年(卷),期】2014(000)012【总页数】4页(P20-23)【作者】刘世锦【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10741亿元!——中国股市在12月5日的这个成交量,刷新了世界纪录。
而在此前短短10个交易日里,上证综指以近500点的涨幅傲视寰球,股市总市值一举跃居世界第二。
但与中国经济总量相比,这个世界第二还是姗姗来迟了。
股市走牛,“密码”是什么?有人说是“资金牛”,更多人认为是“改革牛”“预期牛”:改革全面深化、经济总体平稳,市场信心自然提振。
岁末严冬,股市燃起的这把火,给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中国加上了一个生动注解。
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这为我们正确看待我国经济增长阶段转换和经济形势、树立提高发展质量导向提供了指导和遵循。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基本平稳,略有回落。
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成为各方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大不一样。
一种观点较为消极,主要理由是三季度增长速度降至7.3%,为近些年来的新低。
这种观点着眼于增长速度,由此形成的判断就不太乐观,甚至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潜力和前景疑虑甚多。
但如果换个角度,着眼于我国经济增长阶段转换、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背景,判断就会大不相同。
我国经济已经历30多年的高速增长。
从国际上看,二战后包括日本、韩国、我国台湾等在内的一批成功追赶型经济体,在经历较长时间的高速增长、人均收入达到11000国际元(这是一种购买力平价指标)左右时,无一例外地出现了增长速度回落,进入增长阶段转换期。
这一现象具有较强的规律性。
其原因从供给角度看,主要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接近完成,劳动年龄人口数量趋于稳定或下降,劳动力、土地、环境等要素成本明显上升等;从需求角度看,则是大多数工业品的历史需求峰值相继出现。
供给侧改革是一场“品质革命”——专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
对话《支点》记者 蒋李 实习生 熊丽玲《支点》 被公认为能够“直通中南海”的财经专家并不多,曾担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的刘世锦便是其中之一。
早年,刘世锦一直聚焦于宏观研究,在2010年前便预测中国经济在2013年开始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速增长,而这一判断如今已然成为现实。
当《支点》记者就“供给侧改革”这一高频词汇与刘世锦展开讨论时,他却极度强调“微观”:国有资本应从部分产能严重过剩的领域退出,由此涉及到的国有企业员工安置问题,应通过划拨国有资本到社保基金来解决。
同时,应倡导放开电信、石油等行业准入门槛,以加速折旧实行“变相减税”。
“宏观还是微观并非出于个人偏好,而是源于问题导向。
供给侧改革不排除采取供给学派强调的减税等宏观政策,但重点还是在执行层面。
”刘世锦说。
对于供给侧改革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诸多问题,刘世锦也持乐观态度:“任何改革本身都是个试错过程,我们应该有相当的容忍性,来面对正常的失误。
”供需错配导致增速下行《支点》:经济学界对目前中国经济增速下行一直有不同认识,有人认为主要原因是外部性和周期性因素,有人认为是内部体制因素。
您对此持何观点?刘世锦:周期性、外部性、体制性这些因素,30多年来普遍存在,但近年经济增长率下降主要原因是经济规律使然。
2010年开始,我们团队就做过一项研究,发现二战后几十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入工业化进程后,都跌入不同程度的中等收入陷阱,只有韩国、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等13个经济体进入高收入社会行列。
这13个经济体都曾经历20多年高速增长,但当人均GDP达到11000美元时无一例外地出现增速回落,回落幅度一般是一半左右甚至更大。
这一现象,可以用老龄化、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刘易斯拐点等予以解释。
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在当时技术水平下,人们需求偏好的变化,使一些重要工业产品需求峰值相继出现,而当峰值回落时,供需关系便面临一个长期调整的过程。
于是,当时我们对中国做了几种不同测算,结论是中国经济增长拐点在2013年-2015年将会到来。
著名经济学家、国研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r中国经济开始触底与新增长动能
著名经济学家、国研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r中国经济开始触
底与新增长动能
佚名
【期刊名称】《债券》
【年(卷),期】2017(0)7
【摘要】经过七年的回落后,中国经济已经开始触底。
在今后一段时间,需求侧的房地产投资和供给侧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是值得关注的重要变量。
随着一线城市楼市降温,房地产投资将会回归常规轨道,出现低速、零增长抑或负增长。
对于已经越过房地产投资历史需求峰值的经济来说,房地产投资呈负增长并非不合逻辑。
【总页数】7页(P7-1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著名经济学家、国研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寻找中国经济的新平台 [J],
2.培育增长新动能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国研中心、财政部与世行联合发布报告《创新中国:培育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 [J], 马玉荣
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中国经济已经非常接近底部 [J],
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中国经济进入中速增长平台 [J],
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中国经济新增长点的拓展有赖于进一步推动改革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5中国经济政策基调——着力提质增效,改革释放活力,为新常态奠定基础
2015中国经济政策基调——着力提质增效,改革释放活力,为新常态奠定基础刘世锦;余斌;陈昌盛【期刊名称】《中国经济报告》【年(卷),期】2014(0)12【摘要】2015年宏观政策总体思路,应继续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为动力,把防范化解风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就业、稳效益、控风险、促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在"三期叠加"的背景下,2011年以来经济运行总体呈持续下行态势。
2014年,受房地产转折性变化影响,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
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底线思维,对短期经济波动表现出足够定力。
【总页数】5页(P34-38)【关键词】经济下行压力;转折性变化;政策基调;防范化解;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求进;经济增长;短期经济;房地产投【作者】刘世锦;余斌;陈昌盛【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4【相关文献】1.做提质增效的“生力军”--新常态下园区应着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 [J], 刘鉴2.引导企业适应新常态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泉州市将举办2015年“企业首席质量官”、“追求卓越绩效”公益培训班 [J], 陈金昌;刘志高;3.适应新常态找准新方位释放新动能迈上新台阶天津港稳中向好提质增效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J], 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4.《湖北画报》追踪2015年湖北“两会”盛况:竞进提质新常态升级增效建支点[J], ;5.转型升级新常态提质增效新措施——用“中高端品质”棉花引领产业发展,用“良好棉花”作为转型提质的新抓手 [J], 毛树春;李亚兵;雷亚平;冯璐;韩迎春;王国平;杨北方;范正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改革是中国发展的最大红利
作者: 刘世锦[1]
作者机构: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出版物刊名: 求是
页码: 15-17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6期
主题词: 改革开放;中国;红利;世界经济增长;经济社会;国家综合实力;社会历史性;历史性变化
摘要:一、我国经济社会历史性巨变是改革红利的具体体现 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变化。
经济保持了年均10%左右的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从国际范围看,中国的发展改变了全球经济版图,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刘世锦:中国经济稳字当头 改革要有智慧勇气
刘世锦:中国经济稳字当头改革要有智慧勇气
佚名
【期刊名称】《北方经济》
【年(卷),期】2013()3
【摘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博士谈及今年中国经济形势时说。
两年多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提出研究结论“中国经济将会转入一个6%至7%的中速增长期”,这两年正是增长阶段的转换期。
但自去年四季度中国经济出现一个小反弹以来,有人提出“今年经济增速能达到8.5%甚至到超过9%”、“新一轮上升周期又来了”。
他说,这样的观点过于乐观。
【总页数】1页(P50-50)
【关键词】中国经济形势;刘世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勇气;智慧;改革;经济增速;副主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
【相关文献】
1.专家热议:2005年中国经济进入改革年“稳”字当头 [J],
2.刘世锦:稳增长要更多通过改革激发新动能 [J], 刘世锦;
3.刘世锦:中国经济正在稳下来、走上去 [J], 刘世锦
4.刘世锦:中国经济企稳后将呈“L”型走势 [J], 刘世锦
5.刘世锦:做实做优中国经济要防风险、挤泡沫、稳利润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质量报/2015年/11月/26日/第001版
供给侧改革关键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刘世锦
供给侧改革是相对于需求侧改革的措施,更侧重提升经济增长的效率,更侧重增强企业长期发展的活力,更注重经济长期持续平衡和可持续的发展。
“十三五”期间经济发展的重点并不是扩张经济总量,而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就是提高生产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中国各方面的要素生产力。
这作为一条主线,是中国经济下一步长期稳定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
现阶段,政策着力点应放在加大供给侧调整力度上,引导过剩产能供给侧减量和结构调整,达到与需求侧相适应的新水平,价格企稳,企业盈利能力恢复,才能实现转型再平衡。
在目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企业盈利水平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核心指标。
目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高一点或低一点不是最大问题,关键的是企业盈利率保持增长的状态。
现在企业盈利是负增长,将来企业盈利以后,就业就会增加,财政就有收入,企业风险就得到控制。
在企业可盈利、财政可增收、就业可充分、风险可控制、民生可改善、资源环境可持续这“6可目标”中,核心就是企业可盈利。
这应该是经济转型的一个核心指标,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致力达到,或者衡量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
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三中全会到五中全会规划的建议,已经讲了很多,大的部署也都有了,关键就是把文件变成实践,要具体落到实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上下联动”,既要有顶层设计,也要有基层视野。
顶层设计主要是管大的方向,划出底线。
此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到底哪些措施比较有效,还是要让地方和基层企业有更大的空间来试验,通过试验才能找出真正切实管用的措施。
这也是中国过去30多年改革最重要的一条经验,这条经验现在依然适用,就是说把顶层设计和基层实验结合起来,这方面未来依然需要向前推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重点解决几个问题,第一个就是在减产能方面应该切实加大力度,取得实质性进展。
目前对于整个中国经济,大家普遍关注GDP增速的下滑,其实最具挑战性的是工业企业盈利水平的下降。
工业企业盈利负增长已经持续一年多时间,其主要原因就是产能过剩,特别是钢铁、铁矿石、煤炭、石油、石化等重化工业部门,产业过剩很严重。
PPI已连续40多个月负增长,这5大行业对整个工业PPI下降的贡献占70%到80%。
如果这种局面再继续拖下去,不仅这些企业经营困难加大,而且金融、财政的风险也会进一步加大或者凸显。
解决这种局面的关键,就是严重过剩行业在减产能方面要有实际性的操作。
但因为这些重化工业行业里面主要还是国有企业,除了涉及减产能和稳增长之间一定程度的矛盾,还有人的问题和债的问题需要解决。
这样仅仅靠地方、企业、市场恐怕很难解决,还是需要国家出面采取一些措施。
推动企业减产能,还要进一步推动市场化的兼并重组,通过优势企业发挥主导作用,用市场化的办法对生产力进行重新整合,来提升整个企业的生产效率。
第二个问题,就是要进一步放宽准入,加快行政性垄断行业改革。
前段时间放宽准入主要是对小微企业,商事制度改革、提高便利化程度这些方面有一些举措,也起到了积极的效果。
但从稳增长、提效率来讲,不仅是要“放小”,可能更具有实际意义的还要“放大”,也就是在行政性垄断问题比较突出的基础行业中,切实放宽准入,引入竞争。
这些行业放宽准入之后,能够确实改善供给、降低成本,同时能够通过竞争全面提升效率。
第三个问题,要加快城乡之间土地、资金、人员等要素的流动,实现合理化配置。
现在中国城市稳步发展,农村内部发展空间比较简单,未来新增长点在城乡之间。
具体地说,现在推进城市化,现有城市之间通过互联互通,发展一些中小城镇,形成一定范围的城市带、城市圈,由过
去孤岛型城市转变为网络型城市,这方面的潜力还很大。
第四个问题,要加快培育有利创新的环境。
过去人们总喜欢做产业发展规划,但创新从本质上来讲是很难规划的,最重要的是有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包括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作用,使国有企业负责人、民营企业老板形成稳定预期,促进要素之间合理流动,加快培育人力资本,促进金融体系的改革,以适应转型升级的需要。
第五个方面,就是如何进一步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
中国转型升级大概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创新,一个是“精致生产”。
“精致生产”就是把活做细,就是现在人们讲的“工匠精神”。
中国大部分制造业摊子已经铺开了,但整个精细化程度还是比较低,这在中国的潜力很大。
经济学的供给和需求是同时存在的,转向供给侧以后就更加强调不要纯粹刺激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不要光做需求的文章。
供给侧强调的就是通过重新改变资源的配置来提升效益,但并不是说是需求性不重要了。
有人说“三驾马车”理论不正确,这是不懂经济学的表现。
供求是双方面的一种平衡关系,供给侧方面的改革最终也是在创造需求,也是在解决需求的问题。
比如减产能,兼并重组实际上是调整供给结构,把不需要的供给减下去,同时创造市场需求。
行政性垄断行业改革也是这样,放宽准入的同时就是在扩大投资。
制造业的增长以及转型升级,服务业的发展,都是通过供给侧的改革以创造出新的需求。
总的来说,解决供给问题的同时,也是创造新的需求,而且这种新的需求更可靠、更实在、更具有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