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教与学方式的探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教与学方式的探究

发表时间:2012-06-01T14:32:12.32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2年6月总第58期供稿作者:李少清[导读] 如今我们确实需要通过设置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但不能滥提问题、乱提问题。

李少清广西自治区钦州市第六中学535000 摘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历史课更加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更加重视学生个性的张扬;同时在思想教育上进一步加深了爱国主义教育,把历史教育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时代素养。为适应这些新变化,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必将发生改变,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关键词:中学历史教与学方式探究新课程改革已经如火如荼地在全国各地全面铺开,它对历史老师的新型学生观的树立、教学组织形式的更新以及课程评价的改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欣喜看到课堂上的师生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课堂热闹了,学生活泼了,探究积极了,创新能力提高了。但是,通过几年的观察,笔者却也发现有不少老师由于对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理解不到位,以致产生了认识上的模糊和困惑,甚至把新课程理念与某些片面的教育观点简单地等同起来,从而陷入了一个个教学理念的误区,产生了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教学误区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充分承认和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和主体作用,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过程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但部分教师认为新课标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是不需要教学控制的,而应该放开手脚,让学生自由自主地学。于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等探究活动此起彼伏,学生侃侃而谈,教师惜言如金,似乎不这样就不叫新课程。

反思:“自主、合作、探究”的目的是充分发挥小组中每个同学的主动性、自觉性,并把不同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在学生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旁观者,他要深入到每个学习小组,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对活动开展顺利的小组,及时予以表扬;对角色分工不清,讨论混乱无序的小组,帮助学生明确角色,使他们尽快进入有效的讨论;对讨论偏离主题的小组,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将他们引回到学习任务中来;对讨论时出现本节课要求深入理解的问题,拿出来供全班同学思考、讨论,引导各小组关注该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找到规律,解决问题。

二、教学思维转换

有这么一个案例:一位教师在讲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这段历史时,特意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一个是:“假如董存瑞拉开的炸药包没有炸,那会是什么原因,怎么办?”另一个是:“你能为董存瑞设计出一个更好的炸碉堡方案吗?”应该说,这两个问题对于拓展学生思维的确是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老师却显然忘记了讲这段历史的主旨是什么。试想,假如(仅仅是假如)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终于找到了一种两全的炸碉堡的方法,那么,那位老师究竟是为学生的“聪明创意”而赞赏有加呢,还是为董存瑞的“思维迟钝”而喟然长叹呢?

反思:如今我们确实需要通过设置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但不能滥提问题、乱提问题。因为一些因陋就简缺乏探究意义的简单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表面上是在设疑启思,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法在“灌”,直到学生认同教师事先准备好的答案,这不过是传统“灌输教学”的延续而已。笔者认为只有围绕知识诞生的原始情境,巧妙地提问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心通而未能,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这时再给他们必要的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充分表达自己的思维,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方面加以引导,这才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式教学。

三、区分求同学习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个别差异,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实现个性化学习,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选择学习内容的机会大为增加。比如教材的“自由阅读卡”“活动与探究”“动脑筋”等栏目的设计,就比较尊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多样化的阅读趣味,人教版、华东师大版教材附录部分,还列有“好书推荐”“网址推荐”,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学习渠道,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学习材料。这些都有力地推动学习方式个性化的发展。但有的教师就据此认为不用再在意学生的解题方式好不好,想法是不是科学,反正只要是学生自己的观点就好,他们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似乎这样就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样就是创新,这样就是个性化学习。

新课程允许学生对问题思考的个别差异性,更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组织者、引导者,应该让学生在教与学的师生互动中取得进步。而且学生由于自身知识、经验和思维的限制,他的个人思考、个性的理解有时并不是最佳的,只有通过对话、比照、合作、反馈等环节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引导学生的思维进一步聚合到最佳的角度,形成一个比较正确的结论,做到将理解的个性化、独特性与理解的普遍有效性相统一。

总之,新课标的实施使历史教学面临许多根本性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只要大家能群策群力,在备课活动中,相互讨论,共同分享资料与灵感,由传统教学形式下默默耕耘的孤独者转变为善于和同行交流的合作者,我们一定能变挑战为机遇,创造性地走出一条新路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