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文字通论

合集下载

字形演变

字形演变

战国文字原因: 1.诸侯各自为政 2.文字应用多 3.使用者由贵族扩散到民间
• 使用情况:秦国地处西 僻,继承春秋、西周的 文字传统;东方六国文 字变化大
• 如:鹿、步
秦代小篆:秦统一中国后颁行的标准字体
许慎在《说文解
是根据战国时期的 秦国文字(最多地
楷书:
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楷 书书法家是钟繇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和其 子王献之在钟繇基础上 又有发展,显得更为美 观
尽管楷书魏晋时期已形 成却使用得很少,终在 南北朝成主要字体
第一部甲骨文著录书:刘鹗《铁云藏龟》,之后罗 振玉、王国维、郭沫若等人的研究奠定、形成了甲 骨学
甲骨文特点
象形,但已线条化,笔莫
画纤细,圆笔少,直笔 多,如:目、牛、止 (趾)、莫(暮)
·字无定格,如:逐牢车(車)
2.两周金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 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 乐器以钟为代表。两周盛 行在铜器上铸文,铸(少 数是刻)在青铜器物上的 文字就叫做钟鼎文,又称 金文、吉金文字、铜器铭 文等。从商代中期开始出 现,到西周已成为通行文 字,两周的古文字留传下 来的,以金文为最多。毛 公鼎铭文497字为西周时 最长的铭文。
第 一 节 汉字形体的演变
汉字形体演变的六个阶段: 一)殷商甲骨文二)两周金文三)战国文字四)秦代 小篆五)汉代隶书六)魏晋楷书
1、 殷商甲骨文
甲骨文又称卜辞、殷虚文字等,
主要是指商代锲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
字。甲骨文出土于商代故殷墟(今
安阳小屯村),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
成体系的文字。(发现一些少量陶文,
被认为比甲骨文早)主要出现在商代后期二百多年 间。(周代有甲骨文,但很少。)商代的主要书写 工具是毛笔。但用毛笔写的保存下来的很少。刻在 龟甲兽骨上的不易腐朽,所以保存下来的较多。

通论-第三讲古代汉语通论之文字(一)

通论-第三讲古代汉语通论之文字(一)

战国文字-总说
相传为周宣王太 籀 文: 史籀(zhò 所作, 保 u) 形体多重叠。 籀文系统的秦地 石鼓文: 文字,唐初出土。 秦以外的东方六国使用的
大篆
战国文 字的两 大系统
持 传 统
古文
文字,习惯称为 “六国古 文” 。
变 异 较 大
返回本章目录
(三)六國古文
• 六國古文指戰國時代東土地區齊、燕、 趙、韓、魏、楚各諸侯國使用的文字。 但這幷不是六國統一使用的文字。 • 六国古文以孔子壁中古文为代表,还 • 包括兵器、陶器、竹简、缯帛上的文字。 • 六國古文在形體上的特點:一是各國文 字异形,六國文字各有特點,字形結構 也幷非全部相同;二是俗體的流行。
普通读物
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 胡双宝《汉字史话》 左民安《汉字例话》 陈炜湛《古文字趣谈》 林西莉《汉字王国》 李乐毅《汉字形体演变五百例》
第三讲
文字(一)
一、漢字的起源
結繩說 《周易·系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 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 許慎·《說文解字·序》中也提出“及神農氏 結繩爲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僞萌生,黃 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別 异也,初造書契。” 《虞鄭九家易》中說“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 之事,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繩之多 少,隨物衆寡;各執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記號說
• 西安半坡遗址、青海省樂都縣柳灣遺址、 山東省章丘縣子崖遺址
圖畫說
隨著這種記事圖畫的多次使用,這 種記事圖畫就被賦予固定的意義,即形 義關係固定下來,圖畫逐步具有了圖畫 文字的性質,又經過漫長的歷史演進才 發展成殷墟甲骨文這樣成熟的表詞文字 階段。
二、漢字的性質
• 漢字是表意體系的文字, • 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是寫漢語詞的,也 就是說漢字是爲漢語中的詞而造的,詞 是具有音、義兩個要素的。 •

第一章战国文字的发现和研究

第一章战国文字的发现和研究

第一章战国文字的发现和研究第一节引言汉语古文字,顾名思义是指记录上古汉语的文字,通常特指包括小篆在内的先秦古文字(有些学者主张汉武帝以前的古隶也属于古文字范畴)。

近几十年来,古文字学界都倾向于把汉语古文字分为殷商文字、西周春秋文字和战国文字三部分。

我们认为,这种三段分期法基本能够反映三段历史时期的文字发展演变过程。

战国文字是汉语古文字的晚期书写形式。

从字体而言,战国文字既包括笔画圆转的篆书,也包括笔画方折的古隶;从书写材料而言,战国文字既包括金属、石器、陶器、木器、漆器,也包括丝织品。

仅就外在形式观察,战国文字就是一相当复杂的概念。

因此,在介绍这种古文字之前首先必须搞清它的范畴。

战国时期的下限,公认为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年,即公元前221年。

战国时期的上限则有公元前481年(上接《春秋》终年)、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68年(周贞定王元年)、公元前403年(三家始封诸侯)等异说【1】。

战国文字的使用时间,一般说来应与历史上的战国时期相对应。

然而,不同期古文字的分期决不能如历史年表那样整齐划一(何况上举战国始年已在近八十年间浮动),其形体也决不会因改朝换代而发生突变。

文字的变异总是按照自身的演进规律而发展变化。

一般说来,这种发展变化都要经历一段较长的渐变过程。

殷代文字演变为西周文字,西周文字演变为春秋文字,春秋文字演变为战国文字,都有其历史、地域、人为诸方面的复杂因素。

很难设想,一种古文字在某天早晨会变成另一种古文字,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采取中央集权的威力,罢黜六国古文,推行秦文字,是一场雷厉风行的文字革命,堪称文字学史上仅见的文字“突变”。

尽管如此,也不能把秦代小篆开始使用的时间限定为公元前221年。

因为,前此不久秦国已出现了象新郪虎符那样标准的小篆【2】。

而后此几十年的秦汉竹简帛书文字中也时常可以找到六国古文的影子【3】。

因此,机械地划分战国文字使用年代的上下限是不够妥当的。

其实,自春秋中期以来,列国文字已开始发生引人瞩目的变异,其形体结构和书写风格都逐渐失去西周文字的特点,而开启战国前期文字的先河。

战国时期文字

战国时期文字

战国时期文字1.导入本节课我们学习战国时期文字,主要介绍如下内容:(1)战国文字概说(2)关于六国文字的资料(3)六国文字的特点(4)秦系文字的资料(5)秦系文字的特点2.1战国文字概说春秋之前,贵族阶级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占有统治地位,文字也为贵族阶级所垄断。

春秋战国之交,旧的贵族阶级逐渐为新型的封建阶级所取代,文字开始扩散到民间。

战国之后,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文字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使用的人越来越多,因此文字的形体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异体字的迅速发展上。

春秋时代的各个诸侯国中,由于周平王东迁,秦国因袭了宗周故地,忠实地继承了西周王朝所使用的文字系统。

进入战国之后,秦国由于比较落后,低地处西方偏僻之国,因此秦国的发展较东方各国缓慢。

秦国文字大约从战国中期开始,俗体字迅速发展。

而东方各国的俗体则发展迅速,正体字和俗体字的差别很大,俗体字使用较为广泛,传统的正体字可说是溃不成军。

在正体和俗体的关系上,东方各国和西方秦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秦系文字:正体字因袭了西周王朝的文字传统,侧重于使用方折、平直的笔法改造正体,俗体字形跟正体字形有明显的联系,秦国的正体字后来演变为小篆,俗体字演变为隶书,俗体虽然对正体有影响,但是始终没有打乱正体系统,继承旧传统的正体字依然保持重要地位。

东方各国文字:战国时期东方各国通行的文字,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代传统的正体字,相比,可谓是面目全非。

古文字学家唐兰先生把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与东方各国的文字区别开来,他把春秋时代秦国的文字和秦代的小篆合称为秦系文字;东方各国的文字称为六国文字,实际上不止齐、楚、燕、韩、魏、赵等六国,泛指东方各国的文字。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收录的籀文,大抵属于春秋时期的秦系文字,与秦的石鼓文相似,收录的古文则属于战国时的六国系文字,与战国简帛文多见相同之处。

2.2记录战国时期六国文字的资料战国时代遗留下来的实物上的文字资料种类较多。

古代汉语·通论1

古代汉语·通论1

隶书—秦隶与汉隶
秦 隶 云 梦 秦 简
汉 隶 居 延 汉 简
——
——
隶变对形体结构的影响之一——形体变化
隶变对形体结构的影响之二——混同或变异
草书—说明
东汉时期,隶书既成为正规文字,日 常书写的草率隶书成为新的手写体,由此 产生了草书和行书。 草书分为章草、今草、狂草、行草四 种。
草书—章草
钟、鼎
金文—拓片
盂 鼎
散 氏 盘
金文—特点 1.图画性减弱,符号性增强。 (1)肥笔线条化:粗笔变细,方形圆形的团 块为线条所代替。
(2)弧线平直化:曲折象形的线条被拉直, 不相连的线条被连成一笔的现象。文字的 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书写更加方便。
(3)形象描写图像化
符号化
(4)图画式组合的割裂
草书—今草
王 羲 之
于右任
草书—狂草
张旭
草书—行草
行书
王羲之——兰亭序
楷书—说明 汉魏之际,书法家钟繇把行草笔法融 入隶书中,创造了楷书,也叫真书、正书, 一直沿用至今。 楷书是由隶书演变而来,所以也称楷 书为今隶。 “楷”是楷模、法式的意思,这说明 楷书是供人学习和运用的正规书体。
楷书
性质: 造字方法
孤立地分析 每一个汉字 而得出的四 种结构类型
指事 会意
四体
六 书
带表音 成分
形声
转注
从历史的角 度揭示出汉 二用 假借(戴震、段玉裁、 字孳衍发展 的方式 桂馥、王筠)
用字方法
六书的局限
1.六书以小篆形体为分析对象,它既不能解 释全部古文字,也不能解释全部今文字。 象形、指事只能用来解释小篆以前的古文字, 今文字不再是“画成其物,随体诘诎”了。 2.六书定义过于简略,界说不够严密。 (1)转注界定不明,成为后人争论的焦点。 (2)指事字的定义与象形、会意界限不清。

通论·文字 古代汉语 教学课件

通论·文字 古代汉语 教学课件

六国古文-1









六国古文-2
战国中山鼎及铭文
特点 书写:随意性强,字形分歧大(横向、
纵向)。 构造:异体普遍,简化严重,理据性差。
历史地位: (1)破坏汉字的构形理据,违背汉字自身的
发展规律,没有成为主流; (2)简化倾向对隶书出现具有启示意义。
4 小篆
➢ 定义
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实行“书 同文”政策时颁行的标准字体。
➢历史地位
* 汉字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文字规范化运动。 * 奠定古文字过渡到今文字的基础。
5 隶书
➢ 定义
隶书历史上也称佐书、史书、八分,是以点、 横、掠、波磔等点画结构取代篆书的线条结构而 使之便于书写的一种字体。
隶书是起源于战国晚期、到汉代趋于成熟的一 种新型字体。隶书有秦隶、汉隶之分,一般指汉 隶。秦隶是秦系文字的发展,又叫古隶,通行于 秦末汉初。汉隶又叫今隶,由秦隶发展而来,通 行于西汉到晋初。
象形-禾
象形-行
象形-女
象形-衣
象形-册
象形-雨
2指 事
➢ 定义: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 也。”
通论·文字
2、仓颉造字说(圣人造字说)
《论衡• 骨相》:“仓颉四目。”
陕西省白水县史官乡仓颉庙
《淮南子• 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 粟,鬼夜哭。”
《说文•叙》:“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 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 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 书契。”
3 结绳说
汉字发展的初级阶段:象形性很强,有些甚至带 有原始图画的特征;写法不一;置向不定;字形 结构不固定,异构字较多;有字形混同现象;有 “合文”现象;行款不固定。

北大考研-考古文博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董珊

北大考研-考古文博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董珊
研究方向 古文字学,青铜器
开设课程 古文字学通论;殷周金文通论;战国文字通论; 甲骨学研究;简帛学研究。
论文著述 董珊论著目录(1992——2008)
已正式发表学术论文: 1、《古玺中的燕都蓟及其初封问题》,《江汉考古》1993 年第 4 期,64-65,转 74 页。 2、《释燕系文字中的“無”字》,《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 年。 3、《秦郝氏印箴言款考释》,《考古与文物》1999 年第 5 期;又《中国篆刻》第 13 期转载, 荣宝斋出版社,1999 年。
参考目录 A.硕士学位论文:《东周题铭校议(五种)》,1997 年 5 月在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答辩通过。 博士学位论文:《战国题铭与工官制度》,2002 年 5 月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答辩通过。 B.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战国题铭与工官制度研究——附论新见铜器和简帛》,2004 年 6 月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评审通过。 C.发表在“简帛研究”网站(): 1、《新蔡楚简所见的“颛顼”和“雎漳”》,2003/12/7 2、《楚简〈恒先〉初探》,2004/5/12 3、《楚简〈恒先〉“详宜利巧”解释》,2004/11/9 4、《关于“楚简《恒先》‘详宜利巧’解释”的补正》,2005/1/4 5、《读新出版的〈出土简帛文字丛考〉》,2004/11/9 6、《读〈上博藏战国楚竹书(四)〉杂记》,2005/2/20 7、《谈马王堆帛书〈天文气象杂占〉的形成》,2005/6/13 D.发表于“简帛网”(/): 1、《“弌日”解》,2006 年 2 月 20 日 2、《阮校〈孟子〉與〈鮑〉簡對讀》,2006 年 4 月 2 日 3 、 《 曹 沫 之 陣 》 中 的 四 種 “ 復 戰 ” 之 道 , 2007-06-06 , /show_article.php?id=577 4 、 信 陽 楚 墓 遣 策 所 記 的 陶 壺 和 木 壺 , 2007-06-20 , /show_article.php?id=584 5 、 楚 簡 中 從 “ 大 ” 聲 之 字 的 讀 法 ( 二 ) , 2007-07-08 , /show_article.php?id=594 6 、 楚 簡 中 從 “ 大 ” 聲 之 字 的 讀 法 ( 一 ) , 2007-07-08 , /show_article.php?id=592 7、讀《上博六》雜記,2007-07-10,/show_article.php?id=603 8、讀《上博六》雜記(續二),2007-07-11,/show_article.php?id=608 9、讀《上博六》雜記(續一),2007-07-11,/show_article.php?id=607 10、讀《上博六》雜記(續四),2007-07-21,/show_article.php?id=649 11 、《 鮑 叔 牙 》 篇 的 “ 考 治 ” 與 其 歷 史 文 獻 背 景 , 2007-07-16 , /show_article.php?id=628 E.发表于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的文章: 1、侯馬、溫縣盟書中“明殛視之”的句法分析, 2008-1-5,/SrcShow.asp?Src_ID=309 2、讀吳王壽夢之子劍銘的補充意見和推測, 2008-1-20,/SrcShow.asp?Src_ID=319 3、出土文獻所見“以謚爲族”的楚王族——附說《左傳》“諸侯以字爲謚因以爲族”的讀法, 2008-2-17/SrcShow.asp?Src_ID=341

战国文字通论

战国文字通论
战国文字通论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阶段
目録
文字
隶 文字
書刊
結餘論
文字
发展
意义 古文
語法
通论
表 論著 小結
方法
釋讀
辭例
内容摘要
战国文字在中国古代文字的传承发展中处于中间阶段,他上承金文、甲骨文,下启汉隶,而且由于诸国纷争, 不同国家的文字也有很大不同,对于此时期文字的研究,既有古文字学的意义,也有一定的历史意义。本书即为 系统介绍战国古文字的来历、辨识与发展演变。
第三節近代戰國文字 的發現和研究
第四節現代戰國文字 的發現和研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五節戰國 文字的分類
第六節小結
第二節籀文
第一節引言
第三節 《説文》 古文
第五節 《汗簡》 和《古文四聲韻》
古文
第四節三體石經古 文
第六節小結
1
第一節引言
第二節齊系文 2

3 第三節燕系文

4 第四節晉系文

5 第五節楚系文

第六節秦系 文字
第七節小結
1
第一節引言
2
第二節簡化
3
第三節繁化
4
第四節異化
5
第五節同化
第六節特殊 符號
第七節小結
0 1
第一節引言
0 2
第二節歷史 比較
0 3
第三節異域 比較
0 4
第四節同域 比較
0 6
第六節諧聲 分析

“柘君高迁”瓦当铭文考释与探赜

“柘君高迁”瓦当铭文考释与探赜

“柘君高迁”瓦当铭文考释与探赜作者:陈咸松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8年第11期【提要】在《齐瓦当五连张》拓片中,第二张拓片“柘君高迁”第一个字有多种释读,通过细致比对相关字形,笔者将其确定为“柘”字。

在此基础上,还对此瓦当铭文文意进行分析,并对该瓦的艺术特色、历史、文化方面进行分析探颐。

【关键词】柘君高迁瓦当铭文探赜一、瓦当出处书画收藏家王宝林先生收藏的《齐瓦当五连张》拓片中,有5枚瓦当的拓片,除第3枚瓦当为单纯的图案瓦当外,其余4枚瓦当皆为文字瓦当,其文字分别为:1.“千秋万岁”2.“□(未释)君高迁”3.“四五百田”4.“吉羊宜官”1、3、4文字明确,无需费词。

惟第2枚瓦当(图1)拓片的上面一字颇难释读。

据王宝林先生说明,此瓦为收藏家王也先生所藏。

另此瓦当之拓片还见于王冬龄先生、魏启后先生的瓦当书法作品中。

与此瓦当文字与图案形式一致的,还见于王镛先生《观海山房藏齐瓦当》拓片辑录中。

二、之前相关释文在《齐瓦当五连张》拓片中,李刚田先生题写为“汉□高君迁瓦”,仅将首字进行摹写,并未给出释义。

丛文俊先生题跋为:“此瓦之□字不识,颇疑其为柘或为秩,君秩高迁与习见之君宜高迁同义,乃汉人习用之吉语,不得以一般顺序读之。

又各字间纹样为齐瓦当特有,且大同小异,乃地域风格之标志也。

”王冬龄先生在瓦当作品中题跋为:“史树青先生释为谍高君迁,谍通牒。

《史記》载:皇帝以来皆有年数颂其家谱,知高官位亦升迁也。

此品出于齐之属邑临朐,弥足珍贵。

”魏启后先生在瓦当书法中释为“祝君高迁”。

通过以上可以看出,该瓦右、左、下三字分别是“君”“高”“迁”至为明确,然而上面一字则并未确定。

李刚田先生写的释文中并未给出释文,仅仅将字形进行摹写;丛文俊先生疑其为“柘”或“秩”;王冬龄先生题跋中指出史树青先生将其释为“谍”,并指出“谍通牒”;还有人将其释为“祝”。

经笔者仔细对照实物照片和拓片,认为将此瓦当上面一字释为“秩”“谍”“祝”等,从文字上来看皆不妥,而丛文俊先生其疑为“柘”,未给出明确解释。

古文字学

古文字学

古文字学古文字这一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古文字包括世界各国古文字,如大家比较熟悉的三种在本土上经过很长时间孕育而独立形成的古老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古代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中国的古文字。

我们这部书中所要讨论的古文字是狭义的。

即中国的古文字。

中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除了古汉字之外,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古文字。

例如公元前有所谓“巴蜀文字”等。

公元以后,中国历史上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一些少数民族也创造和使用过不同类型的文字。

不过,那些文字的出现都比汉字要晚得多,其时代最早的只能追溯到汉代,多数则是唐代以后才有的。

历史上兄弟民族使用过的文字有很多种,例如纳西文、契丹文、女真文、八思巴字、蒙文、满文、回鹘文、西夏文等等不下几十种。

以上这些兄弟民族在历史上使用过的文字,学术界一般称为“民族古文字”。

研究这些文字的学问即称为“民族古文字学”。

“古文字”这一名称虽然不如“古汉字”明确,容易引起误解,但这一名称古已有之,已为学术界所熟悉。

“古文字”一词,从现存文献记载来看,最早见于汉代。

班固《汉书·郊祀志》载“张敞好古文字”。

古文字又称“古文”或“古字”。

例如《说文·叙》:“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

”《汉书·艺文志》:“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

”《史记·儒林传》:“孔氏有古文《尚书》,而安国以今文读之,因以起其家。

”古文字的时代上限可以追溯到文字的萌芽时代,至于其下限应该划到哪个时期,学术界的意见尚不一致。

多数学者以秦代统一文字时期作为下限,也就是说古文字学研究的对象一般是指秦统一文字以前的文字。

唐兰在三十年代所写的《古文字学导论》一书中认为小篆也算作古文字(齐鲁书社1981年版31至32页)。

七十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陆续发现了好多秦代到汉初的简牍和帛书等文字材料。

这些简帛上的字体属于早期隶书,在一定程度上还保留着先秦文字的一些特点,跟后来成熟的隶书有明显的区别,适合用古文字学的方法去整理和研究。

裘锡圭、沈培:二十世纪的汉语文字学(古文字篇)【4】

裘锡圭、沈培:二十世纪的汉语文字学(古文字篇)【4】

裘锡圭、沈培:⼆⼗世纪的汉语⽂字学(古⽂字篇)【4】⼆⼗世纪的汉语⽂字学裘锡圭沈培三、古⽂字研究(三)秦系⽂字研究秦系⽂字包括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字和秦代⽂字。

建国以后特别是七⼗年代以来,秦系⽂字的材料不断发现,其中简牍⽂字资料占有相当的数量。

1975年12⽉湖北云梦睡虎地第⼗⼀号秦墓出⼟⽵简1100多枚。

其内容有编年记、语书、秦律⼗⼋种、效律、秦律杂秒、法律答问、封诊式、为吏之道、⽇书甲⼄⼆种,是战国末期⾄秦始皇时期之物。

同年12⽉⾄1976年1⽉⼜在同地四号秦墓出⼟了家书本牍⼆件。

此后,秦系⽂字的简牍资料陆续有所发现。

如1979年⾄1980年间四川青川县发现的⽊牍、1986年9⽉⽢肃天⽔放马滩发现的⽵简、1989年湖北云梦龙岗发现的简牍、1993年湖北江陵县荆州镇郢北村王家台发现的⽵简等等。

睡虎地秦简整理⼩组编写的《睡虎地秦墓⽵简》(⽂物出版杜,1990),发表了1975年底睡虎地秦墓出⼟的全部⽵简,对研究有很⼤推进作⽤。

到⽬前为⽌,以这批秦简为资料的⽂字编已经出版了三种(张世超、张⽟春《秦简⽂字编》,⽇本京都中⽂出版社,1990;陈振裕、刘信芳《睡虎地秦简⽂字编》,湖北⼈民出版杜,1993;张守中《睡虎地秦简⽂字编》,⽂物出版社,1994)。

由于⼤量⽤古⾪书写的秦和西汉早期的简牍和帛书的发现,⼤家才认识到早期⾪书的真正⾯貌,并且认识到⾪书不是秦统⼀后在⼩篆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在战国晚期的秦国,以秦国⽂字的简俗体为基础⽽形成的(裘锡圭《从马王堆⼀号汉墓“遣册”谈关于古⾪的⼀些问题》,《考古》1974年1期;吴⽩匋《从出⼟秦简帛书看秦汉早期⾪书》,《⽂物》1978,2)。

这在⾪书的研究上是⼀个突破。

有⼈对⼩篆到⾪书的演变作了专门的研究(赵平安《⾪变研究》,河北⼤学出版社,1993),还有⼈对⾪书作了⽐较全⾯的研究(任平《说⾪》,杭州⼤学出版社,1997)。

秦系⽂字的⾦⽂、⽯刻、陶⽂等资料,也有不少⼈加以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战国时期文字

战国时期文字

战国时期文字1.导入本节课我们学习战国时期文字,主要介绍如下内容:(1)战国文字概说(2)关于六国文字的资料(3)六国文字的特点(4)秦系文字的资料(5)秦系文字的特点2.1战国文字概说春秋之前,贵族阶级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占有统治地位,文字也为贵族阶级所垄断。

春秋战国之交,旧的贵族阶级逐渐为新型的封建阶级所取代,文字开始扩散到民间。

战国之后,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文字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使用的人越来越多,因此文字的形体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异体字的迅速发展上。

春秋时代的各个诸侯国中,由于周平王东迁,秦国因袭了宗周故地,忠实地继承了西周王朝所使用的文字系统。

进入战国之后,秦国由于比较落后,低地处西方偏僻之国,因此秦国的发展较东方各国缓慢。

秦国文字大约从战国中期开始,俗体字迅速发展。

而东方各国的俗体则发展迅速,正体字和俗体字的差别很大,俗体字使用较为广泛,传统的正体字可说是溃不成军。

在正体和俗体的关系上,东方各国和西方秦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秦系文字:正体字因袭了西周王朝的文字传统,侧重于使用方折、平直的笔法改造正体,俗体字形跟正体字形有明显的联系,秦国的正体字后来演变为小篆,俗体字演变为隶书,俗体虽然对正体有影响,但是始终没有打乱正体系统,继承旧传统的正体字依然保持重要地位。

东方各国文字:战国时期东方各国通行的文字,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代传统的正体字,相比,可谓是面目全非。

古文字学家唐兰先生把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与东方各国的文字区别开来,他把春秋时代秦国的文字和秦代的小篆合称为秦系文字;东方各国的文字称为六国文字,实际上不止齐、楚、燕、韩、魏、赵等六国,泛指东方各国的文字。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收录的籀文,大抵属于春秋时期的秦系文字,与秦的石鼓文相似,收录的古文则属于战国时的六国系文字,与战国简帛文多见相同之处。

2.2记录战国时期六国文字的资料战国时代遗留下来的实物上的文字资料种类较多。

第三章战国文字

第三章战国文字

第三章战国文字主讲教师:王晶*******************第三节石刻文(附盟书)《墨子》:古者圣王¡°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秦琅邪台石刻:¡°古之帝者¡­¡­犹刻金石为纪。

¡±第三节石刻文(附盟书)一、石鼓文二、诅楚文三、秦骃玉版四、行气玉铭、守丘石刻及其它附:盟书一、石鼓文石鼓的基本情况石鼓的年代石鼓文的内容石鼓文的价值石鼓的基本情况石鼓又称石碣,共有十石每石高约三点三尺,直径一尺多,上狭下大、顶圆底平,石质乃青黑色的花岗岩。

过去认为其形如鼓,故名曰¡°石鼓¡±。

唐代在今陕西凤翔县境内发现,现保存在故宫博物院石鼓的年代有周、秦、汉、后魏、北周五说近人马衡《石鼓为秦刻石考》,考证石鼓出土于秦国雍地,鼓文中所见的水名¡°汧¡±正在雍地。

郭沫若认为是秦襄公八年即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之物,唐兰认为是秦灵公三年即周威烈王四年(公元前422年)之物。

石鼓文的内容石鼓十个,每个鼓四面环刻四言诗一首,按原石推算应有七八百字,现仅存三百余字。

郭沫若据现传最早的宋拓本予以拼复,亦仅得501字。

石鼓文内容主要是歌颂田原之美和田猎之盛(故又名¡°猎碣¡±),其格调、韵律大体接近《诗经¡¤小雅》中的《车攻》、《吉日》等篇,可能即写成于春秋时期。

《车工》车既工,马既同;车既好,马既。

君子员邋(猎),员邋员斿,麀鹿速速,君子之求。

角弓,弓兹(以)寺,驱其特,其来趩趩,,即即时,鹿麀趀趀,其来大次(恣),驱其朴,其来射其蜀。

石鼓文的价值石鼓文较少涉及史实,但却有颇高的文学价值。

郭沫若《石鼓文研究¡¤重印弁言》指出:¡°石鼓文是诗。

古文字学专著

古文字学专著

第一节古文字专著唐兰《古文字学导论》、《中国文字学》、裘锡圭《文字学概要》、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林沄《古文字研究简论》、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陈梦家《中国文字学》、杨树达《中国文字学概要》、(台)林尹《文字学概说》、刘钊《古文字构型学》、汤余惠《古文字学概要》、陈炜湛《古文字学纲要》等。

第二节古文字辞书(含文字编)华东师大《古文字诂林》、《古文字释要》,刘志基《古文字考释提要总览》、黄德宽《古文字谱系疏证》、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罗文宗《古文字通典》、徐在国《传抄古文字编》、沈康年《古文字谱》、高明《古文字类编》等。

第三节古文字集刊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古文字研究》、华东师大《中国文字》、(台)中国文字编辑委员会《中国文字》、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出土文献》、武汉大学《简帛》、中国文字学会《中国文字学报》、出土文物研究所《出土文献研究》、张玉金《出土文献语言研究》、(台)许锬辉《中国语言文字研究辑刊》等。

第三章古汉语专题篇第一节古汉语通假类张儒、刘毓庆《汉字通用声素研究》、高亨《古字通假会典》、王辉《古文字通假字典》、王海根《古代汉语通假字大字典》、胡望安《通假字汇》、许伟健《上古汉语通假字字典》等。

第二节古汉语音韵类唐作藩《上古音手册》、陈复华、何九盈《古韵通晓》、董同和《上古音韵表稿》、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周法高《新编上古音韵表稿》、《汉字古今音汇》等。

第三节古汉语辞典类宗福邦《故训汇纂》、王力等《王力古汉语字典》、《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辞典》、《辞源》、《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等。

第一节甲骨文字编岛邦男《殷墟卜辞综类》、高岛谦一《甲骨文字字释综览》、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吉林大学《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殷墟甲骨刻辞类纂》、孙海波《甲骨文编》、刘钊《新甲骨文编》,川大《甲骨文献集成》等。

第二节金文字编容庚《金文编》、董莲池《金文编订补》、《新金文编》、白川静《金文通释》、周法高《金文诂林》、张世超《金文形义通解》、刘雨《近出殷周金文集录》、社科院《殷周金文集成》、陈昭容等《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汇编》、张懋容《青铜器论文索引》、张亚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殷周金文集成释文》、严一萍《金文总集》、汤余惠《战国铭文选》等。

战国文字

战国文字

第三章战国文字第一节战国文字的内容及研究概况一战国文字的内容战国文字是战国时期使用的文字。

历史上的战国时期,上限一般确定在前475年(周元王元年)1,下限是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前221年。

研究战国文字主要依靠的是战国时期的材料,除此以外,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字以及秦统一后的文字也是研究战国文字的重要参考资料。

战国文字的种类繁多,不象商周文字那样单一。

我们可以把甲骨文看作是商代的代表文字,把金文看作是西周、春秋时代的代表文字,但却不好把某一种文字看作是战国时期的代表文字。

已出土的战国文字有铜器铭文、石器文字、货币文字、玺印文字、简帛文字、陶文以及盟书等。

这些文字的名称有些是从书写材料的角度提出来的,如铜器铭文、石器文字、简帛文字和陶文,有些则是从书写内容和用途的角度提出的,如玺印文字、货币文字和盟书等。

(一)铜器铭文战国早期的铜器铭文和春秋时期铜器铭文的内容大体相同。

作于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前404年)的羌编钟,记述作者跟随韩君征秦讨齐,受到韩君的封赏。

这种风习至战国中期仍保留在个别器物中。

1978年河北平山县出土的中山王大鼎、中山胤嗣圆壶,是白狄别种鲜虞国君及其嗣子所作,时代在前309年或前308年之后。

二器记述齐王破燕,燕国君臣易位的事件,同时颂赞了老臣相邦的德行。

鼎铭长469字,洋洋洒洒,充满了儒家的说教色彩。

从战国中期开始,出现了一种“物勒工名”式的铭文。

所谓“物勒工名”,就是在器物上勒刻作器官吏、工匠的名字,以保证器物的质量,如有不合格者,便于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如三十二年邺令戈铭:“卅二年,业(邺) (令) (狄),石库工 (师)臣,冶山。

”邺令是邺(今河北磁县)地之长官,是此戈的监造者,“狄”是其名。

“工师”属工官之长,是主持造戈的人。

“库”是制造、保管兵器的地方。

“冶”即冶铸工匠,是器物的真正制造者,“山”是其名字。

在战国时期的铜铭文中,最发达的是兵器铭文,占的比重很大,这与当时的战争形势有关。

20世纪战国文字研究述要

20世纪战国文字研究述要

20世纪战国文字研究述要我们所谓的战国文字,是指春秋末年至秦统一以前的时期内各国使用的古文字。

战国文字是古文字学中形成较晚的分支,但发展迅速,在20世纪初逐渐兴起,到20世纪末臻于成熟,论著繁多,本文仅从铜器、玺印、简帛、陶器、玉石、货币等方面总结一些主要情况。

一、战国金文研究20世纪20年代末出土了魏国铜器骉羌钟,刘节、唐兰、郭沫若、徐中舒、朱德熙等诸多学者先后有专文进行考释。

30年代于安徽寿县朱家集出土有铭楚国铜器30多件,唐兰、郭沫若、胡光炜、刘节、朱德熙等学者先后有专文进行考释。

这一时期编纂的金文总集有刘体智的《小校经阁金文拓本》、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收录的战国铭文相当丰富。

建国出土的战国金文资料更为丰富,一是50年代安徽寿县出土蔡侯墓铜器,经过陈梦家、于省吾、朱德熙、李学勤、裘锡圭等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二是1957年和1960发现的楚五件鄂君启节,引起了学术界极大重视,有数十学者进行研究考释,郭沫若、于省吾、朱德熙、李家浩、黄盛璋等学者创获较大。

三是1971年在河南新郑的一批有铭韩国兵器,郝本性、黄盛璋等学者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

四是1977年在河北平县山中山王墓出土的一批有铭铜器,其中较著名的“平山三器”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研究,以张政烺、朱德熙、裘锡圭、李学勤、于豪亮、李零等学者的考释较为详备。

张守中编撰的《中山王臖器文字编》摹写精美,查找方便。

五是1978年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现的许多有铭的青铜器,其中64个编钟均有关于乐律方面的铭文,合计2800字左右,众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尤其是裘锡圭、李家浩对其中疑难字的考释,解决了多处释读方面的问题。

收录战国铜器铭文资料较为重要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的《殷周金文集成》、日本白川静的《金文通释》、马承源主编的《商周青铜器铭文选》等。

二、战国玺印文字研究20年代丁佛言编撰《说文古籀补补》收录大量古玺文字,并释出不少难字。

30年代罗福颐编《古玺文字征》,专收古玺文千余字,标志古玺文研究成为独立课题。

战国文字通论

战国文字通论

战国文字通论详细描述:何琳仪,男, 1943年8月生,汉族,安徽大学古文字学专业的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古文字学会副秘书长,中国钱币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1967年,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1981年,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古文字方向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

计有专著10部,其中独立完成者3部:《战国文字通论》、《古币丛考》、《战国文字声系》,在学术界产生深远影响。

论文120余篇,涉及先秦文献、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秦汉文字、音韵、训诂诸领域,亦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2007年3月31日去世。

享年64岁。

人物履历编辑何琳仪何琳仪1943年8月生。

1967年,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

1981年,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古文字方向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

此后,先后在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和安徽大学中文系工作。

在安徽大学时期担任博士生导师。

2007年3月31日去世。

享年64岁。

学术生涯编辑何琳仪教授,古文字学家,江西九江人,1967年本科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70年代末开始在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攻读古文字方向研究生课程,1981年获硕士学位,历任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讲师、副教授,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古文字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钱币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何琳仪著作何琳仪著作先生一生勤于笔耕,专著有10余部之多,其中独立完成者3部,即《战国文字通论》、《古币丛考》、《战国文字声系》。

这三部书是先生学术研究的代表作,同时也代表了当代战国文字研究领域中的最高水平,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发表论文120余篇,涉及先秦文献、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秦汉文字、音韵、训诂、古史地理等诸多领域。

何先生是卓有成就的古文字学家,尤其在战国文字研究领域造诣颇深,所著《战国文字通论》是第一部战国古文字通论性著作,已成为海内外古文字学者案头必备工具书之一。

战国文字研究,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古文字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国文字通论详细描述:何琳仪,男, 1943年8月生,汉族,安徽大学古文字学专业的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古文字学会副秘书长,中国钱币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1967年,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1981年,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古文字方向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

计有专著10部,其中独立完成者3部:《战国文字通论》、《古币丛考》、《战国文字声系》,在学术界产生深远影响。

论文120余篇,涉及先秦文献、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秦汉文字、音韵、训诂诸领域,亦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2007年3月31日去世。

享年64岁。

人物履历编辑何琳仪何琳仪1943年8月生。

1967年,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

1981年,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古文字方向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

此后,先后在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和安徽大学中文系工作。

在安徽大学时期担任博士生导师。

2007年3月31日去世。

享年64岁。

学术生涯编辑何琳仪教授,古文字学家,江西九江人,1967年本科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70年代末开始在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攻读古文字方向研究生课程,1981年获硕士学位,历任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讲师、副教授,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古文字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钱币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何琳仪著作何琳仪著作先生一生勤于笔耕,专著有10余部之多,其中独立完成者3部,即《战国文字通论》、《古币丛考》、《战国文字声系》。

这三部书是先生学术研究的代表作,同时也代表了当代战国文字研究领域中的最高水平,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发表论文120余篇,涉及先秦文献、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秦汉文字、音韵、训诂、古史地理等诸多领域。

何先生是卓有成就的古文字学家,尤其在战国文字研究领域造诣颇深,所著《战国文字通论》是第一部战国古文字通论性著作,已成为海内外古文字学者案头必备工具书之一。

战国文字研究,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古文字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随着新材料和研究成果的大量涌现,实际工作迫切要求有关研究成果的传布与普及。

何先生的大作应时而作,对战国文字研究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战国文字通论》不仅依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战国文字作了科学的五系划分,而且全面论述了《说文》、三体石经、《汗简》和《古文四声韵》中古文的来源及其与战国古文的关系,举证翔实,评说允当,拓宽了战国文字研究以至整个古文字研究使用对勘资料的路径。

书中还总结了各区系文字的风格特点、战国文字形体演变的规律,提出了战国文字释读的方法,观察至细,分析入微,归纳精准。

所有这些,在当时乃至于现在都对战国文字研究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此外,书中处处凝结着何先生对战国文字具体材料研究的辛勤汗水:如释江苏盱眙南窖庄出土铜壶中“重金某某”的后两字为“络镶”、指出赵国相邦春平侯等铍“左右伐器”之伐器犹言兵器、申述中山王方壶之“”为绝字、分析“主”“示”形体演变之迹,等等,均为不刊之论。

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过去古钱学家多不精通古文字,而研究古文字的学者又较少染指古钱币,因而先秦货币文字的释读存在大量问题。

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情况有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在研究古文字的学者中,把先秦货币纳入到自己研究领域的人逐渐多起来,先生可以说是这方面用力最勤的一位。

先秦货币铭文字数虽不多,但有裨于对勘旧史资料者不在少数。

何先生凭藉他深厚的古文字学根底、丰富的战国历史和政治地理的知识以及古钱学方面的修养,在释读币文和确定币文地名所指之地方面,有很多创见。

例如先生根据“返”之字形演变并参之以古代典籍,释齐六字刀铭为“齐返邦长大刀”,在古钱学界深为人所称许。

又如提出尖足布“鄤”就是古书之“”、把“涅金”或“百涅”改释为“浧”、把旧释为“洮”或“俞”的锐角布面文改释为“舟”,认为三孔布之“余亡”即古书之“余无”等等,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反响;又释燕明刀背文之“”、“”为“厶”,读为“四”,并认为古文字之“四”是从“厶”分化而来的,这也是文字学上的一个创见。

先生研究古币成果多汇于《古币丛考》一书中。

战国文字,材料尤为零碎,研究成果也多散见各种期刊,收集起来实属不易。

何先生倾其毕生精力,摹录原始材料,收罗前人研究成果,加以己意而制成卡片。

其间甘苦,鲜为人知晓,最终汇为《战国古文字典》,煌煌巨著,凡200万言。

全书以韵部为经,以声纽为纬,以声首为纲,以谐声为目,兼及分域而排列战国文字字形。

这样既可与先秦古音研究相为表里,又有利于探求文字源流变化之迹,还可以进行文字形体之比较而极尽古文字考释“比较法”之长。

先生每讲一字,务求其形、音、义之准确:梳理其演变之轨迹、定其音读而详考其义训,进而诠解其在具体语料中之用法。

迄今为止,《战国古文字典》仍为中国唯一一部战国古文字综合性字典。

1979年聆听导师于省吾先生讲述古文字1979年聆听导师于省吾先生讲述古文字何先生治古文字学,以字形研究为核心,而涉及历史、文献、音韵、训诂、文法等诸多学科领域,多能左右融会而一贯相通。

如释《者钟》之“不汭经德”为“不坠经德”,因王国维《与友人论诗书中之成语书》而释彝铭中之成语,由古文字而探上古声韵系统而作《〈说文〉声韵钩沉》、《幽脂通转举例》,等等,均为传世之佳作,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

何先生才情横溢,文思泉涌,生前诗作汇集于《樗散韵语》。

又工于书画,娴于弄箫,至为雅逸;先生性行儒雅淑均,有长者之风范;与人为善、谦和正派而德高望重,为世人称道。

何先生忠诚于教育事业,诲人不倦,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人才。

曾主讲古文字学、战国文字、西周金文、上古音研究、诗经研究等本科、硕博士生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先生情钟讲坛,痼病缠身,仍不轻易耽误学生一次课,2007年3月31日,64岁的何教授在为学生讲授训诂学时,疾病发作,在讲台上大汗淋漓。

学生们看到之后求他回去休息,但他仍然坚持上课,半个多小时后,在讲台上支撑不住,被抬到医院。

在医院抢救至次日凌晨3时,不幸离世。

所获荣誉编辑2007年12月28日当选“心动2007安徽年度十大新闻人物”,何琳仪教授的爱人张惠出席了颁奖晚会。

《战国古文字典——战国文字声系》著作何琳仪著中华书局1998年9月获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战国文字通论》(订补)何琳仪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3—2004年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著作一等奖。

2005年安徽省社科一等奖(2001年),国家图书二等奖(2002年)。

《战国古文字典》于2001年获安徽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2年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人物评价编辑安徽大学从事文献学教学的程燕老师对何老师如秋叶一般的离去备感痛惜:“我是他的第一个研究生,十多年了,何老师给了我和师弟师妹们太多的爱,他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程老师说,1999年她考研时,因久仰何老师的大名才报考古文字学的,当时这是个很冷的专业,她以为大名远扬的何老师可能对学生要摆架子,可她没有想到,一过了面试,何老师竟给她定了培养计划,当时合肥没有这方面的书,他特地从北京买了许多专业书籍免费赠送给程燕。

何老师的关心激发了程燕的治学热情,她硕士、博士都在何老师手下就读。

如今程燕已成长为文献学、古文字方面的青年才俊。

“都是何老师培养的结果!”程燕老师还提到一个细节,有个农村来的学子,求学十分认真,这个学生特别想有台电脑,何老师有一天真的就送了他一台电脑,圆了那个学生的梦想。

2007年4月4日,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徐在国教授说:“何琳仪教授的去世,是我国古文字学界的重大损失。

”何老师竹简著作的校对工作尚在进行,何老师的去世是个不可估量的损失。

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的一位负责人如此评价何老师:战国文字被称为“中国最难认的文字”、“中国文字中材料最复杂的文字”,在中华文明的产生与传承上,其作用极其重要。

现发现有多部古典文献用战国文字书写。

但有关古文的字典,却是一个空白。

但何先先的《战国文字通论》被公认为“战国古文通论性著作第一部”,是海内外古文字学者的必备工具书;何老师所著的《战国古文字典》是迄今中国唯一一部战国古文字综合字典。

这两部著作,代表了当代战国文字研究领域中的最高水平,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安徽大学校长黄德宽教授为先生撰写挽联云:德厚流光,情钟三尺讲坛,呕心沥血育桃李;材高知深,意会千古疑文,名山事业垂后人。

诚为先生一生之最好总结。

学术成果编辑何琳仪先生的论著主要有:一、专著1、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合作)中华书局,1988年。

何琳仪《古币从考》何琳仪《古币从考》2、殷墟甲骨刻辞类摹(合作)中华书局,1989年。

3、战国文字通论中华书局,1989年。

4、中国方术概观·占星(复核)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

5、古币丛考文史哲出版社(台湾),1996年。

6、楚国历史文化辞典·兵器符节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

7、甲骨文字诂林(合作)中华书局,1996年。

8、战国古文字典——战国文字声系中华书局,1998年。

9、古币丛考(增订本)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

10、战国文字通论订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

11、战国古文字典——战国文字声系(增订)中华书局,2004年。

12、樗散韵语澳门学人出版社,2006年。

二、论文殷商文字1、匍有土田考南方文物2007年2、释离徐中舒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论文集,1998年3、说秋古文字论集(二),考古与文物丛刊四号, 2001年4、说丽殷都学刊2006年1期。

6、释圭古籍研究2006年待刊7、释叉殷都学刊待嵌8、听簋小笺古文字研究25辑,2004年西周文字1、胡簋考释六则古文字研究7辑,1982年2、瑚琏探源史学集刊1983年1期3、释窥古文字论集(一),考古与文物丛刊二号,1983年4、启尊启卣铭文考释古文字研究9辑,1984年5、晋侯苏钟释地东方博物5辑,2000年6、晋侯曲器考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7、墙盘賸语古籍研究2003年1期。

华学6辑,2003年8、逨盘古辞探微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4期。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纪念文集,2003年。

9、释戹 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集,2004年。

安大史学1辑,2004年。

10、说盘中国历史文物2004年5期11、释攀汉字研究1辑,2005年。

考古与文物,2005年增刊。

古文字论集(三)12、逢逢渊渊释训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期春秋文字1、山东临朐新出铜器铭文考释文物1983年12期2、莒县出土东周铜器铭文汇释文史2000年1辑3、楚王领钟器主新探东南文化1999年3期4、唐子仲濒儿匜补释考古待刊5、吴越徐舒金文选释中国文字新19期(台湾),1994年6、吴王光剑铭补证文物1989年7期7、句吴王剑补释第二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1993年8、程桥三号墓盘匜铭文新考东南文化2001年3期9、徐沈尹钲新释文物研究13辑,2001年10、作寻宗彝解中国训诂学研究会论文集,2002年战国文字·铜器1、节可忌豆小记考古1991年10期2、司夜鼎考释中国史研究2004年3期3、鱼颠匕补释中国史研究2007年期4、平安君鼎国别补证文物与考古1986年5期5、中山王器考释拾遗史学集刊1984年1期6、芗箕解农业考古1992年2期7、隣阳壶考文史2002年4辑8、陵君三器考辨江汉考古1984年1期9、楚官肆师江汉考古1991年1期10、长沙铜量铭文补释江汉考古1988年4期11、鄂君启舟节释地三则古文字研究22辑,2000年12、南越王墓虎节考汕头大学学报1991年5期13、九里墩鼓座铭新释出土文献研究3辑,1998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