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香文化发展史
历代香史
传统香历史——春秋之前从现存的史料来看,中国用香的历史可以溯及春秋之前。
距今6000多年出现燎祭,(燔燎祭祀的遗存物不易分辨具体物品,统称“燎祭”。
)“湖南城头山遗址”及上海“淞泽遗址”的祭坛说明4000~5000年前出现生活用香,作为生活用品的陶熏炉出现。
1.辽河流域发现了5000年前的陶熏炉炉盖;2.黄河流域发现了4000多年前的蒙古包形灰陶熏炉;3.长江流域也发现了4000多年前的竹节纹灰陶熏炉。
《皇帝内经》中的“香”1、《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2、《素问·金匮真言》曰:“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
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
是以知病之在肉也。
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黄帝还说:“五气各有所主,唯香气奏脾”。
由于地域所限,中土气候温凉,所用香木香草的种类有限。
多用泽兰(非春兰)、蕙草(蕙兰)、椒(椒树)、桂(桂树)、萧(艾蒿)、郁(郁金)、芷(白芷)、茅(香茅)等。
对香木香草的使用方法已非常丰富,有熏烧(如蕙草、艾蒿)、佩带(香囊、香花香草)、煮汤(泽兰)、熬膏(兰膏)、入酒等方法。
除了祭祀用香,还通常是被用做香身、辟秽、祛虫、医疗、居室熏香以及作为礼物互相赠送等多种用途。
“明德惟馨”,从先秦时期人们就把香气作为衡量一个人道德的标准,古人认为真正道德高尚的人能够周身散发出本性之香。
“存心养性”,性命致和才是养生的真正目的。
而香气则是养性的良药,孟子曰香“为性性之所欲,不可得而命安”。
纯正的馨香之气既是人们修德养性所要追求的目标,同时纯正的馨香之气也是辅正驱邪滋养本性的瑰宝。
传统香历史——秦汉风韵自秦统一,国家疆域的扩大,文化的交融,香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
此时期香由于用料和用方庞大,故有浑厚大气、香韵宽博而深远的特点。
中国香文化的起源发展史
中国香文化的起源发展史中国几千年的文明,造就了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其中有一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历史源远流长的精髓文化,这就是—香文化。
中国香文化最早可追溯至史前6000多年的石器时代,它萌芽于远古祭祀之礼;起始于春秋佩香之德;成型于汉代和香之贵;成熟于盛唐用香之华;普及于两宋燃香之广;完善于明清品香之势;衰败于乱世征战之忧;回春于安定和谐之世。
新石器时代之萌芽期人类对香的喜爱是与生俱来的本性需求,最初先民对植物中挥发出的香气有所感觉,闻到不同香料的芳香时,即能感受到美感和香气快感,并逐步发现不同香味的植物具有不同的作用。
远古庆阳人野外或是洞穴聚居,夏夜便燃烧艾叶散发独特香味以驱逐蚊虫,这种方法甚至直到现在庆阳的农村还在广泛使用。
由此,对自然界知之甚少的先民对自然香料的神奇用途便崇拜不已,于是将花、果实、树脂等芳香物质奉献给神,芬芳四溢而达到完美的宗教境界。
因此,上古时代还把这些有香物质作为敬神明、清净身心和丧葬之用。
此时,人们对香的使用仍处于懵懂之中,使用的香料是单纯的自然香料,除个别直接熏烧取香外,大多并不经过切割、研磨等加工程序,而是原始的动、植物自然散发香味。
2. 春秋战国时期之初始期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香开始有了文字记载,此时香文化发展初现端倪。
屈原《离骚》中就有很多精彩的咏叹:“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
这些香料多用来熏烧祭祀、佩带香身、入酒、辟秽祛虫。
当时的文人雅士都把香比喻为一种高尚、善美的品质。
3. 秦汉时期之成形期香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
“丝绸之路”为我们带来了海外的丁香、安息香、乳香、龙涎香。
汉代香品中第一次出现了和香(一种像中医药方一样的香方),宫廷的术士开始用多种香药根据阴阳五行和经络学说来调配香方。
汉武帝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博山炉熏香文化大行其道,其不仅是达官贵人修养身心的专利,平民百姓用博山炉熏香、品香也成为一种时尚。
中国古代香文化(明清)
中国古代香文化(明清)一、明清简史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
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
1644年,李自成大顺灭明,清军入关。
1840年,鸦片战争。
1911年,辛亥革命,清亡。
二、明清用香明清用香进一步民间化,对香料的总体需求量更大,但明清两朝的国策是闭关锁国,特别是明代开始的禁海令,禁绝海外贸易,导致海外的香料输入十分有限,国内的香料种植则繁荣起来。
香料大多产于热带地区,两广、海南是主产区。
例如国产沉香,即白木香(土沉香),在东莞[ guǎn ]大量种植,故又称为“莞[ guǎn ]香”,其中的极品称“女儿香”。
冒襄《影梅庵忆语》中说:“又东莞以女儿香为绝品,盖土人拣香,皆用少女。
女子先藏最佳大块,暗易油粉。
”莞香转运集散于香港岛的一个港口,香港因此而得名。
其他的香料也在南方大量种植,由于沉香、檀香、麝香等贵重难得,所以香方中更多使用日常香料,成本低而适合日常生活。
旺盛的用香需求使海外香料不可能完全禁绝。
郑和下西洋,足迹达到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部,因为要传达皇帝的“怀柔远人”,在贸易上是“厚往薄来”,带动了许多小国来中国朝贡,贡品主要是香料。
胡椒是当时海外贸易的大宗商品,十五世纪前,胡椒在中国仍是珍品,郑和下西洋后大量输入,且国内开始种植,物多则贱,明中期胡椒已经变成普通物品了。
明人周嘉胄[zhòu]所著《香乘》,集明代以前香文化的大成。
三、明清用香方式元代时线香已出现,明代时因其方便易用,只需点燃插入香炉中即可,成为最主要的用香方式。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除了记载了许多香药的使用方法,还记载了如何制作线香:把白芷[zhǐ]、甘松、独活、丁香、藿香、角茴香、大黄、黄芩[qín]、柏木等制成香末,加入榆皮面作糊和剂,可以做香“成条如线”。
这是现存最早的线香制法。
宋代就盛行的“印香”(篆香),在清代有了更方便的器具,丁月湖设计的香具,分数层放置香具,能方便的制作印香,现多藏于南通博物苑。
中国香文化发展史
中国香文化发展史在古代,香主要用于祭祀和礼仪方面。
在古代的皇宫和庙宇,燃香是一项重要的仪式,以示对神灵或祖先的敬意。
尤其是在周朝和秦朝时期,燃香的仪式被进一步规范,并且香火祭祀成为社会中的一项重要活动。
在唐朝时期,香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
据《开元礼》记载,唐朝皇帝每年都会亲自主持庙宇的香火祭祀,以示对神灵的敬意。
而唐朝的道教,也对香火祭祀进行了系统的规范和整理,将不同的香料用于不同的祭拜对象,从而形成了道教香文化的雏形。
此外,唐朝还特别注意了香的气味,认为香烟应该“清新雅致”,并且要求每年将香木置于贮香室中,以保持其气味的纯正。
宋朝是中国香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
宋代的《仪礼》认为,燃香是一种“能怀敬之意”的行为,并且指出香具有“扶阳立夜”的功效,因此在庙宇、佛寺和官方场所,香火祭祀的仪式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和发展。
而且,宋朝的文人雅士还将香文化与诗词文化相结合,将香的气味与写作相结合,发展出了雅致的香诗文化。
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文化的繁荣,中国香文化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
明朝的儒家文化和清代的佛教文化都对香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明清时期,香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和重视,并且从庙宇、佛寺逐渐传入了家庭。
此外,清代的宫廷文化也对香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清代的皇宫里香火祭祀的规模更加盛大,乾隆皇帝甚至还专门修建了香山,用于香火祭祀。
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香文化逐渐趋于衰退。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香文化的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
然而,由于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的香文化得到了一定的振兴,世界各地的香料也开始进入中国市场,丰富了中国人的选择。
总的来说,中国香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从古代的祭祀仪式到现代的生活方式,中国人对香的热爱和追求一直没有改变。
香文化不仅反映了中国人的信仰和精神世界,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香文化在中国仍将继续发扬光大。
中国香道发展史
定窑香炉
官窑香炉 哥窑香炉
汝窑香炉
柴窑香炉
在元明清时期,开始流行香炉、香盒、香瓶、烛台等搭配在一起的组合香具。到明朝宣德 年间,宣宗帝曾亲自督办,差遣技艺高超的工匠,利用真腊(今柬埔寨)进贡的几万斤黄 铜,另加入国库的大量金银珠宝一并精工冶炼,制造了一批盖世绝伦的铜制香炉,这就是 成为后世传奇的“宣德炉”。“宣德炉”所具有的种种奇美特质,即使以如今的冶炼技术 也难以复现。 对宋元明清的文人来说,香已成为生活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从苏轼出神入化的咏叹, 到《红楼梦》丰富细致的描述,这一时期文艺作品对香的描写可谓俯仰皆是。
从不同的角度可将香品分为不同的种类
根据所用香料的性质划分:天然香料(及中药材)类香品/合成香料类香品 根据所用的配方划分:灵虚香/宣和帷香等等
根据外形特征划分:原态香材/线香/棒香/盘香/塔香/锥香/香丸/香粉/香膏/香汤/香囊/香枕等
根据香味特征(或所用的主体香料)划分:檀香/麝香/玫瑰香/桂花香等 根据使用方法划分:自然散发香气/薰烧散发香气/浸煮散发香气/浴用/等
香具方面,宋代最值得关注的自然是瓷器。宋代烧瓷技术高超,瓷窑遍及各地,瓷 香具(主要是香炉)的产量甚大。在造型上或是模仿已有的铜器,或是另有创新。 由于瓷炉比铜炉价格底,所以很适宜民间使用。宋代最著名的官、哥、定、汝、柴 五大官窑都制作过大量的香炉。瓷炉虽然不能象铜炉那样精雕细琢,但宋代瓷炉却 自成朴实简洁的风格,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在元明清时期,开始流行香炉、香盒、香瓶、烛台等搭配在一起的组合香具。到明 朝宣德年间,宣宗帝曾亲自督办,差遣技艺高超的工匠,利用真腊(今柬埔寨)进 贡的几万斤黄铜,另加入国库的大量金银珠宝一并精工冶炼,制造了一批盖世绝伦 的铜制香炉,这就是成为后世传奇的“宣德炉”。“宣德炉”所具有的种种奇美特 质,即使以如今的冶炼技术也难以复现。
简述中国香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
简述中国香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编者注:本文是作者基于当下香文化动辄通道、言之必玄的现状做的一个理性思考,目的是通过对香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脉络的思考,来对香文化有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以期为香文化在今天的落地和造福民众多一些参考;篇幅所限,提纲为主;浅见之处,欢迎交流!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迄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萌芽于上古,初成于秦汉,发展与隋唐,鼎盛于宋元,广行于明清,回归于现代已成为香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状况的基本写照。
特别是在倡导以文化复兴振兴民族大业的今天,香文化必将迎来新的春天。
要做好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就必须对香文化发展的轨迹进行梳理,只有科学理性地看待香文化的存在,才能更好地找到香文化扎根的土壤,让香文化不断延续深化。
香文化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她依托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而发展.追寻香文化的发展轨迹,香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分为四条主线:一、随宗教文化而生并延续至今宗教文化为香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了主导性作用。
宗教文化主要指现存的佛教和道教两大主流文化,还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逐渐消除的从祭祀演变而来的以巫师文化为主体的巫教文化。
宗教文化对香文化的传承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1、催生了社会对香的需求在宗教文化中,香是必需品。
巫教以香祭天,感通神明;香是道家斋醮法坛的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道教以香闻达十方无极世界;佛教以香为佛使,把香引为修持的法门,以至于现在有佛寺处必有香烟,居士之家也必设香案宝鼎。
宗教用香文化的发展也带动了祭祖、拜月和各大传统节日用香习俗的产生2、形成了香文化的基本体系宗教用香都有一定的仪式仪轨,从香品的选择、香具的使用、环境场合的打造、上香敬香的礼仪等等都形成了一个文化体系,如道家的太极八香、佛家的行香、跑香、坐香等等。
这种文化体系的形成使得文化的延续发展具备了传承性3、提升了香文化的文化高度宗教文化以香为媒,以道为终,把香文化和通灵空性、平安祈福的文化相结合,如道教以香灵通三界,供养诸神、传诚达信、召亡返魂、清净身心;佛教认为香与圆满的智慧相通等。
中国香文化的历史发展
中国香文化的历史发展三代——中国香文化的起源和萌芽“燎”等祭祀活动兴起,成为后来祭祀用香的起源和雏形。
生活用香方面,《周礼·秋官·庶氏》记载:“庶氏掌除毒蛊以攻说檜之,嘉草攻之。
”指用带有辛辣气息的药草,以烧熏的方式祛除毒虫。
《周礼·秋官·翦氏》也曾说:“翦氏掌除蠹物。
以攻蔡之,以莽草熏之。
”莽草,木兰科八角属,莽草花红色或深红色叶与果美丽奇特,有强烈香气。
两处皆表明,西周即有利用植物类香料辅助生活的事实。
春秋战国——中国香文化之塔的底座以草本类香料使用为主,使用时直接明火燃烧。
铜质熏炉出现,从礼器“豆”的造型演变而来。
炉具多大腹宽口下有长握和圈足,以便点燃。
燃烧过程中烟火较重,难于掌握,不方便经常使用。
主要用于王室贵族阶段性房内熏香。
士夫贵族佩戴香草习气盛行,《离骚》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记载。
江离、辟芷、秋兰都是著名的草本类香料。
祭祀上常会用到春兰、秋菊等香料。
《周易》中有“盥手焚香致敬的记载,描述了面北、净衣、洗手、焚香的整个过程。
草本香料植物此时也作情爱表达之用,如“芍药”和“香椒”,象征男女青年的绵绵情意。
医药用香取得突破性进展,扁鹊擅长砭刺、按摩、针灸、汤液等法。
其灸法就是用艾绒搓成艾条或艾炷,点燃以温灼穴位的皮肤表面,达到温通经脉、调和气血的目的。
秦、汉——中国香文化之塔的第一层秦朝边关民间贸易发达,产自古印度及其他南亚地区的乔木类香材以及西亚地区的用香方式,从中国西边经月氏、羌等流入中原,丰富了中原地区香料品种和用香方法,此为“西香东出”的前期。
后世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西香东出”成熟,各文明不同香文化的交流日渐繁盛。
汉朝武力强盛,相继平定南越、海南、西南等区域小国,并委派郡守官员治理,实现对中国南部产香地域的直接管理。
中国南部出产的乔木类香料及各类热带香料得以运往中原王庭,此为“南香北上”。
佛教流入中原,引发宗教祭祀用香的一次大爆发,同时也带来佛教的用香仪式、礼仪和香料,补充和壮大了中原香文化。
香文化的历史
香文化的历史香作为一种文化,肇始于春秋,成长于汉,完备于唐。
《新唐书·仪卫志》载,当时不仅室内设“蹑席、熏炉、香案”,贵妇身上也佩香具。
唐高祖618年至唐德宗791年,通川、雁门、顺化、南海、上洛诸郡及属国向唐宫廷进贡香料数十次,可见香事活动的频繁。
又通过鉴真大和尚东渡,传至日本及海外。
宋代,香文化达到了鼎盛时期,完全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香文化发展至今,已经不单纯是品香、斗香的概念,而是一种以天然芳香原料作为载体融汇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为一体的感受和美化自然生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创造人的外在美与心灵美的和谐统一的“香”。
烧香是中国民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有三个特点极为引人注目:一是普遍性,汉人烧香,少数民族绝大多数也烧香,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乎无处不烧。
二是历史悠久,现存文献《诗经》《尚书》已有记载,则其起源必早于诗书时代即西周。
三是普及性,几乎做什么都要烧香:对祖宗要烧,对天地神佛各路仙家要烧,对动物要烧,对山川树木石头要烧;在庙里烧,在厕所也烧;过节要烧,平常也要烧;作为一种生活情调要烧,所谓对月焚香,对花焚香,对美人焚香,雅而韵,妙不可言;作为一种门第身份,所谓沉水熏陆,宴客斗香,以显豪奢;虔敬时要烧,有焚香弹琴,有焚香读书;肃杀时也要烧,辟邪祛妖,去秽除腥;有事要烧,无事也要烧,烧本身就是事,而且还会上瘾,称为“香癖”,就仿佛现代人的抽烟饮茶一样。
中国烧香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以汉武帝为界,前面为第一期,可称初始期。
其间,所烧的香有以下几种:柴,玉帛,牲体,香蒿,粟稷等。
烧香的作用是唯一的,用来祭祀。
烧香行为由国家掌握,由祭司执行。
周人升烟以祭天,称作“禋”或“禋祀”。
《诗·周颂·维清》:“维清缉熙,文王之典,肇禋。
”笺:“文王受命始祭天。
”即是说,这种祭制始于周文王。
其具体祭法为:将牺牲和玉帛置柴上,燃柴升烟,表示告天。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熈燎祀司中司命。
浅谈香道文化发展
浅谈香道文化发展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品质的追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起了香道文化。
香道是一种源自东方的文化传统,它以香为媒介,以调情、静心、养生为宗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是一种融合美学、宗教、哲学和文化的综合体系。
今天我们就来浅谈一下香道文化的发展。
香道文化起源于中国香道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有人用香作为礼仪和崇拜的祭品,用香来祭神、送亡、赞美,表达对神灵和英灵的崇敬。
《尚书》中就有“敬香”、“敬脂”等记载,说明在古代中国香文化已经十分发达。
而《周礼》中也有“玉匮香”、“金匮香”之说,说明当时已经有了用特定的香材制成的香料来熏香。
在隋唐时期,香文化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和传播。
唐代文学家陆畅就曾说:“香以郊蓂、檀、桂、松为主,淳朴余香,其味甘芬,寻常人不谙晓,富贵人家所宠泽。
”在唐代,香的种类和用途已经有了很大的扩展,除了用于礼仪和宗教活动外,还开始应用于调酒、驱蚊、杀虫等方面。
而且在唐代开始出现了一些以香道为主题的诗歌和文章,如《香幽诗话》、《孟东野香语》等,说明当时香道文化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和传播。
而在宋代,香道文化更是达到了一个巅峰期。
当时有许多文人墨客都非常喜爱香道文化,他们不仅自己鉴赏香材,并且还著述了不少以香为主题的文章和诗歌。
宋代文学家苏轼就曾有过“樗、柟、桂、乌香,诸品最佳,使人心和,身寒,加于酒食,不令上火。
”的评价。
可见当时香道文化已经被人们认可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香道文化的发展随着历史的发展,香道文化也逐渐传入了日本等地,同时也在中国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香道是一门综合艺术,它涉及到制香、炼香、品香、赏香几个方面,以香为媒介,通过香味的弥漫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素养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起了香道文化。
他们通过学习品香、赏香,以此来养心养性、陶冶情操,达到身心的平衡和协调。
香道在日本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它在日本被称为“香道”(かどう),是一门融合了佛教、神道、文学、美术的传统艺术。
中国香文化发展史
中国香文化发展史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6000多年之前,人们已经用燃烧柴木与其它祭品的方法祭祀天地诸神。
生活用香,其历史也可追溯至上古以至远古时期,从近几十年考古发现的陶熏炉等文物表明,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先祖们已经开始使用香品了。
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也有了“柴”字,指“手持燃木的祭礼”,堪为祭祀用香的形象注释。
一、春秋(东周前半期,前770年~前476年)至汉魏:香文化的初步发展香料泽兰(非春兰)、蕙草(蕙兰)、椒(椒树)、桂(桂树)、萧(艾蒿)、郁(郁金)、芷(白芷)、茅(香茅)等东汉开始使用麝香取香方法熏烧(如蕙草、艾蒿),佩带(香囊、香花香草)、煮汤(泽兰),熬膏(兰膏)、入酒香具香炉伴随香炉的广泛使用,熏香风习更为普遍。
向皇帝奏事的官员也要先薰香(烧香薰衣),奏事时还要口含“鸡舌香”(南洋出产的丁子香树的花蕾,用于香口)。
熏炉向南传播,甚至传入东南亚,在印尼苏门答腊就曾发现刻有西汉“初元四年”字样的陶炉熏炉向南传播,甚至传入东南亚,在印尼苏门答腊就曾发现刻有西汉“初元四年”字样的陶炉熏笼直接放在衣物中熏香熏球盖在被子里,由两个半球形的镂空的金属片扣在一起,中央悬挂一个杯形的容器,在容器内可以焚烧香品,即使把香球拿在手里摇摆晃动,容器内的香品也不会倾洒出来。
作用一是养性、二是祛瘟除虫、三是用来祭祀。
烧香行为由国家掌握,由祭司执行。
时代特点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地域所限,中原地区气候温良,不适宜香料植物生长,香木香草种类较少秦汉时期《迷迭香赋》曹丕播西都之丽草兮,应青春之凝晖;流翠叶于纤柯兮,结微根于丹墀;方暮秋之幽兰兮,丽昆仑之英芝;信繁华之速逝兮,弗见凋于严霜;既经时而收采兮,逐幽兰以增芳;去枝叶而寺御兮,入销谷之雾裳;附玉体以行止兮,顺微风而舒光。
随着国家统一、将于扩大,南方湿热地区香料渐入中原地区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活跃,东南亚、南亚以及欧洲的香料种类传入中国(沉香、苏合香、鸡舌香等)西汉初期汉武帝前,熏香开始流行于贵族阶层魏晋南北朝时期薰香在上层社会更为普遍道教佛教兴盛,两家都提倡用香出现“香方”“药香”“香”的含义也发生了衍变,不再仅指“单一香料”,而是也常指“由多种香料依香方调和而成的香品”,也就是后来所称的“合香”。
中国香道发展史
第六页,:香文化的成熟与完备
隋唐之前,虽然上层社会对香推崇备至,但很多适宜熏烧的香料特别是高级香料不产于内地,而是来自 边疆或域外,所以可用的香料总量较少,即使对上层社会来说也是稀有之物,甚至级别稍低的官吏也难 以享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香文化的发展。而唐代之后,局面就完全不同了。
第十五页,共20页
官窑香炉
哥窑香炉
定窑香炉
汝窑香炉
柴窑香炉
第十六页,共20页
在元明清时期,开始流行香炉、香盒、香瓶、烛台等搭配在一起的组合香具。到明朝宣德年间,宣宗帝曾亲自 督办,差遣技艺高超的工匠,利用真腊(今柬埔寨)进贡的几万斤黄铜,另加入国库的大量金银珠宝一并精工 冶炼,制造了一批盖世绝伦的铜制香炉,这就是成为后世传奇的“宣德炉”。“宣德炉”所具有的种种奇美特 质,即使以如今的冶炼技术也难以复现。
唐朝的经济飞速发展和海外贸易的繁荣,社会的富庶和香料总量的增长,为香文化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 的条件。
在这个时期,对香品的用途也有了完备细致的分类:会客用的香,卧室用的香,修 炼用的香等等各不相同;佛家有佛家的香,道家有道家的香,不同的修炼法门又有 不同的香……可以说在唐代已是专香专用了。
第八页,共20页
第十八页,共20页
香与香品
“香品”一词常有三种用法:其一,指“香料”,例如“麝香是名贵的香品”;其二,指“以香料 制成的物品”,类似“茶品”、“食品”的用法,例如,“熏香类香品”、“车用香品”;其三, 指“香气的品质”,例如“某某香香品高雅”。本文所谈“香品的种类”是取前两种用法。
从远古时代直接焚烧香料植物开始,人们就一直在努力改进使用香料的方法,一方面使香料的 价值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另一方面也使人对香料的使用能更加方便。当今的香品种类之丰富 和齐全,正是这种进步的集中体现。
中国香道文化简介
中国香道文化简介香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元素,是一种通过使用香料来达到精神和身体健康的方法。
香道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从香道的起源、发展、特点、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香道的起源及发展香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活动,当时人们将香作为祭品,用于向神灵祈求平安和健康。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现,香的烟雾不仅可以祭祀神灵,还可以驱除蚊虫和消除异味。
因此,香的用途逐渐扩展,成为一种精神和身体健康的工具。
在唐代,香道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期。
当时的皇帝和贵族都非常喜欢使用香料,他们将香料视为一种奢侈品,用于装饰宫殿和家居。
同时,一些文人墨客也开始关注香道文化,将其作为一种文化艺术来研究和推广。
到了宋代,香道文化进一步发展壮大。
当时的文人墨客开始将香道文化与诗歌、书法、绘画等文化艺术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香道文化。
同时,一些香道家也开始系统地总结和研究香道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形成了一些有影响力的香道经典和香道理论。
二、香道的特点香道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注重精神修养香道强调香料的精神作用,认为香料可以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因此,香道注重精神修养,强调人的内在修养和涵养。
2.追求自然和谐香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香料是自然界的馈赠,应该珍惜和保护。
因此,香道注重与自然的联系,追求自然和谐。
3.讲究仪式和礼仪香道是一种仪式性的文化艺术,注重仪式和礼仪。
在香道的实践过程中,人们需要遵循一定的仪式和礼仪,以显示对香料的尊重和敬意。
4.强调个性和创新香道是一种具有个性和创新性的文化艺术,不同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选择不同的香料和香道方式,以达到个性化的效果。
三、香道的意义香道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传承中华文化香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香道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优秀传统。
香的起源及兴盛历史文化
香的起源及兴盛历史文化中国的香文化,肇始于远古,萌发于先秦,初成于秦汉,成长于六朝,完备于隋唐,鼎盛于宋元,广行于明清。
香烟始升:萌发于先秦传统文化的许多部类都可溯至先秦,香的历史则更为久远,可以一直追溯到殷商以至遥远的先夏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
距今6000多年之前,人们已经用燃烧柴木与其它祭品的方法祭祀天地诸神。
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已有了“祡(柴)”字,指“手持燃木的祭礼”,堪为祭祀用香的形象注释。
而中国的香还有一条并行的线索——生活用香,其历史也可溯及上古以至远古时期。
早在四五千年之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已出现了作为日常生活用品的陶薰炉。
到春秋战国时,祭祀用香主要体现为燃香蒿、燔烧柴木、烧燎祭品及供香酒、供谷物等祭法。
在生活用香方面,品类丰富的芳香植物已用于香身、薰香、辟秽、祛虫、医疗养生等许多领域,并有熏烧、佩带、熏浴、饮服等多种用法。
佩戴香囊、插戴香草、沐浴香汤等做法已非常普遍,薰香风气(生活用香)也在一定范围内流行开来,并出现了制作精良的薰炉。
此外,以先秦儒家“养性”论为代表的“香气养性”的观念已初步形成,为后世香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也为西汉生活用香的跃进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博山炉暖:初成于秦汉香文化的发展史上有两个高峰格外引人注目:一是1000年前的宋代,堪称香的鼎盛时期;再就是2000年前的汉代,中国的香文化初具规模。
西汉初期,在汉武帝之前,熏香就已在贵族阶层广泛流行起来,而且有了专门用于熏香的熏炉,长沙马王堆汉墓就有陶制的熏炉和香茅出土。
熏香在南方两广地区尤为盛行。
汉代的熏炉甚至还传入了东南亚,在印尼苏门答腊就曾发现刻有西汉“初元四年”字样的陶炉。
香文化在汉代的快速发展,汉武帝有很大贡献。
他在位期间大规模开边,遣使通西域,统南越,开海路,使战国时期初步形成的丝绸之路真正畅通起来,在促进东西方交流的同时也便利了南部湿热地区及海外香料的传入。
汉武帝本人也很喜欢薰香,更是大大带动了汉代的用香风气。
中国古代的香文化ppt课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怜香惜玉”与“窃玉偷香”
“西施”与“宝钗”
一、香文化史
1、春秋至汉魏:香文化的初步发展
种类:泽兰(非春兰)、蕙草(蕙兰)、椒(椒树)、桂(桂树)、萧 (艾蒿)、郁(郁金)、芷(白芷)、茅(香茅)等 方法:熏烧(蕙草、艾蒿),佩带(香囊、香花、香草)、煮汤(泽 兰),熬膏(兰膏)、入酒等 《礼记》:“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 臭。” 《诗经》:“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 如三岁兮。” 《楚辞》:“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三、香诗赏析
《苏幕遮》 宋·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 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三、香诗赏析
《醉花阴》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 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 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浣溪沙》 宋·李清照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泽兰与蕙草(蕙兰)
椒(椒树)与桂(桂树)
萧(艾蒿)与芷(白芷)
苏合香与鸡舌香
熏笼与熏球
博山炉与鎏金银节薰炉
一、香文化史
《晋书·王敦传》:“石崇以奢系于物,厕上常有十余婢侍列,皆有容 色,置甲煎粉沉香汁。有如厕者,皆易新衣而出。” 《迷迭香赋》 曹丕 播西都之丽草兮,应青春而凝晖。流翠叶于纤柯兮,结微根于丹墀。芳 暮秋之幽兰兮,丽昆仑之芝英。信繁华之速实兮,弗见凋于严霜。既经 时而收采兮,逐幽兰以增芳。去枝叶而特御兮,入绡縠之雾裳。附玉体 以行止兮,顺微风而舒光。 《咏博山香炉》刘绘 蔽野千种树,出没万重山。上镂秦王子,驾鹤乘紫烟。下刻蟠龙势,矫 首半衔莲。傍为伊水丽,芝盖出岩间。复有汉游女,拾羽弄馀妍。
中国香文化的历史发展
中国香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国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对香具有浓厚的兴趣和热爱,并将其视为一种仪式的象征,用来祭祀神祗、清心寡欲、开启智慧、驱除邪气等。
以下是对中国香文化的历史发展的探索。
中国香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中国最早的香料使用可追溯到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些香料主要是植物根茎和树皮,通过燃烧散发香味。
当时的人们相信香具有神秘的力量,可以祭祀神灵、保护家庭以及驱除恶灵。
在古代的商代和周代,香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礼仪器物。
在官方仪式和祭祀活动中,烧香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祭祀形式。
同时,香也开始广泛应用于宫廷和达官贵人的生活中,成为一种高雅的生活习俗。
这段时期的香主要由植物木质和香草提炼而成,有着淡雅的气味。
随着历史的发展,唐朝成为中国香文化的鼎盛时期。
唐朝的宫廷文化非常丰富多彩,香品的使用和鉴赏达到了巅峰。
士人们开始关注香的研究和发展,用香作为一种思想和审美的表达。
唐朝的文人墨客常常以香为题材创作诗词,让香成为文学艺术的源泉。
同时,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香料的传入也使中国的香文化更加丰富多样。
宋代是中国香文化的另一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香品的研发和生产技术达到了新的高度。
宋代的士人开始进行香料的混合,以创造出更加复杂的香气。
他们还开始进行香器的设计和制作,制作出了许多精美的香炉和香盒。
同时,随着宋代的繁荣,香也成为一种时尚的象征,流行于宫廷和百姓之间。
明清两个朝代,香文化逐渐走向成熟。
香料的种类和用途进一步扩展,许多新的香材开始被应用于制香。
例如,檀香、龙涎香等名贵香材在这个时期得到广泛使用,并成为贵族和宫廷的专属香品。
同时,制香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许多工艺精湛的香料师傅开始出现,他们能够根据香材的特点制作出不同的香品。
近代以来,中国香文化受到了现代科技和文化的冲击。
香品的生产和使用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许多人们更倾向于使用机器生产的香品,而忽略了手工制香的传统工艺。
中国香文化的历史发展
中国香文化的历史发展古代时期:古代中国的香文化起源于祭祀和宗教仪式。
在古代,人们相信通过燃烧香木,可以唤起神灵、祈福祈愿和祭祀祖先。
在中国的许多宗教中,香被视为通往仙境的桥梁,用于超渡亡灵和祈福。
此外,古代中国的君主和贵族也使用香作为标志和象征。
唐代时期:唐代是中国香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
唐朝的繁荣和开放促进了香文化的繁荣发展。
唐代的文人墨客对香文化有着极大的热情,并将其视为文化艺术的一部分。
他们赞美香味的美妙和香烟的升腾。
在这一时期,香炉的制作和装饰工艺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制作出许多精美华丽的香炉作品。
宋元时期:宋元时期,香文化进一步繁荣发展。
在宋代,香木的种类和燃香的方法逐渐丰富起来。
不同的香木被用于不同的场合和用途,燃香的方法也有所创新。
此外,宋代文人也致力于研究香文化的审美价值和功效,从而使香更妥善地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香文化在中国达到了巅峰。
在明代,香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香文化。
在明清时期,香炉成为了居家、庙宇和官府必备的摆设,且多数富有世家都能欣赏品尝。
明清时期的文人雅士对香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不仅研究香木的种类和燃香的技法,还以香为灵感,创作出众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和书法作品。
现代时期: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国香文化逐渐走向多元化和民间化。
现代人对香文化有着更多的选择和需求,香产品的种类也更加丰富多样。
同时,现代人对于香文化的认识也更加深入,大量的研究和普及工作使得香文化逐渐走出宫庭,成为普通百姓生活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中国香文化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古代、唐代、宋元时期、明清时期和现代时期几个主要阶段。
每个时期都对香文化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和创新,使得中国香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至今。
香文化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人雅士崇尚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香文化历史
宋元时期,香文化达到了鼎盛时期,政府以香药专卖、市舶司税收等方式将 香药贸易纳入国家管理; 在市井生活中婚礼庆典、茶坊酒肆等各个场所随处可 见香的踪影;焚香与品茶、挂画、插花被称为“文人四艺”,完全融入了人们的 日常生活;其后,在元明清得到了保持与稳步的发展。
黄庭坚《香之十德》--北宋
感格鬼神 清净身心 能拂污秽、 能觉睡眠 静中成友 尘里偷闲、 多而不厌 寡而为足 久藏不朽、 常用无碍
黄庭坚品香四德
静心契道 励志翰文
品评审美 调和身心
明代早期实行海禁政策,香文化发展处于低谷,明代中后期, 海禁松弛,香文化逐渐回归。 明代的香学大家,周嘉胄《香乘》
宣德皇帝亲自监制黄铜炉 明代,东莞一带的沉香种植业兴盛,所产沉香谓之莞香或白木香。
宋代皇室祭祀用香最为频繁,皇帝前往祭祀时,要用龙脑香熏衣,祭天地祖 先要用香药熏御服。
宋代的炉具主要以瓷器为主,汝、官、哥、定、钧。 当时的焚香与品茶、挂画、插花被称为“文人四艺” 香学大家众多,丁谓的《天香传》,洪刍的《香谱》,陈敬的《陈式香谱》,黄 庭坚的《香之十德》,苏东坡的《沉香山子赋》 元代,出现了线香。李存《俟庵集》,“谨具线香一炷,点心粗茶,为太夫 人灵几献”。线香的出现,改变了平民百姓的烧香方式,香插、香筒出现,使人 民用香更加便捷。,促进了南亚、西亚的香料传入。
释迦牟尼涅槃之前,多次阐述香的重要价值,弟子均以香为供养。 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以想象出用香的不在少 数。
中国香文化发展史
杜衡带屈,菖蒲荐文。
每求似于仿佛,或鼻劳而妄闻。 方根尘之起灭,常颠倒其天君。 嗟吾知之几何,为六入之所分。 麝多 忌而 本擅, 苏合 若芗而 实荤 。
以脂 萧为焚 ,以椒 为涂,以 蕙为薰 。 古者 以芸为 香,以 兰为芬 ,以郁 鬯为裸 ,
即r
一
沉香印 象
武
养仁人志士 的身心。 祝福。它启迪英才大略的智慧,濡 情,降息了多少怒火,带去了多少 止引发了多少灵感,增添了多少热 炉热情暖,青烟翠雾之中,不
及欧洲的许多香料也通过新疆或广东传入了中国。檀香、沉、龙脑
的盛行以及佛教传入中国,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一时期香文化的发 乳香、甲、鸡舌香等在汉代都已成为王公入中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活跃,南亚 始了。到秦汉时期,随着国家的统一,疆域的扩大,南方湿热地区出产 从现有的史料可知,中国对香料植物的利用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开
中国
有加。
文化发展史
中国用香的历史久远,陪伴着中华民族走过了数千年的兴衰风雨。 王将相、文人墨客、平民百姓、僧道大德,无不以香为伴,对香推崇 天性,启迪才思的妙物,又是祛疫辟秽,安神正魂的良药。历代的帝 它邀天集灵,祀先供圣,日疋敬天畏人的体现,又是礼的表述;是颐养
A、现当代的香文化
活,而且 已有相当高的 品位。
品的用途也有了完备细致的分类,已经是专香专用了。
增长,为香文化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在这个时期,对香 唐朝还出现了许多专门经营香材料的商家。社会的富庶和香料总量的 来,从而又有大量的香料经两广、福建进入北方。香料贸易的繁荣,使 路源不断的运抵中国。唐中期以后,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兴盛起 唐朝时期,贸易繁荣。西域的大批香料通过横跨亚洲腹地的丝绸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史
山 下 玉曾 中逢 还化 有松 辟石 邪 香
中国香文化之概述
中国香文化的意义
中国香文化的定义
中国香文化的意义
人类之好香为天性使然,不过人们开始用香的确切时间已难于 考证。从现存的史料来看,中国用香的历史可以溯及春秋之前。汉 代时,香炉得到普遍使用,上层社会流行薰香、薰衣,也出现了调 和多种香料的技术,香文化开始略具雏形。魏晋南北朝时,文人阶 层开始较多使用薰香。唐代时,香在诸多方面获得了长足发展。宋 代时,香文化达到了鼎盛时期,完全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其后, 在元明清得到了保持与稳步的发展。 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命运多舛,香文化的发展也受到了巨大 的阻抑,渐渐被局限在庙宇神坛之中。以至当今有很多人都将香视 为宗教文化之一隅,甚而归入封建迷信的范畴,实为时代之遗憾。 从刘向、李商隐、李煜、苏轼、黄庭坚到朱熹、文征明、丁渭, 历代文人都有大量写香的诗文传世,从《诗经》到《红楼梦》,从 《名医别录》到《本草纲目》,历代经典著作都有关于香的记 录……
【香囊】 香囊用于盛放香粉、干花等香品, 以便随身携带或挂佩,多为刺绣丝袋, 也常把绣袋再放入石、玉、金、银等 材质的镂空小盒。
香具种类
【香筒】 香筒是竖直熏烧线香 的香具,又称“香笼” (以区别于插香用的小 筒)。造型多为长而直的 圆筒,上有平顶盖,下有 扁平的承座,外壁镂空成 各种花样,筒内设有小插 管,以便于安插线香。其 质材多为竹、木或玉石, 也有高档的象牙制品。
宋元明清:香文化的繁盛与普及
在元明清时期,开始流行香炉、香盒、香瓶、烛台等搭配在一起 的组合香具。 到明朝宣德年间,宣宗皇帝曾亲自督办,差遣技艺高超的工匠, 利用真腊(今柬埔寨)进贡的几万斤黄铜,另加入国库的大量金银珠 宝一并精工冶炼,制造了一批盖世绝伦的铜制香炉,这就是成为后世 传奇的“宣德炉”。“宣德炉”所具有的种种奇美特质,即使以现在 的冶炼技术也难以复现。
【香炉】 香炉是最常见的香具,其外形各式 各样,如博山炉、筒式炉、莲花炉、鼎 式炉等等。材质多为陶瓷或铜、铝等金 属,也有石、木等材料。明清以来流行 铜炉,铜炉不惧热,而且造型富于变化。 其他材质的香炉,常在炉底放置石英等 隔热砂,以免炉壁过热而炸裂。
香具种类
【手炉】 手炉是可握在手中或随身提带 (带有提樑)的小熏炉,用于取暖, 也可薰香。多为圆形、方形、六角形、 花瓣形等;表面镂空,雕琢成花格、 吉祥图案、山水人物等各式纹样;材 质多为黄铜或白铜。
隋唐时期:香文化的成熟与完备
香文化在隋唐时期虽然还没有完全普及到民间,但这一时期却是 香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香文化的各个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从而形成了一个成熟、完备的香文化体系。 隋唐之前,虽然上层社会对香推崇备至,但很多适宜熏烧的香料 特别是高级香料不产于内地,而是来自边疆或域外,所以可用的香料 总量较少,即使对上层社会来说也是稀有之物,甚至级别稍低的官吏 也难以享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香文化的发展。而唐代之后,局 面就完全不同了。 随着唐王朝成为一个空前富强的大帝国,其对外贸易及国内贸易 都空前繁荣起来。西域的大批香料通过横跨亚洲腹地的丝绸之路源源 不断的运抵中国。虽然安史之乱后,北方的“陆上丝绸之路”被阻塞, 但随着造船和航海技术的提高,唐中期以后,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 开始兴盛起来,从而又有大量的香料经两广、福建进入北方。香料贸 易的繁荣,使唐朝还出现了许多专门经营香材香料的商家。社会的富 庶和香料总量的增长,为香文化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珠光宝气的传奇——宣德炉
珠光宝气的传奇——宣德炉
中国香文化历经千年风雨,留给民族与历史的是一笔不可多得 的财富。瞻念她在今日之气象,固然使人心生忧虑,但令人欣喜振 奋的是,走过风云激荡的20世纪的中国人,正开始以更加清澈的目 光审视传统文化的是非功过,对其精华灿烂报以更加睿智的热爱与 珍惜;更有众多知香、好香、乐香的人们,兴味于传统文化的人们, 共同关心着她的发展;而涉过千年之河的中国香文化,自当使人满 怀信心,必能跨越一二波折,再次展示出迷人的光华。 亦可相信,那不会是一个因循守旧、疏远时代的老人,而是一 个风华正茂的少年,玉树临风,超尘拔俗。
香具种类
【薰球】 薰球又称香球,呈圆球状, 带有长链,球体镂空并分成上 下两半,两半球之间以卡榫连 接。内套数层小球,皆以承轴 悬挂于外层,最内层设有焚香 的小“杯”,无论薰球如何转 动,小杯始终能保持水平,杯 内香品也不会倾倒出来。其设 计精巧,即使把薰球放到被子 里也不会倾覆熄灭,故也称 “被中香炉”,其原理与现代 的陀螺仪相似。
隋唐时期:香文化的成熟与完备
佛教在唐代的兴盛也对香文化也是一个重要的推动。佛家的教理 经书对香大加推崇,几乎在所有的佛事活动中都要用香。不仅敬佛供 佛时要上香,而且在高僧登台说法之前也要焚香;在当时广为流行的 浴佛法会上,要以上等香汤浴佛;在佛殿、法坛等场所还常要泼洒香 水。唐代皇帝大多信佛,皇室佛事活动频繁,其用香数量之大便可想 而知了。 在唐代的香具中,出现了大量的金器,银器,玉器,即使模仿前 朝博山炉的样式,外观也更加华美。
现当代时期的香文化
由于化学工业的发展,在19世纪后半期,欧洲就已出现了人工合 成香料(即化学香精)。这些化学香精不仅能大致地模拟出绝大多数 香料的味道,而且原料(如石油、煤焦油等)易得,成本价格极其低 廉,并能轻易的产生非常浓郁的香味。所以它很快就取代了天然香料, 成为现代工业生产中的主要添香剂,在制香行业中同样如此。较之天 然香料,采用化学香精制作的香品价格低廉,自然是厂家愿制,商家 愿卖,香客愿买。以至于现在我们在市场上能见到的绝大多数香品都 是这类化学香精香。名为檀香、沉香,其实只是使用了有“檀香味” 或“沉香味”的化学香精。 虽然现在的香与香文化还都逊于古代,但随着人们物质与精神生 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品香、用香,并对香的 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有更多爱香、懂香的人开始致力于对传 统香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伴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一步繁荣昌盛,中国 香文化也必将焕发蓬勃的生机,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中,展露出美妙夺 人的千年神韵。
与香具
香具的家族
香具种类
云烟缭绕的山海——博山炉 珠光宝气的传奇——宣德炉
真 不成 数佛 淮国 山香 桂云 树界 丛
香具种类
香具是使用香品时所需要的一些器皿用具,也称为香器(严格 说来,制香时使用的工具称为“香器”,用香时的工具称为“香 具”)。除了最常见的香炉之外,还有手炉、香斗、香筒(即香 笼)、卧炉、薰球(即香球)、香插、香盘、香盒、 香夹、香箸、 香铲、香匙、香囊等。造型丰富的香具,既是为了便于使用不同类 型的香品,同时也是一些美观静昼, 即将无限意, 当时戒定慧, 我岂不清友, 炉烟袅孤碧, 悠然凌空去, 世事有过现, 应是水中月,
默坐消尘缘; 寓此一炷烟。 妙供均人天; 于今心醒然。 云缕霏数千; 缥缈随风还。 熏性无变迁; 波定还自圆。 ——陈与义《焚香》· 宋朝
中国香文化的定义
中国香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围绕各种香品的制作、炮制、 配伍与使用而逐步形成的能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民族传统、美学观念、 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与世界观之独特性的一系列物品、技术、方法、习惯、制度 与观念。 香文化渗透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对香文化的研究也应从多方入手,涉及 一系列课题,如香文化的历史;香料的生产、炮制与配伍;香品的开发;香器 (制香用的器物)与香具(用香时的工具)的制作与使用;香与宗教;香与各类 文化艺术作品等等。
云烟缭绕的山海——博山炉
云烟缭绕的山海——博山炉
左图为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 (汉武帝刘彻的异母兄长)墓出土的 国宝“错金博山炉”。炉身通体用刚 柔相济的金丝和金片错出舒展的云气。 炉盘上部和炉盖铸出高低起伏的山峦, 以象征陆地和群山。炉盖依山势镂孔, 山峦间有神兽出没,虎豹奔走,机灵 的小猴或是蹲于山峰高处,或是骑在 兽背上玩耍,猎人则在山中巡猎。自 然山景秀丽生动。炉座把上透雕三条 欲腾出海面的蛟龙,以龙头擎托炉盘。 在炉座把上的山海之间饰有龙纹,寓 意天、地、人三界的交融。制作工艺 极为精湛。
春秋汉魏:香文化的初步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虽战乱不断,但香文化仍获得了较大发展。 薰香在上层社会更为普遍。同时,道教佛教兴盛,两家都提倡用 香。 这一时期,人们对各种香料的作用和特点有了较深的研究,并广 泛利用多种香料的配伍调合制造出特有的香气,出现了“香方”的概 念。配方的种类丰富,并且出现了许多专用于治病的药香。 “香”的含义也发生了衍变,不再仅指“单一香料”,而是也常 指“由多种香料依香方调和而成的香品”,也就是后来所称的“合 香”。 从单品香料演进到多种香料的复合使用,这是香品的一个重要发 展。
现当代时期的香文化
晚清以来,连绵不断的战争和政局的长期不安,以及西方社会思 潮的传入,使中国的传统社会体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国香文 化也进入了一个较为艰难的发展时期。 品香用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奢侈品”,所以香文化的发展特 别需要一个安定繁荣的“盛世”环境,而近现代社会的持续动荡,不 仅极大的影响了香料贸易和制香行业的发展;也使人们失去了熏香怡 情的闲情逸致。
宋元明清:香文化的繁盛与普及
宋代,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都进入了一个高峰时期,香文化 也从皇宫内院、文人士大夫阶层扩展到普通百姓,遍及于社会生活的 方方面面,并且出现了《洪氏香谱》等一批关于香的专著,步入了中 国香文化的鼎盛时期。 宋代的航海技术发达,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比唐代更为繁荣。 巨大的商船把南亚和欧洲的乳香、龙脑、沉香、苏合香等多种香料运 抵泉州等东南沿海港口,再转往内地,同时将麝香等中国盛产的香料 运往南亚和欧洲。(沿“海上丝绸之路”运往中国的物品中,香料占 有很大的比重,常被称为“香料之路”。) 宋朝政府还在泉州设立了市舶司(类似于现在的海关),专门负 责管理进出口贸易。当时市舶司对香料贸易征收的税收甚至成为国家 的一大笔财政收入。宋朝政府甚至还规定乳香等香料由政府专卖,民 间不得私自交易。足见当时香料贸易的繁盛与香料用量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