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思品课堂学习与实践生活的结合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融入生活教学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融入生活教学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理念。
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善于把课本知识融入到实际生活之中,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生活教学思想品德教学融入生活是区别于传统的教条式教育方式,生活化的教学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和生活之间的联系,注重生活的本体性地位,让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更加接近现实生活。
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思想品德课上的认识。
同时教师也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充分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好的把学习与生活相衔接,在学习中懂得生活的技巧,在生活中发现做人的真理。
一、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育心理学》指出:“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
”由此可知,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思想品德课理论性较强,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讲授知识,课堂教学就会枯燥无味,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学生所学到的也只能是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有什么用,如何指导实践根本无从谈起。
如何将思想品德课中抽象的问题形象化,难懂的知识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学生以愉悦的心态积极地来学习呢?毫无疑问,联系生活导入新课是一条重要途径。
我们要以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或以社会热点话题、国内外重大事件等为契机,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新知。
如教学《我爱我家》这一内容时,我先让学生介绍自己名字中所包含的深层含义,这样学生就会深切体会到家长对自己寄予的殷切希望与深沉的爱。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与生活的结合
2012-11热点聚焦新一轮课改要求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知识来源于生活,教育来源于生活,所以教育一定要服务于生活。
生活的一切来源于需求,只有满足生活的需要,教育才能显得有意义,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笔者就自己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总结的经验和教学实践,与大家一起来分享。
一、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兴趣。
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带动他们的学习动力,让他们做到自主学习,在学习中进步,做到自我鞭策,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初中生。
而学习不等于实践,新课改要求思想品德教学要充满实践化、生活化,要求思想品德教学要回归生活,教师就要在教学中让学生的学习结合生活,理论联系实践,努力创新教学方法。
学生的成长需要生活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出自己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且还要心口一致,不能说一套做一套。
前一段时间热播的一个电视剧《樱桃》,小主人公红红在对待父母时完全不和自己在班级上的优等生的身份相符合,在家中处处为难自己的智障母亲,而母亲樱桃却处处为红红考虑,经常设身处地地为红红做一些事情,红红非但没有对母亲的付出说半句谢谢反而朝自己的母亲大发脾气,这就是教育中的一大败笔。
二、脱离教材束缚,走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生活化就是要让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用学生敏锐的双眼来观察,用学生敏捷的头脑来思考,用学生灵巧的双手来实践,用学生细腻的心灵来感悟,用学生朴实的语言来交流,用学生纯真的语言来表达。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听众,而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在课堂上就要积极地思考、发言,即使自己的答案是错误的,也是值得表扬和鼓励的。
孔子老先生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在学习中没有偷懒者,必须经过思考,得到的东西才是自己的。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新形势下,思想品德教学工作者需要创新改革自己的教学模式,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在兴趣中学习课本知识,加强学生的爱国教育。
可以带领学生去烈士陵园扫墓,以此来缅怀革命先烈为新中国的成立所做出的努力,鼓励学生多参与课外公益活动,比如,青年志愿者、爱心导路人等。
思品课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
思品课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新教材思想品德课文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引导初中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同学们认识和解决在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特别是教材内容在编排上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它一改以往那种生硬、陈旧、传统的说教方式,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学生,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把思想品德课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起来呢?下面谈点体会。
第一、时间上要选用最近发生在本地的例子。
思想品德课的一项基本原则是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只有当课本知识与学生的情感发生共鸣时,才能产生信念,才能把知识内化为觉悟、观点,再将觉悟、观点外现为行为实践。
从客观上来说,教材中的例子与现实教学总有一定的时间距离,这就要求我们关注、搜集一些最近发生在本地的例子,丰富发展课本中的内容。
新学期开学了,我们学校又迎来了二百多名初一新生。
他们带着对新的校园、新的老师的新鲜感,带着对新的学习生活的憧憬来到了我校,迎接着新生活的考验。
然而,经过了几天的初中学习,有不少的学生开始有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暴露出来,想家,不会照顾自己;学习跟不上;作业完不成;新老师;新同学,不会交往;两个班级中有的女同学哭了,吵着要回家,不读书了。
面对着这些问题,我们在学习第三课“新集体、新面貌”一节时、师生畅谈了初中学习的感受。
“苦”、“累”、“快”、“多”的学习任务,是大家都普遍认识到的。
很多孩子不解地问,初中怎么比小学这么难呢?针对学生暴露的诸多困惑,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指导大家应该如何认识初中学习、教育大家应该的面对眼前的困难。
特别是教育学生要在心灵上坚强起来、要勇敢的面对眼前的困惑,科学地安排时间,用远大的人生理想激励人生。
经过分析讨论,大家知道了应该怎样对待学习。
第二、地点上要选用离学生最近或很近的例子。
思想品德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要激发学生兴趣,除了选用的例子要最近发生,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外,还要选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给学生亲近感,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可信度。
初中思品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的实践性学习(最终五篇)
初中思品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的实践性学习(最终五篇)第一篇:初中思品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的实践性学习初中思品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的实践性学习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原则。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被学生真正接受。
思品课程应该注重课内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行积极的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学生品德的健康发展,做到知行统一。
那么,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的实践性学习,使认知通过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实现知行的统一,就成为摆在广大思品教师面前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思品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践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的知识,使思品课堂生活化。
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让学生知道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
因此,思品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性学习:一、联系学生的学校生活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作为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学校度过的,发生在这座舞台上的一些内容可以引入到他们的学习中来。
其中的喜、怒、哀、乐,各种故事,都可以让学生去说、去讲,用学生身边的所见所闻来使学生有所获、有所悟。
例如,在教学《受教育――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这一课时,针对班上少数学生学习不很主动、由于某些原因产生了不想用功读书的念头这一情况的存在,可以编一个《弃学经商》的小品,通过小品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最后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联系了学生的思想实际,又加深了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联系学生的家庭生活家庭是每个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第一场所,父母是第一任启蒙教师,也是思想品德的最好施教者。
浅谈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
浅谈中学思想道德讲堂教课生活化的实践《思想道德课程标准》中重申,整日制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思想道德课程,要努力回归生活,回归道德,并转向公民道德教育。
教育需溶入生活,才能拥有生命的活力。
回归生活,表现生活是新课程讲堂教课的基本特点。
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课中要注入生活的内容和时代的“活水” ,做到“用生活来教育” ,让学生在学习思想道德课的同时学习生活,让思想道德教课生活化。
1.思想道德讲堂教课生活化理论思虑:1.1 辨证唯心主义认识论是思想道德讲堂教课生活化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辨证一致的。
理性认识依靠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在社会实践中,人们第一获取的感性直接经验,而后再达到理性思想。
由感性认识而来的理性认识反过来又促使感性认识的发展。
而感性认识的源泉在于生活实践。
所以,思想道德课教课过程中就一定回归生活。
1.2 思想道德讲堂教课生活化是科学认识论与生活认识论关系的重修。
在“科学认识论”看来,学生不过一个学习知识的,而不是生活着的人。
而“生活认识论”是从生活世界出发把认识自己视为生活,即把认识看做人生活的一种形式。
教课过程不不过一个认识性掌握知识、发展智慧潜能的过程,更是一个完好的人的生成过程,是师生生命意义不停展现的生动开朗的生活过程。
把“生活认识论”作为教课的新的认识论基点,是教课论的必定选择。
1.3 思想道德讲堂教课生活化切合初中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
从小学进入中学后的学生,正当学生从少儿向青少年过渡的期间。
他们对生活充满热忱,也盼望在讲堂上把自己对生活的感觉表达出来。
同时,初中学生的感性思想能力是比较强的,他们能依据教课要求比较稳固地、长时间去观察某种对象和现象,喜爱去追求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生活现象的原由和规律,他们喜爱争辩、商讨、追问。
而我们思想品德新课程的设置正是以学生的生活角色为中心进行教材编写的。
2.思想道德讲堂教课生活化的详细实践:2.1 创建切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引领学生感觉生活。
初一品德与生活课的实践与反思
初一品德与生活课的实践与反思初中生涯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品德与生活课是初中阶段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
通过对品德与生活的学习与实践,学生们可以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提升自身的素质与能力。
在本文中,将探讨初一品德与生活课的实践与反思,以及对该课程的评价和建议。
一、品德与生活课的实践初一品德与生活课的实践是通过学习和参与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生活能力。
在品德与生活课上,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道德与素质的知识,如诚信、友爱、守纪、尊重等。
同时,我们还参与了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养老院、支教等,通过亲身体验,加深了对品德与生活的理解。
在学校的课堂上,我们学习了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做一个负责任的学生、如何正确处理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
这些知识对我们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时,品德与生活课的实践也教育我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要做一个遵纪守法、守信用、友爱互助的好孩子。
二、品德与生活课的反思在初一的品德与生活课学习中,我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首先,课程内容相对单一,重点偏向了道德知识的灌输,缺乏对学生实际生活中问题的指导和引导。
其次,课程的评价方式比较简单,只注重了对学生道德观念的掌握,缺乏对学生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与关注。
此外,在实践活动中,部分同学对品德与生活课的参与度不高,只是形式化的参与了一些活动,缺乏主动性和思考能力。
同时,一些活动安排不合理,内容过于机械和单一,无法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参与度。
三、对初一品德与生活课的评价与建议在对初一品德与生活课的实践和反思后,我认为应该对该课程进行改进和调整。
首先,课程内容应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其次,课程评价应更加全面,不仅注重学生道德观念的掌握,还需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思考能力。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发挥主导作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思想品德课教学,应该遵循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后的教学要求,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相融合,推动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发展。
文章结合教学经验,对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提出一些思考与教学建议,以期进一步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
标签:生活化教学;新课程改革;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建议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要将不断更新的教学内容与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学习特征相结合,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思考,不断地完善自身的教学策略,丰富自身的教学手段,摒弃脱离实际的教学模式。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要树立“生活即教学”的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引导学生,推动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广泛开展。
文章结合教学经验,对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提出一些思考与教学建议,以期进一步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内涵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开展情感教育,而情感教学更多的是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和个性发展,寓情于教。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在“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指导下,需要结合每位学生不同的生活经验,在生活的大背景下,重视学生的个性表达和情感交流。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作为课堂教学的背景,要充分利用情感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以及发展自我,将学生所获得的思想品德课本知识,生活实践以及情感表达融为一体,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智。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发挥主导作用的教师,需要秉承“以学生为本,促进每位学生个性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各自的思维能力以及主动探索的能力,逐渐丰富自身的生活经验,并推动教材知识掌握、学生生活认知以及情感体验的协调发展。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现状(1)师生关系不和谐。
目前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在讲授某个知识点的时候,经常会以一种母庸置疑的语气,这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初中思品在实际生活的结合与应用
初中思品与实际生活的结合与应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很多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实际,这对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具有促进作用。
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场景之中,丰富教学内容,借助熟悉的场景和事物使学生产生思想共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网络生活新空间”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网络对话情境,引导学生模拟网络交流状态,使学生对网络世界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和认识。
接着教师再给学生介绍一些与网络安全相关的事件,开阔视野,使学生认识到网络具有其他事物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同时又存在不可忽视的安全问题。
再如,在《敬畏生命》这节课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景表演,一位同学扮演摔倒在地的老爷爷,其他同学分别扮演马路上的行人,有的行人无视,有的行人打电话求助,有的行人驻足观察,还有的行人急忙闪躲。
然后让学生就“行人”的表现阐述意见:有的学生认为可以扶,但要有监控和证人;有的学生认为要扶,体现了我们对生命的关爱和敬畏。
通过表演同学们都有了切身感受,能够换位思考,懂得要善待他人,对生命要有敬畏之心。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将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学科素养。
为了激活学生学习思维,提高学生道德素质修养,我们要使课堂训练和学生日常生活接轨,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法治意识和道德品质。
过去教师会给学生布置很多的课后作业,为了应付作业,学生很少有机会认真消化课堂上收获的知识,更加理解不了难点重点内容,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教师设计的课后作业要和生活紧密结合,加入生活元素不但可以减轻作业压力,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掌握重点难点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实现作业应有的价值。
比如,实地观察、走访调查、自查自纠等,这些实践活动都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同时,我们还可以提高训练形式的灵活性和创新性,达到激活学生学习思维的目的。
中学思想品德课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思考
83 师留言互动,将思想政治课学习延伸至课外,同时也可及时观察学生思想动态的变化,积极解惑、引导,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是非观念。
四、利用导学案丰富教学评价手段,增强课程的目的性导学案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动的参与、亲身体验,说明采用导学案教学,既重视学生主体作用,又重视学生参与,三要重视学习过程。
而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方式是只看分数,较为单一、片面。
这也导致学生不在乎真正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领会了什么,践行了什么,只是用死记硬背考取高分数。
而教师、学校衡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只是看分数高低,这显然不够客观、科学。
对此,采用导学案开展思想政治课教学,一是可以在评价主体上重视发挥教师、学生甚至社区人士的作用,评价的阶段对过程与结果并重,评价形式可以是教师单独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相评价、社区三方人士评价,评价的标准既可以用分数衡量,也可以采用等级判断,还可采用主观评价。
如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采用考试分数评价的方式、学生学习态度等可以采用学生相互评价的方式、学生教学实践的情况可以请社区三方人士评价。
用改革评价方式让学生转变关注的重点,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格养成,进而更好地落实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1]徐建军.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现状及模式分析[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1(04):54-56.[2]曲铁华,周晓红.教师学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23.[3]董晓明,刘学燕.学案导学模式的特征与教学反思[J].教学与管理,2017,(12):8-10.基金项目:湖南省思政教育研究课题项目“高校思想政治课导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基金编号:15C34。
中学思想品德课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思考■马春民 (青海省西宁市七中 810000)【摘 要】思想品德课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可以发挥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更好的实现思想品德教育,具有课堂教学所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
思品课实践理论心得体会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思品课(思想政治课)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它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
通过参与思品课的实践活动,我对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以下是我对思品课实践理论的心得体会。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1.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思品课的理论知识来源于社会实践,而实践又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关键。
在实践中,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行动。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迅速,各种社会现象层出不穷。
思品课的理论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
然而,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学生很难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因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思品课实践活动的形式与内容1. 课堂教学实践在思品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讨论法、角色扮演等,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宪法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模拟法庭,让学生扮演法官、律师、当事人等角色,通过模拟法庭审判过程,加深学生对宪法知识的理解。
2. 社会实践活动思品课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参观学习、志愿服务、社区服务等。
通过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址等,学生可以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志愿服务,学生可以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通过社区服务,学生可以了解社会现实,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3. 主题教育活动思品课的主题教育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举办“关爱留守儿童”主题班会,让学生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关注他们的成长需求;开展“环保行动”活动,让学生树立绿色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保实践。
三、思品课实践理论的心得体会1. 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通过参与思品课实践活动,我对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如何实现初中思想品德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施[论文]
如何实现初中思想品德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施初中思想品德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有了较大的改革,改革的关键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观点,了解我国的基本方针政策等,实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统一。
这就需要在理论的基础上去实践。
一、初中思想品德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1.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
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公民的基本责任和义务等”这些基本都是我们日常时刻关注,也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保障,关注国家,关注生活,更是关注自己。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模式、教育动态,根据学生认知能力来选择教学策略,不再把一堆理论拿来看、讲、布置作业,要明确教学观念,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学到并能学以致用乃至创新,这才是教学观念的改变。
要让学生明确初中思想品德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具有实践性。
案例一:在教学思想品德课中的“肖像权”时,老师把学生的照片制成幻灯片,放给同学自己看,然后问同学是否可以传到学校或是网络、媒体等,学生有的内敛,有的外向,对自己照片能否放到网络、媒体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说很愿意让大家认识自己;有的觉得会干扰学习;有的认为会被人把图片恶意散播。
同学对“肖像权”自然就有了自己独特的认识,有了保护自己的意识,更能维护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案例二:在思想品德课中讲解“一国两制”时,老师结合当前实际,结合所中国当前国情。
学生会有很多疑问:为什么会有“一国两制”、“是谁提出一国两制”、“一国两制的好处是什么”、“到台湾旅游是否享受台湾的制度还是内陆的制度”,可以充分结合当前实际,让学生了解我国当代国情。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试管理制度。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一直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学生感觉枯燥无味,主要是因为当前的升学考试。
升学考试成为评价一个学生的关键,学生和家长都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这是评价一个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
考试模式如果只是理论,学生是无法按照老师的思路在课堂上认真听下去的,只有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学生才能真正领会其含义,教育的改革不仅是教学的改革,也是评价学生个人升学能力的改革。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知识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探索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知识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探索新课程的实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只有靠每一位教师去亲身实践。
笔者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思想品德教师,在实施新课程后的教学实践中,真可谓苦乐交织,苦在精心钻研教材,事事参与实践,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乐在跟学生共同体验和实践,看着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综合能力逐步提高,由衷感受到为人师的成就感。
通过这些年来对思品知识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尝试与探索,笔者获得了一些认识和体会,在此以慰同仁,不到之处,恭请指教。
1.注重做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初中思品知识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开发和实践的。
因此,教学活动主题的提出应以学生为主题,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把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让学生自己从生活、社会现实中提出问题,选择和解决活动的主题,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为怎样帮助学生完善其自主选择意识和探究能力上。
例如案例“我身边的‘白色污染’”,学生看到了有关“白色污染”严重性的信息后,便会自然地产生思考,产生主动探究的动机。
此时并不就事论事,而是引导学生以此为主题自己去寻找产生“白色污染”的原因,自己去调查并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通过亲身体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展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实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同时,也使学生在探究中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与自身利益的关联性,并自觉将这种意识转化到讲究个人卫生,爱护公共卫生中来,学生的卫生意识大大增强。
这种道德意识的提高,不是教师直接教给的,而是学生自己通过实践产生的真实体验,这种真实体验比教师讲上一千遍要有效得多。
思品知识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强调的不是教师的教,而是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因此,教师的教学要设法为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由过去的教师讲学生听到现在的学生讲教师导,教师在导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自主探究的方法。
例如,在“成功演绎我的社会角色”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设置并实施了“寄情汽配,走向社会”的活动,从主题提出、方案设计、制定采访提纲、采访预约、车间劳动体验到整理资料等一系列的过程,都是由学生自己讨论、亲自动手、主动探究完成,教师只是做了部分指导。
初中思品课如何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
初中思品课如何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初中思品课主要是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公共生活和爱国及责任教育为主要内容。
实施这些内容的教育,如果仅仅依靠课本,是难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认真而广泛地收集各种教学资源,还要组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与受到感悟。
1 遵循活动经济性原则遵循经济原则,保证活动质量。
原则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是正确行动的根据、尺度和准则。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是随意而行的,同样需要一定的原则来规范。
基于初中思品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和多样的类型,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应遵循经济性原则,即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利用要尽可能用最少的开支和精力,达到最理想的效果,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践活动的经济性原则主要包括活动空间的经济性、活动方式的经济性。
活动空间的经济性,是指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利用要尽可能就地取材,不应舍近求远,好高骛远。
校内有的不求诸于校外,本地有的不求诸于外地。
在瞬息万变的的信息技术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可供人们开发与利用的思品实践活动资源丰富多样。
但在利用这些资源时应采用就近原则,这样既节省时间,又符合空间经济性原则。
活动方式的经济性,是指采取合理有效的活动方式,最大限度化地扩大活动辐射面,提高活动的效率,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受益,开拓眼界,增长知识。
2 建立活动与教学内容的整合机制与筛选机制从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凡是有助于创造出学生主动学习与和谐发展的资源都应该加以开发和利用。
但只有那些既能与教学内容相联系,为教学提供服务,又能开拓学生眼界,转变教师教育观念的活动资源才是最有价值开发和利用的。
因此,教师在开发和利用活动资源时应对资源内容进行一定的筛选,最重要的是要把活动内容与教学任务整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从课程理论的角度来讲,对实践活动内容的筛选至少要经过两个筛子的筛选才能确定其利用价值。
思品教学走进生活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思品教学,即思想品德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传统的思品教学往往局限于课堂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思品教学走进生活实践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思品教学走进生活实践的意义、途径和方法。
二、思品教学走进生活实践的意义1. 增强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将思品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道德实践能力。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思品教学走进生活实践,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关注民生,增强社会责任感。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从而激发他们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热情。
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思品教学走进生活实践,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提高道德素质,还能够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
4.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教师将思品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需要不断研究、探索和实践,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这有助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思品教学走进生活实践的途径1. 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社区服务等,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道德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富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
2. 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主题班会、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教师可以结合时事热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思品教学的重要环节。
教师可以与家长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道德成长。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4. 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使他们了解企业文化、职业素养,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初中思想政治课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
初中思想政治课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摘要:初中思想政治课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
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
走入社会,领悟生活,获得真知。
开展多种课堂教学形式,注重学生参与。
关键词:品德形成生活体验思想品德课教学应面向学生,从学生成长、品德发展和生活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让学生有所感悟,有所提高。
教师讲课要尽量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的事例大多应是学生身上的或身边的。
名人、伟人的先进事迹和优秀品质宜少讲,因为它们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可能难以引起学生的内心感应和心灵共鸣。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命。
解决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思想品德问题、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首要任务和终极目标。
一、将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结合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需要时间的积累,不仅是学校内,和学校周围,学生生活环境也有关系。
给学生更多的开放空间时间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对学业,制度的压力,只会产生学生的抵触情绪,或者在应付学校制度方面进行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样,社会实践方面,在具体的如何社会实践并不需要学校的过多干预,由学生自己去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也同样,需要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发展,不能因为短时间没有效果就不再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
二、走入社会,领悟生活,获得真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要取得任何完全的知识,就必须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
而一次专题采访、一个调查报告、一次社会实践活动等,都是锻炼学生设计、分析、思考、行动诸方面能力的好机会,这些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听平凡人说,让事实说话,合时代节奏。
这种“境教”还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有助于学生产生情感体验,转变思想,树立正确观点,提高素质。
例如,在教学《文明交往》时,我先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校园中不文明不礼貌的现象,包括不礼貌的语言、不礼貌的态度、不礼貌的行为。
自-浅谈思品课程实践性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
浅谈思品课程的实践性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新课程提倡思想品德课教学应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
新课程所选教材内容和教学实例都非常重视选取贴近学生实际的材料,体现了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教材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相关链接及相应案例,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思品课程强调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善于利用初中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坚持正面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中的思想要求和道德规范,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内容中获得多方面的实际体验和感悟。
在教学中如何让思品课程的实践性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下面我就八年级思想品德《竞争合作求双赢》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如何将课程的实践性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
ﻪﻭ一、学生通过思想品德课学习明白竞争合作求双赢的道理ﻪﻭ在教学《竞争合作求双赢》之前,我让学生做了一些课前准备,让学生利用双休休息时间,采访身边存在竞争与合作关系的熟人,调查他们竞争或合作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如何看待竞争的成败,他们又是如何处理与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的关系,不合理竞争将会产生什么后果等。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调查采访的资料,写“如何正确看待竞争与合作”的调查小结,并在班上交流讨论。
学生通过这次实际调查采访小结和课堂交流讨论,明白了竞争有利也有弊,竞争中需要合作,一个团队要想取胜需要发扬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从而也明确了自己今后该如何去面对生活、学习,长大之后如何应对工作中的竞争合作问题。
因势利导,要想达到竞争合作目的,超越自我提升实力,必须实施公平竞争和有效合作。
ﻭ二、学生通过活动学会怎样参与竞争与合作ﻪﻭ通过在思想品德课学习“合作竞争求双赢”,学生已明白竞争合作的重要性,我就鼓励学生勇敢迎接学习上的竞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思品课堂学习与实践生活的结合
湘师大版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引导初中学生感悟人生,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在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尤其是教材内容在编排上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学生,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
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时,要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课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呢?本人结合自己近年来对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新课导入要紧扣生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是学生获得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动力。
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接收知识信息达到最佳效果,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地集中精力学习。
所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
而导入新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使新课导入生活化。
比如:我在新授七年级思想品德(下)第三单元《相处之道》第一节《亲子之间》时,让同学们先欣赏歌曲《常回家看看》,让他们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体会亲子之情,然后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讲述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的情感故事,激发学生的亲情。
这样,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情感氛围中,学生带着浓浓的兴趣与我一同进入新课的教学活动。
二、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要注重生活
教学实践表明: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在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容易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自主参与课堂教学,从而大胆地进行探索。
此时学生的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容易产生联想、激发灵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获得创造性的思维成果。
要达到上述目的,教师采取的具体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尤为重要。
教学实践让我感受到: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特征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但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深受学生的喜爱,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以八年级思想品德(上)第二单元《感悟生命,珍爱生命》第一节《感悟生命》一课为例,当师生共同进入新课学习之后,师生之间就开始以聊家常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围绕在现实生活中“生命是什么?如何
去实现生命的价值?”这一主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畅谈感受,领悟生命的可爱、生命的可敬、生命的可贵。
在交谈中,抗洪抢险的英雄事迹,抗冰救灾的感人故事,特别是汶川地震中的感人场面,都让同学们感动,都让他们为生命喝彩。
有同学说:“生命中可能会刮风下雨,但我们可以在心中拥有一缕自己的阳光……”还有同学说:“不管我们面对的是幸运还是一时的苦难,我们都要珍爱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
”整堂课师生始终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进行,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情境设置要体现生活
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有效手段。
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知识和灌输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环境中进行学习,让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因此,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内在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在今年暑假的西部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中,有思品教学专家指出:创设情境所选用的材料必须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内在联系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
因此,我在七年级(下)第一单元第三节《公共生活中的礼貌和礼仪》的教学中,就设置了两个很直观的生活情景:情境一,在学校食堂洗碗槽边,甲同学不小心将洗碗水溅到了乙同学的衣服上,乙同学顿时面有愠色。
此时,甲同学面带诚意的连声说:“不好意思,对不起。
”让乙同学愠色即逝转而安慰并提醒甲同学:“没关系,以后要注意。
”情境二,一位学生拿着一份调查问卷表向一位老爷爷做调查:“喂,填个表好吗?”老爷爷头也没回地走了。
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感受到:一个简单的点头致意,一声友好的问候致安,都传递着我们对他人的一份友谊、一份真挚、一份温情,彼此享受到来自对方的关爱与温暖,为我们的公共生活增添了一份快乐、一份祥和。
礼貌待人能得到他人的接纳,对人不礼貌,就会遭到他人的厌恶,就会伤害他人,使学生体验到了礼仪的重要性。
这样,巧用现实生活现象设置情境,设置出人性化的教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教学活动要感悟生活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仅凭一支粉笔一张嘴,采用“满堂灌”,让学生被动地“接收”,结果,学生听了,转身却忘记了。
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学的因素,不能让学生只当“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体验、感悟的过程。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活用教材,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在七年级(下)第四单元第二节《诚信的价值》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诚信的价值,我组织学生先讲故事:讲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听别人说的、在书中或电视上看的因讲诚信而成功的或因不讲诚信而失败的故事;再想问题:①当你拾到
别人遗失的物品时,你会怎么办?②买东西的时候,售货员多找了你钱,你回家发现后,会怎么办?③当你亲眼目睹了一桩同学犯错误的事情,老师向你了解情况的时候,你会怎么做?然后再讨论:有人说:生活离不开真诚,没有真诚,骨肉疏离、朋友冷淡、社会苍凉,人就像生活在阴暗的世界里。
你怎样看这个观点?这样,让学生自主参与,亲身去体验,就能更深刻、更真切地理解诚信的价值,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和学会应该怎样去做一个讲诚信的人。
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认知有展现的过程、情感有渲染的过程、行为实践有亲自体验的过程,这些过程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参与的活动获得的感受是有血有肉的,自己总结出来的认识,是特别可信的。
教师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
因此,在课前或课后,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
以九年级全一册第一单元第一节《跨越国界的沟通》为例,我在教学之前,首先让学生做了一个社会调查:调查社会上或身边经常上网的人,调查他们上网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如何看待上网,上网的后果等等,然后让学生根据调查采访的资料,写一篇《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的调查报告。
学生通过实际调查采访,认识到网络是柄“双刃剑”,更清醒地认识了上网的利与弊,从而也明确了自己今后该如何去上网,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为自己所用。
这样处理教材,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发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
现实生活是动态的,复杂多变的,往往不能简单套用书上的事例来解决现实问题。
所以只停留在对教材分析的层面上是不够的。
教学,必须要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
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去深化思想品德课上的认识,以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