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专业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1. 最初对物联网的认识 (2)
2. 学习的渠道 (2)
3. 目前对物联网的认识 (2)
3.1 物联网的定义 (2)
3.2 物联网的特征 (3)
3.3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3)
3.3.1 感知与标识技术 (4)
3.3.2 网络与通信技术 (4)
3.3.3 计算与服务技术 (5)
3.3.4 管理与支撑技术 (5)
3.4 物联网的未来 (6)
3.4.1 物联网的前景 (6)
3.4.2 物联网发展面临的问题 (6)
4. 物联网的风险 (7)
4.1 信息采集问题 (7)
4.2 IP问题 (7)
4.3 社会问题 (7)
5. 体会与总结 (8)
6. 参考文献 (8)
小谈物联网
1.最初对物联网的认识
在我看来,物联网就是:将一切事物使用移动互联网连接起来,从而实现物与物的“交流”,使之智能化,节省人力资源。
2.学习的渠道
个人对于物联网的认识、了解以及学习是通过上课看书、上网百度、阅读参考文献以及听讲座来达到的。
物联网作为一个新兴起的专业,在许多人那里都还没有听说过这一概念。然而物联网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初见其潜力无限。
3.目前对物联网的认识
3.1物联网的定义
目前,在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由于对于物联网思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定义。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
定义1
物联网是未来网络的整合部分,它是以标准、互通的通信协议为基础,具有自我配置能力的全球性动态网络设施。在这个网络中,所有实质和虚拟的物品都有特定的编码和物理特性,通过智能界面无缝链接,实现信息共享。
定义 2
由具有标识、虚拟个性的物体或对象所组成的网络,这些标识和虚拟个性运行在智能空间,使用智慧的接口与用户、社会和环境的上下文进行连接和通信。
定义 3
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它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
狭义上的物联网指连接物品到物品的网络,实现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和管理;广义上的物联网则可以看作是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的融合,将一切事物数字化、网络化,在物品之间、物品与人之间、人与现实环境之间实现高效信息交互方式,并通过新的服务模式使各种信息技术融入社会行为,是信息化在人类社会综合应用达到的更高境界。
3.2物联网的特征
物联网的核心是实现物与物,以及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物联网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全面感知、可靠传送和智能处理
全面感知:利用射频识别、二维码、传感器等感知、捕获、测量技术随时随地对物体进行信息采集和获取。
可靠传送:通过将物体接入信息网络,依托各种通信网络,随时随地进行可靠的信息交互和共享。
智能处理:利用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感知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并处理,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
3.3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ITU 在2005 年的物联网报告中重点描述了物联网的四个关键性应用技术——标签事物的RFID技术、感知事物的传感器技术、思考事物的智能技术、微缩事物的纳米技术。目前,
国内物联网技术的关注热点主要集中在传感器、RFID、云计算及普适服务等领域。
物联网技术涉及多个领域,这些技术在不同的行业往往具有不同的应用需求和技术形态。物联网的技术构成主要包括感知与标识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计算与服务技术及管理与支撑技术四大体系。
3.3.1感知与标识技术
感知和标识技术是物联网的基础,负责采集物理世界中发生的物理事件和数据实现外部世界信息的感知和识别,包括多种发展成熟度差异性很大的技术,如传感器、RFID、二维码等。
1) 传感技术
传感技术利用传感器和多跳自组织传感器网络,协作感知、采集网络覆盖区域中被感知对象的信息。传感器技术依附于敏感机理、敏感材料、工艺设备和计测技术,对基础技术和综合技术要求非常高。目前,传感器在被检测量类型和精度、稳定性可靠性、低成本、低功耗方面还没有达到规模应用水平,是物联网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2) 识别技术
识别技术涵盖物体识别、位置识别和地理识别,对物理世界的识别是实现全面感知的基础。物联网标识技术是以二维码、RFID、标识为基础的,对象标识体系是物联网的一个重要技术点。从应用需求的角度,识别技术首先要解决的是对象的全局标识问题,需要研究物联网的标准化物体标识体系,进一步融合及适当兼容现有各种传感器和标识方法,并支持现有的和未来的识别方案。
3.3.2网络与通信技术
网络是物联网信息传递和服务支撑的基础设施,通过泛在的互联功能,实现感知信息高可靠性、高安全性传送。
1) 接入与组网
物联网的网络技术涵盖泛在接入和骨干传输等多个层面的内容。以互联网协议版本6(IPv6)为核心的下一代网络,为物联网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网条件. 以传感器网络为代表的末梢网络在规模化应用后,面临与骨干网络的接入问题,并且其网络技术与需要与骨干网络进行充分协同,这些都将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研究固定、无线和移动网及 AD-hoc 网技术、自治计算与连网技术等。
2)通信与频管
物联网需要综合各种有线及无线通信技术,其中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将是物联网的研究重点。由于物联网终端一般使用工业科学医疗(ISM)频段进行通信,频段内包括大量的物联
网设备以及现有的无线保真(WiFi)、超宽带(UWB)、ZigBee、蓝牙等设备,频谱空间将极其拥挤,制约物联网的实际大规模应用。为提升频谱资源的利用率,让更多物联网业务能实现空间并存,需切实提高物联网规模化应用的频谱保障能力,保证异种物联网的共存,并实现其互联互通互操作。
3.3.3计算与服务技术
海量感知信息的计算与处理是物联网的核心支撑。服务和应用则是物联网的最终价值体现。
1)信息计算
海量感知信息计算与处理技术是物联网应用大规模发展后,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需要研究海量感知信息的数据融合、高效存储、语义集成、并行处理、知识发现和数据挖掘等关键技术,攻克物联网%云计算&中的虚拟化!网格计算!服务化和智能化技术。核心是采用云计算技术实现信息存储资源和计算能力的分布式共享,为海量信息的高效利用提供支撑。2)服务计算
物联网的发展应以应用为导向,在“物联网”的语境下,服务的内涵将得到革命性扩展,不断涌现的新型应用将使物联网的服务模式与应用开发受到巨大挑战,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技术路线必定束缚物联网应用的创新。从适应未来应用环境变化和服务模式变化的角度出发,需要面向物联网在典型行业中的应用需求,提炼行业普遍存在或要求的核心共性支撑技术,研究针对不同应用需求的规范化、通用化服务体系结构以及应用支撑环境、面向服务的计算技术等。
3.3.4管理与支撑技术
随着物联网网络规模的扩大、承载业务的多元化和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以及影响网络正常运行因素的增多,管理与支撑技术是保证物联网实现“可运行-可管理-可控制”的关键,包括测量分析、网络管理和安全保障等方面。
1) 测量分析
测量是解决网络可知性问题的基本方法,可测性是网络研究中的基本问题。随着网络复杂性的提高与新型业务的不断涌现,需研究高效的物联网测量分析关键技术,建立面向服务感知的物联网测量机制与方法。
2) 网络管理
物联网具有“自治、开放、多样”的自然特性,这些自然特性与网络运行管理的基本需求存在着突出矛盾,需研究新的物联网管理模型与关键技术,保证网络系统正常高效的运行。
3) 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