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总论重点

合集下载

经络腧穴学总论(教案)

经络腧穴学总论(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经络腧穴学总论2. 课时安排:共24 课时3. 教学目标:(1)了解经络腧穴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2)掌握经络、腧穴的基本知识;(3)学会运用经络腧穴学知识进行临床实践。

二、教学内容与安排第1 课时:经络腧穴学概述1. 经络腧穴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 经络腧穴学的研究范围和重要性第2 课时:经络系统1. 经络的定义和功能2. 经络的分类和分布3. 经络的作用和临床应用第3 课时:腧穴系统1. 腧穴的定义和功能2. 腧穴的分类和分布3. 腧穴的定穴方法和临床应用第4 课时:经络与腧穴的关系1. 经络与腧穴的相互影响2. 经络与腧穴的相互作用3. 经络与腧穴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第5 课时:经络腧穴学的临床应用1. 经络腧穴学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2. 经络腧穴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3. 经络腧穴学在养生保健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讲解经络腧穴学的基本概念、理论知识;2. 演示:展示经络腧穴的分布、操作方法等;3. 实践:学生动手操作,体验经络腧穴的感觉和作用;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运用经络腧穴学知识进行诊断和治疗。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发言、作业等情况;2. 课堂实践:评估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表现;3.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经络腧穴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经络腧穴学教材;2. 课件:经络腧穴学的PPT课件;3. 模型:经络腧穴模型;4. 视频:经络腧穴操作演示视频;5. 案例:相关临床案例。

六、教学活动与设计第6 课时:经络测量与评估1. 经络测量方法的学习2. 经络测量工具的使用3. 经络测量结果的评估与分析第7 课时:腧穴的诊断与治疗1. 腧穴诊断的方法与技巧2. 腧穴治疗的操作步骤与要点3. 腧穴治疗的临床应用实例解析第8 课时:经络腧穴学的科研方法1. 经络腧穴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2. 科研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3. 科研结果的统计分析与解读第9 课时:经络腧穴学的临床实践1. 经络腧穴学在临床中的应用案例分析2. 经络腧穴学在临床中的实际操作演示3. 学生临床实践操作的指导与评价第10 课时:经络腧穴学的未来展望1. 经络腧穴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2. 经络腧穴学的发展前景与挑战3. 学生对经络腧穴学未来发展的思考与讨论七、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教学内容与实际临床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2.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3.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积极参与课堂讨论;4. 注重保护学生的隐私,遵守伦理道德规范。

一、 经络腧穴总论

一、 经络腧穴总论

后 溪 督 脉 内 眦 颈
阴 跷 照 海 膈 喉 咙
列 缺 任 脉 行 肺 系
内 关 阴 维 下 总 同
公 孙 冲 脉 胃 心 胸
10)交会穴 两经及两经以上的经脉相 交或会合的腧穴。始见于 《甲乙经》。分布于头面、 躯干部 治本经及相交经脉的病变。

十 一 脾 俞 十 二 胃
心 五 肝 九 胆 十 邻
胸 三 肺 俞 四 厥 阴
5)募穴

脏腑经气汇集于胸腹部的腧 穴。分布于胸腹部。共十二募穴 治疗脏腑病变。多用于腑病

十二募穴歌

心 主 包 络 厥 阴 也
膻 中 气 会 何 经 募
三 焦 募 在 石 门 穴
膀 胱 中 极 肾 京 门
气 会 膻 中 脉 太 渊
脏 会 章 门 腑 中 脘
7)郄穴
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共十六郄 穴(十二经、阴阳跷脉、阴阳维脉 各有一郄穴)。首载于《甲乙经》 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 治疗本经、本脏腑的重症、急症 阳经郄穴多治痛证、 阴经郄穴多治血证。

十六郄穴

膀 胱 京 门 肾 水 泉
则痛”
⑵ 传注病邪:正虚邪盛时,经络是 病邪传注的途径 ①经脉病变可以传入内脏 ②内脏病变可累及经络“肝病胁痛” ③脏腑之间病变通过经络相互影响 “阴虚阳亢、肝郁犯脾”
5、经络的临床应用


⑴ 诊断方面(压痛、结节、条索等) ⑵ 治疗方面: ①循经取穴治疗疾病 ②病在经络、内脏者取皮部 ③经脉郁滞者取之络 ④病在经筋者取阿是穴
<1>固定标志法: 背部的标志: ①第七颈椎棘突为最高的棘突 ②肩胛岗内端平第三胸椎棘突 ③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 ④髂嵴平第四腰椎棘突 <2>活动标志法:

针灸学重点经络腧穴部分

针灸学重点经络腧穴部分

绪论1、针灸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内经》,主要是《灵枢》。

2、《针灸甲乙经》是现存最早较为完整的针灸专著。

第一章经络总论(一)针感定义: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观察到针刺穴位或一定部位时,患者会产生一种酸、麻、胀、重等主观感觉这种感觉称之为针感。

(二)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

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其中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

其中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三)十二经脉循行与交接规律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循行交接规律:①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②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③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四)十二经脉气血流注规律中焦——→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肺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续)(五)奇经八脉1、定义:奇经八脉即别道奇行的经脉,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共8条。

2、奇经之“奇”有两个含义:一为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除任、督脉外又无专属穴位;二为奇经没有表里配合关系。

3、督脉:阳脉之海任脉:阴脉之海冲脉:十二经脉之海、血海(六)十五络脉定义: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

第二章腧穴总论(一)五输穴1、定义: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称为井、荥、输、经、合的五个腧穴,合称五输穴。

2、五输穴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从四肢末端向肘膝关节方向依次排列(二)原穴、络穴1、原穴定义: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腧穴,是脏腑原气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

针灸学 腧穴总论 要点

针灸学 腧穴总论 要点

腧穴总论1.含义: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也是针灸、推拿及其他一些外治法的部位;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也是针灸防治疾病的刺激点。

2.分类分为十四经穴,阿是穴,奇穴。

(一)十四经穴共有361个。

双穴有309对,单穴有52个。

归属于12经脉及任督二脉循行线上的腧穴。

有固定的名称,位置和归经。

与经络关系十分密切,具有主治本经病症的共同作用,而且能反映十四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病症。

(二)阿是穴“以痛为腧”,无固定位置和名称数目。

(三)奇穴在阿是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有一定的名称,也有明确的位置,主治范围比较单纯,多数对某种病症有特殊疗效,因其有奇效,故称为“奇穴”,又因其在十四经以外,故又称“经外奇穴”。

3.主治特点(一)近治作用全身所有腧穴均有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其邻近组织、器官的病证的作用,是所有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腧穴所在,主治所在”规律的体现(二)远治作用十四经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局部病证,而且能治本经循行所涉及的远隔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证,有的甚至具有影响全身的作用。

(三)特殊作用(相对特异性双重性的良性调整作用)(1)相对特异性指穴位与非穴位这一腧穴与那一出穴在治疗作用上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及每一个腧穴对不同的脏器与部位所发生的各种病变所具有的特殊作用。

(2)双重性的良性调整作用指机体在不同状态下针刺同一腧穴出现两种相反的治疗作用。

4.主治规律(1)分经组织规律分经主治是指某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循行部位及相应脏腑的病症。

十四经穴的主治作用归纳起来大体是①本经腧穴能治本经病②表里经腧穴能治疗互为表里的经脉脏腑病③邻近经穴能配合治疗局部病。

(2)分部主治规律十四经腧穴分部主治各有其特点。

5.五腧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称为“五输穴”,简称“五输”。

①“井”穴分布在指、趾末端,为经气所出,像水的源头;②“荥”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像刚出的泉水微流;③“输”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经气渐盛;④“经”穴多位于前臂、胫部,如水流变大畅通无阻,经气盛行;⑤“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如江河水流汇入湖海,经气充盛入合于脏腑。

经络腧穴1-总论

经络腧穴1-总论
3.特点:
冲任督带脉的作用:
1、督脉:督:总督、统帅
(1)总督一身之阳经(阳经之海)
(2)督脉与肾、脑、髓关系密切
3)起于胞中,主司生殖
2、任脉:任:担任,“妊养”
(1)总任一身之阴经
(2)任主胞胎,妊养胎儿,与妇女月经,胎产关系密切
3、冲脉:冲:要冲(交通要道)
(1)调节十二经气血(冲为血海)
(2)主司生殖机能
4、经络系统的组成:(约3分钟)经络作为运行气血的通道,是以十二经脉为主,其“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将人体内外连贯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及其外围所联系的十二经筋和十二部。
(一)十二经脉:(约20分钟)
1、十二经脉的命名: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作用:
经络的作用:
点名,宣布纪律
以图表形式讲述,
实践内容

总结(3分钟)
掌握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和分布概况、基本作用,熟悉经络学说对临床的指导意义。能力目标为学会使用腧穴的定位方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肩负使命的信念,为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健康中国战略’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业:(约2分钟)
1、经络的概念:
教案
课题
第一章第一节经络总论
授课时数
2学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和分布概况、基本作用2.熟悉经络学说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能力目标:学会使用腧穴的定位方法
素质目标:培养肩负使命的信念,为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健康中国战略’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重点:1.经络的概念、作用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经络腧穴学重点总结pdf

经络腧穴学重点总结pdf

经络腧穴学经络腧穴学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腧穴的位置、特性和治疗作用。

以下是经络腧穴学的重点总结:一、经络系统概述1.经络定义: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2.经络组成: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3.经络作用:经络系统具有沟通内外、网络全身、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二、腧穴概述1.腧穴定义: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临床的刺激点。

2.腧穴分类:腧穴可分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

十四经穴是位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腧穴;奇穴是指未能归属于十四经脉的腧穴;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

3.腧穴作用:腧穴具有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

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均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证;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对于十四经穴来说,尤其十二经络及所属腧穴均能治疗本经循行分布部位及其所属脏腑的远隔部位的病证;特殊作用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

三、经络腧穴的应用1.诊断:通过观察和检查经络腧穴的异常反应,可以推断疾病的性质、部位和脏腑经络的虚实状态。

2.治疗:通过刺激经络腧穴,可以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常用的刺激方法包括针刺、艾灸、拔罐、刮痧等。

四、经络腧穴的注意事项1.安全性:在刺激经络腧穴时,应注意操作规范,避免损伤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

2.个体差异:不同人对经络腧穴的刺激反应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应根据个体差异调整刺激方法和强度。

3.禁忌证:对于有出血倾向、局部皮肤破损、感染等禁忌证的患者,应避免使用经络腧穴治疗。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个性
*同一部位里的不同经穴,有相同的主治病症
——共性
熟悉经脉的循行,才能把握腧穴作用
(二)分部主治规律 腧穴的分部主治与腧穴的位置特点有关。
2024/8/5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11
手六经腧穴分经主治规律
经脉名 本经主治
两经主治
手太阴经 手少阴经 手厥阴经
肺、喉病 心病 心、胃病
神志病
手阳明经 手少阳经 手太阳经
接交合
别名
窦氏八穴,交经八穴,流注八穴,八脉八穴 作用
治本经及奇经八脉的病变。
2024/8/5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26
(八) 交会穴
概念 交会穴,是指两经或两经以上经脉交叉、会合
部位的腧穴 部位 多分布于头面、躯干 作用 治本经及相交经脉的病变。
2024/8/5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27
第四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定位、命名
定位、命名、归经
二、 分类
从名称、位置、归经、作用区分为
经穴 经外奇穴 阿是穴
2024/8/5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3
1. 十四经穴(经穴)
概念
分布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两脉上的腧穴。 是腧穴的主要组成部分。
特点:
有固定的
归经——所有的腧穴都分布在十四经脉上 名称 部位
主治本经病证
数目:
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记载361穴,一直延用至今
肘膝以上穴
肘膝以下穴
2024/8/5
局部病证 ——远治作用、全身疾患(发热、神志)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15
分部主治规律
*腧穴的作用与其部位密切相关 *同一部位或区域的腧穴,虽是不同经脉,其主治作 用相同或相近

《经络腧穴学》总论(共93张PPT)

《经络腧穴学》总论(共93张PPT)

一、奇经八脉
1、概念
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 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 脉、阴跷脉、阳跷脉。
“一源三歧”、 “十四经”
“一源三歧”:八脉中的督脉、任脉、 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称为 “一源三歧”
“十四经”:任、督2脉各有其所属腧穴 不同,后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 “十四经”。
经络总论2
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 经筋、十二皮部。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奇经八脉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2、熟悉十五络脉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3、熟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奇经八脉的含义及作用,尤其是任脉、 督脉及冲脉的含义及作用。
2.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五 络脉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2).对腧穴功效的总结 3).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4).受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5).气功练习者的“内景隧道”体验
㈡ 经络学说的发展
1). 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中有关经脉的记载 2).《内经》中经络学说的形成 3).《难经》对经络学说的贡献 4)《内经》、《难经》以后经络学说的 发展
3、与肺有关的经脉有肺经(属肺)、大肠经(络肺)、 心经(上肺)、肾经(入肺中)、肝经(注肺)共五条。
4、与心有关的经脉有心经(属心)、小肠经(络心)、 脾经(流注心中)、肾经(络心)共四条。
经脉与五官的联络关系
到达眼部的经脉有6条:心经、小肠经、 膀胱经、胆经、肝经。
到达舌部的经脉有2条:脾经、肾经。 到达耳部的经脉有3条:膀胱经、三焦经 、胆经。
十二经脉的循行方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 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 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经络腧穴各论重点-定位

经络腧穴各论重点-定位

针灸理论重点-定位1.尺泽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2.太渊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3.肩髃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

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4.四白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5.颊车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按之凹陷处,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处。

6.伏兔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底外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6寸。

7.公孙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8.少海屈肘,当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9.颧髎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

10.听宫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11.攒竹眉头凹陷中,约在目内眦直上。

12.肺俞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3.心俞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4.肝俞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5.脾俞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6.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7.涌泉足趾跖屈时,约当足底(去趾)前1/3凹陷处。

18.曲泽肘微屈,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

19.劳宫掌心横纹中,第2、3掌骨中间。

简便取穴法:握拳,中指尖下是穴。

20.肩髎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时,当肩髃穴后寸许凹陷中。

21.耳门耳屏上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22.听会耳屏间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凹陷处。

23.肩井肩上,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24.环跳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

25.风市大腿外侧正中,腘横纹上7寸。

简便取穴法:垂手直立时,中指尖下是穴。

26.太冲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27.命门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28.水沟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

29.中脘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或脐与胸剑联合连线的中点处。

30.神阙脐窝中央。

31.四神聪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4穴。

32.印堂在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

经络腧穴学总论

经络腧穴学总论

l 痛经:关元至中极、地机至三阴交、次髎 l 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根性坐骨神经痛:腰骶部(命
门,患侧肾俞、大肠俞、关元俞)、患肢(环跳、 殷门、承扶、风市、阳陵泉、委中、承山、悬钟、 昆仑等)
60
经络腧穴学总论
24.01.2021
C. 拔罐法治疗疾病举例
l (一)中风火罐技术
l 1.拔罐
l 主穴:肩髃,曲池,合谷,环跳,伏兔,阳陵泉,足 三里,留罐15分钟,每日一次。
5
经络腧穴学总论
24.01.2021
3、经络学说
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及其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 使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灵枢.经脉》云:“经络者,所以 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6
经络腧穴学总论
24.01.2021
4、经络的发现
A、体表反应点和针刺感应现象的归纳 B、穴位主治性能的总结 C、解剖生理知识的综合 D、气功锻炼中“行气”现象的总结 E、病候诊断和治疗的综合
45
经络腧穴学总论
24.01.2021
3、腧穴的命名
46
经络腧穴学总论
24.01.2021
4、腧穴的作用
• 近治作用 • 远治作用 • 特殊作用
47
经络腧穴学总论
24.01.2021
5、腧穴的定位
(1)体表标志法 (2)骨度分寸法 (3)手指比量法 (4)简便取穴法
48
经络腧穴学总论
24.01.2021
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
上 前线 肢 中线

经络腧穴学总论.

经络腧穴学总论.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联系脏腑和体表 及全身各部(沟通表里)、 运行气血的通路。
经脉:经络系统中的主干。 经:有路径的含义。贯通上 下,沟通内外。
络脉:经脉别出的分支。
络:有网络之意,较经脉细小。 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二、经络概念的形成:
气血→脉→经络 气血——化生于水谷精微,行于 脉道,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 本物质,古人称之源自生命的特征。 脉——指运行气血的通道。
疾病传变层次 皮-络-经-腑-脏 疾病反应于皮部
十二皮部
3.分布:《素问 · 皮部论》“欲 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 然” 十二皮部在诊断、治疗时手足 相通——“上下同法”。故十二 皮部合为六经皮部,并各有专名 (见P10表1-3)
十二皮部
关、阖、枢的本义是指
门户上的一些实物。 喻六经皮部是:机体的卫外屏障, 起着保卫机体、抗御外邪的作用; 病邪出入的门户; 诊断和接受治疗的门户。
2 . 作用:
内属脏腑 外络肢节
运行气血 濡养全身。
3.特点(分布与相互关系):
(1)有规律的分布、循行(外行部分)
①分布规律:
阳明经在前 手足三阳经—四肢外侧 少阳经在中 头面躯干 太阳经在后
太阴经在前 手足三阴经—四肢内侧 厥阴经在中 躯干 少阴经在后
(1)外行部分 手三阴——胸
头部、躯干 足三阴——胸腹
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
将“脉”按大小、深浅不同而区 分,是对“脉”的进一步分析。
源流:
最早论述针灸的医著:《黄帝内经》
《脉书》
最早的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
经络学说
阐述人体经络的循行分布、经络 与脏腑的关系、生理功能、病理 变化、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经络腧穴学总论一

经络腧穴学总论一

标题样式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基础精经络腧穴学讲样式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1、经络腧穴学经络总论,腧穴总论,腧穴各论(归经,定位,主治,刺灸方法)2、刺法灸法学刺法,灸法,罐法,三棱针法,皮肤针法,电针法等3、针灸治疗学治疗总论,治疗各论(选经,主穴,配穴,操作方法)针灸学组成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1.腧穴的分经主治规律(歌诀、表格)2.各经特定穴的名称、作用及临床应用(歌诀、总结)3.腧穴的归经(歌诀)4.腧穴的定位及主治规律(表格、图像、四条规律)5.各刺灸方法的临床应用6.各疾病主选经脉,主穴(趣味歌诀)7.配穴规律(总结)经络腧穴学重点内容编辑母版标题样式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经络学概况题样式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

经,有路径的含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深而在里。

络,有网络的含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络脉又包括浮络、孙络,浮而在表,难以计数。

样式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样式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命名:手足,阴阳,脏腑组成: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上焦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中、下焦脏十二经脉的名称标题样式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方向:举起双手,阴升阳降循行规律标题样式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分布规律:左右对称,各一条手三阴经分布于上肢内侧及胸部手三阳经分布于上肢外侧及肩部、头面部足三阴经分布于下肢内侧及腹部足三阳经分布于下肢前侧、外侧及后侧及背部、头面部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1、互为表里的阴经和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2,4,5指,1,5趾)肺,大肠:食指(大肠经井穴) 胃,脾:足大趾内侧(脾经井穴)心,小肠:小指(小肠经井穴)膀胱,肾:足小趾(膀胱经井穴)心包,三焦:无名指(三焦经井穴) 胆,肝:足大趾外侧(肝经井穴)交接规律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2、同名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诸阳之会)胃,大肠:鼻翼旁(大肠止穴) 小肠,膀胱:目内眦(膀胱经起穴) 三焦,胆:目外眦(胆经起穴)阴跷,阳跷脉:目内眦标题样式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3、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脾,心:心中肾,心包:胸中肝,肺:肺中标题样式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肺大胃脾 心小肠,膀肾 包焦胆肝(脏 )气血循环流注次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太阴、阳明相表里,前厥阴、少阳相表里,中少阴、太阳相表里,后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经络腧穴学总论

经络腧穴学总论

足阳明胃经
◆ 在头面部沿目中线下行至口角旁,循下颌骨向外至下颌 角分成两支,一支循耳前上额角,另一支沿颈前外侧下缺 盆。 ◆ 在胸部沿第二侧线下行,即乳中线或锁骨中线,距前正 中线4寸。 ◆ 在腹部沿第二侧线下行,距前正中线2寸。 ◆ 在大腿沿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侧缘连线下行。 ◆ 在小腿沿胫骨前缘外 1寸下行(丰隆在胫骨前缘外 2寸)。 ◆ 在足部沿踝横纹中点与足次趾外侧端连线循行。
【配穴】 1.配颊车、巨髎、合谷,有祛风通络活血的作用,主治唇缓不收,齿痛。
2.配颊车、承浆、合谷,有通气滞利机关的作用,主治口噤不开。
【刺灸法】 刺法:1.直刺0.2寸,局部胀痛; 2.治面瘫时向颊车方向平刺1.0~2.5寸; 3.向迎香穴透刺治疗三叉神经痛,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半侧面部,甚者可有口角牵掣感。 灸法:温针灸3~5壮。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目的要求
1.掌握本经的体表循行,及其脏腑属络关系及
与组织器官的联系。
2.重点掌握所讲述的常用穴位的定位方法、主
治特点和刺灸方法。
3.熟悉经脉的病候和主治概要。
4.了解其余穴位的内容。
脾胃为后天之本。
足阳明胃经
(一)经脉循行: 《灵枢》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
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 入上齿中,还出夹口,还唇,下交 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 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 至额颅。
足阳明胃经
循行方向:头──足 起止穴:承泣──厉兑 联系脏腑器官:胃、脾、鼻、 眼、口、上齿、乳房。 注:阳明经均可治疗五官疾病。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异常, 临床表现有哪些?

(二)主要病候:
A 脏腑病:胃痛、呕吐或消谷善饥、肠鸣、腹胀、水肿、口渴、

经络腧穴基本知识—腧穴总论

经络腧穴基本知识—腧穴总论
公孙通冲脉 }合于心、胸、胃
内关通阴维脉 后溪通督脉
}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 申脉通阳跷脉 临泣通带脉
}合于目锐眦,耳后、颊、颈、肩 外关通阳维脉 列缺通任脉
}合于肺系、咽喉、胸膈 照海通阴跷脉
(十)交会穴 始见于《甲乙经》)
1.含义:两经及两经以上的经脉相 交或会合的腧穴。
2.分布:头面、躯干部 3.应用:治本经及相交经脉的病变。
无力
原络穴可配合应用,
称“原络配穴法”、“主客配穴 法”
例:先肝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病者为主)
—取肝经原穴太冲(主穴)
后胆病(后病者为客)
—取胆经络穴光明(客穴)
(四)俞穴 (首见于《灵枢》)
1.含义: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
的腧穴。十二俞穴。
2.分布:背腰部,均在膀胱经第
一侧线上
3.应用:治脏腑病变以及与脏腑 相关的五官、皮肉、筋脉病变
多用于脏病 (从阳引阴)
(五)募穴 (首见于《素问》)
1.含义:脏腑经气汇集于胸腹部 的腧穴。十二募穴。
2.分布:胸腹部,与其所属的脏 腑部位基本相一致,
分布于本经,也有分布于他经。 3.应用:治疗脏腑病变 多用于腑病 (从阴引阳)
《难经》阴病行阳……俞在阳。
《素问》阴病治阳
俞穴分布在背部,属阳,为阴病行阳的位置
共十五络:
十二经络穴、任脉络穴鸠尾、督 脉络穴长强、脾之大络大包
2.分布: 十二经络穴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 任脉位于腹部的络穴鸠尾散于腹部 督脉位于尾骨下的长强穴散于腹部 脾之大络大包穴分布于胸胁
3.应用: 十二经络穴治疗相表里两经的病变 任督络穴、脾之大络治躯干前后病变; 脾之大络还可治全身的关节痛、四肢
⑶指寸定位法(手指同身寸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络腧穴总论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之外别道奇行的督、任、冲、带、阴维、阳维、阴蹻、阳蹻等8条经脉。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另行分出,深入体腔,以加强表里相合关系的支脉,又称“别行的正经。


六合: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脉,阴经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经脉。

手足三阴三阳经别,每一对相为表里的经别组成一合,共组成六对,称为“六合”。

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任、督脉在躯干前后分出的一络和脾在躯干侧部分出的大络,共十五条,称“十五络脉”。

十二经筋: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

按经络分布分成手足三阴三阳,即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皮肤部分,属十二经脉及其络脉的散布部位。

分经辨证:按经络分析病症,即经脉所通,病候所在。

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十四经穴 (简称经穴):凡归属于十四经之穴,称为经穴
经外奇穴(简称奇穴):未归于十四经,而有具本位置和名称的经验效穴,称为经外奇穴。

阿是穴:以病痛局部或病痛有关的压痛点作腧穴,亦称为“不定穴”“天应穴”。

邻近作用(局部作用):即腧穴均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的病症。

是经穴、奇穴、阿是穴所共有的主治作用的共同特点。

远道作用:十四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肘膝以下穴、不仅能治局部病症,而且能治本经循行所到达的远隔部位的病症。

特定穴:十四经中具特殊治疗作用,并按特定称号归类的腧穴。

五输穴: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个腧穴的总称。

原穴:脏腑原气留止的部位。

络穴: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一个腧穴,称之为络穴。

原络配穴:据脏腑阴阳表里先后病,以先病经取原穴后病经取络穴相配合。

(主客原络配穴法)
郄穴: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阴阳维经,阴阳蹻脉经气深聚的部位
背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募穴: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

八脉交会穴:是指奇经八脉之气通向十二经脉的八个腧穴。

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

交会穴:两经或数经相交会合的腧穴。

体表标志法: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

骨度分寸法: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又称“骨度法”。

1、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组成。

2、十二经脉在头和躯干部的分布规律是:
共同规律:手三阴联系胸;
足三阴联系腹及胸;
手足三阳联系头,故称“头为诸阳之会”。

阳经在头和躯干部的分布:阳明行于身前,少阳行于身侧,太阳行于身后。

特殊分布:足厥阴上出于额,交会于巅。

手少阴系目系。

3、十二经脉的特点
1.隶属十二脏腑、具阴阳表里属络关系。

2.循行分布衔接具规律性。

3.是运行气血,联贯内外的主要径路。

4.各经有腧穴分布在体表。

5.经气逆乱时,各具特定的症候群。

4.奇经八脉的特点: 1.不直属十二脏腑,无表里属络关系。

2.与奇恒之府联系(脑、女子胞、脊髓)。

3.别道奇行①上肢无奇经分布②带脉横绕腰腹③余七脉分别从下肢或少腹部上行,无逆顺交接关系。

4.对十二经脉起统帅,联络和调节气血的作用。

5.仅任、督脉各有本经所属腧穴。

5、十二经别的功能
1.加强表里经所属脏腑在体腔深部的联系
2.加强十二经脉与头、心等的联系,补充了十二经络循行分布之不足。

6、十五络脉的功能
1.着重加强表里两经在肢体的联系(十二经络脉)
2.任、督络和脾之大络加强人体躯干前、后、侧面的统一联系。

3.对其它络脉有统率作用:
7、十二经别与络脉的异同
同:加强表里两经间联系(任、督、脾之大络除外)。

异:经别虽主内(表里两经在体腔的联系),无所属穴,无所主病症;
络脉主外(表里两经在肢体的联系,任、督、脾之大络则沟通腹、背、胸侧之经气),各有一络穴,各有所主病症。

8、十二经筋的功能:约束骨路,活动关节,维持人体正常的体位姿态与运动功能。

9、经络的作用:(一)沟通内外,网络全身
(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三)抗御病邪、反映症候
(四)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10、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一)经络诊法 1.经络外诊 2.分经切脉 3.分部诊络
4.压痛的检查(二)分经辨证(三)循经取穴(四)药物的归经
11、腧穴——人身穴之统称.
输穴——特指“特定穴”中“五输穴”及五输穴中第三穴“输穴”.
俞穴——特指“特定穴”中十二脏腑背俞穴.
12、十四经穴特点:
①定名、定位、定经脉、定数(《内》160+ -—《逢原》361,沿用至今)。

②分布在十四经循行线上,主治证明确且有一定主治规律。

③主治范围广
13、经外奇穴(简称奇穴)特点:
①主治范围较单一,对某些病症有特效。

(四缝治小儿疳积)
②分布较分散,也有在十四经循行线上的。

督脉:印堂,下极俞十七椎;膀胱经:胃脘下俞。

胆经:胆囊;胃经:阑尾穴
③多穴组合:十宣八邪八风华佗夹脊四缝穴。

④明为奇穴,实为经穴,四花:胆俞隔俞四穴。

14、阿是穴特点:①无定名、定位。

②以压痛或其他反应点为穴。

③多在病变附近。

15、腧穴有反映病症、协助诊断的作用。

16、整体作用(1)对机体的不同状态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
(2)调治全身性疾病
(3)具相对特异性
17、募穴:1、在本经:肺、肝、胆、左右对列一名二穴。

2、在他经:任脉:心、心包、胃、三焦、小肠、膀胱一名一穴
肝经:脾,一名二穴。

胆经:肾,一名二穴。

胃经:大肠,一名二穴
3、都与脏腑所在位置相对应。

18、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所聚会的八个腧穴。

19、下合穴分布: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
大、小肠、肠下合穴: 位于胃经,
三焦下合穴: 位于膀胱经。

20、腧穴定位法分为:体表标志法、骨度分寸法、手指比量法、简便定位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